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省培(2011)”项目暨下城区小学科学教研活动实录 [复制链接]

1#

“省培(2011)”项目暨下城区小学科学教研活动实录

  叶晓林执教《抵抗弯曲》教学实录

“省培(2011)”项目暨下城区小学科学教研活动


《抵抗弯曲》


执教:叶晓林


课件出示:T什么桥?


S钱江三桥


课件出示:桥塌的图片(一座才通车14年的大桥为何如此不堪一击呢?让我们先从房子的结构来进行研究)


T看到这些房子和桥梁你有什么启发吗?


T一般情况横梁更容易断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抵抗弯曲一课


T横梁的抗弯曲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S可能与材料有关(教师板书)


S可能与压力有关


S可能与形状有关


S与厚薄程度有关


S与密度有关(T要初中才能学习)


S与体积有关(T我们已经把体积分解开成宽窄、长短)


T还可能有其他因素


T如果我们研究抗弯曲能力与宽窄有什么关系?


S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越窄抗弯曲能力越弱


T如果要验证,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S拿两根横梁来比较


T能否拿简单一点的材料做实验?教师出示纸梁,还要给他架起来,上面放重物,T什么重物?用回形针可以吗?教师演示,T那弯曲到什么程度算结束?教师演示。(边演示操作边进行讨论)


T同学们知道这个实验显然是一个什么实验?


S对比实验


T对比实验不改变的是什么,改变的是什么?


S不改变的条件是:两边的距离、纸厚度、纸的长度、柱子的高度。


T就一个因素变,其余的都不变,就是宽度要变。怎么变?


S一倍、二倍、四倍的宽窄的纸梁来操作。


T那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S因为纸梁成倍加宽,那么回形针会不会成倍加多呢


S使得实验的现象更明显。


课件出示实验记录表


T提示注意要点,先预测,先预测一个实验一个,再预测一个实验一个。


T如果要研究其他因素的,比如厚薄我们应该怎么研究呢?纸的厚薄怎么改变?


S纸的厚度先一倍厚,再二倍厚,再四倍厚。


课件出示纸的厚度影响抗弯曲能力的记录表。


最后有一个实验数据比较得出的结论。


T请学生完成这样的两个实验。讲解探究活动流程(课件出示)


活动流程:


1请组织到材料去领取第一组活动器材。


2完成第一个探究活动,同时填写记录表,得出结论。


3到叶老师处领取第二组活动器材(两倍厚、四倍厚)。


4完成第二个探究活动,同时填写记录表,得出结论。


5请记录员到叶老师处登记实验数据,组长将所有材料放回到原处。


6小组进一步整理分析两组实验的数据,得到更多的发展。


(学生活动操作实验)


课件出示学生的实验结果数据
















































































纸梁宽度的研究


纸梁厚度的研究


1倍宽


2倍宽


4倍宽


1倍厚


2倍厚


4倍厚


第一组


3


6


12


3


12


31


第二组


3


8


12


3


14


41


第三组


3


4


10


3


11


42


第四组


3


7


14


3


8


24


第五组


3


6


12


3


10


42


第六组


3


6


11


3


11


30


第七组


4


6


11


4


9


40


第八组


3


6


12


3


10


26


T一起来分析,纸梁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是否会成倍增加?好像有几组是成倍增加。


T一起来分析,纸梁的厚度增加,那么抗弯曲能力是否会成倍增加呢?可是每一张薄纸的厚度都一样,那么纸梁抗弯曲能力应该怎么增加会比较好呢?(板书增加“大大”二字)


T请同学们来猜,我这里有八倍宽的纸,那么他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呢?请同学们来猜。学生猜30左右


教师演示,最后能承受36枚回形针。


T那么八倍厚的纸能承受多少重量呢?仍然叫学生猜测,教师演示,结果让学生惊讶。


T课件出示: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S立着放,他的厚度就增加了,厚度增加能大大增强抗弯曲能力。


S我觉得立着放好。


教师演示用尺子来当横梁放的方法。让学生感知这样的感受。


T现在回头想想三桥的断裂可能跟什么有关系呢?难道是不够厚吗?你们都能想到,那么桥梁专家就会想不到吗?好,你们以后继续学习科学,也许会有一天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下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24 22:50:52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邵锋星执教《土壤中有什么》教学实录


“省培(2011)”项目暨下城区小学科学教研活动


《土壤中有什么》


执教:邵锋星


T课前准备,要求字写得大一点。


T如果要求画画,你认为科学课上应该怎么样画?


S应该简洁一点的画。


T你们班的特色活动是什么?


S京剧


上课开始


T今天我们学的课题是:土壤中有什么(板书)


T刚刚老师已经为小朋友准备了刚从花坛中采集的土壤,还准备了一些工具。请观察土壤中有什么,并记录在椭圆形的纸上。开始


学生活动


T如果有小组写好观察记录的请帖到黑板上来,重复的就不能贴了。(学生边活动边进行)大约4分钟


T刚才我们用肉眼和放大镜来观察土壤有了这些发现,我们不免产生新的问题,土壤中还有其它物质吗?(课件出示问题)


S还有水分


T土壤中还有其它成分吗?我们是猜想的,那我们用更多的方法来观察,你们想想用什么来观察?


S用显微镜


T老师赞同这种方法。(板书)


S可以用放大镜。T刚才我们已经用了。


S闻闻气味(板书)


S用手摸,(板书)T 要摸什么?S摸颗粒的大小


S有没有适合小动物生长的物质。


S敲击一下土壤。T我们感觉好像有点难敲。


T出示过滤网,老师带来筛子,(板书)这个两个筛子一样吗?请近距离的同学说说,


S一个大孔,一个小孔


T如果两个一起用怎么样用呢?


S大的放在上面,小的放在下面


T筛,应该怎么筛呢,老师演示筛的方法,并讲解。


T老师把相同的土壤放在杯子里,然后进行搅拌,过一会儿,我们会看到土壤会沉淀,观察土壤是怎么沉淀的,从上面观察,还要从侧面进行观察。明白吗?


T比哪个小组观察更仔细,记录更真实,(课件出示要求。)小组长来拿两个筛子。


学生进行活动。(材料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份是搅拌后沉淀的土壤,一份是未放入水中的有点干燥的土壤。)用时9分钟


T汇报记录,交流我们的新发现


S把土倒入水中有气泡,说明有空气。


T同意吗?


T刚才我们已经用肉眼发现有水分,现在又发现有空气。(板书)水分和土壤是生物所必须的条件。


T把土壤按照颗粒大小进行分类了吗?


S量出来的大小是0.001毫米。T你们小组量得出来吗?


S同组学生补充,我们用几颗连起来测量,然后计算。


T0.001毫米是大约的,对吗?表示什么?


S表示很细很细。


T继续汇报,


S还有1毫米和5毫米的。


T你们知道颗粒5毫米的这类叫什么名称吗?


S小石子。板书移动同学帖的纸片到相应的位置


T那么颗粒中等的叫什么吗?


S应该是小沙粒。板书


T颗粒最细的叫什么?


S细沙


T颗粒最细的叫粘土。板书


T 这个字很难写,抓紧写在纸上,估计考试会考到的。


课件出示粘土在显微镜下的图片


T有没有观察土壤在水中的沉积。


S上面一点的是水,下面一层是粘土,下一层是小沙粒,再下一层是小石子。


S我觉得水有点变色了


T你们是不是想研究水质?等会儿再来研究


T有同学说我们研究下面一层是小石子、小沙粒、粘土,可是水没有研究,这水值不值得研究?


出示蒸馏水


T出示用蒸馏水浸泡的土壤。蒸馏水不含杂质浸泡土壤,然后沉淀、最后过滤了两次,请问这两瓶水一样吗?


S 不一样


T你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


T如果我拿酒精灯来,你有什么方法来验证?


S把水蒸发


T把水蒸发,看会不会留下什么。(板书:蒸发)


演示实验操作开始,请两个学生帮忙


分别在铁片上滴下两种水,然后放在酒精灯上蒸发。(两个学生手拿夹子,夹子夹住铁片)在教师的帮助下,均匀地受热。


T 拿着蒸发后的铁片让全班同学看,看看发现了了什么?


S有一个痕迹,有明显的白色的痕迹。另外一个没有痕迹


T你们知道这个痕迹是什么吗?


S粘土


T粘土过滤了两次已经过滤掉了。


S是盐


T其实它是土壤中的矿物质。板书


T那么我们研究土壤是不是已经研究完了呢?刚才你们帖出来的什么树枝,枯叶,落叶什么的,有吗?


S有的


T那么这部分怎么办呢?


S这部分可以给它夹掉。


T为什么要夹掉?是不是认为它不是土壤,所以夹掉。


S我认为它们腐烂后会变成土壤。


T腐烂后变成什么吗?


S这部分叫腐殖质。


T你是从哪里了解的?


S是电视上看到的。


T再请一个学生说说,是叫什么?


T腐殖质是土壤中必须的营养成分,想研究腐殖质吗?


S想研究


T怎么研究呢?我们取一些腐殖质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会不会闻到什么,下次跟你们科学老师交流。


好了,结尾交流


唱京剧,学生班级的特色。



 

TOP
3#

“省培(2011)”项暨下城区教研活动说课和点评  


 


说课


叶晓林说课


科学课的发展方向是向简约前进。


设计中体现的理念:


1选课缘由——追求常态教学、体现本色回归。


2设计初衷——联系生活实际、关注长时探究。


3深度追问——审度实验材料、反思价值取向。


第一是联系生活实际,用三桥的事故来引入课堂,生活中的问题,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第二是长时间的探究,两个实验连串探究,这个探究就是长时间探究;第三是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完美的东西中有一些残缺。材料的准备一直是在思考,就是这些纸条的准备,垫圈的准备和纸条的粘合的准备。材料的准备花费不少心思,不断的实验,不断更换纸的种类,做了很多准备的工作。


思考:科学问题的价值取向何在,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邵锋星说课


上过多次的课,这节课是在不断地改革中而成的。


1最终这节课的走向是儿童的自主学习,有问题产生。


2试图在对学生的观察方法方面有所体现,前20分钟观察,后20分钟是汇报和指导。


3长时间观察的理念是一直在探讨的。有想法就要大胆尝试,不论成功与否,比如课堂上搅拌和课前准备好搅拌哪个重要 ,我认为还是课前准备好后给学生,我觉得课堂上搅拌是浪费时间,没有很好的价值体现。



 


老师评课


沈亚超


以课拿课来说事,常态课的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问题。比如叶老师的课进行合并了,提高了课堂效率。



 


邵惠英


对于材料的选择需要作为科学老师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来备课。邵老师的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大胆尝试改革的探索,是我们学习的方向。



 


余敏雅


课的选择,选择上课的内容和呈现的方式是很重要的。


生活中的科学,科学来指导生活。


跷跷板的制作是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



 


从数学的层面上来评课


实验材料的准备是非常充分,课前的准备对于上好的课的重要性,对待课的严谨和细致。



 


陈惠隆


常态课的材料如何来准备。


省培班学员评课


1在大胆对课进行改革的同时,遵循课本的教学目标。


2教师的基本功深厚,教学方法独到之处。


3作业本完成时间是课堂还是课后。


4一个困惑最后一个垫圈算不算?



 


徐闻音评课


多种感官,放大,教学结构过程合理,取土的来源很讲究,纸梁的合理制作,材料的准备非常充分且智慧。


小小建议:


余老师的课通过玩跷跷板的游戏来引出科学的概念,引出科学的内容,为什么好玩呢,因为平衡,如果不平衡呢?也能玩,就是支撑点的问题,唯一在这一环节中接受杠杆的原理有点难度,学生接受不了。


叶老师的课,说放石头,为什么不能放?因为石头大小不一。


邵老师的课,微观东西放大,学生很高兴,还有一个感性的放大,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有时候的操作还是很不错的。搅拌的过程容易出现问题。


三位老师的教学不是单一的知性的教学,是感性的教学,用丰富的材料来进行研究,培养知识能力,还更培养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品质,通过大量的感性教学来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



 


来文评


余老师的课,杠杆的三个点其实是很难的,最后出示的图片对学生的判断可能会有有一些困难。


叶老师的课,建议教师在每节课完成教学任务,应该要放得开,让学生完成一些任务是必须的。


邵老师的课,上过很多次,有理念,在寻求办法,把理念转化为课堂过程中。课堂教学的灵活性,课堂中需要升华的内容。建议尊重学生的成果。



 

TOP
4#

学习了,很有现场感,感谢一品轩!


收集至:  【综合】科学教研活动资料集(更新中……)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2&id=5063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24 23:07:44编辑过]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5#

这么好的课可惜没能现场观摩,学习了!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6#

学习了。


 

台州市黄岩区实验小学 QQ:583075501
TOP
7#

这两节课都是经典课啊,学习!
我的BLOG:
http://hi.baidu.com/caomaoyaya
http://blog.kxsy.net/user2/12762/index.html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