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水的观察》课堂实录
上虞市滨江小学 林建锋
内容说明
《一杯水的观察》是教科版三上科学教材“水单元”第一课内容。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运用感官(眼、鼻、舌、手、耳)观察水,尝试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从而体验到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感受水与其它液体的不同之处;并使学生明确科学研究要尊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意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观察苹果模型,引导学生求真
老师:(出示一个塑料苹果)谁来描述一下这个苹果?
学生1:又大又红的大苹果。
学生2:红中透白的大苹果。
老师:请大家闭上眼睛,用鼻子深深地闻,你闻到了怎样的气味?(教师拿着苹果绕教室一圈)
学生1:一股淡淡的香味。
学生2:好像有暗香。
老师:谁想摸摸这个苹果?(请两位学生摸苹果,学生摸过苹果后又用鼻子闻了闻。)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1:好像没有香味。
学生2:这个苹果是假的。
老师:(一边用手敲苹果一边说)是呀,这个苹果是假的,根本没有香味。为什么有些同学刚才会“闻”到香味呢?
学生1:可能是他们乱说的。
学生2:我们没有乱说。我常吃苹果,苹果是有香味的,再说这个苹果很逼真,所以我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个苹果是有香味的。可能是杯弓蛇影了吧!
老师:说得真好。(奖励科学家名片)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1: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给欺骗了。
学生2:哪怕是熟悉的事物,也要仔细观察后,才能下结论。
学生3:学习科学,一定要以事实为准。
【评析】这是一个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经典设计。它能使学生意识到即使是最普通、最熟悉的东西,也要经过实实在在地探究后才能下结论。这种意识也是观察熟悉的水所需的,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探讨观察顺序,尝试有序探究
老师:今天,我们要来研究水。(教师向杯中倒水)对这样一杯很熟悉的水,同学们想怎样来观察?请各小组讨论一下。(教师板书课题,学生分小组讨论观察方法。)
老师:谁来介绍你们组的观察方法?
学生1:用鼻子闻。
(教师贴“用鼻子闻”的卡片)
【评析】“卡片”的使用为的是方便观察方法的重新排序。
老师:(把杯子递给学生1)你来闻闻看。
学生1:直接用鼻子闻杯中水的气味。
学生2:不能这样闻。
老师:你能给大家示范一下吗?
学生2:将手放到杯口上方并挥动几下,用鼻子闻飘过来的气味。
老师:(奖励科学家名片)这是科学研究时闻气味的方法。当我们不知道一样物体是否有毒时,咱们就应该这样闻(教师示范闻气味的方法)。请每位同学照这个样子试试看。(学生学做闻气味的动作)
老师:还有其它的观察方法吗?
学生1:用眼睛看。
学生2:用手摸。
学生3:用舌头尝。
(教师先后把相关卡片一一贴在黑板上)
学生4:用耳朵听。
老师:(把“耳朵听”卡片贴上)今天听水的声音时,可以这样听(教师摇晃瓶子)。面对这么多的观察方法,我们按照闻、看、摸、尝、听的观察顺序一步一步地来观察,可以吗?
学生先是齐声说可以,几秒种后学生中有议论说不可以。教师请认为不可以的同学说说理由。
学生:“用手摸”排在了“舌头尝”的前面,水摸过后再尝味道,不太卫生。
老师:他想得真周到。(奖励科学家名片)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排序,使学生意识到同样的观察活动,顺序不同,效果不同,研究顺序的确定大有学问。
老师:(老师重新调整观察顺序。调整后的观察顺序为鼻子闻、眼睛看、耳朵听、舌头尝和用手摸。)下面,我们就按照这样的观察顺序来观察一杯水,在观察的时候,老师有三点要求:一是你观察到什么,就记录什么;二是实验时声音尽量要轻;三是注意不要把水洒出来。请各组材料员上来领取材料,领到材料的小组可以开始研究了。
【评析】三年级的学生接触科学课不久,没有教师有效指导的自主探究活动大多会演绎成没有探究深度的活动,多半会出现学生只关注自己的探究而不顾及对他人产生影响的现象。探究前的教师有效指导显得至关重要。
学生领取实验器材(每生一只一次性透明塑料杯,每组一瓶盖子已经打开过、包装纸已经撕掉的矿泉水,每组一张记录表)后活动,教师巡回指导。整个观察活动持续10分钟。
【评析】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尽情的探究。
老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1:眼睛看,有好多不同的形状。(学生给瓶子摆出几种不同的状态)
学生2:我们观察到了水会流动,水还会把东西放大。(学生把手指放在水中,发现手指明显放大)。
学生3:水是白色的,是透明的。
老师:(教师取出一杯牛奶)它是什么颜色?(白色)那这杯水是什么颜色?(无色)(教师板书:无色)(拿起一杯牛奶)透过这杯牛奶,你能看到林老师的手指吗?(不能)透过这杯水,能看到林老师的手指吗?(能)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牛奶是不透明的,水是透明的。(教师板书:透明)
老师: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1:耳朵听,有哗啦哗啦的声音。
学生2:这样听的话(学生将耳朵贴在杯口上),还有象海水翻动一样的声音。
老师:这其实不是水的声音,而是空气流动产生的声音。
学生3:水摇一摇就会有声音,摇好以后就会有小气泡。
老师:他把“听”和“看”这两种观察方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用。(奖励科学家名片)继续我们的交流。
学生1:我闻到了凉凉的气味。
老师:凉凉的是冷热的感觉。
学生2:我闻到了淡淡的气味。
老师:同学们,淡淡的气味说的正是气味不明显。一般的,纯净的水是没有气味的,我们可以把没有气味称为无嗅。(板书:无嗅)继续我们的交流。
学生1:舌头尝起来,感觉水比较清凉,淡淡的。因此我觉得水是没有味道的。
老师:说得真好。(板书:无味)
【评析】探究的深度决定着研讨的层次,研讨的层次影响着探究的收获。教师不是答案的提供者,而是矛盾的挑起者,同时也是学生解决矛盾的“拐杖”。
三、采用对比研究,感受水的特性
老师:这么一杯普普通通的水,同学们居然有这么多的发现,不简单。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出示等量的小半瓶水和小半瓶油)待会儿,我要请一位同学上来,他闭上眼睛后,老师用同样的力度先后摇这瓶油和这瓶水,请他用耳朵来区分哪一瓶是水哪一瓶是油?谁想试一试。(学生争先恐后地想试一试)
【评析】利用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来开展水和油的比较活动,使学生在游戏的同时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掌握了科学知识。
老师请一位同学上台,用同样的力度先后摇动油和水,学生成功地用耳朵区分出了水和油。
老师:同学们想不想试一试啊?(想)可是,老师只为每个小组准备了这样一瓶油(举起小半瓶油),能做这个游戏吗?
学生1:能。可以利用刚才发下来的那瓶水。
老师:你觉得瓶子里放多少水好呢?
学生1:必须跟油一样多,这样才公平。
老师:说得真好。(奖励科学家名片)
【评析】控制变量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这样的设计,既实现了实验材料的深度利用,同时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有显著作用。
老师:请各组材料员上来领取材料,领到材料的小组可以开始游戏了。
学生游戏,教师巡视,游戏持续3分钟。
老师:游戏结束的小组请把实验材料放中间。同学们,为什么耳朵能区分水和油?
学生:因为水和油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水的声音比较清脆一些,油的声音相对厚重一些。
老师:精确的概括。(奖励科学家名片)刚才,我们用“听”的方法来比较油和水的不同,同学们还有其它的比较方法吗?
生1:用“看”、“闻”的方法进行比较。
生2:用“摸”的方法进行比较。
生3:还可以用“尝”的方法进行比较。
师:很好。你们觉得在比较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1:不要把筷子戳到另外同学的眼睛里。
老师:对,要注意安全。
学生2:声音要轻一些,不要把油洒出来。
学生3:要注意比较的顺序,要把“摸”放到最后。
老师:那好请各组材料员上来领取材料(每人一只杯子、一根筷子),领到材料的小组可以开始研究了。
学生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和油,教师巡回指导,活动持续5分钟。
老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同学们又有了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1:用手摸,油滑滑的,比水滑多了。
学生2:用舌头尝,水无味,油有一种怪怪的味道。
学生3:水是无色透明的,油是黄色透明的。
学生4:油用力摇过后,用眼睛看,油里面好像有成千上万个小气泡。
老师:是因为空气和油混合的缘故。
学生5:不管是把水放入油中还是油放入水中,油始终浮在水面上。
老师(举起大拇指):新发现。
【评析】学生的一个个发现标志着学生观察能力的显著提升,而这正是基于有效的活动安排。
四、引发更多疑问,倡导探究无墙
老师:同学们的表现真让老师佩服,让我们用掌声表扬自己。老师这里有一道难题,大家想不想试一试?(想)(教师同时出示醋、纯净水、河水、饱和盐水溶液、可乐)这五杯液体,其中有一杯是可以饮用的水,我们打算怎样找?请各小组讨论一下。(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老师:哪个小组来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
(老师请一个小组上台)
学生1:5号杯不是水。我用的是排除法,因为,这杯液体不是无色的。
学生2:3号杯也不是水,它很浑。
学生3:(用规范的动作闻1号杯)1号杯有酸酸的气味,可能是醋。
老师:真厉害。(学生4用眼睛看、鼻子闻的方法观察了剩下的两杯液体。)
学生4:看不出,也闻不出,用嘴巴尝可以吗?
老师:你认为可以吗?
学生4:让我试试吧。
讲台下的学生1:不可以的。万一有毒呢。
学生4:那我用手摸摸看。
老师:对于不知道的物体,能不能直接用手摸?
讲台下的学生1:好像不行吧。
讲台下的学生2:有些液体是有腐蚀性的,不能随便用手摸。
老师:(把科学家名片奖励给讲台下的学生2)那我们怎么来区分呢?(学生一片寂静)
老师:看来,根据我们现在掌握的方法,还不能找出哪一杯是水。这样吧,老师将这两杯液体留在我们班,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思考一下,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区分它们?其实,区分它们的方法是很多的。
【评析】让下课的铃声成为学生新一轮探究活动开始的号角。
【总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一杯水的观察》一课,较好地落实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科学探究思想,充分展示了“站在儿童的角度引领科学探究”的教学设计意图。
本课先后通过“观察苹果模型,引导学生求真”、“探讨观察顺序,尝试有序探究”、“采用对比研究,感受水的特性”和“引发更多疑问,倡导探究无墙”四个主题活动,让孩子们亲历具体的科学活动,并把科学探究活动渗透在一定的游戏式活动中,符合学生的心理,也符合小学生科学学习的规律。同时,教师用科学家名片这种新型的评价方式来表扬激励学生,使学生更积极更大胆的去探索。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和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说明本次教学活动是非常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