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且悟且行 且行且思——暑期科学汇总结 [复制链接]

1#
银光图片

且悟且行  且行且思


诸暨市城南小学    许舒婷


    一、阅读一本专著
    暑期,我研读了《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不仅重构了我对科学教学的认知,更让我明确了新学期带领学生“做科学”的实践方向。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与思考:



  (一)教师角色的双重体悟
  在阅读跨学科实践案例时,我深刻体会到教师角色早已超越传统“知识传授者”的边界,需在“言传身教”中同步扮演“学习者”,在应对知识恐慌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
跨学科实践的开放性,注定教师无法再依赖单一学科的知识储备。例如,学生在制作水果汽水时,除了化学层面的酸碱反应原理,还会提问“不同水果的酸度会不会影响气泡数量”“如何调整配方让汽水更健康”,这些问题涉及生物、食品科学等领域;绘制动物的一生时,学生又会延伸出“动物栖息地对其生长的影响”等生态知识。面对超出自身专业范畴的疑问,我曾陷入“知识恐慌”,也意识到这种恐慌正是教师成长的契机——学生的问题倒逼我主动查阅资料、向其他学科教师请教,甚至和学生一起探索答案。
  而实践活动的动手属性,更要求教师以“身教”传递探索精神。“边教边学”的过程,不仅让我填补了知识盲区,更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索的真实性——原来老师也会遇到不懂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学习。
  跨学科实践教学,本质上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旅程。教师放下“全能”的执念,通过不断地观察、积累、尝试、总结、交流、反思,生成富有价值的实践智慧,以“学习者”的姿态与学生同行,真正践行“言传身教”,才能让实践活动成为滋养好奇心与探索欲的土壤。
  (二)跨学科主题选择的实践感悟
  谈及跨学科主题选择,我曾以为“贴近生活”便是全部,后来才发现,真实情境的筛选实则是需细抠的“技术活”,而“立足本土、以大带小”才是打通知识关联的关键。
  举例来说,根据“解决垃圾问题”一课我可以这样开展跨学科实践。之前的课堂,以展示各个领域垃圾乱丢的惊人场景导入,让学生了解垃圾问题的现状,结果课堂流于空泛,讨论也停留在“要垃圾分类”的口号上。现在我转变思路,结合我校的实际,数学课上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分组收集校园1周的垃圾,用“分类称重+数据统计”记录垃圾占比,绘制条形图,分析“校园垃圾种类”“垃圾分布区域”等;基于数据,语文课上,结合“校园垃圾问题”写倡议书,或编写朗朗上口的儿歌;美术课上,可以设计校园专属垃圾分类标识、垃圾桶彩绘,让抽象的分类规则变成直观的视觉符号;综合实践课上,可以成立“垃圾分类”宣传小组,在食堂、教室、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引导等。一个月后再次统计数据,对比前后数据,加深学生感悟。
  这一调整以“解决真实校园问题”为线索,学生带着小问题行动,原本分散的学科知识,在真实需求下自然串联,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用知识解决身边问题。
  这让我明白,跨学科主题选择的核心,在于“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脱离本土情境的主题,再热闹也难触达深层思考;而从学校的垃圾出发,用“大主题锚定方向,小问题驱动探究”,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又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实现学科间的深度融合,可以让跨学科学习不再是“纸上谈兵”。
  二、指导一项活动
  本次暑期科学作业围绕“趣味实验”展开,让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探索。
  例如,制作水果汽水。炎炎夏日,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白醋与小苏打反应原理——酸性物质(白醋)与碳酸氢盐(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先将自己喜欢的水果榨汁调味,再按比例加入白醋和柠檬酸,成功制成冒泡的西瓜汽水。过程中,学生直观观察到气体产生的现象,以自制汽水为引,将课本上的化学原理,变成可触可感的生活体验。






  三、改进一个实验
  在《产生气体的变化》课堂实践中,我们发现原实验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反应热量变化依赖手触感知,可视化效果薄弱,学生难以直观理解“化学变化伴随能量变化”;二是反应容器瓶盖密封性不足,气体产生时易被顶翻,既影响实验安全性,也导致气体收集效率低。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从材料选择与装置设计两方面进行优化。热量上,利用纹影法使二氧化碳的密度大可视化。材料上,利用塑料瓶或气球增加气体收集装置。


  我会继续以学习者姿态,持续深耕专业领域,在阅读、实践与反思中提升素养,更好地赋能学生成长。
本主题由 管理员 喻伯军 于 2025/8/29 16:50:08 执行 设置精华/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阅读、实践、反思都是成长路上最珍贵的朋友,加油!
TOP
3#

感谢分享,跟着您和孩子一起学习。
TOP
4#

有阅读有反思,👍
TOP
5#

跨学科实践是本次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
TOP
6#

感谢奶芙老师在研读《跨学科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后给予我们的分享。用心研读的每一页,都藏着跨科设计的密码;真诚分享的每一句,都暖着我们的教育心。
TOP
7#

悟、行、思,作学问的三字真言。
TOP
8#

暑期充电,休闲中不忘专业,赞!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