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杭州市小学科学“有效研讨”专题研训活动专题 [复制链接]

31#

草帽辛苦啦,一个人这么快就把那么多的材料整理好并上传。这些都是一线科学老师的期盼呢
秀山小学红领巾气象站地址:  http://dsxsxx.com/qx/    欢迎你多关心气象信息
TOP
32#

      前段时间正好和一些老师在讨论学生讨论中的教师如何有效介入的问题,也就是这里所说的教师理答问题。教师的有效介入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参与辩论,让概念越辩越明。全国优质课中上海的史老师是一节很好的课堂研讨的课例,尤其是学生关于嘴是否是呼吸器官的讨论。史老师在介入学生讨论中采取了很多有效策略,激励更多的学生参加讨论,从而使得这节课上得有声有色。当然课堂中也保留了我们一些传统的处理方式,使得这节课还有提升的余地。
      一般来说,教师介入研讨分别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进行的:1.形成想法;2.选择想法;3.强调关键想法;4.分享想法;5.核查学生的理解;
6.复习或回顾.在以上六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行动介入到研讨中去。综合起来,可以是:


      教师介入           教学重点                     教师可能采取的行动


 


1.   形成想法      分析概念,发展科学情景       介绍新术语;解释学生的回答;分析概念之间的不同


 


2.   选择想法      分析概念,发展科学情景       强调某一学生的反应;忽略一个学生的反应


 


3.   强调关键想法  分析概念,发展科学情景     重复某一想法;请某个学生重复这一想法;与学生验证性地交换意见;使用一种特殊语气


 


4.    分享想法      使全班学生知道这一想法      与全班同学分享某一学生的想法;请某一学生向全班重复其想法;分析某组的发现;请小组学生准备发布他们的观点


 


5.   核查学生的理解  探测特定学生的想法         请学生澄清他们的想法;请学生写出他们的解释;对某些想法检测全班的一致性


 


6.   复习或回顾       回想或者复习概念             从某个特定实验或分析中小结发现;概括前一节课的活动;回顾迄今为止的进展





    以下是我就史加祥老师的课,进行的教师介入的分析。在6分钟左右的关于嘴是否是呼吸器官的研讨中,史老师采取了多种教师介入的策略。




T:通过两次活动,咱们把你们所认为的参与的呼吸的器官总结出来了。还有些是有争议的,咱们来一个一个地看。首先第一个就是鼻子和嘴。它们是用来干什么用的?


S:嘴巴用来吃的,鼻子用来呼吸的,


T:那你怎么把嘴也写上去了?你说。选择想法:忽略学生的想法)


S嘴巴用来吸进去,鼻子呼出去的。


T:嘴能不能吸进去?能不能出来?(强调关键想法:与学生验证性的交换意见)


S:能。


T:鼻子也可以让空气进去,嘴也可不可以?(强调关键想法:与学生验证性的交换意见)


S:可以 (注意有学生一直在举手,但是老师忽略了)


T鼻子能吸气和呼气,嘴巴也可以吸气和呼气,(板书箭头表示吸气和呼气)为什么要长两个?核查学生的理解:请学生澄清他们的想法)


S因为都行,所以都要要写上去。


T:我现在的问题是鼻子可以完成进气和出气,嘴也行,为什么要这么来长?你说。 核查学生的理解:请学生澄清他们的想法)


S如果有一个器官堵住了,就可以用另外一个了。


T:什么东西堵了?核查学生的理解:请学生澄清他们的想法)


S:鼻子堵了可以用嘴巴。


T大家说,不是堵住了,嘴在什么情况下是用来进气和呼气的?选择想法:忽略学生的想法)


S感冒的时候


T:感冒的时候,鼻子通不通?(强调关键想法:与学生验证性的交换意见)


S:不通。


T:不通。这个时候,用什么?(强调关键想法:与学生验证性的交换意见)


S:嘴


T:还有什么时候?你说。


S如果跑步的时候喘气,鼻子不够了,就用嘴。


T:有的人说我喘得来不及了,所以要用嘴。所以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用不用嘴呼吸?(强调关键想法:与学生验证性的交换意见)


S:不用。


T:只有在迫不得已或者是鼻子有问题的时候才用嘴呼吸。(强调关键想法:重复某一想法)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用嘴呼吸的时候你感觉舒服吗?


S:不舒服。


T:有什么感觉?核查学生的理解:请学生澄清他们的想法)你说


S很喘


T:很喘是吧。(强调关键想法:重复某一想法)你说。


S难受


T哪里难受?核查学生的理解:请学生澄清他们的想法)


S有时候来不及了,要说话还要喘气。


T:哦,来不及了是吧。(强调关键想法:重复某一想法)


S嘴呼吸就是太少了。


T咱们想想看咱们在跑步的时候用嘴呼吸完了以后,咱们舒服吗?(强调关键想法:与学生验证性的交换意见)


S:不舒服。


T:什么感觉?核查学生的理解:请学生澄清他们的想法)


S很闷的


T:很闷的。(强调关键想法:重复某一想法)


S:(继续)那种闷的感觉好像让人鼻子也进不了气。


T:反正就是喘不过来了。也就是说当我们用嘴去呼吸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会让我们觉得很不舒服,这个地方(指着喉咙处)会感觉到很干,还有的时候会疼。形成想法:解释学生的回答)有这种感觉的,对吧。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刚刚提到过在正常情况下,我们是用什么呼吸?(强调关键想法:与学生验证性的交换意见)


S:鼻子


T: 鼻子。那用鼻子呼吸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强调关键想法:与学生验证性的交换意见)


S:没有


T:为什么?也就是鼻子它有它独特的地方没有?(强调关键想法:与学生验证性的交换意见)


S:有。


T:独特的地方在哪里?核查学生的理解:请学生澄清他们的想法)


S:可以用来闻东西。


T:我们今天讲呼吸。选择想法:忽略学生的想法)


S:鼻子可以净化空气。


T:怎么净化?核查学生的理解:请学生澄清他们的想法)


S:吸进去的时候鼻子会引起一种反应,所以吸进去的时候不会有种不祥的感觉。


T他说得很高深了。其实咱们来看看鼻子里有什么东西?选择想法:忽略学生的想法)


S鼻毛。


T鼻毛可以用来干什么?


S挡住空气中飘浮的脏东西。


T:啊,这个可以。把空气中的脏东西去掉。(强调关键想法:重复某一想法)


T鼻子里还有什么?


S还有鼻屎


T那个是什么东西?鼻屎是什么?核查学生的理解:请学生澄清他们的想法)


S:脏东西(小声说)


这时有个男同学主动站起来解释鼻屎(听不太清楚)好像是“鼻毛挡住了灰尘形成的。”


T:哦,说因为我们鼻毛挡住了空气中的很多很多灰尘,所以在我们的鼻子当中形成了这样一个东西。(强调关键想法:重复某一想法)除此以外,有的时候我们发现鼻子里还有一样东西,鼻涕,它这个东西有没有用?(强调关键想法:与学生验证性的交换意见)


S:有


T:什么用? 核查学生的理解:请学生澄清他们的想法)


S可以让吸进去的空气变得温暖,不会很难受


T你厉害!非常好啊。(强调关键想法:重复某一想法)说让我们尤其冬天的时候,外面的空气冷还是热?(强调关键想法:与学生验证性的交换意见)


S:


T:当它进入到了鼻子去了以后,它会经过我们的鼻粘膜呀,还有鼻子里面各种各样的东西会让进去空气给它加温,而且还有一个功能-- 加湿,(强调关键想法:重复某一想法)这样子进去了还会不舒服吗?


S:不会(强调关键想法:与学生验证性的交换意见)


T: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嘴我们刚刚说了,它是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我们可以说它是个兼职的。而鼻子才是真正用来呼吸的,所以,我们这边来看的话,嘴我们并不把它列在我们的呼吸器官里面,而鼻子才是。形成想法:解释学生的回答)




在统计中,我发现史老师有


4次 选择想法:忽略学生的回应;


 


12次在强调关键想法:与学生验证性的交换意见;


 


10 次核查学生的理解:请学生澄清他们的想法;


 


8次强调关键想法:重复某一想法


 


2次形成想法:解释学生的回答



    那么在这些策略中,有一些策略用得非常合理。例如经常性的核查学生的理解,这样既推进了研讨的进程,又了解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而采取重复或提升学生的某些想法既接了上一个同学的话题,又留了思考时间给下一个要接应的同学。这也是我们经常要鼓励的策略。


    关于采取忽略学生的回应的策略,老师是要慎重的。如果学生的回答与本讨论根本无关,老师可以采取忽略的策略,而更多的时候,学生的回应看似与讨论无关,其实如果恰当使用,会使得争辩内容更丰富。在史老师的课中,当一个学生说出“鼻子堵住了用嘴巴”,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回应,如果老师采取“请学生澄清他们的想法”行追问”你能解释得清楚一些吗“这样的方式, 而不是直接进行忽略:”大家说,不是堵住了,嘴在什么情况下是用来进气和呼气的”,这种研讨会让学生更多地感觉这是基于学生的想法的研讨。


      在这一小节研讨中,我们同时发现史老师采取了非常多次的“与学生验证性的交换意见”的策略。这种策略是我们的传统课堂中非常常见的,也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如果这种“有没有”“对不对”“好不好”的验证性的提问,在我们的课堂中经常出现,会让人明显感觉研讨中教师的权威性。也就是那些让学生做选择题式的提问方式在我们的课堂中要用得越少越好。在这里,我们会发现“教师的提问方式”是又一个有效研讨中要研究的话题。





 







[此贴子已经被海风于2011-11-27 21:30:37编辑过]

TOP
33#

楼上老师的帖子,看了收获很大,对“教师课堂理答”分析的真透彻。
TOP
34#

学生讨论中的教师如何有效介入(教师理答问题)是值得每个科学教师深思的
每天进步一点点~~~
个人博客:凡人咖啡馆http://blog.sina.com.cn/xiongfeng
科学博客:品味科学http://122.225.119.42/168/index.aspx
科学微博:http://t.sina.com.cn/cxf34
TOP
35#

我评课评了很多。呵呵。
我是佳明
TOP
36#

老师都很积极参与点评课堂。围绕有效开展。

我是佳明
TOP
37#

观察量表制定得很细致!

珍惜所拥有的一切!
TOP
38#

这是杭州徐春建老师搞得评价问卷,我们研修班的老师前期听课在做这个,课堂上听课老师们也可以借鉴使用。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39#

以下是引用等待花开在2011-11-28 10:53:00的发言:

观察量表制定得很细致!


这个评价量表看看容易做做难,但是学会了也不难。我试着做了4节课。都没有怎么成功。关键是对于分类的具体标准还不清楚。只有寥寥数句话,辨别能力还有待加强。

TOP
40#

学习了,这样的资料真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