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学生们做的一项科学活动全过程在8月的《中国花卉盆景杂志》上以3个页面的篇幅予以刊登。日前,笔者来到富阳市胥口镇中心小学,见到了孩子们亲手种植的凤仙花和指导他们的科学教师杨荣华。 76位学生历时百天观察记录全过程
胥口镇小三年级的76位学生历时100天,将一粒粒凤仙花种子放在用饮料瓶自制的花瓶中,培育成一株亭亭玉立的植物并开花结果。
“让孩子们种植凤仙花其实是源于教材的需要。”杨荣华是胥口镇小的副校长,任教科学。“三年级下册的教材用了四分之一的篇幅,要求以凤仙花生长发育为主线组织教学,引领学生在种植凤仙花的过程中,体验植物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这样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
杨荣华说,以前上这堂课都是用地栽的方式,但凤仙花在富阳自然成熟的开花期一般在每年的七八月份,刚好是暑假,所以花儿的成熟、挂果、死亡的过程学生就无法在学校亲眼目睹并展开讨论。经过一番研究,杨荣华让学生用饮料瓶做成保温、保湿效果都远远高于地栽的特制花瓶,将凤仙花的花期提前了整整2个月。3月18日播种,5月23日开花,6月中旬结果,最高的一株有65厘米,挂果54个……近100天的时间里,浇水、护花成了学生们课余最乐意参与的活动,谈花、议花成了他们之间最中心的话题,观察、记录则是他们最喜欢的工作。
这样的效果不是课本知识能传授的
“播下种子,我们天天去看,怎么还没芽?真急死人了。”“刚发芽的小苗都很嫩,我们不能去碰,不然很容易伤害了一条生命。”“我的凤仙花挺得笔直,很精神,张开一对绿油油的叶子,就像一双小手。”……100天的日子里,学生们用稚嫩的笔触新奇地记录下自己亲历的一道道环节,他们通过每天的仔细观察,记录下凤仙花的整个生长过程,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思考。
三(2)班学生戴琪?在她的种植日记中这样写道:“老师说,凤仙花的子叶里储藏着营养,这些营养养育了幼苗,就像我们小时候吃的奶。今天小苗长大了,能用真叶制造营养了,子叶也耗尽了自己的养料,变黄了,枯萎了,不久都会掉落了。这种精神有点像妈妈,我们的妈妈不也是这样奉献着自己,养育着我们吗?”
“通过观察凤仙花子叶的变化,感受到了母亲的养育之恩与奉献精神,这样的效果不是课本知识能传授的,不仅让孩子获取科学知识,更能让他们从照顾凤仙花的过程中感受责任,体验生命。”杨荣华说,这也是学科融合带来的效益。
在科学这门学科教学上推陈出新
杨荣华自幼对花卉种植有着浓厚的兴趣,曾在儿时就给太阳花授过粉,将红白两种太阳花嫁接,收集种子作上标记,来年种下去再观察经过嫁接开出的花会发生什么变化。他自己还经常动手撰写科普的文章,发表在国内一些花卉、苗木的杂志上。今年5月的《中国花卉盆景》杂志就发表了他撰写的《化简茶花嫁接保温难度》一文。
正是源于喜爱,杨荣华不断在任教的这门学科上动脑筋,推陈出新。这学期,他继续任教三年级科学,明年还将带领学生们用饮料瓶种植凤仙花。“虽然瓶栽已经克服了地栽不能随时进课堂、测量等不足,但也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如浇水后,多余的水流出来会弄湿走廊,期末有部分花未挂果,无法计算产量等。”
杨荣华说,他已着手开始研制“第二代简易凤仙花种植瓶”,这是由两个饮料瓶对接做成的种植瓶,这样可以有效地收集多余的水,还能减少浇水的次数。此外,双层的瓶如同一个小小的温室,更能起到防风保湿和保温作用,对凤仙花种子的提早发芽、开花,提高其挂果率都会有促进作用。
注:本文转载自《教育信息报》2011年9月22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23 21:48:0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