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关注学生的课堂研讨交流环节以来,一直注重学生的课堂发言情况,一直用评价手段激励学生发言,物质奖励不管用,采用精神奖励,如获得与好朋友做一节课卡、免作业卡等。
同时也很注重课堂氛围建设:1.用语音语调和表情来影响学生的观感,吸引交流时的注意力;2.然后表示很欢迎错误理解,同样表扬错误理解的学生的思考力。
今年接手的新四年级,课堂发言积极程度比六年级还不如。也反思这几年,用以上两个方法,对学生激励程度一届不如一届。于是关注学生发言的内驱力。近期的几个事件,引发了我的思考:
新接手的四年级班级,都不爱发言,上课只有三五个学生举手,比往年带的六年级班级还不是。一开始以为他们不了解我的上课风格,在试探。后来才发现并不全是:
案例1:不同问题内容不同举手现状
当上第一单元《声音》的时候,一般问题举手率很糟糕,特别是在请学生展示实验记录和对现象进行讨论环节。然后上第二单元的时候,当测呼吸以后,问及一分钟呼吸次数你有多少次的时候,几乎全班都举手了。
对比第一单元,有以下几个原因:1.问题内容是否来自学生实际是否熟悉是否确定,呼吸次数是一个确定的实际数据,前一个单元的音高音量的实验,他们不确定自己的记录是否正确与合理;2.听课思维是主动上位思维还是被动输入思维,大部分学生是第二种思维,听上课有什么,不是带着思考听,所以当叫起一个像是在听课很认真但不常举手的学生的时候,往往是一脸懵,因为他只管输入;但是积极举手学生是会主动类比、分析、概括的,他们会有很多想法。如下案例
案例2:不同层次问题不同举手现状
六年级在上“日心说”“地心说”时,学生阅读后,我问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1.他们的观点分别是什么?(指向有什么,表象问题。)
2.他们两的观点的相同点是什么?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对比分析)
3.如果你是当时的人,你支持谁的观点?现在,你更支持谁的观点?(培养证据意识)
果真举手的人一次比一次少。这是引发我们思考的关键点:学生的思维在走么?为什么不举手了,是因为对自己的思考不确定吗?
基于案例1的思考,应该是大部分学生的听课思维问题。主动思考还是被动输入?
案例3:能否自主上位思考与输出
这节课下课以后,有个学生跑上来跟我说:“其实日心说的观点也是不对的吧”
我说:“你怎么想?”
他说:“宇宙的中心是太阳肯定不对。不是有说八大行星跟着太阳转;太阳系又在银河系中,银河系之外还有其他星系,怎么宇宙的中心会是太阳呢?”
我被他的回答惊讶到了,我备课的时候竟然没有想到过。我是有这个知识的,为啥没有想到。说明这个孩子不仅有课外知识,还有知识框架体系,会自主对比思考。
案例4:信息差问题
四年级上到呼吸加快是为了吸收氧气时,有学生提问:氧气到了身体里以后去了哪里?二氧化碳又是怎么出来的呢?
有学生就回答,她说她在一本科普书上看到过,氧气到了肺里,血液里有一个运输气体的东西,会在肺里卸下二氧化碳,装上氧气,运输到全身各个地方去了。
如上案例3这个学生,他有课外知识,就能用课外的知识与课内的知识进行类比分析;案例4也是同样。可见,课外阅读对于学生拓展知识框架,是他们进行思维加工的素材,也是他们上课精彩发言的根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