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灵活选材 新课标里对岩石的名称已经不再有过多的要求,更多的是让学生学会岩石的观察方法。去观察岩石的特征。基于教学目标的调整,以及材料箱里的材料实况。材料箱中的大理岩比较小块,都没有条纹特征。最后意在让学生能亲眼观察到更多岩石的外部显著特征。我把教材里的“大理岩”替换成了“页岩”(孩子们称它为“巧克力千层”)。 2.多角度记录 对作业本的记录单进行了小调整,降低了记录难度。孩子们在观察的时候,对“光泽”这个特征,会比较陌生。因此降低了观察难度,但是“强/弱”的记录,对下一课的学习和观察又起到了影响。孩子们不会去区分是何种等级的光泽,其实于我而言,我也感觉“光泽”类型的判断难度好大呀,不知其他老师是否有更好的办法。 3.沉浸式观察 今天的课堂角色就是一个小小“地质学家”,这节课,孩子们利用各种工具,对三种岩石进行细致、全方位的观察。投入的观察,细致的记录,这是解密岩石话语的开始! 4.充分研讨 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参差不齐,即使一样的工具和一样的理论方法,但是观察结果总是会出现很多不一致。但又受时间的限制,所以研讨环节只能以一个孩子的观察结果为蓝本,各个同学进行纠正与补充。所幸现在的希沃助手还是很给力的,实时投屏观察结果,研讨环节我们依然“用证据说话”。但是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研讨氛围越来越淡,似乎大家都习惯坐在下面听别人分享,分享的永远都是那么几个。远不及三年级。我也在反思原因,积极制定一些策略。 课堂结束之后,孩子们都重新认识了“岩石”。用孩子们的话来说就是:“我从未想过原来不起眼的石头,有那么多的不同,我本来以为他们都差不多的……” 夏薏 发表于 2023/6/28 12:41:14
|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深度解读,适当对教学活动进行处理,非常好!
关泽的辨别还是很难的,各种光泽之间的区分度感觉不是很大!需要进一步研究!
培养孩子用证据说话的意识特别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