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2011支点六上教学随笔 [复制链接]

31#

2-2 《形状与抗弯曲能力》教后记


1.复习梁的宽度和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本课意在以生活实物来印证上述结论。


2.翻看教材29页钢材为什么要做成多种形状?教师板画这几种形状,钢板弯成这样的形状和普通平板相比承重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也来仿制一下。这里教师有没有必要告诉学生不要选放不住重物的形状如圆形、“L”形等,今天课后才想起这个问题,从课堂看大部分学生选择了锯齿波浪形。


3.我们先来搭桥墩,一边一本语文书就可以了,桥墩间距离10厘米,学生操作丈量。同桌两人准备一张日记本上的厚纸,长度方向搭在桥墩上,先用最轻的文具放在纸的中间,能放轻的再放重一点的逐渐累加。学生活动。师:谁的纸能承受一支笔的重量?两支笔?对照教材上的折纸形状自己选择一个形状折一下再试看能承受些什么?学生活动,稍后让第一排的学生一桌发一个钩码,告诉学生如果不够可以向别人借。这时学生的热情达到高潮,记录不断被刷新,今天一个班上有学生的纸梁能承受7个钩码,没想到。学生通过亲自体验一定印象深刻,本实验只是平放的纸与弯折的纸的对比,并不侧重什么形状承重效果最好的测试。


4.为什么纸折叠后承重多?跟我们上节课的结论有关,纸折叠后虽然宽度变窄但厚度明显增加,而厚度增加是会大大承受抗弯曲能力的。本环节结合30页上半部分教材领会。


5.观察瓦楞纸结构。本课遗憾在于没有准备瓦楞纸实物体验,但认识结构教材上的图片足够清楚。观察到瓦楞纸有单层和双层的,我选择双层瓦楞纸配合板画讲解,它的结构是三层纸夹两层连续的拱形纸(学生也要画结构,窍门是先画三道平行线,再在三线间画上弯曲的波浪形保证层与层间没有距离),但不是简单的合在一起,合在一起重物一压就塌了,还需要一个工序就是用胶水把几层纸粘好才能定住型。如果只是五层纸厚度不会厚,但五层纸组成的瓦楞纸为什么厚多了?这个问题又是在回应“弯折形状能增加厚度大大增强抗弯曲能力”这个主题。


20111013

TOP
32#

2-3 《拱形的力量》教后记


本课教学材料是A4纸和七八个垫圈。因为是与第二课合在一起上的,所以本课上的是简化版。


课的开始是从瓦楞纸中的拱形引入的,瓦楞纸中有拱形,拱形承重有什么特点呢?我首先出示A4纸,把A4纸挤成拱形展示给学生看这就是拱形了,什么地方有拱形呢?有学生说赵州桥,我说一些城楼门也是拱形,学生参看教材31页。结合活动手册一个测拱形力量的实验表格,先介绍新名词“拱足”,我把它解释成“拱形的脚”,实验时拱足两边依次为不放书、放一本书、五本书和十本书。为节省时间我演示该对比实验时采用倒序,在前排学生手里收齐20本科学书一边放十本,让学生注意观察拱形纸的弧面与书要紧密贴合而不是把书摞得很齐。放垫圈一个个小心慢放,让学生注意观察拱形顶的变化:垫圈放多了拱形顶慢慢变平上面变宽。每次都记下压垮拱形时垫圈的个数,倒序的好处是第二次一边抽掉五本书时不用再整理书本的状态利于快速演示。第三次一边剩一本时拱形纸就有点飘摇,需要两手配合放准垫圈的位置才能保持短暂的平衡,一般放两个垫圈就塌了,最后不用书本抵住拱足用手搓起拱形松手A4纸就自然归于平展,所以垫圈个数记为零。我们会发现抵住拱足的部分越高拱形的承重就越多。抵住拱形的部分越矮越容易变形。


建筑中的拱形为什么会承受很重的重量呢?我们看教材上的“瓜皮拱”,它就是在模拟建筑上的拱形承重。我在黑板上板画“瓜皮拱”简图,和学生明确“瓜皮拱”的每一部分都是一个上大下小的倒梯形,上面重物压下来,最上面的倒梯形块并不会掉下来而是会把受到的力向下向外传递给临近的瓜皮,从而相互挤压地更紧,上面重量越大拱形各部分相互挤压得就越紧,承重也就越多。我们还需要注意“瓜皮拱”两边顶住拱足的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拱形受压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没有东西挡住拱足它会很容易垮掉。


20111014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14 23:45:14编辑过]

TOP
33#

2-4 《找拱形》教后记


1.课开始先复习拱形承重大的原因。


2.圆顶形和球形与拱形


以乒乓球为例分清什么是圆顶形和球形,一个乒乓球是球形,半个乒乓球就是圆顶形。它们包不包括拱形?看教材三个圆顶形的乒乓球扣在下面上面能支撑很多书的重量,它们为什么不容易被压瘪呢?师出示由大头针穿起的多层纸条,先提着大头针展示拱形,松手拱形纸条塌在桌上,问学生这个拱形还不是完整的拱形缺少什么?(抵住拱足的部分)演示抵住拱足,然后把这一摞纸条按在黑板上以大头针为中心均匀地呈辐射状展开,再提着大头针从黑板上拿下来,学生会发现原来许多拱形的纸条变成了一个圆顶形,这个演示实验说明了圆顶形就是许多拱形的组合。松手这个圆顶形就塌下来,问学生这个圆顶形像半个乒乓球但没有一点承重能力缺少什么?生答缺少挡住拱足的部分。师出示一个纸圈套入这个圆顶形固定住拱足,半个乒乓球就类似这个结构,圆顶形下面的纸圈挡住了拱形向外推的力,所以圆顶形不产生向外推的力。球形等于圆顶形乘以二,两个圆顶形扣在一起就成了球形。它在任何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是拱形,在一点上受力会把力传递给球形的其他部分而不容易变形,一个孩子捏一个生鸡蛋不容易攥破就是这个道理。


3.饮料瓶与拱形


结合活动手册讲解饮料瓶结构,出示剖成两半的饮料瓶分清上、中、底部让学生观察各部分的形状和厚度、强度,并分析为什么这样设计?(当把瓶盖拧开饮料瓶一分为二时学生很惊讶原来看似一个的瓶子是分开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注意力好时教学效果也是最好的。)


4.生物体与拱形


结合教材35页教材图片认识奇妙的生物体中的拱形。学生阅读文字部分,师结合图片讲解人的肋骨、头骨、脚骨中包含的拱形。讲肋骨可以先讲人没有肋骨的危害(被人撞内脏破损)提示学生拱形肋骨的作用。讲头骨讲了有些非洲妇女不用手拿肩扛直接把东西顶在头上走,头骨上部的圆顶形可以承受很大的力量。X光透视的脚骨像多块积木拼成的拱形,这样的结构可以承受脚以上身体的重量还很有弹性。最后一排图片是其他生物中的拱形,让学生分辨其中的球形和圆顶形。


20111018

TOP
34#

2-5 《做框架》教后记


1.框架是什么?


学做框架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框架?人们都希望用较少的材料建构巨大的物体,看教材36页图片,以塔吊的塔架为例,它没有用砖块水泥整体建成,而是以一定形状搭建焊接而成,中间留有很多空隙形似骨架,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


2.认识最简单框架


教师出示由木筷、橡皮筋组成的三角形、四边形框架,它们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框架。大家学过数学都知道了三角形和四边形哪个更稳定?(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知识但没用实物实践过)教师分别扭一扭三角形和四边形框架看是不是大家说的那样,教师演示验证三角形框架稳定四边形不稳定。如何让四边形框架也稳定起来?学生会想到给四边形框架搭斜杆,这样就把一个四边形变成了两个稳定的三角形。为什么搭了斜杆会让四边形变稳定?我们看教材37页上的漫画,一只手在推四边形框架,框架里面的小人使劲在顶着阻止框架变形;你再推框架小人伸出两手拼命在拉还是防止框架变形。活动手册要求给四边形框架画三种搭法,有学生就在四边形框架正中间竖着画了一个杆,我就此问题说明像搭梯子一样的固定法每个小格还是四边形一样不稳定所以稳定效果差。给四边形搭交叉的两个斜杆会把四边形变成四个三角形,这才是我们希望的稳定效果。观察教材室外空调机的支架也能看到三角形框架,注意下面的斜杆它起的作用就是在顶着上面的重量。下面学生画活动手册上三幅图中缺少的支撑杆。


3.做一个正方体框架


参考教材37页认识正方体框架的组装方法。横杆用多少根竖杆用多少。我们可以分解为正方体框架上下两个面各有四个横杆,中间立着四个竖杆。教师配合讲解在黑板上画正方体框架的简图学生模仿在活动手册上画,有学生画得像个盒子没有注意杆与杆交叉的部分露出头。正方体框架立着的四个面就是四个四边形框架,刚才学了四边形框架不稳定所以要加上斜杆稳定。这样在立着的四个面需要各加一个斜杆一共四个斜杆。(由于两课并在一课讲学生组装正方体框架并测试承重没有进行。)


20111020

TOP
35#

这样的课后反思很有意义,可惜我坚持不了!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36#

2-6 《建高塔》教后记


本课材料简单,在家里找了个空饮料瓶到校讲课。


1.    引出问题:


38页教材有三幅高塔的图片,塔建这么高,它有什么特点保证不容易倾倒呢?


2.    物体不容易倒的原因


我们以饮料瓶为例,看看饮料瓶怎样容易倒?不容易倒?最不容易倒?教师演示实验,总结规律。(我拿的饮料瓶瓶盖还有点弧度所以瓶口朝下一放就倒,正常摆放不容易倒,但我吹了口气瓶子还是倒了,这时提示怎么最不容易倒呢?联系到做成不倒翁那样底部重的那种。有个班窗台上正好有装少半瓶牛奶饮料的饮料瓶,我拿来放在讲台上再用力吹就不倒了。以上三种情况我都一一画在了黑板上,总结规律时更直观。)联系到高塔,什么样的高塔最不容易倒呢?


其实框架铁塔还有一个不容易倒的特点,看教材39页,红色箭头代表大风来袭的方向,遇到大风塔为什么不容易倒?风能从高塔的缝隙穿塔而过,如果铁塔外面焊上铁板虽然增加了材料反而容易挡风,抗风能力差。所以铁塔还有一个特点是空气阻力小。


本课少了学生组装饮料瓶高塔的过程,但学生对高塔的特点理解并无难度。


20111021


 


 

TOP
37#

这样的教学反思的确很棒呀,大家都来参与!
TOP
38#

踏实的支点老师,一步一个脚印,向你学习。
TOP
39#

2-7 《桥的形状与结构》教后记


1.导入


今天我们来欣赏各式各样的桥,教材40页最上面有三种桥,它们的材料和结构都有什么不同?


2.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几种拱桥。


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点?(都有拱形。)我们一般印象里面都是桥面在上拱形在下面撑着,但第一座桥却设计得很有特点:桥面上有拱形,为什么这样设计呢?41页上面的漫画会告诉我们答案:开始两个人使劲把一个竿子弯成拱形,但拱形会向两边推拱形不稳定,后来用绳子捆住了竿子的两头把竿子弯成了拱形,这时拱形就稳定了再也不向外推了。竿子不往外弹是因为这段绳子拉住了两端的拱足,抵消了拱向外推的力。桥面上设计拱形也有这样的考虑:桥面就相当于绳子固定了拱足使上面的拱不能产生外推的力,拱承重大能承受桥面的重量。由于拱挪到了桥面以上所以能让桥面设计得低平方便火车通过。下面这几个拱桥就是常见的桥面在上桥拱在下的设计了。


3.再来认识几种钢索桥。


钢索桥的前身可以说是吊桥,红军长征时飞夺泸定桥,那个泸定桥就是个铁索桥,铁索穿两岸,铁索上铺木板走起来颤颤悠悠。现在的钢索桥就平稳多了。41页教材有三座桥的图片,前两个是一个类型,桥面下没有桥墩它靠什么撑住桥面不致于桥面塌陷(靠钢缆拉着)。教师板画,那钢缆也不能悬在空中,它们靠什么固定?(教师板画并说明靠桥塔。)这样一个钢索桥的三部分就全了:有桥面、钢缆和桥塔三部分组成。这样的桥有一个名称叫斜拉桥,什么在斜拉着桥?(钢缆)下面那个江阴大桥老师黑板上画的样子有些不同,它也有桥面、钢缆和桥塔,但桥塔上下来的钢缆没有直接固定桥面而是悬在桥面上方,再由一些缆绳拉住桥面,这座桥也有一个名称叫悬索桥。我们发现这两种钢索桥的桥塔都修得很高,这是为什么?看42页教材,有一个悬索桥的模拟实验,大家猜想一下两个女生拉绳子时,是绳子下垂多些省力还是绳子拉平一些省力?学生举手表决。我这里举了一个例子:少林寺僧人平伸手臂提着水桶,我板画简图;你也提着水桶是这样提着(手臂下垂),你是省力的,我板画两个小人各自从肩膀到水桶的距离,发现省力的这个人这段距离长,这段距离就相当于桥塔而斜伸的手臂就相当于钢缆,这样板画加解释学生应该明确了桥塔修得高的原因:是为了减小钢缆的拉力。


 20111025

TOP
40#

    真的很佩服。每个老师都这样坚持的话,那肯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TOP
41#

谢谢领导夸奖,我会坚持。
TOP
42#

2-8 《用纸造一座桥》教后记


课前告诉学生两人准备一大张报纸、剪刀和胶带。本来是四人小组活动的,告诉学生两人带一份是怕学生有偷懒的致使活动不能展开。实际情况是学生报纸带的少,我拿去做备份的报纸成了学生活动的主材。


本次活动是放开学生手脚的一次体验活动,为确保学生活动时间,教师对活动目的和活动实施用语要简省。课前我裁好了一个10×35厘米的纸条,课上展示给学生讲清今天我们要造的桥面有这么大,黑板上写尺寸,单单一张薄纸很容易塌,怎么加固桥面是首先要考虑的。学生想到了加厚桥面,我给学生提示了两种加固方法,一是前面学过瓦楞纸,我们可以把桥面建成瓦楞纸式的,我板画告诉学生把纸折成锯齿形方向很重要,要选择长边来折线,否则很不经压。折纸完成把作桥面的纸蒙上去用胶带固定两头。另一种方法我先提示谁见过竹筏子?也可以做成竹筏那样的。没有竹子我们用纸管。如果觉得这样卷纸管费时间也可以做成框架式的,教师示范几种。斜拉桥式的也可以做,我示范了一种(胶带作钢缆)。


提示做完,我组织学生清理桌面2468排只留两摞作桥墩的书。1357排把桌子和后面的桌子对成一个大平台方便活动。先讨论做一个什么样的桥,再分好工看每人能做什么?


活动进度各小组相差很多,一个班四五个小组能建成并完成承重测试,有些小组只是裁开了报纸桥还没影。充分活动起来的小组他们测试承重时都有成功的强烈自豪感,这份感觉很重要。


















201110、29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0-30 10:33:42编辑过]

TOP
43#

学生们做得很认真啊!呵呵!
TOP
44#

3-1《电和磁》教后记


1.引入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距今191年前的科学发现,大家注意看教材第一句话,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的反应。他的发现过程是这样的。


2.通电导线与指南针


奥斯特当时在做一个电路实验,大家都知道简单电路,教师在黑板上画简单电路图,能点亮小灯泡的简单电路里导线是通电的,叫通电导线。碰巧当时通电导线旁边放着一个指南针,发现原本指向南北的指南针偏离了南北方向,这时我们说磁针偏转了。小磁针为什么偏转?什么才能使它偏转?(只有铁质物体和磁铁才能使小磁针偏转,利用排除法,教师展示导线不是铁的,那只有一个可能导线在通电时产生了磁性。)电流的大小可以通过小磁针偏转的角度反映出来,为增大电流,下面用短路的方法来做这个实验。教师演示短路,齐读48页关于短路特点的提示。出示电池盒,讲导线与电池盒的连接方法,电池压入电池盒,把导线一头连在电池盒上,另一头不实验时不连。本实验两人配合:一人拉直导线顺着南北方向靠近小磁针上方,另一人接通导线观察小磁针的变化。出现现象后立即断开导线一头,再观察小磁针变化。


3.通电线圈与指南针


把导线变成线圈靠近指南针会怎样?看教材49页线圈的绕法。教师示范绕制线圈(用1号电池绕制,绕得不要太紧否则很难退下来。)绕好后线圈一头导线连在电池盒的一极上(比如负极)实验时线圈立着朝向南北方向,把指南针套在线圈里,保证指南针磁针方向和线圈方向一致。等磁针稳定后再接通电源,观察现象。然后再把线圈翻转180°套上小磁针观察现象。教师示范什么是翻转180°。


本课班上理论知识讲完,再去实验室按演示要求实验约15分钟左右,时间很紧,没有完成的总结留待下节课。


2011112

TOP
45#

3-2 《电磁铁》教后记


1.引入


我们知道磁铁能吸铁,今天我们用铁钉和导线做一个电磁铁看能不能吸铁?


2.制作电磁铁


师展示材料:长铁钉和长导线,介绍绕制方法。留出十多厘米的导线从钉帽那边绕起,采取钉帽处压线末尾压线打结的方法固定。教师示范绕制后说明这就是一个电磁铁:它由线圈和铁芯组成,通电后就能吸铁了。一会在实验室试一试看能吸引几截小铁丝,断电后看还能不能继续吸引?说明了什么?(电磁铁具有通电产生磁性,断电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3.电磁铁与南北极


磁铁磁力最大的地方是磁极,电磁铁有没有磁极?怎么检验?电磁铁也有磁极,根据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通电的电磁铁钉尖一头靠近指南针,如果与北极吸引则钉尖这头是南极,再用钉帽一头试试是什么极?


在有的班有学生反映我的磁铁钉尖是北极,他们组的钉尖是南极,你猜猜为什么会这样?电磁铁磁极改变和什么有关?开始钉帽这边的导线连在电池的正极上看钉尖是什么极?再把这根导线连到电池负极上看这时钉尖是南极还是北极?还可以不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改变线圈的绕制方向试试南北极会不会改变?


讲完理论学生去实验室体验后再总结。


2011113


 


 

TOP
46#

3-3《电磁铁的磁力(一)》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铁钉电磁铁通电后能吸起一些小铁丝,其实在生产中还有一种大型电磁铁,它的磁力有多大呢?大家翻到教材第52页,会看到这种电磁铁一次能吸起几吨重的废铁,大象也有几吨重,想想看这块电磁铁能吸起一头大象,很神奇吧。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板书:问题):都是电磁铁为什么磁力大小不同呢?也就是说什么影响磁力大小?(板书)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这部分内容要分两课来讲,今天讲第一部分。(板书)


(二)有根据假设


1.我们在科学课上说的话都要讲根据,对一个问题进行假设也要有根据。(板书:假设)要想有根据地说出电磁铁磁力大小与什么有关,我们需要复习一遍电磁铁是由什么组成的?(线圈和铁芯),有了线圈套在铁芯上就能吸铁了对不对?还需要什么?(通电)现在知道了电磁铁的组成,大家根据活动手册23页提供的表格讨论一下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完成这个表格。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作出本小组的假设。


3.小组汇报,老师进行板书:线圈圈数、铁芯粗细、电池数量、、、、、


(三)设计实验


1.大家说的这些假设都很有根据,至于对不对还要靠实验来检验。这么多的因素一节课研究不完。今天我们先来检验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和线圈圈数有没有关系?


2.为了使研究更科学,我们需要先制订一个研究计划。(板书:计划)


3.现在我们的实验桌上有这些材料:导线、电池、电池盒、大铁钉、小铁丝。一会儿要做的实验是个对比实验,大家想一想对比实验的原则是什么?


1)在这个对比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线圈圈数)


2)为了实验的公平,应当控制不变的条件有哪些?(电池、铁钉、导线长度……)怎样控制这些条件?


4.下面请各小组讨论并制订研究计划,完成研究计划表。


5.下面哪个小组来汇报自己的研究计划?有没有小组需要补充的,为了实验的统一性,我们规定线圈分别绕204060圈。


6.在这个实验中,还有几点需要注意:


A一个实验完成后需要把线圈全拆下来重新缠吗?


B不要长时间接通电池,出现了实验现象就断开电源。


C吸过的小铁丝放在一边,方便计数。


为了数据更加科学准确,每个圈数都要进行三次实验(出示实验记录表:比如第一次绕20圈,可以进行三次实验,记录好三次的数据,然后取平均数;第二次40圈,同样如此;第三次也是,并且根据磁力大小进行排序。


7.各组明确分工开始实验,做好记录。(老师下位指导)(板书:实验)


8.实验完整理材料,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教师黑板上板书统计)


9.从这些数据中你发现线圈圈数与磁力大小有没有关系?什么关系?(板书:发现)


10.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电磁铁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越多,磁力越大;圈数越少,磁力越小。


(四)总结延伸,承上启下


1.大家看黑板今天我们都做了些什么?教师配合讲解把学习的几个环节用箭头连贯起来,课的开始根据现象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有根据地提出了假设,接着制定了研究计划,然后开始利用实验材料进行了验证,最后得出我们的发现。科学家通常也是这样研究科学问题的,今天大家做得就像科学家一样。刚才我们各小组还提出了其他的假设,这些因素是否也会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今天就上到这里,下课。


(五)板书设计


电磁体的磁力(一)


问题             假设              计划               实验


?影响            线圈—圈数——204060     20   40   60


磁力    电磁铁  铁芯—粗细    铁丝放一边               


大小          (通电)-电池数量           


不要长       发现:圈数少磁力小,


圈数多磁力大。


2011119


 


 

TOP
47#

3-4电磁铁的磁力(二)》教后记


有了前面一课的铺垫,这节课的探索方式学生已经熟悉了,线圈绕制更加熟练了,所以虽然实验变成了两个但教师的引导轻松了很多。


本课的材料准备:每桌上准备两个电池盒、一粗一细两根螺栓(各77毫米)、长导线、小铁丝。


课的开始首先回顾上节课总结的数据,引出“知道了线圈圈数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电池数量和铁芯粗细是否也会影响磁力大小?”这一话题。


先制定电池数量是否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研究计划。师生讨论实验中要改变的一个条件是什么?怎么改变?哪些实验条件要保持不变?再补充配合实验的记录表,然后教师演示怎么把电池盒组合在一起?


那么铁芯粗细是否也会影响磁力大小?教师展示一粗一细两个螺栓,师生交流实验计划。本课规定在螺栓上绕线圈统一为40圈方便数据汇报。


去实验室实验,得到数据回教室汇报交流。发现电池数量能明显增强电磁铁磁力,汇报数据时我都用倍数来显示数据间的差距之大。但铁芯粗细得到的数据就不同了,有的组得到了粗螺栓40圈一节电池能吸12个(也有反映109个的),细螺栓同样条件能吸起8个。我总结粗的螺栓比细的确实能多吸起一个或几个铁丝但差距不大,所以说铁芯粗细与电磁铁磁力大小有一定关系。


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的两节课中,有个学生发现了线圈离哪端铁芯远那一端的磁力就小,离哪一端铁芯近,哪一端的磁力就大这一规律。其他班有学生无意间就补充说明了这一点:有的学生线圈没有系紧线圈间有大的空隙螺栓螺纹一端吸起的小铁丝就多;再把线圈拢紧吸起的小铁丝就少多了。


20111111

TOP
48#

3-5《神奇的小电动机》教后记


今天这节课由两位老师来讲,我讲第一部分,再请另一位老师讲,再不明白我做解释。


1.引入


翻开教材58页,有一辆揭开车盖的小赛车,接通电源它就会转动起来,小电动机为什么会转动呢?


2.小电动机的构造


结合教材图片,在黑板上分级写出小电动机构造,板画小转子和两侧月牙形的磁铁,解释换向器的作用:原来学过线圈通电后能使小磁针偏转。现在相当于小磁针的磁铁被固定住了,怎么办?线圈说它不转我转,结果有线圈的转子就转动起来了,现在我们知道它为什么叫转子了吧?但是新问题来了,线圈通电不能使小磁针连续转动,那小电机的转子也有这种情况。这时换向器就开始发挥作用了。它能准确的转换电流方向使转子的磁极与外壳磁铁的磁极相互排斥,从而使转子连续转动。


3.小电动机为什么会转


观看浙江嘉兴吴建伟老师关于本课的实验视频,理解小电动机为什么会转以及转动快慢、转动方向与什么有关?


4.总结:小电动机原理: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2011111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15 12:55:59编辑过]

TOP
49#

3-6 《电能和能量》教后记


1.引入


前面五节课讲完了,主要讲了两个字:教师板书“电”和“磁”,电是有能量的,今天主要讲电能和能量之间的转化。


2.能量的形式


翻看教材60页前三幅图片,师生讨论通电的家用电器怎样方便了人类生活?小结电能的概念。以电视机为例,电能可以转化为声能、光能、热能。能量的形式最少要知道四种:电热声光(板书)。结合教材配合图片介绍什么是动能和化学能?说到食物里有化学能学生还不好理解,我解释蔬菜吸收阳光的能量慢慢长粗变大是因为内部储存了生物能,端上餐桌被人们吃了就变成了人们运动的能量,一些动物吃了有生物能的植物,它们的肉也被端上餐桌,这些肉里也有了生物能,生物能就是一种化学能。教材上还有一种能量机械能没有明示,我结合电动机解释,能使电动机或机器运动起来的能量就是机械能。


3.能量的转化


结合60页下半部分图片讲蒸汽机、风车、声控开关和激光切割机各类能量的转化工作。学生讨论家用电器能把电能转化成什么能量?学生填表汇报。小结:用电器承担了电能转化器的作用。


没有了油料汽车跑不动,人7天不吃饭也跑不起来,所以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这个“任何”就代表着“全部”。


结合62页图片讲解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讲点燃篝火图片时,问学生那堆木柴具有什么能量?学生有的说是热能。我说刚下过雨木柴还湿乎乎的哪有热?这时学生醒悟了木柴作为燃料具有化学能。点燃了木柴才转化成热能,有火光还转化成光能。小孩子燃放鞭炮的能量转化更热闹了,鞭炮里有化学药粉具有化学能学生认可了,点燃后转变成什么能?听到炸响?(声能)看到火光?(光能)摸一摸放完的鞭炮还热着呢?(热能),鞭炮从地上蹦到天上还具有什么能?(动能)一种能量能变成四种能量。最后那幅漫画也很有趣,小孩手上的苹果吸收了阳光的能量具有生物能,也就是化学能。人吃了苹果就把化学能转变为了人运动的动能,蹬自行车驱动发电机发电是把动能转变为电能,最后热水壶把电能转变为热能烧水。


20111122

TOP
50#

3-7《电能从哪里来》教后记


课前去仪器室拿了一个手摇发电机作演示用。本课没安排学生分组实验内容就简单得多了。


1.导入


家用电器能把电能转化成其他能量,那电能又是从哪来的呢?今天学习这个问题。


2.认识电池类型


结合63页图片介绍电池的类型:干电池、纽扣电池、光电池和蓄电池。光电池在阳光下晒一晒能把光能转化成电能,举例带光电池的计算器,蓄电池能充电和放电,充电时把电能转化成化学能存在电池里,放电时再把储蓄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


3.做个发电机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通电的线圈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反过来如果线圈中的磁铁旋转起来也能使线圈中带上电流。教师展示手摇发电机模型,介绍结构并摇动手柄演示发电,学生很惊奇。介绍63页最后一幅图:电路里没有电池,线圈两端连着小电动机,转动小转子会发现线圈包裹的小磁针偏转了,说明这时线圈里带了电,这时的小电动机就变成了发电机。再转动小电动机给小灯泡供电结果小灯泡没有亮,这时小灯泡没有亮不是导线里没有电流而是电流太弱点不亮小灯泡。有什么办法能加大电流呢?(提高转子转速)


4.电从哪里来


我们家里的电哪里来的?(电厂)北方火力发电厂主要靠烧煤发电,它在发电过程中能量是这样转化的:化学能     热能     动能      电能。(教师板书)南方水力发电站依靠流水的能量(冲击力)带动发电机发电。再简要介绍其他电站如风力发电站、核电站、地热电站等。


20111127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1-27 22:55:52编辑过]

TOP
51#

支点老师坚持反思记录,还整理了学生的活动图片,真好!
TOP
52#

我们的普通灯泡不会亮,我的学生带来了很小的指示灯的灯泡,用绳子拉动电动机,灯泡亮了。还是我的学生会准备材料。
TOP
53#

3-8《能量与太阳》教后记


1.直入正题


煤、石油和天然气是我们使用的传统能源,属于用完就没有的不可再生能源。那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先说煤。


2.煤的形成


煤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呢?阅读教材上煤带给我们的信息,讲煤块上有植物的枝叶痕迹,看来煤的形成与植物很有关系,煤是在地下岩层中的,需要矿工下到井下几百米才能采挖上来,煤上面覆盖的是岩石层,其实原来就是松软的泥沙层,后来慢慢变成岩石层了。说明煤变化前的植物是被层层泥沙掩埋着的。另外说到煤是分层的,教材有配图,煤是以黑色的煤层带存在于地下的。这么多煤得需要多少植物啊,地球上23亿年前气候温和保证了大量植物繁茂生长。那煤到底是怎么形成的?翻看66页阅读部分,学生阅读用简练的话总结煤的形成:亿万年前的植物被泥沙掩埋,与空气隔绝,在高温高压作用下慢慢变成了煤。


石油、天然气的形成就不和陆地植物有关了,它是大量海洋湖泊中的低等生物变化成的。


怎么理解“煤、石油、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是亿万年前的太阳能。”这一句话呢?课上我这样提问:为什么我烧一块煤能烧着而烧一块岩石烧不着呢?因为煤是亿万年前的植物变成的,亿万年前它吸收了太阳的能量变粗变大,内部储存了生物能,变成煤生物能没有消失,在亿万年后被人们采挖出来点燃,才把亿万年前存储的太阳能释放出来。岩石不能烧就是因为它内部没有存储太阳传递给它的能量。


3.节约能源


地球上使用的能源分可再生与不可再生两类。最近看了一则新闻说到明年10月市场上不允许卖100瓦以上的白炽灯了,原因就是它太浪费电能了,白炽灯把百分之九十的电能都去发热了,只有百分之几的电能产生了光。所以引导群众去买节能灯。煤、石油天然气用没了我们靠什么提供能量呢?引导学生说说还有哪些节能的措施。阅读活动手册“21世纪的新能源”。


20111129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