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成功之处
(一)激发兴趣,导入有效
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器设备(如手电筒、小台灯等)的发光现象导入课程,引发学生对电流流动路径和电路原理的好奇,成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基础。学生们表现出浓厚兴趣,积极参与讨论生活中类似的用电设备,课堂氛围活跃。
(二)实践操作,强化理解
安排学生亲自动手连接简易电路,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电池、导线、小灯泡等元件如何组合使灯泡发光。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直观感受到电路连接方式与灯泡亮灭的关系,有效帮助学生理解通路、断路等概念。多数学生能在操作后准确描述使灯泡发光的连接要点。
(三)问题引导,启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问题,如“如果导线接反,灯泡还会亮吗?”“增加一节电池,灯泡亮度会怎样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和预测,再通过实验验证。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部分学生能主动提出新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
二、教学不足之处
(一)理论讲解深度把控欠佳
在讲解电流、电压等抽象概念时,虽采用类比等方式,但仍有部分学生难以理解,说明理论讲解深度和方式未能充分契合学生认知水平,导致部分学生一知半解。
(二)小组合作存在缺陷
小组合作环节中,出现小组分工不明确的情况,部分学生主导操作,其他学生参与度低,且小组讨论时易偏离主题,效率不高,教师对小组活动的监控和引导不够及时、有效。
(三)时间把控不合理
在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环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后续总结拓展环节时间紧张,对一些拓展性内容(如电路在生活中的复杂应用)未能充分展开,影响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三、改进措施
(一)优化理论教学
针对抽象概念,制作更生动形象的动画演示,或引入更多贴近生活的实例进行类比,放慢讲解节奏,增加互动问答,确保学生理解。
(二)加强小组合作指导
明确小组分工规则,开展小组合作技巧培训,教导学生如何有效讨论、倾听与分享。教师加强巡视,及时纠正偏离主题的讨论,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三)精准把控教学时间
更精细地预设教学各环节时间,在学生自主探究前明确时间限制,并设置提醒机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保证重点内容充分讲解,拓展内容合理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