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宁波市210号欣竹作业专帖 [复制链接]

1#

宁波市210号欣竹作业专帖

宁波市210号欣竹作业专贴目录:

必修任务:
    

一、阅读5本有关著作,累计学分不超过20分。
   

1科学究竟是什么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2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学习以思维为核心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之怎样认识实验在科学学习中的核心作用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之怎样认识实验在科学学习中的核心作用

3探与究的整合   思与动的结合

        ——读《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有感

4拨开浮云求完美

      ——读《没有任何借口》有感
      

5关于开展发明创造的一点感想

      ——《第十九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集》所感

二、3篇教学实录及反思,累计学分不超过12分。
    

二、3篇教学实录及反思,累计学分不超过12分。
    

二、3篇教学实录及反思,累计学分不超过12分。
    

1、《怎样加快溶解》课堂实录及反思

2、《了解空气》课堂实录及反思

3、《形形色色的动物》课堂实录及反思

4、《里面是怎样连接的》课堂实录及反思

5、《我们的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课堂实录及反思

三、3篇评课类文章或其他原创性文章,累计学分不超过12分。
    

1、观摩2006年慈溪市小学科学优质课活动小结

2资源共享  智慧碰撞  合作探究

3、体会《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

4、体会《小车载重》

5、体会《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6、体会《玩小泥人后》

7、有感而发

8、《斜面》体会

9、《光和色彩》体会

10、2007年宁波市优质课

http://blog.kxsy.net/user1/wuxc/index.asp

四、认真参加在线主题研讨,累计学分不超过8分。
    

自评分:8分,主要是关于上次QQ群关于教材培训的讨论,和慈溪的4次网络沙龙
   

五、积极参加研修班的现场研讨活动。累计学分不超过20分。
    

1、第一次活动(上虞):8
   

选修任务
    

1、  发表高质量的主题帖。累计学分不超过12分。
   

自评分:
   

2、转贴有价值的文章。累计学分不超过8分。
   

自评分:

3、积极参与论坛交流。累计学分不超过10分。
   

自评分:

4、积极上论坛学习。累计学分不超过10分。
   

自评分:10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9 8:27:31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科学究竟是什么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

快期末了,这两天有点空,在语数英老师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我也不能浪费时间,于是仔细阅读了《科学究竟是什么》这本书,教科学已经一年半了,从身边的老师哪里学到了不少东西,但回过头来问问自己科学究竟是什么,顿时无语。如果拿这个问题去问其他老师,我相信很多老师跟我的反应是一样的,可能说出科学素养等词语,这本书当然也没有给出标准的答案,但至少让我清晰一点,帮助我解决心中的某些疑问。

读了这本书,正如郁波老师在序中所说的:阅读此书,我们能够在教师熟悉的教学情境中了解科学的性质,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重新认识科学和科学探究;我们能够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我们还能够自觉地审视自己的观念和价值观,区分哪些是与科学理性相违背的,哪些是不科学或反科学的。

科学性质的内容包括科学知识的确定性;依靠证据;可重复性;科学方法与批判性思维;假说与预测;创造性;科学与提出问题;合作与协作;科学史、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知识的相对真理性;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课标指出:科学有三维教学目标,即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那么在这三个方面科学各是什么呢?看了本书,结合自己的想法,我认为是这样的:

一.科学探究是什么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必须知道什么是科学探究。课标指出:科学

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7个步骤。当然也有提出包括5个步骤,初中包括6个步骤,其实只是表达上的不同,意思是一样的。

就小学阶段而言,科学探究最主要的目标应放在最基础的“观察”上,即搜集资料环节上,我们必须让孩子知道获得客观事实是科学的核心,懂得什么是可靠的数据资料,怎样进行观察才能获得客观的、可靠的数据资料。特别是三年级,刚开始接触科学,他们心中全是好奇,我们老师必须教会他们观察,因为在整个小学科学的学习中,观察是一种最重要的手段。从观察一棵大树到观察蜗牛、蚂蚁等,学生的积极性是很高的,如果没有很好的渗透观察的方法,他们看到的跟以前看到过的也没有什么两样,从而对他们的科学素养也没有任何的提高。

探究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在他们看来有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可以用来讨论等,至少不用端端正正的做着,所以不论让他们探究什么都很高兴,但我们要尽量去引导,让他们的探究有意义。探究的活动一般有这样几种:观测、实验、游戏、分类和问题解决等几种。

课内的探究比较容易组织,课外的相对就比较困难了,长期的课外探究如调查报告就是一项需要家长和孩子合作的任务,市里每年都有环保征文的评比,所以我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几个比较好的苗子加以辅导,然后进行长期的研究,一年多来,我发现能这样坚持中长期探究的学生很少,我们应该有一个好的评价机制来促进学生的探究。

在以后的探究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活动中的学具要有严密的结构。2、课堂讨论的内容要反映探究的过程。3、活动要有情境化的背景。4、尽量少说话,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动手。5、要有水到渠成的小结。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一个体现是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如何处理。应该把两者融

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型的科学的人文主义。运用科学史、科学家的故事,运用情境,运用合作与讨论,运用优美的语言和充满爱心的态度等来渗透人文精神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应该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细心严谨的作风。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所以不管是最基本的观察还是长期的课外探究,都需要学生做到“真”,展现事物最原始真实的一面,评判一项科学研究是否科学,首先不在于你的理论有多高深,而在于你的观察资料有多真实。所以要求学生的猜想等都需要有依据。在科学课培养学生的“真”的精神是至关重要的,比学得一点知识要重要的多。有了这种态度,对学习任何知识都是有益无害的。也体现出了科学与其它课的结合。

三.科学知识是什么

知识和能力孰轻孰重?知识的教学应伴随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让学生了

解知识是相对,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仪器等发现了变化,所以知识的正确性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在教学中应注意纠正学生错误的概念要循序渐进,强调证据与解释的不同之处。对于科学概念,3——6年的希望学生形成的概念已经整理出来了,我想我们不应该浪费整理的老师的心血,要把这些资料好好的利用起来,把自己平时渗透的知识与之比较一下。

我们必须改变课堂上的热闹假象,最终学生该知道的知识还是应该掌握,不能迷迷糊糊的上完科学课,结果是什么都不知道。

这里还有一个学生的前概念的问题,如果对学生的已有基础不了解,会给教学带来困难,还有可能闹出笑话。刚写了一篇案例就是关于学生的前概念,由于自己没有掌握学生的已有基础而导致的一堂失败的课。

 

这本书的精华远不止如此,只是这样看一遍并不能领悟其中的精髓,我觉得好书应多琢磨,正如好茶越品越香。期待着自己下一遍看书后的感想。

                                                   

 吴旭聪

                                                     20071.30

TOP
3#

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学习以思维为核心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之怎样认识实验在科学学习中的核心作用

听会忘记,看能记住,做才能会。我觉得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而实验就是一个学生动手和思考的过程。科学的结论是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的,它注重对结果的支撑。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看到现象,理解科学的本质,而自己本身也是化学教育专业毕业的,所以对实验的兴趣更加浓厚,一般书上的实验我都尽力做到,只要有条件准备实验材料都让学生有亲自动手的机会。经过将近两年的教学生涯,我发现实验在小学阶段是很重要的,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科学素养提高有很大的帮助。通观八册科学书,我发现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教学中用到的很多。为此,结合老师的这本书,结合其它的教育著作和上课实践,我写了一篇论文,现截取其中的一些来谈谈:

实验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而实验中的一种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控制变量法在小学科学中的范围很广,在教学中我发现,如下这些教学活动非常适合运用控制变量法:三下《沉和浮》单元中初步涉及控制变量,从四年级开始,有大量涉及此方面的内容,例如:四上《怎样加快溶解》、《听听声音》、《控制物体发出的声音》;四下《电路出故障了》;五上《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种子发芽实验》、《阳光下的影子》、《雨天中的布料》、《各种材料的“锅”》、《被“种下”的材料》;五下《我们的小车》、《小车载重》、《运动与摩擦力》、《控制小车的快慢》、《测量摆的快慢》;六上《在斜坡上》、《抵抗弯曲》、《增强抗弯曲能力》、《拱形的力量》、《哪杯水温度高》、《蜡烛能燃烧多久》、《电和磁》、《电磁铁的磁力》等。

在控制变量法的应用上,我按照课标的方法,从扶到放,循序渐进,现截取一个例子来说明:

以下是我在上公开课《怎样加快溶解》的片段:

师:这些方法真的能使肥皂溶解得更快吗?现在我们以搅拌为例,想想我们该怎么做?
                

生:把肥皂放在水中,然后观察看看。

师:这样就能看到搅拌能使肥皂溶解得更快了吗?

生:我觉得应该把肥皂放在水中,然后搅拌就可以看到了。

师:就一个杯子,然后搅拌,就能看出搅拌能使肥皂溶解得更快吗?要比出搅拌能使肥皂溶解得更快,该怎么比呢?

生:用两个杯子,放两块肥皂,一个搅拌,一个不搅拌。

师:这样就可以看出搅拌的那块肥皂溶解得更快吗?

生:两块一样的肥皂。

师:什么样是一样的两块肥皂?

生:形状、大小都一样。

师:想比出搅拌使肥皂溶解的更快还要注意什么?

生:也应该准备两个一样的杯子。

生:还应该装入一样多的水。

生:还应该是温度一样的水。

师:还有吗?

师演示:把两块肥皂一先一后放在两个杯子里。

生(恍然大悟):应该把两块肥皂同时放入两个杯子里。

师:怎样才能同时放入?

生:一手拿一个,数123,同时松手。

生:或者把两块肥皂都放在杯子里,然后同时往里加水。

师:你能完整的说一下要让哪些条件相同吗?(投影记录单一)请各小组针对“我们研究的问题”、“相同的条件”和“不同的条件”三个项目进行讨论,并及时的记录。

(发记录单一,学生制定计划,教师巡视)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四年级学生接触控制变量不久,类似这样的实验,目的是在学生的心中留下印象,需要控制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在这一课中,我先向学生提问:我们该怎么做?虽然简单的一个问题,但给学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把学生引入到探究的关键之处,帮助学生把探究的问题集中到实验条件上,有利于学生准确地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然后在学生讲不完整的情况下进行演示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到底应该怎么做。

具体的方法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每个科学教师为之努力,为之想方法,解决出现在我们身边的难题。

                                                               吴旭聪

                                                                20073.20

 

TOP
4#

探与究的整合   思与动的结合

——读《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有感

    这两天看了《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这本书,我认为对于广大的一线教师来说是一本很好的教师指导用书,书中用一个个例子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才是探究式的科学教学,把一些我们教师感到困惑的疑点一一列了出来,并提出了许多解决的方法,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实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让我对探究式科学的教学了解的更多,使头脑中的概念清晰化。看着书中的介绍,我的心不由得回到了以前的课堂:

片段一:三上《奇妙的指纹》

    这节课原本是一节学生很有兴趣的一节课,但自己上着上着就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学生拓印指纹上,拓印指纹就花了十分钟,而且关注着让学生得出每个人的指纹都是不一样的,一个人十个手指的指纹也是不一样的上面,而没有真正激发起学生研究指纹的积极性。

片段二:四下《导体和绝缘体》

    这一节中要求学生会检测25种常见的物体,讲清楚检测的方法后,学生就开始动手检测了,可是有些学生顾着自己检测,结果是活动下来,学生依然对某些物体搞不清楚,这次的探究活动就像是一个走过场的形式。学生的确是忙得手忙脚乱,教师也回答的大汉淋漓。但学生初了忙碌之外又获得了什么呢?

片段三:三上《蜗牛》

    喜欢小动物是孩子的天性,原本这节课学生的兴趣就很浓,并不需要我们教师设置情景去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但在那节课上我没有很好的调空课堂,学生对蜗牛的形态、壳的观察、身体的观察等等探究活动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而是沉浸于玩蜗牛中,一点都没有上出科学课的味道。

片段四:三下《温度和温度计》

    在这节课中,学生实验也做了,做之前让学生明确了实验的内容,什么是温度,什么是温度计?但这些过程都是我事先设计好的,学生的实验只是为了证实教师所列出的知识点,我上的只是传统的实验课,并没有一点体现出新课程的探究式的教育过程。

    向上面所列举的课在过去的一年的教学中出现了很多很多。不是自己不想上好,但要上好确实很困难。通过看这本书,我知道了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它最重要的两个特征是:一是学生适宜探究的科学问题提出基于实证的验证过程;二是在一个具有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的环境中,由学习者主动进行的探究过程。这两个特征必须符合,否者就谈不上是真正的探究式科学,像自己在以前的课堂进行的教学谈不上是真正的探究式科学教学。结合新课程标准,探究式以前的课堂进行的教学谈不上是真正的探究式科学教学。结合新课程标准,探究式教育的步骤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任何一个步骤都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作为教师,要准确的把握这些,在备课和实际的教学中渗透这些思想。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要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我们广大的科学教师都在按照这一理念在积极的实践着。从这个表述上我们可以很清晰的认识到:科学探究是一项理性的思考和实践的过程,它与学生想到的玩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不能脱离理性思维这条主线,但我们同样也要趣,毕竟我们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与科学家是不一样的。热衷于探究是科学家基本性格的组成,也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很重要,不仅是为了增加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动力,而且也是在成就他们终身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我们在课堂上要处理好“理”与“趣”的关系。

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发生很大的转变,但教师的指导作用还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为学生搭建“脚手架”,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效率。在《探究式科学教育》提出:在成人适当的帮助下,儿童常常可以完成他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所以教师要经常根据儿童的水平,提供灵活的脚手架来帮助儿童。脚手架并不仅仅是为了产生直接效果,而是为了慢慢培养儿童未来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给学生直接的指示,要用问题引导他们参与到调查研究中去。结合自己上过的一堂课《了解空气》来讲讲教师如何体现“脚手架”的作用:

    1、材料的准备上:我为学生提供了有结构的材料:两个杯子,一条毛巾,两张报纸,一个塑料袋,一个装有水的水槽。学生自己带了一个可乐瓶。材料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可以引导学生想出很多解释的方法,为学生创造性的探究提供可能,能够用多种方法证明空气能够占据空间。

    2、实验的设计上:虽然整堂课按照感觉空气——证明空气的存在来活动,但是实验可以体现不同的层次:

层次一:用什么方法感觉空气的存在?

层次二:以学生常见的实验——纸的奇遇来证明空气占据空间。

    层次三:相对有难度的实验——谁赶走了杯中的水。这个实验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导一般学生很难成功。

    层次四:根据前面已经形成的知识,想办法把实验室里的空气带回家去,并能把原因解释给父母听。

    通过这四个层次的探究活动,学生的思维水平逐渐提升。

    3、板书的设计上:把重要的板书如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它的性质有哪些等写在正中间,而如学生观察后得出的特点写在副板书,有利于学生的归纳,把原有的认识提升到科学的思维上来。

看了这本书后,我觉得有感触的地方有很多,对于自己的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但让我挑一个重点来谈谈自己的感受,一时又不知从何处落笔,上面写的都是拼拼凑凑的,一点系统性都没有,看样子写作的素材是靠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不然真正到了要写的时候就会觉得没什么可写了,每学期的论文和反思必须从现在就开始积累素材。也许是看的还不够认真,这本书的精华之处还没有真正的领会,还需要去认真的读,理论知识必须有,当然还要结合实践,在自己平时的课堂上多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一点一点的进步,从上周的一次公开课的情况来看,自己存在的缺点数不胜数,像《形形色色的动物》这一节中出现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肯定存在的更多,也许多余的话并不用说,只要自己暗暗下定决心,坚持不解才是最重要的,有那么好的成长环境,如果还是不能成功的话那真的有点说不过去了。近阶段的目标应该是提高自己上课的能力。    

                                                                 吴旭聪

                                                                2006.9.17

TOP
5#

拨开浮云求完美

                     ——读《没有任何借口》有感

这几天我仔细的读了《没有任何借口》这本书,本书没有华丽、修饰的语言,只是略加引用名人名言赋以浅显的道理,不仅对怎么做人,还对如何尽力做好工作做了详尽的阐述,从每一个字里行间把人引入到倍感心灵震撼和充满睿智的人生哲学里程里,用平常小事和心理分析最终找到了一个对待工作态度的正确答案,那就是——“没有任何借口”。

“没有任何借口”,这几个字看似冷漠,缺乏人情味但仔细品味之后却深刻体会到它的内涵;没有任何借口实质上是一种负责敬业的精神,是一种服从诚实的态度,是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它是要求我们尽已所能去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
            
而不是为没有完成任务去寻找借口,这种精神体现的是一种完美的执行能力,一种服从诚实态度,一种负责的敬业精神,其核心是敬业、责任、服务、诚实。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抱怨外在的一些条件,其实在你抱怨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为自己找借口了,而找借口的唯一好处就是安慰自己。但这种安慰是致命的,它对你的现存状态无动于衷,并且给你一种心理暗示:我克服不了客观条件造成的困难。在这种心理的暗示引导下,你就不去思考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方法,其实哪怕是只要改变一下角度就可以轻易达到目的。

看完此书感受颇深,反思自己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经常有意识,无意识的为自己寻找借口,像上次初级教师考试,我只考了15名,知道这个成绩之后我确实懊恼了很久,反思自己为什么考得这么差,是自己的基础知识不够吗?是自己复习的重点不对吗?是别人确实厉害吗?是试卷出的太难了吗?也许是有点,可是简单我就一定能考好吗?世贸谈判代表龙永图有过这样一个比喻:奥运田径比赛过去向来被黑人运动员独霸,“但我们总不见得去跟国际奥委会交涉说,黑人爆发力太强了,能否把跨栏栏杆降低几厘米?这压根儿不现实……跨栏高度没降低,刘翔不也夺冠了吗?”
            
因此现实中我们绝不能寄希望于别人放低标准,而应丢掉各种抱怨和借口,将眼光放远,只有壮大自身实力,才能真正成为领跑者。我最终浮出脑海的想法是下次考好,可是就像师傅说的:你有多少个跟斗可以翻?确实如此。所以我们最应该做的是把握这次,如何努力、全力以赴的把握,不要有机会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  

太多的借口就像浮云一样遮蔽我们的心灵,而我们就像生活在迷雾丛林中,走了很远,却仍在原点打转,抛开借口,拨开浮云,为你的心点燃一盏灯,照亮你前进的路,让你的人生如彗星般用闪烁的彗尾点亮夜空,如昙花般在凝脂空灵的花瓣上留下点点清露和缕缕清香。

 “超越平庸,追求完美。”这是一句值得我们每个人一生追求的格言。其实完美并不是如我们想象的那么难以追求,那么遥不可及。完美就躲藏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只要你用心去追求,那么每一件平凡无奇的事都可以变得完美。那么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件事,都要力求做到100%的完美,而不能只满足于99%
            
1%就是你的借口,那看似微不足道的借口,它的代价确实是昂贵的,它使你成为不了一名优秀的名师,使你无法实现你预定的目标。

 具体要怎么做呢,书中也给了我们很多的建议,如:工作中无小事,怀抱一颗感恩的心;带着热情去工作;荣誉感——团队的灵魂;工作就是我们要用生命去做的事等等。

  我们要记住一条基本法则———互惠的交换:投入才会有回报,忠诚才会换信任,勤勉才会结硕果。远离借口,超越平庸,追求完美才能塑造自己人生的辉煌。在极其平凡的职业中,在极其低微的岗位上往往蕴藏着巨大的机会,让我们触及完美,而通向完美的阶梯就需要你的全力以赴来构建,全力以赴就要严格要求自己,能做到最好,就不能允许自己只做到次好,抛开任何一个让惰性滋长的借口。所以今后的我应该在工作、生活、为人处事等诸多方面用“没有任何借口”来检验和评价自己,用这个标尺来左右自己的行为,也许,改变会让你自己吃惊!

 

TOP
6#

关于开展发明创造的一点感想

                  ——《第十九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集》所感

我们学校历年来都很重视学生的发明创造,可是这个活动组织起来有点困难,因为学生都不能把他们的思想体现在作品上或者没有什么新的发明思想。最近我看《第十九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集》,发现这些作品的真的很不错,深受启发,这些作品分成很多类,有些不适合我们小学组开展,我们最适合参加的是科学研究类和技术发明类。这些获奖的作品都是具有实际意义,对某一个现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怎么才能更好的组织我校学生开展这项活动呢,这几天想了很多,这个活动的开展确实有点困难,它不像小制作,不是说学生不想参与,而是感觉有心无力,很多也长打来电话问我,发明什么好?我也是答不上。该怎样解决这种尴尬的局面呢?

我校以前做法的是这样的,每个学期都有科技节,一般4——5个活动,而创作发明肯定是其中之一,其余的几个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每学期的科技节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也是为市里省里的比赛选拔优秀的作品和人才,减轻临时抱佛脚的压力。可是,我参加工作两年来,四次科技节中,学生交上来的发明作品不过十来件,有些还是不能称为发明创造,只是比较有含量的小制作。

我觉得以后:1、我们要加强对小发明的鼓励措施,与班主任进行沟通,因为学生对班主任的话听的比较多,而对我们科学老师的话有些是很容易忘记,希望班主任能尽量挖掘本班的人才,包括家长方面的资源(其实是很重要的),然后时常能够督促他们。

2、请几个专家或者兄弟院校的老师来我校进行讲座,介绍有关的知识,指导他们如何来发明创造,当然也可以请家长来听,这样他们就会胸中多点墨,才能发挥才能的机会。我有次就去宁波听了这样的讲座,我觉得对自己的收益很大,可惜的是学生没有机会去听,不然他们肯定能受到启发,我记得专家讲了用一张报纸来发明很多有用东西的精力和蜜蜂的跳舞现象的分析。

3、评比规则的细化,让学生明确怎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每个班级发一份,几个优秀的学生也再一份,让他们心中有数。

……

方法肯定还有很多,多方面咨询,自己多思考,暂时先写这几条,想到了再补充上去。

                                                         吴旭聪

2007.5.6

TOP
7#

《怎样加快溶解》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

师:明天我们学校就要开运动会了,其中有好几个跑步的项目,比如说50,那么要怎么样比才公平呢?

生:要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生:同到口令后同时起跑。

生:到达同一个地方。

生:跑的距离也是要一样的。

师:在跑步比赛中为了比较谁快谁慢,除了跑的人不同之外,我们要同时同地起跑,同一个终点,比赛的距离也一样,这也是我们科学研究时常用的一种方法。

 

1、引入

师:(出示一块肥皂)这是一快肥皂,有什么方法可以使它更快地溶解在水中?

生:用筷子去搅拌。                      板书:搅拌

生:把它放在热水中。                    板书:加热

生:把肥皂切成一块块小的。              板书:切碎

生:先把肥皂放进热水中,然后用筷子去搅拌。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把肥皂放进热水中可以加快它的溶解,而搅拌也会加快溶解,所以两个一起可以更快的溶解。

生:那还可以三种方法一起用。

师:这么说我们首先应该证明这三钟方法是否真的可以加快溶解?(手指板书)

 (课件出示课题:怎样加快溶解)

2、制定计划

师:怎样让别人相信呢?

生:做实验

师:在做实验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做什么?

生:准备材料,制定实验计划。

师: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请每个小组选择其中的一种,就由组长决定。

师:选择“搅拌”能加快溶解的小组请组长举手 (板书:第1681113 组)

          加热                            (板书:第 71234 组)

          切碎                             (板书:第2591014 组)

师:现在我们以搅拌为例,想想我们该怎么做?

生:准备一个杯子。

生:我觉得应该要两个杯子,这样才能做比较。

师:说的真好。

生:两块大小相同的肥皂。

生:同时放进去。

生:水的温度也相同。

师:那我们都用冷水好了。

生:两杯水的水量也要一样。
                

生:一杯搅拌,另外一杯不搅拌。

师:都清楚了吗?

生:清楚了。

师:(投影记录单一)请各小组针对“我们研究的问题”、“相同的条件”和“不同的条件”三个项目进行讨论,并及时的记录。

(发记录单一,学生制定计划,教师巡视)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的很认真,肯定有了自己的想法,哪一些小组愿意到台上来交流?

(投影记录单)

师:其他小组注意倾听,有不同的想法等下举手发言,同时发现自己小组制定的计划有问题的及时修改完善。

(三种方法各选一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达成共识)

3、
                    
实验

师:计划都制定好了,接下来我们该做什么?

生:做实验。

师:按照制定的计划做实验

师:老师这里有几点建议给大家。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1、注意安全,两块肥皂同时轻轻地放入,防止水溅出。

                      2、只要能比较出肥皂溶解的快慢就可以,不用等肥皂全部溶解,

                      3、完成的小组把记录单一中的“溶解快慢”和“我们的发现”两项填好。

师:清楚了吗?请材料员从抽屉中拿出实验材料,请研究搅拌的来拿筷子,研究切碎的拿你们材料中的一块肥皂来换切碎的肥皂,研究加热的用其中的一杯冷水来换热水。请材料员排队来拿材料。

(教师发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汇报交流

师:现在请几个小组来交流他们的成果。

(三种方法各选一小组,其余小组补充)

板书:能分别加快肥皂等物质的溶解。

师:请材料员把材料放回抽屉中。

5、吃糖比赛

师:看了大家的实验,听了大家的交流,看起来我们的收获真不小,这老师想到一个“吃糖比赛”的游戏,同学们有兴趣参加吗?

师:好,请看比赛规则。

(课件出示: 1.四人小组合作,按照特定的方法吃糖。

分工

吃糖的方法

吃糖所用的时间(单位:秒)

组长

含在嘴里不动

 

实验员

用舌头翻动搅拌

 

材料员

把糖块咬碎

 

记录员

又咬碎,又搅拌

 

静静的思考好你是怎样吃的。

2.大屏幕上将会出现一个记时器,听到口令后开始

3.吃完的同学把时间记录在书本20页的比赛中,然后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到加快溶解的例子,记录在记录单2上。)

师:明白了吗?拿到糖的同学请剥好糖准备,注意糖纸不要乱扔。

(教师分糖)

师:听口令,3——2——1开始(同时点课件中的记时器)

(学生吃糖)

师:请小组里最先吃好的同学起立,怎样吃是最快的啊?

师:为什么相同的一块糖,大家吃的时间不一样,你发现了什么?

(利用两种或三种方法可以溶解的更快)

6、交流生活中的例子        

师:想一想,在平时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到加快溶解的方法或者例子?

生:烧菜的时候,我们在放了味精之后还是要用勺子去搅拌一下。

生:太阳出来的时候雪融化的比较快。   (指明这不是溶解)

……

7、拓展

师:同学们已经举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确实,在生活中看似平常的小事却包含着不少科学的方法,希望课后继续研究加快溶解还有什么方法,但研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

 

                                                           吴旭聪

                                                        20061018

怎样加快溶解》课后反思

对于这堂课,我想过好几种上课的方案,比较着利与弊,最终选择了这个,教案也写了好几遍,试教了一个班。从课前的谈话到结束语,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等我都认真的去思考过,可以说是今年准备的最认真的一堂课,多花精力,课肯定能上的好,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不能说这节课上得不错,但至少相对自己来说有进步,以后应该多上几节认真准备的课。

听了老师、校长等几位老师的评课,结合自己的所想,来谈谈这堂课的缺点:

1、课前谈话:我安排以跑步为例的课前谈话的本意是向学生渗不对比的思想,而且适逢明天开校运会,让他们初步有控制相同的条件和不同的条件的能力,为下面的制定实验计划奠定一定的基础,设想是还不错,可是自己的语言组织的不够明白。

2、引入把握的不好,出示肥皂有点突然,没有把教材吃透,不能很好的把握逻辑顺序,也就是没有把前面一课《食盐在水里溶解了》和下面一课《一杯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联系起来,我想到过复习来导入,但考虑到前面一课没有上过,所以取消了这个想法,而联系后面的一课是没有想到。自己在考虑的时候没有把校长多次强调的网状结构考虑进去,只是单纯的想着如何把这一节课上好。以后要注意加强自己的逻辑思维。

3、注意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忽视了探究学习要以思维为核心,在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和广阔性上把握的不够。例如:当学生提出肥皂的大小形状要一样时,是否可以加问一句肥皂的质地。

4、实验时每个小组选择了其中的一种方法来研究,相当于只研究了三分之一,这时该如何处理才好呢?是不是可以向《摆》学习。在引导学生的时候只已搅拌为例,那另外的两种该怎么办?对于这一点,我还是不清楚该如何处理。

5、结论应由学生提出,在这一点上,上到最后的环节,由于时间也有点紧了,当学生得不出结论的时候,自己没有多加引导,就把结论说了出来,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不利。

6、时间把握的不准确:共上了43分钟。

7、对教材的处理上,为了考虑学生思维的发展可以考虑用两课时,第一课时只是制定计划。到第二课时再去动手实验。

 

    今后,我觉得自己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新课程标准,把握课改的内涵,如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对学生的知道问题等,并且要落实到教学中去,会运用才是最重要的。

                                                        吴 旭 聪

                                                      20061018

 

TOP
8#

了解空气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会运用感官感觉空气的存在。

2、在实验前,能对可能发生的现象作出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产生研究空气的强烈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并愿意把自己对空气的感知、认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科学知识

1、知道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没有固定形状的透明的气体。

2、知道空气确实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我们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感觉到空气的存在。

3、知道空气会占据空间。

4、知道空气会流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出示一个装水的杯子)同学们,这杯子里有什么?

(学生回答)    (水)

师:(把水倒掉,杯口朝上)现在杯子里还有没有东西啊?

(学生回答)     (小水滴;空气)

师:对,有小水滴和空气。(把杯口朝下)现在呢?

(学生回答)

师:对,杯子里有小水滴,上学期我们已经对进行过研究,发现了很多水的秘密;杯里

还有空气,空气同样有很多奥秘,大家想研究吗?

(学生回答)

师:好,那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空气,从而了解空气。

(板书:了解空气)

二、探究

1、感觉空气

师:我们要研究空气,首先必须要抓到空气,那怎么才能抓到空气呢?

(学生回答)

    师:好,同学们想了这么多的方法,课本上只介绍了一种方法,还不如我们想的多。用塑料袋抓空气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教师演示用塑料袋抓空气)

    师:面对这样一袋空气,同学们想怎么观察呢?

(学生回答)

    师:好,观察的方法也想好了,我们还要注意一点,就是在观察的同时不要忘记?

(学生回答)

    师:好,请材料员从左边的抽屉里拿出塑料袋,开始研究吧。

    (学生抓空气后观察,教师巡视)

师:老师看到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肯定有不少发现吧!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比一比谁发现的秘密多,同时也比一比谁听的最认真。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按要点写副板书)

师:面对这样一袋普通的空气,同学们竟然有这么多的发现,真为大家感到骄傲。现在谁用自己的一句话概括一下空气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先小组讨论一下,每个同学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讨论)

师:谁来说?

23个学生回答)

(板书: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固定形状、能发出声音、透明的气体)

师:请材料员把塑料袋放回原来的地方,比一比哪个小组最快。

2、纸的奇遇

师:为了鼓励大家刚才的优异表现,我为大家表演一个魔术。表演魔术肯定需要道具:餐巾纸、装有水的水槽(在水中加入红墨水)、杯子、毛巾。(双手拿餐巾纸,准备把餐巾纸往水里放)如果我把这张餐巾纸往水里放,会湿吗?

(学生回答)

师:那你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把这张餐巾纸按入水底,却不能把餐巾纸弄湿,当然可以使用这些材料。

师:(看到学生举手)今天我先请一名小助手先试试看。

(一名学生演示)

师:大家猜猜这张纸湿了吗?

(学生猜测)

师:那我们验证猜测的最好方法是什么?

(学生说)

师:好(叫刚才演示的同学拿出来)怎么样,湿了没有?

(如果湿了,则:师:同学们来说说为什么餐巾纸湿了呢?

(学生回答)

师:从刚才的讨论中,我们知道了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的地方(小黑板出示:温馨提示:1、把餐巾纸揉成团放到杯子的底部,使纸紧紧卡住掉不下来。

2、直立的按入水底和拿出。

3、拿出后杯口用毛巾擦干。)

(如果纸没湿,则:师:我们请这位同学介绍一下做这个实验应该注意的情况。(讲完后同学补充后同样出示小黑板)

师:大家都明白了吗?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想试一下吗?

(学生回答)

师:好,老师有三个要求:1、每个同学试一次。2、每次只用一张餐巾纸。3、实验时注意对现象进行观察。清楚了吗?

(学生回答)

师:好,请材料员从中间的抽屉里拿出实验材料,开始吧!

(学生实验)

师:魔术成功的举手。(魔术不成功的举手)

师:魔术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成功的同学想不想再做一遍啊,失败的同学想再给你一次机会吗?

(学生回答)

师:那这样吧,我们再来做一遍,不过,老师有一个新的要求,魔术失败的同学要动脑筋,想办法把魔术做成功,总结刚才失败的教训;魔术成功的同学想办法把魔术做失败,好,开始吧。

(学生再次实验)

师:现在谁能告诉大家,报纸为什么不湿?有的时候报纸为什么又会湿掉?

(学生回答)

师:解释的很不错,空气占据了杯子中的空间。我们科学上把空气占着的地方叫做占据空间。(板书:空气占据空间)

师:现在我们知道,空气能占据空间。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3、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师:同学们刚才的表现非常不错。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难题,想试试吗?

(学生回答)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能够占据空间,那你能不能让一个杯子中的空气跑到另一个杯子中去呢?

(学生讨论,然后边总结边演示)  引导学生得出1、一个杯子中必须装满水,不然的话杯子中原本就有空气,占据了杯子中的空间,那怎么才能让另一个杯子中空气跑过去吗?2、实验要在水下进行。3、两个杯子的位置,装水的杯子在上,装空气的杯子在下。然后装空气的杯子慢慢的倾斜。

师:想变这个魔术吗?

(学生回答)

师:那要把这个魔术变成功需要注意点什么?

(学生回答)

(以小黑板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看:1、把装水的杯子往上提一提,把装空气的杯子直的按入水中,然后把两个杯子靠近,装水的在上面,装空气的在下面,最后把杯子倾斜。)

师:听清楚了之后,请材料员从右边的抽屉里拿出材料,开始实验吧!

(学生实验)

师:好,我们的活动先告一段落,请材料员把材料放回原来的地方,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动作最快。

师:接下来我们来交流一下,在这个魔术中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

师:那么第一个杯子中的空气是怎样跑到第二只杯子里的?

(学生回答)

师:平时我们看不到空气,但在这个实验中,空气在水里变成了气泡,我们借助看不到的空气在能看到的水里的游动,就看到了空气。这是我们科学上的一个重要方法。

三、拓展

你有什么方法把教室里的空气通过矿泉水瓶带到家里去呢?

学生回答后,叫他们实验。

作业:回家后把这几个实验再试一次,并把原因解释给父母听。

 

 

反思:

本课是我在实习期的时候上的一次公开课,陈新校长、师傅和其他科学组教师一起听课,并给出了意见,总结如下:

1、感觉空气这个环节上的不错,只是最后可以叫同学们用自己的一句话概括空气的性质。这样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总结作用。

2、纸的奇遇这一环节中,可以直接叫学生尝试,因为很多学生都比较熟悉这个实验,不管他们成功与否,都可以叫他们说说他们的理由,然后进行小结,再次让学生进行实验,重复一次,要求成功的做失败,失败的做成功,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掌握原理。

3、在最后一个实验中,学生的难度比较大,很多学生在教师讲清楚之后,做实验时还是出现乱做的现象,或者做不成功,遇到了较大的难题。听课的老师也加入到了学生的实验中,这样才让学生各个会做的。

 

TOP
9#

《形形色色的动物》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设计思路】

怎样对动物进行分类,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探究内容,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尽管放手让学生动手去分类,学生区分的不正确性,正好是开展讨论的最好素材。“一石激起千层浪”,故教师在出示一些动物图片的时候,应放几种较难分类的动物,整理归纳信息,是本节课的又一重点。尤其是根据六类动物的特征,归纳共同点,并初步形成什么类动物的这一抽象概念时,教师不能直接给出概念,而由学生通过讨论、学习、识别的方法,激发学生去识别。同时,对照科学的研究成果,去改进、完善自己的研究,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此外,小组合作学习是这一节课的主要学习方式,教师在组织上应考虑周全,以防浪费时间,同时还要考虑到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去参与到探索活动中,享受科学探索带来的乐趣。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动物特征进行探索的过程,获得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

2、按照一定特征对动物分类,知道动物的相同之处。

3、经历对观察研究结果进行简单整理、概括和交流的过程。

4、培养探索、热爱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对动物进行分类的过程。

难点:学生对动物特征进行归类并抽象成概念。

【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2分)

     1)你能估计一下哪一个数值是我们世界上动物的种类(几百万种;几十万种)

          出示课题:行行色色的动物

          出示上节课研究过的六种动物(猫、鸽、龟、青蛙、鱼、蜻蜓)

     2)这么多的动物我们怎样去更好的了解它们呢?

         (分类的思想)

2、找出相似的动物。(13分)

     1)出示11种动物的图片(狗、马、蟾蜍、兔子、鲫鱼、乌龟、蝗虫、蚂蚁、蝴蝶、蟒蛇、鸡)

2)四人小组讨论着把这11种动物与前面的6类动物联系起来,把他们归到这6种种(提示从生活方式、身体结构、繁殖方式上去找最相似的地方)。

3)交流汇报,看法不一致,由学生分别陈述理由。

解释分的时候出现的一些问题(蟒蛇与什么相似,鸡与什么相似)

4)课件出示以上11种的动物的正确的分法,使全班达成一致的意见。

3、归纳每一类动物的特点
        
12分)

1)刚才我们找到了相似的动物,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每一类动物的主要特点。

     (小组选好要总结的一种动物,完成的小组可以总结另外一种)

2)交流汇报

     一组汇报,研究相同组的补充

3)出示科学家的分类方法(学生阅读)

4)对照资料看自己组找出的动物的共同特点是否全面准确。

     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和补充?

4、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10分)

1)学生讨论:形形色色的动物有许多种,许多类,它们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呢?

2)汇报讨论的结果,并简要记录在黑板上。

3)整理总结动物的共同点并指导学生写在书本上。

5、拓展:这6类动物是不是包括了世界上的所有动物呢?有没有什么动物是不属于这6类的呢(蜗牛、水母等)(3分)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前,尽管认真准备了教案,而且在教研组内讨论过如何上,但从今天上下来的结果来看,确实有许多不足之处,与之前自己的预设有很大的不同,许多自己课前的思想没有很好的在课上表达出来,学生的很多反映没有很的总结,没试教过是一个原因,但大部分的原因还是在于自己缺少课堂调控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些是随着课堂经验的积累而丰富起来的,平时上的课虽然也在认真的备,但毕竟跟公开课是有很大的区别,上的好与坏也不会有人来评价你,有些话说的也比较随便,渐渐的会养成习惯,在上公开课出现突发事件的时候会冒出这样的话来。所以最好的方法当然是平时注意。不过,要做到这个是有点困难的,人都是要面子的,特别是有其它老师听课,当然是想上的尽量好了。从这节课中得到的最大的启示是要改变这种思想,每节课上给自己定一个小小的目标(可以是处理某一个好的环节,处理突发的一个小问题等等),要变得勤快一点,有些教案什么可以主动的给师傅去看一下,或者多请师傅听几节课等,现在的我是师傅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一点都是不主动的。

    对于这堂课,存在的缺点如下:

1、  课件的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反而成为一大缺点:

A、找出相似的动物中,蝗虫出现了两次,当学生发现这个问题的时候没有即使的处理,而用了没关系就对付过去了,其实改一下很容易,导致了后来有第二个同学提出同一个问题。后来还是在师傅的提醒下修改的,防止了第三个同学提出同样的问题。也就说明了课前检查的不够仔细,这张幻灯片是中午的时候临时加进去的,所以也就没检查了。

    B、从网上找来的图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叫学生找相似的动物的时候,他们都是看着书本上的图片的,一个原因也是学生讨论之前的要求讲得不够明白。其实这个问题我在昨晚想的时候就想到了,但是还存着侥幸的心理,万一学生能听清楚要求呢?当然也是这样想的,我花时间找的图片,做的课件不用不是有点可惜吗?所以导致了上课的失败。

2、  导入的作用没有发挥:

“你能估计一下哪一个数值是我们世界上动物的种类(几百万种;几十万种)”只请了

一位同学来猜测,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该多请几个,也许是小朋友一下子猜对了,自己就忘了再请另一位了,马上想接下去上下面的环节,主要是课前估计时间有可能不够,所以头脑中有节省时间的观念在。

3、多次引导没有作用时,心里有点慌:

提问“学生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去更好的了解这么多的动物”之后,几个学生的回答都不是我想要的答案后,我尽量的引导,可是学生还是没有提到分类的方法,自己有点急了,想着时间的问题,不免有点慌了。脸也红红的。最后是一个小朋友在座位上轻轻的说了找差不多的动物,估计其余的小朋友都没有听到,这时我应该表扬一下这位学生,但是也没有,就像是找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就顾自己爬上去了,而忘记了这跟稻草。

4、  找相似的动物这一环节:

虽然我花了大量的时间,但从巡视和汇报时的情况来看,效果十分不明显,一些学生只

分了67种动物,一些学生顾着相互间争论,一些学生只想着查文曲星,注意力明显不够集中。我汇报时已经找了相对好的同学来汇报了。而且在汇报时学生对个别动物的分发有不同的意见,特别是蛇,认为贴地爬行的就是与甲鱼相似,或者又有认为既能在水里又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就是两栖类等等,自己在这里解释的不清不楚,而且此问题在教研组讨论的时候就提了出来,说明自己准备的还不够充分。解释不清导致了学生的不理解,以致在归纳每一类动物的主要特点时又出现了同样的问题。

5、  在汇报交流每一类动物的特点时,原来一组汇报之后应叫研究同一类的小组补充,而我

主要是由于时间的原因,一组汇报之后就到此结束了,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有能力的小组可以归纳1——2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6、  出示的科学家的分类字太小了,学生看不清楚,可以分成两张,刚开始的课件里是每一

类一张,后来想想太多了就放在一起了,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能看清楚。而且这张幻灯片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愿意是想让学生通过看科学家的分类,补充自己总结出来的主要特点,使概念更加完整化、系统化。更加不应该自己读了一遍这些概念,对学生来说,这么快的语速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7、  在找动物的共同点时,当学生交流后,教师应当给予总结,并且指导学生记录下来。

8、  在整堂课中,评价学生的语言太少,没有很好的把信息反馈给学生,违反了新课标要及

时评价的要求,对学生有激励的语言同样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没有实现。

9、  在汇报时,不应打断学生的发言,我这样中间插一句或者重复的读一遍是不尊重汇报学

生的表现,在课堂上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我的本意是下面的学生没有很好的倾听,想借此来提醒他们。但是,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倾听的同时,老师首先要学会倾听,因为老师是学生的榜样。

10. 时间安排的不合理,找出相似的动物这一环节比预期多上了5分钟,导致下面的环

节都是很紧凑的在赶时间,更加由此出现了很多不该出现的问题。

   

    上这样的课让我明显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在师傅面前表现出不足是没有关系的,也是一件好事,因为也只有这样才会进步。在平时上课时,他们不认真听的时候我会停下来或用不同的音调去提醒他们,或者说表扬一位特别好的同学,这样就能让他们静下来,可是在这种课上我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样的问题,看似一堂简单的课,想要把她上好确实不容易,看录象课或听别人上课只知道他们好在哪里,可是从来想过为什么他们会上得这样好,他们又花多少功夫去,平时他们又是怎么样的在积累经验等。我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该怎样去努力,但有时会忘记,也许我应该想一下给自己压力的方法,而且是持续有效的那种。

吴旭聪

                                                                     2006.9.14

TOP
10#

小学科学   教科版四上                                    慈溪市实验小学  吴旭聪                                                                                                     

课题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课型

小学科学探究实验课

教材分析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而科学探究的更高境界,则是科学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本课就是通过一个暗箱来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抽象——具体的思维过程。

在前面学生已经历了利用电池、电线和小灯泡连接简单的电路,并学会了制作电路检测器,还能够使用电路检测器,对有故障的电路进行检测。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根据检测记录推测盒子里面的电线是怎么样连接的。

本课共安排了4个活动,游戏引入——观察、检测第一个接线盒——探究第二个接线盒——推测6头接线盒。活动一是整个课堂的开始,采用游戏的方式引入,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为如何检测4接线头的盒子做铺垫。提醒学生容易忽视的一个地方: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前,先要检查电路检测器灵不灵。活动二的设计是为了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而在教材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活动,通过已知里面的电线是怎样连接的,用电路检测器来验证结果,同样是为活动三做铺垫。活动三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一环节的教学要抓住推测这一环节,让学生能找到推测的依据,先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观察、检测、记录,评价学生有顺序有规律的检测好在哪里,然后进入对外部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推断的活动阶段,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们的思维将十分活跃,而且不断地向前发展。活动四,从4接线盒的推测到6接线盒的推测,对学生来说已经是非常容易的了,所以安排学生说说6接线头的盒子需要检测几对接线头,让他们写出排列的顺序,而把测试放在了课后,作为延伸,最后出现电路游戏板。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让学生经历用电路检测器检测4头接线盒的过程,学习根据检测结果,推测盒子里面电线的连接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猜测——检测——推测——验证的过程中,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思想观。

3.科学知识:用电路检测器的测试记录可以推测4接头和6接头接线盒里面电路的连接方法。

教具准备

四人小组:两个4头接线盒(其中:一个一组通路,一个三组通路。)、科学记录单

一个电路检测器

教师:    两个4头接线盒(其中:一个一组通路,一个三组通路。)、一个6头接线盒科学记录单

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活动环 节

教师活动策略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游戏引 入

1.出示:一头一根线,中间连接处套着管,另一头三根线的一组电线(如图)

红色

红色

 

蓝色

黄色

猜猜右边的一根电线可能跟左边哪根电线连接在一起?你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认真听老师的讲述。

 

 

学生各抒己见,想出各种方法来解决,并说出依据。

1.利用游戏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将学生的思维引领到电路中来,学生自然的想到用电路检测器,由此过渡到第二个活动。

2.此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具体的。
                            

 

2.叫一学生用电路检测器检测。

按照老师的要求,一个学生在投影仪上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其余学生仔细观察这位学生,看方法是否有错,然后共同得出结论。

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思考,回忆起已有的知识。

 

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的理念。

 

 

 

 

 

观察检测第一个接线 盒

出示一个4头接线盒(里面2号和3号线头相连接)。打开观察一下有什么发现?

学生拿出材料观察。

1.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2.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3.学生经历猜测——检测——推测——验证的过程,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思想观。

 

汇报交流。

 

如果把它合上,我们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哪几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哪几个接线头之间是断路呢?

学生汇报

121314232434

(其中23是通路)

如果一个学生汇报不完整则其余同学补充。

教师板书(如果学生说的顺序有点乱,则教他们按一定的顺序整理接线头组别)

 

对回答进行及时的评价,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是不是像我们认为的这样呢?让我们用电路检测器来测一测。

学生分小组用电路检测器检测。

 

从顺向思维开始培养。

 

学生汇报:

1­-21­-42-4是通路,1­-32-33-4­是断路。

如有不同意见的小组进行补充,使全班达成共识。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倾听能力。

 

此活动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到半抽象。

 

 

 

 

 

 

 

 

 

 

探究第二个接线 盒

 

 

 

 

 

 

出示一个封闭的4头接线盒,问:不打开盒子你能知道哪几个接线头是通路的?哪几个接线头是断路的吗?

板书: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学生倾听教师的发言并思考

 

 

十分自然的出示课题。

要检测多少对接线头?

 

小组合作:按照前一环节分析的有顺序的用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并完成记录单

1.合作探究,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

2.注重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习惯。

 

教师介绍记录单

统计全班共推测的连接方法。

教师板书

交流汇报并讲述这样连接的理由,有不同连接方法的小组补充,同样说说是怎样推测的。

问:根据测试结果我们能确定盒子里的连接是哪一种方法吗?怎样才能确定接线盒里面的电线的连

接方法呢?

四人小组合作:打开4头接线盒进行验证观察,看是否

跟自己推测的结果一样。

 

指导学生进行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此活动学生的思维是从半抽象到抽象。

经过刚才的活动,你有哪些体会?

学生谈谈有什么收获,从三维目标(包括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来说。

随时掌握学生的情况来调整教学。

体现人文主义的教学思想。

 

 

 

 

 

 

 

推测6头接线 盒

(出示盒子)来点高难度的怎么样?6接头的接线盒敢于挑战吗?需要检测几对接线头呢?小组讨论请把接线头的对数和顺序写下来。

 

学生小组合作在记录单上写接线头的对数和顺序。

注重对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的巩固和训练,展开科学有序的研究活动。

 

此活动学生的思维是从抽象再到具体。

 

教师板书

 

学生汇报交流。

121314151623242526343536454656

 

如果知道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路,会推测盒子里面的电线是在怎样连接的吗?

 

学生敢于挑战的积极性很浓厚,跃跃欲试。

请各小组把6接头的接线盒带回去研究,下节课来交流。

 

巩固方法,加深理解

 

 

 

 

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根据外在现象推测内部结构的方法,这种方法叫解暗箱。这是科学家常用的方法,比如根据火山爆发时喷出炽热的岩浆来推测出地球内部是炽热的。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学生举例用这种在生活中的应用。

归纳总结,指导学生以后的学习探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拓展

做一块电路游戏板

听教师讲述制作要求。

让学生带着任务、带着理想走出课堂,不把铃声当作探究的终点。

 

 

 

 

 

 

 

 

 

 

板书设 计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121314232434

猜测

1­-2

1-3

1-4

2-3

2-4

3-4

通路

 

 

 

断路

 

 

 

                        
                                

                   
                                

1213141516232425

26343536454656

        解暗箱

 

 

 

作业设 计

    在本课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作业:

1.写出4头接线盒需要检测的对数和顺序。

参考答案:121314232434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注重细节。

2.根据检测的结果推测4头接线盒里面的连接方法。

设计意图:巩固本课所学,整理学生的思维。

3.写出6头接线盒需要检测的对数和顺序。

参考答案:1213141516232425

26343536454656

设计意图:加大难度,挑战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制作电路游戏板。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

课件设计思 路

本节课课件虽然较少,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但是最后我根据课文的需要选用动画来演示电路游戏板,帮助学生建立起直观印象,起到开拓学生的思路,同时方便学生课外制作,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反思:这课我在省部分市的科学教研活动中听过,感觉思路十分清晰,所以我在自己班按照这种思路也上了一遍,感觉还可以,但上不出上次老师的味道,总有许多欠缺的地方,主要是自身方面的,尤其是评价这一方面,常常学生非常好的回答我没有抓住,我心里知道他的回答很好,可自己就是没有表示出来,在今后的课上,这方面要更加加强.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