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国小学科学年会听课有感
司徒敏
10.12参加了在浙江嘉兴实验小学举行的2011年全国小学科学年会,两天时间一共听了14节课,分别是《果实的结构》《呼吸》《相貌各异的我们》(2节)《动物的卵》《观察金鱼》《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运动与呼吸》《蝴蝶身体结构探秘》《食物的消化》《维护生态平衡》《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营养要均衡》。最后还听了路培琦老师、章鼎儿老师,还有郝京华老师的点评。不论课上得好与坏,对我都很有启发。下面想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几点:
一、对学生情况把握得准,教学才有效
在听的14节课中有一半的课内容中是没有实验的,这些课是《维护生态平衡》《运动与呼吸》《相貌各异的我们》(2节)《营养要均衡》《食物的消化》《呼吸》,通常没有实验的课都被认为比较难上,因为教学设计得不好就会变成老师一讲到底,或者学生上得没兴趣,但在这次年会上还是有不少的老师有勇气挑战这类型的课。尤其上得出色的是《相貌各异的我们》(李俊)《呼吸》(史加祥)《运动与呼吸》(张晓萍),这三节课是被评为这次年会的特等奖。
《相貌各异的我们》(李俊)这节课创设了一个寻找好心人的情境,从目击者提供的线索中拼出好心人的相貌,在拼图的过程中逐步带出人的相貌特征。这样的情境就像破案一样,非常吸引学生,并且拼图活动非常有趣,所以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参与度很高。这节课教学目标中的科学概念目标是“知道我们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我们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有不同的相貌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造就了多种多样的生命个体。”我觉得这个目标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简单,可以说在未上这节课前学生已经知道“我们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我们有不同的相貌特征。”所以上完整节课个人认为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没有得到提高,这节课的科学概念目标应该定在“每个人看起来都不一样是因为只要我们有一个性状或相对性状不一样,我们的相貌就会不一样”。并且在课堂上学生对哪些是人的相貌特征并不是很清晰,例如学生会把“胖瘦”也当做是人的相貌特征。这节课的亮点在于情境的创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感觉老师在课堂上有点像是表演,不是在突出学生而是在突出自己。
《运动与呼吸》这课路培琦老师的点评是课堂上的三个活动,有阶梯性,层层推进,研究内容集中在学生感兴趣但一知半解的肺活量上很好,技术与科学探究的结合。我觉得这课的亮点是在对教材的处理上,原教材先是让学生认识了呼吸器官后,再认识“吸进去的是氧气,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呼吸实际上是进行气体交换。”最后的活动是测量肺活量。五年级的学生已经知道运动后呼吸次数增多是因为需要更多的空气,并知道“吸进去的是氧气,呼出来的是二氧化碳”,为了要让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升,老师把立脚点放在肺活量上,我觉得从学生实际出发对教材进行处理是很值得学习的。但我觉得这课在设计肺活量测量器这个环节花了不少时间,而这个环节我觉得不是这节课的重难点,也不是学生要掌握的,所以我觉得可以把这个环节省去。这课的最后我觉得还是要把“肺活量”与“运动”拉上关系,让学生讨论肺活量是大好还是小好,怎样增强我们的肺活量,这样对教材处理就更好了。
《呼吸》这课是我认为这次年会上得最好的一节课,老师语言幽默,引导到位,重难点突破得很好。章鼎儿老师是这样评价这节课的:上课老师对科学教学的真谛把握得很准,为什么嘴不是呼吸器官?这是本课的第一个高潮,这个问题之所以吸引孩子是因为这正是孩子提出的问题,并且老师用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老师提供了一幅人体器官图,里面有消化器官、血液循环器官、呼吸器官,让学生找出哪些是呼吸器官,这是一个有挑战性的活动,能把学生的已有认知暴露出来,能产生思维的碰撞。如果老师提供的只是一幅只有呼吸器官的图,那学生只是会死记知识点而不是去理解,老师对学习主体的研究很到位。但这节课也有以老师为中心的痕迹,课的一开始老师让学生提有关呼吸的问题,老师板书有些位置留空了而不是接着学生的回答来写,就会让学生去猜测老师究竟想让我们回答什么。我在上这节课时就发现学生确实会把“嘴”当成是呼吸器官,因为学生认为嘴也可以吸气呼气。他们也会把“腹部”也当成是呼吸器官,因为学生发现呼吸时腹部会跟着胸腔一起动。史老师在纠正学生“嘴”不是呼吸器官时有三个很好的设问“既然鼻和嘴都能呼吸,为什么人还要长两个呼吸器官?”“什么时候我们才会用嘴呼吸?”“用嘴呼吸时喉会有什么感觉?鼻子呼吸时会有这种感觉吗?”这三个问题都问到关键处上去,一步步让学生知道嘴不是呼吸器官。而对于“腹不是呼吸器官”,老师就出示了横膈膜模拟教具,清晰演示给学生看当吸气时横膈膜就到腹部去了,所以吸气时腹部会胀起来。这节课可以看出老师对学生的情况把握得很准,教学策略非常有效。
吸引学生的学习情境,从提高学生原有水平的角度调整教材,深入剖析学生的思维错误点能使教学更有效。
二、暴露学生的前概念,教学更有针对性
《食物的消化》《观察金鱼》《果实的结构》这三课是有关注学生的前概念,
《食物的消化》《观察金鱼》先让学生画出人体的消化器官、金鱼,当展示学生画的图画时就会发现大家画得不一样,于是就产生探究问题。但课的最后老师都没有回到学生的前概念图上,我觉得如果课的最后能让学生在自己原来画的图上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新的认识,那学生就会清晰知道自己原来哪些认识是错误的,加深正确的认识。而《果实的结构》一课章鼎儿老师是这样评价的:让学生说出判断果实的理由这个环节设计得好,但后面的教学并没有沿着学生提出的这些理由走下去,只围绕“结构”来展开教学,教学应该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下去。
所以暴露学生的前概念,顺着学生的前概念走下去,最后回归学生的前概念,我觉得这样能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三、多媒体技术恰如其分的运用,能使教学更精彩
在这次年会中有很多课都运用了多媒体,例如《动物的卵》《观察金鱼》《蝴蝶身体结构探秘》这三课都用了视频短片来作为引入,能吸引学生对本课研究对象的注意。《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是用电子目镜把显微镜下的微生物显示在大屏幕上,便于学生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相貌各异的我们》(邱小飞)一课的最后用拼图软件让学生亲历各种性状任意组合造成人们相貌不同的过程,这个软件的使用将学生的学习活动推向高潮,学生亲眼目睹性状的微小变化造成的相貌改变,这种直观演示让本课的教学难点轻松突破。可惜老师把软件放在课的最后才出示,如果放在课中或课前可能教学效果会更好。
路培琦老师在最后的点评中提到本次的课都比较准时下课,能把大段的时间给学生活动,但有些课活动的意义、价值和目标指向性不足。生命科学这块不易搞科学探究,但本次的课能在这块作大胆尝试,借助多媒体手段、实物、模型来突破难点。郝京华老师则说到“认识世界的方式”比“掌握知识”更重要。老师可以大胆对教材进行改造、创新以适合你所教的班级。在课堂上及时捕捉瞬间信息,处理好课堂生成。根据课堂上孩子的表现来调整实际教学。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不能狭窄化,科学探究有观察描述类、实验类(模拟实验、对比实验)、调查研究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要教的是什么,知识、技能,还是什么,再根据这个来考虑教学的方法。
我觉得这次年会的课每节都有值得我去学习的地方,尤其是专家的点评更让我学到很多。没有完美的课,这才会让我们有更高的追求。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17 6:55:17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