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期的开学特别充实,8月28日,听了教研室徐和平主任题为“创立'教学生学'的教学新范式”的专家讲座,8月29日,参加了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和教材纠错”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活动,8月30日,参加了关于区2011年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的会议。静下心来回味连续三天的学习,培训,我发现三次活动虽然组织的机构不同,形式和内容都不同,但它们却有其相似之处:
首先:学生是主角。
徐主任的讲座以杜郎口中学,洋思中学的成功例子开讲,这些不知名的学校能迅速走红的奥秘在于八个字“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室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地方,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教室四周的黑板上写下自己的解题思路,甚至黑板写满了,有学生拿粉笔写在地上。学生的投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着实令人感动,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我想要成绩不好都难。课堂真正交还给了学生,45分钟的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占了35分钟,而教师真正的讲只有10分钟,试问我们的课堂教学,谁能做到这样的时间分配?
而在第二天的科学专题研训活动中,杨春晖关于“体验科学实验,享受无穷乐趣”的讲座中也提到:我们的科学实验教学应给学生创设广阔的实验空间,提供充足的时间,教师应采取“不干涉政策”,真正给学生以实验,思维的空间。在科学的新课程中倡导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学生成为可以课堂的主体。但在很多的公开课中,我们却不难发现,教师仍是主角,在实验前,教师强调得太多,总是不放心这个,不放心那个,就怕学生出差错,从而导致学生的实验时间不够,更别提实验后的思考,讨论环节了,这些环节往往因为时间关系而草草收尾。其实,现在的学生都很能干,教师尽可以多放手让学生独立去完成,当学生在实验中遇到问题时,教师能适时地帮助一下,我想比实验前说很多更事半功倍,况且,实验前的过多铺垫会打消学生的实验兴趣与积极性,往往造成了很多学生的被动实验。
我们的科技活动,不论什么比赛项目,学生无疑是主角,无论教师在比赛前如何精心准备,细心指导,到了比赛场地,那就要看学生的发挥了。首先,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就是严峻考验,如此紧张的气氛中谁能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谁就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其次,比赛考验的是学生灵活应用的能力,同样的操作步骤,同样的技巧,学生如何在具体的比赛中随机应变,应用自如,这是一种能力。而此时的教师一律不能进入比赛场地,只能在场外旁观,什么忙也帮不上。
其次,做中学。
国内外的教育学家及教育工作者都非常重视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做中学”的意义,从美国教育家杜威到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徐主任提出的导学作业新范式就是从作业这一环节,对“做中学”的一种全新诠释。作业已不再是我们平常理解中的课后作业,导学作业包含三部分:预学尝试(预习作业),合作解难(随堂作业),梳理提高(后续作业)。作业的形式更加多样,而且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做出修改与调整,作业也将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所以,作业无形中也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
如今,我们的科学教学以科学实验为主,强调学生的“做中学”。通过科学实验教学,学生的意识强起来了,学生的双手动起来了,学生的神经也兴奋起来了;通过学生一次次的做实验,学生不仅积累了科学知识,而且提高了动手能力,养成了思考的习惯。如果我们能将实验的空间进行延伸,拓展: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由教室延伸到家庭,鼓励学生多建一些小小的家庭实验室;由学校延伸到社会,多组织学生搞一些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爱上科学,爱上科学实验,让实验成为孩子探究的习惯,成为孩子解决日常生活的主要手段。
充实的开学,把我从假期生活一下子拉回到紧张的新学期工作。新学期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新学期有新的目标等待着我们去实现,新学期有很多的新任务等待着我们去完成,新学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2 9:01:5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