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教学设计
黑沿子镇毕家圈小学 王利江
教学目的:
1、知道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2、能根据地球公转的特征做模拟实验,并做好记录。
3、在模拟实验过程中能收集证据,并根据证据进行推理。
4、从古代人们观察四季中杆影的长短这一现象,推想四季的形成与地轴的倾斜有关。
教学重点: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手电)、大头针、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感受入手,关注四季形成的问题
1、通过“地球的运动”前6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关于地球运动的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重在引出学生回忆“地球自转、公转、地轴倾斜且始终指向北极星等”知识,为一年四季的成因的解释做铺垫。)
2、(课件出示四季图片)我们每年都要经历春夏秋冬,在不同的季节中,同学们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3、正如同学们所说,春秋气候宜人,夏天炎热,冬天寒冷。四季交替,循环往复,年年如此。同学们想过没有,四季究竟是怎么形成的?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引出课题: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4、我们已经知道,经历一个春夏秋冬,是多长时间呢?(1年)根据这一知识请你推测一下:四季的形成和地球的哪种运动有关呢?(和地球的公转有关)为什么呀?(地球公转是一年)
二、由地球公转的特点入手,展开研究活动
1.引出研究线索
谈话:地球公转一周,就经历了一个春夏秋冬。实际上,对于四季的研究,我们人类很早就开始了。我们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
他们利用立竿见影的方法来观测四季,在同一个地方立上同一根标杆,都在正午时分观测杆影的长度,古人在长期的观测中,发现杆影长度是有规律的变化的(拖出四个影长),我们来一起看看,发现了什么?(是的,古人发现影长每年都在有规律的变化)
三、设计实验,寻找与古人研究相符合的规律
1、模拟公转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模拟古人的方法进行研究。
老师手持地球表示地球(位置与学生眼睛高度尽量保持一致),所有的同学站在教室中间代表太阳,一起来模拟地球的公转。
师提醒:在中间的大家手持手电照向地球,好比“太阳”,不能动。在公转的轨道上确定ABCD四个方位,用地球仪代替地球调整地轴倾斜方向指向北,当公转到BCD时,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并且在公转的过程中保持不变,这是我们在实验中一直要注意的。
在北半球的同一地点上立上立一根标杆(可以用大头针代替),这根标杆要正对中间的“太阳”,表示正午,这时候地球仪上大头针的正后放会留下影子,我们可以用软尺量一下并记录下来。
在地球仪转到BCD点时,都要通过旋转地球仪使这根大头针正对太阳,当然,刚才已经强调了我们地轴倾斜的方向始终倾斜向北不变。
2.汇报交流
生填写数据。
这些都是我们的测量的结果,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根据古人的研究结果,你们可以判断出ABCD四个点的季节了吗?
四、深入分析影长变化与阳光照射的关系
1、刚才在我们的实验中,我们一直强调地轴一直都是向北倾斜保持不变的,如果地轴不倾斜呢?还会有杆影长度的变化吗?(实验)
生汇报。
2、是的,如果地轴不倾斜,地球仪上的杆影长度将不会变化,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四季的形成和什么有关(地轴的倾斜),对,就是在公转的过程中,是向北倾斜保持不变的。
提问:其实影长的变化还只是我们看到的一个现象,为什么古人可以通过影长来判断四季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的进行分析,我们在上学期学过光影知识,大家一起来看,当手电筒的照射角度由小变大的守侯,影子是怎么变化的?(视频)
3、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杆影长度的变化说明太阳照射角度有什么变化呢?
4、那么太阳的照射角度和温度有什么变化呢?接下了爱让我们做一个小小的实验:用手电筒照射桌面,照射角度由由小变大,观察一下照射在桌面的光斑有什么特点?
5、总结:通过刚才的分析研究,我们明白了
影长---照射角度小----光弱----温度低---冬天
影短---照射角度大----光强----温度高---夏天
五、完善四季的认识----观测南半球的阳光直射和斜射的变化
提出自己的思考
提问:我们一直在关注北半球,南半球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六、总结
1、今天通过一节课的时间,研究了一年四季的形成,为什么一年会有四季呢?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地球上的四季形成的原因。
2、是不是地球上所有地方都有四季呢?我们可以在接下来的科学课上继续研究。
附:板书设计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地球公转 地轴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