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给林美琴心理健康讲座的几点建议 [复制链接]

1#

[原创]给林美琴心理健康讲座的几点建议

给林美琴心理健康讲座的几点建议


2011年7月6日上午,丽水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林美琴来到大洋路学校,为我校全体教师作心理健康讲座。事后,我在网上搜了一下,很轻易就得到以下资料:林美琴,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省心身医学会常务委员、市心理卫生协会会长,市卫生局副局长、市科协副主席,擅长心理健康咨询与心理调试,近几年在全市医疗系统及部队、学校、机关作过多场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林老师这次讲座的主题是《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重点阐述了“心理健康的涵义及标准”、“常见的心理不健康症状”、“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和“心理调适的方法”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讲台上的林老师,给人的感觉是文雅而有风度,做讲座的时候她始终站着,面带微笑,娓娓道来,不时穿插些互动内容,活跃着会场气氛。当然,我也很认真,在电脑上记录着她的讲座内容和精彩发言。


一个小时的讲座很快就结束了。在聆听的同时,也给我留下了许多思考。其中感受最深的就是,作为一个心理专家的讲座,是否认真考虑过听众的心理?给出的图片或案例能引发共鸣吗?有多少真正意义的心理调适……我知道,在心理学研究上我是个门外汉,但我还是想针对本次讲座提出的几点建议:


1.图片的适用性和科学性值得商讨


林老师的讲座中曾先后出示过两张图片,分别是“旋转的小花”和“是少女还是老太婆”,下面我就说说当时的情景。


图一:旋转的小花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会动的图片2旋转的小花.gif: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一开始,林老师就点出“欢迎走进心理世界”的幻灯页面,然后说:“我们首先看一个图,互动一下。这个图,单个看是动还是不动?整片看是动还是不动?……觉得会动而且是动得非常快的老师举一下……不动的,也举一下手……”然后林老师指出,刚才的图片与每个人的心理承受力有关,心理承受力越强,图片运动越慢。


从现场的统计情况看,认为不动的教师人数特别多。难道——真的是我们经过教学磨炼已经达到超强的心理承受力了吗?我不以为然。当时,我身边有老师说图片有点失真,没有平时我们在电脑上看到的那样清晰,所以看起来没有多少动的感觉,我觉得是一个原因。还有就是林老师的暗示引发老师产生抗拒心理,如果老师这样处理:请大家看看这张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哪些老师也看到图片在动……估计反馈的结果更为客观。


还有个问题,这张图片的动与不动,真的和心理因素有关吗?虽然网上都这样说,但我觉得其科学性仍值得推敲。我仔细观察过,这8朵小花看似一样,实际上是在花瓣的一个侧面加了一条粗线,而无论是上下还是左右,相邻的小花加粗线的方向正好相反,从而就容易产生视觉差,从而让人觉得小花在转动的。如果我们死盯着某一朵小花,并且保持固定视野不游离,图片是不动的,难道这时心理承受力就强了吗?


图二:是少女还是老太婆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是少女还是老太婆.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在接近尾声的时候,林老师又拿出这幅图片,询问大家看到的是少女还是老太婆,结果许多老师回答说看到的是少女,于是又被评价心态很年轻。


关于这幅图,网上有段话这样解释:人常常受到的是思维的限制。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就象是有些复杂传导机制的机器,输入进去一些原料,得出来是一个结果。在有些人的思维中,这就是少女,因为视觉信号传输进去经过加工之后,输出的信息就是少女。有些人就死认着那是老太婆,因为视觉明确告诉他这是老太婆。


所以,我觉得这幅图也不能完全归因什么心态,而是由视觉的第一着落点决定,如果首先注意到的是少女轮廓,则感觉是一少女,反之则觉得是老太婆。一句话概括,该图和心理心态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2.案例的针对性和真实性还需加强


在讲座中,林老师说自己当过小学教师,管过计划生育,后来当过副县长,因此积累了许多相关的案例。在她举的例子中,其中之一是一个朋友的孩子,家长到处求医,花了许多时间和金钱最后才明白是心理问题,这时候找到她,然后林老师告诉对方本来根本就不需要花这么多的钱。我不知道林老师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还有什么秀才赶考的例子,就是没有一个是和老师有直接关联的例子。


这点让我有些失望,既然是给老师讲座,就应该举些老师的例子,比如水阁小学的教师跳楼事件,比如一些老师辱骂学生的新闻报道,然后以专家的身份展开心理分析,这样的案例才有针对性,不是泛泛而谈、一带而过。


3.讲座内容编排和调适方法不到位


林老师用了许多时间,说了“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人有哪些不良情绪”、“心理状况三种等级”、“心理压力过大的后果是什么”等话题,感觉是大学心理教授在给大家上心理知识课。只在最后一部分才说到“教师的职业压力”和心理调适的方法,主次有些颠倒。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前面一大段是心理健康讲座的通识部分,放之世界皆准,而后面部分才是针对不同个体的内容,所以略微显得单薄。


在说到心理调适的方法上,林老师说到了“树立合理认知心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学会情绪升华和宣泄”、“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会放松技巧”等方法,可是怎样具体实施,似乎又没有什么可行的策略,感觉听与不听没有什么两样。有一点印象特别深的就是,林老师推荐了一套放松操,主要活动筋骨和放松肌肉、关节,大家学的很是认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