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丽水区072号阿强作业专贴 [复制链接]

1#

丽水区072号阿强作业专贴

[教学实录及反思]


   

《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实录

执教:缙云县紫薇小学   陈志强

指导:缙云县教研室     孙智燕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参与的形式,获得在野外寻找岩石的亲身经历;
      

2、让学生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3、通过给岩石分类,经历一个简单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解释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产生课后继续探索岩石秘密的愿望。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用的岩石:用纸盒装有棱角、表面没有磨擦过的各类岩石(里面有编上号的花岗岩、萤石、凝灰岩、页岩、珍珠岩、沸石等缙云本地出产及常见的各种各样岩石)。

     活动学具准备:人手一张岩石观察记录单;每组2个铜钥匙、小刀,三个放大镜。

2)课件:录像资料(缙云仙都石景及岩石建筑物)。

3)每组桌子上铺桌布。

4)师为每小组备一袋非岩石标本(砖瓦块、水泥块、陶瓷片)并于课前置于各小组的抽屉里。

(把全班分成6人一组,共8组围成一圈)

教学过程:

(课前五分钟起开始播放录像资料,并谈话:从刚才的录像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还想不想再看?那先说说老师今天为什么要给大家放这样的录像?你知道咱们今天要研究什么?那咱们现在开始上课好吗?)

[点评:缙云县地处括苍山与仙霞岭的过渡地带,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素有“石城”之称,并以石景为胜。境内主峰大洋山,海拔1500米,为括苍山脉最高峰。县内非金属矿产极为丰富,已发掘的有沸石、凝灰岩、珍珠岩、澎润土、石英砂、萤石等。其中,沸石贮量约3亿吨,居全国第四,质量第一。建材矿产以凝灰岩、花岗岩为主。县内的仙都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有奇峰一百六、异洞二十七。其中,鼎湖峰号称天下第一奇峰,状如春笋,直刺云天,高170.8米,是世界最高大柱石。课件展示的缙云石城特色,既为下一步研究岩石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又为学生今后充分利用家乡的岩石进行研究、把“小课堂”延伸到“大课堂”做好了铺垫。同时,应该指出的是此课件是放在课前(通常情况下许多老师是用来与学生谈话的时间),长短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并非一定要全部内容播放完毕。]

一、介绍自己带的岩石

师:今天啊咱们要来研究的是岩石,那关于岩石,你都了解些什么?

[点评:引导学生说说对岩石情况的已有经验和了解,目的是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牵引过来,为下面的学习打基础,因为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知识并不是线性的,新的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生:岩石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生:不同的岩石颜色不一样。

生:岩石种类很多。

……

师:课前我们都去收集了岩石,而且今天大家都带了岩石,是吧?

生(齐说):是。

师:那现在谁愿意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岩石,是从哪里来的?有些什么特殊的地方?介绍的时候请把岩石举起来让大家看到。

生:我这块岩石是从家里的鱼池里拿来的,它身上有很多一条条条纹,我把它取名叫作条纹石。

生:这是我在小溪边玩耍时捡来的,它很特别,因为其他石头基本上都是黑色的,但我的这块不同,表面是透明,里头却是淡黄色的,闻起来有一股清香,有一次,石头滚到太阳底下就会发出了闪闪的亮光,我就给他取了个有趣的名字叫水晶石头。

师:哎呀,我昨天说了今天要请大家介绍一下,她还作了精心的准备。还有谁来介绍一下?

生:我的这块石头突出的地方是它像一只小猫,它躺在一块扁扁的石头上,我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小猫睡懒觉,这块石头最长的地方是5毫米,最宽的地方是8毫米,这块岩石我是从小溪边捡来的。

师:看来大家收集活动都做的很不错,那除了刚才大家说的地方可以得到岩石之外,还有哪些地方也可以得到岩石?

生:还有火山口和海边

生:溪边和小河边。

生:在山上、在路边。

……

二、辨别岩石与非岩石

师:看来在我们的周围岩石怎么样啊?(“太多了”、“无处不在”……生抢着接着说了),说的不错,在上课前啊我也在路边捡了一些,看看还比较特别所以就把它们带来了,想不想看看?

生(齐喊着):想!

师:我已经都放到大家的抽屉里了,请各个小组同学轻轻地从抽屉里拿出来看看,如果有什么问题的可以举手。

(学生从抽屉里拿出非岩石标本进行合作观察、讨论、辨析。教师下位观察、倾听学生们的讨论。教师注意到学生们有的一拿出来就在讨论着什么;有的同学则拿起这些标本深思了一会儿,然后和其他同学交流起来;还有的问老师“这些好像不是岩石?”老师则不给予回答或是肯定,而是提醒学生自己去想想,与同学讨论讨论,并提示学生“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举手。”过了一会儿,逐渐地有学生举起了手。)

师:有好多同学有问题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看到底有什么问题。

生:这块石头好像不是石头,好像是砖。

师:啊?!这块石头不是石头?(师生大笑)

生:不是,不是,这块是砖,不是石头。

师:你们也这么认为?

生(齐说):是。

生(举起水泥砖):这块不是石头,是水泥砖。

生(拿起地砖):这块石头是人做起来的。

师:嗯?这块石头?
      

其他的学生叫起来了:不是,它不是天然的。它是地砖。

师:这究竟是不是石头啊?

生:不是。

生:刚才老师说这些岩石很特别,我觉得这些岩石没什么特别的。

师:他说这些岩石没什么特别的(重重地突出了“岩石”两字),你有不同意见吗?

生:这些都不是岩石。

师:同意吗?

生(齐说):同意。

师:怎么回事啊?都不是岩石啊。其实是有原因的,我在其他班级上这课的时候,就有同学把这些砖块之类的当作是岩石带来了,所以我今天拿了这些来想难一下你们,没想到难不住你们,既然这样,那我只好把我带的真正的岩石请出来了。先请大家把这些不是岩石的都放回原来的地方。

三、观察岩石

师(抱出分组实验用岩石标本):想不想看看我带的真正的岩石?

生(大声地喊着):想!
      

师:那想不想我把这些岩石放到你们的桌子上好让你们自己看个够?

生(更兴奋地喊起来):想!

师:那请每个同学把自己带的岩石先都放到抽屉里。

师:在给大家之前,先请大家想一下,今天咱们把岩石从各个地方请到我们的桌子上来,是准备干什么来着?
      

生:观察那些岩石。

生:研究岩石。

师:哎呀,说得真不错。那今天啊咱们就主要来观察、研究一下岩石都有些什么
     
特征、什么特点。好不好?

生:好。

师:那咱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它的特征、特点呢?又怎么观察?(板书:特征)

[ 点评: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由于岩石的观察不同于以前学生观察过的纸、水、苹果等,它有着其特有的特征需要用特有的方法来观察,因此,在这里提问实验方法是必要的。通过指导,学生能想到一些方法对岩石从硬度、大小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

生:岩石的形状、颜色和气味。

生:长和宽。

师:怎么来观察它的长和宽。

生:硬度。

师:怎么来观察它的硬度?

生:用小刀刻。

师:可以吗?

生:可以。

师:哦,还可以这样来观察它,还有吗?

生:还可以观察它的粗糙和光滑。

生:可以观察它的成份。

师:什么成份,哦,你是想观察一下它组成的东西是怎么样的,是吧?(生点头)

生:还可以观察它的重量。

师:怎么观察?

生:用秤称。

师:可以吗?

生:可以。

师:哎呀,真对不起,今天老师没带秤,待会儿大家可以想其他的办法试试。我们还可以从更多的方面、想更多的办法来观察它的特征、特点。在大家观察之前我想先提个建议,待会大家观察的时候从这些岩石当中只选择一块你感兴趣的岩石来进行仔细地观察。另外,这上面(师指着标本盒)还有一张记录表,请大家在观察的时候把你的发现都记录下来。看看通过我们自己的观察你能发现些什么?(教师分发标本实验盒,并提醒学生:拿到之后就可以自己选一块开始观察了)

(学生进行观察活动,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活动,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不同的表现。并引导学生要注意互相合作、注意轻声讨论和提示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观察。约四五分钟后教师不声不响地为每组学生提供一套活动学具,让学生继续观察。学生拿到工具后更加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了进一步的观察活动中。活动中有的学生拿着放大镜作更仔细地观察;有的则拿起铜钥匙刻刻岩石看看会怎样,又拿起小刀刻刻看一看;还有些同学自己刻了之后又看看同学的,并小声地议论着。)(活动持续了10余分钟)

师:先请每个同学把自己观察的岩石放在自己面前的桌子上,然后把工具放回原来的盘子里。刚才的观察大家都做得非常认真,现在请大家来说说,通过刚才的观察,你都发现了岩石的哪些特征?一个同学发言的时候,大家该怎么做?

[点评: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也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一。这其中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培养对现阶段的学生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学会倾听,那么交流合作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生:认真听。

师:对,而且要边听边动脑筋,听听看跟你的发现有没不一样?如果听着听着你有什么补充、有什么不同意见的待会儿可以举手先说,明白吗?

生:明白。

师:那谁愿意先来说说,你观察的是哪块岩石,又有些什么发现?把你的岩石带到上面来介绍吧。(师指着实物投影)

生:我观察的是6号岩石,它会闪闪发光,它的长是55厘米、宽52厘米,它的颜色是黑色的,还有棕色、红色、绿色,它不太光滑、很粗糙,它很硬,用小刀刻刻不动。它放在桌子上像乌龟爬一样。

师:谁有什么不同意见现在可以说了。

生:刚才他说他的岩石长有55,有没有这么长啊?

师:对呀,你这个数据是怎么出来的?

生:用尺子量出来的。

师:量出来这么长啊?

生:是55毫米。

师:观察其他岩石的谁来说说?

生:我观察的是5号岩石,我这块岩石有两种颜色,分别是绿、透明,表面像个三角形,会发光,里面有小小的玻璃碎片,表面很粗糙,上面有一个个小洞。

师:嗯,有意见、有问题的都可以说了。都没有了啊?那我想问一下。里面有玻璃碎片是怎么回事啊?

生:样子很像玻璃碎片一样的东西。

师:哦,是这样。有没有补充的?观察这块岩石的。

生:我这块岩石的颜色和他的不太一样,我的这块还有点黑色的。

师:看来同一种岩石也会有所不同的,是吧?还有谁想介绍一下。

生:我观察的这块岩石是5号岩石,它的形状像一座山,是绿色的,从上往下看有七种颜色,它很粗糙,用小刀在石头上一划会留下痕迹。

师:有没有意见的?

生(质疑):他说从上往下看有七种颜色,我想知道是哪七种?

生:红、黄、蓝、绿。

生(追问):站这里看为什么没有红色?

师:你是怎么看的?

(生拿起岩石在灯光下侧来侧去地看)

师:大家看到了他这样做是看他的什么啊?

生:反光。

师:还有补充?你来说。

生:他说红、黄、蓝、绿,只有四种颜色,刚才他说有七种颜色呢。

师:你怎么说?

生:还有的颜色我忘记了。(师生哄堂大笑)

师:别人听的可是很认真的哦,那看来下次记录得时候要更仔细些了,是吧?
     
还有谁想介绍的?

生:我观察的是2号岩石,观察后我的发现是:1、岩石外形像一座小山;2、岩石的颜色是橄榄绿、棕色、土白色组成;3、摸一摸手上有亮晶晶的东西;4、岩石最高有55毫米、最宽有46毫米;5、岩石有13毫米厚;6、用放大镜看岩石上有一粒粒小黑点;7、用小刀在岩石上刮一刮有许多细细的小粉;8、岩石表面十分粗糙。

师:她的记录十分清楚,12345678,是吧?还有补充和意见吗?哎呀,没想到就这么点时间,而且每个同学只观察了一种岩石就有了这么多的发现。如果给大家更多的时间,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发现,希望大家课后继续去观察研究。今天啊,陈老师还给大家带了一些岩石,先把它们请出来吧。(师抱出第二组岩石标本实验盒)想不想要(师指着盒子)?

生(高声喊着):想!

四、给岩石分类

师:不过给你们之后,要考你们一个问题,待会儿我把这些发下来后,请大家把我们桌子上所有的岩石包括你们自己带的岩石都放在一块儿,然后请各个小组几个同学合作着给这所有的岩石分分类,能不能分?

生:能。

师:如果让你来分,你会怎么分?

生:从大到小分。

师:你是按什么分?

生:大小。

师:怎么分?

生:长和宽超过1分米的分为大的。

师:你的意思就是先找个标准然后再给它分,是吧?(生点点头)看来我们给它们分类的时候还要先找个什么?

生:标准。(板书:标准)

师:还可以按什么分?

生:按你觉得漂亮的和不漂亮的各放在一边。

师:那你觉得怎样的是漂亮的?

生:有些透明的我就觉得很漂亮,有些很粗糙又不光滑的我就觉得讨厌。

师:那我觉得那个透明的不漂亮,那你怎么说?

(生愣住了)

师:可以按什么分?

生:按光滑和粗糙分。

师:这样行不行啊?

生(齐说):行。

师:还可以按什么分?

生:按气味分。

生:按形状分。

生:按硬度分。

师:你觉得我们能想出多少种方法?

(“一百种”、“无数种”……学生私下叫开了。)

师:那么多呀,反正是很多种,是吧?今天呢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你们商量商量,然后选择一种你们最感兴趣的或是认为最特别的方法来把我们的岩石分好类,看看哪些小组能想出与其他小组不一样的分类方法。小组几个人先商量商量吧。(师边分发岩石标本盒,并提示:商量好再给它们分类。)

(学生先商量后合作进行分类,老师巡视。约两分钟后就陆续有小组分好了,三分钟左右8个小组都分好。)

师:现在我们来听听,各个小组都是选择了哪种方法来分类的,又都分成了哪几类?

生:我们小组是按颜色分的,有很多种颜色的分成一类,绿色的分成一类,白色的分成一类,黑色的分成一类。

生:我们小组按硬度分,把不硬的放在一边,把硬的放在一边。

师:你怎么知道硬与不硬?

生:用小刀刻,刻得进的就是硬的、刻不进的就是不硬的。

师:哦,你想到了这种方法,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我们这组是按粗糙和光滑分的,把粗糙的分为一类,把不粗糙的分为一类。

师:还有吗?不同的、不一样的?

……

师:通过刚才的分类,你还有其他的发现吗?(学生沉默了一会儿)比方说,我按不同的方法来分,结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看来关于分类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希望大家课后继续去研究研究。

五、课外延伸

师:今天陈老师还给大家带了些我们缙云的岩石风景,想不想再看看?

生(齐喊):想!

师:那要看仔细了,待会儿我还要请你提问题哦。

(课件播放缙云的一些特色岩石:仙都石笋、叠箱岩、米筛洞、火山口、五指岩)

师:看了这些岩石的图片,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为什么岩石会有那么多的名称?

生:为什么岩石会有那么多的形状?

生:火山口是怎样形成的?

……

师:大家还有许多的问题,是吧?那今后呢咱们将对这些方面进行研究。怎么形成的?怎么来的?为什么会形成这样?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先去研究研究。

师(举起一块粉红色透明的精美萤石):我这块岩石喜不喜欢?

生:喜欢!

师:哪些同学课外去研究了,把你的研究成果给我,谁研究得最好我就把我的这块心爱的岩石送给他。看看谁有机会拿到。想不想要?

生(大喊起来):想!

师:那就看你们自己课后的行动了。今天咱们就上到这儿好吗?(下课时提醒学生把桌子上的东西整理好,并拿到课堂的后面。)

 

《各种各样的岩石》课后反思:

一、进行了座位的重组。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等理念。”如何体现这些理念呢?我认为,关键是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人(师生)的观念转变,包括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职责和作用,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体现的课堂活动的思想和方法,尤其是教师注意新课堂创设要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善于合作。二是物(教室环境)的转变,包括教室里的亮度、光线、视线、声音、温度、空气等自然性环境,教室的布置装饰、桌椅的摆放等人文性环境,其中很重要的是桌椅摆放的改变。在这两个转变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人的观念决定着物的转变,
     
有什么观念,教室环境就会怎样布置。否则,即使教室环境转变了,人的观念不转变也不过是“用新瓶装老酒”;物的因素是第二位的,但它往往会对人的因素产生很大的影响,它不仅为教育提供可能与机会,而且作为一种具体的、静态的物质存在形式,对教师和学生在里面“可以做什么”给予限制;同时教室的布置、座位的安排,潜在地影响整个课堂气氛。一个好的教室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无疑是有促进作用的,正如一个人走路,有鞋与赤脚,或者有了鞋,合脚不合脚,都会对一个人走路的速度产生影响一样。由此可见教室环境对学习效果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因此我在本课教学时根据具体需要(为了便于活动的开展,如学生介绍自己的岩石;小组合作观察、分类活动;小组材料的分发、教师巡回等)对座位进行了重组——以小组为单位, 6人马蹄形排列,再以这些小组为单位组合成全班的圆形这样一种便于人际交流互动的空间形态。座位的重组,打破了体现传统“授受式”教学思想观念下的“秧田式”,不仅营造了便于信息交流的教学空间、改变了师生之间传统的交往方式,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更为生动的反映了课堂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地位角色的变化——课堂教学的中心从以教师为主转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上来,位尊一方的教师形象将不复存在,取之而来的是民主、平等、和谐课堂氛围。

二、体现“用教材”理念。

“用教材教”是新课标中重要的新理念之一,这一理念指出,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因地、因时、因生制宜,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在本课“观察岩石”活动之前的“辨别岩石与非岩石”的活动是教材中没有或是说没有凸现的。在设计教学时,我认为指导学生观察、研究岩石(本课为第一课时),学生对岩石的认识是基础,否则观察、研究岩石也就无从谈起了。只有有了这个基础,才可能进行“各种各样的岩石”的观察、研究活动。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补充了这一个活动,从教学反馈来看,这一个对教材的补充还是很有意义的。课后章鼎儿老师的评课就给予了这个活动充分地肯定:欣赏这个活动!从科学的角度;从学习主体的角度;从教材的完善的角度。

三、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缺乏有效的指导。

在进行“观察岩石”的活动之前,为了能使学生从更多地方面来观察岩石的特点、特征,我试图通过教师的指导达到这一目的。课堂上采用的是以提问与交流(对问题的回答)的形式进行指导的,可能这也是当前我们大部分科学老师常用于指导的形式吧。在课后章鼎儿老师在评课中给予了这种指导以严厉地批判:对交流形式的指导需要进行批判;这只是一种低水平层次的、效率不高的指导形式;反映出科学教学处于指导苍白无力的阶段。其实也不能说我或是其他有类似做法的教师对于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我也知道教师的有效指导对于学生的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可能是教师自己对活动所实施的指导欲达成的目标是什么不清楚、不明确、
     
不具体才导致这样简单、单一的指导方法:由于教师自己都不明确该如何帮助学生在如观察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又向什么方向发展,于是就让孩子们自己说说就过了的所谓的“指导、帮助”。

(本课荣获省优质课一等奖,并受邀在“西湖之春”小学科学名师教学观摩会上执教。)

(本课荣获省优质课一等奖,并受邀在“西湖之春”小学科学名师教学观摩会上执教。)

《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学实录

执教:缙云县紫薇小学   陈志强

指导:缙云县教研室     孙智燕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参与的形式,获得在野外寻找岩石的亲身经历;
      

2、让学生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3、通过给岩石分类,经历一个简单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解释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产生课后继续探索岩石秘密的愿望。

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用的岩石:用纸盒装有棱角、表面没有磨擦过的各类岩石(里面有编上号的花岗岩、萤石、凝灰岩、页岩、珍珠岩、沸石等缙云本地出产及常见的各种各样岩石)。

     活动学具准备:人手一张岩石观察记录单;每组2个铜钥匙、小刀,三个放大镜。

2)课件:录像资料(缙云仙都石景及岩石建筑物)。

3)每组桌子上铺桌布。

4)师为每小组备一袋非岩石标本(砖瓦块、水泥块、陶瓷片)并于课前置于各小组的抽屉里。

(把全班分成6人一组,共8组围成一圈)

教学过程:

(课前五分钟起开始播放录像资料,并谈话:从刚才的录像中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还想不想再看?那先说说老师今天为什么要给大家放这样的录像?你知道咱们今天要研究什么?那咱们现在开始上课好吗?)

[点评:缙云县地处括苍山与仙霞岭的过渡地带,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素有“石城”之称,并以石景为胜。境内主峰大洋山,海拔1500米,为括苍山脉最高峰。县内非金属矿产极为丰富,已发掘的有沸石、凝灰岩、珍珠岩、澎润土、石英砂、萤石等。其中,沸石贮量约3亿吨,居全国第四,质量第一。建材矿产以凝灰岩、花岗岩为主。县内的仙都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有奇峰一百六、异洞二十七。其中,鼎湖峰号称天下第一奇峰,状如春笋,直刺云天,高170.8米,是世界最高大柱石。课件展示的缙云石城特色,既为下一步研究岩石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又为学生今后充分利用家乡的岩石进行研究、把“小课堂”延伸到“大课堂”做好了铺垫。同时,应该指出的是此课件是放在课前(通常情况下许多老师是用来与学生谈话的时间),长短可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并非一定要全部内容播放完毕。]

一、介绍自己带的岩石

师:今天啊咱们要来研究的是岩石,那关于岩石,你都了解些什么?

[点评:引导学生说说对岩石情况的已有经验和了解,目的是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牵引过来,为下面的学习打基础,因为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知识并不是线性的,新的知识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

生:岩石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生:不同的岩石颜色不一样。

生:岩石种类很多。

……

师:课前我们都去收集了岩石,而且今天大家都带了岩石,是吧?

生(齐说):是。

师:那现在谁愿意先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岩石,是从哪里来的?有些什么特殊的地方?介绍的时候请把岩石举起来让大家看到。

生:我这块岩石是从家里的鱼池里拿来的,它身上有很多一条条条纹,我把它取名叫作条纹石。

生:这是我在小溪边玩耍时捡来的,它很特别,因为其他石头基本上都是黑色的,但我的这块不同,表面是透明,里头却是淡黄色的,闻起来有一股清香,有一次,石头滚到太阳底下就会发出了闪闪的亮光,我就给他取了个有趣的名字叫水晶石头。

师:哎呀,我昨天说了今天要请大家介绍一下,她还作了精心的准备。还有谁来介绍一下?

生:我的这块石头突出的地方是它像一只小猫,它躺在一块扁扁的石头上,我给它取了个名字叫小猫睡懒觉,这块石头最长的地方是5毫米,最宽的地方是8毫米,这块岩石我是从小溪边捡来的。

师:看来大家收集活动都做的很不错,那除了刚才大家说的地方可以得到岩石之外,还有哪些地方也可以得到岩石?

生:还有火山口和海边

生:溪边和小河边。

生:在山上、在路边。

……

二、辨别岩石与非岩石

师:看来在我们的周围岩石怎么样啊?(“太多了”、“无处不在”……生抢着接着说了),说的不错,在上课前啊我也在路边捡了一些,看看还比较特别所以就把它们带来了,想不想看看?

生(齐喊着):想!

师:我已经都放到大家的抽屉里了,请各个小组同学轻轻地从抽屉里拿出来看看,如果有什么问题的可以举手。

(学生从抽屉里拿出非岩石标本进行合作观察、讨论、辨析。教师下位观察、倾听学生们的讨论。教师注意到学生们有的一拿出来就在讨论着什么;有的同学则拿起这些标本深思了一会儿,然后和其他同学交流起来;还有的问老师“这些好像不是岩石?”老师则不给予回答或是肯定,而是提醒学生自己去想想,与同学讨论讨论,并提示学生“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举手。”过了一会儿,逐渐地有学生举起了手。)

师:有好多同学有问题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看到底有什么问题。

生:这块石头好像不是石头,好像是砖。

师:啊?!这块石头不是石头?(师生大笑)

生:不是,不是,这块是砖,不是石头。

师:你们也这么认为?

生(齐说):是。

生(举起水泥砖):这块不是石头,是水泥砖。

生(拿起地砖):这块石头是人做起来的。

师:嗯?这块石头?
      

其他的学生叫起来了:不是,它不是天然的。它是地砖。

师:这究竟是不是石头啊?

生:不是。

生:刚才老师说这些岩石很特别,我觉得这些岩石没什么特别的。

师:他说这些岩石没什么特别的(重重地突出了“岩石”两字),你有不同意见吗?

生:这些都不是岩石。

师:同意吗?

生(齐说):同意。

师:怎么回事啊?都不是岩石啊。其实是有原因的,我在其他班级上这课的时候,就有同学把这些砖块之类的当作是岩石带来了,所以我今天拿了这些来想难一下你们,没想到难不住你们,既然这样,那我只好把我带的真正的岩石请出来了。先请大家把这些不是岩石的都放回原来的地方。

三、观察岩石

师(抱出分组实验用岩石标本):想不想看看我带的真正的岩石?

生(大声地喊着):想!
      

师:那想不想我把这些岩石放到你们的桌子上好让你们自己看个够?

生(更兴奋地喊起来):想!

师:那请每个同学把自己带的岩石先都放到抽屉里。

师:在给大家之前,先请大家想一下,今天咱们把岩石从各个地方请到我们的桌子上来,是准备干什么来着?
      

生:观察那些岩石。

生:研究岩石。

师:哎呀,说得真不错。那今天啊咱们就主要来观察、研究一下岩石都有些什么
     
特征、什么特点。好不好?

生:好。

师:那咱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它的特征、特点呢?又怎么观察?(板书:特征)

[ 点评:在科学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由于岩石的观察不同于以前学生观察过的纸、水、苹果等,它有着其特有的特征需要用特有的方法来观察,因此,在这里提问实验方法是必要的。通过指导,学生能想到一些方法对岩石从硬度、大小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描述。]

生:岩石的形状、颜色和气味。

生:长和宽。

师:怎么来观察它的长和宽。

生:硬度。

师:怎么来观察它的硬度?

生:用小刀刻。

师:可以吗?

生:可以。

师:哦,还可以这样来观察它,还有吗?

生:还可以观察它的粗糙和光滑。

生:可以观察它的成份。

师:什么成份,哦,你是想观察一下它组成的东西是怎么样的,是吧?(生点头)

生:还可以观察它的重量。

师:怎么观察?

生:用秤称。

师:可以吗?

生:可以。

师:哎呀,真对不起,今天老师没带秤,待会儿大家可以想其他的办法试试。我们还可以从更多的方面、想更多的办法来观察它的特征、特点。在大家观察之前我想先提个建议,待会大家观察的时候从这些岩石当中只选择一块你感兴趣的岩石来进行仔细地观察。另外,这上面(师指着标本盒)还有一张记录表,请大家在观察的时候把你的发现都记录下来。看看通过我们自己的观察你能发现些什么?(教师分发标本实验盒,并提醒学生:拿到之后就可以自己选一块开始观察了)

(学生进行观察活动,老师巡视,观察学生的活动,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不同的表现。并引导学生要注意互相合作、注意轻声讨论和提示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观察。约四五分钟后教师不声不响地为每组学生提供一套活动学具,让学生继续观察。学生拿到工具后更加兴致勃勃地投入到了进一步的观察活动中。活动中有的学生拿着放大镜作更仔细地观察;有的则拿起铜钥匙刻刻岩石看看会怎样,又拿起小刀刻刻看一看;还有些同学自己刻了之后又看看同学的,并小声地议论着。)(活动持续了10余分钟)

师:先请每个同学把自己观察的岩石放在自己面前的桌子上,然后把工具放回原来的盘子里。刚才的观察大家都做得非常认真,现在请大家来说说,通过刚才的观察,你都发现了岩石的哪些特征?一个同学发言的时候,大家该怎么做?

[点评: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也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一。这其中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培养对现阶段的学生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学会倾听,那么交流合作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生:认真听。

师:对,而且要边听边动脑筋,听听看跟你的发现有没不一样?如果听着听着你有什么补充、有什么不同意见的待会儿可以举手先说,明白吗?

生:明白。

师:那谁愿意先来说说,你观察的是哪块岩石,又有些什么发现?把你的岩石带到上面来介绍吧。(师指着实物投影)

生:我观察的是6号岩石,它会闪闪发光,它的长是55厘米、宽52厘米,它的颜色是黑色的,还有棕色、红色、绿色,它不太光滑、很粗糙,它很硬,用小刀刻刻不动。它放在桌子上像乌龟爬一样。

师:谁有什么不同意见现在可以说了。

生:刚才他说他的岩石长有55,有没有这么长啊?

师:对呀,你这个数据是怎么出来的?

生:用尺子量出来的。

师:量出来这么长啊?

生:是55毫米。

师:观察其他岩石的谁来说说?

生:我观察的是5号岩石,我这块岩石有两种颜色,分别是绿、透明,表面像个三角形,会发光,里面有小小的玻璃碎片,表面很粗糙,上面有一个个小洞。

师:嗯,有意见、有问题的都可以说了。都没有了啊?那我想问一下。里面有玻璃碎片是怎么回事啊?

生:样子很像玻璃碎片一样的东西。

师:哦,是这样。有没有补充的?观察这块岩石的。

生:我这块岩石的颜色和他的不太一样,我的这块还有点黑色的。

师:看来同一种岩石也会有所不同的,是吧?还有谁想介绍一下。

生:我观察的这块岩石是5号岩石,它的形状像一座山,是绿色的,从上往下看有七种颜色,它很粗糙,用小刀在石头上一划会留下痕迹。

师:有没有意见的?

生(质疑):他说从上往下看有七种颜色,我想知道是哪七种?

生:红、黄、蓝、绿。

生(追问):站这里看为什么没有红色?

师:你是怎么看的?

(生拿起岩石在灯光下侧来侧去地看)

师:大家看到了他这样做是看他的什么啊?

生:反光。

师:还有补充?你来说。

生:他说红、黄、蓝、绿,只有四种颜色,刚才他说有七种颜色呢。

师:你怎么说?

生:还有的颜色我忘记了。(师生哄堂大笑)

师:别人听的可是很认真的哦,那看来下次记录得时候要更仔细些了,是吧?
     
还有谁想介绍的?

生:我观察的是2号岩石,观察后我的发现是:1、岩石外形像一座小山;2、岩石的颜色是橄榄绿、棕色、土白色组成;3、摸一摸手上有亮晶晶的东西;4、岩石最高有55毫米、最宽有46毫米;5、岩石有13毫米厚;6、用放大镜看岩石上有一粒粒小黑点;7、用小刀在岩石上刮一刮有许多细细的小粉;8、岩石表面十分粗糙。

师:她的记录十分清楚,12345678,是吧?还有补充和意见吗?哎呀,没想到就这么点时间,而且每个同学只观察了一种岩石就有了这么多的发现。如果给大家更多的时间,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发现,希望大家课后继续去观察研究。今天啊,陈老师还给大家带了一些岩石,先把它们请出来吧。(师抱出第二组岩石标本实验盒)想不想要(师指着盒子)?

生(高声喊着):想!

四、给岩石分类

师:不过给你们之后,要考你们一个问题,待会儿我把这些发下来后,请大家把我们桌子上所有的岩石包括你们自己带的岩石都放在一块儿,然后请各个小组几个同学合作着给这所有的岩石分分类,能不能分?

生:能。

师:如果让你来分,你会怎么分?

生:从大到小分。

师:你是按什么分?

生:大小。

师:怎么分?

生:长和宽超过1分米的分为大的。

师:你的意思就是先找个标准然后再给它分,是吧?(生点点头)看来我们给它们分类的时候还要先找个什么?

生:标准。(板书:标准)

师:还可以按什么分?

生:按你觉得漂亮的和不漂亮的各放在一边。

师:那你觉得怎样的是漂亮的?

生:有些透明的我就觉得很漂亮,有些很粗糙又不光滑的我就觉得讨厌。

师:那我觉得那个透明的不漂亮,那你怎么说?

(生愣住了)

师:可以按什么分?

生:按光滑和粗糙分。

师:这样行不行啊?

生(齐说):行。

师:还可以按什么分?

生:按气味分。

生:按形状分。

生:按硬度分。

师:你觉得我们能想出多少种方法?

(“一百种”、“无数种”……学生私下叫开了。)

师:那么多呀,反正是很多种,是吧?今天呢咱们就以小组为单位,你们商量商量,然后选择一种你们最感兴趣的或是认为最特别的方法来把我们的岩石分好类,看看哪些小组能想出与其他小组不一样的分类方法。小组几个人先商量商量吧。(师边分发岩石标本盒,并提示:商量好再给它们分类。)

(学生先商量后合作进行分类,老师巡视。约两分钟后就陆续有小组分好了,三分钟左右8个小组都分好。)

师:现在我们来听听,各个小组都是选择了哪种方法来分类的,又都分成了哪几类?

生:我们小组是按颜色分的,有很多种颜色的分成一类,绿色的分成一类,白色的分成一类,黑色的分成一类。

生:我们小组按硬度分,把不硬的放在一边,把硬的放在一边。

师:你怎么知道硬与不硬?

生:用小刀刻,刻得进的就是硬的、刻不进的就是不硬的。

师:哦,你想到了这种方法,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生:我们这组是按粗糙和光滑分的,把粗糙的分为一类,把不粗糙的分为一类。

师:还有吗?不同的、不一样的?

……

师:通过刚才的分类,你还有其他的发现吗?(学生沉默了一会儿)比方说,我按不同的方法来分,结果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看来关于分类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希望大家课后继续去研究研究。

五、课外延伸

师:今天陈老师还给大家带了些我们缙云的岩石风景,想不想再看看?

生(齐喊):想!

师:那要看仔细了,待会儿我还要请你提问题哦。

(课件播放缙云的一些特色岩石:仙都石笋、叠箱岩、米筛洞、火山口、五指岩)

师:看了这些岩石的图片,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为什么岩石会有那么多的名称?

生:为什么岩石会有那么多的形状?

生:火山口是怎样形成的?

……

师:大家还有许多的问题,是吧?那今后呢咱们将对这些方面进行研究。怎么形成的?怎么来的?为什么会形成这样?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先去研究研究。

师(举起一块粉红色透明的精美萤石):我这块岩石喜不喜欢?

生:喜欢!

师:哪些同学课外去研究了,把你的研究成果给我,谁研究得最好我就把我的这块心爱的岩石送给他。看看谁有机会拿到。想不想要?

生(大喊起来):想!

师:那就看你们自己课后的行动了。今天咱们就上到这儿好吗?(下课时提醒学生把桌子上的东西整理好,并拿到课堂的后面。)

 

《各种各样的岩石》课后反思:

一、进行了座位的重组。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等理念。”如何体现这些理念呢?我认为,关键是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人(师生)的观念转变,包括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职责和作用,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体现的课堂活动的思想和方法,尤其是教师注意新课堂创设要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善于合作。二是物(教室环境)的转变,包括教室里的亮度、光线、视线、声音、温度、空气等自然性环境,教室的布置装饰、桌椅的摆放等人文性环境,其中很重要的是桌椅摆放的改变。在这两个转变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人的观念决定着物的转变,
     
有什么观念,教室环境就会怎样布置。否则,即使教室环境转变了,人的观念不转变也不过是“用新瓶装老酒”;物的因素是第二位的,但它往往会对人的因素产生很大的影响,它不仅为教育提供可能与机会,而且作为一种具体的、静态的物质存在形式,对教师和学生在里面“可以做什么”给予限制;同时教室的布置、座位的安排,潜在地影响整个课堂气氛。一个好的教室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无疑是有促进作用的,正如一个人走路,有鞋与赤脚,或者有了鞋,合脚不合脚,都会对一个人走路的速度产生影响一样。由此可见教室环境对学习效果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因此我在本课教学时根据具体需要(为了便于活动的开展,如学生介绍自己的岩石;小组合作观察、分类活动;小组材料的分发、教师巡回等)对座位进行了重组——以小组为单位, 6人马蹄形排列,再以这些小组为单位组合成全班的圆形这样一种便于人际交流互动的空间形态。座位的重组,打破了体现传统“授受式”教学思想观念下的“秧田式”,不仅营造了便于信息交流的教学空间、改变了师生之间传统的交往方式,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更为生动的反映了课堂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地位角色的变化——课堂教学的中心从以教师为主转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上来,位尊一方的教师形象将不复存在,取之而来的是民主、平等、和谐课堂氛围。

二、体现“用教材”理念。

“用教材教”是新课标中重要的新理念之一,这一理念指出,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因地、因时、因生制宜,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在本课“观察岩石”活动之前的“辨别岩石与非岩石”的活动是教材中没有或是说没有凸现的。在设计教学时,我认为指导学生观察、研究岩石(本课为第一课时),学生对岩石的认识是基础,否则观察、研究岩石也就无从谈起了。只有有了这个基础,才可能进行“各种各样的岩石”的观察、研究活动。因此,我在本课教学中补充了这一个活动,从教学反馈来看,这一个对教材的补充还是很有意义的。课后章鼎儿老师的评课就给予了这个活动充分地肯定:欣赏这个活动!从科学的角度;从学习主体的角度;从教材的完善的角度。

三、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缺乏有效的指导。

在进行“观察岩石”的活动之前,为了能使学生从更多地方面来观察岩石的特点、特征,我试图通过教师的指导达到这一目的。课堂上采用的是以提问与交流(对问题的回答)的形式进行指导的,可能这也是当前我们大部分科学老师常用于指导的形式吧。在课后章鼎儿老师在评课中给予了这种指导以严厉地批判:对交流形式的指导需要进行批判;这只是一种低水平层次的、效率不高的指导形式;反映出科学教学处于指导苍白无力的阶段。其实也不能说我或是其他有类似做法的教师对于学生探究活动的指导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我也知道教师的有效指导对于学生的探究活动的重要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可能是教师自己对活动所实施的指导欲达成的目标是什么不清楚、不明确、
     
不具体才导致这样简单、单一的指导方法:由于教师自己都不明确该如何帮助学生在如观察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又向什么方向发展,于是就让孩子们自己说说就过了的所谓的“指导、帮助”。

(本课荣获省优质课一等奖,并受邀在“西湖之春”小学科学名师教学观摩会上执教。)

(本课荣获省优质课一等奖,并受邀在“西湖之春”小学科学名师教学观摩会上执教。)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0 10:02:24编辑过]

分享 转发
离目标远一点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还在努力着!虽然我们才刚刚起步…… “成功之路,紫薇起步” 浙江省缙云县紫薇小学 陈志强
TOP
2#

 [教学实录及反思]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教学实录

      执教: 陈志强  浙江省缙云县紫薇小学(321400
                    

指导: 孙智燕  浙江省缙云县教育局教研室 

教学设计说明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实施建议。在本课设计中我依据《课程标准》,以教科书为主要凭借,没有随意的改变教材中所设计活动的结构、没有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或过多安排学习意义不大的活动,而是努力的去吃透教材、走进教材。当然,“贴近教材”也并不等于“死搬教材”,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对活动进行了优化组合:一、因为这几个活动的结构是相似的,所以我把“改变玻璃瓶的沉浮”、“改变浮标的沉浮”和“改变其他物体的沉浮”三个小活动组合成了一个大活动。二、虽然这几个活动的结构相似,但其探究的内容是有扩展、有层次的。所以在整个大活动中我采取分层次地提供材料的策略,从而达到活动的结构性。

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是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教科版)三下“沉浮单元”的第二课时。第一课时“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主要观察研究了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大小、轻重的关系。但学生们对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有关系的认识是不巩固、不确定的。因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他们曾否定过自己的这种推测。那么“怎样利用物体沉浮和物体大小、轻重的关系来改变物体的沉浮?”这就是本课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研究的内容,让他们尝试应用物体的沉浮关系来改变物体的沉浮,可以加深、巩固他们对物体的沉浮和物体的大小、轻重关系的认识。

教学的主要活动有:

一是提出问题。“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制定探究计划。二是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三是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四是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引入潜水艇。并通过讨论了解潜水艇的工作原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改变物体沉浮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创造。最后利用“能自由沉浮的塑料小笔帽潜艇”把课堂打开出来,把学生的思维继续进行下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改变物体的沉浮状况可以通过改变物体本身的轻重、体积大小以及借助其他物体等方法来实现的。潜水艇是人们应用沉浮原理的创造发明。(该目标饮包含在《科学课程标准》“物体与物质”的1.11.2和“运动与力”的2.2中)

过程与方法

经历一个改变物体的沉浮的探究活动过程,获得关于物体沉浮和物体的大小、轻重关系的认识,能在观察研究活动中自己解决有关沉浮的一些问题,能在小组或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能解释物体在水中发生沉浮变化的原因,能在课外进行一些设计、制作“潜艇”的活动。(该目标包含在《科学课程标准》“认识科学探究”的1.21.51.7,“猜想与假设”的3.1,“制定计划”的4.1,“观察、实验、制作”的5.4,“思考与结论”的7.1和“表达与交流”的8.3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和保持探究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积极关注科学现象的情感,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的科学态度。(该目标包含在《科学课程标准》“对待科学学习”的1.11.31.5和“对待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的4.14.2中)

教学准备

1、全班同学4~6个分为一组,并围成圆形,教室中间空出。

2学生分组材料:每组桌子上放装有水的水槽一个、一块毛巾;

1组材料:空玻璃瓶、注射器、小螺丝钉、塑料小圆柱(放在每组的抽屉里);

2组材料:绳子、泡沫、石块、橡皮泥(放于教师讲台下)。

3、教师材料:水槽、玻璃瓶、塑料小圆柱、注射器、下端粘橡皮泥的塑料笔帽、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各一个,呈三种沉浮状态的简图三张,记录单,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师:咱们是第一次合作上课的,是吧?

生:是。

师:我们第一次合作就有那么多老师来看咱们上课,你们害怕不害怕?

生:(很小心地)不害怕。

师:我可是挺害怕的。我怕你们上课不说话,怕你们上课自己不会动脑筋,怕你们几个同学合作不来。今天啊咱们就来比比哪个同学上课发言最积极、最会动脑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好吗?

生:好!

师:(如释重负地样子)那我就不那么害怕了,也放心多了。今天上课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就是你们平常都最喜欢干什么啊?

生:我最喜欢看书。

生:我最喜欢做实验。

生:我最喜欢看课外书。

……

师:看来我们同学都很爱学习。那你们猜,我最喜欢干什么?

(学生一下子来劲了)

生:老师最喜欢玩电脑。

生:老师最喜欢教我们小学生上课。(众人皆笑)

生:我猜,老师最喜欢当老师。(哄堂大笑)

……

师:我写一个字大概你们就猜到了。[板书:玩]

生:(齐喊)玩!

师:(微笑着)对,我最喜欢的是“玩”。从小我就爱玩,于是从小一直玩到这么大(指着自己鼻子说)。

(生大笑)通过玩我学到了许多的知识,同时也学会了很多的本领。那么你们喜欢玩吗?

生:(大声地)喜欢。

师:那好,今天我就带着大家玩一回,好不好?

生:(异常兴奋地)好!

师:那么欢迎不欢迎呢?

生:(大声地齐喊)欢迎!

师:怎么表示呢?

(同学们都热烈的鼓起掌了)

评:课前师生间平等、随意的交谈,既拉近了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又使学生紧张的心情得以释放,而且使得整个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热烈,学生的兴趣、主动性也就随之高涨了。

师:那玩什么呢?今天我带来了一件小玩具。(从讲台下拿出一个下面粘着一小团橡皮泥的塑料笔帽)是什么啊?你可别小看它哦,它可是一个不同凡响的会听话的小笔帽哦。不相信是吧?想不想见识一下?

师(出示一个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如果我把笔帽放入水中,它是沉的还是浮的?

师(放入水中是浮的):那你们现在最想让它怎么样?

师:请你对着笔帽再说一遍。(呀!没反应,可能它没听见,你再大声点。)

(生说,师演示出效果。并接着学生的话并演示:小笔帽,听我话,浮浮浮

师:什么问题吗?

师:嗯,为什么会这样呢?他的脑子已经开始在想、在思考了。还有吗?

师:是呀,为什么一摁瓶子塑料笔帽就沉下去,不摁就浮起来吗?提得太好了!他不仅是脑子在思考了,而且刚才还观察得特别仔细。要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就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出示课题)。

(点评:通过“科学小玩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促使学生很快进入探究学习状态。)

二、改变玻璃瓶和浮标的沉浮 

(出示玻璃瓶):是什么啊?如果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

师:一定是浮?就这么肯定?还有什么可能?一共有几种可能性?如果用简图来表示的话,该怎么表示?(师板演画)

师:那如果放到水里后,玻璃瓶是浮着的,你最想做些什么,最想让它怎么样?

师:那你有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或者是浮在水中的呢?先请大家独自思考一下。

(点评:演示现象,不让学生接触材料,可以使学生集中精力开展思维活动,通过独自思考,避免小组讨论拘泥与一种形式,让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请大家把自己想到的办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我们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方法又多又好。

生:我们组认为把玻璃瓶装满水就会沉下去。

师:嗯,那一定要装满吗装多少水呢?

(思考了一下):一点水就行了。

师:一点就行了啊?

生:不是,要半瓶。

师:到底要多少水,大家待会儿可以自己试。这儿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样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知道到底装了多少水的工具(出示注射器),是什么?

生:针筒。

师:也可叫注射器,知道怎么用它来量水的多少吗?(并讲解用法)。

师:还有其他办法吗?

生:还有就是拿一些石头放进去瓶子就会沉下去。

生:还可以放一些沙子,还有就是只要往瓶子里放一些重的东西就可以让它沉下去了。

……

师:那假如把它放到水里是沉下去的,你又想做些什么呢?

师:有什么办法让它浮上来或者是浮在水中呢?

生:把水倒出来,把石头拿出来。

生:把里面的东西拿出来,就又会浮起来了。

生:绑上泡沫。

生:往瓶里吹气。

……

师:如果照这样子想,假如瓶子放到水里是浮在水中间的,我们是不是可能想些办法让它浮上来或者沉下去呢?是不是?如果我们再往下一步想,当我让它浮起来或者沉下去之后,还能不能又重新回到原来的状态呢?是吧?在我们的思考中还是可以不断的提出问题来研究,对吧?

师(出示塑料小圆柱):是什么?它还有一个特点,可以拉伸(师演示)。

师(合上圆柱):如果把它放到水中,会怎么样?

师:马上就有进步了啊,不外乎这三种可能,是吧?那不管哪种情况,你能不能想出办法来改变它的沉浮,让它变成另外两种情况呢?如果再给你其他的物体,你们能不能想出办法来改变它们的沉和浮?

师:这么自信啊。不过我还是需要怎么办?

生:实验证明。

    师:好,那待会儿就请各个小组合作着试试,看看你们怎样来改变玻璃瓶和浮标的沉和浮的。当然,你们可以用刚才大家说的方法去试试看,还可以用你们在研究中又想到的新的方法。我们再来比比看,哪些同学最会动脑筋,哪些小组最会合作、想出的方法最多最好?在做实验的时候请大家注意:1.先观察它在水中的沉浮情况,然后再想办法改变它的沉和浮。2.及时做好记录,记得时候可以尽量简单点。3.研究时声音尽量轻些,只要自己小组同学听到就行了,以免影响其他小组的同学。明白了吗?好,拿到材料后就可以开始研究了。

(取出1号材料袋进行分组实验) 

7.8分钟后,师不声不响地为每个小组提供第2组材料,并让学生继续研究7.8分钟)

    (在课进行到23分钟左右,提示学生整理好材料并要及时安静下来)
                

师:刚才的活动大家都做得很认真,而且我还发现有几个小组,不仅合作的好、做得认真,实验习惯还非常好,实验结束后马上把材料整理好。这样的好习惯以后还要继续保持下去,还没有养成这种习惯的同学可以向他们学习。下面请各个小组派个代表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又有什么发现?

生:玻璃瓶加1毫升的水还是浮着的,加4毫升的水玻璃瓶就浮在中间,加10毫升的水玻璃瓶就会沉到水底。

(演示玻璃瓶在水的的悬浮状态):刚才同学说的像这样浮在水中间,科学的说法叫作悬浮(板书)。还有其他方法吗?继续说。

生:……

师:那你们又是怎样让它又重新变回原来的沉浮状态的呢?

……

师:还有哪个小组来说说?你可以只选其中的一种物体说。

生:我们小组是往瓶子里面加小螺帽的,我们加了两颗,它只是沉下去了一点点,再加多一些,它就沉下去一些,加7颗的时候,瓶子悬浮在水中了,一直加到14颗它才沉入水底。

生:我们小组是加了5毫升水的时候还是悬在水中的。

……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是怎样改变塑料小圆柱的沉和浮的?

生:把浮标缩短浮标就沉下去了,把浮标拉长它就又浮上来了。

生:我们给浮标中间空的地方加入水它就沉下去了,把水倒出来它又浮上来了。

……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是怎样改变橡皮泥的沉和浮的?

……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师:有不同的意见的,迫切需要发言的可以举手先说。

师:哎呀,太厉害了,真没想到大家能想出这么多的方法来改变物体的沉浮。现在谁能来说说,刚才我们全班同学都想到了哪些办法?

(学生归纳,教师作简要的板书)

师:真不少哦!就是五花八门的,那接下来请大家看看,这些方法哪些是比较相似的,我们可以把它们归为一类?

(学生说,教师分类分别注上记号:△、☆、□、○……)

师:你为什么想到这么分?

师:对于他的分法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

师:你们刚才通过加水和倒水让玻璃瓶的沉下去又浮上来了,在这个过程中,整个瓶子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生:体重。

生:重量。(板书:改变重量)

师:还有哪些方法也是通过改变它的重量的?

生:加螺帽。螺帽多,瓶子就重就会沉,螺帽没了,瓶子就轻就会浮。

……

(边说边演示):刚才有同学说把浮标这样子拉开浮标就浮,按回去浮标就沉下去,在这个过程中,浮标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生:浮标拉长了体积大,缩短了体积小。

生:形状。

生:大小。

生:老师,我发现浮标体积变大了就会浮起来,体积变小了就会沉下去。

师:说得真不错,在这里形状和大小发生了变化,其实也就是它的体积发生了变化,是吧?(板书:改变体积)

(借助其他的物体、改变形状)

(点评:通过动手探究,研讨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概括能力)

……

师:那现在如果有人问你,我们可以通过什么办法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你会怎么回答?

师:谁能说得再概括些、简单些吗?

 

四、应用延伸。 

师:刚才我们进行了有关改变物体沉浮的研究,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种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看到过或者听说过了,谁能来举个例子?

生:游泳。

师:怎么说?

生:我刚学游泳时,还不会,在水里就要沉下去的时候,爸爸给我套上救生圈后就不会沉下去了。

师:知道得还真不少。如果按照我们这里的分法,这属于哪一类?

师:还有吗?

生:船,啊不是,是潜水艇。它在水中也能一下子沉下去一下子浮起来。我在电视上看到过。

(点评:利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自然地引出了关于潜水艇的内容。)

师:你们看到过没?

(部分生边举手边叫起来了“我也看到过了”……。)

师:还想不想再看看?

(大叫着):想!

(播放课件:能表现潜水艇上浮下沉原理的动画及声音说明)

师:谁能说说潜水艇又是怎样来改变沉浮的?瞧,你别总以为发明创造是科学家们的事情,事实上我们想到的方法跟科学家们想到的也差不多嘛,是吧?让我们为我们自己的表现祝贺一下吧。(师带头鼓起掌)

师:下面问大家一个难一点的问题,你们谁能利用我们身边的材料设计一个模拟的实验,制作一个最简单的小“潜水艇”?

生:把玻璃瓶子的盖子拿掉,水进去瓶子就会沉下去,然后用吸管往瓶子里吹进气,瓶子又会浮起来。

师:那好你来试试。

(学生上台演示)

(笑着):瞧,我们自己制作的“玻璃小潜艇”,不错吧。除了用玻璃瓶子,还可以用什么材料来做?

生:饮料瓶、牛奶瓶。

生:还有矿泉水瓶。

生:老师,用啤酒瓶行不行?

师:你说呢?

生:我觉得能行。

师:那你回家自己试试好吗?(该生点点头)

师:还有其他的例子吗?

……

(师:我再放一段录像给大家看看,好吗?那请大家看仔细了,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播放水饺由生而沉到熟而浮的录像。

师:有什么发现?能解释一下吗?

师:你已经能学以致用了,真不错。)

师:看来,关于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在我们生活当中还有许多,希望大家今后能做一个生活中的小科学家,能发现更多的科学现象。

    (再次出示):现在谁能解释一下小笔帽为什么能自由的沉浮?看来还有问题,回去自己也做一个来研究一下,怎么样?你不仅可以研究这个问题,还可以研究一下,还有哪些方法也可以让小笔帽听你话,能沉能浮。下课。 

(点评:让学生带着问题下课,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因为下课而终止,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板书: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改变物体的重量

                                                       改变物体的体积

                                                       改变物体的形状

借助其他的物体

                              

 

(本文收录于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教师用书》中) 

离目标远一点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还在努力着!虽然我们才刚刚起步…… “成功之路,紫薇起步” 浙江省缙云县紫薇小学 陈志强
TOP
3#

请教高手们,上面我的帖子有内容想删掉,该怎么办?
离目标远一点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还在努力着!虽然我们才刚刚起步…… “成功之路,紫薇起步” 浙江省缙云县紫薇小学 陈志强
TOP
4#

[教学实录及反思]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

《一杯水的观察》教学设计

      执教: 陈志强  浙江省缙云县紫薇小学(321400
      

指导: 孙智燕  浙江省缙云县教育局教研室 

教学设计说明

一、基本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气氛和谐、安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时间里敢想、敢说、敢做,又能想、能说、能做。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观察为切入口,创设良好的探究情景,鼓励他们自己去交流、观察和发现,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乐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精心策划者和活动的指导者,同时也是活动的参与者,要安排好各种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开展活动。只有学生在活动中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和思维想像空间的时候,才是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才能更好地最终达到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

二、整体设计指导思想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实施建议。在教学中,我摒弃了时下很是流行的“用教材教”的模式(其实是一种误区)——大喊要“走出教材”,看见教材是这样,那我就偏偏那样,我就是和教材不一样。而是本着依据《课程标准》,以教科书为主要凭借,不去随意改变教材中所设计活动的结构,努力去吃透教材、走进教材,避免忽略教材的内容、要求,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或过多安排学习意义不大的活动。因为,“高于教材”,必须是“源于教材”,要“走出教材”必须先“走进教材”。我认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教”。

基本思路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水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东西。本课的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对水的观察,了解水的一些物理性质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对水这种司空见惯的物体进行感知、感知、再感知,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不浓,而应该充分考虑如何给学生探究的空间,如何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把教材看作是资源,而不是圣经,有机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指导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有结构的材料,在课堂上自己观察、实验、讨论、交流

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是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教科版)三上“水单元”的第一课时。“水单元”是在研究了生命世界内容的基础上,初次接触物质世界的内容。教材以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质——水作为了学生研究物质世界的切入点。水对于我们大家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但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能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显著事物和现象,却往往很容易忽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事物(如水),水是组成世间万物的重要物质,我们的一切都离不开水,但学生却很容易熟视无睹。因此把他们的关注对象引导到这些“司空见惯”的物体上来,对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去发现科学是很有益的。同时,要通过对水的研究,引起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关注。本课研究的是观察一杯我们很熟悉的水,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官多角度、多维度的来认识水的一些基本性质。

教学的主要活动有:

一是提出问题。“对于一杯我们很熟悉的水,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观察?又能观察到什么?”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制定探究计划。二是用感官观察杯中的水。引导学生尝试利用自己的感官,有计划有步骤地来观察水。三是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杯中的水。引导学生在用感官观察水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物质的比较,更深层次地来认识水。四是分辨水。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获得的经验和观察方法来分辨水。最后一个活动:出示一杯学生不知名的液体让学生鉴定。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明白对于自己不熟悉、缺乏了解的物体是不能轻易去尝的。并从而把课堂打开出来,把学生的思维继续进行下去。

学生分析

1、水对于学生来说是太熟悉不过了,但在生活中又往往最容易被他们所忽略,学生对于水几乎从未进行过认真、仔细地观察,因此,引导他们经历全面细致地观察水的探究过程显得非常重要。

2、通过前几个单元的观察活动,学生已初步能够运用看、摸、听等多种方法进行有目的、仔细地观察,并能简单的用文字、图画等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

3、三年级的学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亲身经历各种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并能从中体验到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从而锻炼和提高他们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  学会作用于教师提供的材料,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  学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和简单的器材来观察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3、  学会合作探究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的活动。

4、  意识到即使是运用感官,也还有更多的方法,也能够获得对事物更多的了解。

5、  学会把通过观察得到的体验用合适的方法记录下来,并会表达交流自己对概念的理解、体验和感受,与同学分享。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学会做到注重事实、留心观察、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2、  通过对水的观察,引起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关注,并乐于继续探究发现周围物质世界的奥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通过探究,体验到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有什么特性。

2、通过探究,体验到水同其他液体(如油等)有许多的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在观察活动中体验、感悟到水的特性。

2教学难点: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水。这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的引入,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先集中指导后放手让学生尝试的策略来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1、全班同学4~6个分为一组,并围成圆形,教室中间空出。

2、分组实验材料:每组一瓶用纯净水瓶装的白开水(去掉包装塑料纸)、一块毛巾、每人次一个一次性塑料杯、每组一瓶油(用纯净水瓶装部分油,藏于教师讲台下)

(注:所有纯净水瓶都去掉包装塑料纸,以便让学生更好地针对主题——是洁净的水而不是纯净水进行研究)

3、演示材料:一瓶白开水、几个塑料杯子(放在讲台上);

一组演示材料:牛奶、可乐、淡盐水、白酒各一杯加两杯白开水并分别编上号码,一杯浓盐水(都藏在讲台下)

(评:座位的重组,打破了体现传统“授受式”教学思想观念下的“秧田式”,而是围成了全圆的形式,这样不仅营造了便于信息交流的教学空间、改变了师生之间传统的交往方式,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更为生动的反映了课堂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地位角色的变化——课堂教学的中心从以教师为主转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上来,位尊一方的教师形象将不复存在,取之而来的是民主、平等、和谐课堂氛围。)

教学过程安排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先请大家来猜一猜,今天这节课咱们要研究什么?(并问:为什么你这么猜?)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水,看看洁净的水到

自由猜测,并能说一说猜测的依据。

 

 

 

 

明确研究对象。而当学生从情境中惊奇地发现竟然是要研究“水”这一极为普通的

在揭示教学内容之前让学生(联系桌上的实验材料)猜一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并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采用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既便于学生明确主题,又为后面学生的探究提供

 

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又有些什么特点?好不好?

 

那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研究水?

 

 

 

待会儿你用这些感觉器官研究水时,你准备先用哪件,然后再用哪件器官,你能给它们排个顺序吗?

 

 

在研究中,除了注意要有一定的顺序外,我再给大家提几点要求:一是实验中声音尽量要轻些,因为可能有许多同学刚好用听的方法研究;二是注意不要把水洒出来。另外,研究开始后我会给每个小组发一张记录单,请每个小组把你们研究中的发现都记录下来。记的时候大家可以记的简单些,有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甚至画个符号也行,当然你们自己要知道是什么意思哦。
           

物质以后那种被激发起来的探究欲望就会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对“水”的研究中去。

    联系已有知识经验发表、交流意见,尝试提出各种研究方法。

 

 

 

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自由发言。尝试提出各种方案,并通过共同讨论加以修正、优化。

 

 

 

 

联系已有知识、经验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共同讨论加以修正、优化。

 

 

 

 

 

 

 

 

 

 

 

 

了充足的时间保证。以“水”作为研究对象,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就在身边。

 

学生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给学生较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引导说一说想怎么研究,有利于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研究应该是要有目的、讲方法的。

通过引导学生排序,使学生意识到观察水时不仅要讲究方法,而且还要讲究观察顺序,并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这个顺序是必要的,让学生体会到用感官观察水,把手(触觉)放在最后是科学的。

教师在研究之前对于学生将要进行的观察研究活动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指导可以避免课堂上出现“乱场”现象。

 

 

 

记录是探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应从小培养学生认真记录的习惯。观察记录方法的指导对于三上的学生是很重要的。具体可行的记录指导能为学生的节省出更多的探究时间。

 

二、自主探究:用感官观察杯中的水

 

 

 

 

那就一个人倒一杯水开始研究吧。(板书:一杯水的观察)

(教师巡视,并深入到各小组的活动中。约10分钟后,示意学生们停下实验)

 

 

 

 

 

 

 

 

 

 

 

 

 

 

 

现在请各个小组派代表来说说,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一个人说的时候大家该怎么做?

好,那哪个小组先派代表来说说,你们小组有什么发现?

(在“研讨”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去挑起矛盾,去帮助学生发现矛盾,并要求他们去解决这些矛盾。教师既不裁决他们的议论,也不给予他们解释,而是非常敏锐地去听,和见机提出问题进行引导。)

学生小组合作或个人独立自己选择问题、自己选择方法、自己设计方案进行观察、研究

 

 

 

 

 

 

 

 

 

 

 

 

 

 

 

 

 

 

 

 

自由发表意见,通过交流明确参与研讨时应注意的事项和要求

 

 

 

 

 

 

交流各自、各小组在探究中的发现和收获,并互相质疑、争论、分享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要想让学生学会研究,就必须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静下心来研究、深入地去研究。此处,教师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探究时空和自由度,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用自己的手来做实验。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运用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进行观察,较好地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课堂也就成了学生活动的天地。也只有让学生自主地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才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觉,才会有不同的发现和收获。同时,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使教师具有极强的亲和力,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充满乐趣。

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也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一。这其中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培养对现阶段的学生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学会倾听,那么交流合作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在研讨时教师鼓励学生以“我们小组发现了……”的形式发言交流,既注重学生之间思维的交流与分享,同时又向学生暗示科学学习中同学之间需要更多的互相合作。因为“是合作而不是竞争更接近于科学。”

三、自主探究: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

这么一杯普普通通的水,大家竟然能发现这么多。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好吗?我这儿有两瓶东西(并出示:两瓶子分别装等量的水和油),请个同学上来把眼睛闭上,陈老师分别摇给他听,然后请他告诉大家听到的是不是水,谁愿意来试试?

师随机摇了两个轮回:第一次两瓶液体摇的力均匀,第二次油瓶摇得用力,水的瓶子摇得轻)

为什么他反而第二次听错了?

那你们认为除了摇的力量要控制外,你们那瓶子里倒多少水比较好?    

想不想自己来试一试?那待会大家开始后,比较着听的时候,我们每个人还应该注意什么?

(教师分发实验材料并示意学生比比看哪些同学能从听当中发现更多的东西)

 

 

 

 

 

(约5分钟后,每个学生都已试过一两次生,师高举起一瓶可乐,大声地问):是什么呀?想要吗?

那请大家把手上的东西放下来,放在桌子中间整理好。

再请大家来说说,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又有了什么新的发现?

 

 

 

 

 

一个同学自愿上台参与尝试,并明确要求

 

 

 

 

 

 

 

 

 

该生听、辨,并全班共同讨论该现象的原因,从而明确摇的时候要注意摇的力量一样才是更公平的。

 

 

 

 

 

 

 

 

 

 

 

 

(每个小组拿到一瓶菜油后,课堂上又会沸腾起来,学生们都将情绪激昂地开始他们的研究。有的学生会学着教师的办法,他摇着瓶子让其他学生闭着眼睛来听辨;有的学生则可能会自个儿拿起来听听这瓶水发出的声音,又听听那瓶油发出的声音来进行比较。)

 

 

 

 

 

动手迅速地整理好各自小组的材料

 

 

 

各自交流探究中收获的事实

 

 

  

恰当的材料准备对于孩子们的探究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一种新观察方法的引入,即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水。此处,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景,采用以游戏的形式先集中指导学生尝试比较、听辨,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对这一种新的观察方法进行了有效的指导,减少了学生在后面探究中的盲目性。

 

 

 

 

 

 

 

会控制变量是成功开展实验的前提,而控制变量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观察研究的对象,以便研究时免受无关因素的干扰。引导学生初步明确进行科学实验有时是需要控制条件的。这样简单的任务也是能体现科学实验的思想的!

在课堂上再次提醒、暗示学生要学会“更安静的进行观察、实验。”长而久之,相信学生们是能养成良好的观察、实验习惯的。

通过亲身探究进而让学生体验到运用感官观察研究物体时,除了进行直接观察之外,还可以同其他物体加以比较来帮助我们更好的观察。

 

 

 

以一瓶更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可乐作为兴奋点,迅速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过来,并使他们保持着强烈的热情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这是科学课的基础要求。同时也是一种基本的科学素养。

 

四、自主探究: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分辨水

今天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东西(教师从抽屉下依次拿出123456号杯子),我先告诉大家,我带来的这六杯东西都是能喝的,这其中还有我从我们这瓶子里倒出的水(边说边指着自己的纯净水瓶),现在请大家把它给找出来,看看这里面究竟那几杯是从我的这儿倒出来的水?(在学生分辨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说出分辨的依据)

 

 

为了表示奖励,陈老师给你个机会,让你从这当中挑一杯你最喜欢的,不过有个条件,你要告诉大家你挑的那杯是什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综合运用已获得的经验和方法共同想办法、提出方案,并上台尝试分辨水

 

 

 

 

 

 

 

该生异常兴奋地选取一杯自己喜欢的液体,并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选取的液体是什么,判断的根据是什么。

一环紧扣一环、活动一个比一个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巧妙的活动设计和过渡使课堂的兴奋点一个接一个、学生的热情也将越来越高。

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限的,随着课堂上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退,这时就需要教师采取手段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他们继续参与学习的兴趣。探究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出示一些学生喜爱的、更吸引的东西不断地制造兴奋点,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始终保持着旺盛地积极性参与学习活动。另外,采用两杯纯净水,可以排除学生碰运气成分,确保学生是真正通过自己的认识分辨出水的。

在学生获得成功之喜悦的同时又进一步锻炼了他分辨液体的能力。

五、拓展提升

再给大家一个机会(从抽屉下又拿出一杯浓盐水),谁愿意来鉴定一下这杯是什么。

对他做法有什么想法和意见?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像今天一样,用好我们身上的这几件宝贝,让它帮助我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参与预测、判断、上台辨别,并互相质疑、修正

 

 

共同谈感想、体验并通过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形成统一认识:对于我们不熟悉的、缺乏了解的液体,不能轻易地去尝。

 

(在教师提示下整理好实验器材,下课)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悟,采用寓学于乐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手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打开课堂,把学生的思维继续进行下去。同时,培养学生生活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意识。

 

 

 

教学检测设计

1、根据自己的观察、研究完成水的观察记录表:

我观察一杯水后的发现

 

 

 


 

 

 


  

其他

                   观察人:          日期:         

(旨在考察学生的科学知识目标,让学生反思自己是否对水的特性有了一些了解。)

2、活动评价表

序号

评价项目

自评

互评

1

仔细、认真地参与了观察一杯水的活动。

☆☆☆

☆☆☆

2

知道用感官观察水的特点要按一定的顺序。

☆☆☆

☆☆☆

3

能通过实验找出水和其他物体的区别。

☆☆☆

☆☆☆

4

初步了解水的一些特性并完成了水的观察记录。

☆☆☆

☆☆☆

5

知道不能轻易尝一种不了解的液体。

☆☆☆

☆☆☆

6

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和交流看法。

☆☆☆

☆☆☆

7

能仔细听取同学的发言,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

☆☆☆

8

活动完毕能整理好活动器材。

☆☆☆

☆☆☆

9

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

☆☆☆

10

你喜欢这堂课吗?为什么?

 

教师

评价

 

评价人:

(评价项目1、2、3、4、5是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目标方面提出的,旨在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观察活动中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收获。6、7、8、9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提出的,旨在促进学生与别人合作、交流,表达自己的意见;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对自己充满信心;活动结束后能主动参与整理器材,10的提出旨在反馈学生的意见,以便促进教师的教学。)

 

(本课荣获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巡礼活动一等奖,并在江苏阜阳、河南平顶山、福建武夷山等地新课程培训会上执教)

课堂实录

师:先请大家猜猜今天这节课咱们要研究什么?

生:研究水。

师:你怎么知道?

生:因为桌子上有水。

师:真不错!能联系桌上的材料进行猜测,猜测有根据。对,今天啊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洁净的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清水,看看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又有些什么特点,好不好?

[评:在揭示教学内容之前让学生(联系桌上的实验材料)猜一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并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同时让学生知道进行科学猜测是要有根据的、进行合理的猜测是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方法。采用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既便于学生明确主题,又为后面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证。以“水”作为研究对象,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就在身边。]

(齐说):好!

师:那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研究水?

[评:学生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给学生较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引导说一说想怎么研究,有利于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研究应该是要有目的、讲方法的。]

生:用眼睛看一看水有什么特点。

师:哦,这就要用到我们身上的一件宝贝了。(板书:眼)用眼睛看,看什么呢?

生:看一看它的颜色。

生:看看有多少水。

师:除了用眼睛看,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尝一尝。

师:用什么尝?

生:嘴巴。

师:尝得出什么?

生:它的味道。

师:又用到我们身上的一件宝贝了。我们用嘴巴尝物体的味道时通常是用嘴巴的哪个部位?

生:舌头。(师板书:舌)

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用手掂一掂水有多重。

师:又想到了身上的一件宝贝。(板书:手)用手研究时,除了可以掂掂它有多重,还可以怎么研究?

生:用手伸进去试试看水是热的还是冷的。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用鼻子闻一闻它的味道。

(感到十分的诧异):闻它的味道?(生大笑)

生:不是不是,是它的气味。

师:又想到了身上的一件宝贝。(板书:鼻

生:用耳朵听一听。

师:他又想到了一件宝贝。(板书:耳)你准备怎么听?

生:把耳朵靠近水听一听有没有声音。

生:把水拿起来摇一摇。

师:说得真不错,看来我们身上能够帮助我们研究的宝贝还真不少,一共有几件?(指着黑板)

生:五件。

[评:任何一个学生来到教室时,都不会是一张白纸。他们都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他们获取新知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我们认为应重视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鼓励学生提出创新见解,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即使有时学生的假设看起来相当幼稚,因为这些猜想和假设是孩子们认识新知的开始。]

师:待会儿就请大家用我们身上的这五件宝贝来研究水,不过在研究之前我想先问一下大家,待会儿你用这些宝贝研究水时,你准备先用哪件宝贝,然后再用哪件宝贝,你能给它们排个顺序吗?

生:眼睛、鼻子、耳朵、手、舌头。(教师依次标出①②③④⑤)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

生: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手。(教师依次标出序号)

生:我是先用手、眼睛、耳朵、鼻子、然后再用舌头。(师标序号)

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顺序,我就不请大家一一说了,现在先请大家看一下

    黑板,这几个同学的顺序你认为哪些比较合理或者说是比较科学的?

生:第二种。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二种先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观察、用鼻子观察都不会把水弄脏,如

    果先把手放到水里去,那手里的细菌就会跑到水里,这样就不卫生。

(惊讶地惊喜地):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齐说):有。

(一生举手)

师:你有什么意见?

生: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第三种也很好。

(看了一下黑板,疑惑地):为什么?

生:因为我如果不把手放进行去,就倒出一点来摸摸,这样还不会弄脏整杯水,我认为这样更好。

(微笑着问全班同学):这样行不行啊?

(齐说):行。

师:对,他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了我们就知道了。

[评:通过引导学生排序,使学生意识到观察水时不仅要讲究方法,而且还要讲究观察顺序,并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这个顺序是必要的,让学生体会到用感官观察水,把手(触觉)放在最后是科学的。]

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在研究中,除了注意要有一定的顺序外,你认为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要认真仔细地观察。

生:倒水时要小心,不要把水倒到桌子上。

生:研究时不要把水倒在桌上。

师:如果有些同学想用耳朵听听水的声音,你认为大家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不能吵,要注意安静。

师:对,我估计我们大家都能做好。哎呀,说的真不错,那待会儿就请大家利

用我们身上的这几件宝贝,按一定的观察顺序想各种办法来研究水,看看通过我们自己的研究,你能发现些什么?待会儿开始后我会给每个小组发一张记录单,请每个小组把你们研究中的发现都记录下来,大家可以先看一下(投影记录单),大家记录的时候可以记的简单些,比如我观察这张纸(随手拿起一张纸),我发现它的颜色是白色的,那我记录的时候可以只在这儿(指着记录单的对应处)写“白色的”三个字,明白了吗?

(齐说):明白了。

师:那就一个人倒一杯水开始研究吧。(板书:一杯水的观察)

[评:我们有许多老师常常会在课堂中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在为学生们提供了供学生们研究的材料后,由于教师实验前的指导没做好而导致学生在实验中比较混乱,虽然课堂很热闹却收不到好的效果。这样孩子们的探究就往往成了“玩”,他们只关注于自己的玩,没有目的、没有方向,等玩结束了还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因此,教师在研究之前对于学生将要进行的观察研究活动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指导可以避免课堂上出现“乱场”现象。同时,记录是探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应从小培养学生认真记录的习惯。观察记录方法的指导对于三上的学生也是很重要的。具体可行的记录指导能为学生节省出更多的探究时间。在这里陈老师与学生的几次简单的交谈:“你认为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大家记录的时候可以记得简单些,比如……”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进行了科学观察习惯、观察记录方法的指导和教育。“磨刀不误砍柴功”,这里的一两分钟对于学生活动的展开和教师对活动的必要的调控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从后面的课堂实际看,这里的几个设计是具有较好的实效的。]

(学生自主合作进行观察、研究,教师巡视,并深入到各小组的活动中。约10分钟后,示意学生们停下实验)

[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要想让学生学会研究,就必须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静下心来研究、深入地去研究。此处,教师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探究时空和自由度,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用自己的手来做实验。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运用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进行观察,较好地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课堂也就成了学生活动的天地。也只有让学生自主地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才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觉,才会有不同的发现和收获。同时,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使教师具有极强的亲和力,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充满乐趣。]

师:刚才的观察研究大家都做得很认真,我相信每个小组都有了许多的发现,现在请各个小组派代表来说说,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一个人说的时候大家该怎么做?

生:认真听。

师:对,而且要很认真的听,如果听着听着你有什么不同意见或者有什么新的想
        
法,可以先举手说。当然了发言的同学由于我们是向着大家说,所以声音要响亮,好让所有同学都听清楚,明白了吗?

生:(齐说)明白了。

师:好,哪个小组先派代表来说说,你们小组有什么发现?

[评: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与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也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一。这其中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培养对现阶段的学生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课堂上不是怕没有学生说,而是更怕学生们只愿意自己说、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不愿意听他人的发言;也因为如果没有学会倾听,那么交流合作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强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倾听他人意见中使自己长进、在肯定自我中培养自主意识、在交流评价中发现新的方法。在研讨时教师鼓励学生以“我们小组发现了……”的形式发言交流,既注重学生之间思维的交流与分享,同时又向学生暗示科学学习中同学之间需要更多的互相合作。因为“是合作而不是竞争更接近于科学。”]

生:我们小组通过眼睛看,发现水很干净;用鼻子闻,没什么味道。

(惊讶地):闻起来没什么味道?

(不好意思地):是气味。

师:好,接着说吧。

生:用舌头尝,水很清凉、淡淡的;用耳朵听,没有声音;用手摸,冰冰的。

生:我们小组用眼睛看水是透明的;用鼻子闻起来有股药味;把手放在水里手会湿;水听起来没有声音;尝起来淡淡的,没有味道。

(疑惑地):你们的水有股药味,怎么回事?

生(端起桌上的杯子又闻了一下):真的有药味。

另一生马上接着话:我知道,我知道,是因为塑料杯有股药味。

师:你怎么知道?

生:我这组多了个塑料杯,我拿起来闻过。

(惊喜地):你们可真会动脑筋。那也拿个给你试试,看看是不是这样?(拿了一个空塑料杯给发言的同学。该同学试了后,发现果然是塑料杯有股药味。)

师:看来是杯子的问题,这样看来水是……

(齐说):没有气味的。

[评:当课堂上出现学生“非常规”的思维和“出乎意料”的回答时,即便他们的认知是不确切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是采取匆匆打住,还是给予足够的关注,都反映了教师教育理念的不同。“我们的水有股药味。”多么与众不同的回答!又是多么真实的回答!这是学生基于亲身探究的事实,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独特的内心体验。“水有药味”,学生居然敢于在课堂上大胆地说出,这需要多大的较真劲。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的科学精神吗?这种由学生主动引发的问题对思维造成的冲击远比课堂上被动地接受教师预先准备好的实验结果要强烈得多!它对教学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教学契机,同时还是一个信号,表明学生在真正思考和学习。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契机,针对学生实际理解进行教学,就能够起到顺水推舟的作用,帮助学生解开思想上的结,使他们的思维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化,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师:有不同发现的,迫切需要发言的可以举手先说。

生:水用手指头搅起来会有泡泡,会在杯子里转圈子。

生:我的水尝起来好像有一点点一点点甜。

师: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水有声音。

(疑惑地):你说水有声音,刚才的同学说水听起来没有声音,究竟是怎么回事?

(拿起杯子):水这样听是没有声音的,但是把杯子晃起来的时候就有声音了。

(恍然大悟地):哦,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不过以后说的时候你应该说的更完整些,让大家都能听明白,好吗?

生:水很清,是白色的。

(微笑着拿起一张白纸和一杯水放在一起):哦,水是白色的。

(忙说):不是,不是……,是透明的。

师:那水究竟是什么颜色的?

(迟疑了一会儿):没有颜色。

生:我们组用手去抓水的时间,水会从我们的手指间流下去,怎么抓也抓不起来。

(惊讶地):哎呀,他们的研究方法与众不同,有了独特的发现,真会动脑筋。

    那为什么抓不起来啊?

生:因为水会跑掉,会流走。

生:水会流动。

[评:“研讨”的目的是让该子们一块儿来思考,互相交流每个人在“探究”中获得的印象,从而形成每个孩子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提高每个孩子的概念水平。“研讨”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去挑起矛盾,去帮助学生发现矛盾,并要求他们去解决这些矛盾。教师既不裁决他们的议论,也不给予他们解释,而是非常敏锐地去听,和见机提出问题进行引导。]

师:哎呀,真太厉害了,就这么一杯普普通通的水,大家竟然能发现这么多。

下面啊我来考考你们。我这儿有两瓶东西(并出示:两瓶子分别装等量的水和油),请个同学上来把眼睛闭上,陈老师分别摇给他听,然后请他告诉大家听到的是不是水,谁愿意来试试?

[评:恰当的材料准备对于孩子们的探究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师摇该生听、辨:第一次学生顺利的听出来了,第二次师摇油时较为用力而摇水时故意轻了些,结果学生听错了。马上就有许多学生举手了)

生:老师作弊,老师摇油时故意用力点,而摇水是却故意轻点。

(微笑着):哦,那看来我们摇的时候为了要公平些就要注意摇的力气还要差不多的,是吧?那你们想不想自己来试一试?

(高兴地叫起来):想!

师:那待会儿我给每个小组发这么一瓶油,那你们试的时候你认为你们那瓶子

   里倒多少水比较好?

生:跟这瓶差不多。(指着教师手上的那瓶油)

[评:会控制变量是成功开展实验的前提,而控制变量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观察研究的对象,以便研究时免受无关因素的干扰。引导学生初步明确进行科学实验有时是需要控制条件的。这样简单的任务也是能体现科学实验的思想的!]

师:说的不错,那待会大家开始试,比着听的时候,我们每个人还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们沉默了一会,随后教师做了个摇瓶子听但又听起来很困难的样子,马上有许多同学举起了手)

生:不能讲话,不然就听不清楚声音了。

师:好,那每个小组拿到后就可以开始试试了。

(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一瓶菜油,课堂上又沸腾了,学生们都情绪激昂地开始了。教师注意到有的学生学着教师的办法,他摇着瓶子让其他学生闭着眼睛来听辨;有的学生则自个儿拿起来听听这瓶水发出的声音,又听听那瓶油发出的声音。)

[评:这里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一种新观察方法的引入,即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水。此处,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景,采用以游戏的形式先集中指导后放手学生尝试比较、听辨,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对这一种新的观察方法进行了有效的指导,减少了学生在后面探究中的盲目性(这从学生们讨论比较的条件和实际的操作行为中可以较好的得到反映)。并通过亲身探究让学生知道运用感官观察研究物体时,除了进行直接观察之外,还可以同其他物体加以比较来帮助我们更好的观察。同时,我们还看到了陈老师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科学学习习惯。在课堂上已不止一次的提醒、暗示学生要学会“更安静的进行观察、实验。”长而久之,相信学生们是能养成良好的观察、实验习惯的。另外,对于如何在活动中恰当地提供给学生后续研究材料以及后续活动如何引入和组织等方面,陈老师在这里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约5分钟后,学生们大都已试过,但还有许多学生兴致依然高昂)

(高举起一瓶可乐,大声地问):是什么呀?

(部分学生叫了起来):可乐!可乐!(接着大家部分学生都看到了)

师:想要吗?

(尖叫了起来):想!

(微笑着):那请大家把手上的东西放下来,放在桌子中间整理好。(生动手

   迅速地整理好各自小组的材料)先请大家来说说,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又

   有了什么新的发现?

[评:在我们科学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由于学生好动,加上教师设计的活动、提供的材料学生很感兴趣,所以当老师想让结束探究实验、想让学生们停下来时,往往学生们不理你,还是兴趣盎然地继续着自己的事情。在这里,陈老师处理的很巧妙,以一瓶更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可乐作为兴奋点,迅速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过来,并使他们保持着热情进入下一个环节。其实这为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教学策略参考。另外,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这是科学课的基础要求。同时也是一种基本的科学素养。]

生:水的声音听起来淡一点,油听起来浓一点。

生:水听起来声音清脆些,油听起来浑一点。

生:水的声音响一点,油的声音轻一些。

生:水摇起来好摇些,流的快些,油难摇些,流的不太快。

师:我们又有了这么多的新发现,看来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关于水我们会不断

有新的发现。比如像这样和油比较起来听听看声音有什么不同。我们除了

可以听着和油进行比较之外,还可以怎样比?

生:还可以看一看、闻一闻。

师:对呀,我还可以比着摸摸、甚至是比着尝尝看有什么不同,对吧?我们不

仅可以和油比比,还可以拿其他的东西来和水比,比如说像这可乐(拿起

可乐),是吧?我相信如果我们真那么做的话,关于水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不过我估计这考住大家了,我就不请大家做了。这个问题难不住大家,下

面我真正的难道来了。今天啊,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东西,我先拿

给大家看一下。

(教师从抽屉下依次拿出12345号杯子)

师:我先告诉大家,我带来的这五杯东西都是能喝的,这其中还有我从我们这瓶子里倒出的水(边说边指着自己的纯净水瓶),现在请大家把它给找出来,看看这里面究竟那杯是从我的这儿倒出来的水?

(学生们边举手边叫着“我、我”)

师:这样吧,先请大家看看,你估计、推测一下,这几杯液体当中你认为哪些肯定不是水,哪些可能是水。

生:1号、4号肯定不是水。

师:你为什么这么肯定?

生:因为1号、4号都有颜色,所以不是。

师:那水是什么颜色的?

生:水是无色的。

师:哦,你们同意吗?

(齐说):同意。(师板书:无色的)

师:那就是说这几杯可能是水了,那请大家再仔细看看,到底哪杯是水?

生:3号不是水。

师:唷,你还能看出来呀,你们同意吗?

(有的说同意,有的说不同意。)

师:能看得出来吗?

(齐说):不能。

师:那如果请你来辨别,你怎么办?

生:闻一闻。

师:那你来闻一闻。

该生上来闻了闻剩下的3 杯液体,闻到2号杯时说:这不是水,是酒。(其他同学都笑了)并说:这两杯是水。

师:你为什么认为这不是水(拿起2号杯)

生:因为这杯有酒气。

师:那水有什么气味?

生:水是没有气味的。

师:同意吗?

生:同意。(师板书:没有气味)

师:那你认为这两杯都是水了吗?

该生想了想又摇了摇头——这时下面有同学叫开了“尝一尝,拿起来尝尝”,于是该生拿起杯子尝了尝,尝到5号杯说:这是咸水。

师:现在你能告诉大家,哪杯是水了吗?

(举起3号杯):这是水。

师:你是怎么辨别出来的?

生:(举起5号杯)这杯是咸的,(举起3号杯)这杯没有味道,所以是水。

师:同意吗?

生:同意。(师板书:没有味道)

师:表现的真不错,还真难不住你们。那为了表示奖励,陈老师给你个机会,让你从这当中挑一杯你最喜欢的(一听到这儿下面的同学都羡慕地高举起了手,有的还叫了起来“我也要,我也要”),不过有个条件,你要告诉大家你挑的那杯是什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好,你挑吧。

(下面的学生有叫牛奶的也有叫可乐的,该生挑了4号杯):这是牛奶,因为它的颜色是白白的。

师(微笑着):你肯定吗?

师:你真肯定这颜色白白的就是牛奶?

(该生疑惑了一会儿最后还是拿起来尝了一下,然后很肯定的说:是牛奶。

(看着该生走下去,这下课堂上可沸腾了,“我也要,我也要……”)

[评:在学生获得成功之喜悦的同时又进一步锻炼了他分辨液体的能力。]

(微笑着):你们也想要呀?那好,我就再给大家一个机会,不过这几杯太简单了,大家都猜到了,换一杯(从抽屉下又拿出一杯浓盐水),谁愿意来鉴定一下这杯是什么。

[评: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限的,随着课堂上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退,这时就需要教师采取手段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他们继续参与学习的兴趣。探究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出示一些学生喜爱的、更吸引的东西不断地制造兴奋点,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始终保持着旺盛地积极性参与学习活动。课越到后来学生越兴奋,一环紧扣一环、活动一个比一个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巧妙而又较为精致的活动设计和过渡使课堂的高潮一个接一个、学生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可以说一堂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教学设计。]

(师请了个同学)师:请其他同学注意看他是怎么鉴定的。

(一个学生上来看了看,又闻了闻,还是没有结果,想放弃,这时下面有同学叫了起来“尝一尝”,他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拿起来尝了一口,马上表情难受地把嘴里的水吐出来了,张着嘴巴、伸着舌头……下面学生大笑)

师:有什么感受?

生:很难喝,很咸很咸,是盐水。

师:真对不起,陈老师今天让你喝了这么难喝的盐水。刚才大家都看了他是怎么鉴定这杯东西的,你对他刚才的做法有什么意见吗?

(学生都摇摇头说没有)

师:那我问一下大家,刚才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生摇了摇头)那好,今天下午放学后,我看到家里柜子里放了一杯东西,我也就像他刚才这样了做(拿着杯了做了做尝的动作)你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吗?

生:不能乱尝,如果是有毒的话,那就要中毒了。

师:对,对于我们不知道的、不熟悉的东西我们能不能轻易去尝啊?

生:不能。

师:我估计大家以后就会注意这个问题了。如果真要去尝某个东西,我们必须知道这个东西可以尝后才能去尝尝它的味道,是吧?(学生点点头)

[评:课堂上注重亲身体验和感悟,采用寓学于乐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手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培养学生“生活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意识。]

师:今天啊大家都表现的非常好,用我们身上的五件宝贝发现了那么多,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像今天一样,用好我们身上的这几件宝贝,让它帮助我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使我们变得更聪明。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儿吧,下课。

课堂实录

师:先请大家猜猜今天这节课咱们要研究什么?

生:研究水。

师:你怎么知道?

生:因为桌子上有水。

师:真不错!能联系桌上的材料进行猜测,猜测有根据。对,今天啊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洁净的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清水,看看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又有些什么特点,好不好?

[评:在揭示教学内容之前让学生(联系桌上的实验材料)猜一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并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同时让学生知道进行科学猜测是要有根据的、进行合理的猜测是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方法。采用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既便于学生明确主题,又为后面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证。以“水”作为研究对象,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就在身边。]

(齐说):好!

师:那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研究水?

[评:学生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给学生较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引导说一说想怎么研究,有利于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研究应该是要有目的、讲方法的。]

生:用眼睛看一看水有什么特点。

师:哦,这就要用到我们身上的一件宝贝了。(板书:眼)用眼睛看,看什么呢?

生:看一看它的颜色。

生:看看有多少水。

师:除了用眼睛看,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尝一尝。

师:用什么尝?

生:嘴巴。

师:尝得出什么?

生:它的味道。

师:又用到我们身上的一件宝贝了。我们用嘴巴尝物体的味道时通常是用嘴巴的哪个部位?

生:舌头。(师板书:舌)

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用手掂一掂水有多重。

师:又想到了身上的一件宝贝。(板书:手)用手研究时,除了可以掂掂它有多重,还可以怎么研究?

生:用手伸进去试试看水是热的还是冷的。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用鼻子闻一闻它的味道。

(感到十分的诧异):闻它的味道?(生大笑)

生:不是不是,是它的气味。

师:又想到了身上的一件宝贝。(板书:鼻

生:用耳朵听一听。

师:他又想到了一件宝贝。(板书:耳)你准备怎么听?

生:把耳朵靠近水听一听有没有声音。

生:把水拿起来摇一摇。

师:说得真不错,看来我们身上能够帮助我们研究的宝贝还真不少,一共有几件?(指着黑板)

生:五件。

[评:任何一个学生来到教室时,都不会是一张白纸。他们都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他们获取新知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我们认为应重视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鼓励学生提出创新见解,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即使有时学生的假设看起来相当幼稚,因为这些猜想和假设是孩子们认识新知的开始。]

师:待会儿就请大家用我们身上的这五件宝贝来研究水,不过在研究之前我想先问一下大家,待会儿你用这些宝贝研究水时,你准备先用哪件宝贝,然后再用哪件宝贝,你能给它们排个顺序吗?

生:眼睛、鼻子、耳朵、手、舌头。(教师依次标出①②③④⑤)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

生: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手。(教师依次标出序号)

生:我是先用手、眼睛、耳朵、鼻子、然后再用舌头。(师标序号)

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顺序,我就不请大家一一说了,现在先请大家看一下

    黑板,这几个同学的顺序你认为哪些比较合理或者说是比较科学的?

生:第二种。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二种先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观察、用鼻子观察都不会把水弄脏,如

    果先把手放到水里去,那手里的细菌就会跑到水里,这样就不卫生。

(惊讶地惊喜地):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齐说):有。

(一生举手)

师:你有什么意见?

生: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第三种也很好。

(看了一下黑板,疑惑地):为什么?

生:因为我如果不把手放进行去,就倒出一点来摸摸,这样还不会弄脏整杯水,我认为这样更好。

(微笑着问全班同学):这样行不行啊?

(齐说):行。

师:对,他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了我们就知道了。

[评:通过引导学生排序,使学生意识到观察水时不仅要讲究方法,而且还要讲究观察顺序,并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这个顺序是必要的,让学生体会到用感官观察水,把手(触觉)放在最后是科学的。]

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在研究中,除了注意要有一定的顺序外,你认为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要认真仔细地观察。

生:倒水时要小心,不要把水倒到桌子上。

生:研究时不要把水倒在桌上。

师:如果有些同学想用耳朵听听水的声音,你认为大家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不能吵,要注意安静。

师:对,我估计我们大家都能做好。哎呀,说的真不错,那待会儿就请大家利

用我们身上的这几件宝贝,按一定的观察顺序想各种办法来研究水,看看通过我们自己的研究,你能发现些什么?待会儿开始后我会给每个小组发一张记录单,请每个小组把你们研究中的发现都记录下来,大家可以先看一下(投影记录单),大家记录的时候可以记的简单些,比如我观察这张纸(随手拿起一张纸),我发现它的颜色是白色的,那我记录的时候可以只在这儿(指着记录单的对应处)写“白色的”三个字,明白了吗?

(齐说):明白了。

师:那就一个人倒一杯水开始研究吧。(板书:一杯水的观察)

[评:我们有许多老师常常会在课堂中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在为学生们提供了供学生们研究的材料后,由于教师实验前的指导没做好而导致学生在实验中比较混乱,虽然课堂很热闹却收不到好的效果。这样孩子们的探究就往往成了“玩”,他们只关注于自己的玩,没有目的、没有方向,等玩结束了还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因此,教师在研究之前对于学生将要进行的观察研究活动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指导可以避免课堂上出现“乱场”现象。同时,记录是探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应从小培养学生认真记录的习惯。观察记录方法的指导对于三上的学生也是很重要的。具体可行的记录指导能为学生节省出更多的探究时间。在这里陈老师与学生的几次简单的交谈:“你认为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大家记录的时候可以记得简单些,比如……”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进行了科学观察习惯、观察记录方法的指导和教育。“磨刀不误砍柴功”,这里的一两分钟对于学生活动的展开和教师对活动的必要的调控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从后面的课堂实际看,这里的几个设计是具有较好的实效的。]

(学生自主合作进行观察、研究,教师巡视,并深入到各小组的活动中。约10分钟后,示意学生们停下实验)

[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要想让学生学会研究,就必须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静下心来研究、深入地去研究。此处,教师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探究时空和自由度,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用自己的手来做实验。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运用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进行观察,较好地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课堂也就成了学生活动的天地。也只有让学生自主地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才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觉,才会有不同的发现和收获。同时,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使教师具有极强的亲和力,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充满乐趣。]

师:刚才的观察研究大家都做得很认真,我相信每个小组都有了许多的发现,现在请各个小组派代表来说说,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一个人说的时候大家该怎么做?

生:认真听。

师:对,而且要很认真的听,如果听着听着你有什么不同意见或者有什么新的想
        
法,可以先举手说。当然了发言的同学由于我们是向着大家说,所以声音要响亮,好让所有同学都听清楚,明白了吗?

生:(齐说)明白了。

师:好,哪个小组先派代表来说说,你们小组有什么发现?

[评: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与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也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一。这其中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培养对现阶段的学生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课堂上不是怕没有学生说,而是更怕学生们只愿意自己说、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不愿意听他人的发言;也因为如果没有学会倾听,那么交流合作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强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倾听他人意见中使自己长进、在肯定自我中培养自主意识、在交流评价中发现新的方法。在研讨时教师鼓励学生以“我们小组发现了……”的形式发言交流,既注重学生之间思维的交流与分享,同时又向学生暗示科学学习中同学之间需要更多的互相合作。因为“是合作而不是竞争更接近于科学。”]

生:我们小组通过眼睛看,发现水很干净;用鼻子闻,没什么味道。

(惊讶地):闻起来没什么味道?

(不好意思地):是气味。

师:好,接着说吧。

生:用舌头尝,水很清凉、淡淡的;用耳朵听,没有声音;用手摸,冰冰的。

生:我们小组用眼睛看水是透明的;用鼻子闻起来有股药味;把手放在水里手会湿;水听起来没有声音;尝起来淡淡的,没有味道。

(疑惑地):你们的水有股药味,怎么回事?

生(端起桌上的杯子又闻了一下):真的有药味。

另一生马上接着话:我知道,我知道,是因为塑料杯有股药味。

师:你怎么知道?

生:我这组多了个塑料杯,我拿起来闻过。

(惊喜地):你们可真会动脑筋。那也拿个给你试试,看看是不是这样?(拿了一个空塑料杯给发言的同学。该同学试了后,发现果然是塑料杯有股药味。)

师:看来是杯子的问题,这样看来水是……

(齐说):没有气味的。

[评:当课堂上出现学生“非常规”的思维和“出乎意料”的回答时,即便他们的认知是不确切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是采取匆匆打住,还是给予足够的关注,都反映了教师教育理念的不同。“我们的水有股药味。”多么与众不同的回答!又是多么真实的回答!这是学生基于亲身探究的事实,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独特的内心体验。“水有药味”,学生居然敢于在课堂上大胆地说出,这需要多大的较真劲。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的科学精神吗?这种由学生主动引发的问题对思维造成的冲击远比课堂上被动地接受教师预先准备好的实验结果要强烈得多!它对教学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教学契机,同时还是一个信号,表明学生在真正思考和学习。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契机,针对学生实际理解进行教学,就能够起到顺水推舟的作用,帮助学生解开思想上的结,使他们的思维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化,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师:有不同发现的,迫切需要发言的可以举手先说。

生:水用手指头搅起来会有泡泡,会在杯子里转圈子。

生:我的水尝起来好像有一点点一点点甜。

师: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水有声音。

(疑惑地):你说水有声音,刚才的同学说水听起来没有声音,究竟是怎么回事?

(拿起杯子):水这样听是没有声音的,但是把杯子晃起来的时候就有声音了。

(恍然大悟地):哦,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不过以后说的时候你应该说的更完整些,让大家都能听明白,好吗?

生:水很清,是白色的。

(微笑着拿起一张白纸和一杯水放在一起):哦,水是白色的。

(忙说):不是,不是……,是透明的。

师:那水究竟是什么颜色的?

(迟疑了一会儿):没有颜色。

生:我们组用手去抓水的时间,水会从我们的手指间流下去,怎么抓也抓不起来。

(惊讶地):哎呀,他们的研究方法与众不同,有了独特的发现,真会动脑筋。

    那为什么抓不起来啊?

生:因为水会跑掉,会流走。

生:水会流动。

[评:“研讨”的目的是让该子们一块儿来思考,互相交流每个人在“探究”中获得的印象,从而形成每个孩子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提高每个孩子的概念水平。“研讨”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去挑起矛盾,去帮助学生发现矛盾,并要求他们去解决这些矛盾。教师既不裁决他们的议论,也不给予他们解释,而是非常敏锐地去听,和见机提出问题进行引导。]

师:哎呀,真太厉害了,就这么一杯普普通通的水,大家竟然能发现这么多。

下面啊我来考考你们。我这儿有两瓶东西(并出示:两瓶子分别装等量的水和油),请个同学上来把眼睛闭上,陈老师分别摇给他听,然后请他告诉大家听到的是不是水,谁愿意来试试?

[评:恰当的材料准备对于孩子们的探究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师摇该生听、辨:第一次学生顺利的听出来了,第二次师摇油时较为用力而摇水时故意轻了些,结果学生听错了。马上就有许多学生举手了)

生:老师作弊,老师摇油时故意用力点,而摇水是却故意轻点。

(微笑着):哦,那看来我们摇的时候为了要公平些就要注意摇的力气还要差不多的,是吧?那你们想不想自己来试一试?

(高兴地叫起来):想!

师:那待会儿我给每个小组发这么一瓶油,那你们试的时候你认为你们那瓶子

   里倒多少水比较好?

生:跟这瓶差不多。(指着教师手上的那瓶油)

[评:会控制变量是成功开展实验的前提,而控制变量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观察研究的对象,以便研究时免受无关因素的干扰。引导学生初步明确进行科学实验有时是需要控制条件的。这样简单的任务也是能体现科学实验的思想的!]

师:说的不错,那待会大家开始试,比着听的时候,我们每个人还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们沉默了一会,随后教师做了个摇瓶子听但又听起来很困难的样子,马上有许多同学举起了手)

生:不能讲话,不然就听不清楚声音了。

师:好,那每个小组拿到后就可以开始试试了。

(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一瓶菜油,课堂上又沸腾了,学生们都情绪激昂地开始了。教师注意到有的学生学着教师的办法,他摇着瓶子让其他学生闭着眼睛来听辨;有的学生则自个儿拿起来听听这瓶水发出的声音,又听听那瓶油发出的声音。)

[评:这里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一种新观察方法的引入,即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水。此处,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景,采用以游戏的形式先集中指导后放手学生尝试比较、听辨,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对这一种新的观察方法进行了有效的指导,减少了学生在后面探究中的盲目性(这从学生们讨论比较的条件和实际的操作行为中可以较好的得到反映)。并通过亲身探究让学生知道运用感官观察研究物体时,除了进行直接观察之外,还可以同其他物体加以比较来帮助我们更好的观察。同时,我们还看到了陈老师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科学学习习惯。在课堂上已不止一次的提醒、暗示学生要学会“更安静的进行观察、实验。”长而久之,相信学生们是能养成良好的观察、实验习惯的。另外,对于如何在活动中恰当地提供给学生后续研究材料以及后续活动如何引入和组织等方面,陈老师在这里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约5分钟后,学生们大都已试过,但还有许多学生兴致依然高昂)

(高举起一瓶可乐,大声地问):是什么呀?

(部分学生叫了起来):可乐!可乐!(接着大家部分学生都看到了)

师:想要吗?

(尖叫了起来):想!

(微笑着):那请大家把手上的东西放下来,放在桌子中间整理好。(生动手

   迅速地整理好各自小组的材料)先请大家来说说,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又

   有了什么新的发现?

[评:在我们科学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由于学生好动,加上教师设计的活动、提供的材料学生很感兴趣,所以当老师想让结束探究实验、想让学生们停下来时,往往学生们不理你,还是兴趣盎然地继续着自己的事情。在这里,陈老师处理的很巧妙,以一瓶更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可乐作为兴奋点,迅速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过来,并使他们保持着热情进入下一个环节。其实这为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教学策略参考。另外,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这是科学课的基础要求。同时也是一种基本的科学素养。]

生:水的声音听起来淡一点,油听起来浓一点。

生:水听起来声音清脆些,油听起来浑一点。

生:水的声音响一点,油的声音轻一些。

生:水摇起来好摇些,流的快些,油难摇些,流的不太快。

师:我们又有了这么多的新发现,看来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关于水我们会不断

有新的发现。比如像这样和油比较起来听听看声音有什么不同。我们除了

可以听着和油进行比较之外,还可以怎样比?

生:还可以看一看、闻一闻。

师:对呀,我还可以比着摸摸、甚至是比着尝尝看有什么不同,对吧?我们不

仅可以和油比比,还可以拿其他的东西来和水比,比如说像这可乐(拿起

可乐),是吧?我相信如果我们真那么做的话,关于水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不过我估计这考住大家了,我就不请大家做了。这个问题难不住大家,下

面我真正的难道来了。今天啊,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东西,我先拿

给大家看一下。

(教师从抽屉下依次拿出12345号杯子)

师:我先告诉大家,我带来的这五杯东西都是能喝的,这其中还有我从我们这瓶子里倒出的水(边说边指着自己的纯净水瓶),现在请大家把它给找出来,看看这里面究竟那杯是从我的这儿倒出来的水?

(学生们边举手边叫着“我、我”)

师:这样吧,先请大家看看,你估计、推测一下,这几杯液体当中你认为哪些肯定不是水,哪些可能是水。

生:1号、4号肯定不是水。

师:你为什么这么肯定?

生:因为1号、4号都有颜色,所以不是。

师:那水是什么颜色的?

生:水是无色的。

师:哦,你们同意吗?

(齐说):同意。(师板书:无色的)

师:那就是说这几杯可能是水了,那请大家再仔细看看,到底哪杯是水?

生:3号不是水。

师:唷,你还能看出来呀,你们同意吗?

(有的说同意,有的说不同意。)

师:能看得出来吗?

(齐说):不能。

师:那如果请你来辨别,你怎么办?

生:闻一闻。

师:那你来闻一闻。

该生上来闻了闻剩下的3 杯液体,闻到2号杯时说:这不是水,是酒。(其他同学都笑了)并说:这两杯是水。

师:你为什么认为这不是水(拿起2号杯)

生:因为这杯有酒气。

师:那水有什么气味?

生:水是没有气味的。

师:同意吗?

生:同意。(师板书:没有气味)

师:那你认为这两杯都是水了吗?

该生想了想又摇了摇头——这时下面有同学叫开了“尝一尝,拿起来尝尝”,于是该生拿起杯子尝了尝,尝到5号杯说:这是咸水。

师:现在你能告诉大家,哪杯是水了吗?

(举起3号杯):这是水。

师:你是怎么辨别出来的?

生:(举起5号杯)这杯是咸的,(举起3号杯)这杯没有味道,所以是水。

师:同意吗?

生:同意。(师板书:没有味道)

师:表现的真不错,还真难不住你们。那为了表示奖励,陈老师给你个机会,让你从这当中挑一杯你最喜欢的(一听到这儿下面的同学都羡慕地高举起了手,有的还叫了起来“我也要,我也要”),不过有个条件,你要告诉大家你挑的那杯是什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好,你挑吧。

(下面的学生有叫牛奶的也有叫可乐的,该生挑了4号杯):这是牛奶,因为它的颜色是白白的。

师(微笑着):你肯定吗?

师:你真肯定这颜色白白的就是牛奶?

(该生疑惑了一会儿最后还是拿起来尝了一下,然后很肯定的说:是牛奶。

(看着该生走下去,这下课堂上可沸腾了,“我也要,我也要……”)

[评:在学生获得成功之喜悦的同时又进一步锻炼了他分辨液体的能力。]

(微笑着):你们也想要呀?那好,我就再给大家一个机会,不过这几杯太简单了,大家都猜到了,换一杯(从抽屉下又拿出一杯浓盐水),谁愿意来鉴定一下这杯是什么。

[评: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限的,随着课堂上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退,这时就需要教师采取手段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他们继续参与学习的兴趣。探究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出示一些学生喜爱的、更吸引的东西不断地制造兴奋点,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始终保持着旺盛地积极性参与学习活动。课越到后来学生越兴奋,一环紧扣一环、活动一个比一个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巧妙而又较为精致的活动设计和过渡使课堂的高潮一个接一个、学生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可以说一堂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教学设计。]

(师请了个同学)师:请其他同学注意看他是怎么鉴定的。

(一个学生上来看了看,又闻了闻,还是没有结果,想放弃,这时下面有同学叫了起来“尝一尝”,他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拿起来尝了一口,马上表情难受地把嘴里的水吐出来了,张着嘴巴、伸着舌头……下面学生大笑)

师:有什么感受?

生:很难喝,很咸很咸,是盐水。

师:真对不起,陈老师今天让你喝了这么难喝的盐水。刚才大家都看了他是怎么鉴定这杯东西的,你对他刚才的做法有什么意见吗?

(学生都摇摇头说没有)

师:那我问一下大家,刚才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生摇了摇头)那好,今天下午放学后,我看到家里柜子里放了一杯东西,我也就像他刚才这样了做(拿着杯了做了做尝的动作)你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吗?

生:不能乱尝,如果是有毒的话,那就要中毒了。

师:对,对于我们不知道的、不熟悉的东西我们能不能轻易去尝啊?

生:不能。

师:我估计大家以后就会注意这个问题了。如果真要去尝某个东西,我们必须知道这个东西可以尝后才能去尝尝它的味道,是吧?(学生点点头)

[评:课堂上注重亲身体验和感悟,采用寓学于乐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手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培养学生“生活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意识。]

师:今天啊大家都表现的非常好,用我们身上的五件宝贝发现了那么多,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像今天一样,用好我们身上的这几件宝贝,让它帮助我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使我们变得更聪明。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儿吧,下课。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科版)

《一杯水的观察》教学设计

      执教: 陈志强  浙江省缙云县紫薇小学(321400
      

指导: 孙智燕  浙江省缙云县教育局教研室 

教学设计说明

一、基本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营造一种气氛和谐、安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时间里敢想、敢说、敢做,又能想、能说、能做。在师生共建的科学氛围里,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观察为切入口,创设良好的探究情景,鼓励他们自己去交流、观察和发现,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失败的教训和成功的乐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精心策划者和活动的指导者,同时也是活动的参与者,要安排好各种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开展活动。只有学生在活动中有更多的活动空间和思维想像空间的时候,才是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才能更好地最终达到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形成。

二、整体设计指导思想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新课程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实施建议。在教学中,我摒弃了时下很是流行的“用教材教”的模式(其实是一种误区)——大喊要“走出教材”,看见教材是这样,那我就偏偏那样,我就是和教材不一样。而是本着依据《课程标准》,以教科书为主要凭借,不去随意改变教材中所设计活动的结构,努力去吃透教材、走进教材,避免忽略教材的内容、要求,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或过多安排学习意义不大的活动。因为,“高于教材”,必须是“源于教材”,要“走出教材”必须先“走进教材”。我认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教”。

基本思路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水是一种司空见惯的东西。本课的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对水的观察,了解水的一些物理性质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对水这种司空见惯的物体进行感知、感知、再感知,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不浓,而应该充分考虑如何给学生探究的空间,如何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把教材看作是资源,而不是圣经,有机结合实际进行教学,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指导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有结构的材料,在课堂上自己观察、实验、讨论、交流

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是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教科版)三上“水单元”的第一课时。“水单元”是在研究了生命世界内容的基础上,初次接触物质世界的内容。教材以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物质——水作为了学生研究物质世界的切入点。水对于我们大家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但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能够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显著事物和现象,却往往很容易忽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事物(如水),水是组成世间万物的重要物质,我们的一切都离不开水,但学生却很容易熟视无睹。因此把他们的关注对象引导到这些“司空见惯”的物体上来,对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去发现科学是很有益的。同时,要通过对水的研究,引起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关注。本课研究的是观察一杯我们很熟悉的水,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官多角度、多维度的来认识水的一些基本性质。

教学的主要活动有:

一是提出问题。“对于一杯我们很熟悉的水,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观察?又能观察到什么?”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制定探究计划。二是用感官观察杯中的水。引导学生尝试利用自己的感官,有计划有步骤地来观察水。三是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杯中的水。引导学生在用感官观察水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物质的比较,更深层次地来认识水。四是分辨水。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获得的经验和观察方法来分辨水。最后一个活动:出示一杯学生不知名的液体让学生鉴定。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明白对于自己不熟悉、缺乏了解的物体是不能轻易去尝的。并从而把课堂打开出来,把学生的思维继续进行下去。

学生分析

1、水对于学生来说是太熟悉不过了,但在生活中又往往最容易被他们所忽略,学生对于水几乎从未进行过认真、仔细地观察,因此,引导他们经历全面细致地观察水的探究过程显得非常重要。

2、通过前几个单元的观察活动,学生已初步能够运用看、摸、听等多种方法进行有目的、仔细地观察,并能简单的用文字、图画等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

3、三年级的学生,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亲身经历各种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并能从中体验到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从而锻炼和提高他们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  学会作用于教师提供的材料,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

2、  学会用自己的感官(眼、鼻、舌、手、耳朵)和简单的器材来观察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3、  学会合作探究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的活动。

4、  意识到即使是运用感官,也还有更多的方法,也能够获得对事物更多的了解。

5、  学会把通过观察得到的体验用合适的方法记录下来,并会表达交流自己对概念的理解、体验和感受,与同学分享。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学会做到注重事实、留心观察、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2、  通过对水的观察,引起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关注,并乐于继续探究发现周围物质世界的奥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通过探究,体验到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有什么特性。

2、通过探究,体验到水同其他液体(如油等)有许多的不同。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在观察活动中体验、感悟到水的特性。

2教学难点: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水。这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的引入,在教学中教师采用先集中指导后放手让学生尝试的策略来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1、全班同学4~6个分为一组,并围成圆形,教室中间空出。

2、分组实验材料:每组一瓶用纯净水瓶装的白开水(去掉包装塑料纸)、一块毛巾、每人次一个一次性塑料杯、每组一瓶油(用纯净水瓶装部分油,藏于教师讲台下)

(注:所有纯净水瓶都去掉包装塑料纸,以便让学生更好地针对主题——是洁净的水而不是纯净水进行研究)

3、演示材料:一瓶白开水、几个塑料杯子(放在讲台上);

一组演示材料:牛奶、可乐、淡盐水、白酒各一杯加两杯白开水并分别编上号码,一杯浓盐水(都藏在讲台下)

(评:座位的重组,打破了体现传统“授受式”教学思想观念下的“秧田式”,而是围成了全圆的形式,这样不仅营造了便于信息交流的教学空间、改变了师生之间传统的交往方式,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更为生动的反映了课堂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地位角色的变化——课堂教学的中心从以教师为主转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上来,位尊一方的教师形象将不复存在,取之而来的是民主、平等、和谐课堂氛围。)

教学过程安排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先请大家来猜一猜,今天这节课咱们要研究什么?(并问:为什么你这么猜?)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水,看看洁净的水到

自由猜测,并能说一说猜测的依据。

 

 

 

 

明确研究对象。而当学生从情境中惊奇地发现竟然是要研究“水”这一极为普通的

在揭示教学内容之前让学生(联系桌上的实验材料)猜一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并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

采用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既便于学生明确主题,又为后面学生的探究提供

 

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又有些什么特点?好不好?

 

那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研究水?

 

 

 

待会儿你用这些感觉器官研究水时,你准备先用哪件,然后再用哪件器官,你能给它们排个顺序吗?

 

 

在研究中,除了注意要有一定的顺序外,我再给大家提几点要求:一是实验中声音尽量要轻些,因为可能有许多同学刚好用听的方法研究;二是注意不要把水洒出来。另外,研究开始后我会给每个小组发一张记录单,请每个小组把你们研究中的发现都记录下来。记的时候大家可以记的简单些,有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甚至画个符号也行,当然你们自己要知道是什么意思哦。
           

物质以后那种被激发起来的探究欲望就会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对“水”的研究中去。

    联系已有知识经验发表、交流意见,尝试提出各种研究方法。

 

 

 

联系已有知识、经验自由发言。尝试提出各种方案,并通过共同讨论加以修正、优化。

 

 

 

 

联系已有知识、经验提出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共同讨论加以修正、优化。

 

 

 

 

 

 

 

 

 

 

 

 

了充足的时间保证。以“水”作为研究对象,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就在身边。

 

学生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给学生较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引导说一说想怎么研究,有利于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研究应该是要有目的、讲方法的。

通过引导学生排序,使学生意识到观察水时不仅要讲究方法,而且还要讲究观察顺序,并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这个顺序是必要的,让学生体会到用感官观察水,把手(触觉)放在最后是科学的。

教师在研究之前对于学生将要进行的观察研究活动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指导可以避免课堂上出现“乱场”现象。

 

 

 

记录是探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应从小培养学生认真记录的习惯。观察记录方法的指导对于三上的学生是很重要的。具体可行的记录指导能为学生的节省出更多的探究时间。

 

二、自主探究:用感官观察杯中的水

 

 

 

 

那就一个人倒一杯水开始研究吧。(板书:一杯水的观察)

(教师巡视,并深入到各小组的活动中。约10分钟后,示意学生们停下实验)

 

 

 

 

 

 

 

 

 

 

 

 

 

 

 

现在请各个小组派代表来说说,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一个人说的时候大家该怎么做?

好,那哪个小组先派代表来说说,你们小组有什么发现?

(在“研讨”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去挑起矛盾,去帮助学生发现矛盾,并要求他们去解决这些矛盾。教师既不裁决他们的议论,也不给予他们解释,而是非常敏锐地去听,和见机提出问题进行引导。)

学生小组合作或个人独立自己选择问题、自己选择方法、自己设计方案进行观察、研究

 

 

 

 

 

 

 

 

 

 

 

 

 

 

 

 

 

 

 

 

自由发表意见,通过交流明确参与研讨时应注意的事项和要求

 

 

 

 

 

 

交流各自、各小组在探究中的发现和收获,并互相质疑、争论、分享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要想让学生学会研究,就必须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静下心来研究、深入地去研究。此处,教师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探究时空和自由度,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用自己的手来做实验。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运用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进行观察,较好地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课堂也就成了学生活动的天地。也只有让学生自主地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才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觉,才会有不同的发现和收获。同时,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使教师具有极强的亲和力,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充满乐趣。

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也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一。这其中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培养对现阶段的学生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学会倾听,那么交流合作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在研讨时教师鼓励学生以“我们小组发现了……”的形式发言交流,既注重学生之间思维的交流与分享,同时又向学生暗示科学学习中同学之间需要更多的互相合作。因为“是合作而不是竞争更接近于科学。”

三、自主探究: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

这么一杯普普通通的水,大家竟然能发现这么多。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好吗?我这儿有两瓶东西(并出示:两瓶子分别装等量的水和油),请个同学上来把眼睛闭上,陈老师分别摇给他听,然后请他告诉大家听到的是不是水,谁愿意来试试?

师随机摇了两个轮回:第一次两瓶液体摇的力均匀,第二次油瓶摇得用力,水的瓶子摇得轻)

为什么他反而第二次听错了?

那你们认为除了摇的力量要控制外,你们那瓶子里倒多少水比较好?    

想不想自己来试一试?那待会大家开始后,比较着听的时候,我们每个人还应该注意什么?

(教师分发实验材料并示意学生比比看哪些同学能从听当中发现更多的东西)

 

 

 

 

 

(约5分钟后,每个学生都已试过一两次生,师高举起一瓶可乐,大声地问):是什么呀?想要吗?

那请大家把手上的东西放下来,放在桌子中间整理好。

再请大家来说说,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又有了什么新的发现?

 

 

 

 

 

一个同学自愿上台参与尝试,并明确要求

 

 

 

 

 

 

 

 

 

该生听、辨,并全班共同讨论该现象的原因,从而明确摇的时候要注意摇的力量一样才是更公平的。

 

 

 

 

 

 

 

 

 

 

 

 

(每个小组拿到一瓶菜油后,课堂上又会沸腾起来,学生们都将情绪激昂地开始他们的研究。有的学生会学着教师的办法,他摇着瓶子让其他学生闭着眼睛来听辨;有的学生则可能会自个儿拿起来听听这瓶水发出的声音,又听听那瓶油发出的声音来进行比较。)

 

 

 

 

 

动手迅速地整理好各自小组的材料

 

 

 

各自交流探究中收获的事实

 

 

  

恰当的材料准备对于孩子们的探究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一种新观察方法的引入,即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水。此处,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景,采用以游戏的形式先集中指导学生尝试比较、听辨,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对这一种新的观察方法进行了有效的指导,减少了学生在后面探究中的盲目性。

 

 

 

 

 

 

 

会控制变量是成功开展实验的前提,而控制变量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观察研究的对象,以便研究时免受无关因素的干扰。引导学生初步明确进行科学实验有时是需要控制条件的。这样简单的任务也是能体现科学实验的思想的!

在课堂上再次提醒、暗示学生要学会“更安静的进行观察、实验。”长而久之,相信学生们是能养成良好的观察、实验习惯的。

通过亲身探究进而让学生体验到运用感官观察研究物体时,除了进行直接观察之外,还可以同其他物体加以比较来帮助我们更好的观察。

 

 

 

以一瓶更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可乐作为兴奋点,迅速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过来,并使他们保持着强烈的热情进入到下一个环节。

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这是科学课的基础要求。同时也是一种基本的科学素养。

 

四、自主探究: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分辨水

今天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东西(教师从抽屉下依次拿出123456号杯子),我先告诉大家,我带来的这六杯东西都是能喝的,这其中还有我从我们这瓶子里倒出的水(边说边指着自己的纯净水瓶),现在请大家把它给找出来,看看这里面究竟那几杯是从我的这儿倒出来的水?(在学生分辨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说出分辨的依据)

 

 

为了表示奖励,陈老师给你个机会,让你从这当中挑一杯你最喜欢的,不过有个条件,你要告诉大家你挑的那杯是什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综合运用已获得的经验和方法共同想办法、提出方案,并上台尝试分辨水

 

 

 

 

 

 

 

该生异常兴奋地选取一杯自己喜欢的液体,并向其他学生介绍自己选取的液体是什么,判断的根据是什么。

一环紧扣一环、活动一个比一个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巧妙的活动设计和过渡使课堂的兴奋点一个接一个、学生的热情也将越来越高。

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限的,随着课堂上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退,这时就需要教师采取手段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他们继续参与学习的兴趣。探究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出示一些学生喜爱的、更吸引的东西不断地制造兴奋点,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始终保持着旺盛地积极性参与学习活动。另外,采用两杯纯净水,可以排除学生碰运气成分,确保学生是真正通过自己的认识分辨出水的。

在学生获得成功之喜悦的同时又进一步锻炼了他分辨液体的能力。

五、拓展提升

再给大家一个机会(从抽屉下又拿出一杯浓盐水),谁愿意来鉴定一下这杯是什么。

对他做法有什么想法和意见?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像今天一样,用好我们身上的这几件宝贝,让它帮助我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参与预测、判断、上台辨别,并互相质疑、修正

 

 

共同谈感想、体验并通过讨论、交流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形成统一认识:对于我们不熟悉的、缺乏了解的液体,不能轻易地去尝。

 

(在教师提示下整理好实验器材,下课)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悟,采用寓学于乐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手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打开课堂,把学生的思维继续进行下去。同时,培养学生生活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意识。

 

 

 

教学检测设计

1、根据自己的观察、研究完成水的观察记录表:

我观察一杯水后的发现

 

 

 


 

 

 


  

其他

                   观察人:          日期:         

(旨在考察学生的科学知识目标,让学生反思自己是否对水的特性有了一些了解。)

2、活动评价表

序号

评价项目

自评

互评

1

仔细、认真地参与了观察一杯水的活动。

☆☆☆

☆☆☆

2

知道用感官观察水的特点要按一定的顺序。

☆☆☆

☆☆☆

3

能通过实验找出水和其他物体的区别。

☆☆☆

☆☆☆

4

初步了解水的一些特性并完成了水的观察记录。

☆☆☆

☆☆☆

5

知道不能轻易尝一种不了解的液体。

☆☆☆

☆☆☆

6

愿意与同学进行合作和交流看法。

☆☆☆

☆☆☆

7

能仔细听取同学的发言,并提出自己的意见。

☆☆☆

☆☆☆

8

活动完毕能整理好活动器材。

☆☆☆

☆☆☆

9

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

☆☆☆

10

你喜欢这堂课吗?为什么?

 

教师

评价

 

评价人:

(评价项目1、2、3、4、5是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目标方面提出的,旨在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观察活动中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收获。6、7、8、9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角度提出的,旨在促进学生与别人合作、交流,表达自己的意见;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对自己充满信心;活动结束后能主动参与整理器材,10的提出旨在反馈学生的意见,以便促进教师的教学。)

 

(本课荣获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巡礼活动一等奖,并在江苏阜阳、河南平顶山、福建武夷山等地新课程培训会上执教)

课堂实录

师:先请大家猜猜今天这节课咱们要研究什么?

生:研究水。

师:你怎么知道?

生:因为桌子上有水。

师:真不错!能联系桌上的材料进行猜测,猜测有根据。对,今天啊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洁净的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清水,看看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又有些什么特点,好不好?

[评:在揭示教学内容之前让学生(联系桌上的实验材料)猜一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并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同时让学生知道进行科学猜测是要有根据的、进行合理的猜测是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方法。采用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既便于学生明确主题,又为后面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证。以“水”作为研究对象,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就在身边。]

(齐说):好!

师:那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研究水?

[评:学生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给学生较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引导说一说想怎么研究,有利于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研究应该是要有目的、讲方法的。]

生:用眼睛看一看水有什么特点。

师:哦,这就要用到我们身上的一件宝贝了。(板书:眼)用眼睛看,看什么呢?

生:看一看它的颜色。

生:看看有多少水。

师:除了用眼睛看,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尝一尝。

师:用什么尝?

生:嘴巴。

师:尝得出什么?

生:它的味道。

师:又用到我们身上的一件宝贝了。我们用嘴巴尝物体的味道时通常是用嘴巴的哪个部位?

生:舌头。(师板书:舌)

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用手掂一掂水有多重。

师:又想到了身上的一件宝贝。(板书:手)用手研究时,除了可以掂掂它有多重,还可以怎么研究?

生:用手伸进去试试看水是热的还是冷的。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用鼻子闻一闻它的味道。

(感到十分的诧异):闻它的味道?(生大笑)

生:不是不是,是它的气味。

师:又想到了身上的一件宝贝。(板书:鼻

生:用耳朵听一听。

师:他又想到了一件宝贝。(板书:耳)你准备怎么听?

生:把耳朵靠近水听一听有没有声音。

生:把水拿起来摇一摇。

师:说得真不错,看来我们身上能够帮助我们研究的宝贝还真不少,一共有几件?(指着黑板)

生:五件。

[评:任何一个学生来到教室时,都不会是一张白纸。他们都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他们获取新知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我们认为应重视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鼓励学生提出创新见解,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即使有时学生的假设看起来相当幼稚,因为这些猜想和假设是孩子们认识新知的开始。]

师:待会儿就请大家用我们身上的这五件宝贝来研究水,不过在研究之前我想先问一下大家,待会儿你用这些宝贝研究水时,你准备先用哪件宝贝,然后再用哪件宝贝,你能给它们排个顺序吗?

生:眼睛、鼻子、耳朵、手、舌头。(教师依次标出①②③④⑤)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

生: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手。(教师依次标出序号)

生:我是先用手、眼睛、耳朵、鼻子、然后再用舌头。(师标序号)

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顺序,我就不请大家一一说了,现在先请大家看一下

    黑板,这几个同学的顺序你认为哪些比较合理或者说是比较科学的?

生:第二种。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二种先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观察、用鼻子观察都不会把水弄脏,如

    果先把手放到水里去,那手里的细菌就会跑到水里,这样就不卫生。

(惊讶地惊喜地):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齐说):有。

(一生举手)

师:你有什么意见?

生: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第三种也很好。

(看了一下黑板,疑惑地):为什么?

生:因为我如果不把手放进行去,就倒出一点来摸摸,这样还不会弄脏整杯水,我认为这样更好。

(微笑着问全班同学):这样行不行啊?

(齐说):行。

师:对,他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了我们就知道了。

[评:通过引导学生排序,使学生意识到观察水时不仅要讲究方法,而且还要讲究观察顺序,并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这个顺序是必要的,让学生体会到用感官观察水,把手(触觉)放在最后是科学的。]

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在研究中,除了注意要有一定的顺序外,你认为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要认真仔细地观察。

生:倒水时要小心,不要把水倒到桌子上。

生:研究时不要把水倒在桌上。

师:如果有些同学想用耳朵听听水的声音,你认为大家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不能吵,要注意安静。

师:对,我估计我们大家都能做好。哎呀,说的真不错,那待会儿就请大家利

用我们身上的这几件宝贝,按一定的观察顺序想各种办法来研究水,看看通过我们自己的研究,你能发现些什么?待会儿开始后我会给每个小组发一张记录单,请每个小组把你们研究中的发现都记录下来,大家可以先看一下(投影记录单),大家记录的时候可以记的简单些,比如我观察这张纸(随手拿起一张纸),我发现它的颜色是白色的,那我记录的时候可以只在这儿(指着记录单的对应处)写“白色的”三个字,明白了吗?

(齐说):明白了。

师:那就一个人倒一杯水开始研究吧。(板书:一杯水的观察)

[评:我们有许多老师常常会在课堂中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在为学生们提供了供学生们研究的材料后,由于教师实验前的指导没做好而导致学生在实验中比较混乱,虽然课堂很热闹却收不到好的效果。这样孩子们的探究就往往成了“玩”,他们只关注于自己的玩,没有目的、没有方向,等玩结束了还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因此,教师在研究之前对于学生将要进行的观察研究活动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指导可以避免课堂上出现“乱场”现象。同时,记录是探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应从小培养学生认真记录的习惯。观察记录方法的指导对于三上的学生也是很重要的。具体可行的记录指导能为学生节省出更多的探究时间。在这里陈老师与学生的几次简单的交谈:“你认为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大家记录的时候可以记得简单些,比如……”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进行了科学观察习惯、观察记录方法的指导和教育。“磨刀不误砍柴功”,这里的一两分钟对于学生活动的展开和教师对活动的必要的调控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从后面的课堂实际看,这里的几个设计是具有较好的实效的。]

(学生自主合作进行观察、研究,教师巡视,并深入到各小组的活动中。约10分钟后,示意学生们停下实验)

[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要想让学生学会研究,就必须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静下心来研究、深入地去研究。此处,教师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探究时空和自由度,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用自己的手来做实验。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运用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进行观察,较好地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课堂也就成了学生活动的天地。也只有让学生自主地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才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觉,才会有不同的发现和收获。同时,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使教师具有极强的亲和力,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充满乐趣。]

师:刚才的观察研究大家都做得很认真,我相信每个小组都有了许多的发现,现在请各个小组派代表来说说,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一个人说的时候大家该怎么做?

生:认真听。

师:对,而且要很认真的听,如果听着听着你有什么不同意见或者有什么新的想
        
法,可以先举手说。当然了发言的同学由于我们是向着大家说,所以声音要响亮,好让所有同学都听清楚,明白了吗?

生:(齐说)明白了。

师:好,哪个小组先派代表来说说,你们小组有什么发现?

[评: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与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也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一。这其中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培养对现阶段的学生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课堂上不是怕没有学生说,而是更怕学生们只愿意自己说、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不愿意听他人的发言;也因为如果没有学会倾听,那么交流合作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强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倾听他人意见中使自己长进、在肯定自我中培养自主意识、在交流评价中发现新的方法。在研讨时教师鼓励学生以“我们小组发现了……”的形式发言交流,既注重学生之间思维的交流与分享,同时又向学生暗示科学学习中同学之间需要更多的互相合作。因为“是合作而不是竞争更接近于科学。”]

生:我们小组通过眼睛看,发现水很干净;用鼻子闻,没什么味道。

(惊讶地):闻起来没什么味道?

(不好意思地):是气味。

师:好,接着说吧。

生:用舌头尝,水很清凉、淡淡的;用耳朵听,没有声音;用手摸,冰冰的。

生:我们小组用眼睛看水是透明的;用鼻子闻起来有股药味;把手放在水里手会湿;水听起来没有声音;尝起来淡淡的,没有味道。

(疑惑地):你们的水有股药味,怎么回事?

生(端起桌上的杯子又闻了一下):真的有药味。

另一生马上接着话:我知道,我知道,是因为塑料杯有股药味。

师:你怎么知道?

生:我这组多了个塑料杯,我拿起来闻过。

(惊喜地):你们可真会动脑筋。那也拿个给你试试,看看是不是这样?(拿了一个空塑料杯给发言的同学。该同学试了后,发现果然是塑料杯有股药味。)

师:看来是杯子的问题,这样看来水是……

(齐说):没有气味的。

[评:当课堂上出现学生“非常规”的思维和“出乎意料”的回答时,即便他们的认知是不确切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是采取匆匆打住,还是给予足够的关注,都反映了教师教育理念的不同。“我们的水有股药味。”多么与众不同的回答!又是多么真实的回答!这是学生基于亲身探究的事实,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独特的内心体验。“水有药味”,学生居然敢于在课堂上大胆地说出,这需要多大的较真劲。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的科学精神吗?这种由学生主动引发的问题对思维造成的冲击远比课堂上被动地接受教师预先准备好的实验结果要强烈得多!它对教学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教学契机,同时还是一个信号,表明学生在真正思考和学习。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契机,针对学生实际理解进行教学,就能够起到顺水推舟的作用,帮助学生解开思想上的结,使他们的思维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化,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师:有不同发现的,迫切需要发言的可以举手先说。

生:水用手指头搅起来会有泡泡,会在杯子里转圈子。

生:我的水尝起来好像有一点点一点点甜。

师: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水有声音。

(疑惑地):你说水有声音,刚才的同学说水听起来没有声音,究竟是怎么回事?

(拿起杯子):水这样听是没有声音的,但是把杯子晃起来的时候就有声音了。

(恍然大悟地):哦,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不过以后说的时候你应该说的更完整些,让大家都能听明白,好吗?

生:水很清,是白色的。

(微笑着拿起一张白纸和一杯水放在一起):哦,水是白色的。

(忙说):不是,不是……,是透明的。

师:那水究竟是什么颜色的?

(迟疑了一会儿):没有颜色。

生:我们组用手去抓水的时间,水会从我们的手指间流下去,怎么抓也抓不起来。

(惊讶地):哎呀,他们的研究方法与众不同,有了独特的发现,真会动脑筋。

    那为什么抓不起来啊?

生:因为水会跑掉,会流走。

生:水会流动。

[评:“研讨”的目的是让该子们一块儿来思考,互相交流每个人在“探究”中获得的印象,从而形成每个孩子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提高每个孩子的概念水平。“研讨”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去挑起矛盾,去帮助学生发现矛盾,并要求他们去解决这些矛盾。教师既不裁决他们的议论,也不给予他们解释,而是非常敏锐地去听,和见机提出问题进行引导。]

师:哎呀,真太厉害了,就这么一杯普普通通的水,大家竟然能发现这么多。

下面啊我来考考你们。我这儿有两瓶东西(并出示:两瓶子分别装等量的水和油),请个同学上来把眼睛闭上,陈老师分别摇给他听,然后请他告诉大家听到的是不是水,谁愿意来试试?

[评:恰当的材料准备对于孩子们的探究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师摇该生听、辨:第一次学生顺利的听出来了,第二次师摇油时较为用力而摇水时故意轻了些,结果学生听错了。马上就有许多学生举手了)

生:老师作弊,老师摇油时故意用力点,而摇水是却故意轻点。

(微笑着):哦,那看来我们摇的时候为了要公平些就要注意摇的力气还要差不多的,是吧?那你们想不想自己来试一试?

(高兴地叫起来):想!

师:那待会儿我给每个小组发这么一瓶油,那你们试的时候你认为你们那瓶子

   里倒多少水比较好?

生:跟这瓶差不多。(指着教师手上的那瓶油)

[评:会控制变量是成功开展实验的前提,而控制变量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观察研究的对象,以便研究时免受无关因素的干扰。引导学生初步明确进行科学实验有时是需要控制条件的。这样简单的任务也是能体现科学实验的思想的!]

师:说的不错,那待会大家开始试,比着听的时候,我们每个人还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们沉默了一会,随后教师做了个摇瓶子听但又听起来很困难的样子,马上有许多同学举起了手)

生:不能讲话,不然就听不清楚声音了。

师:好,那每个小组拿到后就可以开始试试了。

(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一瓶菜油,课堂上又沸腾了,学生们都情绪激昂地开始了。教师注意到有的学生学着教师的办法,他摇着瓶子让其他学生闭着眼睛来听辨;有的学生则自个儿拿起来听听这瓶水发出的声音,又听听那瓶油发出的声音。)

[评:这里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一种新观察方法的引入,即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水。此处,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景,采用以游戏的形式先集中指导后放手学生尝试比较、听辨,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对这一种新的观察方法进行了有效的指导,减少了学生在后面探究中的盲目性(这从学生们讨论比较的条件和实际的操作行为中可以较好的得到反映)。并通过亲身探究让学生知道运用感官观察研究物体时,除了进行直接观察之外,还可以同其他物体加以比较来帮助我们更好的观察。同时,我们还看到了陈老师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科学学习习惯。在课堂上已不止一次的提醒、暗示学生要学会“更安静的进行观察、实验。”长而久之,相信学生们是能养成良好的观察、实验习惯的。另外,对于如何在活动中恰当地提供给学生后续研究材料以及后续活动如何引入和组织等方面,陈老师在这里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约5分钟后,学生们大都已试过,但还有许多学生兴致依然高昂)

(高举起一瓶可乐,大声地问):是什么呀?

(部分学生叫了起来):可乐!可乐!(接着大家部分学生都看到了)

师:想要吗?

(尖叫了起来):想!

(微笑着):那请大家把手上的东西放下来,放在桌子中间整理好。(生动手

   迅速地整理好各自小组的材料)先请大家来说说,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又

   有了什么新的发现?

[评:在我们科学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由于学生好动,加上教师设计的活动、提供的材料学生很感兴趣,所以当老师想让结束探究实验、想让学生们停下来时,往往学生们不理你,还是兴趣盎然地继续着自己的事情。在这里,陈老师处理的很巧妙,以一瓶更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可乐作为兴奋点,迅速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过来,并使他们保持着热情进入下一个环节。其实这为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教学策略参考。另外,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这是科学课的基础要求。同时也是一种基本的科学素养。]

生:水的声音听起来淡一点,油听起来浓一点。

生:水听起来声音清脆些,油听起来浑一点。

生:水的声音响一点,油的声音轻一些。

生:水摇起来好摇些,流的快些,油难摇些,流的不太快。

师:我们又有了这么多的新发现,看来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关于水我们会不断

有新的发现。比如像这样和油比较起来听听看声音有什么不同。我们除了

可以听着和油进行比较之外,还可以怎样比?

生:还可以看一看、闻一闻。

师:对呀,我还可以比着摸摸、甚至是比着尝尝看有什么不同,对吧?我们不

仅可以和油比比,还可以拿其他的东西来和水比,比如说像这可乐(拿起

可乐),是吧?我相信如果我们真那么做的话,关于水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不过我估计这考住大家了,我就不请大家做了。这个问题难不住大家,下

面我真正的难道来了。今天啊,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东西,我先拿

给大家看一下。

(教师从抽屉下依次拿出12345号杯子)

师:我先告诉大家,我带来的这五杯东西都是能喝的,这其中还有我从我们这瓶子里倒出的水(边说边指着自己的纯净水瓶),现在请大家把它给找出来,看看这里面究竟那杯是从我的这儿倒出来的水?

(学生们边举手边叫着“我、我”)

师:这样吧,先请大家看看,你估计、推测一下,这几杯液体当中你认为哪些肯定不是水,哪些可能是水。

生:1号、4号肯定不是水。

师:你为什么这么肯定?

生:因为1号、4号都有颜色,所以不是。

师:那水是什么颜色的?

生:水是无色的。

师:哦,你们同意吗?

(齐说):同意。(师板书:无色的)

师:那就是说这几杯可能是水了,那请大家再仔细看看,到底哪杯是水?

生:3号不是水。

师:唷,你还能看出来呀,你们同意吗?

(有的说同意,有的说不同意。)

师:能看得出来吗?

(齐说):不能。

师:那如果请你来辨别,你怎么办?

生:闻一闻。

师:那你来闻一闻。

该生上来闻了闻剩下的3 杯液体,闻到2号杯时说:这不是水,是酒。(其他同学都笑了)并说:这两杯是水。

师:你为什么认为这不是水(拿起2号杯)

生:因为这杯有酒气。

师:那水有什么气味?

生:水是没有气味的。

师:同意吗?

生:同意。(师板书:没有气味)

师:那你认为这两杯都是水了吗?

该生想了想又摇了摇头——这时下面有同学叫开了“尝一尝,拿起来尝尝”,于是该生拿起杯子尝了尝,尝到5号杯说:这是咸水。

师:现在你能告诉大家,哪杯是水了吗?

(举起3号杯):这是水。

师:你是怎么辨别出来的?

生:(举起5号杯)这杯是咸的,(举起3号杯)这杯没有味道,所以是水。

师:同意吗?

生:同意。(师板书:没有味道)

师:表现的真不错,还真难不住你们。那为了表示奖励,陈老师给你个机会,让你从这当中挑一杯你最喜欢的(一听到这儿下面的同学都羡慕地高举起了手,有的还叫了起来“我也要,我也要”),不过有个条件,你要告诉大家你挑的那杯是什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好,你挑吧。

(下面的学生有叫牛奶的也有叫可乐的,该生挑了4号杯):这是牛奶,因为它的颜色是白白的。

师(微笑着):你肯定吗?

师:你真肯定这颜色白白的就是牛奶?

(该生疑惑了一会儿最后还是拿起来尝了一下,然后很肯定的说:是牛奶。

(看着该生走下去,这下课堂上可沸腾了,“我也要,我也要……”)

[评:在学生获得成功之喜悦的同时又进一步锻炼了他分辨液体的能力。]

(微笑着):你们也想要呀?那好,我就再给大家一个机会,不过这几杯太简单了,大家都猜到了,换一杯(从抽屉下又拿出一杯浓盐水),谁愿意来鉴定一下这杯是什么。

[评: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限的,随着课堂上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退,这时就需要教师采取手段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他们继续参与学习的兴趣。探究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出示一些学生喜爱的、更吸引的东西不断地制造兴奋点,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始终保持着旺盛地积极性参与学习活动。课越到后来学生越兴奋,一环紧扣一环、活动一个比一个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巧妙而又较为精致的活动设计和过渡使课堂的高潮一个接一个、学生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可以说一堂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教学设计。]

(师请了个同学)师:请其他同学注意看他是怎么鉴定的。

(一个学生上来看了看,又闻了闻,还是没有结果,想放弃,这时下面有同学叫了起来“尝一尝”,他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拿起来尝了一口,马上表情难受地把嘴里的水吐出来了,张着嘴巴、伸着舌头……下面学生大笑)

师:有什么感受?

生:很难喝,很咸很咸,是盐水。

师:真对不起,陈老师今天让你喝了这么难喝的盐水。刚才大家都看了他是怎么鉴定这杯东西的,你对他刚才的做法有什么意见吗?

(学生都摇摇头说没有)

师:那我问一下大家,刚才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生摇了摇头)那好,今天下午放学后,我看到家里柜子里放了一杯东西,我也就像他刚才这样了做(拿着杯了做了做尝的动作)你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吗?

生:不能乱尝,如果是有毒的话,那就要中毒了。

师:对,对于我们不知道的、不熟悉的东西我们能不能轻易去尝啊?

生:不能。

师:我估计大家以后就会注意这个问题了。如果真要去尝某个东西,我们必须知道这个东西可以尝后才能去尝尝它的味道,是吧?(学生点点头)

[评:课堂上注重亲身体验和感悟,采用寓学于乐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手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培养学生“生活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意识。]

师:今天啊大家都表现的非常好,用我们身上的五件宝贝发现了那么多,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像今天一样,用好我们身上的这几件宝贝,让它帮助我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使我们变得更聪明。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儿吧,下课。

课堂实录

师:先请大家猜猜今天这节课咱们要研究什么?

生:研究水。

师:你怎么知道?

生:因为桌子上有水。

师:真不错!能联系桌上的材料进行猜测,猜测有根据。对,今天啊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洁净的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清水,看看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又有些什么特点,好不好?

[评:在揭示教学内容之前让学生(联系桌上的实验材料)猜一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并逐步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同时让学生知道进行科学猜测是要有根据的、进行合理的猜测是学习科学的一种重要方法。采用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既便于学生明确主题,又为后面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证。以“水”作为研究对象,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就在身边。]

(齐说):好!

师:那先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研究水?

[评:学生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给学生较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引导说一说想怎么研究,有利于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研究应该是要有目的、讲方法的。]

生:用眼睛看一看水有什么特点。

师:哦,这就要用到我们身上的一件宝贝了。(板书:眼)用眼睛看,看什么呢?

生:看一看它的颜色。

生:看看有多少水。

师:除了用眼睛看,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尝一尝。

师:用什么尝?

生:嘴巴。

师:尝得出什么?

生:它的味道。

师:又用到我们身上的一件宝贝了。我们用嘴巴尝物体的味道时通常是用嘴巴的哪个部位?

生:舌头。(师板书:舌)

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用手掂一掂水有多重。

师:又想到了身上的一件宝贝。(板书:手)用手研究时,除了可以掂掂它有多重,还可以怎么研究?

生:用手伸进去试试看水是热的还是冷的。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用鼻子闻一闻它的味道。

(感到十分的诧异):闻它的味道?(生大笑)

生:不是不是,是它的气味。

师:又想到了身上的一件宝贝。(板书:鼻

生:用耳朵听一听。

师:他又想到了一件宝贝。(板书:耳)你准备怎么听?

生:把耳朵靠近水听一听有没有声音。

生:把水拿起来摇一摇。

师:说得真不错,看来我们身上能够帮助我们研究的宝贝还真不少,一共有几件?(指着黑板)

生:五件。

[评:任何一个学生来到教室时,都不会是一张白纸。他们都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他们获取新知的基础。因此在教学活动的准备阶段,我们认为应重视研究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鼓励学生提出创新见解,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即使有时学生的假设看起来相当幼稚,因为这些猜想和假设是孩子们认识新知的开始。]

师:待会儿就请大家用我们身上的这五件宝贝来研究水,不过在研究之前我想先问一下大家,待会儿你用这些宝贝研究水时,你准备先用哪件宝贝,然后再用哪件宝贝,你能给它们排个顺序吗?

生:眼睛、鼻子、耳朵、手、舌头。(教师依次标出①②③④⑤)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

生: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手。(教师依次标出序号)

生:我是先用手、眼睛、耳朵、鼻子、然后再用舌头。(师标序号)

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顺序,我就不请大家一一说了,现在先请大家看一下

    黑板,这几个同学的顺序你认为哪些比较合理或者说是比较科学的?

生:第二种。

师:为什么?

生:因为第二种先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观察、用鼻子观察都不会把水弄脏,如

    果先把手放到水里去,那手里的细菌就会跑到水里,这样就不卫生。

(惊讶地惊喜地):他说的有没有道理?

(齐说):有。

(一生举手)

师:你有什么意见?

生: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第三种也很好。

(看了一下黑板,疑惑地):为什么?

生:因为我如果不把手放进行去,就倒出一点来摸摸,这样还不会弄脏整杯水,我认为这样更好。

(微笑着问全班同学):这样行不行啊?

(齐说):行。

师:对,他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了我们就知道了。

[评:通过引导学生排序,使学生意识到观察水时不仅要讲究方法,而且还要讲究观察顺序,并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这个顺序是必要的,让学生体会到用感官观察水,把手(触觉)放在最后是科学的。]

师: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我们在研究中,除了注意要有一定的顺序外,你认为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要认真仔细地观察。

生:倒水时要小心,不要把水倒到桌子上。

生:研究时不要把水倒在桌上。

师:如果有些同学想用耳朵听听水的声音,你认为大家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不能吵,要注意安静。

师:对,我估计我们大家都能做好。哎呀,说的真不错,那待会儿就请大家利

用我们身上的这几件宝贝,按一定的观察顺序想各种办法来研究水,看看通过我们自己的研究,你能发现些什么?待会儿开始后我会给每个小组发一张记录单,请每个小组把你们研究中的发现都记录下来,大家可以先看一下(投影记录单),大家记录的时候可以记的简单些,比如我观察这张纸(随手拿起一张纸),我发现它的颜色是白色的,那我记录的时候可以只在这儿(指着记录单的对应处)写“白色的”三个字,明白了吗?

(齐说):明白了。

师:那就一个人倒一杯水开始研究吧。(板书:一杯水的观察)

[评:我们有许多老师常常会在课堂中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教师在为学生们提供了供学生们研究的材料后,由于教师实验前的指导没做好而导致学生在实验中比较混乱,虽然课堂很热闹却收不到好的效果。这样孩子们的探究就往往成了“玩”,他们只关注于自己的玩,没有目的、没有方向,等玩结束了还不知道自己干了什么。因此,教师在研究之前对于学生将要进行的观察研究活动的指导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指导可以避免课堂上出现“乱场”现象。同时,记录是探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应从小培养学生认真记录的习惯。观察记录方法的指导对于三上的学生也是很重要的。具体可行的记录指导能为学生节省出更多的探究时间。在这里陈老师与学生的几次简单的交谈:“你认为我们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大家记录的时候可以记得简单些,比如……”潜移默化地向学生进行了科学观察习惯、观察记录方法的指导和教育。“磨刀不误砍柴功”,这里的一两分钟对于学生活动的展开和教师对活动的必要的调控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从后面的课堂实际看,这里的几个设计是具有较好的实效的。]

(学生自主合作进行观察、研究,教师巡视,并深入到各小组的活动中。约10分钟后,示意学生们停下实验)

[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要想让学生学会研究,就必须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静下心来研究、深入地去研究。此处,教师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探究时空和自由度,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用自己的思想来思考、用自己的手来做实验。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运用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进行观察,较好地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课堂也就成了学生活动的天地。也只有让学生自主地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生才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觉,才会有不同的发现和收获。同时,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活动,使教师具有极强的亲和力,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充满乐趣。]

师:刚才的观察研究大家都做得很认真,我相信每个小组都有了许多的发现,现在请各个小组派代表来说说,通过刚才的研究你们小组发现了什么?一个人说的时候大家该怎么做?

生:认真听。

师:对,而且要很认真的听,如果听着听着你有什么不同意见或者有什么新的想
        
法,可以先举手说。当然了发言的同学由于我们是向着大家说,所以声音要响亮,好让所有同学都听清楚,明白了吗?

生:(齐说)明白了。

师:好,哪个小组先派代表来说说,你们小组有什么发现?

[评:如何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与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也要学会尊重他人的想法,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之一。这其中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培养对现阶段的学生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课堂上不是怕没有学生说,而是更怕学生们只愿意自己说、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而不愿意听他人的发言;也因为如果没有学会倾听,那么交流合作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强调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倾听他人意见中使自己长进、在肯定自我中培养自主意识、在交流评价中发现新的方法。在研讨时教师鼓励学生以“我们小组发现了……”的形式发言交流,既注重学生之间思维的交流与分享,同时又向学生暗示科学学习中同学之间需要更多的互相合作。因为“是合作而不是竞争更接近于科学。”]

生:我们小组通过眼睛看,发现水很干净;用鼻子闻,没什么味道。

(惊讶地):闻起来没什么味道?

(不好意思地):是气味。

师:好,接着说吧。

生:用舌头尝,水很清凉、淡淡的;用耳朵听,没有声音;用手摸,冰冰的。

生:我们小组用眼睛看水是透明的;用鼻子闻起来有股药味;把手放在水里手会湿;水听起来没有声音;尝起来淡淡的,没有味道。

(疑惑地):你们的水有股药味,怎么回事?

生(端起桌上的杯子又闻了一下):真的有药味。

另一生马上接着话:我知道,我知道,是因为塑料杯有股药味。

师:你怎么知道?

生:我这组多了个塑料杯,我拿起来闻过。

(惊喜地):你们可真会动脑筋。那也拿个给你试试,看看是不是这样?(拿了一个空塑料杯给发言的同学。该同学试了后,发现果然是塑料杯有股药味。)

师:看来是杯子的问题,这样看来水是……

(齐说):没有气味的。

[评:当课堂上出现学生“非常规”的思维和“出乎意料”的回答时,即便他们的认知是不确切的、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是采取匆匆打住,还是给予足够的关注,都反映了教师教育理念的不同。“我们的水有股药味。”多么与众不同的回答!又是多么真实的回答!这是学生基于亲身探究的事实,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独特的内心体验。“水有药味”,学生居然敢于在课堂上大胆地说出,这需要多大的较真劲。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的科学精神吗?这种由学生主动引发的问题对思维造成的冲击远比课堂上被动地接受教师预先准备好的实验结果要强烈得多!它对教学是很有价值的,因为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教学契机,同时还是一个信号,表明学生在真正思考和学习。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契机,针对学生实际理解进行教学,就能够起到顺水推舟的作用,帮助学生解开思想上的结,使他们的思维由不平衡向平衡转化,从而促进认知结构的发展,自然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师:有不同发现的,迫切需要发言的可以举手先说。

生:水用手指头搅起来会有泡泡,会在杯子里转圈子。

生:我的水尝起来好像有一点点一点点甜。

师: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水有声音。

(疑惑地):你说水有声音,刚才的同学说水听起来没有声音,究竟是怎么回事?

(拿起杯子):水这样听是没有声音的,但是把杯子晃起来的时候就有声音了。

(恍然大悟地):哦,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不过以后说的时候你应该说的更完整些,让大家都能听明白,好吗?

生:水很清,是白色的。

(微笑着拿起一张白纸和一杯水放在一起):哦,水是白色的。

(忙说):不是,不是……,是透明的。

师:那水究竟是什么颜色的?

(迟疑了一会儿):没有颜色。

生:我们组用手去抓水的时间,水会从我们的手指间流下去,怎么抓也抓不起来。

(惊讶地):哎呀,他们的研究方法与众不同,有了独特的发现,真会动脑筋。

    那为什么抓不起来啊?

生:因为水会跑掉,会流走。

生:水会流动。

[评:“研讨”的目的是让该子们一块儿来思考,互相交流每个人在“探究”中获得的印象,从而形成每个孩子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提高每个孩子的概念水平。“研讨”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去挑起矛盾,去帮助学生发现矛盾,并要求他们去解决这些矛盾。教师既不裁决他们的议论,也不给予他们解释,而是非常敏锐地去听,和见机提出问题进行引导。]

师:哎呀,真太厉害了,就这么一杯普普通通的水,大家竟然能发现这么多。

下面啊我来考考你们。我这儿有两瓶东西(并出示:两瓶子分别装等量的水和油),请个同学上来把眼睛闭上,陈老师分别摇给他听,然后请他告诉大家听到的是不是水,谁愿意来试试?

[评:恰当的材料准备对于孩子们的探究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师摇该生听、辨:第一次学生顺利的听出来了,第二次师摇油时较为用力而摇水时故意轻了些,结果学生听错了。马上就有许多学生举手了)

生:老师作弊,老师摇油时故意用力点,而摇水是却故意轻点。

(微笑着):哦,那看来我们摇的时候为了要公平些就要注意摇的力气还要差不多的,是吧?那你们想不想自己来试一试?

(高兴地叫起来):想!

师:那待会儿我给每个小组发这么一瓶油,那你们试的时候你认为你们那瓶子

   里倒多少水比较好?

生:跟这瓶差不多。(指着教师手上的那瓶油)

[评:会控制变量是成功开展实验的前提,而控制变量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观察研究的对象,以便研究时免受无关因素的干扰。引导学生初步明确进行科学实验有时是需要控制条件的。这样简单的任务也是能体现科学实验的思想的!]

师:说的不错,那待会大家开始试,比着听的时候,我们每个人还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们沉默了一会,随后教师做了个摇瓶子听但又听起来很困难的样子,马上有许多同学举起了手)

生:不能讲话,不然就听不清楚声音了。

师:好,那每个小组拿到后就可以开始试试了。

(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一瓶菜油,课堂上又沸腾了,学生们都情绪激昂地开始了。教师注意到有的学生学着教师的办法,他摇着瓶子让其他学生闭着眼睛来听辨;有的学生则自个儿拿起来听听这瓶水发出的声音,又听听那瓶油发出的声音。)

[评:这里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意义就是一种新观察方法的引入,即用比较的方法来观察水。此处,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景,采用以游戏的形式先集中指导后放手学生尝试比较、听辨,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对这一种新的观察方法进行了有效的指导,减少了学生在后面探究中的盲目性(这从学生们讨论比较的条件和实际的操作行为中可以较好的得到反映)。并通过亲身探究让学生知道运用感官观察研究物体时,除了进行直接观察之外,还可以同其他物体加以比较来帮助我们更好的观察。同时,我们还看到了陈老师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科学学习习惯。在课堂上已不止一次的提醒、暗示学生要学会“更安静的进行观察、实验。”长而久之,相信学生们是能养成良好的观察、实验习惯的。另外,对于如何在活动中恰当地提供给学生后续研究材料以及后续活动如何引入和组织等方面,陈老师在这里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约5分钟后,学生们大都已试过,但还有许多学生兴致依然高昂)

(高举起一瓶可乐,大声地问):是什么呀?

(部分学生叫了起来):可乐!可乐!(接着大家部分学生都看到了)

师:想要吗?

(尖叫了起来):想!

(微笑着):那请大家把手上的东西放下来,放在桌子中间整理好。(生动手

   迅速地整理好各自小组的材料)先请大家来说说,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又

   有了什么新的发现?

[评:在我们科学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由于学生好动,加上教师设计的活动、提供的材料学生很感兴趣,所以当老师想让结束探究实验、想让学生们停下来时,往往学生们不理你,还是兴趣盎然地继续着自己的事情。在这里,陈老师处理的很巧妙,以一瓶更能吸引学生兴趣的可乐作为兴奋点,迅速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过来,并使他们保持着热情进入下一个环节。其实这为我们教师在课堂上的调控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教学策略参考。另外,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整理好实验器材,这是科学课的基础要求。同时也是一种基本的科学素养。]

生:水的声音听起来淡一点,油听起来浓一点。

生:水听起来声音清脆些,油听起来浑一点。

生:水的声音响一点,油的声音轻一些。

生:水摇起来好摇些,流的快些,油难摇些,流的不太快。

师:我们又有了这么多的新发现,看来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关于水我们会不断

有新的发现。比如像这样和油比较起来听听看声音有什么不同。我们除了

可以听着和油进行比较之外,还可以怎样比?

生:还可以看一看、闻一闻。

师:对呀,我还可以比着摸摸、甚至是比着尝尝看有什么不同,对吧?我们不

仅可以和油比比,还可以拿其他的东西来和水比,比如说像这可乐(拿起

可乐),是吧?我相信如果我们真那么做的话,关于水我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不过我估计这考住大家了,我就不请大家做了。这个问题难不住大家,下

面我真正的难道来了。今天啊,陈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东西,我先拿

给大家看一下。

(教师从抽屉下依次拿出12345号杯子)

师:我先告诉大家,我带来的这五杯东西都是能喝的,这其中还有我从我们这瓶子里倒出的水(边说边指着自己的纯净水瓶),现在请大家把它给找出来,看看这里面究竟那杯是从我的这儿倒出来的水?

(学生们边举手边叫着“我、我”)

师:这样吧,先请大家看看,你估计、推测一下,这几杯液体当中你认为哪些肯定不是水,哪些可能是水。

生:1号、4号肯定不是水。

师:你为什么这么肯定?

生:因为1号、4号都有颜色,所以不是。

师:那水是什么颜色的?

生:水是无色的。

师:哦,你们同意吗?

(齐说):同意。(师板书:无色的)

师:那就是说这几杯可能是水了,那请大家再仔细看看,到底哪杯是水?

生:3号不是水。

师:唷,你还能看出来呀,你们同意吗?

(有的说同意,有的说不同意。)

师:能看得出来吗?

(齐说):不能。

师:那如果请你来辨别,你怎么办?

生:闻一闻。

师:那你来闻一闻。

该生上来闻了闻剩下的3 杯液体,闻到2号杯时说:这不是水,是酒。(其他同学都笑了)并说:这两杯是水。

师:你为什么认为这不是水(拿起2号杯)

生:因为这杯有酒气。

师:那水有什么气味?

生:水是没有气味的。

师:同意吗?

生:同意。(师板书:没有气味)

师:那你认为这两杯都是水了吗?

该生想了想又摇了摇头——这时下面有同学叫开了“尝一尝,拿起来尝尝”,于是该生拿起杯子尝了尝,尝到5号杯说:这是咸水。

师:现在你能告诉大家,哪杯是水了吗?

(举起3号杯):这是水。

师:你是怎么辨别出来的?

生:(举起5号杯)这杯是咸的,(举起3号杯)这杯没有味道,所以是水。

师:同意吗?

生:同意。(师板书:没有味道)

师:表现的真不错,还真难不住你们。那为了表示奖励,陈老师给你个机会,让你从这当中挑一杯你最喜欢的(一听到这儿下面的同学都羡慕地高举起了手,有的还叫了起来“我也要,我也要”),不过有个条件,你要告诉大家你挑的那杯是什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好,你挑吧。

(下面的学生有叫牛奶的也有叫可乐的,该生挑了4号杯):这是牛奶,因为它的颜色是白白的。

师(微笑着):你肯定吗?

师:你真肯定这颜色白白的就是牛奶?

(该生疑惑了一会儿最后还是拿起来尝了一下,然后很肯定的说:是牛奶。

(看着该生走下去,这下课堂上可沸腾了,“我也要,我也要……”)

[评:在学生获得成功之喜悦的同时又进一步锻炼了他分辨液体的能力。]

(微笑着):你们也想要呀?那好,我就再给大家一个机会,不过这几杯太简单了,大家都猜到了,换一杯(从抽屉下又拿出一杯浓盐水),谁愿意来鉴定一下这杯是什么。

[评:一节课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限的,随着课堂上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退,这时就需要教师采取手段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他们继续参与学习的兴趣。探究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出示一些学生喜爱的、更吸引的东西不断地制造兴奋点,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始终保持着旺盛地积极性参与学习活动。课越到后来学生越兴奋,一环紧扣一环、活动一个比一个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巧妙而又较为精致的活动设计和过渡使课堂的高潮一个接一个、学生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可以说一堂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教学设计。]

(师请了个同学)师:请其他同学注意看他是怎么鉴定的。

(一个学生上来看了看,又闻了闻,还是没有结果,想放弃,这时下面有同学叫了起来“尝一尝”,他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拿起来尝了一口,马上表情难受地把嘴里的水吐出来了,张着嘴巴、伸着舌头……下面学生大笑)

师:有什么感受?

生:很难喝,很咸很咸,是盐水。

师:真对不起,陈老师今天让你喝了这么难喝的盐水。刚才大家都看了他是怎么鉴定这杯东西的,你对他刚才的做法有什么意见吗?

(学生都摇摇头说没有)

师:那我问一下大家,刚才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生摇了摇头)那好,今天下午放学后,我看到家里柜子里放了一杯东西,我也就像他刚才这样了做(拿着杯了做了做尝的动作)你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吗?

生:不能乱尝,如果是有毒的话,那就要中毒了。

师:对,对于我们不知道的、不熟悉的东西我们能不能轻易去尝啊?

生:不能。

师:我估计大家以后就会注意这个问题了。如果真要去尝某个东西,我们必须知道这个东西可以尝后才能去尝尝它的味道,是吧?(学生点点头)

[评:课堂上注重亲身体验和感悟,采用寓学于乐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触手向课外延伸、向社会延伸,培养学生“生活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的意识。]

师:今天啊大家都表现的非常好,用我们身上的五件宝贝发现了那么多,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像今天一样,用好我们身上的这几件宝贝,让它帮助我们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使我们变得更聪明。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儿吧,下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0 10:05:40编辑过]

离目标远一点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还在努力着!虽然我们才刚刚起步…… “成功之路,紫薇起步” 浙江省缙云县紫薇小学 陈志强
TOP
5#

[评课文章]

也谈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听小学科学网络研修班首次现场研讨课有感

(现场专题发言稿)

很高兴参加了这一次网络研修班的活动,这是一次高效的、愉快的学习活动。同样,我们的小组研讨活动也是十分高效和愉快的。在河马组长的“指示”下,讨论时先发言后才能吃桌子上那些诱人的水果。而我由于发言不多,所以比较多的是看着河马们的津津有味。(哈哈……,河马组长大人看到了,可别往心里去哦。)

大概是同志们看到我这种状态,所以在我还没回过神来,就采用举手表决的方法把代表小组发言的重任放到了我的身上(我基本上没有发表意见的时间,晕吧,呵)。

下面是让我代表小组进行发言时的实录,想通过为大家提供的尽量“原生态”的东西作为“砖头”,引出大家更多的批评、指正,而抛出许许多多的“玉”来。

大家好!我是来自丽水市缙云县紫薇小学的陈志强,网名虽然有,叫阿强,但估计知道的人不多,因为在网上本人属于不活跃分子。当然不是由于其他原因,只是由于性格关系,也所以在公开的场合本人很少发表什么“公开语”。这次上台,纯属于被人“陷害”。但有一点要声明一下,我们小组的都是好同志,尤其是河马,她是为了避免我人生地不熟的晚上没地方去,所以才让我晚上好好学习的。因此,在此我要感谢我们小组的老师们给我这样的机会锻炼。这当然主要是喻老师定下的某某、某某人不准进行发言才有我的这个机会哦。

说实在话,在这样的级别,下面坐着这样多的前辈、专家的场面,让我坐在台上发言,心里还是挺紧张的,所以先声明一下,待会儿我讲的里面如果有哪些东西大家认为是有点价值的,那是我们小组的结晶,反之的当然与我们小组的同志绝无关系。呵。

下面我就结合昨天三节课中的一些片断跟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个擦边球,同时也算是对喻老师昨天作的几点指示的认识和理解。

一、           关于学生,老师们,你关注什么?

喻老师昨天说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身上。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和学生发展的怎么样两个方面。学生的实际,应该包括学生的认知起点、学习特点、习惯、个性等方面;而学生的发展应该是指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探究,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综合发展。当然,这么大的问题我是讲不了的,我只谈几点想法。

1、关于学生的实际,我想讲一下“学生的认知起点”。关于这一点对于学生新知识建构的重要意义,相信我们老师从认识上的都是很清楚的,同时也有很多的案例,尤其是国外的老师的一些案例,可以充分看出他们对于这一点的重视程度。因此,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认知的起点,才能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或者说才能对学生的实施有意的影响;才能为学生搭建合适的台阶、阶梯,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新的意义建构。试想一个老师如果在上课之前,连学生在“哪里”都不知道,我们还谈什么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呢!这里想提出研讨的是昨天第三节课的一个细节,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地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方法,但课堂上学生到最后还是有许多没有能正确的进行操作。谢老师课后也找了原因:是由于不了解城东小学这些学生对于温度计操作方法已具备的、原有的认识问题。不过更令我感到疑惑不解、感到惊讶的是,谢老师课后在交流时说的一件事,就是说他自己在试教时的班级同学对于操作方法的认识反映是非常好的,原因是他们已经上过一遍了。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故意要这样做的,如果说不是故意要这样做的,我觉得怎么可能对这个内容已经上过一遍了的学生再去上一遍,而且还借此作为上课的一种经验借鉴呢!当然,如果是老师故意要这样做的,又另当别论,只是我不明白这样做的目的。

2、关于兴趣。这是我们昨天的蒋老师尤其强调的一个目标。诚然,兴趣是学生学习科学,甚至是热爱科学的前提和原动力;也是我们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目标之一。不是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嘛。但是我觉得我们在关注学生的光趣的时候,还要关注我们学生的兴趣到底处于什么阶段,是对什么感兴趣。是仅仅对于科学课中有实验好做,有好玩的东西好玩玩,还是对于科学课的本身感兴起?还有这样的一句话嘛,“真正的学习兴趣归根结底是来自于学习内容本身”。如果按照兴趣的三个阶段——兴趣、乐趣、志趣——来看,我们更要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的兴趣最终形成志趣。所以我想说,我们不要被学生对动手做、对某个新奇好玩的东西感兴趣就蒙蔽了自己的眼睛。就我们学科的特点来说,我们应该重视的是学生对科学本身、对科学探究本身的兴趣培养。

二、           关于教学设计,老师们,我们要关注什么?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主旨,所以进行教学设计首先要明确目标。这一点也应该说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可以说是最基本的认识。不过在我们的现实中还有不少这样的一些现象。教师对于自己设计的教学过程,及意图之类的可以讲的是头头是道,但当一问教学目标时反而是讲不太出来了、感觉不是那明确了。这样的情况我自己也曾出现过,而且还是撞到了喻老师的手上。所以,我们教师应该要重视目标的确定。对于我们学科来说,较之科学结论,更为重要的目标是科学探究的目标。

2、活动。活动是一个载体。通过活动,能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形成科学品质等等。那么关于活动,我们现状是什么呢?目前的情况是:活动已经受到重视了,学生动手活动的时间也有了,而且有很多时候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很多时候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让学生用于思考,进行思辩、动脑的时间又太少了。课堂上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参与活动,或者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而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里想提一下第一节课,昨天周向鹏老师作了统计,一节课共8个活动。我很佩服蒋明老师,他很了不起,这么多活动,安排的是有条不紊,多而不乱。但正如我们小组姜向阳老师提出的,我们一节课是不是需要这么多的活动?我们是不是可以选择一个最有价值的活动深入地把它做好、做足呢?因此,我们认为,活动贵在精而不在多,宜少不宜多。毕竟一节课只有40分钟,关于这个话题,我们的章老师已经作过了十分精辟的阐述。我们可以好好思考。

三、           关于材料,老师们,我们又该关注什么?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以说,材料是我们教学的基础,教师演示材料可以展示科学实验现象,学生通过操作材料可以观察到科学实验现象,而这些现象是能揭示概念的。因此,我们应关注材料,关注材料首先要关注材料的“结构性”。这就涉及到材料的选择、材料的数量等一系列问题。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选择哪些材料,准备多少数量的材料;是必须的还是可有可无的;是指向概念的还是容易引起学生无关注意的等等,都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思考。比如第一节课中教师提供的一些材料,我们认为还有值得探讨的地方。像出现昨天虔诚使者所说的在学生探究空气热胀冷缩的7分钟的活动时间里,有几个小组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把气球吹大了放在热水上。而其他的材料都没动过。以及我听课附近的一个小组,在这7分钟里,先是花了3分钟把大的气球套在锥形烧瓶上然后放在热水中冷水中观察,发现没什么变化后,把气球吹大了再套上后放到热水冷水中,再放到热水中冷水中……,接下去的2分钟是一位学生由于自己小组的看不出什么变化看到旁边的一个小组用了牛奶盒在做实验,于是也在自己小组用起了牛奶,捏了团橡皮泥把吸管口堵住然后放到热水冷水里……,最后的2分钟,是又做起了第一个实验,只是在老师的提示下,把吹起气的气球给放了,但同样看不到什么效果。像这样的类似情况,我们认为有很大一部分的因素是与教师选择、提供的材料有关的。另外,关于材料,我们教师在选择的时候还要考虑成本问题。比如前面海风举的案例,《各种材料的锅》中让学生验证烧“塑料锅”,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如果说这个塑料锅是我费了很多时间才做好的,我是舍不得就这样让学生给烧坏了,我可以拿个一次性塑料杯什么的来代替一下,我想同样是会达到需要的效果的。

四、           关于教师的指导点拨,老师们,我们该怎么做?

可以说,一个人的教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教师课堂中对学生的指导、点拨。同时这也是一个教师教学机智、教学智慧的体现。因此,我们教师应充分重视自己在课堂中的指导、点拨,对课堂生成的恰当处理。比如说像《热胀冷缩》中出现的学生认为“米饭、面包烧熟了是热胀冷缩的原因”的问题时,我们教师该怎么进行引导、处理。前面有许多老师说过了,就不罗索了。还有就是像第二节课中使者所说的,花了10分钟时间让学生对比观察两种温度计后,学生最后只发现了两三点,竟然连每小格是多少都没有观察到。这里欠缺的是老师在观察之前的指导和观察过程中的点拨。另外,教师的指导点拨还很重要地体现在活动后的交流研讨中,我们现在的情况大都是学生向老师汇报、对老师负责,而没有形成向全班交流、向所有同学负责的意识。可能我们老师已经意识到了,但至少从行为中可以看出学生还没有具备这样的认识。所以上课中是汇报多,而交流、研讨的少。我们应该努力通过自己的指导、点拨影响学生,让他们逐步树立起这样的意识。

最后,本人再严重的声明2点。一是上述言语中如有不当、不敬之处,绝非本人意愿,也绝非针对某个人,所以再次请大家多多包涵。二是正如我们土话里说的,“说起别人的事情就像是切菜一样干脆利落”,但如果让自己也来上,我可是上不出分他们三位教师的水平的。所以最后要衷心地感谢三位教师为我们提供的这三节精彩的课,谢谢!

 

最最后,要感谢小组的各位同志为我的发言所提供的有价值的观点和意见。小生这厢有礼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5 19:42:14编辑过]

离目标远一点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还在努力着!虽然我们才刚刚起步…… “成功之路,紫薇起步” 浙江省缙云县紫薇小学 陈志强
TOP
6#

[原创性文章]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的

研究与实践

 

摘要:建立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让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本课题的设计是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以活动组织形式的变革为切入点、以座位重组为前提、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突破时空限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将座位排成圆形、马蹄形等,并根据教学需要,开发小组合作学习,探索科学课堂教学以全班活动为基础、小组合作活动主体、个体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该组织形式在一般意义上规定了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特别是学生的主体活动程序:以合适的问题为切入点、以积极主动探究为手段、以合作讨论为依托、以意义建构为目标、以实践创新为最终目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座位排列;小组合作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已见“信息化产业”和“知识经济”时代。各国经济的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基础是教育。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体现了它的综合实力、竞争潜力和国际地位。而科技水平的提高、科技人员的培养都必须扎根于教育,尤其是科学教育。因此,加强教育改革,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已成为世界各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战略共识。其中基础科学教育的改革更是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迎着世界教育改革的滚滚浪潮,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之一——科学教育改革,已正在走进我们的校园,走进我们师生的生活。并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昭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形式是研究课堂教学活动应怎样组织和进行、教学时间和教学场所以及设备等应如何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需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来支撑,而新的教育理念和在新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实践必将彻底取代传统的、过时的教学方式。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将发生变化。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科学教育还习惯于把课堂教学仅仅作为一种传递知识、技能的认知活动形式加以组织。在课堂上,教师总是以支配学生的身份出现,师生关系是建立在不平等甚至是对立的基础上,师生之间的交往充其量是一种传与受的关系,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时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反映。严格意义上说,这只是一种没有交互作用的单向活动,不能说是交往。其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也主要是采取“秧田式”的班级集体学习。以“秧田式”班级集体学习为主的组织形式虽然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更经济的培养人才等方面曾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但它也同样显著地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机械呆板的整齐划一性压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二是忽视了人际互动、忽视了课堂上同伴交互作用所具有的教育功能,没有真正发挥出集体学习的优势;三是学习方式的单一、被动,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牢牢地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的成长被老师控制,教师可以决定学生如何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改革原先重知识、轻技能,重概念、轻方法的传统教学模式,建立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列为科学教育的重点,变单一的科学知识为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为引导学生走向自然、生活和社会,变教师为中心的训练为学生自主探究、经历探索过程。

一、指导思想

1、以活动组织形式的变革为切入点

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目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活动组织的空间要求是以封闭性、稳定性为特征的,即每个教师有一个相对封闭的教室,教室里有粉笔、黑板即可;而学生的排列形式以“秧田式”为代表。虽然说就我国的实情,课堂教学在今后的很长时间里仍将以班级授课为主,但传统的注重集体化、同步化的“秧田式”的授课形式显然已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因此,从活动组织形式的变革为切入点,探索科学课堂教学以全班活动为基础、小组合作活动主体、个体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可以寻找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以座位重组为前提

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它的排列形式比较单一,一般采取的都是秧田式的排列,即全班学生的座位基本上是横成行、竖成列,统统面向教师。但这种排列方式有一个严重弊端:它在情感上隔开了教师和学生,教师在讲台上的位置相对于学生来说显得高高在上,并且也极不利于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往。实验证明:只有师生之间的交往而没有学生之间交往的课堂教学是不利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甚至在相当程度上还会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应为学生的交往提供多种空间形态:马蹄形排列法、圆形排列法、半圆形排列法、扇形排列法等等。座位的重组,不只是排列形式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学思想观念的变化:“秧田式”是最能诠释传统的“授受”式教学思想观念——教师是科学知识的施舍者,是课堂中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在座位重组后,不仅营造了便于信息交流的教学空间,还更为生动地反映了课堂教学观念的变革——课堂教学的中心从以教师为主转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上来。当然,不同的排列形式对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同的,同时,由于各个班级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课堂的座位排列也不应一成不变,且各种排列形式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包括教学内容、班级的特点等),选择最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排列形式,以充分发挥各种排列形式的独特作用。

3、以活动为载体

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观认为,人的发展与人的活动的发展是一致的,人的发展依赖于人的活动,人是在活动中求得发展的,活动是人发展的根本方式。在科学课堂中,活动对于成长中的儿童和学生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活动中孕育着学生发展的所有倾向。因此,学生的教育总是与学生的活动并行着,教育不可避免地在学生的活动中展开,学生的活动经历成了教育的起点。我国传统的科学课堂教学大多以“知识”为载体,每一节课都围绕着一个知识点而展开,每一节课都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论。而新的科学课堂则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活动”为载体的基本理念。以“活动”为载体是指课堂教学要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亲身实践、亲身体会为主线,通过活动组织课堂教学。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能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将来自外部环境的刺激进行同化与顺应来构建知识的内部图式。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讲,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听”会忘记,“看”会记住,“做”才会理解。可见,唯有活动,才提供了学生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手段;唯有活动,才能实现多种潜在发展可能性向现实发展确定性的转化,发展只有在一系列的活动中才有望实现。这正像路培琦老师所说的那样:“活动好比一条船,要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在活动中都得到很好的发展”。

4、以探究为核心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传授——接受”式为主,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教师“讲科学”“谈科学”、学生“听科学”“看科学”。而现在的科学课则强调学生“做科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儿童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培养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儿童常常依赖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必须组织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感受、体验并内化,所以,科学探究活动将成为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

5、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只有充分尊重学生好动、好玩、喜成功、乐表扬的共性,同时又注意他们不同的个性,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吕淑湘先生曾说:“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究发现,让学生最大限度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把课堂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才智,使他们有充分的时间、空间、机会来研究讨论问题,实际操作学具,各抒已见,据理力争,提出不同的见解,发表自己的想法,使“讲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学堂”。从而实际的感觉到学习活动是他们自己的天地。

6、以生活为源泉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使知识越来越多的走进我们的生活,它无处不在,无时不用。脱离现实生活的纯知识化的课堂教学显得与时代和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越来越格格不入。因此,在研究中我们注重面向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发现知识,将生活融于课堂,主张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从而使学生自觉的参与到学习中,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并通过自己动手“搞科学”,感受到科学探究是鲜活的、是具体可感的,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探究并不神秘;感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继而喜欢科学、爱科学,使科学研究活动逐渐成为他们乐于从事的日常生活组成部分。

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

教学活动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实现的,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怎样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怎样组织好教师和学生,怎样有效地安排教学时间、利用空间,怎样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等,这些都是教学活动组织形式要解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中,可以分为三个基本形式:班级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体活动。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只采用一种形式是显然不行的。能够选用合适而有效的活动组织形式,是教师重要的教学技术之一。需要注意的是,不存在唯一万能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三种形式互有长短、各有作用。为了系统全面地达到教学目标,有必要将三种教学活动组织形式有机地组合起来加以使用。

《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具有培养创造能力和压抑精神的双重力量。”实行班级授课制以来,这种长期不变的教室空间安排方式——“秧田式”已不利于教学的民主,不利于培养学生通过语言、眼神、表情、举止与人交流。所以教师要采取一些必要措施,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在美国的课堂上,学生们的坐姿五花八门,有的坐在地上,有的甚至可以下位随便走动,学生没有固定的座位,相互可以不时讨论、交流。反观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个个腰板挺直、双手平放桌了(或放在背后),正襟危坐,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压抑,扼杀了孩子活泼的天性。这一巨大的反差给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起了很大的启发。我们在构建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的探索中,突破时空限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将座位排成圆形、马蹄形等,并根据教学需要,开发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打破严重阻碍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规范,来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拉近生生空间距离,形成了民主交流的生动情景。

1、重视座位的重组

在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等理念,在教科版科学三上“写给同学们”中指出,“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活动。”如何体现这些理念呢?我们认为,关键是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人(师生)的观念转变,包括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职责和作用,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体现的课堂活动的思想和方法。尤其是教师注意新课堂创设要体现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和善于合作。二是物(教室环境)的转变,包括教室里的亮度、光线、视线、声音、温度、空气等自然性环境,教室的布置装饰、桌椅的摆放等人文性环境,其中不易改变并且是很重要的是桌椅摆放的改变。在这两个转变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人的观念决定着物的转变,
            
有什么观念,教室环境就会怎样布置。否则,即使教室环境转变了,人的观念不转变也不过是“用新瓶装老酒”;物的因素是第二位的,但它往往会对人的因素产生很大的影响,它不仅为教育提供可能与机会,而且作为一种具体的、静态的物质存在形式,对教师和学生在里面“可以做什么”给予限制;同时教室的布置、座位的安排,潜在地影响整个课堂气氛。一个好的教室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无疑是有促进作用的,正如一个人走路,有鞋与赤脚,或者有了鞋,合脚不合脚,都会对一个人走路的速度产生影响一样。由此可见教室环境对学习效果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了很多新理念,如何为这些新理念的实施创设一个好的环境呢?我们对教室环境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座位的排列进行了专题的研究。

当前存在于我们课堂的座位排列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秧田式排列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传统课堂教学中,学习模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授受式学习,因而座位的排列形式比较单一,一般采取的都是秧田式的排列,即全班学生的座位基本上是横成行、竖成列,统统面向教师。这种空间形态有其可取之处,即学生之间相互干扰较少,听课注意力集中,教师也便于观察和控制全班学生的课堂行为,有利于进行系统的教学。由于这种排列规范了学生、方便教师的管理,因此一直是课堂教学中基本的空间形态,但这种排列方式有一个严重的弊端:它在情感上隔开了教师与学生,教师在讲台上的位置相对于学生来说显得高高在上,并且也极不利于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往。由于座位排列的限制,学生人际交往的数量和质量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学生个体之间的交往也十分狭窄,一般只发生于同课桌的两个学生之间,充其量也只能扩展到前后座位的同学之间,而学生个体和群体的交往以及学生群体之间的交往也只处于表层之中,不能为学生提供相互交往、开展友好竞赛和合作的机会,因此缺乏真正的集体性。

文本框: (二)
                
文本框: (一)
            
2)分组式座位排列

这种形式在物理空间上进行了分组,每组围绕在一张比较大的课桌(或是由两张较小的课桌合并在一起)周围,必要的时候学生可以移动座位以共同面向讲台。显然在这种排列形式里,可以以多种模式进行合作,因此信息的传递也是多维的。一方面各小组成员可以自由讨论,另一方面又方便教师到各个小组课桌旁,必要时教师还可以参与各组的工作。这种排列形式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依赖与面对面的交互,它比较适合教师主导下的分组式讨论、合作式学习。在传统的分组教学中——分组式座位排列(一),一般情况下,教师为图方便,小组的组成习惯于让前后两排座位的四位学生组成小组。这种形态较之秧田式,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机会增多了。但其存在的弊端是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反反复复转身太麻烦,一次次都扭头又很吃力,结果往往是草率结束,使讨论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而分组式座位排列(二)则由于不同小组的学生互相之间不能看到,很可能会产生无组织、无纪律的环境。

3培训式座位排列

这种模式的排列方式如图所示,每位学生都面向墙壁,它比较适合于强调个体独立学习的场所,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随时观察学生正在从事的任务,并且在必要时可方便地给以指导。

4)会议桌式座位排列

这种排列一般情况下是把许多小桌子合并成一张大桌子(或是就一张大桌子),讲台位于桌子的一端,这种情况比较适合人数比较少的班级。它主要支持全班范围内的合作式学习、讨论式学习。

 

 

 

 

 


5)圆型座位排列

这种格局的排列如图所示,其排列特点是多人围绕而坐,每个人都能相互看到所有的同学。这种格局排列比较适合20~30人小班的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式学习的场合,以及学习材料是通过投影设备或纸质媒体共享时。
                

 

 

 

 

 


6)马蹄形座位排列

如果经常进行授受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可将座位排列成马蹄形,如下图所示,教师便可随时走到中央地带,从事沟通与教室管理。同时若从事角色扮演时,也可以将座位作如此的排列。但这种格局也只适合人数比较少的群体。

 

 

 

 

 

 


当前新的教育思想都是基于“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支持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与获得技能的学习模式。根据上面的讨论,我们可看到教室的排列形式与学生活动也有紧密的关系。那么根据内容或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采用某种学生活动方式时,要想达到满意的学习效果,就必须选取合适的教室排列形式。即从原来的支持学生被动地获取知识的教室座位排列到支持学生主动探究及建构自身理解模式的教室座位排列。

众所周知,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的要求,需要经常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最好经常变换教室的排列模式(我想我们大部分教师目前还很少这样做)。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变换教室排列形式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Ø        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需要改变教室排列时就改变,不要怕麻烦。

Ø        在当前教室中,讲台一般都放在教室前面的中央位置。但基于如下两个

原因:一是相当多经济宽松的学校在教室里已配置了投影设备或数字彩电;二是讲台处在教室前面中央位置强化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授受模式,我们认为讲台的位置最好处于教室前面偏离中心的位置,这样有助于促进“以学生为主体”的氛围。

Ø        教室排列最好能体现现代教育所倡导的基于合作、基于研究、以学生为

中心的教育哲学,在教室的安排上要使学生们容易以你希望的方式进行交互式学习。

Ø        教室的桌椅最好是可配置式的(如可折叠等),这样可以很方便地在大

范围交互式学习、分组交互式学习、个体独立学习等学习模式下轻易切换。

当然,在座位的编排过程中最关键是教师要转变观念。如果教师高高在上的

观念不改变,虽然形式变化了,但实质没有变化,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主体性、积极性仍然得不到提高,那无异于“穿新鞋走老路”。

我们认为较为理想的教室座位排列形式:

经过长期的尝试和实践,我们发现选用和进行各种“变式”较为合适的是在人数比较少的小班里。而就我国的当前实际,大部分学校(尤其是农村城镇学校)班级人数都较多,如我们县的学校班级人数大多在50~70人之间。在如此大班额的班级里,要对教室内的座位格局重新排列、设计“变式”进行教学是否可行?实施起来将会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大班额的情况下如何调整座位排列格局以适应学习模式的变化呢?我认为,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根据学校的硬件条件、教学的实际需要以及教师的自身实际,来对教室内的座位格局进行调整、设计。我们认为,在大班额的班级里,教室座位排列总体上以小组为单位的“变式”为主,即小组圆形、小组马蹄型、小组弧形、小组矩型等形式为佳。

以小组为单位的座位“变式”,是以4~6人圆形、马蹄形排列为主要形式,再以这些小组为单位组合成全班的圆形、弧形、马蹄形、矩型等人际交流互动的空间形态。其中以圆形、马蹄形最具典型。这样的排列方式很容易在合作学习、独立学习及集体学习三种模式之间转换,因此是比较理想的模式。

1)小组座位圆形排列

小组座位圆形排列结合了小组与圆形座位排列的优点,与新课程改革的精神非常吻合。.它突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师生平等,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的理念。在这种座位摆放方式中,取消了讲台,全体学生按小组围坐在一起,没有谁先谁后,生动的反映了课堂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地位角色的变化——课堂教学的中心从教师为主转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上来,位尊一方的教师形象将不复存在,取之而来的是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每位学生在圆形的凳子上,可以按需要向任意方向转动,这样同学的发言、教师的讲话、他组的实验、黑板上的板书,尽收眼底。每位参与者之间都双目相对,交流更加顺畅,语言交流、目光交流、动作交流、体态交流融为一体,引起共鸣。而教师在这样的教室环境中,更能体现既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又是平等中的首席的双重身份。这时教师既可参与其中,坐在某一小组的座位上成为参与者中的普通一员,又可站在圆内、圆上、圆外的任一位置,发挥其主导者引导者的作用。

.适宜进行各种活动形式,拓展了教学空间,满足了科学教学需要。小组座位圆形排列,犹如一个个小圆镶在了一个大圆上,每位学生是小圆中的一点,每个小圆又成了大圆上的一个点。这样每个小组成员之间、每个小组之间都可以连起一条线,加上教师的巡回穿插,形成了师生、生生、组组之间,以及一组与全班、教师与全班之间的多边互动。我们可在圆内(或圆上)组织进行小组合作研究活动,还可在圆内或圆外参观其他组的研究成果,这无疑拓展了科学课堂教学的空间,同时也满足了各种科学活动的空间需要。

演示台

.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对参与教科版科学教学的教师进行调查,普遍反映的困扰是教学时间不够,体现完成全册的学期教学时间不够和完成一个课时教材的教学时间不够。小组座位圆形排列,保留了秧田式座位排列适于进行班级集体授课的优点,同时与秧田式相比,又开拓了教室空间、节省了时间,一是收发材料变得顺畅了,学生再也不用挤在一块到讲台前领材料了,这时他们只需走进圆内取足材料或将材料放回,就象一个个圆上的点从圆上沿着各条不同的半径走到圆心,又回到圆上,变得方便又快捷,教师的劳动强度也减轻了不少;二是汇报或展示成果省力了。学生或小组再也不用走到讲台上汇报他们的发现或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了,他们只需站在自己的原座位上就可以办到,因为这时候每一张桌子都已成为了讲台,每位同学都能看到他们及其成果,听清他们的发言;三是变组方便了。他们可以通过圆内或圆外到达教室内的任意一个地方,与他需要的同伴组成新的小组进行研究活动,或者参观他组的成果、倾听同学的建议。

2)小组马蹄形座位排列

小组马蹄形的座位排列中,由于为每个学生提供了相等的空间,因此同样的时间里能为大多数学生和教师提供视觉通道。一般可将班上不善于交往的学生放在马蹄形底部,而将比较活跃的学生放在教师左右两旁,这样教师既可积极引导部分学生交往,又可接受另一部分学生的积极参与,且保持了与全部学生的视觉通道联系。而模型的排列则可增加学生之间与学生小组之间的联系和交往,只是在同一时间内教师要与所有学生相互作用有一定困难,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从一个座位组到另一个座位组去和学生作分别的交往。另外,讲台变为演示台,使之成为师生共同的展示平台,也更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此外,我们还对小组矩型、弧形、周边形等多种座位排列形式进行了研究,深刻的体会到不同的座位排列方式体现的是不同的教学思想,但同时我们也感觉到其实每一种排列形式都有其各自的优势,也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在操作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反思,发现每一种排列形式的利弊,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方法,扬长避短,尽量发挥每一种排列形式的独特作用,克服存在的弊端,真正使全体学生更有效的参与学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交往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师应按自己的班级实际及教学的内容的变化灵活的来选择合适的座位排列的“变式”,做到灵活安排,不流于形式、走过场,不摆花架子。

2、重视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除了美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之外,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每组3-6人),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都验证了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形式在提高学习效果方面的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我们科学探究活动中常用的一种组织形式。

需要指出的是,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达到合作学习应有的效果。如果课堂上用的是小组围坐的形式而无合作学习的实质,那么学习效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2)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组织学生主动探求。如果课堂的形式是小组围坐的,而教学顺序依然是“教师讲授学生倾听”的老一套,那么小组围坐不仅徒有形式,而且会因为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刺激物的增多而产生出对教学的种种干扰来。因此,要发挥小组围坐形式的优势,就要对教学顺序和内容进行匠心独到的设计,让学生在小组中能够努力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使其重新组合、迁移,在认知的道路上开拓前进,直到解决问题或悟出规律,一旦有所突破则可能达到令人欣喜的境界:“学生很活动的去寻找知识,解释困难,贡献他所求的知识,先生不过站在旁边的地位略加指点而已……”(陶行知语)。

3)要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肖伯纳有段至理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他启发我们应给学生提供发言讨论、交流思想的机会。实践证明,讨论不仅是交流思想、巩固知识的的一种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以至互相启发、活跃思维、集思广益,认识升华的过程。为使小组讨论顺利进行,应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要留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讨论、做好记录,而不要走过场。讨论开始时,学生讨论不起来,或者启而不发是会经常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善于点拨和诱导,使所有的学生既参与讨论,又不使讨论跑题,还能使讨论向纵深发展。讨论时,让学生畅所欲言,不同意见可以争论,同时要制定相应的规则,以防学生乱吵或将讨论演变成个人冲突,教师应以赞许集体合作性的成果为主,对于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给与积极鼓励。让每一个学生在知识的探讨过程中有所收获,并且掌握获得知识的途径,形成获得知识的能力;还要通过讨论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会听取与尊重他人意见,学会宽容和理解,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可丰富自己的思维,以增强合作意识,把自我置身于集体之中,关心自己也关心他人。讨论结束后,让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可以口述,也可写出心得体会。通过讨论交流,将个人的思想和理解清晰地表达出来,经与他人比较和联系,以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和把握,同时还会激活新思维的形成,诱发创造性,对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新世纪现代化社会所必需的交往能力。

同样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我们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一种常用的、重要的组织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进“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和形式化。

三、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的操作程序

科学探究活动一般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确定问题——提出假设——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活动组织的操作程序应是:确定问题情境——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反馈和反思。其操作流程如图所示。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教学活动的组织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活动的

组织形式

                                 

确定问题

确定问题情境

设境、激趣

明确目标

集体活动

个体活动

                                 

提出假设

提出问题

的假设

启发、鼓励

大胆猜想

自主设计

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体活动

                                 

探究问题

设计方案

验证假设

指导、点拨

亲历探究

学生合作

 小组合作活动

个体活动

                                 

解决问题

分析数据

得出结论

组织、引导

交流分享

体验成功

小组活动(集体活动)、个体活动

                                 

新的问题

反馈反思

拓展提升

促进迁移

反思内化

应用延伸

集体活动

个体活动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形式操作流程图

下面我们就结合陈志强老师《一杯水的观察》一课的教学谈谈这一程序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

1、创境激趣,明确目标。

这是活动的准备阶段。它主要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目的图式,奠定解决问题的方向,引起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这一阶段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因此它要求教师要研究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原有直接经验基础,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努力寻求活动内容与儿童心理欲求的契合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或具体直观的教具和实物创设新颖、独特的活动情境,激趣生疑,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因势利导,共同确定探究的新问题,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标。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活动,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活动的要求,明确问题情境。(由于本阶段活动一般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进行,在组织形式上主要可采取班级集体学习形式。其中教师的精心设计、精彩导入是教与学成功的前奏。

如在教学《一杯水的观察》一课,课前陈老师事先在每个小组桌上放了一瓶纯净水和几个透明塑料杯子。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猜一猜:这节课我们要研究什么?当学生从情境中惊奇地发现竟然是要研究“水”这一极为普通的物质以后那种被激发起来的探究欲望就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对“水”的研究中来。

2、大胆猜想,自主设计。

 任何一个学生来到教室时,都不会是一张白纸。他们都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已有的生活经验就是他们获取新知的基础。在这个步骤中,一些一般的认识策略和智慧技能得到了学习。由于这一步是问题解决十分关键的一步,因此,首要的教学事件就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或假设、鼓励学生提出创新见解,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即使有时学生的假设看起来相当幼稚。因为这些猜想和假设是孩子们认识新知的开端。(本阶段在组织形式上则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活动需要安排集体活动或分小组活动。)

如教学《一杯水的观察》一课,在学生们明确了自己将要研究“纯净的水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后,陈老师就提问:“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去研究水?你认为会有什么发现?”学生们说出了各自的想法:“用放大镜看,可能会看到水里有细菌”、“用手去摸,可能水很冰”、“用鼻子闻,可能水有点甜味”、“用耳朵听,水可能有海的声音”、“用嘴尝,可能水有点甜”等等。当教师提出“如果请你用这些方法研究水时,你准备按什么顺序去研究?”后,学生们更是妙语连珠“先用眼睛、耳朵、鼻子、嘴等研究,最后才用手去摸水去研究水。因为如果不这样就不卫生、不安全”等。这些猜想和假设无不凝聚着学生的自我经验和探究欲望。

3、亲历探究,合作互助。

这是活动实施的中心环节,学生主要是在进行智慧技能的学习,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按照活动的目的、要求,自主进行实际操作、动手动脑、直接体验,全身心的投入活动之中。“儿童是天生的探究者”,同时探究也是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主要渠道。学习科学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动手实践。因此,教师要能放手让学生以小科学家的身份去亲身经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动手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归纳,从而构建新知。同时,在探究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其基本方法是改变座位的排列组合,在这一阶段我们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座位一变,四目相对,心灵的窗户自然就立即打开了。小组合作互动方式是一种能促进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互动互助的有效形式,正如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的,它可以“使儿童学会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本阶段的活动是课堂学习中需要深入探究的主要活动,因此其组织形式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促使学生们协同作战,攻克难关。)

如在本课教学中,陈老师在小组的座位排列方式上采取的是6人马蹄形排列的形式,再以这些小组为单位、与课堂的展示台组合成全班圆形的人际互动形式。在进入这一阶段后,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课堂完全变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学生们六人一组或三五个凑在一块儿,根据自己的设想,自主地活动着、探究着。“把时间和自由还给学生,他们会创造奇迹,让你自叹弗如!”课堂上,学生们玩得尽情尽兴,不时传来叫“陈老师”的声音,学生们不是叫老师去帮忙,而是希望老师对他们所进行的研究给予肯定或表扬,让老师去分享他们的发现、分享他们获得成功的愉悦。“给你一点阳光,你就灿烂。”如果我们多给学生一点阳光,他们将个个光彩夺目。

3、交流分享,体验成功。

这一阶段对于学生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的学习起作用。首先,教师要注意安排学生进行小组间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发现彼此间的差异。第二,要提醒学生注意到彼此间的不一致。检查各自的探究过程,然后达成协议。第三把协议用书面格式或口头方式表达出来。通过这三个事件,学生就会逐步学习分析数据的策略、得出结论的技能和进行小组合作的态度和方法。同时,教师还应尽可能多地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培养等方面充分肯定学生,突出对过程的评价,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本活动阶段的组织形式应充分发挥个体作用和群体效应。让各小组汇报合作学习成果,学生和教师分享成果、及时反馈。)

如在教学《一杯水的观察》一课,在交流研讨时,老师先指导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达成共识后,然后要求每个学生都是对大家讲而不是教师讲、讲自己小组的更多的发现而不是只讲自己个人的发现。在这样的交流研讨中,学生们互相交流自己的探究发现,让集体分享他们的感受,同时也分享着集体的成果,从而形成对现象的解释、概念和现实的模型。在交流发现之后,老师又设计了一个反馈活动:提供五杯液体让学生辨别水。“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运用课堂上刚学会的研究方法进行辨别,不仅找到了哪杯是水,体验到了成功的欢乐,而且还使自己的认识更加丰富、更加精确化。

4、应用延伸,拓展提升。

这是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因此,教学中一方面要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要注意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以推动学生打破时空界限,促使习得的技能在与之相关的问题情境中的迁移和重新组合,并对自己的原认知策略中的漏洞进行弥补,进一步提升认识,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本阶段的活动组织形式主要以集体活动为主,主要是要充分发挥活动的延伸、拓展作用,打开课堂。)

如在本课教学的最后,老师出示了一杯学生不知名的液体(浓盐水),问“谁能辨别出这是一杯什么液体?”学生很自然的运用了课堂上的方法进行辨别。在让所有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感受到了(同学)喝到浓盐水那一刻难受的感受后,他们的认识有了一个升华。学生们知道了对于自己不明白、不熟悉的液体是不可以随便用尝这种方法的。从而使他们的认知策略得到了进一步的补充。

以上五个步骤是科学课堂活动组织的一般操作程序,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在科学活动的组织实施过程中,不一定要局限于这五个步骤,我们提倡教师们因教材而异、因教学对象而异,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因为学习与研究最终是为了创新。同样,活动组织形式的选择也必须根据内容特点和活动需要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总的来说,为了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个体活动必须贯彻在活动的始终;而通过小组活动和交流,能够使尽可能多的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并在与他人的思维的比较中得到补充和完善;而班级活动是活动开展的起点和归宿,通过教师的组织、调控、点拨和全班学生的集思广益,使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达到更深层次的掌握和理解。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吕世虎、肖鸿民.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王坦.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靳玉乐.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4、《论学习方式的变革》.肖川.《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3期

5、《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何克抗.《科学课》(3-6年级).2003年12月上半月、2004年1/2月上半月

6、《新课堂的形态与建构》.刘云生.《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3期

 

 

 

(本文获2004年全国小学科学“新标准 新实践新理念”竞赛一等奖、获2004年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

离目标远一点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还在努力着!虽然我们才刚刚起步…… “成功之路,紫薇起步” 浙江省缙云县紫薇小学 陈志强
TOP
7#

[原创性文章]

浅议编排座位的“变式”

缙云县紫薇小学  陈志强

时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各种公开课、观摩课的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的座位编排已不再是传统的“秧田式”,而是更多的采用马蹄型、新月型、圆型等多样化的“变式”。座位的重组,不仅营造了便于信息交流的教学空间、改变了师生之间传统的交往方式,还更为生动地反映了课堂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师地位角色的变化——课堂教学的中心从以教师为主转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上来,位尊一方的教师形象将不复存在,取之而来的是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我在上公开课、观摩课时也大都会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室内的座位格局进行重组,选择一些“变式”。如我在本课教学中,组织学生探究时喜欢采用了分组与圆型相结合的形式:每个学生都是小组的一员,每个小组又都成了圆上的一个点。这样,每个小组成员之间、每个小组之间都可以连起一条线,加上教师的巡回穿插,形成了师生、生生、组组之间的多边互动;在组织学生研讨、交流时我喜欢采用圆型:教师与学生围成一个圈并排坐下,这样,学生在研讨时就能够看清楚所有其他人,有利于非言语交流的进行,使学生间的交流完整起来。这是民主气氛较浓、师生密切交流的一种座位排列格局。但是,在长期的观摩和尝试中我发现选用各种“变式”较多的是在公开课、观摩课中。在一些公开课中有的教师为了达到好的效果原来有60人的班级只叫到30几人来上课。而就我国的当前实际,大部分学校(尤其是农村城镇学校)班级人数都较多,如我们学校各班大多超过60人。在如此大班额的班级里,要对教室内的座位格局重新排列、设计“变式”进行教学是否可行?实施起来将会如何?在公开课、观摩课中,我们教师可以花上一些时间、甚至一节课的时间去拉桌子重新组合座位,还可以把多余的桌子先放到教室外的走廊上。可是试想一下,如在日常教学中一个学校各班都如此,就算不是每节课都如此,每班每天有那么二、三节课需要重新编排座位,将会怎样?

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大班额的情况下如何调整座位排列格局以适应师生角色的变化?我认为,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应根据学校的硬件条件、教学的实际需要以及教师的自身实际,来对教室内的座位格局进行调整、设计。而就大班额的班级里总体上还应是以“秧田式”为主,适当选用马蹄型、新月型、圆型、矩型等多样化的“变式”,人数多的可采用双矩型、双马蹄型和同心圆型等座位格局。当然,此“秧田式”非同彼“秧田式”,它是在教师转变观念后的“秧田式”:小组板块式、小组互动式等。因此,在座位的编排过程中最关键是教师要转变观念。如果教师高高在上的观念不改变,虽然形式变化了,但实质没有变化,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主体性、积极性仍然得不到提高,那无异于“穿新鞋走老路”。

 

 

 

(本文发表在《科学课》2003年第7期)

离目标远一点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还在努力着!虽然我们才刚刚起步…… “成功之路,紫薇起步” 浙江省缙云县紫薇小学 陈志强
TOP
8#

[读书笔记]

让科学教师真正走向“科学”

——读《科学究竟是什么》有感

 

此书买到已近一年,只是由于本人兴趣太过广泛,加上自己为自己找的各种诸如没有大块的时间之类的理由,总是坐不下来阅读,只是偶尔想到,或是顺手拿来看上那么几页,虽然也感觉到这是一本值得拜读的书,但总经不住生活中的或琐事,或诱惑,一直没能静下心来细细阅读。直至今夏,8月初,由于妻有课题要在9月分结题,感于自己的“曾经沧海”——第一次负责课题时,到了开学后才拿到要填的课题研究手册并开始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结果是让自己足足几个星期每天“白天上课,晚上做‘课’”、搞得是心力憔悴,甚至神经衰弱。为使妻不重蹈吾之覆辙,故鼓动妻利用暑假时间尽早完成,但由此,电脑没我的份(妻用),电视不好多看(以免影响妻的工作),外面也不出去玩(一是由于天气够热,二是为让妻更安心工作。)。好无聊!但也正是此无聊之时,才让我有了细细品味、拜读起张红霞教授之《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花了十多天的时间,一字一句、认认真真地读完了本书,从而也了却了自己一年多来的一块“心病”。

前天,妻刚完成她的工作,同时为了我“迟到的作业”,硬是逼着自己写出一点所谓的读书感想,“以污众法眼”,望能谅之。而由于学生时代不善动笔留下的“后遗症”,故记下的可能是贻笔大方之言,也请能一笑了之。

前晚端坐于电脑前,回想着阅读中曾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曾撞击着我的思想理念的、曾让我为自己曾经的不科学伪科学之行为汗颜的……思前想后但却不知从何下笔,只得暂作罢。但问题却一直在脑中徘徊,直至昨晚躺在床上,想起本书针对的主要对象,至少最初的想法是我们的一线小学科学教师吧。它主要是为了帮助我们这些处于小学科学新课程改革一线的科学教师理解科学究竟是什么的问题,以使我们这些科学教师能比较科学的,或者是更科学地进行科学教育!正如郁波老师在“序”中指出的:正确认识科学的性质、科学探究的性质究竟是什么,是我国科学课程改革当前面临的最紧迫、最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才有了这样一个想法,并形成这样一个题目:让科学教师真正走向“科学”。

本书的内容包括“为什么要学习‘科学的性质’”、“什么是科学问题”、“科学的过程究竟是什么?”、“假说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观察核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科学离不开逻辑”、怎样认识科学的相对真理性”、“科学与人文的关系”、“自主建构与科学探究的关系”、“什么不是科学”、“‘自然’与‘科学’的差异是什么”、“我国教师的特殊问题”、“本书引用的课例总汇”、“西方科学教育研究成果简介”等。纵览全书,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探索;所讨论的问题既是来源于我们的教学实际,又通过完全高于我们实践的视角进行“深入浅出”。是一本真正有助于科学教师对科学性质方面产生正确认识的培训用书。通过阅读此书,我们的确能够在我们熟悉的教学情境中了解科学的性质,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重新认识科学和科学探究;能够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也能够寻找到按科学的理念解决教学问题的具体方法;还能够自觉地审视自己的观念和价值观,区分哪些是与科学理性相违背的,哪些是不科学或反科学的……。从而最终地目的之一是使我们的科学教师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能做到比较“科学”,比较科学的进行组织教学、比较科学的处理和解决在科学教育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结合本书的主要观点,我认为要让我们科学教师真正走向“科学”,主要就是要让我们科学教师弄清楚“什么是科学”和“什么不是科学”两个问题。

一、什么是科学

“什么是科学”,也就是指科学究竟是什么,对于科学性质的理解和认同,这是与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的。因此作为科学教师,首先要有一个对“科学的性质”的正确的认识。而实际上,我们有许多科学教师对科学的性质、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差异究竟是什么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也就是说,对科学究竟是什么还没有完全理解,由此导致了出现把一些违背科学思维方式的东西推举为精彩、成功的科学课的现象。那么,科学的性质究竟是什么呢?本书的观点是,在基础科学教育层次上的科学性质的内容包括:科学知识的确定性;依靠证据;可重复性;科学方法与批判性思维;假说与预测;创造性;科学与提出问题;合作与协作;科学史、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知识的相对真理性;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但同时,本书尖锐地指出,我国目前的实践缺乏建立在本国问题研究上的事实根据。我们在有些问题上只是盲目照搬国外的教育研究成果,而且是片面地搬用。尤其是受激进的建构主义思潮的过激影响。并提醒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国外先进教育理论或先进教材是经过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的结果。如果直接照搬西方的理论,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而言,都将是拔苗助长,最终是欲速不达。因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科学作为知识,科学作为过程,科学作为探究”这三个方面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平行的关系,而是发展的关系,即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如果不处理好这些关系,其结果与其说是搞科学探究,倒不如说是在把西方的东西当成“剧本”在演戏。

为更好地、更具体地指出我们现阶段教学实际中存在着的关于科学性质认识的偏颇和错误,本书融合大量课例的分析,以科学探究过程各环节的顺序为基本框架,对有关教学过程的问题与相关的科学性质作了详实而有深度地介绍和阐述,最后忠恳地提出了在各个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有关问题。如关于“什么是科学问题”专题,本书在对大量存在于我们教学实际中的那些脱离了解释世界的目的,或是没有足够的活动或情境准备的,或相对于孩子们的认知能力过分开放性的无的放矢的假科学问题的批判和讨论后,指出“真正的科学问题”是一个暗含理论假说的问题,是启发学生提出更多问题和假说的梯子。并提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科学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让学生自己从活动中提出问题;让学生明确所要探究的科学问题等。最后,书中指出,爱因斯坦所说的“有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意思是“大多数时间”并不是如此。基于基础教育的定位,尤其是中小学阶段,我们培养的不是科技精英,而是具有科学素养的普通公民。这些对于科学教师加深科学过程和科学性质的理解,及教师处理教学实际中的问题有较大地帮助和指导意义。

二、什么不是科学

明确这一问题,可以使我们从另一角度——科学的反面认识宗教和迷信、神话和魔术的不科学或反科学的特点,及正确认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以处理好科学与其他知识范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科学的性质。

那么,宗教、迷信、神话、魔术,和技术为什么不是科学?科学又与宗教、迷信,与神话、魔术,与技术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呢?首先,宗教和迷信是产生于人类还没有能力准确地观察世界、对事物的因果关系进行正确解释,但又不得不给出一解释的背景。而宗教的意义之一,在于通过对未知世界的解释给人的不安的心灵以安慰。且有时或有些宗教与科学并不对立,而是各自解释世界的一部分现象。而迷信则大有区别了,一是它不是给人的心灵带来安慰,而是带来奴性、悲观和伤害。二是它不关心自然界,而只关心“人”,往往用“命中注定”来解释自己的遭遇。但是,无论是宗教还是迷信,都是有神论者,都不同于科学,科学是以客观存在为研究对象,以观察事实为根据,以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态度对待世界。其次,而神话和魔术是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它追求的美,区别于科学追求的是真。虽然“真”可以转化为“美”,但美的不一定是真的。尤其是魔术,是以假乱真的把戏,常是以混淆视听而引起观众的惊喜、惊异以达哗众取宠之目的。总之,我们的科学课既要戒除迷信,也要与宗教、神话、魔术严格区分。而在孩子们一张白纸似的心灵上,我们只能用有证据的、科学的过程和结论去描绘。而科学与技术的差异,主要体现于“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有的世界”。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针对目前的教学状况,书中提出了以下建议:减少科学课上的非科学语言(尽可能用专业术语、要讲究用词准确而不是生动、要讲究用词的客观性而非情感性、不用拟人化等幼稚的语言);坚持科学家的科学观;强调可重复性,消除神秘性;防止非科学教育目标喧宾夺主。

最后,我要说的是如本书指出的:科学课的核心内容在于这个已知规律的发现过程。让孩子们重新走一遍科学家的发现过程。掌握了发现过程,就是掌握了科学。这应该成为我们所有从事小学科学教育的科学教师的教育信条!至少我将以此为吾之信条,去努力、去拼搏,以“不误人之子弟”。

离目标远一点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还在努力着!虽然我们才刚刚起步…… “成功之路,紫薇起步” 浙江省缙云县紫薇小学 陈志强
TOP
9#

回复 1楼阿强的帖子

收藏了,一次好的学习机会
TOP
10#

收藏了!向陈特学习!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