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人文学科如何发展?
李政涛:成老师,最近有一个话题非常热门,文科在衰落,理工科在不断崛起。3月初,复旦大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一亮相,就轰动全国。但无论怎么改,我始终相信人文学科的价值。文科注重精神和价值的传承,教育家精神更需要传承、传承、再传承,而不只是像技术那样,迭代、迭代、再迭代。
成尚荣:你说的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人工智能为我们赋能,我们为人工智能赋魂。”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工作者又该如何找准自己前进的方向?
李政涛:这句话背后倡导的是一种思维方式,我称之为双向式、互动式思维,而不是单向式、割裂式和静态式思维。当我们只是沿着人工智能到人的单向关系去思考,只是从“技术到教育教学”的角度去看待这个时代的变革是不够的。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还要从“教育教学到技术”这个反向的角度,去思考教育教学如何为数字技术赋魂。“魂”是什么?魂是教育的理想和信念,魂就是我们讨论的关键词——教育家精神。不能因为技术的运用和它的快速迭代,让我们的教育“失魂落魄、魂不守舍”。守住“魂魄”是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一个关键要点。
此外,我们还要改变以往“被动式应答”的惯性,当面对技术变革,我们首先去思考学校、课堂、老师如何改变,这是很被动的。我觉得还要反向思考,怎么通过教育的改变来引领技术的变革,如何通过教育变革为技术变革立法,为技术变革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