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课堂提问的几个误区
平湖天妃小学 王平中(大江南北)
1、无效问题多。
有的教师喜欢集体问答,经常向学生提“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是什么”等问题,甚至口头禅也较多。教师问,学生答,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好多同学只是条件反射,随声附和,根本没有进行思考。久而久之,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养成滥竽充数、不愿思考的习惯。因此,可以说这样的问题没有多大的存在价值。
2、提问总是面向个别优秀学生。
有的教师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耽误课堂时间,总是单纯向个别优秀学生提问,希望课堂提问顺利进行。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教学中,老师往往抓住答对的学生,把他当作顺势往下滑的杆子,急于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表面上看教学过程十分顺利,岂不知,这样做使得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地去思考,而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致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每况愈下,这是与“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
3、提问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现实的教学中,有些老师过于关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课堂教学就象是演绎教案。在课堂教学时间比较紧张时,往往提出问题后,急于让学生作出回答,而且一答对就过去,以完成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却很少去考虑“大多数学生都思考了吗?是真的答对了还是猜中了答案?”等问题。殊不知这样一来你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学生却难以得到足够的发展,甚至一知半解。
4、问题过大,要求不够明确。
我们的学生总喜欢提“为什么”的问题,如“食盐为什么会在水里溶解?”、“埋在地下的塑料为什么不容易腐烂?”“为什么地球上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等等,以为科学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有些老师也喜欢向学生提这类问题,仔细思考其实这类问题指向的只是一个知识点,而且这类问题不易把握,答案要么过于肤浅,要么超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因而,问题的解决并不能促进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5、对学生的回答缺少及时的、必要的评价。
有些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也不让其他学生评价、质疑,而是急于让另外的同学回答,追求多样性,鼓励发散思维。这样的问答虽然改变了一问一答的模式,却也伤害了回答问题的学生的积极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30 21:32:2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