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区2022学年共同体徐嘉瑜专帖(四年级) [复制链接]

121#

学生作品如下:学生利用家中装水杯的盒子来做标本盒,里面的分隔自己做的,把标签贴在外面,还是抽拉式的,创意满满!



TOP
122#

照片调整了好久,一直传不上来。学生利用家中闲置的塑料饭盒来做标本盒,里面也自己做了分隔,标签贴在塑料盖子上。

学生还利用喜糖盒做了标本盒。

TOP
123#

四下3.5岩石、沙和黏土》教学反思

一、重难点

重点:观察比较岩石、沙和黏土三者的不同特征。

难点:初步建立岩石破碎形成沙和黏土的认识,体会到自然界的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

二、教学过程

1.回顾内容、聚焦导入

课件出示岩石的图片,讲述:在自然界中由于太阳、风、水、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大块的岩石可能碎裂,形成较小的岩石、沙、黏土。

提问:你在哪里见到过岩石、沙、黏土呢?

2.观察比较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

提问:我们可以怎样观察岩石、沙、黏土?(预设:眼睛看颜色,鼻子闻气味,手摸颗粒大小、粗糙程度,借助放大镜,放在白纸上观察……)

讲述:除了利用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这节课还要学习一些新的方法来比较沙和黏土的黏性。

①团球:取适量沙和黏土放在手心,加适量的水润湿,试着团成小球,观察现象。

②涂痕:用手指分别蘸少量潮湿的沙和黏土,在白纸上涂痕,过一会儿,把白纸竖起抖一抖,观察痕迹。

学生汇报交流(预设:黏土颗粒小,容易团成小球,黏性大;沙颗粒较大,不容易团成小球,黏性差)

3.大自然中的岩石变化

课件出示大自然中岩石的图片,提问:经过对岩石、沙、黏土的观察比较,现在你觉得大自然中的这些岩石在很久之后会怎样变化呢?

三、教学反思

亮点:

1.对于观察岩石、沙和黏土,学生能根据前几课所学知识,利用自己的感官从颜色、气味、光滑程度这三方面完成对岩石、沙和黏土的观察。

2.通过团球和涂痕实验,学生对沙和黏土的黏性有更加深刻得认识,容易发现:黏土颗粒小,容易团成小球,黏性大;沙颗粒较大,不容易团成小球,黏性差。

不足:

1.在团球和涂痕实验中,部分小组成员怕弄脏手而迟迟不肯下手实验,导致教学时间延长。

2.学生在做完实验后,马上想去洗手,进进出出较为吵闹,教师应该提前为学生准备湿毛巾或水。

TOP
124#

学生团球


TOP
125#

这周暂停下一课一思,烦人的事情太多,调整下心态
TOP
126#

想问:瓜子是种子还是果实?



TOP
127#

这是一张流传在办公室微信群的照片,很有意思,孩子带着小狗去学校,这一做法既可爱又好笑,听说小狗待在书包里很安静、一叫不叫的,陪着小主人上课。
TOP
128#

6.23去监考了一天六年级毕业考,孩子们不容易啊
TOP
129#

小伙伴一起上学去。
TOP
130#

我以为的芹菜的“茎”实际是芹菜的“叶柄”,芹菜的主叶很长,误以为是茎,那芹菜的“茎”在哪?
TOP
131#

看了网上的答案,我自己找了芹菜的图片,按我的理解,下面红色圈出来的白白的部分就是“茎”了嘛,论坛里的其他老师怎么觉得呢?我理解没错吧

TOP
132#

有目标 有行动
TOP
133#

暑期8.7-8.11,参加了《基于科技馆科普资源的科学实践活动设计》培训,听到最多的两个词是“科学家精神”、“馆校结合”,现对一些培训心得进行呈现:
一、科学家精神的内涵
理性思维,追求真理
勇于探索,不畏困难
严谨求实,培养人才
热爱科学,服务人类
TOP
134#

二、科学普及与科学家精神的关系
科学普及的作用: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科技与社会发展,培养科学兴趣,激发创新潜能,助力人才的培养。
科学家精神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科普质量。
科学普及与科学家精神相互促进,推动科技发展。
TOP
135#

三、实践案例:从科技馆展览中传递科学家精神
如:中国科学家精神主题长期展厅(澳门科学馆)
通过展示我国不同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百年奋斗历程,持续发挥作为“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功能价值,鼓励青少年学习及传承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核的科学家精神。展厅内特设钱学森、袁隆平、南仁东、华罗庚及赵忠尧共五名科学家的仿真蜡像供访客拍照“打卡”, 让观众从中认识科学家们的重大科研成就,领略中国科学家精神。
TOP
136#

四、思考与建议
●目标: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究欲,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方法:
●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家先进事迹,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
●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多渠道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
●以steam理念、跨学科和科教融汇,在“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让科学家精神融入到课堂、课本和课间,深入到场馆、社区。
TOP
137#

从场馆的角度:
➢整合资源,以馆校、馆馆、馆企、馆研等有效合作渠道,开发多种多样、立体的、全面和深刻的形式,突出科学家精神“可看见、在身边、能践行”,培育和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
➢创新激活场馆科普资源潜能,在场馆科学教育、展览等方面不断构建新场景、新体验,以“物-人-事”的叙述方式,突出“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核心要素,感知和传承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
➢营造全社会关注、参与符合青少年特点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传播体系的建设,助力人的全面发展。
TOP
138#

从科技文化角度:
➢发挥科技创新对科学教育和科学文化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科学探究的全过程逼真地展示,激发青少年的探究欲、想象力,培养一批能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严谨、像艺术家一样想像的复合型人才。
➢以融合创新开放的思维,用数字技术创造需求和满足需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中国特色科学文化,培养人的全面发展。
➢加强科研与科普的结合,发挥科普对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作用,形成科研与科普的良性循环,助力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的传播。
TOP
139#

馆校合作,是以前没有考虑过的点,感觉能开发很多有趣的课程
TOP
140#

感谢分享呀,一课一反思很有意义,分析细致
TOP
141#

西湖区还有不少学校将博物馆、科技馆引入学校建设,形成了学校分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