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教学设计
慈溪阳光实验学校 胡 黛
一、教材简析
显微镜的发明不仅使人们看到了细胞,还看到了身边的许多微生物。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在前面几课使用显微镜观察生物细胞的基础上,本课指导学生观察微生物。微生物在地球上分布很广,种类和数量极多,和人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本课仅指导学生观察几种生活在水中的微生物的形态和行为。本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采集、培养微生物;第二部分是识别显微镜下的微生物。本课重点活动是用显微镜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内容分为“制作微生物装片”“观察微生物”两个主要活动。活动的难点是追踪观察活的微生物,并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
二、教学设计
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l 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清楚的微小生物。
l 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l 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能适应周围的环境。
l 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过程与方法:
l 进一步练习制作装片,进一步熟练使用显微镜。
l 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用图文方式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l 发现微生物的生物特征。
l 对照资料识别微生物的种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l 发展对微生物进行研究的兴趣。
l 培养生物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意识。
②.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活动是用显微镜观察水中活着的微生物,活动的难点是追踪观察活的微生物,并记录它们的形态和行为。
③. 教学准备
学生实验器材:显微镜、含有微生物的水、滴管、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吸水纸、擦镜纸。 教师演示材料:电子显微镜、水中微生物的课件。
④.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复习正确使用显微镜的的方法和步骤。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讨论一杯池塘里的水中可能会有什么?
2.肉眼看不清楚的微生物需要使用显微镜帮助我们观察。
3.这节课我们要继续使用显微镜来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二)理解图意,制作装片
1.看懂课本给我们提供的三幅图。
2. 视频演示制作生物装片,学生观察制作细节。
3.学生分小组制作生物装片,组内交流评价制作装片的过程。
(三)观察装片,寻找微生物
1.讨论观察要点,明确观察任务。
2.学生分组观察、识别,其中一组到讲台上显微镜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汇报观察结果,展示所发现的微生物形态和行为特征。
4.学生第二次精细观察,获得新的发现。
5.学生简单交流汇报,发现新的微生物及其细节
(四)再次观察,了解生命特征
1.讨论这些水中的微生物是否具有生物的特征。
2.结合实际观察和间接经验证明这些水中的微生物也有生命,具备生物的一般特征,因此也是生物。
3.教师用投影补充介绍各种水中的微生物。
(五)课堂小结,指导延伸。
1.教师介绍采集水标本的经过。
2.课堂小结
3.指导生活:大多数微生物对我们是有害的,但也有一些微生物对我们也是有益的,总之,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4.整理器材。
三、试教体会
利用“生命世界”教材内容优势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观察是智慧的源泉,是知识理解和技艺掌握之母。”由此可见,观察能力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记忆、想象、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在小学科学中 “生命世界”教材内容的教学,对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科学教师怎样利用好这些优势,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呢?我认为前提是教师充分把握好“生命世界”教材的内容特点,关键是学生有效参与实际的观察活动,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逐步达到熟练运用。在“生命世界”内容的教学中,以我在本次活动中执教的《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一课为例,谈谈一些观察方法在学生探究中的训练运用。
1.观察要有目的。观察是一种具有很强目的性的活动。它要求学生能从纷乱的事物中,迅速、正确地分辨出所要观察的对象。观察活动的这种特点告诉了我们:观察目的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完整、清晰;观察目的不明确,被观察的对象就模糊不清,一无所得。在教学中,往往看到这种情况,即学生都喜欢观察生物,但观察时往往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比如在《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一课中,最重要的观察活动是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那么水中到底观察到哪些微生物呢?首先要画出观察到的微生物,然后对照资料识别。其目的是发现水中生活着许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因此观察并记录他们的的形态和行为特征是本次观察的重点。在教学时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活动时间,并在活动中提醒、指导学生找到水中的微生物后,要及时画下它们的外形特点,以供识别。
2.观察要有顺序。观察一定要有观察的顺序,这个顺序要根据所观察的对象来决定。一般是:先整体,后局部;先外形,后内部;先前面,再后面;先上面,后下面。在《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一课中,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水中的微生物时,必须强调显微镜的物镜使用时先用低倍镜观察,必要时再换高倍镜观察。首先在显微镜下找到运动相对缓慢的微生物,学会追踪观察运动中的微生物,再仔细观察其形态特征,有能力的同学再进一步观察它们的身体结构特点,发现更多的细节。
3.观察要抓住特征。观察时如果样样都去观察,就可能被弄得眼花缭乱,一无所获。其实每种观察对象都具有许多特征,观察时要随时指导学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这样才能重点突出,效果显著。在《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一课中,如何判别所观察到的微生物是不是生物呢?针对这个问题,学生应如何进行观察呢?观察中要指导学生抓住生物的生命特征去观察,如是否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是否吃食物或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是否需要呼吸;是否排泄废物;是否对外界刺激有应激表现;是否有生殖现象,等等。当然,仅靠一节课有限的观察是不现实的。学生可能只观察到其中的1-2个生命特征,比如观察到原生动物能运动,吃食物。如果机遇好,也有可能发现草履虫的分裂生殖。此外,在重点观察时还要提醒学生观察要细致,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4.观察要有思维参与。观察是一种具有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的知觉活动。因此,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不仅用感官和工具去“观”,更要用脑去“察”,要将观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判断,通过思维得到正确的结果,要使“直观性观察”升华为“逻辑性观察”。就是说,要指导学生在观察中不只停留在“看到什么”、“是什么”等验证教材内容的水平上,而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使观察具有探索性。在《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一课中,如何判别观察到得微生物是不是生物,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相信学生是可以拟出判断标准的。在观察发现微生物的生命特征中,不仅仅只有发现了微生物的分裂生殖现象才可以判断他们的繁殖活动,同种微生物的个体大小也能推断出其生长的过程。总之让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到观察活动中来,最终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
5.观察要有记录。教师要教会学生对观察现象和结果做好认真的记录。没有记录的观察是苍白无力的。因此在教学中,绘图、文字描述、数据统计都是很好的记录方式,在观察的同时及时记录,并要对这些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这对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和科学态度是十分必要的。在《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一课中,如何证明我们的微生物装片制作得很成功呢?如何证明我们的确观察到了水中的微生物呢?及时的记录成了必要的手段,用画图记录它们的外形特征,用文字或语言描述它们的运动特征,使学生在有限的观察时间内收获最多的科学概念,培养其良好的科学素养。
6.观察要有拓展。学生的探究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之内,大自然才是学生学会探究、获取知识的广阔天地。课堂上教师教会学生怎样观察,学生才能到课外去观察生物的万象。在《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一课的结尾部分,教师提出:课中老师让大家观察的微生物是经过培养的,你想深入研究微生物的话也可以学着培养,接着介绍教师自己采集水标本的经过,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或者通过有关资料的阅读来获得有关微生物的生物特征。最后教师总结,大多数微生物对我们是有害的,但也有一些微生物对我们也是有益的,总之,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生命世界”教材内容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有序的观察,来提高观察的严密性;通过抓特征观察,来提高观察的敏锐性;通过有比较的观察,来提高观察的深刻性。这样,学生在长期的有目的的课内外观察活动中,不断地运用正确的观察方法,直至能熟练运用,观察能力的培养也就实现了。
四、个人简介:
胡 黛,女, 1992年8月参加工作,慈溪阳光实验学校小学科学教研组长,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宁波市小学科学优质课一等奖获得者,曾获慈溪市技术操作能手称号,慈溪市教坛新秀称号。其撰写的教学案例、论文多次在慈溪市获奖及在CN级刊物发表。其多次在慈溪市内开出研讨课、展示课、送教课,深受听课教师好评。2003年9月,浙江省“5522”名师工程组织名师赴新疆支教,该教师开出全国小学科学公开课一节。
近20年的教龄,17年的科学教研组长,从教《自然》到教《常识》,再到现在的教《科学》,学科的名称在变,不变的是她热爱科学教育的心,不变的是她对科学教育及其研究孜孜不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