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高的成长记录贴 [复制链接]

31#

积极,细致,认真,善于反思。
TOP
32#

        

  


2011.12.13又一次参加了网络研讨,学习到了很多。


    这一次博士和学员们很详细的分析了陈斌老师的。一堂好的课,在细致的分析以后路,才发现原来也有一些不足呀。仍然需要下很多功夫去好好修改,真值得我学习。


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有效提问”和“教师有效介入”。听了这堂课有一点点自己的想法。


《空气占据空间》一课中,陈斌老师设计了好几个实验活动。其中第二个活动:证明空气 是占据空间的。在学生汇报时,引导的很好。


片段:


同学看,另一个同学能够按照这四个问题来介绍你们的实验:


A 选择了哪些器材? B是怎么做的?C 在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D 这说明了什么?


师:选择了什么?


生:选择了乒乓球和没底的矿泉水瓶。先把矿泉水瓶放在水面上,然后再用没底的矿泉水瓶按下去


师:怎么按下去?能说清楚吗?


生:慢慢地按下去


师:用矿泉水瓶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生:


师:我可以斜着放进去吗?


生:不可以


师:你知道理由吗?为什么不可以?


生:斜着放进去,这样会有一个漏的地方。


师:什么要漏出来?


生:空气


师:如果你是竖着按下去的,会看到什么现象?


生:竖着按下去,乒乓球会沉下去,而且水没有进去。


师:这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空气占据了矿泉水瓶的空间。


在这里陈斌老师通过一些有效追问,让汇报的学生分享他们的一些想法,并且通过一步步的引导,使学生能够很清楚的解释实验的现象。我觉得这里教师的介入是有效的。


当然我也有一些问题,关于学生读刻度。


片段:


我们应该怎么来读数呢?从这幅图上看,你能够知道方法吗?说说看。


生:沉默。


师:眼睛应该怎么看?


生:可以先把盖口堵住,然后再用活塞往下压。


师:现在请你回答陈老师的问题,我们眼睛应该怎么看?


生:沉默


师:你能说出来吗?


生:不能


师:好,请坐,再好好想想。


生:看刻度


师:怎么来看,仰着头看吗?


生:眼睛要对准刻度


师:怎么对准?


生:沉默


师:能不能斜着?


生:不行。


师:那么刻度呢,我们眼睛这个视线应该和这个刻度、针筒里面的水柱要持平。


从这一段对话中,我感觉学生好像没有明白老师的意图。其实陈老师在很努力的引导学生,可是效果不是很好。


我原本想着,如果之前没有学过的话,是否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度数方法,这样可能简单些。可是,再一想,这样的方式肯定不行。直接灌输违反了新课程的理念。


于是,大家有了一番讨论。


有老师认为,2幅图,一幅正确的读法,一幅不正确的,然后让学生判断,并告诉他怎么读。我觉得这样挺好的。


这个环节的活动,是为下面“水的压缩、拉伸和空气的压缩、拉伸”进行比较而准备的。陈斌老师也说到,之前有考虑用没有刻度的针筒。其实,不用数据对比,结果也是很明显的。


所以,关于定量和定性大家也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但不管怎么样,如果用到定量的话,读书是数据必须要准确的。


     以上只是个人粗浅的认识。写的很凌乱,只是大概的记一笔。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12-13 21:43:30编辑过]

TOP
33#

 

博士的细节分析(部分):


《空气占据空间》的导入部分,陈老师有一句引导语:这是一个烧杯,我们把烧杯里面的地方叫做空间(板书空间)。陈老师灌点水,现在烧杯里面的空间被谁占据了?生:水(齐声)


这个地方,如何改动,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回答。改“这是一个烧杯,我们把烧杯里面的地方叫做空间(板书 空间)。陈老师灌点水,现在烧杯里面的空间被谁占据了?”加上一句“同学们你能不能说一说,你所理解的哪些叫做空间?”师生间的互动,这样学生就会有更多的回答。


生:有空气。


师:有空气。好,请坐。那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能不能占据空间呢?


生:能(齐声)


这个互动在有效方面不太理想。


改成“现在空气占据杯子里的空间吗?”学生可能会说:“可以。”接着追问


你怎么知道呢?它看不见摸不着,你有什么方法来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吗?”


如果这样问的话,学生不会只说“水”。因为这个想法“ 那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能不能占据空间呢?”对学生来说,感觉距离会比较远。改了以后,可能会让学生的思考更切入他的思维。

TOP
34#

继续努力,加油哈!
TOP
35#

 

     昨天又一次参加了我们广角的活动,每次活动都让人有悟有所获。这次活动主要是研讨徐玉红老师《昼夜交替现象》。徐老师可以说是萧山区里学历最高的科学老师,有着全新的理念。这是徐老师第一次公开课,上的很好。这是一堂理念新,教学设计层次高、科学味浓的课——大家的总体评价。


     学员们积极发表意见,进行交流。我也说了自己的一点小想法。


     我觉得,徐老师的课,有一个特别好的地方。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嘛,徐老师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交流,把课堂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尽情畅所欲言。


不过个人觉得好的课,还是有值得琢磨的地方,使得课能够更加精彩。


     1.不要重复。通过听课,再到看课堂实录,发现课堂上有重复,即教师重复学生的回答。比方说课的导入部分。徐老师提问到:同学喜欢白天还是晚上?总共请了5位学生回答。然后徐老师把学生回答的每个问题,基本是重复一遍。如,有一位学生说,我喜欢晚上静幽幽的。徐老师说,哦。静幽幽的,大概你喜欢安静。有一位学生说喜欢晚上,因为他喜欢听蟋蟀的叫声。徐老师说你喜欢动物的叫声,可能以后会成为动物学家。我觉得这些介入,与课没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可以省去,这样也能省去些时间,虽然时间很短。


     2.猜想时间应该缩短。因为学生在猜想这里花的时间比较多的,大约10分钟多。这应该是和开始的导入有关。思思说,昼夜交替假设演绎难度大,应该有解释铺垫。陈斌认为,直接让学生提出假说,有点突兀。导入部分用白天黑夜产生的原因来解释的话,应该会比较好,用球来掩饰一下,太阳照射一下,后面的环节有很多就都可以解决了。若是这样的话,猜想的时间肯定可以相对缩短,可以使整堂课更加紧凑了。


     3. 验证材料的选择。(起先我的想法,或者说我的疑问,关于材料的选择,我在想是不是材料直接设定好,省去这个环节,这样这里的时间也可以省下来。而且,这堂课的主要任务是模拟实验,或许不需要花时间在材料的选择上。)但是后来听了和大家交流了以后,我也认为这个环节需要,不过在时间上应该缩短。


     4. 应该学会等待。就是徐老师提问学生在验证过程当中,有没有问题。一开始学生没有举手,徐老师就说“有没有?老师有一个疑问。还没等徐老师把自己的问题说出来,就有学生举手发言了。可能是因为一开始没有学生回答,所以想着自己提个问题。我觉得这里徐老师可以稍微等一下,不要急,不要直接自己提问。


张博士的讲解,在学生回答完以后,一定要有一个等待的时间,给自己一个缓冲,给学生缓冲。学生在听完问题后,需要一个思考的时间。给自己一个时间,让自己思考怎么样介入。这是细节问题。


     5. 应该是因为时间关系,在最后有些内容都是徐老师自己匆匆讲了。


TOP
36#

还有要谢谢博士,杨老师,身体不适还给我们指导。真的辛苦了,非常感谢!希望博士、杨老师感冒快点好!

TOP
37#

学习


1.课堂提问,应该开放。不要过细,让学生有话可说。


2.课堂讨论后的回答,尤其是问题比较重要时,学生回答困难时,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思考。


3.课堂讨论要集中。


4.多让学生说,学生能够澄清的,教师坚决不说。比如说,你有什么发现吗?你能说得更完整吗?实际上是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机会。

TOP
38#

有时收获就是这么简单。一起努力!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39#

 又一次参加中美广角工作站网络研讨


主要是讨论何佳明《做一个钟摆》和高莹燕《磁铁有磁性》,每一次都有收获。 


先谈谈自己的课。


1.       关于材料,我第一次试教时,我是准备了10种材料,让学生先对实验材料进行预测,然后再到教室里寻找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后来考虑到,既然要在教室里寻找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原先准备10种材料毕竟有限,不如直接利用教室里的材料,既省去准备材料,又可以利用身边的材料。


2.       在教室里寻找材料也有弊端,因为在最后,学生寻找差不多结束后,没事干了,游离在外了。我在想,在大屏幕上放共同特点的2个大问题,可能会好些。


3.       本节课,对学生回答重复的地方还是有的,不过比以前应该要好一点点。


4.       其实是在上课过程中,我感觉自己有点点急,尤其是在学生对金属与铁的模糊概念问题上,没有处理好,没有澄清。


选择一个片段分析:(一)


T 刚才其他同学认为它们都带有铁的。刚才这位同学认为应该是金属。老师还带来了一些材料。大家看一下。


S 吸不住的。


T 这个可乐罐大家都看到过,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材料做的?


S


S


S


T 铜做的


S


T 说了这么多,那么你觉得这个能不能被吸住了?      


【忽视学生回答,而且最后没有让学生了解可乐罐究竟是金属材料做的。而且只用这一种金属铝,材料的话太单一了。虽然我有准备铜丝,但是有些急,就没有出示铜。结果学生对于磁铁能不能金属这个概念仍然是很模糊的。 


 博士和学员们提出了建议,这个环节中,我可以多准备些金属材料,让学生看看,如果时间有限的话,教师可以实验操作一下,澄清学生的模糊概念。


 在总结磁铁能吸那些物体的共同特点这个环节,我是有考虑到学生对金属和铁的混淆,也思考过该怎样去引导学生,但是最后讲出来的却变了。由此我想,对于这个课堂调控方面,我仍然需要多多学习,多多实践啊。】


S 不能


T 刚才有些同学试过了,是不是?


S 是


T 金属材料呀,为什么不能吸呢?这说明什么?这些能被磁铁材料吸引的物体一定是金属吗?


S 不是 ,铁


【首先这个教师提问,就有点问题,一下问了3个问题,其实前面2个问题还是比较开放,可以学生有话可说的,只是我的第3个问,马上就回到聚敛性问题了,结果前面两个问题就白提了。其实在这里,应该把第3个问题去掉。】



选择一个片段分析:(二)


关于磁铁谁吸谁的问题


T 现在谁来告诉我,结果怎么样?请你告诉大家,你的结果是怎么样的?


S 2003的那个


T 下面这个硬币


S 可以吸得。上面那个不能吸得。


T 你不同意见吗?


S 下面这个硬币可以吸得。


T 他刚才说可以吸得,


S 下面这个能吸,上面这个不能吸。


S 那个能吸,那个不能吸


T 能不能讲的具体些?


S 第一个不能吸,第二个能吸


【在探讨2个5毛硬币的环节中,学生讲其中一个可以吸,一个不能吸,其实这句话是不完整的。包括我自己,也是讲半句不完整的话:下面这个硬币(ppt有上下两幅图)他刚才说可以吸得。这里如果教师引导学生把话将完整,讲清楚谁吸谁,如 下面这个硬币可以被磁铁吸引。这样在后面的教学中,可能就不会出现,学生提到的回形针的磁力问题。】


     还有我自己感觉有一处意外,引导的还行吧。就是关于学生提到回形针有磁力,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如果回形针有磁力,那么可以去吸铁,如果不能吸,那就说明回形针并没有磁力。当然,方法应该可以再改进。


【总的来讲,尽管课堂中我们有很多预设,也思考过该怎样去引导学生,但是在实际课堂中,往往有很多意外,这就要我们老师去思考更多的东西。】


 


 


 


(仍然是大致记一笔,有不足之处请见谅,也可批评指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2-5-20 22:55:14编辑过]

TOP
40#

 

佳明的课


1.       先从上课的感觉来讲,佳明的课是越来越有味道了,很沉稳,很老练。


2.       从课堂的环节来看,我觉得安排的非常好,《做一个钟摆》何老师安排了四个挑战任务。挑战的环节是环环相扣的,层层深入的,非常适合高段学生。


3.       在教师理答方式上,教师的追问是比较多的,如:能说说你的理由吗?什么短一点?等等。


4.  我很赞同陆祝林老师讲到的,当学生第一个挑战遇到困难时,佳明是让学生把这个问题暂时跳过去,待到其他挑战结束后再来解决。这样的做法挺好的,就像我们平时做练习一样,一下子想不出来的,可以先放一放。



博士的点评分析:(小片段)



生:一号摆短一点。


师:什么短一点?


生:整个的长度短一点。


师:整个的长度短一点,我们刚才讲到,摆的快慢与哪些是有关的?


生:摆绳的长度。(众)


【教师在追问什么短一点,这里很好,是有效追问,但是教师却把学生回答整个的长度短一点,给忽略了。其实学生的这个回答是很好的,可以这样追问,你能说的清楚一点吗?或者你能解释一下,哪个长度短一点,这样学生可能会说从哪里到哪里短一点。】



生:摆锤放置的方法不一样。


师:方法不同,可能会影响摆的快慢。那和老师有个疑惑,以前我们说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照理来说,百盛一样,摆的快慢应该是一样的。难道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比没有关系?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他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教师的话多了一点,改成:你能说说怎么不一样吗?】




我选择其中一小个片段分析:(关于几个提问,个人小小的建议)



师:(PPT出示挑战任务二)现在摆绳的长度一样了,摆放置的方法也一样了,不同的是,摆上放置的重物从底部移到了中间。你觉得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摆的快慢会发生变化吗?


【摆的快慢会发生变化吗?这是一个聚敛性的问题,改成:摆会发生什么变化?或者摆会怎么样?】



师:没有影响吧,我们之前是不是说过啊,那有怎样的想法?是一样的吗?都觉得不一样呀,那到底是怎样,谁快谁慢?大胆的说,猜测一下。


【出现了和我一样的问题,一下子说了很多问题,开放的问题,最后被一个聚敛的问题结束了。就问:觉得都不一样呀,那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得好好学习呀)


(仍然是大致记一笔,有不足之处请见谅,也可批评指出)

TOP
41#

      其实今天很高兴,在评课中,博士、顾老师和学员们说我有进步。真的要谢谢大家,让我有这样一个学习的机会。


      还有谢华梁老师,径游小学的曹永峰老师、孙杰老师、谢勇波,谢谢大家不厌其烦的给我指导,真的非常感谢。

TOP
42#

至少还是周末,那么晚还在研讨啊,什么时候我也想来听听!
QQ:573014161  网名:灰太人
TOP
43#

 


此帖收集至“个人(团队)成长贴、微博汇总”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3071&page=1&star=1


 


继续努力,加油!

TOP
44#

2012年第一学期第一次网络会议   8.28 


广角增添了新的活力,多了新成员。话说幸运的我参与了1年喽,在此期间真的学到了好多好多。


活动中我们每位成员介绍了自己,还谈了教学的体会。张博士给我们提了几点希望: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善于总结。希望我们会学会说会教会写。我想,因为还差的远呢,所以要继续努力了。

TOP
45#

欢迎新成员加入。相信在大家的帮助下,一定会成长的更快。

心动,影动,行动的足迹 http://www.zjxxkx.com/bbs/dispbbs.asp?boardid=4&Id=12396
TOP
46#

      今天有幸听到金亚军老师的讲座,谢谢金老师。谢谢海军老师的安排。


      浅浅几个字,谈谈自己的听后感。金老师给我们的讲座切切实实的经历,讲到小时候抓鱼的趣事,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金老师从教过好多课程,从不同的课程获得了不同的启发。对于科学喜爱的兴趣,尝试、摸索,也在5年时间里,有很多的成果。金老师总结了12个子:认真做事 积极实践 主动研究。我觉得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到的事。然而,我个人只觉得认真做事这个方面,肯定的,但是在积极实践和研究方面,很欠缺。也常常会因为某些方面的原因,给自己一个理由,然后就这样没有坚持。所以这是很遗憾的,所以我觉得一颗恒心真的非常重要,既然选择了,就一定要坚持下去。我会努力并慢慢靠近。


     在谈到自制教具方面,我平时上课用的就是教材里带来的,不管好不好用,有就用,没有的,能另找的找一些,实在没有也就没了。对于自制教具,我感到很陌生。金老师说,新教师不用太急,用心就行。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嗯,真的,一点一滴,慢慢学习,慢慢积累。


     顾老师也提到,不管你做什么,只要你想做了,就一定做的好,关键是有心。


 


     最后,在听海军安排他们小组接下去的工作,很详细,很到位,很用心。要学习!!


 

TOP
47#

2012.10.09


 


 


    《比较水的多少》这堂课,设计思路清楚,非常沉稳。好的地方:探究部分设计非常好。有这样一个提问:除了观察,能用其他科学方法来比较水的多少吗?就需要哪些材料?你们有几种方法?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需要哪些材料来支撑他们证明以及比较的方法。因为我们说,鼓励学生动脑来探究,而不是老师一开始就规定哪些材料让学生来说,这样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鼓励学生在没有老师指导下,一起学习,这是5E教学老师要做到的。


    建议:


    导入部分,能够引起学生兴趣。不过可以提高些难度,出示不同容器,不同水位的水,其实2瓶水差不多,使学生难以比较,更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引起他们的思考。这样下面的探究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在讲量筒环节部分,大家都觉得有点突兀,我们的建议,可以先出示量筒,让学生观察一下,让学生描述,然后通过不同容器比较,再来指导量筒的作用,同时也可观察出量筒和量杯的异同。这样会更好一些。

TOP
48#

2012.12.11


 


 


1.《光与热》的导入简单合理。本课教学通过复习太阳的知识,生活中太阳的应用,以及太阳能热水器的认识,直接进入光与热这个主题。这样的导入还是不错的。


2.细节展现以生为本。於老师在关于台灯教学中,不是教师来介绍这个台灯,而是让学生触摸台灯,让学生自己使用台灯,这个台灯怎么用,都是让学生来说。体现课堂以生为本的理念,我们认为如果学生明白的,有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尽量让学生动手,让学生来说。


存在的问题:


1.我们猜测,可能是预设不够。


有学生认为,可以通过不同的距离来得到一个强弱不同的光,但是於老师可能没有预设到学生会有这样一个实验方案。所以教师还是选择按照本来的设计,通过调节台灯的档位,来得到一个强弱不同的光。我们觉得可以让提出这个问题的小组,试一试距离的关系。


然后,设计规定,通过档位的调节,然后得到一个强弱不同的光。也有提到要改变什么条件,保持什么条件。但是提到,却没有展开。也就是没有让学生具体来说说看,我们现在就是根据记录单,一档,两档,然后是它的温度是怎么样改变的。


从实验情况来看,很多小组方法是非常多样化的。有的把温度计离灯泡很近,有的把温度计离灯泡很远,没有这个光,通过调节台灯档位来得到一个强弱不同的光,可以让这个小组来试试。通过档位的调节得到强弱不同的光,保持什么调节。根据记录单,然后温度是怎么改变的。没有提到距离变化。


2.数据分析不够。学生方法多样化,有的温度计离的近,有的离的远。所以从数据来说,组与组之间,它的差异性非常大。虽然一个小组里的数据基本能够随着光的强度的增加,热量会增加。组与组之间的差距很大,是值得探讨的。实际上是存在2个变量。数据分析的时间要更加充分。


3,迁移部分,认识凹面镜凸面镜,相对而言学习比较枯燥。老师先讲授光的反射的路径图。对于小学生而言,这样的路径图认识图,学生只能够凭借抽象思维。我们认为可以提供用实物。如汽车的反光镜,提供一个放大镜,通过这些实物,来解释什么事凹面镜,什么是凸透镜,那么学生就会有个比较具体的印象。然后再把那些具体的视频、图片,提上来,根据看到的这些图片和视频,学生对光的路径图,在这个抽象思维的基础上,能够更加形象一些。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清晰一些。能够提出猜测,这样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4.迁移部分的猜想,为何不能用放大镜和望远镜看太阳?应该是一个思考题,学生通过学习,是可以解释不能用放大镜和望远镜看太阳的原因的。


5.我们的一个问题,小学生对于LED灯在生活中的认识度到底是怎样的,有没有必要讲LED灯这个?

TOP
49#

2013.01.22


 


   磁铁有磁性


 


优点:


1.      整节课过程清楚,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


1.通过魔术导入,能够很好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通过塑料瓶吸乒乓球,这样的设计不错,做了二次导入很有效。


2.环节一,教室里有哪些物体可以被磁铁吸引。这个探究活动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材料,让学生对身边材料的认识。存在的问题,学生都用磁铁去找教室里面的物体,他们的专注在找铁的物体。书本中出示多种材料,各种各样的才料,比较丰富,通过实验得出只有铁才能被磁铁吸引。两种方法有利有弊,但都还不错。


    3.有很多追问,给学生很多解释的机会。凳子哪里,可以被磁铁吸引


建议:


    1.磁铁隔着物体吸铁。引入没有明确的指导。教师可以抛出一个问题,你觉得磁铁可以隔着怎样的物体能吸铁? 学生才会说,像刚才隔着塑料瓶可以吸铁,那么学生能说的就更多了。


2.陆老师没有提到,教室里哪些东西不能用磁铁吸引,在课的最后,应该提一下。


    3. 探究磁性的时候,对磁性的理解,学生还是比较模糊的,磁性是具有吸引铁的性质,但是学生觉得铁就是金属,学生的概念不够。需要更多不同类材料的辨别。特别是金属的从属关系,更需要辨别,像铜,铝等。。。


    4. 关于硬币,我们认为要解释清楚的,不是所以的硬币都能被磁铁吸引的。能被磁铁吸引的硬币其实是铁合金。还有像镍、钴等稀有金属也是能被磁铁吸引的,这个知识应该简单提一下。


    5. 填空式问题尽量少问。如   磁铁隔着?

TOP
50#

2013.01.22


 


   磁铁的两极


优点:


 


1.教学过程清楚,教学目标比较明确,条形磁铁各个部分的磁性是不一样的,磁性最强的叫两级。


2.有追问,学生想到很多种方法来证明磁铁哪个地方磁力强,哪个地方磁力弱。学生说,磁铁和螺帽都放在桌子上,隔一定的距离,看看哪个部分吸住螺帽的速度更快?教师的追问,速度快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来解释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追问有效。


3.有效介入,当很多学生在说实验方案的时候,他们的思想可能偏离了。教师介入,韩老师告诉学生说老师提供的是一杯螺帽,不是一个螺帽。就把学生拉回来了。这里是有效介入。


4.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设计方案,还是不错的,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是实行起来,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一段文字,一块磁铁,有些小组可能做不来,难度稍微大点,。建议可以有2种形式,1可以通过讨论,口头解释,2.用图画来描述。



 


建议:


1.复习导入是可以的。但我们认为同一个班级连着上的导入,有点重复。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情景,让学生想办法取出回形针,换个导入会更好。


2. 探究磁铁各部分磁性不一样时,谈到如何证明磁性不同时,学生说到速度,距离等方法,定性来说是很好的方法,但是老师没有肯定,反而感觉有点否定的成分多点,处理的不是很好。我们认为,学生的这些想法很好,首先应该肯定,你这个方案可以去尝试一下,有一定的道理。可以让提出这个想法的小组去试一下。不管有些有成功,即使失败,学生也能够从失败的探究活动中,能到新的收获。当然,挂螺帽是比较直观的,让学生能够更清楚的认识磁铁磁性的强弱。    


3. 关于数据分析,我们觉得可以让学生先思考起来。学生在汇报数据后,汇报完没什么事情做了。那么实验之前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汇报完的小组思考下,观察数据,你会发现什么,让学生先思考起来。这样学生就不会没事做,然后不知道在干什么。这样也有利于数据分析。


4.可能出示原始条形磁铁(没有颜色区分),让学生从空白概念开始理解,会更加清晰磁极的概念,以及相互作用的理解吧。。。


5. 在实验操作指导的环节,教师主导过多,几乎是教师一步一步要求学生怎样进行实验操作。我以为选定挂螺帽的方法后,可以让学生来讨论说说怎么操作,教师从中进行引导。


6.将螺帽直接挂在条形磁铁上,中间部分的磁性是很弱的,但是学生直观感觉就是中间部分有磁性,会影响学生的判断。以致后来拿磁粉来说明中间部分磁性的强弱时,学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


 

TOP
51#

莹燕的成长大家有目共睹!
TOP
52#

求梳理课指导。三上第一单元植物单元
TOP
53#

        今天是广角第一次活动,博士给我们工作站的运行和发展做了一次交流。老学员们积极交流讨论。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两年了,我也成了老学员了呢。我在很多方面还不够呢,还的努力呀。
        我原先是非常担心我即将要上的梳理课,因为很陌生,很迷茫,也很害怕。教案也是写了改,不成型呐。
        博士安排了本学期的课,虽然我还没有掌握还要改很多地方。但是我没有那嚒害怕上梳理课了、因为感觉找着了组织一样,有一个强大有力的后盾。
        加油加油加油!该睡了,养足精神,明天继续奋斗吧!
TOP
54#

建议改一改帖子标题
TOP
55#

这里见证了高高的成长历程
追求工作室:http://www.zhuiqiu.name
《科学播客》:http://www.kxboke.com
科学教师之家:http://www.kxboke.com/kxjszj
科学维客:http://www.kxboke.com/kxwiki
TOP
56#

谢谢。
TOP
57#

 

   植物单元梳理课教案   


                                  浦阳镇小高莹燕



科学概念:


1.知道植物按生存环境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2.了解植物的一生有生命周期,而且每种植物的寿命不同。


3.知道植物的共同特征,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认识知识树,理清思路,弄清关于植物的知识运用分类,比较的方法获得植物共同特征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从生到死的一种自然规律,从而懂得生命的可贵。



教学重点:探究植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知识树和向日葵,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体会植物的一生变化。


教学准备:记录单、向日葵生长变化图



教学过程:


一、出示各种大树图片


    引起学生对大树的回忆


二、知识树整理植物知识脉络


    (从树的组成、生长条件、一生变化、分类4个方面整理关于植物的知识。)


1.今天我们要用一棵特殊的树来帮助我们复习。我们知道一棵树,有哪几部分组成。(树根、树干、树冠)树冠是指出树干以外的部分,包括枝条和树叶。


小朋友们还记得叶子的组成吗,谁来说一说。(黑板上先画好树根和树干,向学生说明为什么这是特殊的树呢,因为我们画上去的枝条和树叶代表的是关于植物的知识,我们把它叫做知识树,在树干处板书植物)教师先设计好知识树,比如一根枝条指的是分类,然后延伸开去4片叶子,      


    学生回答,叶柄和叶片,叶片上有叶脉。


2.如果,我们要使这棵树能够快乐的生长,它需要怎么样的生长条件呢?


小组交流,汇报。(水、阳光、空气)。。。


3.我们的大树在水中、阳光中、空气中,它就可以生长,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树又会发生哪些变化呢?它是怎么样变化的呢?


学生可能会说,开花结果,会长大,最后会死亡等等。


4.这就是大树,树是木本植物,那么按生存环境分,是什么植物?那么还有一类水生植物,你知道哪些?(这句话的连接过渡的好像不够好)


  


三、研究向日葵的一生


通过我们的知识树,现在要考考小朋友了,你了解向日葵的一生吗?给向日葵的一生整理一下吧。


1.打乱顺序的向日葵不同阶段图片,小组排列顺序,填好表格。


2.思考,各个阶段的变化


3.交流汇报


四、知识巩固


出示一部分选择题判断题(这部分可以让学生说说植物的共同特点,这个内容在本节课中很重要的,本节课几个环节:利用知识树梳理植物的知识;了解植物的一生;让学生尝试概括植物的共同特点)


 要不要用练习题?



五、小结


   我们知道了,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它们必须要的条件有水分、空气、阳光。正常情况下,植物都会经历生长发育、繁殖后代,会经历从生到死的一个生命过程。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9-23 21:54:21编辑过]

TOP
58#

求各位指导,植物知识点的层次梳理,怎么样才更好?
TOP
59#

 怎样利用知识树把植物知识脉络理清
TOP
60#

曾经听到过罗海军介绍过,高老师也是广角的成员,非常优秀,又有博士的引领,你会飞的更高!更远!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