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2012,向左,向右——《科学课》2012第二期卷首语 [复制链接]

1#

2012,向左,向右——《科学课》2012第二期卷首语

 

2012,向左,向右?


   (卢新祁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210013)


   2012的到来,在人们心目中就有一个说道,它意味着变化,或巨变或微变,微变不用说,巨变说不了,如何面对玛雅人的预言这也是个科学问题。


    2012年科学会怎么样?科学课程、科学课呢?何去何从?变化是肯定的,问题是怎么变,如何面对?


2009年新中国六十华诞,这一年也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2011年辛亥百年。中国的政治历史的百年沧桑巨变,历史的沿革,民族的兴衰,社会的发展和政治的变迁中教育的变化自不须言,也是必然。此文不是研究历史,不是叹沧桑巨变世事难料,只是想从历史中找到些呼应和必然。我无法在千字短文中把中国的近代的科学教育史梳理清楚,但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启迪心智的片断。五四运动高举“科学、民主”的大旗,从这时开始,中国有了叫“自然”的小学课。近代史上的教育大家陶行知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把学生带出禁锢思想的教室,走向生活,走向自然。新中国的小学自然学科泰斗刘默耕先生在延安的战火中为新中国的红色后代上自然课。郭沫若在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学会上的《科学的春天》一文在无数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科学的种子;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李小林”向科学家竺可桢学习,给大自然记日记。。。。。。,春华秋实。这些回忆总令我们振奋,向前,向上。


   光阴荏苒,逝水流年,我们只能拾取片断回忆,把目光停留在最近几十年,把所有注意力聚焦于教学和课堂。在这几十年,课程改革,一波又一波,培养目标忽高忽低,知识体系翻来覆去,知识、能力、方法熟轻熟重,几乎轮回。教学大纲课标准改朝换代,各领风潮七八年,潮来潮去。师承苏联,学习美国,尊崇法国,研究日本,开放学习是必须,也是有益的,问题是如何面对国情,如何洋为中用,如何改变中国。面对数以亿计的小学生,面对无数的科学老师,面对总在变化中的学科,我们总是要面对向左还是向右的问题,总是要艰难曲折,我们能淡定吗?能以不变应万变吗?


行文到此,我不想让人有世界混沌唯我独醒的感觉,只是在当下感觉一些困惑,一些迷惘。当然对这些问题,我也有我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回忆过去,我心朝澎湃,但对未来,我却十分踌躇。


面对时代变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的变化也是理所应当。但我以为,在学科里在课堂上总有一些的东西是不变的或言之是永恒的。在这个时刻,我也想起的邓小平在1983年为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个题词迄今也近三十年了。我觉得我们可以借用他老人家的高度前瞻的智慧来思考面对的问题,在当下,我们需要“三个面向”的精神引领。


什么是现代化,怎么面向现代化,现代化对我们的学科要求是什么?如何从科学的传统,传统的学科知识,传统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的能力和潜质。坚持科学的本质,教育的本真,坚信科学的价值是我们面对现代化的根本。


面向世界,科学学习,科学老师和学生要面向生动的自然界,面对真实的科学世界,面对复杂的大千世界,面向我们的主体儿童世界,儿童的精神世界,在儿童和科学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呵护,引领,此岸到彼岸。


面向未来,面向全球化年代,网络学习年代、人口巨量年代。。。。。,培养适应未来的生活人才,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观、知识观,学习观,价值观,如何培养有创造力人才,儿童就是创造的希望,儿童就是世界的未来,给时间,给空间,给帮助,给激励,一切皆有可能。


人有时好象总是不太会径直前行,不是向左就是向右。2012,世界多事之秋,变化之秋,学科也面临困局,面临改变,方向不清。我们不能说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我们要说,心中的目标在哪,路就在哪。希望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柳暗花明又一村。


 


                             


                                          20121

分享 转发
TOP
2#

     

 


2012,向左,向右》——《科学课》2012第二期卷首语刊出了江苏省科学教研员卢新祁的文章。让一直迷茫、彷徨的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或者说坚定了什么。


我不是学科学的出身,师范里,学习的是小学数学,因为学校的需要,一毕业就教了自然——现在变成了科学。十几年了,从懵懵懂懂到逐渐明白,到喜欢上科学这门学科,不仅仅是因为科学这门学科对孩子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在和孩子一起观察,一起体验的过程中,我找到了其中的乐趣。教学改革轰轰烈烈,从一开始的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到知识和能力的并举,到重视科学探究,到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到重视科学概念的构建……变化是永恒的,虽然不知道这变化是否合适。但总有不变的实质和内涵,而且,改革的愿望,总是想越来越接近科学教育的本质。


也许,我们还在埋怨:2012,为什么偏偏《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没有通过审定?也许,我们还在指责:为什么小学科学这么重要,却总是得不到校长、老师以及家长的重视?也许,我们还在妄自菲薄:我就是一个副科老师而已……但,就如卢老师所说,“我们总是要面对向左还是向右的问题,总是要艰难曲折”,“ 我们能淡定吗?能以不变应万变吗?”即便不能淡定或从容,但我们还是可以做好我们能做的事情。一个科学老师可以做什么?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也许,说大一点,可以影响他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所以,即便暂时迷茫和矛盾,即便暂时还找不到方向,仍然可以勉励自己:至少要对学生负责。因为,在你的教室,可能坐着未来的科学家,你怎么可以随便敷衍呢?这样想了以后,你会觉得,一切努力,都值。还需要不断学习:科学老师是最需要学习的,在这样的年代,虽然不太可能成为第二个“问不倒哥哥或者问不倒姐姐”,但总可以使自己有更多的积累,所谓厚积而薄发。不学习,如何面对着经过各种新知识洗礼的孩子?


“心中的目标在哪,路就在哪”。卢头的话让我多了一份坚定。人,该有目标和信念,只要坚持,总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20 13:00:46编辑过]

TOP
3#

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做好自己的事,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就这样足以!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4#

心中的目标在哪,路就在哪 说得好~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5#

一步一个脚印
秦爱军  杭州建德市 QQ:403962363
我的淘宝   http://yumifeifei.taobao.com/
TOP
6#

多看看,多学习啊!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7#

这段时间,很多老师在议论“新课标有没有通过?为什么没有通过?”,我想这或多或少会让我们去思考些什么。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都会坚持些什么或放弃些什么,直到我们所走的路越来越清晰。

TOP
8#

确实,小学科学新课标没通过的消息引发了无数科学教师的思考,


其实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科学课,足矣!


过去的自然,后来的常识,现在的科学,课程改了又改,其实是对认识当今世界的方法的进步。

王琦峰
浙江省慈溪市龙山镇龙山小学 315311
QQ:151412943
Email:FS00120@163.com   wangqf@zjxxkx.com
TOP
9#

心有多远,路有多远!
TOP
10#

路在脚下,坚持就是胜利!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11#

面对时代变迁,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教育的变化也是理所应当的。但我以为,在学科里、在课堂上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或者说是永恒的。


 


 


卢老师的话引人深思:变和不变,其实就是教育的传承和发展的问题,我们必须思考这个问题。


 


教育有其必然的规律,我们应当努力探索,遵循并传承这些规律;教育又必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而发展,所以我们必须改革那些已经落后于时代发展需要的、甚至已经阻碍了教育发展的不科学、不合理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方法。


 


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既要立足于现在,又必须要把眼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因为我们现在教育的对象---将成为未来国家的主人。


 


人有时好象总是不太会径直前行,不是向左就是向右。


 


确实是这样。但人是最善于学习和思考的,也许我们永远无法避免走弯路,但只要我们勤于学、善于思、敏于行,一定可以找到正确的出路,也可以减少走弯路的几率。


 


我们不怕走弯路,最可怕的是:要么踌躇不前、畏首畏尾,不敢越雷池半步;或者是激进飞跃、左冲右撞,却不愿意静下心来学习、思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20 23:22:05编辑过]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12#

心有多在,舞台就有多在,看了很有收获哦,学习学习!
TOP
13#

    是啊,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科学教育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