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3.5《岩石、沙和黏土》教学反思
一、重难点
重点:观察比较岩石、沙和黏土三者的不同特征。
难点:初步建立岩石破碎形成沙和黏土的认识,体会到自然界的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
二、教学过程
1.回顾内容、聚焦导入
课件出示岩石的图片,讲述:在自然界中由于太阳、风、水、地震和火山等的作用,大块的岩石可能碎裂,形成较小的岩石、沙、黏土。
提问:你在哪里见到过岩石、沙、黏土呢?
2.观察比较岩石、沙和黏土的特征
提问:我们可以怎样观察岩石、沙、黏土?(预设:眼睛看颜色,鼻子闻气味,手摸颗粒大小、粗糙程度,借助放大镜,放在白纸上观察……)
讲述:除了利用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这节课还要学习一些新的方法来比较沙和黏土的黏性。
①团球:取适量沙和黏土放在手心,加适量的水润湿,试着团成小球,观察现象。
②涂痕:用手指分别蘸少量潮湿的沙和黏土,在白纸上涂痕,过一会儿,把白纸竖起抖一抖,观察痕迹。
学生汇报交流(预设:黏土颗粒小,容易团成小球,黏性大;沙颗粒较大,不容易团成小球,黏性差)
3.大自然中的岩石变化
课件出示大自然中岩石的图片,提问:经过对岩石、沙、黏土的观察比较,现在你觉得大自然中的这些岩石在很久之后会怎样变化呢?
三、教学反思
亮点:
1.对于观察岩石、沙和黏土,学生能根据前几课所学知识,利用自己的感官从颜色、气味、光滑程度这三方面完成对岩石、沙和黏土的观察。
2.通过团球和涂痕实验,学生对沙和黏土的黏性有更加深刻得认识,容易发现:黏土颗粒小,容易团成小球,黏性大;沙颗粒较大,不容易团成小球,黏性差。
不足:
1.在团球和涂痕实验中,部分小组成员怕弄脏手而迟迟不肯下手实验,导致教学时间延长。
2.学生在做完实验后,马上想去洗手,进进出出较为吵闹,教师应该提前为学生准备湿毛巾或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