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节课绘制校园分布图中,主要是学生绘制及作品分享,并没有时间讲植物分类。本节课教材内容比较简单,所以先重点讲了对形形色色植物的分类。
出示9种植物,根据一定的标准给它们分类。老师先带领孩子在黑板上板书做分类示范,按照生存环境分,可以分为水生和陆生,分别写上相应的植物序号。
学生小组讨论其他的标准进行分类,写在记录单上。我请部分同学到黑板上写,因为到黑板上写的小组是有奖励,学生想方设法想出不一样的分类标准。
在不重复的情况下,写了满满一黑板,接着,我组织同学对于黑板上的信息进行筛选。
首先,关于规范书写。有的同学没有写分类标准,或者没有写相应的分类结果。对不科学的写法补充完整后,接着是分类标准的思辨。
有同学的标准是“是否可以食用”,学生提出了质疑,对于不同的人可以食用的标准不一样,这样的话分类结果也会改变。我总结归纳诸如“是否好看”“是否好吃”这种带有主观判断的分类方法不科学——分类的标准一定是清晰且客观的。
有同学的标准是“是否有茎”,讨论后发现,9种植物都有茎,这样的标准没有办法将植物分开,也不科学。
有同学的标准是“按照叶子的形状分”,可以分为圆叶和针叶,同学们也很快地发现学生的分类并没有包含银杏(扇形叶)。关于如何修改,大家讨论可以把叶形都列举出来,这的确是一个分类的方法——将所有可能性都穷尽列举。我追问,如果按照叶形来分,只能分为两类,可以怎么分?学生描述为可以用“针叶”和“非针叶”。通过叶形的不同类别讨论,学生进一步理解二歧分类法——一分为二。
然后是对于“是否开花”这一分类方法的补充和讨论。
分类在生物研究过程中很重要,但是教材中感觉没有合适的时间安排落实。此外,对于本节课《形形色色的植物》的内容,我也有疑问,这节课依托教材中的两个物种(木槿花和桑叶)亲代与子代的对比,虽然教参说也可以用当地的植物,但是实际上比较难找,很多时候会“纸上谈兵”,不如后面动物和人的性状这么直观(学生有很多的生活经验)。不知道老师们是如何处理这节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