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科海拾梦·乘风远航——科海远航组员陈叶婷个人成长帖 [复制链接]

21#

有始有终,把读后感更新完!!!


第十章 “自然”与“科学”的差异是怎么


在我读书的时候,我记得很清楚,小学阶段还没有科学课,有的是一门叫做自然常识的课。这门课可以说是我接触科学知识的第一步。不过,却没有给我留下过多的印象,或许是因为时间太过于久远,但更有可能的是因为当时只是一味地被动灌输科学知识而没有探究活动,所以无法给我留下值得记忆和借鉴的教学活动。不过,值得庆幸的是,现在小学已经没有了自然常识课,取而代之的是科学课,能更好地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


那现在的小学科学课与之前的自然课相比,我们科学老师需要加强改进并且注意的是什么呢?首先,在教学目标上,两者是有比较大的差异的,就像我之前所提到的,自然课只是灌输科学知识点给学生们,并没有融入探究过程,所以学生们只是死记硬背,完全感受不到科学的魅力。而如今的科学课经过改革,目标变得“立体”了,不仅要考虑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考虑方法、过程、情感和态度的全面推进。但是,我们教师也要注意不要过度,也就是说要考虑到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和年龄,你不可能让仅仅一年级的孩子们做实验、收集数据,虽然你的初衷是好的,想借此来培养学生们严谨的态度和质疑的精神,可是他们才一年级,怎么可能有能力成功地做完整个实验过程并且完成数据记录呢?这个错误看起来是不会犯的,可是在我所在班级的同学进行模拟教学的过程中,却一直存在这个问题,比如:让小学生看家中的水费单,并且计算用水费用,从而推测全国用水量和费用。这个活动目的很明显,想培养孩子们节约用水的思想,可是我个人觉得他们根本就看不懂水费单,更不用提计算了。所以我们老师在教学上一定要循序渐进,要谨记: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覆盖所有目标,但一个教学单元或一个主题学习,应该包含全部目标,尽管有所侧重。


其次,很明显,自然与科学这两者在教学内容上肯定也是有差异的。过去在自然课上老师只是单纯地传授知识点,而如今,我们要做的是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性质的各个方面的覆盖,以及科学统一概念的覆盖。虽然看上去跟过去相比,我们新一代的科学老师有了更艰巨的任务,但是,这些努力都是为了培养出未来优秀的科学精英,所以一切都是值得的。


而在思想差异上,这两者也有着一定的差异。所以,作者提醒我们,我们所要记住的是:


1、        小学科学是将孩子们引进科学探究的大门,教学要基于孩子们的直接经验。


2、        给孩子们的知识、方法和过程是简单的,然而必须是正确的、符合科学原理的。


3、        孩子们探究的过程是简化的,然而教师们的帮助与演示必须是规范的。


4、        孩子们原有的错误观念,应该逐步加以纠正,而不是任其“自由发展”。


最后编辑上师大陈叶婷 最后编辑于 2016-08-14 20:33:35
TOP
22#

第十一章 我国教师的特殊问题
作为一个经历了小学自然常识课以及初中科学课的大学生,我想我对于我国目前的科学教师还是有一定感触的。在我接受科学教育的时候,往往是全年级就仅有一名科学老师,有的学校甚至于这位“科学老师”并不是真正的科学老师,而是学习的是物理或者化学,并不是专业对口的老师,更有甚者就是让物理或者化学老师来代课。而且,在中国现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这些科学教师也往往上课快速乏味,更有甚者只划书本重点便结束了,放任学生们学习主课语数外的内容,学生们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创造性都被渐渐地磨灭。不过,这只是我当初的情况,过了这么多年,相信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不过,作者提到了现在科学教师所存在的问题,给予我们警戒和自我审视。
首先当仁不让的便是科学知识方面的问题,的确,这是作为科学老师的基本素养。如果一个科学教师知识不扎实,便很难有精力去顾及科学性质问题。我也在一开始阅读引言时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由于现在正在进行大学深层次课程的学习,便很难顾及到一些基本的知识,可是我们传授给小学生们就是要从这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做起,所以,这提醒了我不能顾此失彼,也要在平时注意回顾基本科学知识,例如:磁铁的两极概念等等,不能仅理解为N和S符号。其次,便是科学方法方面的问题,作者列举了一个观点:认真细致的分析和解释可以弥补观察步骤的缺失。很明显,这个观点是十分错误的,观察必须要严谨细致,这是得到正确科学探究结果的前提,分析和解释也都是基于观察所得的现象和数据上。其三,就是科学性质方面的问题。对科学性质的理解是对科学的理解的核心。如果我们身为科学老师,连真伪科学都分不清,那就极有可能把伪科学知识带进孩子们白纸似的心灵上,这是非常危险的,而且不能做到把科学知识的学习寓于科学探究过程中去、寓于科学史和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的情景中去,而是长期停留在以识记符号为特征的“应试教育”阶段,这是很可怕的。最后,是科学态度方面的问题。科学态度嘴上说说很容易,可是要真正运用到教学与管理中是比较困难的。特别大家都觉得是现在一个竞争的时代,老师也都时刻向学生们强调着要比其他学校的学生考试成绩更好。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竞争不是科学素养的内容之一。我们要做的是从鼓励竞争到培养合作精神,而且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分担学习的责任。
总而言之,经历了半个月对于这本书《科学究竟是什么》的初步阅读,可以说教给了我许多科学教学上的方法,提醒了我平日里需要加以增强的地方。我想有时间的时候我会再阅读一遍,相信可以给予我更多不一样的感触。
TOP
23#

我们组还一同观看了其他教师的一些教学视频,共同点评其优缺点,使我们都受益匪浅。我主要负责义乌教师刘竹英的电和磁一课,以下是我的感想。

在上海牛津版的教材中,并没有电和磁这一课,只有略微提及到的短短几个课时,所以可以说,我也是以一名大龄学生的角度来看这门课,希望跟大家一起分享观看完这门课的感想和体会。

1、
刘老师的语速比较慢,可以让学生们很好地跟上老师的节奏,并且语气很轻松愉悦,营造了快乐的学习氛围。

2、
刘老师没有直接把实验器材放在学生的桌上,而是让学生们自己在课桌里寻找再拿出来,这样可以避免上课时学生被桌上的实验器材吸引去了注意力,而不听老师的讲解。

3、
刘老师在略作指导、布置完实验任务后便完全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并下台来观察,还给有困难的小组做了指导,给予了帮助。

4、
刘老师在询问了学生做完试验后的发现后,并没有直接说出“电流产生了磁性”这一结论,而是诱导学生们自己一步步思考,说出这一结论。

5、
发言机会尽可能分给每一位学生。

6、
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合理分配。

7、
刘老师给学生小组上台展示的机会。

TOP
24#

我自己写的一份教学设计,大家多多指导。

《生物的基本特征》(牛津六年级第一学期第二章)

设计者:上师大陈叶婷

一、教学设计

【单元概述】

本课所在的单元为《生物的世界》。《生物的世界》是六年级《科学》第二章的主题,学生在主题一:《科学入门》中已经学习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与方法,在此基础上学习第二章的内容。本主题将引导学生亲历科学观察方法的学习,引领学生从宏观视角去认识生物世界。本章更多的是对小学阶段知识的拓展、归纳与概括,是对生物世界的生命基本特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知识的深化认识与理解,通过对生物的观察、与非生物的比较,了解生物的最基本特征;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进绚烂多姿的生物世界。本节内容是预备年级学生较为全面的接触有关生命科学的内容,通过对生物的观察、与非生物的比较,了解生物的最基本特征,是学生今后学习生命科学的重要知识基础。

                                                              

【课程标准】

本课主要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观看动物图片,认识动物的一些特征;第二部为拓展部分,通过观察植物的一些生物特征来认识植物的一些生物现象,最后为学习重点的概括,使学生对本课知识重点形成共识。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生物的七大基本特征,增强对生命的热爱与珍爱,养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生物的基本特征;

2. 了解动植物具有同样的生物特征。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具体实例观察讨论并归纳生物的基本特征。

2. 通过收集有关大熊猫和白鳍豚的资料,增强学生对珍惜动物的关注程度。

3. 根据植物的生物特征,观察并讨论有关的生物现象,以增强对植物的感性认识。

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有关资料的调查,树立学生保护珍惜动物的信念。

2.在观察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归纳结果的能力。

3.在配音表演中,激起学生大胆表现的欲望,同时培养相互合作的互助精神。

4.通过对植物有关生物现象的讨论,树立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活动设计】

活动一:观看动物世界视频

活动目的:

1.
通过观看动物世界视频,进入新课内容,知道各种各样的动物,从而初步认识到动物的不同之处以及共同之处。

2.
培养学生观看时的耐心和观察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活动器材:

教师自备视频


活动二:认识动物的一些特征

活动目的:

1.
通过安排学生两人一组轮流模仿大熊猫和白鳍豚进行对话表演,使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得出动物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活动器材:

教师自制课件


活动三:讨论植物的一些特征

活动目标:

1.
通过讨论植物的一些特征,从动物到植物,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贯通,使学生明确生物的七大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活动器材:

教师自制课件、含羞草、叶片、玻璃缸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以问题导入新课,了解学生的课前掌握程度。

  
  
  
  
  
  
  
  
  
  
  
  
  
  

P36 活动2.1

  

认识动物的一些特征

  
  
  
  
  
  
  
  
  
  

观看图片以及相关的活动器材,分析、比较植物的基本特征

  
  
  
  
  
  
  

拓展:事先让学生收集有关大熊猫和白鳍豚的资料。



放出图片,提问学生找出图片中的生物与非生物,从而引出生物的概念。

  

播放动物世界视频,并且引导学生思考:1. 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生物,你知道下面出现的动物分别是谁吗?

  

2.你能说说这些动物有什么不同之处吗?

  

3.
动物有这么多不同之处,但是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安排学生两人一组轮流模仿大熊猫和白鳍豚进行对话表演,同时播放PPT内容;并且引导学生总结出动物的共同特征。

  
  
  
  
  
  

让学生观察一些植物的图片,然后讨论旁边有关生物现象的问题。

  

播放有关植物生物特征的图片以及进行一些相关小活动,并作适当引导。

  
  

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大熊猫和白鳍豚的资料进行交流,以增强我们对这两种珍惜动物的了解。

  

教师随后再进行补充说明介绍。



1.
观察图片,并找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

  

2.
观看动物世界视频。

  

3.
自主思考并回答教师问题。

  
  
  
  
  
  
  
  
  
  

1.
轮流给大熊猫和白鳍豚的对话配音。

  

2.
在教师引导下,尝试一一总结动物的共同特征。

  

3.
学生归纳总结并填写教材P38:两种动物的共同特征。

  
  

在教师引导下,思考并分析植物是怎样来维持和延续自己的生命。

  
  
  
  
  
  

学生发言踊跃。



引出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散性思考问题,培养其自主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总结能力,并得出动物的基本特征。

  

扩大了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参与面,充分调动起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

  
  
  

从动物到植物,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贯通,从而使学生明确生物的七大基本特征。

  

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增强学生们对生命的热爱与珍爱,养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以及增强对珍惜动物的关注程度。



【教学策略】

1、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不同的情境,激发与带动学生主动学习:

1)
观看动物世界视频——问题情境,学生自我观察并且思考,知道各种各样的动物,拓宽其对于动物的知识面,从而初步认识到动物的不同之处以及共同之处。

2)
认识动物的一些特征——实物情境,出示图片并且组织学生配音,使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得出动物的基本特征。

3)
讨论植物的一些特征——问题情境,展开情境,从动物到植物,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贯通,使学生明确生物的七大基本特征。

2、生动形象是激发与调动学生兴趣的关键,通过图文并茂的交流形式,极大激发了学生对植物的探究兴趣;由播放多媒体“动物世界视频”开始探究活动,既新颖又有趣,牢牢抓住学生注意力。学生轮流模仿两种动物的对话表演,扩大了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参与面,充分调动起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

3、通过课堂活动,使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思维能力和分析总结归纳能力;树立勇于探究的科学态度;并且增强对生命的热爱与珍爱,养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中,设计了由两人一组轮流模仿大熊猫和白鳍豚的对话表演,既照顾到参与面的广度,又培养了学生互助合作和勇于表现的能力。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有关资料,培养了学生自学钻研的精神,同时形成对珍惜动物的保护意识。引导学生对动植物的特征进行区别,使学生学会对知识的理性处理,形成求实务真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评析:

1.情景创设的选择,生动真实的演绎。将课堂中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事物,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2.以学生为主体,鼓励自主探究。学生长久形成的被动学习,已不能解决实践活动课中的问题,让学生带着兴趣去调查研究,真正成为课中的主体。

3.摆脱传统的教学方式,鼓励自主思考。改变盲目地听从安排去活动,盲目地完成任务而操作的教学现状,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活动,在活动中又生成新的问题,随着问题意识的逐渐形成,逐渐养成学生们爱思考,善思考的习惯。

活动的开放性,自主性,生成性,实践性,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解读教科书,清晰生动地将每一个知识点讲透彻,并且能够在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永远是教师需要去思考并为之奋斗的命题。

TOP
25#

教科版五下小学科学《用水测量时间》教学设计

上海师范大学
陈叶婷

◆教材分析:

《用水测量时间》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时间的测量》单元的第3课,在之前的课程内容中,学生已经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于用光影来计时进行了研究,对于测量时间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在古代,人们测量时间的方法有很多,教材一开始呈现了三只两种类型的古代水钟图,让学生初步感知流水可以测量时间,帮助学生理解古人是怎样利用流水来计时,使学生对于用水测量时间有一个大致的概念。从而提出教材上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成计时的工具的?“水钟”的制作必须解决什么问题?教材利用“滴漏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流水计量时间这一活动。学生通过滴漏的观察和研究,会发现流水的速度是不均匀的,随着水量的减少,速度会变慢。等学生们有了这个认知后,便组织学生充分展开思维进行推断与预测“流水计时需要解决的问题”,并进行验证,使学生对于课程前部分内容的古人水钟的设计原理有了充分理解,由此感受古人的智慧与勇于实践的精神。

◆学生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对于测量时间的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再加上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的普及,想必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用水测量时间”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但是,却鲜有学生会自己动手实践,去试一试,所以,他们对于流水可以用来测量时间的理解也并不一定正确。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们自主探究进行“滴漏实验”便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可以锻炼小学五年级学生的科学思维,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吸收本节课的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学习思路分析:

整堂课,先是通过对古代水钟的引入,激起学生们的思考,再让学生们通过滴漏实验,亲自对用水测量时间的方法进行探索研究,从而能够正确理解水钟的原理,这是整堂课的内容主旨。学生们在课堂中通过教师对于水钟的引入,进行自我观察,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从而衍生出新的问题,再由此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再接着改进,再实验,再改进,再实验,使课堂充分以学生为主体,印证了教育学家杜威的新三中心论“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使学生在实践中充分理解本课的科学概念:同一个装置,水流的速度受水位高低的影响,控制水位的高低,就能保持水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在学生们经过自己思考后提出新的问题,可以预见大多数问题都指向“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教师便由此提出本课的研究问题——流水能用来计时,流水的速度会不会固定不变的?放手让学生们自主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究,进行实验。

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别自主进行课本中的“滴漏实验”,分为四个实验——实验一:把烧杯内300ml水倒入漏瓶,测量流出100ml水需要的时间,重复观察几次。(该实验由教师来演示。其余三个实验由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二:把烧杯内300ml水倒入漏瓶,测量量筒内的水积聚到10ml时需要的时间。实验三:把烧杯内300ml水倒入漏瓶,测量量筒内的水积聚到50ml时需要的时间。实验四:把烧杯内300ml水倒入漏瓶,测量量筒内的水积聚到300ml时需要的时间。利用记录单的辅助,明确实验的方法,在实验中获取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学生通过多次观察测量,发现水流的速度居然会发生变化,水流速度发生的变化的原因在实验观察中也被学生初步认识到:水位越高水流越快,水位越低水流越慢。

学生们便由此衍生出了新问题:怎样使水流以固定不变的速度下流?教师再次引入古代水钟,提示: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即保持水位相同)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古人水钟里的水是一滴滴滴落的,这样,同样的水可以计更长的时间,最关键的是减少水位变化对水滴速度的影响。最后可布置一个课外探究作业:做一个1分钟滴约60滴水的滴漏。使学生们在课外继续展开研究实践。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同一个装置,水流的速度受水位高低的影响,控制水位的高低,就能保持水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2.过程和方法:

1)观察教师进行的演示实验,再分组分别进行教材上的3个滴漏实验,理解到水的流速会随着水位的变化而变化。

2)思考水以固定流速下流的方法,从古代水钟里得到启示。并尝试自己做一个1分钟滴约60滴水的滴漏。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锻炼科学思维,培养观察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发展研究计时工具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发现问题、实验、改进、再实验,发现用水计时存在的问题,理解本课堂的科学概念。

◆教学准备:

1.每个小组准备:一个能容纳300毫升水、瓶盖有孔的塑料瓶子,一个300毫升量杯,一个大烧杯、铁架台、记录表一张。

2.学生自备:计时器。

3.教师准备:学生相同材料一份,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了解学生对古代计时方法的认识。

1、教师提问:“在上节课中,我们学到了古人的哪些计时方法呢?”(太阳)由此巩固学生的知识,紧接着导入课题。

2、教师讲述:“大家经常把这一句话‘光阴似流水’挂在嘴边,古人把光阴比作流水。古代的科学家们发明了用流水来计时的工具。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古代的水钟,看看它们是怎么报时的?

3、幻灯片出示古代水钟(教材P54“受水型”与“泄水型”水钟)。提问:它们是怎样来计时的?请大家看图先自我思索一下再简要说一说。

“泄水型”水钟:容器内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降,从而告诉我们过去了多少时间。


“受水型”水钟
:容器内的浮标会随着水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4、教师提问揭示课题:“流水为什么能计时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用水测量时间’,探究古人发明的水钟蕴藏着哪些科学知识。”

二、滴漏实验:探究水是以稳定不变的速度往下流吗?

1、出示流水装置:铁架台、一个打了小孔的塑料瓶、量筒、水。一边演示操作,一边讲述:“我把烧杯内300ml水倒入漏瓶,请大家帮忙测量流出100ml水需要的时间,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我们来多测量几次。”

实验一:
测量流出100毫升水需要的时间。

                    
  

水量

  

第一次测量时间

第二次测量时间

第三次测量时间

100毫升

我们的发现


学生在观看这个演示实验后,经过思考不由得会提出问题:“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分为三组进行分别进行三个滴漏实验。

2、学生分组进行滴漏实验。实验二:把烧杯内300ml水倒入漏瓶,测量量筒内的水积聚到10ml时需要的时间。实验三:把烧杯内300ml水倒入漏瓶,测量量筒内的水积聚到50ml时需要的时间。实验四:把烧杯内300ml水倒入漏瓶,测量量筒内的水积聚到300ml时需要的时间。学生分组记录数据。

3、学生相互交流记录的数据,教师提问:“根据这些数据,你们能回答出刚才自己提的问题了吗?而学生通过多次观察测量,发现水流的速度居然会发生变化,水流速度发生的变化的原因在实验观察中也被学生初步认识到:水位越高水流越快,水位越低水流越慢。

4、学生们便由此衍生出了新问题:“怎样使水流以固定不变的速度下流?”教师再次引入古代水钟,提示: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即保持水位相同)指导学生注意观察,古人水钟里的水是一滴滴滴落的,这样,同样的水可以计更长的时间,最为关键的是减少水位变化对水滴速度的影响。

5、最后教师布置一个课外探究作业:做一个1分钟滴约60滴水的滴漏,使学生们在课外继续展开研究实践。

◆板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

一、古代的水钟
“受水型”水钟


“泄水型”水钟

二、滴漏实验

TOP
26#

之前有一份网络研修观后感忘记上传了,补上

观“什么是探究和探究式教学?---兼谈5E 学习循环”网络研修有感

上海师范大学
陈叶婷

一、
什么是探究和探究式教学?

在网络研修正式开始前,王平老师先给了我们3分钟时间,想一想并写出自己对于探究和探究式教学的理解。说实话,刚看到有点懵,虽然一直都谨记着科学与探究是密不可分的,但突然之间要我对探究和探究式教学下个定义还是有点手足无措。我个人认为,探究式教学也就是指教师在其中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在这一过程中,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老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王平老师向我们展示了美国的一些科学教育工作者对于探究和探究式教学的理解,重点提炼出了六个词:InterestIntuitionPersonalInstinctQuestionCuriosity,并且还提到了,创造力是天生的,不能通过后天培养来提高,但是却能够被破坏。而且向我们展示了科学探究馆对此给出的说明:探究是一个教学手段,是一个涉及到提出问题,寻求新的理解和答案的探索自然或物质世界的过程。就科学教育来说,探究要尽可能反映出真实的科学研究。探究过程是由个人试图理解一个现象或解决一个问题而产生的好奇,疑惑、兴趣或激情所驱动的。科学馆还说:这个过程涉及到持续的观察,提出问题,预测,采集数据/资料,使用各种资源,检验假设,建立解释、理论和模型,与别人比较和交流。这很少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复杂的反复来回或循环的过程。科学探究并不是按照这一模式逐个项目按顺序进行的,这样的探究不是真正的科学探究。探究是一个多方面(multifaceted)的活动,涉及到观察,提出问题,审视现有的知识,使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给出答案/解释/和预测,交流结果。探究也要求使用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考虑多种解释。

二、
自主建构与科学探究的关系


王平老师在网络研修的开始,也提到了颇为赞同建构主义的理论。我们身为科学老师在教学中要想办法促进孩子们良好建构的形成。在我平日里的阅读中有看到这样的几种方法:

1
以科学史为根据,重演科学理论的产生过程。

2
对一些难点原理和过程,要注意重复、巩固。

3
对不科学的概念要从“建构”过程给予纠正。

4
重视集体讨论活动。


要让学生们把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化为自己的知识,途径便是——让教师讲授的知识被重新构造,即得到了解释并且与学习生们的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在各种情况下才变得可用。

TOP
27#

舟山线下交流活动感想  
上海师范大学  陈叶婷
  满怀着期待的心情来到舟山定海,参加我们第六小组科海远航的线下交流活动。说实话,来之前,我心里充满着对袁老师和其他组员碰面的兴奋之情,但同时也有着略微的迷茫和满心的期待,期待着会有怎样与平日里线下交流不同的收获,迷茫着到底会有怎样的精彩活动。
  周五晚上我们风尘卜卜到达了定海,与袁老师和其他小伙伴们碰了面,一起享用了丰盛的晚餐,感受到了大家欢聚一堂的热情。紧接着,我们便来到了袁老师所工作的小学,一起探讨了起来。袁老师先让我们模拟了面试时的自我介绍,并给我们录了音,还让我们相互点评,取长补短,还让富有经验的组员给予我们示范,交流她们在经历各种各样面试时的心得体会。这些对于我来说收获颇多:提醒了我要避免口头禅,宁可稍作停顿也不能一直“嗯”、“啊”、“然后”;自我介绍要简洁清晰,充分地展示自己,把自己擅长的领悟、方面结合专业展示出来;针对性要强;语速要放慢,同时注重礼节等等面试方面的技巧。紧接着,袁老师给我们讲述了科学教育的本质与内涵,是关注现代人科学素养养成的教育,而我们身为科学教育的师范生,未来就是要教授给学生科学知识、思想、方法和精神,并使它们融汇于日常生活中,带领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学习。袁老师还赠送给了我们她的签名书籍,还推荐了《关于科学教育的原则》一书,供我们课余学习之用。
  第二天上午,我们早早来到了袁老师工作小学的实验室,进行了每个人的模拟上课活动,看着已经大四的学姐们上课成熟老练的样子,我心里充满着敬佩和紧张,生怕自己表现不佳。我模拟上课了生物多样性,由于准备得比较仓促,感觉发挥得并不是很好,心里很紧张,由此也提醒了我还需要在平日里多加磨练。袁老师一一给我们进行了点评,告诉了我们课堂弊端:改变科学课变成教师的指令场、无效率,吵闹、师生问答,一问一答的形式,而且向我们推荐了自主建构理论和金字塔记忆理论,以及一些优秀教师的上课视频。接着,袁老师还带着我们做了几个小学生们的科学小实验,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科学的趣味性。虽然试验器材很简单,过程也很简略,但是却充满了科学趣味,让我深刻领会到了科学的魅力。
  虽然两天的线下交流活动很短暂,但是却十分充实,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受益匪浅,期待着下一次的线下交流活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