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嘉兴区153路岩作业专贴 [复制链接]

11#

评课二

多元体验教学尝试——评《保护鸡蛋》(2006年嘉兴市小学科学年会活动课研讨)

执教者:南湖国际实验学校  朱国明

评课者:南湖国际实验学校  沈国萍

教学设计:

(一)、引入

    1、老师手里有一个鸡蛋,如果一松手,鸡蛋肯定会?为什么呢?

    2、学生回答,梳理出三个原因:鸡蛋壳太脆、地面太硬、落地速度太快;

    3、你能不能改变这三个因素,让鸡蛋掉下来而摔不破呢?请你帮老师出个主意来保护这个鸡蛋。出示课题。

4、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初步设想,自由回答。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老师手里有一个鸡蛋,如果一松手,鸡蛋肯定会?为什么呢?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的交流,梳理出三个原因:鸡蛋壳太脆、地面太硬、落地速度太快;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自然的提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制作鸡蛋保护器。为了进行鸡蛋保护器的制作,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你们可以选择这些材料进行设计和制作。

(二)、制作与实验

   1)、提出研究问题

    A、师:这些想法都不错,这节课我们就来设计一个“鸡蛋保护器”。

B、要想你的鸡蛋保护器实验成功,选用什么材料和用什么制作方法是关键。板书:材料、方法;

C、在《材料》这一个单元中,我们了解到不同的材料有着不同的特性,对他们进行加工组合之后,就可以制作出不同功能的装置。

   2)、选择材料,制定方案

A、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以下几种材料:鸡蛋、塑料泡沫、石块、筷子、报纸、线绳、透明胶、塑料袋、纸杯、橡皮筋,看你能不能运用前面所学到的知识,就地取材,完成实验。

B、分组讨论设计方案,选择材料,画出示意图;

C、交流设计方案;
    

D、邻近小组交流方案:其他小组的设计是怎样的呢?你们选择的材料和制作方法是否科学?是否能起到保护鸡蛋的目的?请其他小组的组长把你们的设计方案介绍给邻近的小组,听听他们的意见。
    

设计意图:分组设计制作方案,并交流;学生结合自己的所学,根据老师提供的十种材料,选择使用,并进行制作的设计。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把自己的设计表达出来,在这里设计方案时要求小组成员画出简图,并注明选用了哪些材料。在学生完成自己的设计方案后,选择两组展示给大家。其他小组的同学要认真听,随时可以对别人的方案发表自己的评论。在这里,学生进行了两组的交流后,教师安排了学生一个向邻近小组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3)、制作鸡蛋保护器

   A、方案有了,就可以制作了,你们认为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B、学生交流,简要板书:

      a、注意安全、卫生

      b、按需取材,注意节约(看看哪个小组用的材料最少)

      c、制作要结实,实验时可先让鸡蛋在低处降落,再逐步提升高度
    

d、可突破设计图,随时调整。

C、各小组领取材料,在10分钟内完成制作。

      学生分组制作鸡蛋保护器。教师辅导,提示制作一定要结实,以免落地时保护器散落。尽量精简机构,少用材料。

     4)实验展示

     学生分组展示,注意鸡蛋保护器尽量从同一高度下落。

要求:先简单介绍一下你们的鸡蛋保护器,再进行实验。
    

设计意图:制作鸡蛋保护器,并实验验证;设计鸡蛋保护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制作鸡蛋保护器。在制作鸡蛋保护器时,还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老师在学生跃跃欲试的时候又把一个问题抛给大家思考。在学生纷纷发表意见的同时归纳出注意安全、卫生、结实、美观、随时调整设计方案等几个问题。

在规定十分钟内,学生进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的同时关注学生在制作中的安全和审美意识。在制作完成的基础上进行实验,验证其功效。九组学生一字排开,从4米高的二楼扔下去。

    5)、反思:思考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在哪?
   

6)、小结:只要改变使鸡蛋破碎的三个因素就可以实现保护。其实,影响保护器保护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如果材料选得不合适,制作得不结实,结构设计得不合理或者操作不当都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实验。

设计意图:总结经验,改进设计;小组交流自己实验的结果,并反思自己小组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继续改进你们的保护器,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和延伸。

(三)、拓展延伸

这些小小的鸡蛋保护器凝聚了咱们同学们的智慧和心血,也蕴含着许多的科学知识。通过实验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呢?这些科学知识如果运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你能运用吗?

评课:

以设计活动为载体是《科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显著特点,这里的活动有着各种各样的形式,其中科学小设计、小制作是常见的活动类型。在五年级上册中就有“设计和制作太阳能热水器”“鸡蛋保护器”等内容。这些大量的科学小制作活动,旨在让学生动手动脑学科学,它承载着科学教育中科学与技术的内容要求与功能。在科学设计制作活动中,学生通过完成带有技术目标的任务的亲身经历,提高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和技术设计的能力。它包括确定一个简单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实施提出的解决方案、对设计的评价、针对问题或设计进行修正。

为此,我们学校科学组全体成员借鉴我校美育化课题的研究成果,在科学教学中上进行了“小学科学美育化教学的思考与实践”的研究。结合教学实践,形成了科学设计与制作课的一般模式:既认识材料,导入课题→小组讨论,设计结构→交流方案,思维碰撞→运用材料,进行制作→实验验证,交流经验→完善设计,拓展延伸;今天,在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就体现了一种有利于学生多元体验的教学模式。

接下来就今天这节课。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教学设计意图及价值所在:

在本课中,体现了课堂教学设计的螺旋上升。整节课中,从设计——制作——验证——交流——修正——再设计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教师在学生的整个活动中就是不断的引导他们综合运用材料的特点,进行开放的思考,对科学设计和制作不断地完善创新。在实验中学会合作,进行不断的改进设计方案,制作出更好的“保护器”。

1、关注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

实验方案的设计是本册教材非常侧重的一点,结合小学科学教学美育化实施的研究,就学生在制作类课程的活动中进行必要的尝试研究。把学生在头脑中的模糊的意识表达出来,选择图形的设计方案显然是很重要的,它可以让学生把一些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内容用简洁的图形显现出来,而且在有些时候,这样的展示更富有表现力。对于“保护鸡蛋”这一活动,学生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教学中抓住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氛围,开阔的时空,使全体学生投入到活动中去。一节课,学生沉浸在活动的快乐中,课堂成为学生智慧的竞技场,学生在活动中得以发展。

2、给学生反思和修正的空间;

在学生经历了设计方案、具体制作、实验验证以后,教学中又安排学生进行总结经验与不足,改进设计。不管是对于实验成功的小组,还是失败的小组来说,这样的总结和思考都是很有意义的。成功小组,总结成功的经验,可以对他们自己提出更高的探究要求;失败小组,找出失败原因,可以继续改进自己的制作,有效的保护了他们的探究欲望。

在本节课中,不管是设计、还是实验,都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体验,给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提供了很多展示的空间。特别是在进行成果展示、方案的交流时,更多的关注学生同伴之间的互相学习。

当然,由于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六个小组的实验都获得了成功,到底哪种设计更好?没有让学生去进一步地分析。如果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同学们评出最佳设计方案,会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选择材料的重要性,保护器结构的重要性,效果可能会更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1 1:39:25编辑过]

TOP
12#

原创文章(我的论文)

多元化评价方法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初探

嘉兴南湖国际实验学校    沈国萍  

网名:路岩      学号:153

[  ]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与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所以,单纯的书面测验和考试已经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发展,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教学评价势在必行。本文将以一个一线科学教师的教学经历,就在小学科学课中开展多元化评价方法,谈一些不成熟的做法。

 [关键词] 多元化    评价方法    初探
                    

 

一、新课程的改革,使多元化评价方法成为必然。

《标准》规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就是要通过评价,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早期的学科教学评价主要是为了证明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往往以目标达到度评价为主。达成度越高,说明学生的学习越好。这种以证明为目的的学科教学评价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遭到了教育家的批判。他们认为:教学评价除了对学生的学习有鉴别作用外,还应该对教学本身的质量提高和改进发挥作用。所以教学评价不但要具有总结功能,更应该具有评价的前瞻功能。为此,过程性评价就应运而生。过程性评价与传统教学评价的最大区别在于评价功能上的拓展。过程性评价强调评价伴随在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不仅在学习告一段落的时候要进行结果评价,而且在学习开始时进行前置性评价,学习之中进行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时机的全程化。

然而,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形成科学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科学素养不像知识技能学习那样一个点一个点地学习,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总结,每一个点每一个阶段可以分别实施评价,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连续过程。科学素养是一个三维目标组成的多元结构体系,这就要求对这些三维目标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就成为必然。

二、多元化评价方法在教学中的实施初探。

以前,考试成为评价学生学习的唯一手段,评价的功能落在课堂诊断的层面上;现在,评价的功能落在促进学生学习、促进学生成长的层面上。评价既在课堂上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又在课堂外起着激励作用。这就促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得不思考教学评价的问题。由于评价内容的全面化,需要我们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教学评价。

近几年,我结合自己对过程性评价的理解,尝试在小学科学课中,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的实施。即在每个学期之初的教学计划中,把一学期的教学评价落实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对本册教材以及整个小学科学教材体系的理解,选择重要的,体现年级重点的,有针对性的评价内容作为本学期主要的评价指标。选择适合的,具有一定操作可行性的评价方法作为评价手段。

1、现场观察渗透于每一堂课。

现场观察是过程性评价中搜集情况和表现信息的有效手段之一。这里的观察不是日常用语中所说的“用眼睛看”,而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关注对象的表现,搜集各种有关信息的过程。由于我们的科学老师往往会兼任多个班级的教学任务,这就决定了你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学生,长时间的与学生进行接触。所以,每一节科学课就是我们观察学生,了解学生最好的时机。那么如何做好现场观察呢?我认为,要做好这种观察,首先要有比较明确的观察目的,即针对评价要求,围绕评价指标,设计好观察要点。即自己在课堂教学时必须明确观察的要点,是以观察对象为主,还是以观察现象为主。以对象为主的观察,要求评价者事先明确好观察对象,始终关注他们的表现,进行跟踪,随时记下有价值的信息。以现象为主的观察,要明确哪些现象值得观察记录,哪些现象是不需要记录的。

以小学科学六上为例,在教学设计中,像《找拱形》《常见的工具》之类的课堂教学,现场观察的重点以对象为主,重点观察小组成员在生活举例、验证实验等中的一些表现;而在《哪杯水温度高》、《蜡烛能燃烧多久》等以实验为主的课堂教学中,观察的重点主要是以现象为主;因为在实验的设计中,学生的思维会呈现出五花八门。学生在小组制定实验方案以后开展的实验也会呈现出许多的差异,这时候教师在小组指导的过程中会观察到很多不同的现象。所以,在这样的课堂中,把观察的重点定在现象上,更有利于教师对学生作出合理的评价。实践表明:把每一个评价的内容选用不同的侧重点进行随堂的评价,不但能顾及全面,而且不会顾此失彼,效果也比较显著。

2、科学长期性作业延伸到学生生活中。

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是科学课程教学中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要从整体上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做出评价,可以通过学生完成一项作业,或者从他独立完成的作品加以判断。作业是反映学生学习表现的窗口,通过对学生作业的评价可以比较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可以了解到学生在学习和探究活动中的水平与存在的问题,帮助教师进一步判断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和质量。同样,对学生科学探究过程和能力的评价,作业法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办法。一项完整的作业任务是学生科学探究综合的表现,既反映了他们对待科学探究的兴趣、态度,也反映了他们的科学探究知识、技能,而作业的水平则可以反映学生的科学探究综合能力。

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非一日之寒,而且日常的教学时间的紧凑一直是我们科学老师两难的问题。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再让学生来完成一些作业的可能不是太大。为此,结合教材中的科学延伸教学,每个单元教学中总会为学生设计1~2个长期性的作业。如在科学五下“时间”单元的学习以后,开展一次制作一个水钟的活动。让学生的一个单元的科学学习整体质量通过设计和制作的科学作品来展示。展示中让学生说说作品的立意,制作的过程;其他评价的同学老师就设计、结果、计时的正确性、科学性和独创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不但综合考察其对所学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科学方法与研究能力的运用水平,而且拓展了评价主体的多样性,让学生的思维在互相评价中得到提升。

3、科学日记让个性评价更趋完善。

法布尔的《昆虫记》、竺可桢的《气象日记》都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科学日记是实施教学评价任务的主要载体,它以图形或文字的形式直观地反映着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历程。

仔细分析,其实在我们的教材中就有很好的,为学生提供这种可能的内容,像科学五上的《秋冬季的生物》、五下的《蔷薇花丛》。在这两课时的教学中,我的评价就不是局限于课堂。而是把课堂开放到整个校园,甚至是学生的课外生活。在课堂的教学中主要解决好方法的指导,以及观察对象的确立,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有限的课堂进行了一定时间的延续,分别让学生在课外进行了4个月和1个月的跟踪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必要的记录,整理成科学日记,进行班级的展示和交流。让所有的学生在进行科学日记的记录中感受自身的成长,在探究中反思自己的认知发展,在反思中促使自己更好的发展。通过一定的班级小组的管理机制,学生都能进行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并在实践探究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科学能力。而更让我们感到惊喜的是,老师最初用于教学评价的方法,学生在生活中进行了很好的延续。学生在课外生活中,把观察到的一些蚂蚁、蟋蟀等小动物以及校园内的石榴树、桂花树等植物的现象进行了记录。有些学生,开始在下课以后经常来找科学老师进行必要的交流。我想这是我设计这样的评价之时,没有预料到的。但是,我想科学日记的实施,将个性评价演绎得更完善。

4、实验技能大比拼让评价更全面。

实验成为我们科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科学新课程更关注学科的实证意识。综观每一册、每一课的教材内容,无不充斥着实验教学。而且,我以为学生实验操作技能从3年级逐步加强培养,学生进入高年级以后的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数据分析能力都会大大提高。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课堂上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都是停留在一个小组群体的合作上。这样的情况就会使一些不善于动手进行操作的学生的能力更显弱化,不利于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调动所有学生参与科学实验的兴趣,全面、正确地评价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每个学期初第一堂课就宣布本学期实验技能大比拼的内容。而教师在每个学期制定教学计划之初,就结合本册教材内容,选取相关实验,进行实验操作技能大比拼的设计。如四年级的实验技能主要侧重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五年级的实验技能主要侧重实验方案的设计;六年级的实验技能主要侧重整个实验过程,包括问题、假设、设计、验证、分析、结论等完整的过程。同样为了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到了学期末的正式实验操作技能大比拼时,每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即有指定的必须比拼的项目,又有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强项进行选择的比拼项目。604~6074个班级连续三年实施下来,把一个过程做完整,感觉大部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还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的。

另外,在实际的教学中,除了这些评价的方法之外,结合不同的评价内容还有交流会、科学小报制作、小组自评互评等评价方法。

三、我的困惑与思考:

1、如何发挥教育评价方法的最佳效果?

现代教育评价强调对教育过程的参与,主要是发挥评价的调控与改进功能,使教学活动在进行过程中就不断得到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与改进,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为此,教育评价在评价主体、内容、方法、时机等方面都会产生变化。而事实上,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时机都不是独立存在于课堂内外的,更多的时候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那么如何处理好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发挥评价的最佳效果。

2、怎样的评价方法既合理,又有实效性?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或许评价的方法也无定法。针对不同目标的评价,决定了它的多元化。对于自己来说,这些方法也是一直在尝试中,是否用的合理还需进一步的探讨。尝试下来,总体觉得还是不错的,但是在有些方面还是具有一定的问题。那么怎样的操作是更有实效性的呢?值得思考与不断地尝试。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            张红霞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   郝京华主编    湖北教育出版社

4、《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喻伯军主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TOP
13#

研修现场活动

参加2006年11月在嘉兴举行的第二次全省网络研修班现场活动,并承担研究课《哪杯水温度高》;

参加2007年5月在海宁举行的嘉兴区的网络研修班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参加2007年7月在杭州的科学研究活动。(待定:因为学校有工作还要继续,正努力协调,争取参加。)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 21:33:19编辑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