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推荐]科学课堂流行病诊治 [复制链接]

1#

[推荐]科学课堂流行病诊治

科学课堂流行病诊治


                                                               作者:曾宝俊


源于经常听课,发现许多老师在上课时非常注意教学环节的科学性、严密性、逻辑性,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常常对下面这些现象熟视无睹,然而这些现象的背后却隐藏着诸多“不科学”的因素,如果长期忽视,则会对孩子的科学素养的形成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现列举这些流行“病症”现象,希望能够引起广大科学老师的注意。


病症一:浮躁症


典型症状:当老师刚把一个问题提出来,下面的学生马上把手给举得高高的,甚至伸到老师的鼻子下,嘴里还说:“我来,我来”“我会”……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刚发现一点儿现象就大声叫喊着:“老师!我发现了……”“老师!快来看呀!”


病例:《感觉周围的空气》


老师要求学生用薄而透明的塑料袋收集空气后用感官感觉空气,并能够用口头语言把自己的感觉描述出来。从而使学生感觉到,空气就在我们身边。在学生汇报了想对空气作哪些了解后,进入下面的教学环节。


师:你有什么方法也能把空气放到课桌上进行研究呢?


生:用塑料袋装一些空气。


生:拿气球吹一些空气。


生:我们用玻璃杯扣住一些空气。


师:好,同学们想了这么多办法,课本上只介绍了一种方法,还不如我们想得多。我们就用这些办法来收集空气。收集起来后我们大家玩空气,你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开始。


学生一听到“开始”就迫不及待地动手做起来,有的用塑料袋兜空气,有的往塑料袋里吹气,有的用玻璃杯扣空气,有的还在商量办法。空气采集到后,有的孩子在抛塑料袋,有的相互扔来扔去,当一个孩子用手猛按塑料袋发出很大的响声后,实验室里“啪”“啪”的声音不断,此起彼伏,从未停息,教学无法延续。当然也有的孩子相互推推搡搡,也有相互扔橡皮的。坐在边上的孩子还小声的讨论昨天播放的哪吒的故事。整个课堂欢声笑语不断,大家非常的开心。


病理分析:在小手高举和“我来,我来”“我会,我会”高声的背后,是学生浮躁的体现,他们由于心理特点,好表现自己,背后隐藏的是学生幼稚的自我表现欲,,有一点发现就满足了,甚至有小手就是刻意表现,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希望他的发言能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恰恰忽略的是对这一问题深思熟虑之后进行的一次冷静的表达。


医治处方:在平时的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独立深入观察、分析问题的意识,在举手前要做好细致、完整的分析,尽量把观点表达成熟一点;要有责任意识,不要随意乱发言,对自己的观点要负责任,多学习科学家的品质,没有一定的发现,不轻易表达自己的见解,让冷静的思考成为一种习惯。


病症二:妄想症


典型症状:在课堂上,老师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学生于是开始天南海北地狂想,全然不顾现实时空以及物质条件的实际,然而在现实的课堂上却又无法实现这些方案,于是,在学生提出方案以后,老师们常常将学生们提出来的问题和制定出来的研究方案扔在一边,不去管它,转而去研究老师教案上的问题和实验。


病例:《怎样让冰块融化得快?》


师:关于冰块融化,你们想怎样研究呢?


1:我想研究阳光下冰块的融化;(这个愿望倒是可以实现)


2:我想研究炭火中的冰块融化;(目的是什么?可能自己也不太清楚)


3:我想研究冰块在火星上怎样融化;(科学家尚不能登陆火星,何况你呢?)


4:我想研究冰块在赤道上的融化情况;(有何意义?再说,课堂上你去得了赤道么?即使去得了赤道,就单为研究冰块融化,值吗?)


病理分析:在这样的课堂上,让学生提出问题和制定研究计划的环节成了一个做秀的环节,仅仅是为了体现新课程改革中的理念----学生的自主性的落实。因为受客观条件限制,这些方案都不可能实现,即使第一种方案是可行的,也要取决于当时的天气——必须是一个艳阳高照得日子。而现实的课堂上,老师只为学生在准备了一种方案的材料——热水,学生精心设计的方案在现实的航线中搁浅了!最后,孩子所有的方案全被抛弃不用,转而研究老师的方案。


医治处方:其实学生会不会实验研究是一回事,而能否周密的制定可行的方案又是另一回事,这两者一个是科学能力的问题,一个是科学态度的问题。与其让学生在作秀,到不如真正研讨一个方案,围绕这个方案的制定和修改展开讨论,切实提升学生的素养,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让学生在真正自己的空间里研究,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病症3:内虚症


典型症状:观察是小学科学课堂中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类活动,我们也常常看到各类观察活动层出不穷,就会发现一种怪现象:许多周期性观察活动只安排一轮观察活动,许多归纳性的观察活动只安排了一个种类的材料给学生观察:种油菜,从开花到结果;看月相,从月初到月末;观察一种蚂蚁就企图概括出蚂蚁的共同特征了,观察一种花就试图提炼花的形态的种类了……


病例:在对蜗牛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学生们开始在一起交流自己的观察记录:


学生1:我发现蜗牛走过的路上有一些粘液一样的物质留下来。


学生2:蜗牛有两对触角,前面一对短,后面一对长。


学生3:我发现蜗牛它的后面一对触角上长有眼睛,而且它看得不是很远。


学生4:蜗牛不喜欢吃苹果,喜欢呆在阴凉的地方,因为它怕热。


学生5:蜗牛的牙齿非常多,有一万多颗。吃起东西来一定很快。


学生6:蜗牛壳上的螺旋有左旋的也有右旋的,但是我不知道左旋的蜗牛多,还是右旋的蜗牛多。


病理分析:在这个案例中,应该说,学生交流的这些东西没有什么知识性的错误,但是就观察这个角度来说,有一些不是通过观察而能够得到的。例如,学生3交流的是结论性的东西,“看得不是很远”只是一种臆测,不是简单的观察就能够得到的事实;学生4用“喜欢”这种人性化的词来描述蜗牛显然是一种由此及彼的心理推测,“因为它怕热”也不是科学的解释;先不说学生5的观察可能性条件(必须用显微镜)是否存在,单看那“一万多颗牙齿”就不是真实的观察结果,同时数据也不是很准确,很显然是学生头脑中旧有知识储备的再现。学生6的前半句是观察得到的信息,后半句则是问题的提出,把它们一起放在观察记录里面也是不合适的。以上观察记录说明: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很少有人注意到观察的真假问题,很少有人分析过观察记录的感性泛滥,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观察。很多时候,我们的课堂观察的目的是发现知识和结论,而忽视了观察这项活动的本身意义,忽视了评价一项科学研究是否科学,在于你观察的资料有多真实,观察其实是要发现蕴藏在其内部的实质性的规律,而不是发现什么知识。当学生发现知识的时候便认为观察活动可以结束了,而忽视了自己的观察是否可以无数次重复的观察的真正目的。


医治处方:让孩子在脑海中建立观察的真正目的指向,让学生在多次重复后才能总结自己的观察结果,使学生的价值观在观察活动中逐步改变,观察是需要多次的,是需要长时间的,是需要得到原理而非知识。


病症4:急躁症!


典型症状:现今的课堂上几乎没有失败的科学探究,似乎孩子们的探究就应该是一帆风顺的,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课都是成功的,即使失败了,结论大概也能正确得出,无论怎样,结论都是科学的,多数学生只做一遍实验就得出了结论,很少有孩子主动得多做几遍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的。很多课堂上,老师害怕学生回答错误,因为那样需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会耗费时间,所以,老师就在期望学生回答正确,一旦得到正确的答案,讨论就会戛然而止,也不管下面小手如林了!


病理:探究“磁铁的各部分磁性强弱都一样吗”


学生实验后得出了如下数据(ABCDE各点悬挂回形针个数)




































































组别


A


B


C


D


E


1


6


4


0


4


6


2


5


3


0


3


6


3


4


3


0


3


5


4


4


4


0


4


4


5


6


3


0


5


6


6


5


3


0


4


4


7


5


6


0


5


4


8


4


4


0


4


6


(看到这样的一些数据后,该教师已经有些慌乱了)师(硬着头皮):请仔细分析这些数据,你能发现什么?


生:磁铁的各个部分磁性的强弱不一样。


生:我发现C点是没有磁性的,而A点和E点的磁性最强。


生:我有意见,我发现第7组不是A点的磁性最强,因为是B点吸的回形针的个数最多。师:是不是第7组的实验在操作时有错误了?你们看,大部分小组的数据都表明越靠近两端,磁性就越强。而且老师和科学家的研究也是这样的。


接着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磁铁的两端的磁性最强”而就在此时,提出异议的学生在看了看老师和同学之后,极不情愿的坐了下去。


病理分析:这是我们的老师的旧的思想观念未能得以根本改变,孩子需要自己的成就,仿佛没有结论,实验就不成功,就不是好学生。往往忽视了实验仅仅是研究进程中的一个环节,之后还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对质疑进行答复,对结果进行检验,而过于相信一次实验的结论,速成的结论还折射出学生科学精神的缺失。课堂上老师追求的是正确的答案,而不是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升。其实,有时候学生回答对了,但那并不一定是我们所需要的。因为学生的回答不是他自己思维的结果,而是老师引导的结果,学生不是在表达自己的思维,而是在表达教师所要表达的思维。对科学学科来说,这本身就不科学,科学是求真的,不是去揣摩别人的意思


医治处方:课堂上学生应该在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在揣摩老师的答案,他们应该是在思考,而不是在猜测。对于他们得出的答案,不妨追问一句:为什么这么想?引起错误的根源又在哪里?让学生说个源源本本,要引导学生说出的是学生本身的思维的过程。因此答案是否正确并不是重要,重要的是形成思维的过程。


我们做一次实验和做十次实验,或许结论没有什么变化,但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十次中只要有一次不能验证出实验的结果,我们的结论就有待研究,因为科学是可以被无数次重复的,我们不仅需要实验的结论,更需要研究科学追求的规范和严谨,这种态度价值观上的变化和觉悟才是最重要的,从而逐渐养成严谨实验,多次实验的科学作风。


病症五:多动症


典型症状:科学课的一个共性就是“乱”,也被称之为“活”,通俗的说法叫做“热闹”:大呼小叫,你说我笑,你玩我闹,你做实验,我操作材料,老师刚宣布:接下来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我们的想法的……这时候,学生已经不再关注老师说什么了,而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话音未落,实验器材已经被捞在手上了……


病理分析:从学生的心理上来看,动手做永远是第一位的。因为材料太会吸引孩子的目光了,当桌上有东西的时候,那么那个东西必然是孩子注意的焦点。所以,材料一旦进入孩子的视野,就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哪怕是他熟悉的材料,也会引发他操作的冲动。冲动会有两个结果:要么乱做、乱玩,要么细察深究,这个过程中完全由孩子自己做主。


医治处方:教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利用材料让孩子往理想的方向发展,如何调控孩子的思维由浅层次、无序性向深层次、概念性方面发展。所以强调动手之前先动脑,对学生的活动要充分预测,教师对材料的管理要有条理,要有艺术,要学会科学地控制材料,不要把材料一股脑儿地全部放在桌上:孩子们为什么需要这些材料(并不是你想要什么材料就给什么材料)。材料其本身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意味着教师的指导性思维。


病症6:遗忘症


典型症状:经常发现科学课一结束,课桌的桌面上丢下许多课堂使用的记录纸,学生也不要这些,有时有学生问老师怎么办?,老师说,随便,扔到纸篓里吧,或者有负责任的老师收集后打入办公室的冷宫,记录纸成了课堂外无人认领的遗弃儿。


病理分析: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教师对记录纸的功能没有深入的了解,科学记录是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思维物化形式,和学生的探究制作的作品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因为它再现了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过程,承载着科学探究的重要证据,是学生提升科学结论的重要依据。


医治处方:我们不但要精心设计好活动记录,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将自己的记录纸保存下来,也可以装订成册,更要做一个有心人,收好这些原始记录,学期结束的时候加以整理,既作为孩子的收获,留作纪念,也作为评价孩子的材料好好保存!


病症7:失聪症


典型症状:在交流环节的处理上,我们发现有的老师只是让学生简单说说实验现象;有的学生在别人发言时,自己却依然忙于摆弄实验器材,根本不关心别人说什么;有的甚至在为鸡毛蒜皮的琐事争执不休……而老师呢?只是在关注发言者,不太关注其他人的倾听情况……


病例:《研究指纹》


课一开始,教师让学生伸出手,观察指纹,并用身边的材料,拓印下自己的指纹。


师:有了清晰的指纹,小组讨论一下,关于指纹你想研究些什么?


1:指纹是什么形状的?(问题不明确,说明学生在猜测老师需要什么答案,而老师需要做的事让学生明确问题的指向性)


2:我的指纹跟小组同学的指纹一样吗?(这个问题研究不了,指纹研究首先是从生物细胞分子学推理而来,得出每个人的指纹不尽相同,进而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和破案中。以目前学生的条件,不可能研究出每个人的指纹区别在哪儿)


3:指纹有几种形状?(可以研究)


4:我的每一个手指的指纹一样吗?(老师应该引导转换成“我有几种指纹?”这个问题。)


5:我的指纹和家人的指纹一样吗?(在现场能研究吗?)


6:左手的指纹和右手的指纹一样吗?(同生4的问题一样)


7:指纹大致可以分成几类?(同生3的问题一样)


8:指纹有几圈?(这个问题值得学生去细细观察,好。但是我估计课堂上老师不会鼓励学生去数一数圆形指纹的圈数,哈,猜想而已,错了莫怪)


9:人长大了以后指纹会变化吗?


病理分析:小学生不太关注别人的发言,学会倾听是小学生的一大难题,他们在交流时还没有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圈圈,而教师有时只是在关注发言者,不太关注其他人的倾听情况而造成你说你的,我玩我的。


医治处方:交流汇报原本是学生思想碰撞、智慧交流的过程,是学生表达自己想法、倾听别人观点的过程,是接受别人观点、改变自己观点的思维建构过程,更是一个信息双向流动的过程。汇报交流不仅仅是汇报学生的事情,也是所有同学必须参与的,更需要老师的点拨、推动:当学生表达困难时,老师及时提醒;当发现学生的回答不够完善或存在问题时,教师应组织相反意见的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引发更多的人加入到争论中。尤其是要注意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因为当别人对自己正确之处提出质疑时,学生就会据理力争,捍卫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的不足时,学生则会反思自己,吸收别人的信息,重新建构新的结论,这就是汇报交流的真正目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 23:21:24编辑过]

分享 转发
一个人能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
TOP
2#

欣赏曾老师缜密的思维,对科学怪病要清醒认识,不要见怪不怪。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1 23:52:48编辑过]

TOP
3#

分析得真详细呀,学习啦
秀山小学红领巾气象站地址:  http://dsxsxx.com/qx/    欢迎你多关心气象信息
TOP
4#

学习了
平时的教学中尽量记得避免以上情况。
TOP
5#

曾老师对科学课堂流行病看得很透,名医啊!
茅盾实验小学→乌镇植材小学→羔羊中心小学   金国江  QQ:55502289
TOP
6#

这些通俗易懂的文章比那些长篇大论更能给年轻教师启发。
TOP
7#

以下是引用谢勇波在2011-9-2 8:10:00的发言:
这些通俗易懂的文章比那些长篇大论更能给年轻教师启发。

同意!


看完这篇文章之后,反思中……

TOP
8#

学习了。受益匪浅
TOP
9#

怎么在教学中避免、解决这样的问题更重要
TOP
10#

曾老师的分析非常到位啊
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310007
TOP
11#

学习了,对我们新老师帮助很大!
TOP
12#

名医出高徒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13#

已经转到我空间,给老师们分享了,谢谢!
TOP
14#

以下是引用漫步云天在2011-9-2 22:35:00的发言:
已经转到我空间,给老师们分享了,谢谢!

正是我要做的,呵呵~~~

离目标远一点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还在努力着!虽然我们才刚刚起步…… “成功之路,紫薇起步” 浙江省缙云县紫薇小学 陈志强
TOP
15#

学习了!很受用!
TOP
16#

分析的到位!学习了!很形象!
TOP
17#

海风老师这一点,突然豁然开朗,帖子已是十多年前,但现在依然很适用,拜读,感谢
TOP
18#

这个比喻很形象
TOP
19#

这个病例分析的模式还挺新颖的
TOP
20#

妙手回春
TOP
21#


加油加油每一天!
TOP
22#

这些症状确实是我们每天都在发生的常见现象,通过病理分析,医治处方的方式,我们可以更加正视这些问题。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