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上午第一节
金华市金师附小教育集团王伟文执教《食物网和食物链》
尾号9768:请问:刚才的放大镜课件用什么方法做的,非常直观,想学一招。
尾号9930:这多媒体技术牛,将花坛搬进了教室,强烈建议分享!
尾号1186:大屏幕镜头没切换无法看到教师和学生的情况。
尾号8236:第一个活动用放大镜找生物好不好?上课前带学生去找一找是否更好?
尾号6615:得出这个箭头是不是有点累呢?
尾号8289:左边的教师看不见板书,能否将左屏幕切换成板书。
尾号9082:当然好,情景创设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尾号5661:这次活动的所有课件能否分享下?
尾号9832:多媒体的运用生动,形象,直观!可是,这样的课要是不是观摩课,还有这么多时间去准备吗?
尾号3515:用课件放大镜找看上去特形象特直观,但似乎有些人为化的不科学,怎么可能有些地方会出现空白呢?
尾号5017:这里的有些生物需要用放大镜观察吗?
尾号804:我觉得还是出现箭头,让学生明白其特定的作用比较合理。因为被吃关系不一定要用箭头表示,但是箭头在这里却明确表示被吃。
尾号7735:箭头的方向是学生很容易搞错的,学生自己得出比直接告知好!
尾号7515:如果在家常课中,还是应该到课外实地观察,这种方式值得商榷。
尾号1986:这种花坛仅有的几种生物,有利于下个教学活动,但是不利于获得诺贝尔奖。
尾号8320:我觉得科学应该回归本真,到花坛里找一找比较好。
尾号1580:科学课中的生命课程要建立起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课件再牛也替代不了自己的亲身体验!
尾号4575:为什么不将两位学生的作业进行同时展示?
尾号6023:放大镜的作用只使学生“被探究”'不可能少发现'也不会多发现'到现在为止,食物链被箭头了!
尾号5528:会堂内空气比较闷,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能不能开换气扇。谢谢!
尾号6228:上课前带学生去观察不合适,上去和下来没个七八分钟做不到。投入这么多,就为了导入,不成正比。
尾号6023:在课件上用放大镜找生物和在校园操场上虚拟春游更雷人。
尾号5232:草是生产者,理解生产者的关键是光合作用,没有讲透。
尾号7737:老师很关注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值得学习。但听到现在感觉老师上的比较累,且师掌控的比较多。
尾号7353:据悉此套设备是这位王老师学校的,搬到这里原来是为了找生物啊!可惜失去了比赛的公平性!
尾号2477:我们乡下农村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走出教室在田野就能上这堂课,带个真实的放大镜,什么多媒体全给省了,比课件更给力。
尾号1580:学生的认知已经达到了自然中能量的循环,为什么嘎然而止,一个诺贝尔奖就因为老师的教学设计而被扼杀了。
尾号7735:光合作用是三年级的内容,没必要在这里再花过多的时间?
尾号1165:学生知道什么是稻螟虫吗?它吃什么被什么吃,靠猜吗?
尾号7779:建议老师及时指出鹰需要保护,禁止捕杀。
尾号9832:支持农村教育,鼓励教育下乡!
尾号6228:如果是你上,你会带学生出去吗?就为了体验,花费上下楼和花坛观察的时间。
尾号1022:作业纸展示后,可以让每个学生再写一次,并读一遍,用“科学家的方法”。
尾号2878:怎么可能用,会用吗尊重学生的探究,尊重新课标,尊重同台选手,万不可带着先进设备走老路啊。
尾号7515:带学生实地观察值得吗?当然值得!值不值得主要是看对学生有没有帮助,而不是为了导入而导入。
尾号9768:从学生到现在的表现来看,食物链的知识属于他们的前概念,那么怎样在此基础上提升才是教师的任务。另:学生的知识从书本电视得来,恰好缺少亲身体验。
尾号1186:概念式教学,失去探究的乐趣。开头虽形象,但不真实也不科学。让我迷失这节课的目的是什么。
尾号304:去室外亲自体验固然是好,但是未必能找到我们所需要的生物。
尾号8160:这节课课前可以先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动物以什么为食物的知识。
尾号395:汗,真牛啊,这个都知道,设备是有些先进了。
尾号6023:常识课里也有该课,怎么科学课里还在教知识?学生就没有探究素养的培养,这和语文课的说明文教学有一拼。
尾号6626:刚才学生已经意识到草被蛇吃不符合实际,另一学生立刻修改了草应该被兔子吃,那老师就可以顺其自然地提一句草应该先被食草动物吃然后再被食肉动物吃,是否应该抓住这个生成的契机?
尾号2590:太过华丽的课堂!失真的小学科学课堂!
尾号9082:课前让学生先去熟悉花坛里的生物,课上再去重温这种观察过程,不仅是一种情景再现,同时也能修正学生的观察凌乱现象。我觉得这样双方都考虑了,毕竟我们的课堂时间有限的,经不起折腾。
尾号2131:课堂应该追求简约而不简单,要挖掘身边朴素的资源,要多关注学生。
尾号8079:学生活动时,建议放大其中一组学生的活动情况。
尾号9225:学生是多才多艺的,课外培训班是各种各样的,希望能有诺贝尔培训班!学生的科学课外探究还剩多少!
尾号2230:刚才出示的食物链的开始到结束是否可以更严谨些,草被虫吃,可以不用到鹰也是构成一条食物链。
尾号3685:严重失误,忽视了课堂中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亮点,就是出现了人这个顶级消费者。为什么不做课堂的随机调整呢?
尾号8317:为了个别学生的认知而放弃其他学生合适吗?老师应该考虑全局的。
尾号5259:请问,树到底能不能被蝉吃?
尾号9744:学生真的去花坛找过吗?花坛中真的有这些生物吗?老师你去找过吗?这样的体验远比食物链有趣和重要多了。
尾号1398:我觉得短信平台应以发现优点为主,平时我们对学生提倡鼓励式,对教师也应如此。
尾号262:在食物链中有些明显不存在的关系,该不该当堂指出?
尾号1801:请问:教师怎么把学生说的谁可能被谁吃转化成确定?也许做个课前调查会有所帮助。
尾号395:我觉得不是要让学生了解一下这几种生物的知识。
尾号8236:麻雀能被蛇吃吗?蛇能吃鹰吗?
尾号6228:那么本课要把课桌放花坛旁了,即省时间又有体验。
尾号3063:稻螟虫和蝗虫没食物关系,孩子错了,纠正了吗?一分钟凭自身经验如何自我纠正。
尾号5661:把每周三课时的科学课放一块儿上,时间问题不就可以了。
尾号8007:这样的课其实我们十年前就这样上的。
尾号1835:新瓶装“老酒”,老理念跟不上先进设备!
尾号3685:这样的课应征了金华教研室王主任说的,培养不出诺贝尔奖。概念式教学。
尾号7779:前一节内容是蚯蚓的选择,实际教学中,我们会在安排将蚯蚓放回大自然时,观察花丛中的生物。
尾号6023:蛇和鹰都被人吃'这样的人文教育为什么不设计进去'以提醒学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尾号350:披着科学课外衣的常识课。
尾号6797:哥们要求苛刻了点,我认为能达到这个程度不易,几百号人看着呢,难道一起去花坛?
尾号1765:很多课,都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不要想当然的把自己想法强加于他人。课后让学生再到实地去观察体验,这无疑也是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方法。
尾号8816:以科学知识为主的课,让学生不断“修正”前概念其实就是探究呀。
尾号2007:要是能插播点《动物世界》的相关视频,增长点学生的感性认识会更好点吧!
尾号8236:生态平衡不是本课内容。
尾号0731:这节课的思路和结构是老师给的,而不是一种生本理念,越到后面越明显。学生很优秀
尾号9768:学生表现比教师好,超越教师的预设一:关于能量循环,二:能量金字塔概念,以及涵义:低一等级动物的数量等,为孩子们喝采!
尾号8093:老师太累了,学生配合老师上了一堂科普讲座!
尾号5803:感觉教师为了引出生产者、食物网的概念费了不少力,感觉老师一定要让学生亲口说出来,其实有些东西教师可以自己说出来,不一定非得让学生说出新概念新名词。
尾号9736:蝗虫会吃稻螟虫吗?
尾号9082:王老师的课是建立生态平衡的高度来让学生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我觉得立意好。
尾号1663:蝉是吃树汁的,课件中用树表述不科学。
尾号1582:从学生长远的发展看,亲自到大自然探究肯定是最好的途径,也是最有可能培养出诺贝尔奖的,但今天有700多人观摩,这的确是难以做到的。但课前让学生去花坛观察应该是可行又有效的。
尾号9696:这节课前面应该有一节实践课吧?
尾号5470:食物链要以凶猛动物为终止,到虫为止,肯定不行的
尾号6929:科学课的?食物链?与常识课的区别在哪?这才是选这一课的目的。从王老师的课里看不出课改多年有什么变化,这是有普遍性的。
尾号0395:一接课下来,感觉面面具到,重点在哪呢?
尾号4669:王老师教学目标完美达到了,学生通过考试没有问题,不过我看不到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老师过度崇拜教材,真想知道如果这堂课在美国,老师会怎么上?
尾号6768:强烈呼吁:请专家们说说上节课的优点吧!
尾号6228:上节课可以事先去花坛去找,上课后可以说找到什么,然后说说食物关系。
尾号8029:教师的价值观决定了课的设计和效果。
尾号4898:不知各位同仁注意没:好像当今教育,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小学教学初中化…我们是不是能在科学课某些环节幼儿化,比如螳螂捕蝉头饰小品表演,还学生童真!当然更利于学生举一反三……
尾号1582:从学生长远的发展看,亲自到大自然探究肯定是最好的途径,也是最有可能培养出诺贝尔奖的,但今天有700多人观摩,这的确是难以做到的,但课前让学生去花坛观察应该是可行又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