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第2课《水的蒸发和凝结》探索实践与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从第一节课中我们发现温度变化会引起水的物态变化。本节课着重了解蒸发和凝结两种物态变化。学生通过设计实验证明水的凝结和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水的凝结快慢可以通过观察烧杯外壁的小水珠的情况判断;水的蒸发快慢可以通过蒸发前后水位变化、质量变化等判断。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后,来解释生活中水的蒸发和凝结与温度变化的现象。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知道水会蒸发,水蒸气会凝结。但是并不理解吸热和放热的过程以及温度对蒸发和凝结的影响,本节课学生将设计实验探究水蒸发和凝结与温度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的现象,知道水在吸收热量后会发生形态的变化,认识到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2.科学思维:能设计不同的实验并从实验现象中总结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与温度变化的关系。
3.探究实践:根据设计进行实验,开展探究活动,能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改进问题。
4.态度责任:表现出探究兴趣,实事求是的实验态度;不断创新的精神。
四、重难点
1. 学习重点:通过实验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探究水蒸气的凝结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理解水蒸发和凝结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
五、教学思路
(一)聚焦: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下雨,那么这个雨水是怎么来的呢?水蒸发和凝结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二)探索
1. 生活中水蒸发和凝结的现象举例。
2. 实验证明水蒸发与温度高低的关系。(两份相同质量的水,一份加热到50℃、没有一份加热到80℃。静置5分钟后进行称重。)
3. 实验探索水蒸气的凝结与温度高低的关系。(2个烧杯中加入相同的冰块,其中一个烧杯中加入食盐加速冰块的溶解,并在烧杯中放入温度计测量温度。观察哪个烧杯外壁的水蒸气凝结最快。多次实验得出结论。)
(三)研讨
1.解释生活中蒸发和凝结的现象,如云雾霜雪等天气。
2.生活中还有哪些蒸发和凝结的现象,怎么解释?
六、亮点
1. 让学生每一小组带几个冰块,一点食盐。把下午的科学课提前到第一、二两节上。(老师准备大一点的保温杯带上冰块备用)
2. 每组分工明确,操作顺利。
3. 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不同的方案,渗透了项目化思想。
七、不足
1. 学生对食盐的作用不理解。先做食盐对冰块的影响的对比食盐(演示实验)。A、B两个烧杯中放入差不多的冰块,A烧杯中放入食盐,同时两烧杯中放入玻璃温度计。2分钟后可以观察到加入食盐的烧杯中出现了更多的水,得出结论:食盐能加速冰块融化。但是有趣的问题出现了,让学生猜一下哪个烧杯中的温度更低,学生都猜没有放食盐的烧杯,因为B融化的快觉得温度高。3分钟后让学生读取温度计数值发现放入食盐的烧杯温度迅速下降,三分钟后下降到-6℃,没有食盐的温度计下降到2℃。A烧杯周围出现了冰霜。
于是难题出现了:为什么融化的快的烧杯温度反而更低?(能回答出的学生奖励5个智慧章)
有学生回答出了吸热,但是解释不清楚。奖励了2个智慧章。
教师解释:因为冰融化需要吸热,食盐加速了冰块的融化,需要吸收更多的热量,所以烧杯里的温度更低,甚至出现了冰霜。
2. 在知道食盐的作用后两个烧杯的温度就显而易见了,一个温度低一个温度高。再去进行实验,水的凝结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3. 有的小组带的冰块大小不一,两烧杯中的多少很难控制,温度测量的时候也会有区别,课前应该摇碎。
4. 凝结速度的观察效果不是很明显,是观察水珠出现的速度还是观察水珠的多少?最大的区别是放食盐的烧杯外壁的水珠会变成冰霜。这个凝结速度还有什么评判标准?
5. 水的蒸发与温度高低的关系实验,让学生来自己设计方案。教师提示:可以用水位的变化来比较,还可以用什么来比较?
(1)有学生说:分别给两个烧杯中相同水位的水用酒精灯加热至50℃和80℃,蒸发一段时间后来比较水位的变化。于是让这一组学生进行操作但是效果不行。
(2)有学生说温度下降太快了所以效果不明显。后来把两个烧杯的水加热到80℃,一个放在教室,一个放在太阳下用塑料瓶覆盖起来做成简易温室。放置了大概25分钟,临近下课的时候看水位的变化,也不明显。
(3)有学生说把两个烧杯中的水一个加热到50℃一个加热到100℃,在两个烧杯上方放上常温下的玻璃,观察玻璃上的水珠哪个多,哪个就蒸发的比较快。给了这位学生5个智慧章。用凝结去判断蒸发的速度,很赞。因为时间有限让他家里完成并拍成视频给同学们看。
(4)最后学生还是没有想到用称重的方法。老师提醒了学生用精确的称重计,比较蒸发后水的质量。
6.由于讨论的时间比较多,有些方案没有实践,放到第二课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