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22学年共同体王丽琴专帖(五年级) [复制链接]

181#

回复 180楼傅滨飞的帖子

是的,课前要几个温度计放在一起,室温下看看不一样的剔除。
TOP
182#

王老师吃透教材,大胆改进实验方案,努力钻研。点赞
TOP
183#

第三单元第2课《水的蒸发和凝结》

一、重难点

1. 学习重点:通过实验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探究水蒸气的凝结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理解水蒸发和凝结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

二、教学思路

(一)聚焦: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下雨,那么这个雨水是怎么来的呢?水蒸发和凝结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二)探索

1. 生活中水蒸发和凝结的现象举例。

2. 实验证明水蒸发与温度高低的关系。(两份相同质量的水,一份加热到50℃、没有一份加热到80℃。静置5分钟后进行称重。)

3. 实验探索水蒸气的凝结与温度高低的关系。(2个烧杯中加入相同的冰块,其中一个烧杯中加入食盐加速冰块的溶解,并在烧杯中放入温度计测量温度。观察哪个烧杯外壁的水蒸气凝结最快。多次实验得出结论。)

4. 解释生活中蒸发和凝结的现象,如云雾霜雪等天气。

三、亮点

1. 让学生每一小组带几个冰块,一点食盐。把下午的科学课提前到第一、二两节上。(老师准备大一点的保温杯带上冰块备用)

2. 每组分工明确,操作顺利。

3. 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不同的方案,渗透了项目化思想。

四、不足

1. 学生对食盐的作用不理解。先做食盐对冰块的影响的对比食盐(演示实验)。AB两个烧杯中放入差不多的冰块,A烧杯中放入食盐,同时两烧杯中放入玻璃温度计。2分钟后可以观察到加入食盐的烧杯中出现了更多的水,得出结论:食盐能加速冰块融化。但是有趣的问题出现了,让学生猜一下哪个烧杯中的温度更低,学生都猜没有放食盐的烧杯,因为B融化的快觉得温度高。3分钟后让学生读取温度计数值发现放入食盐的烧杯温度迅速下降,三分钟后下降到-6℃,没有食盐的温度计下降到2℃。A烧杯周围出现了冰霜。

于是难题出现了:为什么融化的快的烧杯温度反而更低?(能回答出的学生奖励5个智慧章)

有学生回答出了吸热,但是解释不清楚。奖励了2个智慧章。

教师解释:因为冰融化需要吸热,食盐加速了冰块的融化,需要吸收更多的热量,所以烧杯里的温度更低,甚至出现了冰霜。

2. 在知道食盐的作用后两个烧杯的温度就显而易见了,一个温度低一个温度高。再去进行实验,水的凝结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3. 有的小组带的冰块大小不一,两烧杯中的多少很难控制,温度测量的时候也会有区别,课前应该摇碎。

4. 凝结速度的观察效果不是很明显,是观察水珠出现的速度还是观察水珠的多少?最大的区别是放食盐的烧杯外壁的水珠会变成冰霜。这个凝结速度还有什么评判标准?

5. 水的蒸发与温度高低的关系实验,让学生来自己设计方案。教师提示:可以用水位的变化来比较,还可以用什么来比较?

1)有学生说:分别给两个烧杯中相同水位的水用酒精灯加热至50℃和80℃,蒸发一段时间后来比较水位的变化。于是让这一组学生进行操作但是效果不行。

2)有学生说温度下降太快了所以效果不明显。后来把两个烧杯的水加热到80℃,一个放在教室,一个放在太阳下用塑料瓶覆盖起来做成简易温室。放置了大概25分钟,临近下课的时候看水位的变化,也不明显。

3)有学生说把两个烧杯中的水一个加热到50℃一个加热到100℃,在两个烧杯上方放上常温下的玻璃,观察玻璃上的水珠哪个多,哪个就蒸发的比较快。给了这位学生5个智慧章。用凝结去判断蒸发的速度,很赞。因为时间有限让他家里完成并拍成视频给同学们看。

4)最后学生还是没有想到用称重的方法。老师提醒了学生用精确的称重计,比较蒸发后水的质量。

6.由于讨论的时间比较多,有些方案没有实践,放到第二课时进行。

TOP
184#


首先做食盐的作用实验。发现有食盐的烧杯中的冰块溶解的更快。烧杯中的温度更低,在-5℃一下,没食盐的烧杯中温度在2℃左右。
再观察烧杯壁上的水珠多少,效果不是很明显,但是加食盐的烧杯壁上结出了冰霜。只能以此来判断温度低的凝结速度快。
TOP
185#

放在教室里和温室中的烧杯比较蒸发快慢,水位基本不变,效果不理想。

TOP
186#

水的蒸发与温度的关系实验:A烧杯加热到50℃、B烧杯加热到80℃,五分钟后称减少的质量。






TOP
187#

学生补充实验:用凝结的快慢来证明蒸发的快慢。(100℃和50℃的水,看5分钟锅盖上凝结的水珠多少)



TOP
188#

第三单元第3课《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

一、重难点

1. 学习重点:通过观察热水中的凉水温度变化来明白不同温度的物体接触后的热量传递,低温物体温度上升,高温物体温度下降,最后趋于平衡,直到环境温度相同。

2. 教学难点:自主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二、教学思路

(一)聚焦:刚从冰箱里取出来的牛奶我们如何给它加热?(80℃以上营养物质就会分解)

(二)探索:将20℃的水浸入到60℃的水中观察他们的温度变化,并画出折线图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三)研讨:1.总结冷热水的温度变化:凉水的温度先会上升再下降,热水的温度会下降直到与冷水的温度保持一致,最后与室温相同。

2.我们身边的感温物体:感温粉末、变色调羹、火警报警器等。

三、亮点

1.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2. 课的思路清晰,流程简单。

四、不足

1. 因为用的小试管,用铁架台固定不了。科学组购买了塑料夹子,比较方便。夹子有两部分组成,都用上的话太长,学生太聪明了,拿掉了其中一个枝干,长度刚刚好,唯一的缺点是小试管会滑动,还是需要手扶着点。玻璃温度计学生手拿着一个比较费力还有就是不稳定会晃动,需要做一个能固定温度计的泡沫片。

2. 有小组出现个别时间点冷水温度比热水温度高的现象,不知道是不是跟水位的高低有关?这个课外抽时间还需要探索。

3. 两个班的实验坐下来戳破了3个小试管,一再强调温度计不能碰到试管壁,却也无法避免。可见做泡沫片固定温度计的必要性。

4. 实验数据整理时有些小组没有把起始温度画出来,导致热冷水一开始的温度变化不是很明显,想要折线图的效果更明显可以从20开始标数。

TOP
189#

因为用的小试管,用铁架台固定不了。科学组购买了塑料夹子,比较方便。夹子有两部分组成,都用上的话太长,学生太聪明了,拿掉了其中一个枝干,长度刚刚好,唯一的缺点是小试管会滑动,还是需要手扶着点。





固定夹的改进效果 (1).JPG (, 下载次数:0)

(2023/5/18 10:05:48 上传)

固定夹的改进效果 (1).JPG

TOP
190#

实验数据整理时有些小组没有把起始温度画出来,导致热冷水一开始的温度变化不是很明显,想要折线图的效果更明显可以从20开始标数。(部分比较规范的小组实验数据展示)




TOP
191#

第三单元第4课《热在金属中的传递》

一、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在不同形状的金属中传递的过程和方向。

2. 学习难点:通过实验现象总结热在金属中的传递规律。

二、教学思路

(一)聚焦:放在热汤中的金属勺子为什么也是烫的?它的热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么传递过来的?

(二)探索:设计实验,观察涂了感温油墨的金属棒、金属片上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1. 从一端加热

2. 从中间加热

(三)研讨

1. 根据实验现象总结热在金属中的传递规律。(热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2. 认识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

三、亮点

1. 用塑料泡沫代替铁架台,操作方便。

2. 用学具箱里已经涂上附着图层的金属条,实验前涂上感温油墨,效果很好。否则光金属涂不上去。而且冷却后颜色会变回来。

3. 用蜡烛代替酒精灯操作更方便。

四、不足

1. 没有找到合适的金属圆片和不规则的金属棒,因此只能看课件视频中的演示实验。其实可以提前布置,让学生去生活中找一找带来,自己做过的实验印象会更加深刻。

2. 感温油墨学具箱只有一小瓶,只能教师涂好给学生。

3. 认识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时学生搞不清楚区别。可能教师讲的也不是很清楚:热传导和热辐射的区别是一个直接接触一个没有直接接触;热对流是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最好举生活中的常见的例子。课本扩展中的图也可以让学生来解释。

TOP
192#

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实验:


TOP
193#

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实验:
181827

181828
王丽琴 发表于 2023/5/22 13:44:21

很明显
TOP
194#

这个实验,塑料泡沫有什么变化?
TOP
195#

回复 194楼吴王不凡的帖子

塑料泡沫只是固定金属条用的,离热源比较远,没有融化。
TOP
196#

第三单元第5课《热在金属中的传递》一课一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的第5课。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热在金属中是以热传导的方式传递的。在本课,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热在水中的传递方式,根据水和空气都是能流动的物体,进一步推想出热在气体中的传递方式,最后了解热对流在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的探究活动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探究试管中发生的对流现象,第二部分是探究烧杯中发生的对流现象。在研究水的对流实验中,使用了不同的方式方法探究水在不同容器中的热传递情况,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途径感知认识水的对流。同时,在教科书中还拓展了冬天在房间使用取暖器时,房间里空气是怎样变热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已经认识掌握了水的热传递方式基础上,通过自主研究画出空气受热后的运动路线图。整个探究活动显得生动有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热传导的概念:热可以在温度不同的物体间进行传递,也可以在同一物体内温度高的传向温度低的一端。那么热在水中又是怎么传递的呢?学生对热在水中的传递概念模糊,本节课需要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体会。

三、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热对流实验知道热在水中是以热对流的形式传递的。热对流还可以在气体中出现。

2.科学思维:运用实验观察得出结论,并能推理出热在空气中的传递。

3.探究实践:设计热在试管中和烧杯中的对流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提出自己的想法。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热对流现象。

4.态度责任:与小组同学合作交流,从实验结果出发总结规律的能力;有自己的思想和创新精神。

四、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设计实验,在试管和烧杯中观察热对流的现象。

2、学习难点:熟练操作热对流实验,从现象中总结结论,推测空气中的热对流。

五、教学思路

(一)聚焦:热在金属中是以热传导的方式传递的,那么热在水中是怎么传递的呢?

(二)探索

1.设计实验,并在黑板上用卡纸模型进行模拟实验。

2.下水实验,观察试管中的现象。

3.为了让现象更明显,加入茶叶末,再次实验。并用画图的形式记录实验现象。

4.在烧杯中热是怎么传递的?将试管换成烧杯,放入茶叶末,一侧加热、另一侧加热、中间加热,观察现象并记录。

5.总结:热在水中以热对流的形式传递,热水上升,冷水下降靠近火源,形成循环。

(三)研讨

1.家庭实验:热在其他液体中是怎么传递的?和水中是一样的吗?(用醋)

2.推测:热在空气中是怎么传递的?

3.解释生活中的热对流现象:暖气、空调等。

六、亮点

1.用茶叶沫让对流现象很明显。

2.用卡纸模拟实验进行模拟,学生实际操作更规范了。

3.让学生思考,不加任何辅助物质现象不明显,用什么物质可以更明显,为什么?有个思考的过程。

4.其他液体也会热对流吗?课后让学生在家里进行实验并拍摄视频,选用白醋、稀释后的酱油等进行实验比较安全。

七、不足

1.模拟实验只讲了怎么安装没讲怎么取放,试验结束后有小组的学生将试管从上往下拿出,不规范。拿出后要及时将冷却的液体倒在废液缸里清洗干净,不然过一会就有污渍了。

2.烧杯做实验酒精灯放一侧加热实验现象很明显,但是中间加热的时候现象不明显,特别是温度较低的两侧下降不明显。可能原因是烧杯太小了,要换成大烧杯;还有就是之前做过的水应该再换成冷水重新开始或者冷却以后再开始。

3.在做本课的实验后进行总结时要说明,使热的传递过程更清楚和密不可分:酒精灯的热量通过热传导的方式传递给了试管(烧杯)中的水,水中的热量又是怎么传递的?(热水往上运动,冷水往下运动靠近火源,一直循环,直到整个试管(烧杯)中的水温都变高为止。

4.研讨部分除了解释生活中的热对流现象:暖气、热空调、冷空调在室内的空气流动。还要将视野扩大,应该说一说大气的对流。

5.其中一个班的纪律实在是太差了,不管用智慧章去表扬还是每组指定小组长负责管理进行纪律约束都不行。课堂乱哄哄了课堂效率也很差。真的要气绝身亡了。


TOP
197#

用纸剪的模拟器材:学生先进行模拟实验,效果很好。


用茶叶末使现象更明显:

TOP
198#

作业本最后一题:热水在上冷水在下和冷水在上热水在下哪个会混合。学生的猜想是热水在下冷水在上的会混合,原因是热水上升、冷水下降会形成对流。最好让学生回家做一下实验,验证猜想,或者下次课前老师做一下演示实验。
TOP
199#

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实验:
181827

181828
王丽琴 发表于 2023/5/22 13:44:21
操作比铁架台方便太多了,不过课前每一根上蜡也是很不容易😂
TOP
200#

作业本最后一题:热水在上冷水在下和冷水在上热水在下哪个会混合。学生的猜想是热水在下冷水在上的会混合,原因是热水上升、冷水下降会形成对流。最好让学生回家做一下实验,验证猜想,或者下次课前老师做一下演示实验。
王丽琴 发表于 2023/5/26 13:54:50
这个可以作为周末的拓展实验,钉钉上布置,要求他们拍照或者视频,效果挺好的。
TOP
201#

第三单元第5课《热在金属中的传递》一课一思一、[/s
王丽琴 发表于 2023/5/24 15:07:55
课堂纪律真的很影响教学质量,这帮孩子已经油盐不进了😂
TOP
202#

用纸剪的模拟器材:学生先进行模拟实验,效果很好。
182040182041

用茶叶末使现象更明显:
182042
182043

王丽琴 发表于 2023/5/24 15:10:41
茶叶,呵呵,看来这个实验的探究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TOP
203#

第三单元第6课《哪个传热快》一课一思

一、重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不同材料的传热比赛、不同金属的传热比赛,知道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导热能力。可以将材料分为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两类,并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2. 难点: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

二、教学思路

(一)聚焦: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热能传递,有些时候我们希望热传递的慢一点,有些时候我们希望热能传递快一点,那么什么材料热的传递比较快,什么材料热的传递比较慢呢?

(二)探索

1. 猜测热水中金属勺、木勺、塑料勺哪个勺柄更烫手?

2. 给三种材料的勺子在同一位置涂上感温油墨,进行传热比赛。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3.不同的金属(铜棒、铝棒、铁棒)传热比赛。铁、铜、铝三种金属,铜传热最快,其次是铝,最后是铁。

(三)研讨

1. 传热比较快的物体我们叫热的良导体,传热比较慢的物体我们叫热的不良导体。从教室和生活中找找物品举个例子:热的良导体(铁锅、铝棒、铜丝线圈、电风扇叶子、热得筷等),热的不良导体(塑料手柄、火柴棒、塑胶、抹布、手套等)

2.不同导热性能的物体在生活中有不同的用途。热的良导体可以做散热零件、热量传递损耗小的应用,热的不良导体如棉衣可以御寒保温、毛巾可以隔热等。

三、亮点

1. 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自己设计传热比赛实验。

2. 木勺和塑料勺的快慢不是很明显,用了三次实验。

四、不足

1. 采用的塑料勺是学具袋中的是橘黄色的,导致感温油墨的变色不是很明显,应该换成透明的塑料勺。

2. 木勺和塑料勺的变色时间学生实验做不准,很多小组的实验结果都不一样。改进:①将三个勺子用手拿着不要靠在烧杯壁上,以免水面的高度不同影响实验。②做3次实验。

3. 比较不同金属的传热性能的实验因为只有一套器材,所以用投影做演示实验,效果很明显。

4. 有些小组做了三次实验还是比较不出木勺和塑料勺的传热快慢,让学生思考还有什么比赛的方法?一个学生回答直接用手摸,哪个勺柄最先发热。可以作为课后实验让学生去探究更多的方法。


TOP
204#

学具袋种的橘黄色木勺最好改成透明的勺子,感温油墨的变色会更明显。另外,三个勺子放在热水中的时候最好如图二竖起来,这样感温油墨的位置就一样高。

TOP
205#

演示实验:铜传热最快,其次是铝,铁传热最慢。


TOP
206#

第三单元第7课《做个保温杯》一课一思

一、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比较不同方法的保温效果,根据热传递的原理制作一个保温杯。

2. 学习难点:自主设计和制作,并不断改进。

二、教学思路

(一)聚焦:冬天我们喜欢喝热水,热水应该盛在什么样的被子中才不易变冷?我们怎样能减慢水的热传递呢?

(二)探索

1. 用容量差不多的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分别倒入同样多、同样温度的热水,3分钟后测量三杯水的温度,比较哪杯水的温度最高。

2. 讨论能减缓热水变凉的措施有哪些?(加盖子、包毛巾、包泡沫塑料、裹保鲜袋、裹报纸、裹气泡膜、镀层、真空……)

3. 测试比较各种方法的保温效果。

4. 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和制作保温杯,并测试效果。(在家里做好,课堂上进行修改和测试)

(三)研讨

1. 什么样的材料散热快,什么材料散热慢?(热的良导体散热快,热的不良导体散热慢)

2. 制作保温杯时,我们要从哪些方面考虑减慢热量的传递?(选择热的不良导体为材料,减少热的对流、传导、辐射,可以加盖子、外包热的不良导体等)

3. 我们制作的保温杯实际效果如何?怎么改进?(我们的保温杯效果不理想,用塑料不耐高温,不安全。从材料和加工工艺上改进)

三、亮点

1. 为了节省时间,让学生在双休日预习本课,并用合适的材料制作好保温杯。在课堂上进行测试和改进。

2. 最后一个环节,为了对比制作的保温杯的保温效果,拿一个平时在用的保温杯做对照组,让学生思考我们做的还不够的地方。

3. 用热水做实验是最常规的思路,让一组学生带冰块进行实验,拓展学生思维。

四、不足

1. 制作保温杯到校的人太少了,学生的科学意识还不强,认为科学作业是不重要的。这个需要长期的引导,慢慢改善。之前用的都是用5个智慧章激励的办法,还是对大部分学生没有啥作用。

2. 学生都采用塑料杯甚至是可乐瓶做保温杯的主材料,在评价的时候要说明不合格的塑料遇到高温会分解物质、会变形,具有安全隐患。我们制作保温杯时要考虑材料的安全性、环保性、有效性、成本、工艺、美观、便捷等因素。

3. 告诉学生:物体都有两面性,遇到生活中的事物要去分析它们的优缺点,知道设计制作背后的艰辛。对事物的存在有所思考有所创新。

TOP
207#

保温杯大比拼:




TOP
208#

回复 73楼王丽琴的帖子

学生制作水钟计时准确有一定难度,水位很难控制
TOP
209#

第四单元复习


热的单元7课:




第一课《温度与水的变化》

1. 水在100℃时沸腾,水由液态变成气态,在0℃时开始结冰(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也是0℃),水由液态变成固态。

2. 实验: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玻璃温度计等器材,加热烧杯中的水。(注意操作规范,温度计不要碰到烧杯壁,平视读数;酒精灯的盖灭操作2-3次;用酒精的外焰加热。)

3. 实验结果:水在100℃时沸腾(现象:冒白气、水翻滚、有气泡),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基本不变,沸腾后停止加热温度下降

第二课《水的蒸发和凝结》

1. 水会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 对比实验:加热到50℃和100℃的水,静置5分钟,比较他们的质量变化。

3. 实验结论:温度高的水蒸发多,温度低的水蒸发少。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温度越低蒸发越慢。

4. 对比实验:一组烧杯加冰块,一组烧杯加冰块和食盐(食盐能加快冰的融化,导致烧杯内的温度更低),观察烧杯外壁水珠的多少。

5. 实验结论:温度低的烧杯外壁水珠更多甚至出现了冰晶。温度越低凝结越快。

6. 生活中的蒸发现象:衣服晾干;水洼变干;吹风机吹头发等。生活中的凝结现象:眼镜起雾;夏天冷烧杯外的小水珠;夏天棒冰周围的冷气;锅盖上的小水珠等。

第三课《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

1. 实验:加冷水的试管放入加热水的烧杯中,每1分钟观察两者的温度变化。(操作规范:用塑料夹子固定试管,用塑料泡沫固定温度计;烧杯、试管、温度计不能相互碰撞;相互平视读数。)

2. 实验结果:热水温度上升,冷水温度下降,直到冷水和热水温度相同,再与室温相同。

3. 冷水与热水的温度变化是因为热量的传递,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4. 热水下降的温度不等于冷水上升的温度,因为由热量的散失。

第四课《热在金属中的传递》

1. 实验:用铁架台、酒精灯、感温油墨等材料,加热金属条一端、加热金属条中间、加热金属片一端、加热金属片中间,观察热的传导方向。

2. 实验结果:加热金属条一端,热向另一端传递;加热金属条中间,热向两端端传递;加热金属片一端,热向不加热的地方传递;加热金属片中间,热向各个方向传递。

3. 实验结论:热总是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向温度低的一端(热传导)

第五课《热在水中的传递》

1. 实验:用试管、铁架台、茶叶沫、酒精灯、烧杯为实验器材。

实验一:加热试管中的水,观察热的传递过程(用茶叶沫的运动观察水的运动)。注意实验操作规范:试管加入三分之一的水,试管口离试管夹三分之一,试管向上倾斜45°试管口不能对着人,冷却后用试管夹取放;酒精灯预热试管。

实验二:加热烧杯中的水。两侧加热、中间加热分别有什么现象。注意实验操作规范:加热后的烧杯放在石棉网上冷却。

2. 实验现象:试管中的水底部热水上升,上面的冷水下降。一测加热烧杯中的水底部热水上升,上面冷水下降;中间加热烧杯中的水中间底部热水上升,两侧冷水下降。

3. 实验结论:热水上升,冷水下降,形成对流(热对流)。

4. 热对流可以在液体中发生,也可以在气体中发生。生活中热对流的例子:暖气、热空调房间马上热起来了;烧水;大气中风的形成。

第六课《哪个传热快》

1. 实验:金属勺、木勺、塑料勺分别涂上感温油墨,放入同一热水中比较热在不同材料中传递的快慢。

2. 实验结果:热在金属中传递最快,在木头和塑料中传递较慢。

3. 像金属一样传热比较快的物体叫热的良导体(各种金属、石墨烯、砂锅等),像木头、塑料一样传热比较慢的物体叫热的不良导体(木头、塑料、玻璃、陶瓷、棉花、空气、水等)

4. 比较铜、铁、铝等不同金属的传热快慢,应控制长短、粗细相同。铜的传热性能最好,铁的传热性能相对较差。

5. 生活中我们一般用热的不良导体做炒菜锅手柄、保温杯、冬季的衣服等,用热的良导体做水银温度计、炒菜的锅等。

第七课《做个保温杯》

1. 实验:容量差不多的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分别装入相同温度相同质量的水,5分钟后测试水杯中水的温度,比较不同材料热的散失快慢。

2. 结果:不锈钢杯温度最低,塑料杯温度最高。塑料的热散失最慢,适合做保温材料。热的不良导体适合做保温材料。

3. 实验:用5个一次性塑料杯做无盖、加盖、外包毛巾、加盖外包毛巾、嵌入泡沫中的措施,加入相同温度和质量的热水,一段时间后比较各种方法的保温效果。结果:加盖外包毛巾的措施保温效果最好。启发:加盖、外包热的不良导体能减少热量散失。

4. 制作一个保温杯。考虑因素:饮用安全性、保温效果、成本、方便性、美观性等。比较各种材料的保温性能时要控制加入水的质量和温度要相同,尽量控制杯子的大小也相同。

5. 热水瓶减少内外热传递的措施:①用木塞:热的不良导体减少热传导、热对流。②真空:无热传导、热对流。③镀银内壁:减少热辐射。

TOP
210#

第三单元第6课《哪个传热快》一课一思一、[/size
王丽琴 发表于 2023/6/2 10:54:44
2班我用感温粉末的,学生发现塑料比木头的先变白。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