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兔子小屋]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随笔 [复制链接]

1#

[兔子小屋]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随笔

[兔子小屋]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随笔

题记:

每次教学中,总会有许多的经历和收获

每次教学后,许多想法和体会稍纵即逝

来年,也许我还教五年级科学,也许不

那有什么关系,留下走过的踪迹和脚印

为后人,也为自己,写下篇篇教学随笔

不求多好,不管多少,写了就好,呵:)

分享 转发
TOP
2#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目录


第一单元
        
运动和力
1

        
我们的小车  2
        
给小车装上动力3
        
给小车安个螺旋桨   4
        
像火箭那样启动小车
5

        
小车载重    6
        
运动与摩擦力(一)7
        
运动与摩擦力(二) 8
        
控制小车的快慢
9

        
设计我们的赛车     10.制作我们的赛车
        


第二单元
            
时间
1
  时间在流逝2   在时钟发明之前3   夜间的计时器    4   用水测量时间
5
  做一只水钟      6   用摆计时的钟7   测量摆的快慢     8   调整钟摆
9
  保持时间统一     10.寻找时间的痕迹
            

第二单元
    
时间
1
  时间在流逝2   在时钟发明之前3   夜间的计时器    4   用水测量时间
5
  做一只水钟      6   用摆计时的钟7   测量摆的快慢     8   调整钟摆
9
  保持时间统一     10.寻找时间的痕迹
    

第三单元
        
生物与环境(二)
1
  蔷薇花丛           2   它们是什么关系3   食物链和食物网     4   做一个生态瓶
5
  观察生态瓶         6   显微镜下的生命7   改变生态瓶         8   维护生态平衡
9
  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 10.爱护珍稀动物和植物
        

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1
  关于时间          2   为什么世界各地同一时刻的时间不一样3   昼夜交替的解释    

4   回顾人们认识地球的历史 5   怎样证明地球在自转 6   是清晨还是黄昏
7
  谁最先迎来黎明     8   极地的白天为什么那么长9   地球上为什么会有四季   10.昼夜、四季与动植物
            

TOP
3#

新学期第一节科学课

http://blog.kxsy.net/user1/5/archives/2007/4581.asp

 

不知道是不是体现人文关怀,这个学期学生过了月半才到学校报到,这就意味着可以比平常晚点开学,很是开心。34教师开会报到,35学生报到,今天36日上午第一节课开学典礼,然后正式上课。所以到下午才给我那两个五年级班的学生正式上科学课。

这是一节始业教育课。上这样的课应该说是很有经验了,不用刻意准备,我把去年期末的学生成绩单带着,然后就来到教室……

没有想到的是,学生看见我特别开心,有的学生马上叫出来“哇,还是老师耶!”看来自己这几年相处下来,我还是从这帮孩子身上骗取了不少信任和感情。说心里话,有时候我也会批评他们,甚至动口动手,但我也非常喜欢他们。这些家伙往往都是比较自我,上课发言很是积极,而且课外知识也很丰富,而且敢于反驳质疑我的权威,除了少数同学作业不自觉之外,确实很难找到他们的缺点了。

“今天上课主要有三个任务,首先是……”我把上个学期大家的考试成绩读了一遍,对特别好的给予表扬,对不理想的同学则提出希望。那些成绩特别好的同学在分数公布的时候甚至得到大家的掌声,他们很是快乐,从脸上的笑容就明显可以看出。

然后,我向学生宣布了这个学期的科学学习常规,其实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动,只是增加了优秀科学小干部和科学小标兵(名称暂定)的评选,并当场任命了科学课代表,然后由课代表和上学期考试第一名的同学一起确定各个小组的小组长,再说明了一下评选的方法和名额分配。(各5名)

最后,我让学生一起把新书翻到目录,一起来了解这册书的主要内容,然后我适当的添油加醋,勾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第一单元“运动和力”我说要举行赛车比赛,第二单元“时间”我们来做水钟或者沙漏,在做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我们祖先的伟大,第三单元“生物和环境”则里面有个非常有难度的实验就是制作生态瓶……特别是介绍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的时候,我坦然的对学生说,这是老师最怕的一个内容,学生顿时就兴奋起来,然后纷纷对这个单元发表自己的看法。

时间过的真快,我本来是准备在介绍这册内容的时候同时让学生把配套的“学具”拿出来作一个简单的了解,可刚说到这就下课的铃声就已经响了,只好匆匆结束。

附;在另外一个班也是按照这样的程序上,唯一不同的是这个班有个别同学很认真的完成了我在学期结束布置的选做作业“写科学小论文”,我把她交来的小论文看了一下,文笔不错,只是对科学小论文的要求和格式还不是很理解,于是压了点时间在课堂上简单的指导了一下。也从中得到启发,我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在全校组织一个小论文讲座,为今年召开的科技周活动作一些铺垫。

TOP
4#

 

我没能驾御好小车

http://blog.kxsy.net/user1/5/archives/2007/4707.asp

这两年,学校很多老师都去学车,有不少人拿到了驾驶证,但我没有参加,因为我知道凭自己的经济情况,起码要过4-5年才能考虑买车,所以也没有必要过早去考证。上次到江苏开会看见周一那娴熟的车技,很是羡慕,但也仅此而已。(嘻嘻,一通废话。)今天上午,上了五年级下册第一课内容《我们的小车》一课,感觉很不顺畅,课堂中暴露许多问题,让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没能驾御好小车。

首先,是自己的原因,虽然在事先我也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和了解,但在课堂上语言组织比较混乱,废话较多。另外一大问题就是整节课都是以教师传授和讲解为主,学生被动的参加课堂学习,没有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从而参加实验的设计和完善中。另外因为对时间估计不足,导致没有能学生搜集记录的数据组织交流和分析。

其次,学生在这节课也暴露了许多行为习惯的问题。虽然我在课堂上强调分工合作,但是还是有许多学生自己单干,从组装小车到进行谁实验都一个人来完成,所以到最后上交的作业中有许多学生没有把数据全部记录,甚至有的学生作业是空白的。还有我发现学生的动手能力还需要加强,有不少小组的学生连小车都无法组装,这有点出乎意料。另外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也需要加强,确实有不少小组的实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但我在观察的时候发现,他们的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地方。

最后就是材料的问题。我们的学生人手一份学具,但是有些学具比较粗糙,组装的小车运行的时候不正常,很是无奈,因为有个别小组就是这个原因而无法完成任务的。

分析了原因之后,我想今后的课要在这几个方面多下点工夫功夫:1、准备充分,深入钻研教材和合理设计活动;2、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多发挥学生的主体;3、对材料的结构性和合理性的要求更高(其实这不是这节课的主要问题,但是影响今后课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

TOP
5#

[反思]摆了一个多星期的“摆”

http://blog.kxsy.net/user1/5/archives/2007/6785.asp

还记得,在省五下备课会上有老师对摆的内容进行质疑,认为傅科摆不适宜放在小学教学;也记得,在缙云召开的那次省优秀课评选中温州林昱老师上的摆的研究技压群雄,最后获得第一名;当然不会忘记,在缙云县优质课评比和丽水市优质课评比中,马丽杰老师和朱伟龙老师都展示过着有关这个内容的精彩教学。

上星期我和学生也开始研究摆了。为了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我打开一直紧锁的实验室,决定让学生在这上一个星期的实验课。(平时因为学校条件的限制,我们的科学课都是在教室进行的。)学生很是兴奋,也因此,我们的“摆”在实验室摆了一个星期,以下就是我在“摆的研究”中的感悟和体验;

1、怎样才能控制摆的轨迹:按照摆动轨迹的不同,摆可以分为平行摆和圆锥摆。在实验中我发现,我们的摆都成了圆锥摆,虽然在后面我强调学生放手时要让摆自然摆动,但还是无法改变成为圆锥摆的命运。而且越是倾斜的角度大,成为圆锥摆的迹象就更明显。这个问题到现在我还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

2、怎样尽量减少无关的干扰:我们是用铁架台作为摆的支撑架,最初只是把摆的固定点用铁夹或者横杆固定,结果摆摆动的时候总是会撞到竖杆上。于是有的小组就干脆把长的竖杆横放,用手压在桌边上作为固定杆,这样无论摆的轨迹怎样都不会撞到了。另外在改变摆锤质量的实验中,我们采用的是把钩码都挂在线上,而不是把钩码相互连挂,这样就避免了摆绳的改变。在以前我听过的课中有一老师采用的是把娃哈哈的瓶子剪去上半部分然后作为容器,把重物放在里面,可随意改变质量,这更是一个好方法。

3、测量的规范性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为了便于观察,怎样才算摆动一次?(从初摆点开始来回一次为摆动一次)数摆的次数的时候要注意什么?(摆到最高位的时候再数不能提前和滞后,而且数数时一定要简洁干脆不拖音)测量摆绳的时候应该是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之间的距离?一旦这些细节都注意到了,学生的实验数据就比较合理了。

4、实验的指导和要求要适时: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注意,所以这个星期的实验课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在每个实验开始的时候,我都把学生的部分实验器材控制在自己手中。在跟学生说明实验的要求,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猜测和思考之后,再让组长来领材料进行实验。而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有的小组遇到了一些具体的问题,我这时候到他们那集团中去指导,因为是学生自己主动提出的求助,所以听讲特别认真。而且在实验结束的时候,我都做到给几分钟对实验现象进行交流和总结。

TOP
6#

1、怎样才能控制摆的轨迹:按照摆动轨迹的不同,摆可以分为平行摆和圆锥摆。在实验中我发现,我们的摆都成了圆锥摆,虽然在后面我强调学生放手时要让摆自然摆动,但还是无法改变成为圆锥摆的命运。而且越是倾斜的角度大,成为圆锥摆的迹象就更明显。这个问题到现在我还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啊?同样困惑!

TOP
7#

古人到底是怎样计时的

http://blog.kxsy.net/user1/5/archives/2007/7013.asp

在时间单元安排了不少动手活动,从日晷到蜡烛钟,从水钟到沙漏,再到后面的摆钟(机械钟)、电子钟,通过这一个个活动的探究,学生经历了计时工具的发展历程,了解许多有关时间的知识,培养了实验设计、分析概括等能力,收获还是颇大的。

这个内容的教学已经过去好长时间了,而且应该说教学目标也完成的不错,但在教学中我始终有个疑惑,至今无法释怀,那就是:古人到底是怎样计时的?

看到这,肯定有朋友要笑了——书上不是说的很清楚吗,就是用日晷、水钟等工具啊!真是的,这么幼稚的问题也敢提。呵呵,也许吧,反正我就是想不通,当我们透过表面的概念去挖掘其具体操作细节的时候,问题出来了……

先说日晷吧。确实,这是古人曾经用的一个测量时间的工具,在北京的故宫我还亲眼看见那个历经沧桑的实物。但为什么别的地方很少听说有日晷呢?我猜测那是因为在当时日晷是一个非常精密的仪器,不是任何人任何地方都可以放一个的。那么,在皇城周边的人们是怎样知道时间呢?他们可没有我们现在这样幸运,交点门票费就可以到故宫去看看。即使是皇城里面的宫女、太监还有大臣,难道他们想知道时间的话,也是要到那个有日晷的地方去看吗?或者是专门有人在观测和汇报日晷显示的时间?(刚在群中听见有朋友说以前确实有这样的官职,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找到以下资料:钦天监是掌管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历法的机构。秦、汉以来以太史令掌天象历法。唐代始设太史局,后又改司天台,隶属于秘书省。宋、元时设有司天监,与太史局、太史院是平行并置的机构。元朝还设有回回司天监。明、清则改名钦天监。明代钦天监设监正一人、监副二人,掌察天文、定历数、占候、推步之事。下设主簿厅,分天文、漏刻、回回、历四科肄业。五官正、司历、监候掌历法推算;灵台郎掌天文观测;保章正掌记录天文变化,推算吉凶;挈壶郎、刻漏博士、司晨掌刻漏报时。)

再来说说水钟。资料上介绍有受水型水钟和泄水型水钟,学生当时在课堂上就问了,万一冬天很冷的时候结冰了怎么办——我连忙说那个水钟肯定是放在房里的,因为放到露天的话那雨水或者太阳暴晒就会影响水钟的准备性,既然放在室内当然温度就不会太低吧!而且万一真的温度低的时候还可以人工适当加温的。现在想想当时急了点,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来猜测其中的可能性,那样学生的主体就更充分的发挥了。但也因此想到一个问题,水钟它也是必须有一定的人观察和维持水量的。那么在普通的村庄,会有这样的工具和人员吗?如果有,每个村庄的开始时间都一样吗?而且忘记某个村庄的人忘记及时加水那怎么办?如果没有,他们又是怎样测量时间的呢?

至于什么燃油钟(教材引申为蜡烛钟,其实在当时是没有蜡烛的),这个变化的因素就更大了,所以这能作为古代真正意义的测量时间的工具吗?晚上观察的人就不睡觉吗?每天晚上什么时候开始点灯?也许只是我们现代人的想象而已吧。倒是经常在小说看见古代喜欢用一柱香功夫作时间单位,确实,“一炷香”的时间是缺乏现代计时器的时代的一种比较模糊的计时方法。根据北京鼓楼的相关资料,一炷香的时间是一个时辰,一个时辰等于现在两个小时。为了区分时辰里的更点,还要在香的上面画上刻度(标线).

白天人们可看太阳、日晷或计时的铜壶滴漏之类东西判断时间,夜晚则不知时间了,于是由专人看着“铜壶滴漏”,按照时辰打鼓告诉民众。因为我想起古代的敲更人,“半夜三更”这个词语,就是从他们工作派生出来的。那么关于“更”又有哪些奥秘呢?继续找资料,如下:“更”是一种在晚上以击点报时的名称。从酉时(今之晚上七点)起,巡夜人打击手持的梆子或鼓,此称为“打更”。七点至九点一击,为一更;九点至十一点两击,为二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三击,为三更;一点至三点四击,为四更;三点至五点五击,为五更;此时天亮了,不再打更。由此可见半夜三更只能粗略表示夜里十一点到一点,至于“半夜”只是一个前缀,说明此时确实是夜已至半。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36分。

再回到午时三刻,先看资料:——古代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43.2分,当然我们一般可以简单的认为是1145分。也有点小问题,那古代的行刑人说时辰已到未到什么,那他们是怎样知道确切的时间呢?因为这可是关系到生命一定要非常准确的哟?带着日晷肯定是不现实的,那么是不是刑场都带着漏壶呢?

呵呵,一个小小的问题,让我一直思考到现在,还花了许多时间找资料,终于明白了不少其中的原由,也还有许多困惑。因为时间匆忙,结构有点乱,但我觉得主题还是比较有价值的,准备什么时候再把这文章整理一下,看看能不能找个地方发表发表。

TOP
8#

关注着、欣赏着、学习着……
我的博客:http://nhd1981.bokee.com/    http://blog.kxsy.net/user1/nhd1981/index.asp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