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我的听课笔记和教学随记 [复制链接]

1#

我的听课笔记和教学随记

     在此帖中,主要帖一些我的听课笔记和教学随笔,虽然已教书将近20个年头,虽然喜欢自然、地理、动物、植物,可是在学校里,科学课实在没有好好地教过,时断时续,而始终被数学和班主任等课务左右(虽然只是自己的一种推卸之说),所以没有像这里的网友那样写过长期的、深层次感悟的教学随笔。在此只能录一些平时陆续点滴的体会,并以此帖来督促自己也能经常做科学课的反思感悟,写科学课的教学随笔和听课笔记。

分享 转发
TOP
2#

 

听《水结冰了》后感


这几天认真听了李家绪老师执教的《水结冰了》一课,这一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上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李老师降低一个年级在二年级执教,二年级的孩子还没有接触过科学课,所以李老师本课从水结冰的温度的数据变化为主来形成科学概念,水结冰时温度降低,热量减少,水在零摄氏度时结成冰。


如本课中,李老师先从教室里的水结成冰要哪些条件入手,得出必须要一个低温的环境,然后出示冰块,让学生猜测现在冰块的温度是几度,学生猜测为-20℃,可见当时学生对温度感觉的前认知是较差的。看学生经过实验测得的冰块沫温度,从1℃到7℃,可见这时的冰块还没有到达水结成的温度,我们需要制冷剂(表扬这是用了先前一个学生的方法)。实验,在冰块中加入食盐(制冷剂),稍稍搅拌后,观察能不能使温度变低,汇报后又出现了一组数据:开始是-9℃、-10℃、-12,1分钟后是-20℃、-19℃、-24.学生们发现加入食盐能大大降低冰块的温度,大家都认可了现在可以在教室里做水结冰的实验了。从这两次的实验探究中,学生们感受到了明显的数据变化,从中引出了科学概念,食盐可以大大降低周围物体的温度,是一种制冷剂。


然后在李老师有序的指导下,孩子们开始做水结冰的实验。实验过程如下:把盛有8毫升水的试管放到冰块上,洒上盐,然后在水中插入温度计,每隔一分钟记录一下,在记录纸上即时记录温度的数据。可以轻轻地波动温度计,观察水是否全部结成冰,当温度计不能动时说明水已结成冰,实验结束,然后领取思维卡片讨论记录。整个实验用时约8分钟.(从 19分到27分),再此当中李老师一直不停地指导,叫学生准时一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的数据。然后又经过3分钟左右的学生的数据整理时间,李老师把学生记录的数据一一填到黑板的统计图表中。李老师说,在科学学习中很重要的是要对我们实验结果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看这是我们二五班的同学在水结成冰时发现的一个温度变化的数据统计图。李老师开始引导学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方法一一组一组的看,从第一组到12组,从上往下看,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变化分析就发现了数据整体都在下降,得出了水结成冰温度要下降,热量不断地减少;方法二:寻找一个特殊的数据,学生很快找出是0℃,有些小组出现一次,有些小组连续出现好几次。小组讨论为什么有这个特殊数据,在0℃时温度有没有变化?热量有没有变化?通过学生讨论,得出温度虽然不变,热量还在继续减少,绝大部分人认可热量还在继续减少的猜测。整个数据统计和分析大概用时8分钟。李老师通过实验中规范的数据记录和实验后详细而科学的数据分析,使学生们得出了水结成冰的过程中温度在不断降低,热量在不断减少,当水在0℃时开始结成了冰,这是一个水和冰的临界温度。李老师在科学探究的数据变化过程中用了定时记录法,分析数据中用了纵向对比法,找特殊数据法等科学的处理数据的方法,使本堂课的概念教学能够轻松有效地达成,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李老师针对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了有效的实验设计。每个实验都些演示一遍,请指定组上台,指导演示,请指定组记录汇报数据,在实验器材的处理上,通过集中领取和回收,通过实验员来领取器材,通过实验器材的助手来帮助发放实验器材,使学生器材的领取非常有序。设计了心灵思维卡片,使实验结束快的学生能多时间进行整理数据,有效地控制了课堂的纪律,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在实验中,李老师指导到位,一组一组提示记录,指导操作,使得学生实验能有序地进行。实验数据通过板书表格进行统计,方便了学生对数据的分析整理,数据的分析设计也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具体上面已叙述)。李老师有效地运用了课堂激励语,如“这个实验数据整理很难,但是难不倒我们二五班的学生。”“虽然热量的变化非常难寻找,但是通过大家的讨论,老师发现我们二五班的很多学生都挺有自己的想法。”“第四组的孩子们真积极,我请他们上台演示。”等等激励语言,使孩子们兴趣大增,都努力做得更好,积极地思维,端正实验和听讲的姿势,有效地克服了低端年级注意力不持久,容易分散精力,课堂上气氛过于活跃的特点。李老师在最后的进行了课堂的延伸,怎样设计冰变成水的实验,思考这个实验中温度会怎样变化,热量会怎样变化?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包括解读课程目标、分析教学内容、陈述教学目标、安排教学事件、开展教学评价。《科学》科目的教育教学,特别需要《科学》科目的组织教学的领导与教师要努力切实转变教学观念,用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努力挖掘可利用的教学资源与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地把《科学》科目教得更加科学与精彩。我在教学设计中也要注意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入手,从学生对本堂课的前认知入手,有效设计教学程序,合理地设计问题,设计观察实验。从不同的科学课类型来不同分析,选择不同的教学设计,概念课怎样达成概念,活动课怎样设计探究活动,综合课怎样把多个科学知识点和技能综合,复习课怎样有效的复习。这些都是今后我该研究的方向。


 


这是去年底的观浙派名师作业,在此发帖,请大家指点。

TOP
3#

     今天上了六下《放大镜》一课,有了兔子的一个主题帖,放大镜的作用上得比较轻松。放大镜的来源,课本只讲了培根的制作了眼镜。但眼镜中常见的近视镜却不起放大作用,不知老花镜是否起放大作用,这个就叫学生课后试验一下。对于放大镜的来源,肯定是源于自然,源于生活,课本上讲了宝石的放大作用,我好像看到过书籍有魔镜工人的贡献,可能是望远镜的发明与此有关。我国古代,用的是铜镜,不知铜镜是否有放大作用?对于放大倍数,学具中的螺纹透镜放大镜放大倍数有限,生活中的玻璃弹子、圆柱形玻璃水杯是否能放大更大倍数,还需去尝试实验。
TOP
4#

老花镜也是一种放大镜,能起到放大作用。古代铜镜应该是平面镜吧,而且不透明,不符合放大镜的特点。
TOP
5#

有友人提醒我,要经常到论坛上逛逛,多看看其他老师的帖子,要经常来发言、要关注科学前沿的信息。。。。。。是的,我在这提醒中虽只实践了几个星期,但是我感到了自己学习的热情!对科学的感情!我注册的时间还是比较早的,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以前我确实没有那么认真过,真的自己也觉得很难为情!我要感谢我的这位真诚的好朋友,没有他的支持与鼓励,我可能还在迷茫中徘徊,没有一个目标。每天来论坛上看看,每天来说说写点什么,想说---“科学网”有你真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11 17:13:21编辑过]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6#

以下是引用支点在2012-2-10 22:55:00的发言:
老花镜也是一种放大镜,能起到放大作用。古代铜镜应该是平面镜吧,而且不透明,不符合放大镜的特点。

教科书五上第三单元有一句话这样写:“在我国,人们很早就知道用凹面的铜镜取火。”我想古代铜镜应该是凹面镜吧。

TOP
7#

介于古代的铜镜主要用于梳妆打扮的镜子作用,感觉还是应该是平面镜。由于铜容易生锈,于是就有了这样一种职业,磨镜人,宋代著名的游侠段珪璋的师傅就是一位磨镜老人。后来发明了玻璃,玻璃镜子的出现,铜镜就消失了。


博物馆里应该有铜镜。

TOP
8#

   听课笔记和教学随记都是教学反思的一种形式。如果坚持每天写,那对自己的成长定会有极大的促进。可惜,我总是以行政工作为自己找借口,向蛾子学习。
TOP
9#

   听课笔记《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今天,我认真观看了顾勤华老师对杭州市学军小学的六年级学生们执教的科学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它是六下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第二课。顾老师首先简单的回忆了第一课的主要内容,然后揭示课题,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到底在发生什么变化?通过实验来研究,给学生以知觉唤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性。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者具有的认知的、情感的、社会的等特征都将对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影响。教学设计是否与学习者的特征相匹配,是决定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在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阶段,必须对学习者的个体、群体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以便使教学设计与学习者的特征相匹配,这个过程就是学习者特征分析。


顾老师总是通过提出问题,并让学生生成问题,激发学生的信息探究行为。如第一个实验,沙子和黄豆的混合实验,顾老师问:混合在一起还是无法仔细观察,该怎样?让学生知道了取样的重要性,通过样本与混合后的进行对比。还有一问:这个实验的结果是没有产生明显变化,这个实验不是白费劲了?学生就会知道科学中否认的结果和正确的结果同样重要。知道科学的实验和科学的评定实验结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科学的实证意识。


顾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验前的预测,这个就是学生学习前的水平,学生在本堂课前对这部分知识的元认知,他能很好地引领教师该怎样教学,怎样以学生的现在认知水平来组织调整教学。顾老师在第一个实验中预测中学生没有取样的习惯,于是在第二个实验前又特意强调这一习惯的养成。第二个白糖燃烧的实验前让学生预测整个白糖燃烧的过程中会发生哪些变化,把变化过程性的说出来,顾老师先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预测,再汇报预测,学生在汇报时顾老师发现预测和实验结果还有一些差距,便把这个实验分两阶段进行,先进行白糖液化的实验,汇报。并且强调了实验的注意事项。实际上这一实验中白糖只是进行了物理变化,它冷却后又凝固成白糖颗粒。继续实验:顾老师还是让学生先预测,然后在通过实验验证学生自己与预测的结论有哪些相同和不同,这个实验直到白糖没有明显的变化再停止。可见,顾老师通过学生的预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元认知,把下面的实验和自己的元认知去对比,从而生成了新的认识和知识体系。


顾老师十分注重学生的注意力、信心和满意程度,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观察实验讨论及汇报结果。第二次实验共用了11分钟,从再加热到变成炭从22分到29分整整用了七分钟。这时候学生合作,有人操作,有人观察,有人记录,有人汇报,学生在实验时一直在交流讨论,脸上露出专注的、轻松的、满意的笑容,还不时地邀请老师来交流,讨论整理记录材料,学生们有明显的目标定向和动机匹配,积极地期望成功。顾老师让多组学生来汇报实验的结果,有的学生汇报了颜色和状态的变化,有的学生说出了味道的变化,有的说出了气味的变化,有的与样本比较异同……有的汇报产生了新的物质炭。学生们通过自己的整理汇报发现了加热糖这些明显的变化,然后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的知识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他们的本质区别之处。再之,顾老师又从学生刚才熟识的蜡烛燃烧、上节课的铁丝折弯、易拉罐压扁、火柴燃烧等事例来区分辩论这两种变化,都是学生熟悉化得事例,都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使学生很容易把新的知识化归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


顾老师在这堂课中,有效地运用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如猜想和预测,在每次实验前,顾老师总是叫学生去预测实验的结果,并在第二次实验还要预测实验的过程性,白糖在加热过程中有哪些顺序的变化。学生要学会预测,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预测中了解学生的前认知,学生可以用自己的预测来指导实验,来与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对比,进行证实和证伪。这里顾老师十分重视实证的重要性,预测是预测,实际结果是实际结果,科学不能想当然,没有变化就是没有变化,没有明显的变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发现。顾老师还有效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如用眼睛观察,用鼻子闻,用筷子触碰等。顾老师有效地进行了实验操作规范的教育,如对学生的用嘴巴尝,顾老师指出了这个操作的危险性,明确了不能尝自己未知的物质。用护目镜和用手套等都是实验规范养成的教育。取样的策略与对比也是顾老师强调的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规范。还有顾老师十分重视学生的合作交流与讨论汇报,通过学生的过程性实验,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通过多个学生的汇报,学生们就从中对比出燃烧实验相对于混合实验的明显变化:冒出烟、颜色、气味、状态的明显改变,从而有效地获得了这两个实验的彻底的不同性: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否生成了新物质。然后学生们又讨论了蜡烛燃烧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生活中的其它物质的变化属于哪类变化。学生通过对本质属性的理解,就能举一反三的说出各类变化的本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哪些现象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为什么燃烧有发生化学变化等。


通过这节课的观看学习,我学到了很多,特别是怎样对学习者进行分析,根据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兴趣等方面有效组织教学,还有怎样有效地针对学生选择合适的问题解决的策略,有很大的帮助。


 


 


这是去年底的观浙派名师作业,在此发帖,请大家指点。

TOP
10#

看见大家对古代铜镜是什么镜子的关注,自己特意去查了资料。看到百度上有一篇文章“


翻过来看‘翻过来看的古铜镜收藏与鉴赏’

”讲到“ 因为,凭着笔者的工程技术直觉,古代的铜镜里会有映照面容的平面镜,还会有袖珍式的凸面镜用来随身随时照容——是一种方便随身携带的小凸面镜子,可以映照出人的全部面容;更还会有凹面镜——古称“阳燧”,用来聚集日光取得火种——对火的利用。。。”


文中的作者去了西安市的古玩市场,察看目前市场经济原则支配下古铜镜或仿古铜镜的买卖。笔者有了对古铜镜的直观感性认识。直径在16cm以上的铜镜,镜面多半为平面镜型,极少凸面镜;10cm以下的镜子,多为凸面镜型,也有一些平面镜。笔者走马观花般地看了几十面商品古铜镜,没有发现一枚凹面镜。”
看来古铜镜有几种不同的镜面,大家说的可能是不同的铜镜吧,应该都有道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2-12 21:08:08编辑过]

请关注丫儿的感受帖哦!我的东西都收藏其中哈!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416&replyID=&skin=1
TOP
11#

仔细看了蛾子老师的反思,李家绪老师的课听过,不过是给老师们的培训,可以想象他面对学生的课堂。谢谢蛾子老师的分享。
TOP
12#

坚持下去,这贴能火!俞华忠是一位很有思想的老师!向你学习!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13#

 

聆听喻老师的科学人生


今天很幸运,一早去了学校,管了一会早自习,与教导主任商量后,得以批准来参加培训,所以赶到教师进修学校才9点,只迟到了一会儿,这可是我们省小学科学教研员的喻伯军老师的讲座。


喻老师给我已有很深的印象。印象一:去年的我区小学科学年会上,有幸听到了喻老师谈自己成长经历的报告。有几件事情深印脑海,那时喻老师刚分配没久,任教自然学科,星期六上午上课,下午带领学生参加兴趣小组,到校外调查、活动、采集标本等,因为学生的积极性太高了,原本学校下午要开教师会,年轻的喻老师竟成了免开对象,想想其中教师学生们对他的认可程度。还有关于冬季星座的教学,那可是夜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明亮的星空,寒冷的夜晚,下面校园中一群热情的学子,专注的仰望着,和喻老师一起进入“狮子”、“猎户”的灿烂世界,旁边是静静等待的家长,有的也指指点点,专注神往……再有就是花农的经历,年轻的喻老师兼任学校花卉的园丁,从不会到精通,经过几年的种植探究,其中的艰辛和乐趣更是外人无法体会,当然悟到的更多更多,科学知识、科学技能、科学探究方法、科学素养……听他津津有味的描述,我不禁心中满是敬意,好一个投身科学的实干家。


今年我进入浙江小学科学论坛,就经常“碰到”喻老师,再次给我深深的印象:年初那时我是新手,初次进入论坛很新鲜好奇,提了很多杂七杂八的问题,喻老师总能耐心地回答,不懂的如生物方面的知识就介绍蝴蝶飞老师来回答,并给我们新手们很多建设性的建议,使我们年轻一代在网络论坛的沃土中茁壮成长。这时喻老师是一个宽厚的长者,处处体现着对小辈的关怀和爱护。


今天再次近距离聆听,感受着喻老师对科学的侃侃而谈,真是收益良多。喻老师的讲座轻松风趣,并和我们互动,让我们进行前测调查,让我们小组讨论,让我们自由上台发表见解观点,让我们调起对新旧教材的对比研讨。其中的一个探究活动很有趣味及深意:在课标中有一个学生探究“鸡瘟”的案例,喻老师给我们读了案例内容后,让我们小组讨论说说它是否是科学探究?讨论后请学员们主动上台说你的看法,于是大家争着上台探讨。有说是一个探究活动,具有一般科学探究的程序,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观察实验,结论应用等;有的说不是严格的科学探究,对照实验没有可比性,实验变量控制不严密,结论不具有普遍性;有的说现象跟事实实际不符,禽流感的快速特征,不可能给你细致地实验,结论具有很强的夸张说教意味,对科学性引起质疑……通过大家的辩论,喻老师给我们充分的肯定,这不是严格意义的科学探究,并小结得出科学探究的本质特征,要有科学性的问题,要有论据,要进行科学的严密的论证,得出普遍的规律。这里的范例还有“华南虎”事件。要我们像科学家一样的探究。喻老师还有很多有趣的活动和生动的事例给我们学习和思索,与我们产生共鸣,喻老师真是一个平易近人、乐于探究的科学型教师,或者说是教师中的科学家。一天的时间真是太短,期待再次聆听喻老师的科学人生。


 


三年前的听课随笔翻出,和大家共话。

TOP
14#

 


 第二课没有准备昆虫,现在的天气昆虫也鲜见,只能借用视频,照片等。我们论坛中有很多好的照片,如放大镜下昆虫的复眼、口器,显微镜下的昆虫口器更是神奇,无法猜出具体的种类。课本讲述昆虫,我有点儿擅长,正好海阔天空的讲解。如昆虫的触角(触觉器官):棒状,丝状、羽毛状、锯齿状、鳃状、膝状……蜻蜓、苍蝇的触角肉眼见到过吗?得出得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复眼,复眼的优点和缺点,刚好可以介绍我看过的一本书《露着衬衫角的小蚂蚁》,吸引同学,蚂蚁有多少只眼睛呢?(123只,两只复眼各有60个眼点,还有3只单眼),蜻蜓、苍蝇的复眼特写,蝴蝶飞老师的照片有。他们视角的广阔度,人类不能相比。蜘蛛(虽不是昆虫)中的跳珠的眼睛也非常有个性,中间两只大大的复眼,边上两只单眼,颇像外星动物。昆虫的口器,简单侃,与人的嘴巴的不同,蝗虫、蚊子、苍蝇、蝴蝶等为代表。昆虫的听觉器官,在头部吗?不,在足部,从蟋蟀中引出大著《时代广场的蟋蟀》,柴斯特是怎样演奏的?请君看这本童书。蝉是怎样鸣叫的?请君看《昆虫记》。昆虫的呼吸器官,在头部吗?介绍著名的蝗虫实验,请同学们课后去试一试,蝗虫是成虫越冬,天气稍转热就出来活动,但需要爱惜他们的生命。昆虫的足:高超的本领,爬玻璃,树叶上倒挂等,请课后仔细观察研究。


      昆虫的生活习性,课本介绍了蚜虫,这种蚂蚁的奶牛,《露着衬衫角的小蚂蚁》在次隆重推出。当然还有我自己的文章:《蚜虫的朋友和天敌》小小的介绍一下。布置任务,可以在课后仔细观察小动物,用上仪器:放大镜。蚂蚁、蚜虫、椿象、甲虫等。当然现在找到昆虫非常吃力,还得几星期后再回过来继续布置观察。


     这课还乘机向孩子们介绍了数码相机:微焦功能,清晰的放大功能,有同学说看到过老师在QQ相册中的昆虫、植物照片(心里顿时窃喜),打开我们的浙江小学科学论坛,选择蝴蝶飞的、自己的昆虫和植物照片给他们欣赏,给自己介绍和炫耀。顺便讲讲变焦功能,像望远镜,把远处的昆虫移到近处拍摄。


     不知不觉,课就结束了,以后,该带孩子们在校园里寻找观察昆虫。


 

TOP
15#

 

六下《放大镜下的晶体》课后随笔


六下第一单元第三课《放大镜下的晶体》,对于晶体,自己掌握的一点也不多,借助论坛中的课件自己整理了一个上课。可是,平时我们用的食盐、糖等颗粒是晶体吗?找了些资料,是晶体,但里面有很多杂质,食用精盐就不单单只有氯化钠,还有碘和其它的杂质,所以呈现白色粉状,而真正的氯化钠晶体是无色的,方块颗粒状。怎样让学生观察到比较纯的比较大的晶体呢?书本上把浓盐水滴到玻璃片上蒸发后观察,无法看到食盐晶体的颗粒,后面的拓展实验,要做成功也比较吃力,博客中的小雨点老师介绍了浓盐水自然蒸发沉淀结晶的方法,自然状态下需要约1个月的时间。余暨凌晨老师指导孩子们的白糖晶体亦非常精彩,时间也是很长。能不能用加热的方法看到较大的食盐晶体呢?不行,食盐晶体不像硫酸铜,如果温度升得太高,食盐析出来太快,无法迅速结合在一起。只能时间越长,晶体慢慢地长大。


实际上,自然界的晶体矿石,都是经过长时间的自然状态下的结晶,缓慢生长而成。因为缓慢,所以内部的结构排列十分有规律,自然界就有了璀璨瑰丽、质地晶莹、光泽灿烂、成分稳定,具有高硬度的美丽、贵重而稀有的晶体,例如金刚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等,它们的特点是单晶晶体或化合物晶体。玛瑙一类由天然单质矿物聚合而成的多晶体也很名贵。自然界里还有一种有机物多晶体的宝石,例如琥珀、珍珠、珊瑚、象牙乃至煤精等。至于翡翠、鸡血石、和田玉、岫玉等等,属于多矿物的聚集体,即聚晶物质。天然宝石,大自然的结晶精华是也!这里感谢网有课件中的各种天然晶体矿石,给孩子们享受的同时震撼了心灵。


    于是,自己和孩子们一起课后去制作较大的晶体,体会其中的坚持和快乐。


 


相关链接:


为什么我们做盐和水分离的实验的盐是粉末的。但是食盐颗粒是颗粒状的?(科学精神):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1&id=8916&page=&star=3


食盐晶体 (小雨点)http://blog.kxsy.net/user1/7784/archives/2008/28118.html


小精灵长大了(余暨凌晨):http://blog.kxsy.net/user2/17105/archives/2009/30983.html


 

TOP
16#

 

单元起始课《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的听课笔记


今天,我参加了我们萧山区“单元起始课”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训,听了两节课,还有三位老师做的报告。从中对单元起始课有了一些认知和想法。


沈雅飞老师执教了三下动物的生命周期的打头课《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三下的这头两个单元实在有些难上,受到了气候、地理、环境等多方因素的影响,如现在的冷天气,不仅是蚕无法正常孵化,凤仙花也无法正常发芽。于是有些老师就把后面的单元先拿上来上了,有些老师则只有以课件、视频、图片等加以对付,待以后天气暖和了再布置课外的观察饲养任务。还有,即使换到天气暖和的季节上,那养蚕、种花也是一个较长期的生命周期,怎样做到让学生们持久的观察活动呢?于是,单元起始课的教学非常重要。沈老师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蚕的生长奥秘的长久动力这点做得非常好。“什么时候才能孵化,蚕宝宝出来后我们怎样饲养它呢?”通过问题,孩子们的前概念得到了呈现:蚕怎样吃食,蚕住哪里?蚕孵化的条件,孩子们回答的都是零碎的,充满幻想和童真的答案。沈老师下发的养蚕手册正是及时雨,孩子们迫切地要求从中找到自己要寻求的问题答案。“哦,不能太干燥,刚才我的回答是不对的,蚕居住的房子应该保持一定的湿度。”“找到啦,蚕宝宝最佳的孵化温度是25-27度,现在蚕宝宝不能正常孵化,即使用温室孵化,也没有食物,桑树都还没发芽呢?”


“通过上面的自主学习,相信孩子们已经有能力当蚕宝宝的爸爸妈妈了,那么,你的蚕宝宝孵化后,作为爸爸妈妈,你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观察、记录宝宝们的成长呢?”孩子们想出了拍照片、录视频、描图画、写日记等手段,沈老师又拿出了成长记录袋,给蚕宝宝记录完整的成长档案,并炫耀到时在学校进行展示、进行评比,还发奖品,看仔细,奖品可是彩色蚕宝宝,彩卵、彩蚕、彩蚕饲料,给学生们养蚕注入无比的信心。于是,孩子们又冒出了无数个新奇的研究计划:彩蚕宝宝是怎样变换体色呢?彩蚕的蛾有是怎样的颜色?彩蚕如果吃桑叶又会怎样呢?……孩子们有了自己的憧憬,就会兴趣盎然地进行饲养观察活动,即使时间长久也津津乐道。


说到养蚕,我们现在的教研员杨春晖老师和学生们的养蚕经历也是无法忘怀。发动家长,蚕卵一位是家长提供的,桑叶是家长们苦心寻找的,大多寻到了几十里外的农村,甚至有户家庭带来的蛾大蓝桑叶中出现了不速之客——蛇。有一盒蚕,孩子们轮流饲养,早上从家里带来,放学后另一个小小干爸带回家,这样坚持观察饲养,那是多有情趣、多有智慧的一项活动啊!于是,讲起经历,杨老师美美津津乐道、娓娓道来,相信孩子们也是如此,童年趣事,终生难忘。


单元起始课,一段新科学概念的起点,我们一定得打造好这良好的第一印象,让科学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并且一路探究,快乐的成长。

TOP
17#

 

单元起始课《温度和温度计》听课笔记


今天去萧山高桥金帆实验学校参加单元起始课疑难问题研训的活动。第二节是楼格思老师的课。楼老师东道主课前欢迎:“有客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呵呵,我也觉得“有好课迎接,远方人亦不亦说乎!”在轻松的气氛中,课开演了。


课始小活动,摸桌面,摸额头,说说温度。桌面有温度吗?这样的提问充分暴露了学生的前概念,其中也有学生回答“桌面没有温度”,可见这些孩子认为热的物体有温度,冷的物体没有温度,通过孩子们的辨析,自然地孩子们把他们心中的对于温度的零星概念通过整理,得出了完整的温度概念:“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楼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温度计时,真的做到耐心细致,他总是用恰当的提问铺设脚手架,引领学生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即使孩子们在有所迷失时,楼老师亦是那么的沉着,相信他们自己一定行!“没想好,咱不着急”,“找你说说”,“现在举起的手多了”,“小眼睛,火眼金睛”……从这些串联话语中,充分显露出楼老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孩子们的思维,达成他们的认知冲突。如温度计的构成、摄氏温度的正确读写、正确读出温度计中的温度。


零下温度的认识,确实是孩子们心中的一个迷失概念。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和零上温度一样,都是从下往上数,没有正确理解零摄氏度作为起点的意思。要纠正孩子们心中根深蒂固的错误概念,确实要花不少功夫。可以生活实际,动态地出现遇热上升,遇冷下降,液柱与冷热的顺关联,当寒潮来时,气温逐渐下降,零摄氏度,下降了,零下一度,零下3度,零下6度……通过课件再现生活中的场景,孩子们认识温度计的零下部分应该会容易些。通俗地讲,零下零下,就是从0度开始往下降,这里,可以适当地引入摄氏温度的来历,水结冰时的温度为零度,低于零度这个标准,比零度还要冷,就是零下温度,零下零下,越往下越冷。温度计的注意事项,楼老师从学生测气温数据的矛盾中引出思维冲突,在争辨中学生自然明确测量温度的注意事项。


温度计,作为本单元的核心工具,经过本课这样踏实的教学,孩子们一定正确规范地掌握此项技能,并且终身受用。

TOP
18#

 

孩子们自己创造实验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作为我们的学校,实在拿不出一点儿的化学药品和相应的器材,于是,实验器材只有孩子们自己创造了。


碘酒的实验,有个孩子在邻居的小卫生室中拿来了碘酊,有的孩子从食堂中要来了面粉,青菜叶,有的从家里拿来了马铃薯,苹果等。把红色的碘酊滴在白色的面粉上,显示的是蓝黑色,真的很黑,客观的讲我的肉眼看不到蓝色的影子。         


燃烧糖的实验,学生自己拿来了铁瓢匙、蜡烛和糖,我们围在一起烧糖,感受着这浓浓的香味,糖溶化成为液体,同样品味了焦焦的怪味,糖在沸腾,在变红变褐,直到变成了黑黑的焦炭,没停,焦炭燃烧起来,在惊喜中吹灭了大家的舍不得,在瓢匙中留下了黑黑的、硬硬的新物质。我们还燃烧了盐,预测:盐会先变成盐水么,最后又会变成怎样?和孩子们的猜测相反,氯化钠的熔点很高,晶体很稳定,用蜡烛加热不会溶解,只是里面的水分和碘蒸发了,变成了硬硬的盐块。加热味精使我们感受到了味精刺鼻的化学气味,烧过后留下较粘的固体,孩子们也知道味精尽量少放,特别是不能放了过后再加热,通过实验对我、对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都说要回家用实例阻止妈妈放味精,西方国家的食堂中就没有味精这种化学调味品。


我们也拿来了米醋、白醋,各种不同的发粉(根据我的通俗介绍,小苏打及碳酸氢钠,及自家厨房的发粉,用于面包、馒头的发酵)。用米醋混合小苏打,现象很不明显,米醋中醋酸的成分较少吧,用白醋的现象就很明显了,我们的小玻璃杯底下2勺小苏打,白醋一倒入,就不断冒泡,瞬间满了出来。证明二氧化碳能灭火也非常成功,不然怎么有干冰灭火器呢?(孩子语)


我们虽没有齐备的仪器和科学药剂,我们甚至也没有实验室,我们还是非常享受科学,因为我们能自己创造实验的机会。

TOP
19#

哈哈 真好 学习哈~
TOP
20#

 

科学知识的整理与生活应用


六下每个单元最后一课都是对整个单元知识的梳理和人类社会中的应用,还有涉及到人类对此类知识的探索的历史过程。如第一单元第八课微小世界和我们,学会用流程图来对知识的整理,学会自己搜集和整理资料,寻找人类对微小世界的应用,通过制作小报的形式来展示自己的整理成果。实际上第二单元的片尾课也如此。我们用流程图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做整理;我们可以收集人类对物质的变化探寻的历史,如中国古代的炼丹术、火药、爆竹到烟花等。我们还从人类的衣食住行等讨论生活中物质的变化,在此过程中,梳理了以前的一些知识,如材料中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发现天然材料的制造一般以物理变化为主,如棉花变棉布,蚕丝成丝绸,树木变木材,花岗岩石头制成花岗岩板材等,而人造材料有着复杂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如人造晴纶、涤纶等布料,砖瓦、水泥、陶瓷等材料的烧制,刚好我们学校的外地民工子女很多来自于本地的砖瓦厂,于是我请他们介绍砖瓦的制作过程,给了他们表现的机会,也布置任务叫学生去调查附近水泥厂水泥的生产过程。“食”除了介绍食物在人体内的旅行外,还有植物的光合作用,细菌、蚯蚓等分解者的作用,还有课本上的制作两种饮料两类不同的变化。“行”讨论了蒸汽机和内燃机用到的燃料的化学变化,二氧化碳的增加,环境的破环,国家的政策,低碳环保,提倡步行和自行车等原生态和机械。


生活中的各种物质都是我们可以探索的对象,通过片尾课的整理和拓展,找出科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并应用于我们的生活实际。

TOP
21#

 

单元起始课《地球的卫星——月球》听课笔记


今天,春寒料峭,细雨蒙蒙,萧山的小学科学老师们聚集径游,一起参加单元起始课的研讨活动,其乐融融。


径游小学的谢勇波老师为我们执教了《地球的卫星——月球》一课。这是一堂新范式的科学课,体验了最近教研室提倡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一个月前,谢老师对此课进行了前测,根据孩子们的前认知确定了课的主要脉络。课前,谢老师让学生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课始谢老师设计了月球旅行的趣味情境,有旅行公司的邀请函,有公司的宣传片,调动了孩子们认识月球的胃口。于是,乘机打出去月球旅行的基础试题,学生们便自发的从自己搜集的资料中,轻松地解决了月球的基本数据、地形地貌、运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怎样为月球旅行前做必要的准备呢?怎样使这些知识理解内化,灵活应用呢?谢老师抛出了一些巧妙的分析题:月球上两人对面讲话,要注意什么?(没有空气)月球上白天最方便的烹饪方式?(白天的高温)你最喜欢在月球上做什么运动?(引力小)哪些是月球旅行准备的必需品?(综合应用)这些颇有趣味又能引发思考和交流的问题的出示,孩子们就充分调动自己所有的认知,充分利用刚才学到的月球知识和原有的经验来探讨解决。用铁棒的固体传声,土电话;最喜欢跳高、举重,我会轻松打破世界纪录,来一次扣篮大体验;一次露天蒸烤无火大野炊;不需带雨具,月球不会下雨,不用带扇子,没有空气形不成风……分析题打开了孩子们思维的空间,孩子们充分调动所有认知体验了探究的成功,这样的形式是孩子们喜欢的形式,孩子们趣味性和挑战欲都在此。


OK,月球旅行开始,哪些地方我们值得一看?你们还想了解月球的哪些知识?孩子们神往了第谷环形山、风暴洋、亚平宁山脉、静海……孩子们通过自己挑选,观看了视频:《月球形成之谜》、《中国嫦娥登月计划》。同源说、捕获说、小行星撞击说,这三种假说让孩子们感受宇宙世界的无穷奥秘,及对探索宇宙未知的憧憬。展示中国的探月工程,体验最前沿的科学知识,让孩子们紧跟科学的脉搏,对未来真正的登月旅行展望,在孩子们小小的心灵中栽下飞天的种子。


月球的知识丰富而无穷,我们在课上只展示了很少的一部分,我们当今的科学技术只了解了月球的浩瀚一角,来,我们来制作月球卡,继续认识我们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地球邻居。制作月球卡,是孩子们探索月球的再延续,月球卡的展出将是孩子们又一个幸福而美妙的时刻。

TOP
22#

以下是引用羽化中的蛾在2012-3-13 20:35:00的发言:
 

孩子们自己创造实验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作为我们的学校,实在拿不出一点儿的化学药品和相应的器材,于是,实验器材只有孩子们自己创造了。


碘酒的实验,有个孩子在邻居的小卫生室中拿来了碘酊,有的孩子从食堂中要来了面粉,青菜叶,有的从家里拿来了马铃薯,苹果等。把红色的碘酊滴在白色的面粉上,显示的是蓝黑色,真的很黑,客观的讲我的肉眼看不到蓝色的影子。         


燃烧糖的实验,学生自己拿来了铁瓢匙、蜡烛和糖,我们围在一起烧糖,感受着这浓浓的香味,糖溶化成为液体,同样品味了焦焦的怪味,糖在沸腾,在变红变褐,直到变成了黑黑的焦炭,没停,焦炭燃烧起来,在惊喜中吹灭了大家的舍不得,在瓢匙中留下了黑黑的、硬硬的新物质。我们还燃烧了盐,预测:盐会先变成盐水么,最后又会变成怎样?和孩子们的猜测相反,氯化钠的熔点很高,晶体很稳定,用蜡烛加热不会溶解,只是里面的水分和碘蒸发了,变成了硬硬的盐块。加热味精使我们感受到了味精刺鼻的化学气味,烧过后留下较粘的固体,孩子们也知道味精尽量少放,特别是不能放了过后再加热,通过实验对我、对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都说要回家用实例阻止妈妈放味精,西方国家的食堂中就没有味精这种化学调味品。


我们也拿来了米醋、白醋,各种不同的发粉(根据我的通俗介绍,小苏打及碳酸氢钠,及自家厨房的发粉,用于面包、馒头的发酵)。用米醋混合小苏打,现象很不明显,米醋中醋酸的成分较少吧,用白醋的现象就很明显了,我们的小玻璃杯底下2勺小苏打,白醋一倒入,就不断冒泡,瞬间满了出来。证明二氧化碳能灭火也非常成功,不然怎么有干冰灭火器呢?(孩子语)


我们虽没有齐备的仪器和科学药剂,我们甚至也没有实验室,我们还是非常享受科学,因为我们能自己创造实验的机会。


前辈 让学生自己来制备实验材料的方法太棒了,我大部分都是演示给学生看得,就怕课堂太乱。前辈,可否介绍下,在实验课上管理好课堂的方法,谢谢。

TOP
23#

上学期因自己的偷懒,这个主题厚味太不够。
TOP
24#

 

《电和磁》听课笔记


     1023,所前二小的钟老师给我们执教了六上第三单元的打头课《电和磁》钟老师在这课中共设计了3组实验:模拟奥斯特的实验,什么材料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怎样使电磁效应更明显的实验。钟老师十分重视对学生科学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为什么小磁针会发生偏转呢?这个问题学生一时无法科学地合理地解释,于是钟老师设计了第二个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回忆了磁学的知识,使小磁针偏转有两种可能:铁质物体和磁性物质。导线不是铁质物体,它不能使小磁针偏转,那么通过这个脚手架实验,孩子们自然地把磁针的偏转与磁性物质联系起来,通电导线产生磁场,断电后磁性消失。怎样使指南针的偏转更明显呢?学生想到了增强电流,增加电池节数,去掉电器原件,减少电阻(钟老师带领的无线电科技兴趣小组成绩非常不错,孩子们有很扎实的电路知识),孩子们做了短路情况下的电磁效应实验和通电线圈情况下的电磁效应实验。实验规范,效果明显。


    在评课时,云石小学的沈辽老师给我们从情感目标的角度来构建教材,演绎教学中的情感线,他给我们提示,可以以奥斯特的科学史跟本节课联系。丹麦科学家奥斯特能发现电磁效应,开创科学的新纪元,这不是偶然的,实际上奥斯特早在大学时代就有了各门学科之间是互相联系的科学哲学思想,富兰克林的莱顿瓶放电使磁针磁化现象更坚定了他寻找电和磁之间联系的实验。开始他的研究没有效果,后来在一次讲课中突然有一个想法,把通电导线与磁针平行,终于见到了磁针轻微地一小动,这一动,揭开了科学新的光明的一页,奥斯特通过3个月的一系列实验,终于写出了电磁效应的论文。奥斯特是一位实验物理学家,还有自己的科学思想,科学理论,正因为有了电和磁之间必定有联系的理论猜想,才使奥斯特在此方面实验研究,从此揭开科学的新一页。在科学史上,理论科学家更了不起,牛顿的万有引力体系概括了力学和宇宙,法拉第的电磁感应使电和磁能互相转化,焦耳等科学家的能量守恒定律更是从物理、化学到地质、生物,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原子核内部,囊括了整个自然界,完成了科学的哲学的大一统。沈老师说,本课是电磁学、材料学等许多学科的起始课,这地位非常重要,我们教师能在此课中给孩子们演绎科学家的科学精神,激发孩子们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孩子们自己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情感目标非常重要。

TOP
25#

 

《校园生物大搜索》听课笔记


1023,戴村镇小的沈建乐老师在所前二小给我们上了六上科学第四单元的起始课《校园生物大搜索》。对于这节走出教室的科学调查课,开课老师是一种勇气的尝试。沈老师我比较熟,沈老师指导校科技实践活动系列《永兴河流域的科学考察系列活动》非常有名,沈老师还是杭州市的十大环保人物。在生物方面,沈老师平时也有所研究,如:野菜、草药等。


老师从幻灯片认识常见的动植物开始,引出课题。然后让学生讨论调查时的注意点,师生共同概括出几个方面:分区域调查,把校园分成12个区域,每个小组调查一个区域。不知名的生物怎样解决。画、拍、询问、查资料。如何做好记录,带什么工具。一张校平面图中记录,工具有放大镜、铲子。调查回来的汇报。教师的KT板,学生贴动植物标签,蓝色植物,红色动物。从整节课来看,时间掌控的恰到好处,调查方案设计合理,细致,调查中学生兴趣盎然,并始终在为记录自己校园的生物种类而努力,询问老师,描画草图。汇报中学生的成果在KT板上一目了然,有效地揭示了科学大概念:校园生物多种多样。还可以看出生物的分布区域:部分地方密集,形成一个个生物群落。为本单元后续学习,生物多样性核心概念的形成,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环保主义科学思想的养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课选择在秋季提前上,我认为非常合理,冬季植物的特征,动物的寻找都更吃力。浙科论坛的老师都选择提前上。当然,如果能用两堂课来展示,时间就更充分,学生调查的时间可以更足,交流的时间也更充分,从KT板中还可以发现更多。当然,校园生物的调查,可以作为学生的一项长期的科学调查活动,以本课为契机,从本课开始,整个学期,包括下个学期,都可以后续开展,力求把校园的生物尽量统计到更多样,栽培植物可以让学生挂牌,野生草本一年四季都是不同的,可以选择几个有兴趣的学生用相机记录,动物更复杂,有栖息在此的常住居民,有经常在此觅食的昆虫、鸟类,有偶尔停留的外来户,多种多样的类型。我们如果把这个活动持续搞好,生命世界的奥秘便会无穷无尽的展示。


老师还提供了几本植物资料,有关野菜和草药的书籍。老师和他们的孩子们对此做过调查,贴近生活,到农村,到大自然去调查,更显示生物的多样和美好。只是野菜和草药的书籍,记录的都是地方的俗称,与正式的植物学名有些有所不同,作为老师,最好出示中文学名,然后再告诉学生本地的俗称。破铜钱草学名天胡荽,革命草学名空心莲子草,还有个俗称水花生,在三年级科学课本中出现过。洋辣子是某种刺蛾的幼虫。夜娇娇学名紫茉莉,商陆照片中为垂序商陆,商陆另有其种……这些小细节我们科学老师也需注意。


科学课走出课堂,这是必然,生活中,大自然中处处都是科学,只要我们有善于观察,善于持久的调查探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