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片断分析4:第一个实验(热在金属棒中的传递)的研究方案设计
【预设稿】
? 大家先说说看:点燃蜡烛,把这一部分加热后,热可能是怎么传的?
【板书简图】
? 老师先来做做看,请大家仔细观察,(教师演示点火)金属棒的这部分和火焰接触变热后,现在,热有没有沿着金属棒传递过去?已经热传递到哪儿了?看见了吗?(预设学生回答:看不出来)
? 那怎么办呢?(预设学生回答:摸)这样行吗?(预设其他学生质疑:不行的)
? 是啊,用手去摸烧烫的金属棒,这是很危险的事情!烫伤了是很痛的,还会起泡、长疤痕!请同学们一定要记住:不能用手摸烧烫的金属棒!
? 不能摸,那怎么研究呢?能不能借助什么别的物体,让我们“看”到热传递的过程就呢?请大家想一想:什么物体受热后会变样子?(预设学生回答:水或温度计等)
(如果学生说到水,则追问:“怎么操作?可能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后反馈:“你的想法很好,利用了水受热变成气体的特点来帮助我们看“看”到热传递的过程。还有没有更明显的?”)
(如果学生说到温度计,则告知:普通温度计有一定难度,玻璃泡容易被烫坏。)
? 还可以借助什么物体呢?请小组讨论一下:用什么帮助我们“看”到热传递过程,把这种材料放哪里?怎么放?可能会看到什么现象?大家桌上的信封内有两张《实验设计单》,如果讨论出了什么好办法,就按要求记录下来。1个或2个都可以。
(附《实验设计单》。写:用 帮助我们“看”到热传递的过程。画:把这种材料放在什么位置?怎么放?说:可能会看到什么现象?)
(组织学生讨论并记录,教师巡视时启发学生回忆生活经验:生日时、冰箱里有没有看到过遇热变样子的物体。学生将会想到:蜡烛、猪油之类的物体)
(组织小组汇报:用投影仪展示四份,第一个学生具体说,其他学生在位置上补充)
(预设学生的汇报:蜡烛油、冰、猪油……)
【实际情况描述与分析】
教师的演示效果较好。此环节中的教师演示有两个意图:一是及时进行“不能用手去摸烧烫的金属棒”这一安全教育内容。二是引导学生自行设计观察热传递实验的方案。在实际教学中,这两个预设的目标都有达到:当一名学生说到要摸一摸时,其他学生马上质疑说“不行的”,教师就顺势强调用手摸的危险性,这样的及时提醒效果比较好。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们通过讨论想出了很多帮助“看”到热传递过程的物体,如:冰、蜡烛油、巧克力、猪油、塑料纸等,其中的蜡烛油、猪油正好可以用来过渡到教师在后面环节中要提供的蜡烛圈和凡士林。
交流环节未做深做透。《实验设计单》中的第二个指令是:“画:把这种材料放在什么位置?怎么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讨论材料的放置问题,来展示学生对“热是怎样传递”的猜想,在学生回答时,通过“为什么这么放?”等问题的追问来关注并提升学生的思维。可惜在实际交流中,这一设计的初衷被丢失,教师只关注了学生提出的材料,对于“学生画的材料放置的位置,孩子们设计时为什么要这样放”等问题没有作重点交流,从而失去了挖掘学生思维的重要一环,致使学生在后面的实验中,有的小组把蜡烛环套在了一起(没有隔一定距离套一个),
附:其他老师对本环节的改进建议:
l 陈老师在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的过程有些零碎。
l 实验设计环节,还需改进,为什么要学生设计实验?如何引导他们设计?猜想是什么?学生前概念中热传导特点到底是什么?如何引导根据这个猜想来设计实验?如何让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实现?
l 可惜交流时只关注了学生提出的材料,对于学生画的材料放置的位置,孩子们设计时为什么要这样放,等问题却无暇涉及,而这个放的位置却是挖掘学生思维的重要节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27 22:46:35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