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与矿物”专题研讨有感
高莹燕
6月15日,我参加了中美“广角”工作站“岩石与矿物”专题研讨活动。本次研讨活动内容分别是城东小学陆祝林老师执教《矿物的特征》和益农镇小的罗海军老师执教《给矿物分类》。有幸的是,工作站的导师陈晓萍教授第一次亲临课堂指导。还有德国班贝克大学科学教学法教师Reinhold.link和教研员何老师。
课堂中,两位老师指导到位,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参与,经历了真实而有效的科学探究。通过这次活动,我有了新的收获,以下是我对本次活动的感受和一些小小想法。
第一节课是陆祝林老师的《矿物的特征》。我觉得陆老师开头的导入环节很好。陆老师告诉学生他准备了一份小礼物,问学生想不想要。这个结果是肯定的,同时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当学生们知道小礼物是饼干时,都很兴奋。陆老师要求在吃饼干之前先得完成一件事:仔细观察饼干和桌子上的矿物,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学生们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学生交流以后,陆老师告诉学生今天要研究的对象是矿物的特征。其实这个导入过程已经为下面第二个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而且,我发现很多小朋友吃饼干时,有满脸灿烂的笑容,好轻松的环境。当然,在这里有个小小的想法,陆老师在讲任务的时候,是否提醒学生先听要求,再去拆小礼物呢。因为有些学生早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拆小礼物了。这样一来,就有部分学生没有听清楚陆老师布置的任务了。
第二个活动是通过各种观察方法观察矿物,在这里陆老师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我有意识地记了一下学生发言的次数,38人次(或许有些出入)。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活动中去真是不容易啊。但是,学生交流汇报时,陆老师让学生代表汇报以后,直接将记录单子带走,然后再让学生补充,只让学生说了一下。这里陈教授指出,学生汇报的记录单最好是放在展示台上,并且把补充合理的记录上去,这样的话合作交流会更有效。
还有陆老师很从容的教学风格值得我学习。
第二节课是罗海军老师的《给矿物(鞋)分类》。首先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情,这堂课的模式很新鲜。课堂上没有课桌,椅子也不像平常那样放置,而是围成了2个圈。我想这样的模式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很特殊的体验吧。
学生交流活动的方式也很不一般,每个小组把记录号的单子贴在墙壁四周。然后让其他学生去观看,并且选出自己认为合理的一种打上☆,认为不合理的就打×。陈教授指出,这是一种很好的学生自我评价。在活动过程中,把记录单展现在墙壁上后,再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充分体现了活动式教学设计,非常好。
但是,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也存在了一些问题。我们都发现,有些记录单上竟然都是×。事实上,那些记录单子的分类并没有问题。是什么原因呢?我问了一个学生,为什么打×,他答不上来。而且我还发现,有些学生根本就没有仔细去看记录单,只注意到下面空白处有×,就直接打×了。如此一来,学生交流的效率就会低一些。
最后是陈教授的点评。陈教授指出,2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学设计中大量的观察活动,和教学方法合作学习,这些学习非常有效。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在教学中怎么样才更有效呢?学生学习后带回去的是什么?当然Reinhold.link教授也发表了意见。值得我们深思的。
这一天,我又载着满满的收获。
(或许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6-17 21:10:26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