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反思
一、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教学过程:
1、旧识导入,引入新知
提问:上节课我们听到我们身边的各种声音,有风儿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有鸟儿的鸣叫声,还有一些人们用乐器演奏的动听的音乐声,这些声音既丰富多彩,又美妙动听,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2、实验探究,观察发声的物体
使皮筋、钢尺、鼓单独并持续地发声:出示皮筋和钢尺、鼓。
讨论:尺子、皮筋、鼓面发声时到底有什么共同特点?
小结:这种不断重复地往返运动,科学上把这种运动称作振动。
3、借助物体再探究(预设8分钟)
提问:让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为什么水面会有波纹?
小结:一个物体(比如音叉、钢尺、橡皮筋、鼓等)在力的作用下是,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四、延伸拓展:吹吸管
三、教学反思:
亮点:
1.强调实验中要单独发生,如怎样让尺子单独发生,避免尺子撞击桌面而发声,使尺子发声时学生能观察到最典型现象:上下来回振动。其它物体也是如此。
2. 把用皮筋、钢尺、鼓、音叉这个四个小活动整合为一个大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研究。
3.引导学生运用图示的方式来记录表达。
4.重视思维的教学,如引导学生思辨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让学生现场吹奏竖笛,再让学生相互敲击两根竖笛,比较发生的声音的不同。
改进:
1. 怎样放大音叉振动的现象,可以把振动的音叉放入水面,也可以悬挂一个乒乓球靠近振动的音叉,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演示)。
2.引入吹吸管的活动,感受吸管内空气振动产生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