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经验交流会文集 [复制链接]

21#

四、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引导与推进

 

 

1.加强合作,努力促进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发展

温州市气象局  温州市气象学会  章俊

 

近年来,温州市气象学会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普发展规划》的指引下,在浙江省气象局、浙江省气象学会的直接领导下,在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创建“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3所、省级气象科普教育基地5所,中小学生气象科普作品获奖32篇,3位老师获“全国优秀校园气象辅导员”称号,任咏夏老师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打造一个规范化阵地:校园气象站

1.校园气象站建设数量迅猛增加

2011年在杭州市召开的“第一届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经验交流会”和2012年在温州市召开的“浙江省气象学会校园气象协会”成立大会上,温州市只有5所校园气象站,在这两个会议的影响与推动下,结合温州市教育部门“多功能室”的建设,温州市中小学校园气象站迅速猛增:2015年增加了19所;2016年增加了19所;2017年增加了18所,现共建有校园气象站61所。

2.校园气象站建设要求更为标准化

61座校园气象站中,有26所建有综合性观测设施(人工预测与自动观测并存),有35座仅有人工气象观测。按照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标准,26所综合性观测场面积一般是16M×8M,最大的是温州市绣山中学校园气象站观测场面积为20.5M×29M。配有10M高的风塔1座,塑钢百叶箱。在观测要素上有四要素和六要素站;在功能配置上有自动观测仪器和人工观测仪器。所用仪器均持有“气象专用技术装备使用许可证”。

3. 校园气象站建设程序日趋规范化

  根据温州市发改委、经信委、气象局关于印发《温州市气象监测设施规划建设和资源共享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强化与学校合作共建,及时响应学校申请,实行统筹规划和资源共享,共同推进校园气象站建设,26所综合性观测这实行一站双效,即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同时开展,自动站所采集的气象数据均可与当地气象部门共享。

二、培养两支专业化队伍:小气象员队伍和气象辅导员队伍

1、培养小气象员队伍

选出一批学生成立“小小气象员”队伍。小小气象员按职责分为小小“小组长、观测员、记录员、校对员”。他们承担着每天的气象观测、记录,每天一次的天气播报,每周一次的天气预报,以及气象工作室小家务的管理、小课题研究等。丽岙二小还以二十四节气给全校班级命名,在四到六年级的班级里设置了班级气象角。他们负责的校园气象站还定期对外开放,热情接待学生、社区居民进校参观、学习,帮助他们认识气象观测仪器,传授气象观测方法,以及仪器的工作原理等。

2、打造气象辅导员队伍

形成巡回讲师制度。市气象学会共有5人参加市教育局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讲师团,每年到各中小学校巡回讲授“中小学生雷电防御知识”、“预警信号知识”、“台风灾害及其防御”、“风和人类”、“气象万千风雨可测”、“大气污染和青少年健康保健”、“气象知识简介”和“天气与气候”等气象科普知识。

开展常态专业培训。由于温州市的校园气象站剧增,我们考虑到新建的校园气象站辅导员对气象科学比较陌生,2017年温州市气象学会举办了首期气象辅导员培训班,42校园气象站辅导员接受了“校园气象科技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校园气象观测(人工、自动)”和“台风及其监测预报”等内容的辅导,培训会上发放了《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浙江省应对极端天气停课安排和误工处理意见(试行)的通知》、《温州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温州市气象科普基地管理办法》、《小学气象科普教育读本》和《校园气象站地面气象观测记录簿》等辅导材料。

建立常规联络机制61座校园气象站均配有气象辅导员老师,为便于各校辅导员老师加强于气象部门的联系和沟通,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我们印发了《气象部门兼职气象辅导员》名单和联系方式,供辅导员老师对接、联系、咨询。并建立QQ群,微信群,大家随时沟通联络,为学校组织学生开展气象科技活动提供方便。

三、打造三大特色化品牌:气象社团、科普读本、科普活动

1. 特色鲜明的气象社团

丽岙二小以“天空气象站”为平台,设立气象科普教育宣传栏;以二十四节气给全校班级命名,在四到六年级的班级里设置了班级气象角,学校网站还开设专门的栏目,由学校主编的《小学气象科学普及教育读本》应用于校园教学为,天空气象站的小气象员们还进行常态的气象观测,利用“3.23世界气象日”举办系列宣传活动。

绣山中学成立气象社团——绣山气象站。社团共有30人,分为6个小组,每组小组长、观测员、记录员、校对员等,有每日进行气象观测记录,并将每天观测的数据,刊发在学校的《绣山快递》上,并对师生的生活起居进行温馨提醒,从而使他们养成关注气象的良好习惯,在校刊上发表有关校园气象站活动的情况,校园气象站定期向全校师生开放,由社团成员向他们介绍气象科普知识、帮助他们认识气象观测仪器,传授气象观测方法,以及仪器的工作原理等。

2. 精心编写的科普读本

由市气象学会和温州市瓯海区丽岙二小共同编纂完成《小学气象科学普及教育读本》,这套校园气象科普教材共17个单元、3册的校园气象科普教材《小学气象科学普及教育读本》。该读本按照气象科学的完整体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分别由三四五年级学生用一年时间,采用规定课时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完成。同时采用大量小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卡通图片进行形象表达,图文并茂地介绍了了气象科学的基本体系,同时注重介绍气象和不同学科与领域之间的交叉联系。此外,绣山中学每日进行气象观测记录,并将每天观测的数据,刊发在学校的《绣山快递》上,并对师生的生活起居进行温馨提醒,从而使他们养成关注气象的良好习惯,在校刊上发表有关校园气象站活动的情况,

3. 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

3.23“世界气象日”开放气象台,气象演播室,组织中小学校园气象站学生参观雷达站、观测站,增强对气象的感性认识,开展气象台里“探密”、争当气象节目主持人、我来影响天气、气象知识抢答互动游戏、微信扫一扫“砸金蛋”等活动。同时在丽岙二小同步开展气象科普图书赠阅、气象科普知识讲座、观看《变暖的地球》专题片、气象谜语猜猜猜、火眼金睛、科普展示等活动。到永嘉县瓯北第一小学、平阳敖江八中开展送气象科普书籍活动。

四、强化四大支撑:政府支持、专业引领、资源整合、机制保障

1. 政府支持

  温州是气象灾害多发地区,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国民总产值的5%左右。为切实加强中小学校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根据《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办法》要求,温州市对市中小学校气象灾害防御关联度对照梳理,做为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予公布。市政府应急办、市气象局联合印发温州巿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明确开展重点学校每年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目前,全市已有58中小学校通过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其中有7所学校建有校园气象站。

2. 专业引领

温州市气象学会、市气象局与各创建学校建立协作关系,形成特色创建的合力。气象学会专家经常性到各大中小学,指导并参与气象科普规划的制定及重大项目决策,气象局专家担任校外辅导员,定期来校指导气象科普活动。任咏夏老师热心的为学校气象科普活动出谋划策。

3.资源整合

温州市气象学会主动联络省气象学会、市气象局、市教育局及其他相关部门,立足校园气象科普课程的开发、实施、学生创新素养的培养,争取更大、更多的专业指导,拓宽交流、实践的途径。积极组织小小气象员参加省气象学会“天气与气候:青年人的参与”征文比赛、浙江省气象科技探究小论文比赛等活动,借天时、借地利、借人和,组织开展好市、县两级层面的各类校园气象日活动。

4. 机制保障

我们一直与省气象学会步调一致,积极创建全国、省一级的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温州市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校园气象站的建设和管理。强化措施保障,助力学生发展。注重指导学校因地制宜开展气象科普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精心设计气象日、科普周及日常化科技活动;建立小气象员、小志愿者、社团骨干队伍;聘请专家担任辅导员,指导学生开展气象小课题、小研究,培育表现优异的个性学生。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上述是温州市气象学会五年来努力促进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发展的几个侧面,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虽说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校园科普活动推广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少的困惑;也有许多新的课题值得我们去探讨,去实践;与相关兄弟市相较,仍然存在很大差距。我真心的希望,在以后的日子里,各位专家,各位领导以及与会的各兄弟市给予我们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让温州的校园气象科普之路走的更宽更广。

TOP
22#

2.宁波市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活动总结

 

宁波市气象学会

 

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浙江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宁波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充分开发利用气象科普资源,近几年,宁波市气象学会高度重视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工作,以“传播气象科学知识,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学生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增强气象灾害应急避险能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气象科学素质”为宗旨,积极开展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工作。

一、部门合作,丰富校园气象科普活动

不断深化与科协、教育等部门合作,每年开展形形色色的气象科普活动,丰富校园生活。宁波市镇明中心小学等多所学校将每年的三月定为学校的气象月,纷纷通过我爱家乡的云摄影大赛、我眼中的天气世界黑板报展览、童眼看气象手抄报制作、我与气象征文等系列活动,让学生真正走入气象这个变化万千的科学世界。

2017年为例:鄞州联合鄞州区教育局、鄞州区科协开展了以“观云识天”为主题的征文比赛,优秀作品汇编成《童眼看气象》一书;宁海县气象局、宁海县教育局、宁海县新闻办主办,宁海县新闻网、宁海县青少年宫协办了“我眼中的气象万千”摄影写作大赛;象山县气象局、教育局和科协联合主办了“气象源于生活”为主题的2017年象山县气象科普征文比赛,获奖作品汇编成《象山县小学生优秀气象科普征文集(2017)》正式出版;奉化区气象局主办,《奉化日报》承办了《我眼中的气象万千》摄影比赛。

市气象局、市教育局和市摄影家协会联合开展“我爱家乡的云”青少年摄影大赛活动。该活动为期一个月,覆盖全市近500所中小学校,共收到552幅参赛作品,累计网络投票38万余票,最终产生146个优秀作品,获奖作品作为入选宁波摄影家协会的入会条件。活动受到宁波发布、甬派、搜狐、宁波电视台、宁波应急频道的深度关注。市教育局、市摄影家协会等领导在325日宁波(鄞州)气象科技馆为获奖人员及优秀组织单位颁奖,近十家媒体进行采访报道。

二、局校共建,探索气象科普教育品牌

(一)宁波市鄞州区高桥镇中心小学

高桥镇中心小学以气象观测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切入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气象实践、体验活动为依托,以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为目标,探索构建基于一体(气象探秘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这一主体)、二翼(依托鄞州区气象局等气象专业部门和学校少年气象研究院等组织的力量)、三支撑(一站:梁祝红领巾气象站,一室:启明星气象探究室,一长廊:气象科普长廊)、四结合(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四个原则开展气象科普教育)、五模块(重点开发气象知识、气象活动、气象观测、天气预报、气象实验等五组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气象探秘活动学习项目)的小学气象科普教育校本化实施模式,藉此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塑造学校教育品牌。成为浙江省第一个探索气象科普教育的小学,以气象科普等为主体的科技特色教育日渐鲜明,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先进实验学校、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宁波市气象科普教育示范学校、宁波市雷电灾害防御示范学校、鄞州区科技教育示范学校、鄞州区特色项目学校(气象科技)、鄞州区科技校园工程示范学校等。先后获得全国第二届中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选一等奖、2011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2010宁波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成果评选一等奖、2010宁波市青少年科技大赛一等奖、宁波市气象酷派绿色校园行动大赛三等奖等20余项荣誉。《中国气象报》、《教育信息报》、《钱江晚报》、《杭州日报》、《宁波晚报》等新闻媒体已20余次报道该校的气象科普特色教育情况。

(二)堇山小学

堇山小学教育集团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依托鄞州区气象局的专业资源和技术后盾,依托学校原有的科技教育资源与人力资源,以堇秀红领巾气象基地建立为契机,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拓展性课程开发建设相结合,学校精心设计气象景点,形成“气象科普园区”一站(堇秀红领巾气象站)、一室(气象探究室)、一长廊(气象科普长廊),以“学气象、知气象,用气象”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气象观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路子,定期开展气象科普讲座、气象科技文化节、气象科普宣传等活动,把以气象科普教育为重点的科技教育推向纵深。

学校建立了气象科普教育三级管理网络:一级网络是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气象科普教育领导小组,明确目标、制定计划、落实措施,物色安排指导教师,保证活动经费到位,负责各项活动的组织发动、过程安排、检查指导及总结奖励。二级网络由学校三位专职气象科普教师和每班一位的兼职气象科普辅导员及特聘的气象科普辅导员(鄞州区气象局专业工作人员等担任)组成,共同对学生进行气象科普知识及技能的辅导,开展实施各项气象科技活动。三级网络是全校各班落实了一名气象科学兴趣浓厚、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为兼职的气象科普小辅导员,进行宣传发动,起好带动全校气象科普活动开展的领头羊作用。

学校将每年的3·23所在周定为“气象文化节”,围绕当年世界气象日活动主题,开展各类气象主题活动;将每年十月定为“校园科技节”,召开气象科普主题班会,开展“气象小博士知识竞赛”、“家乡农谚知多少”调查活动等实践活动等。规定每个月第一周的星期一为全校学生的“气象日”,学生要用一节课的时间开展“气象业务”。在三到六年级,每个班级都有一本《每日气象观察日志》,记录每天的气候物候现象。

三、局校合作,开发与编写校园气象科普教材,开设气象特色课程

不断加强与中小学校的合作,实现气象部门与学校之间的有机互动,建设校园气象站,开发与编写校园科普教材,开设气象特色课程等为中小学生提供走进气象、认识气象、宣传气象的科普教育平台。目前,我市已建成校园气象站12个。

鄞州气象局与堇山小学联合将气象探究实践活动引入课程领域,开发和完善校本化的“气象科学奥秘”系列课程;开设了“气象科学奥秘”校本拓展性课程,把气象科普教育纳入四年级段每周一个课时的校本课程基本教学中,从气象常识、气候常识、气象灾害、气象观测等四大内容按照基础的气象科学知识介绍、有趣的气象探究实验活动、有益的气象科学知识拓展三个板块进行系统教学。学校以社团活动为依托,采取走班形式,设置了多样化的兴趣拓展性课程,满足学生选择与发展的需求,初步形成影视气象、农业气象等低、中、高年级气象实践课程系列。学校以“堇秀少年气象研究院”为基地,开展气象与生活小调查、气象与生活小课题研究等气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关注气象开始,关注生活,在生活中探究。

2015年以来,鄞州气象局每年编辑的《童眼看气象》,每期的发行量为1700册,以“世界气象日”为主题,通过气象主题征文和气象科普征文集出版方式,展示鄞州区校园气象科普工作成果,提高鄞州区小学生对气象的认知度,同时联合社会力量强化传播协作,从而全面推进气象科普业务建设,提高气象科普公众覆盖面,推动全社会对气象灾害的认识和防御。

2017年,宁波市百年名校——镇明中心小学气象特色课程开课,宁波市气象特色课程基地正式启动。这是宁波首次在小学定期开设系统性的气象特色课程,不仅面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科普气象知识,更对众多科学老师传授气象知识内容,与老师共编校本教材,培养孩子的兴趣,提高青少年防灾减灾意识。

四、气象科普活动进校园形式多样

市县两级气象部门每年以世界气象日、科技周等活动为契机,采取科普讲座进校园、赠送气象知识书籍、摆放气象科普展板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气象科普活动。据统计,2016年,仅宁波市气象服务中心就开展进校园活动6次。此外,还通过招募校园志愿者、举办气象小主播活动和夏令营等活动来丰富校园科普。

 2016331日,市气象影视中心走进宁波大学,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和志愿者招募活动。工作人员通过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互动,简单问答以及微信互动等方式,让大家进一步了解了相关气象知识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关注。共招募气象防灾减灾公益科普宣传志愿者近100位,其中一部分志愿者参与了后续的气象科普活动。

20164月举办“气象小主播”活动,从全市海选的18位小朋友在家长陪同下分批来到市局高清气象演播室,当一回指点风云的“气象小主播”。此次活动,共有上百位小朋友通过“宁波气象”公众微信号报名参加。最终,经严格海选的18位小朋友首批入围参与节目录制。录制的节目通过“宁波气象”公众微信号投票,票选前5名的“气象小主播”获得市局颁发的荣誉证书,并参与到中国气象频道(宁波应急)的节目录制中。

20168月,市气象影视中心策划主办了“气象小主播夏令营”活动,为广大小朋友们打造了一场全方位的气象主持科普体验。通过“宁波气象”微信公众号为期一个月的投票评选出的20名小朋友参加了活动。活动中,小主播们在高清演播室中录制了专属于自己的毕业作品,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小朋友亲身体验了气象主播工作,并多方面了解了气象小常识。

五、校园气象科普工作成绩显著

在市县两级中小学和气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宁波市校园气象科普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深入的发展,许多中小学还在气象科普教育过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和喜人荣誉。20122013年,我市鄞州区高桥镇中心小学和北仑区小港实验学校2所小学喜获“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的光荣称号;北仑区小港实验学校周丹凤老师获“全国优秀校园气象站辅导员”的光荣称号。截止2017年底,我市鄞州区高桥镇中心小学、北仑江南教育集团小港实验学校、李惠利小学、象山县丹城第四小学、鄞州区堇山小学5所小学被认定为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全省共35所)。

TOP
23#

3.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需要“校园气象”建设

义乌市校园气象建设情况介绍

义乌市气象局  赵贤产

今年71日起施行的、由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第39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明确要求“教育……等单位,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公民应当学习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关注气象灾害风险,增强气象灾害防御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并“鼓励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等气象灾害防御活动”。同时,在浙江紧紧围绕保障公共安全,全力以赴加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在防灾减灾体系中发挥气象部门的重要作用之时,需要牢固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特别是要联合教育等部门建立应急联动机制,以此来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的重点防御单位建设。所以,“校园气象”建设在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义乌市气象局在“校园气象”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果,现介绍如下:

一、多次进行校园气象建设情况调研

气象局工作人员先后走访了华溪小学、北苑学校、西山下小学、夏演小学、溪华小学、荷叶塘中学、大陈小学、后宅小学、后宅二小、后宅中学、廿三里二小、绣湖中学、义乌中学、义乌六中、稠城一校、黄杨梅小学、稠江中学、楂林小学、塔山小学、商贸学校等进行校园气象建设情况调研,与校领导和老师座谈,详细了解校园气象建设的现状、困难和需求,商讨合作意向。

二、帮助学校建设“校园气象”

采购了一批校园气象方面的书籍发给全市每一所学校,并帮助学校的老师、学生,把有气象元素的文章或作品推荐到《义乌商报》《浙中新报》《义乌科协》杂志上发表。在得知学校有建设校园气象观测站需求时,气象局工作人员均能认真提供观测仪器设备、采购商等相关资料;如得知义乌中学和义乌六中、夏演小学、后宅二小等学校已经自筹建成了自动观测站设施以后,气象业务技术人员多次上门给他们进行仪器检测与维护等方面的技术指导。

三、合作建设“校园气象”观测设施

根据气象灾害的监测需要,在布点建设区域中尺度自动气象站时借用了学校一定面积用于自动观测场地,已先后资助到廿三里二小、溪华小学、北苑学校、稠江中学、楂林小学、塔山小学等学校建成了部分人工观测设施。

四、鼓励廿三里二小创建“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廿三里二小多年来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气象知识教学活动,有热心于“校园气象”工作的校领导和任课老师,并自筹资金增加人工观测仪器设施,“校园气象”建设工作有独特的优势。对此,气象局给予了大力支持,按照“校园气象”建设要求条件,逐步完善,最终建设成为第二批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五、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气象”科普活动

在每年的纪念“世界气象日”前后,气象局均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气象”科普活动,并热忱接待学校参观气象局。如在一楼大厅设咨询台,回答师生的问题,展出相关宣传展板,悬挂宣传横幅等;在大会议室播放科普VCDPPT讲座,与师生进行互动、有奖问答活动;开放观测场供师生参观,并作现场介绍等;在火箭人工影响发射装置模拟现场作人影知识讲解;同时发放《科普历书》、相关宣传科普画册、《气象灾害防御宝典》、《中小学气象灾害避险指南》和《气象知识》(校园专刊)等科普书本,以及自制的宣传折页和其他宣传品等等,同时也尽力满足到学校进行气象科普的需求。

2014226日在全市中小学科技辅导员会议上,面对全市100多所中小学校的老师普及了“校园气象”方面的相关知识;318日和19日给黄杨梅小学详细解说了29块展板中的气象科普知识;325日在廿三里二小进行气象知识有奖竞赛活动;44日给实验幼儿园的学生和家长讲解了观测仪器、浏览动画展板、观看气象宣传视频、火箭弹人工增雨装置模拟演示。421日组织廿三里二小在气象知识竞赛中的优胜学生外出参观民航和部队气象台并学习相关气象知识。424日到后宅小学宣传“人与气象”和防灾减灾等内容;425日给夏演小学介绍气象防灾减灾等内容,并作了《近年来大气探测情况简介》的讲座;515日应邀到义亭中学给全市参加科学教学培训的100多名中学教师宣讲校园气象相关知识;521日应邀参加稠江中学初一年级的“城市少年宫”学科学活动,作了气象观测方面的讲座;522日给毛店小学提供 “校园气象”建设的相关材料。1120日进行“朝阳小学科技大观园”气象科普活动。1126日在“市中小学科技运动会”开幕式上进行火箭弹人工增雨模拟演示与科普讲解活动。

2015 323日、510日福田小学、宾王小学各6年班的学生先后在参观气象局时进行了气象知识讲解。在夏季暑假期间与教育部门合作举办了“义乌市中小学生气象知识网上竞赛”,吸引了944位中小学生参加有奖比赛。

2016323日接待了苏溪一小等学生组团参观气象局;429日到实验小学作气象科普讲座;712日小学生组团暑期夏令营参观气象局;1014日福田小学参观气象局。

2017210日绣湖中学学生参观气象局;36日带着气象科普书籍、视频和精心准备的讲座,到下骆宅中学给100多位师生开展“观云识天”气象知识科普活动;317日接待北苑学校等学生组团参观气象局;323日到廿三里二小和至胜教育集团进行气象科普讲座和宣传;41日接待实验幼儿园学生组团参观气象局;421日接待稠州幼儿园学生参观气象局;76日接待商报小记者团小学生组团参观气象局。

六、困难和建议

1、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很需要教育部门的大力配合,学生对学习气象知识有需求,相当于多了一个给学生发挥聪明才智的平台,而不少老师缺乏相关气象知识教学经验,需要加强对“校园气象”方面的详细工作指导,并多搭建一些“校园气象”鼓励平台。

2、气象部门每年均有一定的经费用于气象科普宣传工作,可以资助学校一部分校园气象科普读物;同时气象局有专业气象技术人员,均有一定能力聘任为校外气象知识辅导员,需要校园气象协会“牵线搭桥”促进局校合作。

3、“校园气象”需加强其效果的跟踪评估与宣传工作,特别是老师通过“校园气象”工作后的教学水平提升和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方面,需长时间跟踪评估收集,并在相关部门进行宣传,扩大“校园气象”的影响力,提升“校园气象”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TOP
24#

4.象山县校园气象站建设经验交流

 

蔡春裕

 

象山县气象局

 

近年来,随着气象自动站网密度的不断加大以及校园气象科普需求的不断提高,自动气象站正逐渐走进中小学校园。校园气象站既可以优化校园科技教育环境,还可以提高青少年学生科技意识、活跃学生的课余生活,满足地理教学的实际需要,从而广受欢迎。

校园气象站通常由各种传感器和自动气象站监测仪组成,可以实时监测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雨量、气压等多种气象要素。校园里气象站不仅可以使学生们掌握气象观测的基本方法,锻炼动手能力,更能激发他们学习自然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对气象知识的兴趣,从而使他们了解天气、气候与生活的关系,学习更多的气象科学知识,达到气象科普宣传的功效。

1 象山校园气象站建设情况回顾

校园气象站是中小学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优秀载体与平台,是中小学开展气象科技活动的基础工具与设备。象山县校园气象站的建设历史,可以追溯到1964年。当时,热心气象的自然老师张敬开始在农村试办气象哨,创建气象兴趣小组,通过长期搜集整理了许多看云识天气的气象谚语并自编了讲义教材。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期,当他在定塘中学任教时,又在学校树起了百叶箱,建起校园气象站,组建了有10多个学生的气象兴趣小组,组织学生每天观测记录气温、雨量等气象数据,为当时当地气象知识的教育普及做出了贡献。现为象山县科协副主席的林惠琴女士,每当谈起自己当年参加定塘中学农科班气象兴趣小组的往事就非常兴奋,并会顺口念出许多谚语,什么: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东虹日头,西虹雨;春雾雨、夏雾火、秋雾风、冬雾雪......。问她现在回想当初经历的感受,她说是:“受益一生”,可见印象之深刻。

20109月,利用农村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的机会,象山县气象局与定塘中学搭起了气象与农村学校接触的平台,使农村中小学生也能有机会接触现代气象设备,了解气象知识,普及气象防灾知识。学校里安装了一套气温、湿度、雨量、风向、风速五要素自动气象站设备作为区域自动气象站上传数据到宁波气象局,同时安装了本地通讯软件,配置了专用电脑,可在当地电脑上显示学校自动气象站的气象数据,另外还安装了人工观测气温、雨量设备,可以组织气象兴趣小组学生进行观测;在校门口还安装了气象电子显示屏,每天显示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信息和预警预报,一方面供学校师生观看,同时也可供过路村民观看,提高了显示屏的观看率;继后又安装了大气电场仪观测设备。学校有专门领导负责、指定自然老师负责校园气象站和辅导工作,学校组织以初一二学生为主的气象兴趣小组,开展气象科普培训,组织参观气象站,定期记录气象数据、维护清洗气象设备、在定塘中学校园广播气象站开展气象预报,并有一定的学习材料和教材,形成了浓厚的气象氛围。

2015年,在丹城第四小学领导的积极争取下,在象山县气象局、教育局和科协的大力支持下,丹城四小建起了可自动采集大气温度、湿度、风向、风速、降水等五大气象要素的实时数据的自动气象观测站,该观测站一方面作为气象部门区域自动气象站,另外又与学校网站数据库相连接,学校可随时调看实况数据。此外,还配备了人工观测设备,可以获取干湿球温度、最高最低气温、风向、风速、降水、日照、蒸发等九大气象要素的实时观测数据,为学生的气象科学学习、科学探究、全面素质训练创造了实践平台。

2依托校园气象站的气象科学普及

气象科普是提高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科学认知天气、气候规律的重要途径,是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普及防灾减灾知识的重要活动。为充分发挥校园气象站的作用,丹城四小设立气象站后,依托县气象局的专业资源和技术后盾,并结合学校人力及科技教育资源,按照经费落实、场地落实和时间保证的“三有”条件,每学年安排2万元经费,专门设立“临溪气象苑”工作室(40多平米),布置了各类气象观测规章制度,添置了两台电脑用于接受气象数据和查阅资料,配备了一个资料图书柜,用于存放气象观测记录、气象调查报告,气象图书等。每周两节体育活动课可安排气象观测活动。

学校专门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气象科普教育领导小组,组建“临溪气象社团”,设置有顾问机构、辅导机构和执行机构。顾问机构聘请县气象局专业人员为校外辅导员,帮助指导工作;辅导机构由气象科普专职辅导员、科学老师等人组成,承担具体的辅导工作;执行机构由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社长,委员之职,组织班内社团成员开展活动。“临溪气象社团”承担工作包括:建立红领巾气象站,开展日常气象观测;定期邀请班级其他成员参与日常气象监测活动,并讲解科普知识;午间管理课,给自己班级播放气象科普视频;组建气象兴趣小组,开展实践活动写气象日志进行交流;同时还积极开展多种科普宣传形式,全方位普及气象科普知识。

通过以上种种措施,以校园气象站基本气象观测为切入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气象实践、检验活动为载体,以提高学生的生命安全意识、探究精神和科学素养为目标,使得校园气象站能发挥最大的功效,从而使得气象科普教育在学生中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3 存在的问题

校园气象站是校园气象科普的窗口,向中小学生打开了一扇了解气象及相关领域科学技术、掌握自然变化规律、获取防灾减灾知识的科普之窗,使中小学生在校了解气象科普知识、动手参与气象实践、增强学生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真正做到学生在校“学气象、知气象、用气象”。

象山县校园气象站建设开展时间较早,但有中断,究其原因部分恐有共性,需要总结提高:校园气象站的开展情况好坏很大程度上跟辅导员老师相关,辅导员老师精业,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气象知识的兴趣,校园气象站才会有生命力,如果辅导员老师不专,校园气象站难以持久,定塘中学由于学校位于在农村,又加辅导员老师和校长的调动,使得原本开展的校园气象站活动出现中断,气象兴趣小组也停止活动。

4 建议及对策

从上述象山校园气象站的建设情况来看,办好校园气象站应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是辅导老师是关键。首先辅导老师对气象要热心,要有兴趣,这样才能带领、引导学生开展各项气象科普和实践活动,否则提不起学生对气象的兴趣感并参与到活动之中。

二是学校领导对校园气象工作要重视。这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事实,如果学校领导不从人员、经费、场地、制度等各方面给予保障,校园气象工作就难能维持,就算红火一时,也难能持续。

三是校园气象站建设,学校是主角,气象是配角。气象部门在校园气象站建设当中只能起到锦上添花作用,或是雪中送炭。当学校在建设中碰到技术、装备、甚至经费方面困难,气象部门可以全力支持,给予帮助,而具体的日常和特色工作,还要校方依靠自己的人才、环境和地方特点,打造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气象工作,这样才有生命力,才能持续开展下去。

四是校园气象站尽量建在气象局近些。这样有利于沟通和交流,如果放在离气象局很远的地方,不方便双方交流和沟通,很有可能使原来通过交流和沟通解决的问题而出现中断。目前气象部门全方位布置区域自动气象站,学校应是理想的选择地,气象部门如能结合区域自动站建设同时建设校园气象站,在学校因地制宜开展气象科普教育是个不错的选择,但要全都办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气象站是有很大难度的。

五是校园气象站建设要有多部门联动。校园气象站能有政府、教育、科协等部门支持才有活力,各部门要从各自的范围重视、支持校园气象站建设,要把校园气象站建设作为学校的日常工作,纳入考核,这样才能步入正轨。

5 小结

在中小学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是我们国家的一项长期的科普任务,也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一个重点内容。而校园气象站这是进行校园气象科普的优秀平台和重要的载体。

通过校园气象站这个平台,学生们不但能够学到基本的气象知识,了解到天气变化的过程及其原因,掌握一些基本的天气观测方法和技能,而且通过气象社团的活动和综合实践调查,可以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引导他们对天气变化和气候异常问题的关注,从而培养他们对防治自然灾害的科普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气象奥秘,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气象防灾减灾的实践之中,还能把他们的知识和技能辐射到家庭和社会,成为气象防灾减灾的生力军,因此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张建新,马秀清,浅谈校园科普气象站的建立和运行

[2]邱良川,校园气象站在气象科普教育中运用的创新思考

[3]孙冬燕,中小学校园气象站的科普与教学功能研究

[4]任咏夏,示范校园气象站巩固发展浅议

[5]任咏夏,我国校园气象站的规模结构格局与评价

TOP
25#

5.耕耘探索六春秋

 

浙江省气象学会校园气象协会

 

浙江省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曾有过辉煌的荣誉,但却没能恒久的坚持和持续的发展。特别是长期被困顿在学校围墙之内,无法与外界取得联系,活动的开展,瓶颈的突破都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致使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

新世纪初,在浙江省气象局、浙江省气象学会的直接领导下,在共青团浙江省委、浙江省科协、浙江省妇联、浙江省教育厅等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一、建立领导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统一组织

 

20118月,浙江省气象局和浙江省气象学会策划组织召开一次全省性的校园气象科普经验交流会。1117-20日,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经验交流会在杭州玉皇山庄隆重召开。全省有42个学校单位,11个市级气象学会秘书长等6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与会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开展校园气象科普的先进经验。在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特色策略,校园气象科技探究实践,校园气象站的建设与管理,校园气象科普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编写,校园气象科普文化的建设,大型气象科普活动的策划与实施,气象局与政府、教育局、科协等部门的横向联系与协作等方面,展现了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的现时风貌与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锐势。

最后,与会代表一致提出:希望浙江省气象局、浙江省气象学会能够牵头组织成立一个全省性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组织,统一领导全省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同时也使全省开展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单位有一个自己的“家”。

浙江省气象局、浙江省气象学会根据代表们的提议,经过慎重的思考、探索、调查和精心的筹划,决定成立“浙江省气象学会校园气象协会”,并于2012528日上午在温州红太阳宾馆会议大厅举行了隆重的成立仪式。

浙江省气象学会校园气象协会由浙江省气象学会秘书长担任理事长,设副理事长单位12个,理事单位42个,下设3个工作委员会(即:校园气象网工作委员会、气象防灾减灾课堂教育工作委员会、校园气象科普工作委员会)。

协会成立以后,还建起了浙江校园气象网,浙江省校园气象协会、校园气象活动俱乐部、校园气象科普教育辅导等QQ群,硬是在蛮荒中开垦出一爿新园地,搭建了多个可供沟通交流的平台,使全省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突破了学校围墙,学校领导和辅导员们可以随时沟通联络,解开了“各自为政、单干困惑”的束缚。

从此,浙江省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结束了长期“自拉自唱”和“自生自灭”的局面,走上了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稳步持续向前发展的轨道。

浙江省气象学会校园气象协会是全国第一个省一级由政府部门领导掌控的合法的民间社团组织,它带领和指导全省的中小学在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大路上迈开了脚步。

 

二、组织骨干力量,深入探索研究校园气象科普教育

 

领导全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组织成立以后,我们首先组织骨干力量,对校园气象科普教育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六年来,我们实施了如下几项工作:

1.试图气象科普对中小学课程的渗透

20121月,浙江省气象局致函浙江省教育厅,提出气象科普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进中小学课本的要求,恰逢浙江省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课本将在暑期改版,于是应允同意浙江省气象局,由浙江省气象学会校园气象协会提供增加补充的气象科普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具体内容。

2012131日,完成了教材的补充内容,共为小学、初中、高中十二个年级段的课本提出了相关内容,同时为小学部分列出45部参考书,初中部分列出25部参考书,高中部分列出25部参考书。到20129月面世的教科书共采用了我们提供的补充内容共10多项。

2.参与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撰稿

《十万个为什么》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书。自从19614月出版以来,50年间累计印数已超过1亿册。1999年,《十万个为什么》被评为“感动共和国的五十部书”中的一部。《十万个为什么》从20113月启动第六版的相关工作以来,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

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共18个分册,其中第18分册《灾难与防护》的撰写工作任务由浙江省科协承担,浙江省科协邀请召集各学会共同承担完成,浙江省气象学会也在邀请之列,并承担了其中“气象灾害”部分的撰写任务。

2012117日,少年儿童出版社在杭州召开了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灾难与防护》分册启动暨第一次专家研讨会后,浙江省气象学会便组织相关人员撰写。2012624日完成9个灾种11个和合页,共44000多字的撰写任务。201273日,所有稿件通过了编辑部初审,是参加撰写《灾难与防护》工作最早结稿的单位。

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将以全新的问题、全新的体系、全新的内容、全新的样式,以及数字化时代全新的技术手段,再现《十万个为什么》每一版都曾有的辉煌,掀起中国科普出版和科学普及的又一个高潮。浙江省气象学会参加《灾难与防护》分册的撰写,并最早结稿,可以说是为全国的气象科普工作尽一份绵薄之力。

3.组织骨干承担教育部十二五重点教科研课题研究

  2012825日,浙江省气象学会校园气象协会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DCA110188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技术装备发展史研究》的分课题——《我国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发展史研究》的研究任务。

本课题研究以建国六十多年来,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发展为线索,以国家教育部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为经,以各历史阶段的中小学教科书为纬,以《中国近代教育史》、《中国气象史》、《中国近代地理教育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规汇编》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气象志》和《教育志》等为参考文献,以各位主要参加者的亲身经历为实际案例,描绘出一幅我国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发展的蓝图,反映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技术装备的发展。特别反映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在中小学中补充、延伸学生的课本知识,拓宽科学视野,传播科学精神、增强科学意识、培养科学技术技能、掌握和熟练防灾减灾本领,达到全面

素质提高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引起各相关部门对校园气象科普的进一步高度重视。本分课题共分为8个子课题,分别由相关的中小学和部门承担完成。

    1、我国校园气象站建设与发展史研究;

    2、我国校园气象科技活动发展史研究;

    3、我国校园气象科技探究实验发展史研究;

    4、我国校园气象科普“校本课程”开发发展史研究;

    5、我国校园气象科普网络建设发展史研究;

    6、我国校园气象科普管理指导发展史研究;

    7、我国校园气象科普推进宣传发展史研究;

    8、我国校园气象科普队伍组织建设发展史研究。

  本课题属拓荒课题,国际与国内尚无类似研究。为教育部门和气象部门联手推进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参考。

课题研究是提升各中小学气象科普教育辅导员素养和技能的极好措施与方法,因此,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已经有数位老师的论文在教育部刊物《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上发表。

    本课题横跨教育与气象两大领域,同时又与国家社会各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密切相关,作好本课题的研究,不但可以以史为鉴发展未来,而且还可以根据历史规律寻求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发展的空间和通道。特别是本课题研究填补了相关史学研究的空白。

4.编撰《中小学气象科技探究实践》

为了引导浙江省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活动向更深入的层次发展,更大程度地突破历来被称为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瓶颈”的校园气象科技探究活动。浙江省气象学会校园气象协会于20130813日决定,编撰一部校园气象科技探究文集,并由十数所学校的气象科技辅导员组成编委会。

文集的名称确定为《中小学气象科技探究实践》,内容分为天气篇、自然篇、生活篇、生产篇、预报篇、实验篇、制作篇、灾害篇等八个单元篇目,每个篇目由10篇左右不同内容的探究案例构成,全书预计近100个气象科技探究案例,大约20万字左右。

为使本书形成自己独特的时代风采,本书的每个篇目都按照统一规定的格式写作,其格式为:题目、概念、活动的目的与意义、工具与材料、方法与过程、说明、活动分析、结论、温馨提示(师生安全)、科学博士(同类问题、拓展链接、延伸思考)等十个具体项目,全篇约10001200字左右,最长不得超过1500字,且图文并茂。

为了鼓励广大气象科技辅导员积极写作踊跃投稿,编委会规定,每篇作品都有作者冠名,投稿并被录用10篇以上的作者可以成为编委,并在书后作300500字的作者介绍。

本书的写作时间为一学期,于2014215日截稿,2014323日前提交气象出版社,并于20149月出版面世。

《中小学气象科技探究实践》一书,已经近一年时间的共同努力,于20149月在气象出版社出版面世。该书的出版面世对推动浙江乃至全国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引起了极好的社会反应。

 

三、多种措施促进全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在组织骨干力量探索研究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基础上,浙江省气象局、浙江省气象学会和浙江省气象学会校园气象协会,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1.举办6届校园气象辅导员培训班

为了夯实和提高广大校园气象辅导员气象科普教育的技术能力,自2012年至2015年,协会共举办了4期校园气象辅导员培训班,并列入省气象局的培训计划。每期均有50多人参加,4期共培训学员200多人次。

培训的内容有:气象科学体系基础知识、校园气象观测与记录、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编写、校园气象科技活动、气象科技探究案例介绍、气象科技小论文写作指导、短期天气预报、校园气象防灾减灾等,通过学习和讨论,逐渐解开了广大辅导员们的长期困惑,初步清晰了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基本思路,同时也基本掌握了气象科学体系知识以及气象观测与记录的技术。对繁荣与发展浙江省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6年起至2017年,浙江省校园气象辅导员培训班纳入了浙江省教育厅的培训平台,由浙江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牵头组织,由浙江省气象局、浙江省气象学会、浙江省气象学会校园气象协会具体承担实施。这样,既使校园气象辅导员的专业培训靠近教育部门的学科培训,也使老师获得培训学分提供了相应的渠道。

2.命名“浙江省气象科普教育基地”

命名“浙江省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是对一个学校气象科普教育成绩的认可与肯定,也是一种鞭策与鼓励。20124月,浙江省气象局、浙江省气象学会印发了《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提出了评选“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五大条件。20125月评选命名了16所中小学;2013520日,命名了6所中小学;201565日,命名了8所中小学,20179月,又命名了5所中小学。目前浙江省已经有省一级“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基地”35家。

命名“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是对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和校园气象站建设进行规范管理的一种手段,也是促进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和校园气象站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一种方法,更是推动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和校园气象站建设发展的前沿措施。

命名省一级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是全国首例,建国60年来尚无先例或同例,浙江省气象局和气象学会命名“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的举措开了全国的先河,走出了第一步。

3.举办了多届全省大型气象科普征文比赛

2013年至2016年,协会在浙江省气象局和浙江省气象学会的大力支持和直接指导下,举办了4届大型校园气象科普征文比赛活动。每届参与的学校有近百所,参与的人数达数千。特别是2014年的全省性气象征文,除了学校外,还吸引了社会各部门各行业数十个单位的数百青年人参与。由于征文有时间跨度,4届征文使浙江全省掀起了4次长时间、大面积的气象科普活动,并且营造出了“宣传广,教育深,收益满”的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大氛围。

4.开发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校本教材

20111117日,宁波市鄞州区高桥镇中心小学给大会送来了5套由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题为《气象探秘》的校本教材。

这部教材的主题是以气象科学为载体,以气象科技活动为平台,达到学生全面素质提升的目标;还有一条清晰的线索,即:以“气象与生活”为引子,以“大变化”为轴心,以“气象观测”为转轮,以“气象科技活动”为载体,以“科学探究”为平台,引领学生参与“科学探究”实践;从教材编排的六大内容模块来看,能够浅入深出循序渐进,显得科学、合理、严谨、新颖,是一部值得推崇的校本教材。

高桥镇中心小学按照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结合本校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实际,经过充分挖掘和艰辛的努力,编写出这样一部特色课程校本教材,是十分值得庆贺的。

气象科普校本教材既是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的产物,也是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工具。2011年,在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浙江省气象学会、温州市气象局、温州市气象学会等单位的共同策划和大力支持下,温州市瓯海区丽岙二小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开发出一套三册供小学三、四、五年级学生学习的题为《小学气象科普教育读本》的校本教材。该校本教材喜获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博士题词,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博士作序,由气象出版社出版。

气象校本教材作为科普的工具,它既是气象科普知识的载体,也是学生打开科学殿堂的钥匙。该教材的出版问世,既标志着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翻开新的一页,也反映了深入扩展的态势。

为使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更深入地发展,鼓励已经开展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学校努力开发气象校本教材,浙江省气象学会于20120528日,在温州市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

首发式上,中国气象学会冯雪竹执行副秘书长亲临会场,并宣读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博士给教材的题词和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博士为教材作的序言。与会的还有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康文瑛高级工程师及浙江省气象局、温州市教育局、温州市气象局、温州市气象学会、瓯海区教育局领导,温州市的相关媒体进行了报道。

《小学气象科普教育读本》的首发式是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深入发展的里程碑。

此外,温州第二高级中学的《物候与气象观测》、嘉兴市海宁马桥小学的气象科普校本教程等气象科普教育校本教材,于2016年被浙江省教育厅评为精品课程。

气象科普校本教材的编写是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一大特色。早在新世纪前,浙江湖州德清县洛舍中心校,于1994年就编写了“可桢气象学校教材”;浙江舟山市岱山县秀山小学在校园气象站建立之初就编写了一部题为《少年气象观测》的校本教材。目前,浙江省已有数十所中小学编有气象科普教育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是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必备工具,也是学校开展与实施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活动的标志。教材编写的内容涵盖量,体现了当事学校气象科普教育的广度、深度与长度。

5.与省外单位的横向联系与合作

为了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快速发展,浙江省气象学会校园气象协会曾先后三次派员前往全国各地参观学习,博采众家之长,以丰自己之翼。

5.1参观江苏省无锡市电化教育馆

20121010日,协会指派秘书长任咏夏和副理事长邱良川老师2人,前往江苏省无锡市电化教育馆进行拜访学习。该馆于2010年曾自行研发了18套自动气象观测仪器,分别安装在辖区内的18所中小学,运行多年获益不少。他们的方法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5.2参观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大坝小学

20121029日,任咏夏老师和邱良川老师2人前往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大坝小学参观学习。

大坝小学的“红领巾气象哨”,已经传承了四代人,坚持了48年,观测资料持续齐全,其中每年的水文观测资料均录入水利部的《中国水文年鉴》。

我们在参观考察了他们的历史资料、荣誉,听了校长黄高才和两代辅导老师的介绍后,受到了极大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被他们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所震惊。

校园气象科普教育虽然不是培养科学家,不是培养气象业务工作人员,但是通过气象科普这个平台与整体,帮助学生传承科学态度,增强科学理念,传播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与技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我们从大坝小学红领巾气象哨的小气象员身上看到了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效应。

5.3广西区气象学会调研

广西是具有传统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省区,为了学习广西区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经验,协会派秘书长任咏夏老师远赴广西考察调研。任咏夏老师到了南宁后,受到了高度重视和热心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广西区气象学会的热情接待与支持。在完成考察任务以后,任咏夏老师接受了广西区气象学会的邀请,参与了“贫困山区学校校园气象科普教育规划”的活动。

    考察学习是一种自我进步、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举措。通过上述三次的参观学习,我们学到了不少的先进经验,得到了不少的启发,也引发了很多的思考。

 

四、辛勤耕耘所获的硕果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努力,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在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也收获得了许多硕果。

1.校园气象站建设呈线性上升

校园气象站建设是一个地区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发展的标志,浙江省根据2011年底召开的“全省校园气象站经验交流会”显示,全省的校园气象站只有42个,到2015年初步统计已经发展到84个,至20163月底,已经超过100个数量;至2017年统计,全省已有近150个。其中仅温州市就拥有62个之多,而且建设规范设备先进。

建设校园气象站是开展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必备硬件,从数量的增加上可以看到,浙江省多年努力对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推进,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效应。

2.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数量全国领先

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是否上规模上档次,从“全国基地”的评选上可以得到见证。中国气象局和中国气象学会评选“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已经进行了五次。从第二次开始关注校园气象站,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进行批量评选“示范校园气象站” ,至目前止全国已经有80所“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了,我们浙江省已经拥有15所,占全国的18%余。这是中国气象局和中国气象学会给我们的荣誉,也是对我们多年工作的认可,同时还是我们工作成效的展示。

3.十五名老师获“全国优秀校园气象科普辅导员”殊荣

校园气象站和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发展辅导员是关键。2014925日,中国气象局和中国气象学会进行了一次全国优秀校园气象科普辅导员的评选,全国共评出优秀校园气象科普辅导员43名,其中浙江省获评15名,占全国总数的35%。这说明我们多年来的培训、课题研究、书籍编撰等工作,对提高辅导员的素质产生了良好的作用。

4.学生作品刊发全国核心刊物《气象知识》

2011年以来,国家级核心刊物《气象知识》杂志,开始专门出版校园增刊,为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搭建了一个国家级的最高平台,而且自2012年开始,每年对刊用的学生作品进行一次评奖,极大程度地鼓舞了师生的科普创作积极性。

七年来,浙江省很多开展气象科普教育学校的师生积极响应踊跃投稿,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稿件被刊用,并被评优,具体统计如下:

    2011年,《气象知识》杂志开始出版《校园专刊》。该年度共刊出中小学学生文章16篇,浙江省选用了2所中小学5篇作品,占全刊的31%该年度没有评优。

    2012年共刊出中小学学生文章19篇,浙江省选用了4所中小学10篇作品,占全刊的52.6%。本年度评出优秀作品20篇(包括第二期1篇,增刊1篇),同时不设一等奖,浙江省获奖作品10篇,占全部优秀作品的50%,而且二等奖和三等奖各占全部的2/3,优秀奖占全部的42.8%

    2013年共刊出11省、市、区31所中小学学生文章35篇,浙江省选用了11所中小学15篇作品,占全刊的42.8%。本年度评出优秀作品14篇,浙江省获奖作品6篇,占全部优秀作品的48%,而且夺取了一等奖,二等奖占1/2,三等奖占全部的1/3,优秀奖占全部的42.8%

    2014年第3期共刊出10省、市、区21所中小学学生文章30篇,浙江省选用了8所中小学14篇作品,占全刊的42.8%。本年度评出优秀作品16篇,浙江省获奖作品7篇,占全部优秀作品的43.7%,其中二等奖1篇,占全部的1/2,三等奖1篇,占全部的1/3,优秀奖5篇,占全部的1/2

    2015年共刊出6省、市、区14所中小学学生文章23篇,浙江省选用了7所中小学13篇作品,占全刊的59%

2016年共刊出中小学学生文章10篇,浙江省选用了中小学生4篇作品,占全刊的40%

2017年共刊出中小学学生文章9篇,浙江省选用了2篇作品,占全刊的22%

综上所述,七年间,该杂志共刊用中小学学生文章141篇,浙江省被录用了64篇,占全刊的45%。同时,获奖作品也遥遥领先于全国。

 五、未来的前瞻和设想

     在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和中国气象局宣科中心的指导和引导下,在浙江省气象局和浙江省气象学会的鼎力支持和具体操作下,在全省开展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学校领导和气象辅导员的共同努力下,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进行了一番辛勤的耕耘和艰辛的努力,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形式。

从上述的情况看,浙江省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已经初步营造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前进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传统与创意相结合的形式与风格;在校园气象站的建设上,除了传承传统外,还融入了现代气象科学必须具备的要素。综合上述要素,只要巩固基础,履新形式,浙江省的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完全可以再上一个新台阶。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