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杭州市小学科学新课程教学调研活动相关资料 [复制链接]

1#

杭州市小学科学新课程教学调研活动相关资料

 

关注探究活动中的有效研讨


——杭州市小学科学新课程教学调研活动在萧山举行


 2011914日到15日,杭州市小学科学新课程教学调研活动在萧山举行,杭州地区15位小学科学教研员齐聚一堂,就学生科学探究活动中的有效研讨问题进行了深度交流,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


在两天的活动中,教研员们先后来到萧山区义桥实验学校和朝晖小学,这两所学校的郭杰老师和金亚军老师分别执教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和《杠杆的科学》两节研究课,两位老师在课堂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动手做科学,动脑想科学,尤其注重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研讨,以研讨为契机,推进学生科学思维的提升,这些举措得到教研员们的一致认可。杭州市科学教研员徐春建老师围绕“关注探究活动中的有效研讨”主题对两节课做了精彩点评。


调研活动中,教研员们听取了义桥实验学校校长李建奇、朝晖小学校长李国芳关于学校和科学学科建设方面的介绍,参观了朝晖小学科学实验室和金亚军老师自制教具展。教研员们对两校的科学教育工作及其硬件保障大加赞赏,对萧山区科学学科建设也表示了高度肯定。


本次调研活动同时布置了近期杭州市科学教科研工作,希望各县区教师携手并行,共创小学科学教育的辉煌明天。

分享 转发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萧山区义桥实验学校  郭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够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和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让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准备材料:直尺每组1把、皮筋每组1根、音叉每组1个、装三分之二水的水槽每组1只、鼓1面、锣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辨音:播放公鸡叫声、风声、猫叫声、狗叫声、溪水声、汽车开动的声音、喇叭声、二胡声、玻璃摔破声等,让学生分辨。(板书:声音)


2、师问:你想研究声音的什么内容?


3、揭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简单猜测,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设计意图:课题往往是我们教学活动的主线或核心,这一课题应分为两个层面:(1)感受声音,(2)探究声音的产生。此环节让学生感受并分辨各种声音后质疑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激发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二、动手探究、归纳原理


1、师出示尺子和橡皮筋,故意用力而不让它们发声,让学生想办法。


2、学生活动:使尺子、橡皮圈发出声音。活动前PPT出示实验记录表和实验步骤及要求


3、学生自行探究,记录实验现象并分析声音产生的原因,教师巡回指导。


 


 


 


物体发声原因探究实验记录表























物体


发声前物体的样子(状态)


我们是怎样让它发声的


发声时物体的样子(状态)


无声后物体的样子(状态)


尺子


 


 


 


 


橡皮筋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点是:                             


4、组织反馈:由实验小组整组上台汇报实验结果,一边汇报,一边演示实验的方法,用手势和声音模拟实验现象。


5PPT出示振动的概念,小结并板书:振动。


6、学生尝试回答,声音的产生可能和什么有关?


7、小试身手:让学生口答一些有针对性的判断题,巩固新知。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记录。通过对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让学生开始真正意识到,声音并不仅仅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因为外力的作用使物体发生了振动,学生的认识由此向前推进了一步。但科学的严谨性要求我们进一步通过实验来验证。】


三、验证原理、扩大用途


1、出示音叉,观察音叉发声时是否在振动。


2、让学生想办法感受音叉的振动。


3、学生实验:用手感受振动的音叉、用水感受振动的音叉。


方法:用手摸不发声的音叉和发声时的音叉,说说感受。把不发声的音叉一部分放入水中,观察水的变化,把发声的音叉一部分放入水中,观察水的变化。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5、小结:有些物体的振动明显容易观察到,而有些物体的振动是不明显的,但可以用其他方法感受到。


6、演示鼓上跳舞的米粒,问:为什么敲响鼓时,米粒会跳起来。


7、小结并板书: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8、再试一试:让学生口答一些填空习题,巩固新知。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让学生了解振动不明显的可以用其他方法感受到,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让学生理解起来更简单。】


四、应用原理、巩固概念


1、拿出锣,敲一敲锣后提问:锣的响声持续的太长了,谁有办法让锣声不拖“尾巴”吗?学生回答后让他们说明理由。


2、演示实验。


3、小结:当物体的振动停止时,声音也就消失了。


【设计意图:通过锣的反证法实验,引导学生深入体验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五、拓展延伸


1、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2、听知了和蚊子的声音,让学生课后查询知了和蚊子的发声部位。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振动


物体                      声音


 


振动停止 ,声音消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20 20:49:14编辑过]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3#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4#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设计思路


萧山区义桥实验学校  郭杰


一.为什么要选择这一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这节课用来上公开课、研讨课的很多,我也在网上看过别人的教案及视频。这节课的内容非常经典,经典的内容如何上得经典,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如何上出新意,我也想试一试,所以就选择了这节课。


二.课的设计


在设计这一课时,我把主要着力点放在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上,因为我觉得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仅仅在科学知识上,更重要的在科学思维的培养上。这节课的设计,引导学生从观察到归纳,然后通过探究,不断的进行例证,最后还用反证,一整套的思维设计比较严密,让学生体会声音与振动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概念。


第一环节是导入,在这里我安排学生先听各种物体发出的声音,此环节让学生感受并分辨各种声音后质疑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第二环节是探究尺子和橡皮筋发声时的状态,这里选择了尺子和橡皮筋两种材料,这两种材料也是非常经典的材料,一是它来自于学生的生活中,而且非常常见,又比较便宜。二是这两种材料发声时的振动非常明显,便于学生观察。教材中在这一环节中还有一种材料是鼓,对于鼓,我觉得不是和尺子及橡皮筋同一层次的材料,因为它的振动不是很明显,要借助其他的物体才能观察到现象,所以在这里我把它舍去了,而放在下面的环节中。通过这一环节的研究,学生初步了解了声音可能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第三环节是进一步验证声音到底是不是振动产生的,这里选择了振动现象肉眼不易直接观察的音叉和鼓,让学生动脑筋借助其他的物体去观察这两种物体的振动现象,在思维上有了上升。这里两个实验我采用了分组和演示结合的方法,因为音叉在水中的振动现象如果用演示,学生会看不清,效果不好,而在鼓面上放物体振动现象很明显,所以用演示足矣,有时候演示实验比分组实验效果更好。


第四环节是反证环节,借助锣这一材料,让学生探究锣的振动停止后还会不会发出声音,进一步证明了声音和振动的关系。


最后一个环节是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发声和接收声音的器官,丰富学生的知识。最后安排学生到网络查找蚊子和知了发声的部位,因为我觉得在21世纪,网络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人类是离不开网络的,所以我的学生我有时会在一些课堂中渗透网络学习内容。最近几年我也一直致力于网上教研,担任省、市、区三级网站的网管员,连续三年被浙江小学科学分会评为省网优秀管理员,在省网的网标征集中,我也有幸被选中,现在省网的网标就是用我设计的网标。也多次组织和承担区内的网络教研活动,为萧山的科学老师作过网络教研的讲座;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师QQ群是我创立的;萧山小学科学网上学生天地中的“考考你”是我设计的,非常受学生的欢迎,远在河北的学生也来参与过,目前已经出了65期;我还创立了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师主题沙龙活动,活动多次得到喻伯军等老师的关注,效果也非常好;2010年萧山小学科学网网管员会议在我校召开,美国麻省州立大学的张红琴博士也到我校进行过指导。


三.关于 “关注探究活动中的有效研讨”


我们这次调研活动中的主题是“关注探究活动中的有效研讨”,征对这一主题,我在这节课的研究重点“探究尺子和橡皮筋的发声”这一环节中设计的表格上做了文章,在这张表格中,我按照顺序安排了“发声前物体的状态,我们是怎样让它发声的,发声时物体的状态和无声后物体是的状态”四项内容,这样的安排一是根据学生实验时的思维顺序,二是通过实验及观察,让学生分别从物体的不发声到发声再到不发声这些状态进行比较,学生围绕这一过程,他们的研讨就会有针对性,也会比较有效。


再者我在学生汇报交流时动了脑筋,要求学生边交流,边演示,边模拟。我觉得汇报交流也应该是整个探究活动中的一部分,这样的设计更加形象,能吸引学生。


以上仅仅是我个人在设计这节课过程中的一些粗浅的想法,肯定有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5#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萧山区朝晖小学   金亚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省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费力。


3、杠杆原理在生活中广泛使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省力和方便。


过程与方法:


1、科学小游戏:提供一根金属撬棍和金属支点,由学生上台分别用食指按压撬棍两端,激发全体学生的探究热情。


2、学生用自己的文具摆一摆杠杆,揭示杠杆的三个基本点,引出杠杆尺的研究。


3、杠杆尺的探究实验:教师说明和演示杠杆尺的实验探究方法,学生进行杠杆尺实验探究并填写实验记录,最后进行杠杆尺实验的数据分析得出杠杆原理。


4、换位实验:数字化撬棍原理器的实验探究,分析数据,进一步理清杠杆原理。


5、找一找生活中杠杆类工具的杠杆原理。包括:井水抽水机、羊角榔头拔钉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有效体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2、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在科学学习中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3、体会科技提升生活质量,热爱科技创新的科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体会和理解杠杆原理,找出生活中的杠杆原理。


教学难点: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理解杠杆原理。


教学准备


△ 学生实验:


1、游戏实验材料:一根金属棒、一个金属支点。


2、学生分组实验材料:每组准备杠杆尺(机械实验盒)、两盒砝码。


3、学生实验材料:数字化撬棍原理器(教师自制教具)


△ 教师演示实验:井水抽水机视频演示和照片(多媒体),羊角榔头拔钉子(实验演示)。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


1、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在讲台上放了两件物品,它们是一根金属棒和一个金属块,我们要进行一次课堂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由老师将金属棒放到金属块上,然后请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各自上台用食指用力按金属棒两端,看谁能获胜?”


2、学生上台操作,结果男生以失败告终。


3、教师:“感谢两位同学的上台,但是奇怪的是男生会失败,不过今天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输赢,我们要探究的是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学生会说出铁棒两端长度不一样,是铁棒和金属块在作怪,老师顺势导出:像铁棒这样的物品在科学的殿堂里叫做杠杆,今天我们就要来探究杠杆的科学。(教师板书:杠杆的科学)


4、老师板书板画,和学生一起探讨杠杆的三个基本点。






二、学生摆一摆杠杆,引出杠杆尺的研究。


1、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杠杆的基本结构,如果老师要求你们用最简易的方法摆一个杠杆你们能够做到吗?大家试一试!”学生用文具摆出各种杠杆。


2、教师:“今天我们如果要通过实验来探究,大家有没有好的实验方法?”学生会说出一些方法后,教师利用课件导出杠杆尺的研究。


三、杠杆尺的实验探究:


1教师说明和演示杠杆尺的实验探究方法。教师导出今天我们将用杠杆尺来研究杠杆的原理,介绍学生小组中的杠杆尺的基本结构。确定杠杆尺的中间关节为支点,左端为阻力点挂点,右端为用力点挂点。左侧挂点分别是左1、左2、左3、左4,右侧挂点分别是右1、右2、右3、右4


实验方法:在杠杆尺的左右两端各选择一个挂点,分别挂上不同多少的砝码,最后达到杠杆尺的平衡,看哪一组最先完成6种平衡效果?实验数据及时记录到实验表格中后,小组合作整理你们的发现,看哪一组发现最多?注意1:每组组长上台登记一种平衡效果,不能重复!注意2:钩码数相同的只能填写一种。


 2学生进行杠杆尺实验探究,小组合作填写实验记录,教师进行分组指导。



















































杠杆尺探究实验记录表


左边(阻力点)情况


右边(用力点)情况


钩码数(个)


阻力点到支点


的距离(格)


钩码数(个)


用力点到支点


的距离(格)


    )个


左(    )格


    )个


右(    )格


    )个


左(    )格


    )个


右(    )格


    )个


左(    )格


    )个


右(    )格


    )个


左(    )格


    )个


右(    )格


    )个


左(    )格


    )个


右(    )格


   )个


左(    )格


    )个


右(    )格


我们的发现1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力;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力。


我们的发现2


我们的发现3


 


 


3进行杠杆尺实验的数据分析得出杠杆原理。


    学生实验结束后,师生一起分析实验记录表。教师将实验表格复制成两份,然后师生进行逐份分析。主要过程包括数据分类和逐类分析,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验汇报进行相应分析。


四、换位实验:


1、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我们发现了杠杆原理。但是实验有很多方法,方法多了就更加有利于我们去发现更多原理,今天老师带来了理解杠杆原理更加直接的实验教具——数字化撬棍原理器。


2、教师简要介绍教具的设计原理。


3 在学生杠杆尺实验的同时,请个别小组进行数字化撬棍原理器的实验。


4、老师个别指导小组人员进行数据的收集,并由学生及时记录数字化撬棍原理器实验数据记录单。


5、交流实验成果,完成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果,进一步明晰杠杆原理的理解。


五、找一找生活中杠杆类工具的杠杆原理。包括:井水抽水机、羊角榔头拔钉子。


1、探究井水抽水机:用多媒体放井水抽水机的操作视频,同时提出要求学生找一找井水抽水机工作原理,同时教师用简笔画画在黑板上。


观看后,教师由学生上台找一找井水抽水机的三个杠杆基本点。


接着老师又接着提问:“如果要你去抽水,你的手握在手柄哪一部位最省力?为什么?”


2、探究羊角榔头拔钉子:教师出示一段木料,然后老师用榔头将铁钉钉到木料上。接着老师提问:“谁能用手将铁钉拔出?”同学们纷纷表示不能。


老师又问:“老师给你一个工具——羊角榔头,你能将铁钉拔出来吧?”此时,如果学生能就由学生亲自拔,如果学生不能就有老师进行现场演示。


接着,再次提问:“羊角榔头拔铁钉是根据什么原理实现的?同学们不妨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的同时,教师用简笔画将榔头拔铁钉画到黑板上,再有学生上台找一找三个杠杆基本点,并将杠杆部分用彩色笔勾勒。


问:从抽水机、羊角榔头的杠杆原理来看,你发现杠杆不一定要直的,也可以是弯的。


六、拓展延伸:


趣味思考: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又一位科学家叫阿基米德,他是一位大科学家。他对杠杆原理有很深的研究,他曾经向国王夸口说:“只要宇宙中给我一个支点,我能用一根长长的棍子把地球撬起来。”你们觉利用杠杆原理是否能够实现?现实又真的能实现吗?


趣味拓展:老师的设想,假如我们有一根无比坚硬的铅笔和一个无比坚硬橡皮,它又能撬起多重的物体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20 20:52:35编辑过]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6#

《杠杆的科学》设计说明


 



萧山区朝晖小学 金亚军


    今天我上课的内容是六年级上册《机械与工具》单元中《杠杆的科学》,这一篇课文我的初稿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革新,试教后在两位教研员的指导下对初稿进行了修改,就形成了今天的课堂结构。这节课在教材的传承和发展上动了一些脑筋,杠杆原理的得出依赖于前半段的杠杆尺的实验探究。另外出于对教材的思考和改进,又以自制教具的方式进行实验补充,以期实现杠杆原理和撬棍原理的完善和综合。细细分析杠杆尺探究实验和自制教具“数字化撬棍原理器”在课堂的实际应用,应该说各有千秋。杠杆尺两端的钩码数×格子数等量关系显而易见,等臂杠杆的不省力不费力效果都能较好呈现,但是省力程度在数据中的整理却显得有些繁琐。而数字化撬棍原理器却展示一个更加直接的数字化显示对比方式,对理解杠杆原理的省力费力原理就显得轻而易举。


为了达成科学探究课堂的高效性,本人积极开展了自制教具的研究。近三年的专职科学教师期间(以前在分校任教),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先后设计制作了磁悬浮列车教具模型、小缆车时速测量装置、数字化撬棍原理器等多件自制教具,在区自制教具比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并获得萧山区自制教具能手的称号,并有7项自制教具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其实对于教研课我上得并不多,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喜欢将个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平时的科学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以学生的科学兴趣成长作为个人的最高目标。个人平时注意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经验积累,再结合教材教学,以实现向学生熏陶科学精神和积累科学研究技能的目的。


教学研究方面,我追求的是简约的课堂、追求怎样增强科学课堂的研究性、趣味性、高效性和生活化,努力营造轻松、和谐、高效的课堂气氛和课堂效果,努力做到课内外兼顾。


2008年我校搬入新校舍,同时成立了朝晖小学少年科学院,使科学课与课内外有机结合有了新的园地。我校少年科学院在兼顾各项科技比赛活动的同时,科技“三小”活动得到有序开展。科技“三小”活动就是指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活动,这些项目因为具有较强的研究性,经过近5年的常年实施收效显著,已经成为我校少年科学院的重点课题。我申报的《以科技“三小”活动为抓手  有效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被立为杭州市课题,近两年在师生的合作下就实现100余项研究成果。其中学生的小发明、小制作、考考你、小论文在省市区网站上广泛发表,本人还连续三次被评为浙江小学科学网优秀会员。我校的科技“三小”活动的热点是科学就在身边,坚持关注师生的身边生活中去发现一个又一个有趣的研究项目。科技“三小”活动是由课内到课外的蔓延,使课堂呈现由内而外课堂之美!


本人也非常关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开展科技创新的尝试,先后获得17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同时还带领学生共同参与,科技创新项目比赛中也为学校争得众多荣誉。如我校的航空模型比赛项目就在区内有很高的知名度,我校在最近两届比赛中都获得萧山区第一名。通过科技创新也为我的科学教学积累了很多教学资本,使我的科学课更具研究味和趣味性,科学课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一门课程。


我校在历任科学教师的一起努力下,我校的课外活动已经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我校科技组35-40岁的男科学教师占50℅,这些科学教师都在我校课外活动发展中起到很到的作用,我的成长与组内各位成员的通力合作市分不开的。


就任科学教师以来,非常荣幸地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取向,找到了人生的乐趣。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专家的指导!谢谢!

三江居 http://blog.kxsy.net/user1/7267/
TOP
7#

谢谢提供!收集至:  【综合】科学教研活动资料集(更新中……)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2&id=5063

二剪梅园http://blog.kxsy.net/user1/6/index.html
TOP
8#

两位老师真的是很有钻研精神。金亚军老师的自制教具很有一套。
TOP
9#

很有级别与档次的锻炼机会,二位老师的设计也很有借鉴意义。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