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学习兼简评《水和水蒸气》一课 [复制链接]

1#

[原创]学习兼简评《水和水蒸气》一课

  链接自阿强的博客:http://blog.kxsy.net/user1/244/index.html


 


学习兼简评《水和水蒸气》一课


陈志强


注:本周师训,学校采用分教研组的形式要求观看一节课。我们组选了09年浙江省课堂教学评比中的一节反响较好的、最终获一等奖的课《水和水蒸气》。这节课的执教者是杭州明珠小学的邵锋星老师。其实,邵老师对于我们学校来说,应该不陌生了,05年在我校举行的浙江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评比时他就曾代表杭州市来参赛上过课(我曾与之同台过,呵)。本次选这个课,私底下还有一个小算盘就是,想看看经过几年后,邵老师的课的成长与变化速度。这一点我们从他的课堂中就能很好地体会到——对科学课有了较深的理解,对教学的设计有了很独到的思考,对课堂教学实施有了很成熟的把握。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千帆竞上”的情况下,“小进也是退”!听了这节课,了解了邵老师这几年的成长与变化后,反思自己的这几年,深有愧感!看来,“同志还需努力!努力!再努力!”


 


简评《水和水蒸气》


 


课前谈话:用湿布写字,介绍宁波有特色的地方。


0405上课,


1引导建立“水蒸气”、“蒸发”的概念。


1)揭示前概念


师:小朋友,再看一看你刚才黑板上写的字,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写的字都已经干了。


生:我们写的字都不见了。


生:我们写的字都变成了水蒸气。


师:水蒸气都跑去哪里了?你说——


生:我们刚才写的字都跑到空气中变成了水蒸气。


师:还有同学能说吗?你现来说说


生:我们刚才写的字到空气中变成了水蒸气。


师:生活中这样水干了的现象你能举例子吗?


生:晚上洗手帕或红领巾,水少一点也会没有的。


师:你一定是洗过红领巾了。


生:我们洗衣服的时候,第二天早上会干。


生:我们吃完饭用湿抹布擦桌子,过一段时间桌子的水就变干了。


生:拖地拖完的时候水就干了。


师:谁干了?地面上干了?请坐……


[评:课前在介绍宁波当发的特色时“用湿布写字”的这一举动,看似随意却是独具匠心。很有吸引力的,却又非常自然的把学习引入,把问题抛出。同时,在师的追问中更多的学生得出展示出对于水蒸气、蒸发的初始概念。]


2)观察活动,建立“水蒸发变为看不见的水蒸气”的概念


师:小朋友真是留心观察。我们一起来看几张照片。


老师家里一只鱼缸装了水,一条横线表示水的高度,能看明白吗?


生:能。


第一天,第三天的晚上拍的,第七天、第十天、第十五天白天拍的,第十六天到宁波来了,(笑),猜想:如果我第二十天回去了,第三十天,你估计这水会怎么变化?


生:水会没有了。


生:水会在空气中变成水蒸气。


生:水会干了。


我们科学课里把水这样慢慢地干了、慢慢地少了,变成了水蒸气这样的现象称为水的蒸发。(板书:蒸发,让学生一起说一遍)


[评:利用照片向孩子们展示了老师对一缸水变化长达十五天的跟踪观察,把本来在自然状态下短时间内难以观察到的水的蒸发让学生们非常清楚地看到了(水位的变化),进而引导学生对这缸水第三十天变化的推测。由于学生们有了认识和思维的基础,所以孩子们对蒸发特点的描述非常科学和精彩。而这一切都缘于邵老师精到的设计:以看到水位下降这个变化来建构水蒸发时看不到这个概念,比光靠推理来建构概念更切合学生实际。]


是不是只有白天会蒸发?


生:不是,晚上也会蒸发的。


生:水晚上也会蒸发。


师:跟他一样,不一样的可以说说……


生:水白天晚上都会蒸发。


师:中午也在蒸发,傍晚在不在蒸发?


生:在。


桌子上有只烧杯,烧杯里有半烧杯水,请问,烧杯里的水现在在蒸发吗?(在)


师拿起杯子,“我看看没少去了,我说它没有蒸发。说它蒸发,你要有理由呀。”


生:因为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师:我说水有没有蒸发?


生:水在蒸发的时候我们看不到。


师:还有理由吗?为什么说它蒸发?


生:因为水会慢慢地减少。


师:只不过减少的速度会非常——(慢)


你还有补充?


生:减少的速度会很慢,而且也看不见。


白天蒸发的,晚上蒸发的,现在1105在不在蒸发?(在)


如果我把这个水沾一点在手背上擦一擦,手背上的水在蒸发吗?(在)


湿的手帕上面的水在蒸发吗?(在)


我在小黑板上用湿布划长长的一条横线,水在蒸发吗?(在)


这些水蒸发之后都变成了什么了?


生:都变成了水蒸气。


现在请每一位小朋友沾一点水在手背上擦一擦,同时仔细观察烧杯里的水、湿的黑板、湿的手帕的蒸发,看一看我们能看到蒸发吗?开始……(1118-1152


[评:让学生通过思辨和活动体验来寻找水杯中的水在蒸发的证据的这一过程,既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更是进一步帮助学生建立了更为全面的“水蒸发”的概念。同时,又非常自然地引向了对水蒸气的研究。]


30秒时间,我们看大屏幕,小组讨论:


看到水蒸气了吗?水蒸气有些什么特点?开始讨论(1200-1226


首先第一个问题:看到水蒸气了吗?


你们小组?(没有看到水蒸气)你们小组呢?(没有看到水蒸气)那边的小组呢?(没有看到)大家有没有看到?(没有)那么水蒸气看不看得到?(看不到)


说一说水蒸气有些什么特点?


生: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而且看不到、摸不到。


生;水蒸气不是固体是液体。(*估计是口误)


有意见,你说——(水蒸气是气体),什么是液体——(是水)


那你现在说说水蒸气是不是液体?(是气体)


我们学校边上有一条河,河里的水有没有在蒸发?(在)


宁波往东走有一片一望无垠的大海,大海里的水在蒸发吗?(在)


这么多的水蒸发都变成了——(水蒸气),这么多的水蒸气都到哪里去了呢?


生:水蒸气都跑到周围的空气中了。


大家都认为跑到空气中去了吗?(嗯)


那么大海边的空气中有水蒸气吗?(有)宁波街上的空气中有水蒸气吗?(有)家里的空气里有水蒸气吗?(有)教室里的空气有水蒸气吗?(有)


为什么这里有水蒸气,我这里又没有大海?你得说出道理。


[评:老师的幽默和机智可见一斑!]


生答,喔,是从杯子里蒸发出来的,这是一个理由,还有其它理由吗?


生:因为空气是流动的。


师:喔,流动的空气,它就跑了过来了,回答真好。


教室里也有、家里也有、操场上的空气里也有,说说看水蒸气还有什么特点?


生:水蒸气会变成小水珠。


生:水蒸气遇冷,会变成小水珠。(众笑。生将今天的内容讲了出来,师未评价而是转移了话题)


[评:学生先把要研究的内容讲出来了!这样的事情在现时情况下是会出现的,也是很正常的。在学生进入教室之前,可能会先从课本、网络、书籍等途径了解到关于将要研究的问题的结论。那么,真遇上这样的学生、这样的情况,教师该怎么办?这应该是每个教师在每节课前(尤其是公开课之类)都要思考的问题。像这里老师采用的是不予理睬,可能也能算是一种处理方式。但应该还有其他的处理方式。因为学生所知道的只是关于这一问题的知识结论,大多只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个人认为,能否更为恰当地处理这样的问题和情况,是能很好的体现师者的理念和功底的。当然,如果能将之处理成课堂上精彩的生成,那就是大师级的了。而在实际教学中,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回答在老师看来是“牛头不对马嘴”),还有一种更大的可能性是老师的提问出现了问题!像这里,师问“水蒸气还有什么特点?”基于有这样认识的学生出现这样的回答其实是符合逻辑的。其实,如果在这里,教师只想让学生认识到水蒸气到处都有,只需再追问“还有哪里也有水蒸气?”即可。]


教室里也有、家里也有水蒸气,这种特点叫做什么特点?


生:处处都有水蒸气。


是不是这样?(是)水蒸气有空气的地方,它都有,到处都有(板书)


现在谁能完整地来说:你觉得水蒸气是怎么样的?


男同学:我觉得水蒸气是看不见的,到处都有,而且水蒸气是气体。


女同学来说一次:水蒸气是看不到,到处都有,它是气体。


我们今天学习课文是《水和水蒸气》,小朋友打开书本54页,上面有个方框,自己轻轻地念一念,看一看我们的研究和书上写的是不是一样的?轻轻开始……(1710-1730


书上是不是也是这样说的?(是)书上说水蒸气颗粒太小,所以我们看不到。学得真好,把书本盖好,重新放进抽屉里。


2.引导建立“凝结”的概念


1745)水蒸气还有什么特点?我们要通过实验来研究。


[评:这里的语言有点儿草率了,也有语病。其实这里教师想让学生研究的问题完全可以由前面说出已知结论的学生开始:你怎么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变成小水珠的?你能用实验来证明给大家看吗?老师这儿有这么一些材料,看看对你有帮助吗?……]


看大屏幕:给你两只相同的杯子,装了相同多的温度也相同的温水,明白吗?(明白)


两个杯子的情况都——(一样),真聪明。同时盖上两块玻璃片,但是一块是热的玻璃片,一块是冷的玻璃片,观察玻璃片上产生了什么现象?


明白这个实验怎么做没有?(明白)实验员会做吗?我们有实验员材料员是吗?(**实验不应是某个人的事,应该是小组成员的共同合作)


明白观察什么了吗?观察玻璃片上产生的什么现象?四个人都要观察,实验做上去之后,我们四个人一起观察。


[评:这里感觉废话多了点儿,稍微太罗嗦了些。其实这个实验最关键的地方是装同样多温度也相同的水,以及同时盖上冷热两块玻璃片,至于现象的观察,就是老师不说学生也会注意的(因为观察要求不高)。何况,从学生主体角度看,教师的过度指导会限制学生探究的兴趣、观察的内容。]


1905)材料员领取材料,1-5组的先来领,走好,轻轻地走,别碰到旁边的机器(**对现象环境和学生的调控到位,老手)(热玻璃片是放在玻璃台板上已经热好的)


拿到了,同时盖上去,把盒子放在中间,开始仔细观察(2010-2123),


说说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在冷的玻璃片上有水蒸气。


是看到水蒸气吗?


生:是小水珠。


在哪一块玻璃片上(冷)。


这个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生: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变成水珠。


哪里的水蒸气?(杯子里冒出来的)


你觉得小水珠是哪里来的?(杯子里蒸发出来的)水蒸发出来是什么?(小水珠)


水蒸发出来就变成小水珠呀?(遇到冷)。


这杯温水里蒸发出来的水蒸气遇到了(冷),板书:冷的玻璃片。


[评:这里个人觉得教师应该对学生的讨论进行一个小结,确定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小水珠是由于温水里蒸发出来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片变成的。]


上节课,我们做过实验的,杯子里装了块冰,放在教室里,不一会杯子的外面会(冷,小水珠),拿着杯子让学生摸摸看,有没有水珠?摸完之后想一想,这个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生:周围的空气遇到冷蒸发出来的。


生:周围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还没有到冰),冷的杯子,变成了水珠。


生:杯子里的冰蒸发过以后就变成了小水珠。


杯子里的冰,水?再好好想想


生:杯子遇到周围的热空气,蒸发出来的。


哪个再说得完整一些?


生:周围的空气遇到冷变成了小水珠。


师:周围的空气遇到冷的烧杯也会变成小水珠。


生活中这样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变成小水珠的现象,你能举个例子吗?


[评:与展示前概念一环节相似,学生中教师非常注重学生获得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这也就是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进行衔接、同化的过程,是学生概念的意义建构过程。值得学习。]


女生:棒冰从冰箱里拿出来,过一会,纸袋外面就会有小水珠。


这个水珠从哪里来的?(水蒸发的)水蒸发的吗?


女生:外面的热空气里面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棒冰纸变成了小水珠。


你来解释纸袋外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男生:空气里的热水蒸气遇到冷的棒冰纸变成了小水珠。


再举个例子……


男生:冬天,(屋子)里面的窗户上会有小水珠。


窗玻璃上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生:水蒸气遇到冷的窗玻璃变成了小水珠。


讲的真好。是的,房间里热的水蒸气温度比较高,遇到冷的窗户……这们的例子生活当中还有很多的。


现在谁能概括一下,水蒸气还有什么特点?


生:水蒸气遇冷会变成小水珠。


师:是不是这样?(是)


生:水蒸气都是遇到冷才会变成小水珠的。


生:水蒸气都是遇到冷的物体会变成小水珠的。


这种现象我们科学课中叫做凝结。(板书)


3.巩固提升,寻找水蒸气的活动。(**此处是本课师生互动出彩的地方!)


猜想:如果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呢?会产生什么现象?


[评:这一猜想的设计,体现了教师设计的匠心和对细节的重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演绎推理的思维训练,并进而引出了下面的问题。可谓“一箭三雕”。]


男生: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会变成水珠。


师:为什么呢?


男生:因为水蒸气遇到冷会变成水珠。


遇到其它冷的物体也会变成水珠的,还有没有想法?你猜想呢?


生:水蒸气遇到冷也会变成小水珠。


你为什么这样猜想?


生:因为它遇到冷的东西就会变成小水珠。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看老师做一个实验,好不好?(好)


师演示用烧水寻找水蒸气实验。


加热,在后面加上黑色的背景,能看到吗?不能看到,老师拍了一张照片,看到了吗?是不是跟照片一样?(是)


老师看到的现象是:在弯口出来一小段,大概一厘米看不见什么东西,包括管子里以及烧瓶的上半部分,一厘米以外看到了“白汽”,再远一点,“白汽”又没了。看不见的部分是什么?白汽是什么?用今天学习的水和水蒸气知识来解释,开始讨论。(3413-3617


[评:这一实验的设计非常独特,同时也为分析找到了很好的载体和方式(照片定格)。由于实验设计的独到,所以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就非常独到了。这一点从后面的讨论中就可以看到。]


我们一个一个来解决,看不见的部分是什么?


生:看不见的部分是水蒸气。


师:有不同的观点吗?


生:看不见的部分是冷的空气。(**学生的猜测不无道理,毕竟空气也是看不见的,不能排除是空气的可能性,但是学生说是“冷的空气”就要追问原因,了解她的想法了。可惜此处老师没有评议,而采取了不置可否的态度)


师:你觉得呢?


生:因为水蒸气看不见。


为什么这里是水蒸气?


生:因为周围的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师:所以水蒸气都跑到这个地方去了。想一想,水加热,烧开了,里面的水在蒸发吗?(在)


水蒸气它的速度怎样?(很快)产生的水蒸气怎样?(多……)


你来说说:看不见的部分是什么?


生:是水蒸气。因为那个瓶子里的水在不断蒸发水蒸气,所以我认为,(管口出来的)是水蒸气。


师:的确是这样。看不见的部分是烧瓶蒸发出来的水蒸气。可是出来以后怎么又变成白汽了呢?白汽是怎样产生的?


生:蒸气太多了。


生:可能水蒸气碰到火变成的。


师:这有火呀?它可能碰到什么?想一想,蒸发出来的水蒸气温度比较(高),碰到的空气的温度比较(冷)。那这个白汽是怎样变成的?


生:水蒸气蒸发出来比较热,遇到空气中的冷变成了白汽。


生:我的意见也跟他一样,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就变成了白汽。


[评:这里的师生交锋,充分显示了邵老师的机智与功底!]


那么,我们再来思考一下,“白汽”你估计会是什么呢?(**这个问题难住学生了)从科学道理来讲。


[评:这里如果把问题改为“白汽还是水蒸气吗?”可能对于学生展开思辨更有利。]


生:应该是烟。(众人笑)


生:应该是水蒸气。


你有意见,你说


生: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他却说“白汽”是水蒸气,“白汽”是看得见的,所以


师:“白汽”是不是水蒸气呀?(不是)家里许多大人都会误解,认为“白汽”是水蒸气,今天我们学了就知道了,“白汽”是不是水蒸气?(不是)那么“白汽”是什么呢?


生:是热的水蒸气变成的。


师:是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变成的,“白汽”是什么呢?(众人笑)


生:“白汽”是一种空气。


师: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有一个什么样的特点?


生:变成小水珠。


师:那么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空气变成的 “白汽”呢?


生:我认为“白汽”应是空气。


生:我认为“白汽”应是小--珠。(众人鼓掌,生回头看,一片惊讶)


师:老师们鼓掌是没让你停。


生:因为水蒸气遇到冷的东西都会变成小水珠,而周围的冷空气都是冷的,所以会变成小水珠。(众人鼓声)


师:我现在非常高兴的告诉你,我怀疑你是浙江省范围之内三年级同学研究“白汽”研究得最好的。(众人鼓声)“白汽”是许许多多细小的水珠,明白没有?(明白了)再考一次:“白汽”是一种液体还是一种气体?


生:是液体。(为什么)因为它是许多细小的小水珠。


师:你是宁波地区研究的最好的。(众人笑)再考:“白汽”的产生,它是水蒸气蒸发的过程?还是凝结成水的过程?


生:水蒸气凝结成的。


[评:两个夸张的表扬,在充分显示了邵老师幽默的一面的同时,又给了当事人可能很长久的激动和鼓励。以后学习一下。呵]


4、课外延伸。


今天我们小朋友学得非常好,老师希望小朋友课外再做一项科学小研究行吗?(行)


研究的问题是: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吗?方法是——方法你们能看明白吗?(能)


生:就是拿一个调羹舀一勺清水,然后放在火上烧一会。(需要几个勺子?)两个。


师:一个烧,一个不烧。还有这水要——(装满)。装得太满要溅出来,要装得一样多,明白吗?烧时千万注意别烫着手,明白没有?


把实验器材拿回去,这个实验在家里做,做完以后把实验记录单拿回来交给我们自己的科学老师。明白没有?


[评:这一教材中的实验的弱化处理,在这样的设计下也是非常合理的。]


4605下课


 


 


一点说明:


毋庸质疑的是,本课不管从教学设计,还是从课堂实施效果来看,都是一节非常出色的课。其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只是由于时间匆忙(今天是特意抽出一个晚上的时间当作作业来完成的,因为还有一个很紧迫又很重要的任务急着要完成)和水平限制,未能一一列出,只有留待以后继续学习与思考了。


另,由于自己已经多年没教三四年级的课了,尤其是在教材改版后没有教过三四年级的课,所以对此课也是没什么进行过深入的思考。本来是没有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今天只是由于要完成教科处的任务,所以是边看边学习,也边指指点点(相信邵老师如果看到也不会怪罪吧)。其中,肯定有许多不当之处。敬请教者与阅者见谅,并诚恳地希望大家给予指正和批评。

分享 转发
离目标远一点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还在努力着!虽然我们才刚刚起步…… “成功之路,紫薇起步” 浙江省缙云县紫薇小学 陈志强
TOP
2#

同样是观察一节课,陈老师就是能观察到别人观察不到的地方,佩服!向你学习!
TOP
3#

以下是引用李愉均在2009-10-18 19:44:00的发言:
同样是观察一节课,陈老师就是能观察到别人观察不到的地方,佩服!向你学习!

过奖了!我也是在学习!呵呵

离目标远一点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还在努力着!虽然我们才刚刚起步…… “成功之路,紫薇起步” 浙江省缙云县紫薇小学 陈志强
TOP
4#

这课我上过公开课,但看了邵老师的课后,觉得自己是一败涂地,我可以说邵老师把《水和水蒸气》这节课推到了顶峰,从今以后,至少浙江省范围内没有人再敢挑战这节课了!用邵老师的话说就是“我怀疑你是浙江省范围内科学老师队伍里上《水和水蒸气》上得最好的!”由衷地佩服邵老师幽默、收放自如的风格和深厚的功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1-9-30 21:55:51编辑过]

TOP
5#

因为本人也磨过此课,所以特别认真地看完了这个课堂实录和点评。与自己的课堂教学相比,真是相差甚远啊!学习了。
TOP
6#

再次学习了一下这课,还有主人对几个提问点的个人建议都是值得学习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