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课标实践】教学可视化,思维看得见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教学可视化,思维看得见

    7.22晚,我以《教学可视化,思维看得见》为题,在CCtalk中进行了课标实践的分享。

最后编辑王燕飞 最后编辑于 2025-07-22 19:50:14
本主题由 超级版主 林杰 于 2025/7/23 11:37:32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将科学思维纳入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其包含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维度,强调通过系统性教学推动学生思维从具象到抽象、从零散到系统的认知进阶。科学思维的本质是个体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进行理性认知与探究的思维范式,其培养需依托具象化的教学载体实现认知的外显与内化。​

    可视化教学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有效教学策略,通过将抽象的科学概念、思维过程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符号,为小学科学思维培养提供了具象化路径。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从实践操作的视角,阐述可视化教学在科学思维培养中的应用策略。

TOP
3#

    一、具象感知:依托材料实现可视化

    1.在五年级下册《哪个传热快》一课中,比较三种材质勺子的传热快慢是教学重点,但实际教学中仅靠手摸难以精准判断。为解决这一问题,可利用感温油墨实现传热快慢的可视化——这种材料在电商平台(如淘宝)易于购买,且有多种颜色可选。操作时,将感温油墨均匀涂在不同材质的小棒上,静置10分钟左右晾干即可使用。当对小棒一端加热时,油墨会随温度升高呈现明显的颜色变化,原本抽象的传热差异便转化为肉眼可见的视觉信号,使学生能直观比较不同材质的导热性能。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借助数字温度计,将感温探头固定在小棒上,便可以直接呈现出温度,将实验现象以数据形式可视化呈现。

TOP
4#

    2.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中,学生需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且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但声波的传播形态无法直接观测。为此,可借助生活中薄薄的保鲜膜构建可视化装置:将保鲜膜在一次性纸杯上绷紧呈水平状态,贴上小镜片,激光笔照射镜片,在视频中当我们说话时,声带的振动引起保鲜膜的振动,从而带动小镜片振动,最后激光产生振动。使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TOP
5#

    此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纱布和泡沫小球也制作一个可视化装置,当振动产生声音,泡沫小球会形成有规律的波动排列。通过这一装置,原本看不见的声波传播过程被转化为泡沫球的动态变化,帮助学生建立对声音的直观认知。

TOP
6#

    二、思维外显:巧借记录单实现可视化

    1.静态板贴动态化:让实验现象与概念建构可见

通过实验、观察等探究活动,收集到的一些实验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形象板贴的方式将其可视化

在三年级上册《压缩空气》一课中,当学生完成系列探究活动后,教师可采用活动式板贴将学生的发现形象化呈现。这种方式能把个体的探究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的学习资源,为集体研讨创造条件,同时让实验现象以动态形式展现 ——“活塞往里推,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小;往外拉,空气占据的空间变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一过程中空气的总量是否发生变化”,并通过彩色圆形磁铁模拟空气微粒,用板贴的磁铁数量恒定不变这一细节,直观体现空气量未发生改变。通过这样的设计,帮助学生逐步建构“一定量的空气占据一定空间,且空气占据的空间可以被压缩”这一科学概念。

TOP
7#

再以四年级上册《比较不同的土壤》为例,传统教学中常用作业本上的表格记录实验结果,若改用黑板板贴结合雷达图的形式,呈现效果会更为直观。这一方法源自江翠情老师的公开课实践:雷达图的五个顶点分别对应土壤的五项特性,每个雷达图由三圈五边形构成,最外侧的五边形代表 “颗粒最大、渗水性最好” 等极致特征。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将彩色磁铁贴在相应位置后,全班所有小组的探究结果便能清晰呈现。基于这样的可视化数据,三种土壤类别的区分也就水到渠成了。

TOP
8#

2.电子工具助转化:让数据规律与趋势分析可见

当前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我们可以借助 AI 或 Excel 制作数据转化小程序,让抽象数据直观化。以《哪个传热快》一课为例,通过这类工具将实时记录的实验数据转换成折线图,能清晰对比不同材质的传热快慢,推动学生从“数据记录者”转变为“规律发现者”。传统课堂中,学生往往淹没在 “铜 30 秒 32℃、60 秒 45℃” 这类零散数字里,而折线图能引导他们聚焦核心“温度上升的快慢”比“某个时间点的具体温度”更具探究价值。

TOP
9#

再看《运动的小车》一课,比较不同坡度下小车的能量大小时,采用 Excel 进行数据转换是高效的方式。它能将各小组记录的小车撞击木块距离,转化为直观的图形呈现;点击任一小组的数据,还能单独分析该组的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右侧可同步呈现 11 个小组数据形成的折线图,让实验结果的整体趋势一目了然,为归纳规律提供清晰依据。(此技术来源于傅蒋老师的论坛帖子)

TOP
10#

无论是感温油墨让传热差异可见、泡沫球装置使声波传播可感,还是动态板贴助力概念建构、数字化工具推动数据解读,都始终围绕学生 “从抽象具象” 的认知规律,将科学思维的培养融入可操作、可观察、可反思的教学环节中。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模型建构、推理论证等核心素养,为其后续的科学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思维基础。​

在未来教学中,可视化教学的形式还可进一步拓展,但其促进科学思维发展的本质内核始终不变 —— 让思维看得见,让探究更深入。

TOP
11#

利用可视化的现象、数据,促进学生对抽象化概念的理解~~
TOP
12#

知识的抽象程度越高,越需要可视化的工具帮助学生建构概念。
TOP
13#

再以四年级上册《比较不同的土壤》为例,传统教学中常用作业本上的表格记录实验结果,若改用黑板板贴结合雷达图的形式,呈现效果会更为直观。这一方法源自江翠情老师的公开课实践:雷达图的五个顶点分别对应土壤的五项特性,每个雷达图由三圈五边形构成,最外侧的五边形代表
王燕飞 发表于 2025/7/22 19:57:16
很好的思路,但是雷达图的效果还可以改进
TOP
14#

将思维可视化,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更直观的进行探究研讨
TOP
15#

抽象化具象,帮助思维发展的好支架
TOP
16#

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确实是很好的方式,就是一般学校不配备这样的设备,有点可惜
TOP
17#

将思维可视化,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需要我们在实验材料上创新改进,
TOP
18#

概念的建构,是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
那么,让学生积累更多的经验,就能更好形成概念。
TOP
19#

学生思维可视化我想要研究的方向,就是没有好的切入点
TOP
20#

依托材料、记录单实现可视化!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