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22学年共同体郑黄伟专贴(二、三、四、五)年级 [复制链接]

1#
一、座右铭    
    脚踏实地,做实做足做好每一件小事。

二、学年发展目标

1、坚持不断学习,参与每月研修和论坛学习

2、重视课堂教学,上好每一节家常课

3、积累教学经验,及时总结教学成败,积累经验




三.主要行动措施

1、多阅读,提升教学理念。

2、多研究,读懂教材、活用教材。

3、多参与,取长补短,不断提升。

4、多反思,积累经验,升华教学。
最后编辑郑黄伟 最后编辑于 2022-09-09 11:05:12
本主题由 超级管理员 朱钻飚 于 2023/4/23 18:03:25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一)参加活动共得X分(详见3#)

1.网络研修得X分(本项分数由团队统计)

2.线上活动得X分(本项分数由团队统计)

3.现场活动得X分。

(二)教学研究共得130分

1.撰写文章得X分(详见4#)

2.上课讲座得X分(详见5#)

3.技能竞赛得X分(详见6#)

4.辅导学生得X分(详见7#)

5.课题研究得90分(详见8#)

6.课程建设得X分(详见9#)

(三)团队建设共得X分

1.出谋划策得X分(详见12#)

2.组织活动得X分(详见13#)

3.项目管理得X分(详见14#)
TOP
3#

(一)参加活动共得XX分


1.网络研修得X分(本项分数由团队统计)

【得分标准】积极参与小学科学教学论坛交流研讨,主动发帖回帖,在本学学年内每累计发5帖得1分;努力提高发帖质量,每个精华帖得20分。



2.线上活动得X分(本项分数由团队统计)

【得分标准】实时参加各级各类线上网络教研活动1次得3分,积极参与互动10次以上再得3分,有录播的活动后及时补看得2分。



3.现场活动得X分

【得分标准】全程参加各级各类现场教研活动1次得5分,现场参与交流互动再得5分,网络互动10次以上再得3分。有视频录像的活动后及时补看得2分。

【得分内容】

……
TOP
4#

(二)教学研究——1.撰写文章得40分

【得分标准】主动思考,积极撰写,心得体会、报道撰写得10分,撰写案例、论文得20分。经区级媒体以上推送得20分,区级获奖得30分,市级获奖得40分,省级获奖得50分,发表得40分(同一篇文章不累计得分)。



【得分内容】
TOP
5#

二)教学研究——2.上课讲座得X分

【得分标准】承担开课、讲座等任务乡镇校级得10分,区级得20分,市级得30分,省级得40分。



【得分内容】
TOP
6#

二)教学研究——3.技能竞赛得X分

【得分标准】在各级各类赛课评比、自制教具、科技创新、专项技能比赛、项目建设、征文等活动,参与得20分,获奖区级得30分,市级得40分,省级得50分(同一次比赛不累计得分)



【得分内容】

(1)2021年9月17日撰写《XXXXXXXXX——参加上虞区小学科学五年级新教材研讨暨教研工作会议有感》得10分,详见:http://lt.zjxxkx.com/showtopic-26152-3.aspx#372928第6楼)。
TOP
7#

(二)教学研究——4.辅导师生得X分

【得分标准】辅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等各级各类比赛,指导学生在区级获奖每人次得10分,市级获奖每人次得20分,省级获奖每人次得30分,同一项目获奖3人次及以上按团体获奖,团体获奖按3倍个人奖计,非教育系统举办最高按区级获奖计(包括模型比赛和非现场比赛项目等);辅导学生发表每篇文章得10分,同期3篇以上算专版,得30分。



【得分内容】

(1)2021年9月17日撰写《XXXXXXXXX——参加上虞区小学科学五年级新教材研讨暨教研工作会议有感》得10分,详见:http://lt.zjxxkx.com/showtopic-26152-3.aspx#372928第6楼)。

……
TOP
8#

(二)教学研究——5.课题研究得90分

【得分标准】积极开展课题研究,主持或者执笔的课题立项区级得30分,市级得40分,省级得50分;课题结题区级得40分,市级得50分,省级得60分;课题获奖区级得50分,市级得60分,省级得70分(同一个课题结题和获奖不累计得分)。

【得分内容】

(1)20211207《基于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立项为绍兴市2022年绍兴市教科规划课题40分,详见:http://lt.zjxxkx.com/showtopic-28207-11.aspx
第110楼)。

(2)20211204《核心素养视角下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立项为2021年度浙江省教师教育规划课题拟立项名单50分,详见:http://lt.zjxxkx.com/showtopic-28207-12.aspx
第111楼)。
TOP
9#

(二)教学研究——6.课程建设得X分

【得分标准】为主参与拓展课程开发,每学年汇报进程,争取3学年有1个课程。有课程意向,提出课程体系目录得20分,完成三分之一初稿以上得40分,有完整课程稿得50分,区级获奖得60分,市级获奖得70分,省级获奖得80分。(同一课程不累计得分,在一个课程开发完成前不计其他课程思路)



【得分内容】

(1)2021年9月17日撰写《XXXXXXXXX——参加上虞区小学科学五年级新教材研讨暨教研工作会议有感》得10分,详见:http://lt.zjxxkx.com/showtopic-26152-3.aspx#372928第6楼)。

……
TOP
10#

(三)团队建设——1.出谋划策得20分

【得分标准】用心思考积极提出小学科学教学教研建议意见被采纳得10分。


【得分内容】


(1)策划小学科学教学网网络研修区域共同体活动被采纳,申请得10分(详见组建区域网络研修共同体的倡议http://lt.zjxxkx.com/showtopic-27517.aspx)。


(2)策划小学科学教学网2021年暑假阅读活动被采纳,申请锝10分(详见有奖——2021暑假阅读分享活动报名帖http://lt.zjxxkx.com/showtopic-27957.aspx)。
TOP
11#

(三)团队建设——2.组织活动得30分

【得分标准】为主承担区小学科学教研活动组织工作1次得15分,协助参与项目活动得10分。



【得分内容】

(1)组织科学教学网网络研修区域共同体活动工作,申请得15分(详见组建区域网络研修共同体的倡议http://lt.zjxxkx.com/showtopic-27517.aspx )。


(2)组织小学科学教学网2021年暑假阅读活动工作,申请锝15分(详见有奖——2021暑假阅读分享活动报名帖http://lt.zjxxkx.com/showtopic-27957.aspx )。
TOP
12#

(三)团队建设——3.项目管理得X分

【得分标准】为主承担共同体团队项目建设和省市区相关学科平台建设运行维护工作视工作量酌情讨论得分。


【得分内容】

(1)担任小学科学教学论坛版主、统计工作,表现尚可,申请得120分(详见站务区各统计及工作专帖,如:2021年管理团队每月发帖达标情况公布http://lt.zjxxkx.com/showtopic-26918.aspx 等)。
TOP
13#

时刻关注,保持成长的势头
TOP
14#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从上课铃声、同伴交流引出声音是怎么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接着进行实验探讨、分析总结,研讨得出结论;最后进行“土电话”的拓展。
需改进点:1、增购实验一的器材,这次用网络视频解决,总感觉不是太可靠,很怕学生来一句这会不会是人为操控的;2、个别学生在实验三中音叉放入水中时过猛过深,减弱实验效果,发现后及时单独提醒指导(事后想想,要是时间请允许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探寻,查找问题,印象会更深刻,心急了,是不是要让问题先飞一会儿)。
TOP
15#

水结冰了
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1. 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2. 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
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1. 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3. 明确实验要求,完成作业本第7页活动记录。
三、研讨:实验发现
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3. 冰还是水吗?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
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
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
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水(液态)  凝固(0℃或0℃以下)  冰(固态)


亮点:1、学生的积极很高、家长很支持。本课中的冰是学生从家里带来的,前一天我在微信群里说了一声,第二天不少孩子都带来了,比我预期的多很多,这是一件令我开心的事;
2、6个小组都做成功了冰,个别的小组的冰还很硬了,孩子们都很激动开心。


遗憾:孩子们看着我加盐,但居然没有一个孩子问我为什么要加盐,有点失望,也是出乎我意料的。同时也告诉我孩子的好奇心、阅历、问题意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TOP
16#

学生实验发现和交流的信息如果更丰富就更好了。
TOP
17#

5-1-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
重点: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
难点: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聚焦:光的传播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如果光遇到的物体是一个透明的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光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传播。
那么,这时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吗?(板书课题)
二、探索:观察实验
(一)实验1:观察光从空气射进水中的现象
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光透过空气进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吗?
2.为了验证我们的想法,我们让激光笔射出的光透过空气进入水中,观察实验现象。提示:课件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3.探究:学生分组实验,再次强调:禁止用激光笔照射自己或他人的眼睛。
4.交流:大家看到什么现象了?具体在哪个位置发生的?有没有其他发现?
5.小结:光从空气进入水中,在接触面发生了弯折。
(二)实验2:观察铅笔放入水中的现象
1.思考:如果让光垂直射入水中,还会发生弯折吗?如果我们用铅笔垂直或倾斜分别放入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提示: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3.探究:请同学们进行分组观察实验,并及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4.交流:大家看到什么现象了?具体在哪个位置发生的?有没有其他发现?
5.小结: 光从空气斜射进入水,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就是光的折射。而光由空气垂直射进水时,光继续沿直线传播,不会产生折射现象。
(三)实验3:使鱼缸里的一条鱼看上去是两条
1.思考:分享一个养鱼的趣事,明明鱼缸里只有一条鱼,有时候却能看到两条鱼。怎样才能看到两条鱼呢?请同学们自己变换观察角度尝试一下,并把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2.探究:学生分组观察实验。
3.交流:怎样调整角度,才能看到两条鱼呢?
4.小结:在鱼缸两面玻璃的交界处,可以看到两条鱼。
三、研讨:观察发现
1.问题1:射入水中的光在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1)交流: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2)小结:射入水中的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但是光在空气和水的接触面上发生了折射。空气和水是两种不同密度的透明介质,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
2.问题2:放入水中的铅笔有哪些变化?你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1)交流: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2)小结:倾斜放入水中的铅笔好像向上弯折了,而垂直放入水中的铅笔没有发生这个现象。如果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比如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就是光的折射。如果是垂直入射,光线不会发生改变,比如从空气中垂直射入水中,光继续沿直线传播。
3.问题3:你是怎样调整角度,使鱼缸里的鱼看起来是两条的?你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1)交流: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2)小结:在鱼缸两面玻璃的交界处,可以看到两条鱼。光从鱼到进入人眼要先从水中进入空气(玻璃可以忽略)。光线发生了折射。有两条光线改变方向后射入人眼,所以才能看到两条鱼。折射能够改变光的传播方向,进而改变我们所看到的现象。
四、拓展:联系生活
1.思考:渔民在水面上看到了水里的鱼,捞鱼时应该注意些什么?为什么?
(1)交流: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2)总结:今天,我们了解到光从一种介质斜射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在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实例,同学们在生活中注意观察,能够发现更多关于光的折射的有趣现象。
2.活动:在桌子上平放一个硬币,把一个玻璃杯放在上面,从上面能看到这枚硬币。 从侧面也能看到硬币, 保持你的观察位置不变,不要动,把水倒入杯子中,看看有什么奇迹发生? 硬币不见啦! 硬币真的不见了吗? 它还在原来的位置!
学会了吗!你可以把这个魔术表演给你的家人看!并向他们解释其中的道理。
3.延伸:光从空气斜射进入玻璃等其它透明物体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来研究光的知识。


反思:
亮点:学生参与度还是一如既往的高涨,第三个实验使鱼缸里的一条鱼看上去是两条这一活动的成功率很高,也发现了只要在棱角处看就可以是两条金鱼(这与数学观察中看到一个面、两个面、三个面是同一个道理),而且孩子们还发现了三条等更多的鱼,再加上后面的拓展,更好地理解了光的折射,突破了重难点。
遗憾:前面两个活动的效果不理想。第一个实验因红外激光在空气中不可视,使得激光入水后弯折现象对比不明显,孩子们看了有点懵,器材需要改进,后面是依靠了照片视频;第二个实验问题主要出在孩子的观察角度上,不少孩子没有注意实验提示,自由发挥,后面及时再次指导观察,较前效果有不小提升。这提醒我在活动前每一个操作需要尽量让孩子了解,可以我示范,也可以会的学生示范。
TOP
18#

学生实验发现和交流的信息如果更丰富就更好了。
吴王不凡 发表于 2022/9/23 14:26:58 是的,这是亘古不变的方向。
TOP
19#

回复 15楼郑黄伟的帖子

学生积极带冰,说明很喜欢科学课
TOP
20#

整理的完整,再次学习,回味无穷,学习了!

水结冰了
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1. 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2. 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
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1. 引导学生充
郑黄伟 发表于 2022/9/23 13:16:22
TOP
21#

回复 17楼郑黄伟的帖子

仔细的看了一遍,即使对比又是回味!
TOP
22#

3-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食盐与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食盐与小苏打的溶解数量。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
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
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
4.阅读科学书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
6.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提示。
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
三、研讨:实验发现
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
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
四、拓展: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
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亮点:
1、对于“溶解”一词,刚开始时基本上理解为了“融化”,经过解释后学生还是很好的转变了概念;
2、搅拌操作上比我预期的要好,碰撞声较少。
遗憾:
1、三年级的孩子,在设计实验方案时经验不足,老师参与的程度较高,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以后得多让他们自己来做;
2、实验汇报有一组很特别,小苏打溶解得比食盐要多,搅拌停止后发现大量沉淀,是搅拌时比较用力,造成小苏打悬浮在水中,学生发现杯底没有沉淀后继续加了小苏打,这让我想到以后在做小苏打与食盐在水中溶解时要强调杯底没沉淀时还要强调水的透明度。
TOP
23#

4-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自制的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
难点:耳的各部位结构及功能。
教学过程
一、聚焦:导入新课
1.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奇妙的世界,每天都要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这些声音呢,这主要和我们身体的哪个器官有关?(耳朵)
2.提问:对于耳朵,你想了解一些关于它的什么知识呢?(预设: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探索:耳的结构及作用
(一)活动一:观察耳朵的结构图
1.出示模型,提问:你发现耳有哪些结构呢?谁来说说看?
2.学生交流耳的结构。
3.追问:那么你认为这些耳的结构有什么作用呢?
4.小结:是呀,耳的这些结构都有各自的作用,缺一不可。它们是我们能听到声音的关键所在。
(二)活动二:感受耳郭的作用
1.学生小组活动:通过用纸卷成“喇叭”的活动了解耳郭的作用。
2.交流:借助“喇叭”听到的声音更清楚,更响亮。
3.小结:耳郭能更好的帮助我们收集声音。
(三)活动三: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
1.学生用气球皮、塑料杯、橡皮筋等制作鼓膜模型。
2.观察1:当保持音叉与气球皮距离不变时,用强弱不同的力敲打音叉,观察气球皮振动幅度。记录在活动记录表内。
3.观察2:用相同大小的力敲打音叉,改变音叉与气球皮的距离,观察气球皮的振动幅度。记录在活动记录表内。
4.交流:发现用力强时,气球皮振动幅度大;距离近时,气球皮振动幅度大。
5.小结:声音能够引起气球皮的振动,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明显,距离越近,振动幅度越明显。
三、研讨:实验发现
(一)研讨一:我们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新的认识?你认为鼓膜的作用是什么?
1.学生反馈交流:我们对耳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新的认识,还了解了鼓膜的作用。
2.小结: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外耳的耳郭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传递给耳蜗经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二)研讨二:耳郭与纸喇叭在聚集声音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听诊器是怎样工作的?
1.交流:耳郭与纸喇叭能帮助更好的收集声音。
2.观察听诊器,了解听诊器的工作原理。
3.小结:听诊器头的薄膜能够帮助收集声音,胶管和听筒起到更好的传播声音的作用。
四、拓展:兔子的耳朵
兔子有着长长的耳郭,能收集到各方面的声音,只要有风吹草动,立刻撒腿就跑。这对长耳朵就是它们逃避灾难的法宝。
五、小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人的耳朵是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的。
2.外耳的耳郭把收集到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振动。鼓膜的振动传递给耳蜗经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通过大脑的加工,我们就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了。

亮点:在鼓膜振动的实验中,有一个男孩子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罐子底下有一个小孔?我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课后与孩子一起做了一个对比实验――一个有孔的,一个没孔的。实验发现这两种情况气球皮上的小沙子都会振动,效果相差不大。这是一件小事,但说明孩子在观察、在思考,那就会有进步。
遗憾:对音叉上的数字“C256”没有人发现,观察能力、好奇心需要加强。
TOP
24#

3-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食盐与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食盐与小苏打的溶解数量。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郑黄伟 发表于 2022/10/9 15:02:34
溶解需要时间,学生都比较心急,还没有全部溶解,就已经加下一份了,
TOP
25#

是的,心急也是一个原因
TOP
26#

4-1-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模拟自制的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解释人耳鼓膜的作用。
难点:耳的各部位结构及功能。
教学过程
一、聚焦:导入新课
1.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奇妙的世界,每天都要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为什么我们能听到这些声音呢,这主要和我们身体的哪个器官有关?(耳朵)
2.提问:对于耳朵,你想了解一些关于它的什么知识呢?(预设:耳朵是怎样听到声
郑黄伟 发表于 2022/10/9 15:03:14
这两个对比实验都有一定的难度,控制声音强弱不变,人为操作难做到;控制声音的远近不变,也是较难控制的
TOP
27#

回复 23楼郑黄伟的帖子

音叉上的数字,我在课上也没有强调,学生也没有提出来,看起来学生的观察能力确实需要加强
TOP
28#

回复 22楼郑黄伟的帖子

大多数学生都没有等到完全溶解,就加了下一份,学生都着急着放下一份
TOP
29#

回复 24楼博文王梦婧的帖子

确实,哪怕强调过,溶解完才可以加入下一份,还是有同学心急的忘记提醒
TOP
30#

3-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食盐与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食盐与小苏打的溶解数量。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
博文王梦婧 发表于 2022/10/9 15:18:39
对的 学生之间会比,看到其他小组加的多了,就会加快速度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