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讲《空气里有什么》这课时遇到的一些问题 [复制链接]

1#

讲《空气里有什么》这课时遇到的一些问题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有一课《空气里有什么》。教科版里也有相应内容。我已经代过两届学生了,每次上这一课,学生们都很难理解。首先学生们对蜡烛为什么会燃烧,就搞不懂。我问了他们基本上没有人能答上来,尽管谁也对蜡烛燃烧习以为常。


         接下来的实验,杯子里的蜡烛燃烧后又熄灭了,随后水槽里的水在杯子里上升了一截,实验现象很明晰,学生们也很好奇。学生们能猜出,杯子里缺少空气了所以蜡烛就熄灭了,但杯子里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就不知道了。更不了解杯子里还剩下了其他空气,我等了他们一会,让他们反复观察实验,但学生就是无法总结出来:蜡烛燃烧要消耗一部分空气。最后我只好告诉他们。


    通过这个实验我在想:为什么现象很明显的实验,学生们无法上升到结论的解释上?无法完成由实践到理论的飞跃?问题到底在哪里?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一方面教材在这一块内容上有些偏难,知识的过渡和衔接上有问题,跳跃性太大。其次四年级的孩子们,他们对于空气方面的知识还很陌生,不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一些性质,甚至不知道物体燃烧的原因。空气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孩子们感到很抽象,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是初中化学要重点学到的。


    我感到空气成分的这个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的搭建,很困难,实验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科学课上并不少见,好像是发生了知识断路了一样,我们费了半天劲,做了有趣的实验,孩子们的解释就是南辕北辙。这时我们就没有必要再让孩子们挖空心思的想了,这也恰恰说明孩子们遇到了知识方面的坎了,需要我们老师为他们搭桥渡过。所以科学课也不都是孩子们在自主探究,还要求我们老师的讲解和传授。


   各位老师你们是不是也遇到这种情况呢?交流一下吧!

分享 转发
TOP
2#

教科版的空气印象中没有这么难,这样的要求对初中生来讲比较适合。
TOP
3#

研究空气的成分,对四年级学生来说,用实验的方法尝试探究是可以的。


 


学生不能解释,也很正常。


 


我觉得这个实验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观察实验中发生的现象,既然学生已经发现实验中发生的变化,但不能解释,说明学生的知识、能力有欠缺。


 


我猜测可能这些学生对“空气会占据空间”这一概念还没有完全掌握,因此他们虽然看到水位上升了,却没有意识到这是空气在蜡烛燃烧后被消耗了、减少了。

我的BLOG: http://blog.kxsy.net/user1/528/index.html
TOP
4#

三楼算是说到点子上了,学生们就是对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还不理解。当初做这个实验时 孩子们就对现象无法解释。有时候孩子们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需要一定的时间。
TOP
5#

这个课我们以前浙教版的《常识》四下年级的教材中有这么一课,课题是《空气与燃烧》,我N年前上过,印象中好像学生学得还是比较容易的,但具体细节也不太记得了。那时候没自己的电脑,资料也没能保存下来。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6#

课前准备一些科普知识视频吧,小学生一般都知道空气里有什么的,至少氧气还是知道的。
上周一节课听下来比较新颖,老师是利用点燃的香放入纯氧中燃烧突出导入的。课前准备了科普知识,空气的成份。我觉得这种导入方式还是不错的,等于整合教材。可以考虑考虑口牙!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