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市网络研修班1号林建锋作业专贴 [复制链接]

11#

对“这一结论是‘验证结论’的体现”的解读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一书之《如何理解和体现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章节有感

 

上虞市滨江小学  林建锋

 

嘉兴听课回来已经快一个星期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写下点什么。今晚趁空先写下我的一个疑惑吧。

   
        
在这次听课活动中,来自上虞华维文澜的严益锋老师上了《磁铁的磁性》一课。其中有这样的一个环节:严老师将磁铁放在了一堆回形针上,然后提起来问学生:都吸在什么地方?又有什么新的思考?
            

生:为什么都吸在两边?
            

生:为什么红的多,白的少?
            

有什么新思考?
            

生:为什么中间少,两边多?
            

师:这说明中间磁性弱,两头磁性强。这只是我们粗略的估计,有什么办法证明你们这个想法?
            

学生思考证明磁铁两端磁性强的想法……
                

……
                

 
            

   
        
对于这堂课,我也曾上过,曾经为之兴奋,也曾经为之伤心。今天看到又有老师在上同样的课,甚至采用以前自己也曾用过的教学策略,不禁有一种亲近感。
                

对于上述设计,我采用过。其优点我觉得在于验证的假设来自于学生对现象的观察上。在学生对现象观察的基础上作出假设,并思考用另外的方法来证明这一观点、假设是否正确,我想这是符合科学探究的规律的,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有帮助的,有意义的。不足的地方在于学生本来思考的广度不大,把这样的想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学生的思维的广度,而且还会造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这点是我从自己的课堂思考的结果,不知道是否正确)。
                

   
        
后来在喻老师的点评中听到喻老师对此设计不赞同,认为这样的设计是“验证结论”的体现,缺少科学的探究性。对于这一点,我不十分明白。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好象并不是在验证结论,而是在发现结论,从普通的现象出发,取得假设,再证明,多科学,还体现了科学是禁得起反复验证的特性,怎么会成为验证式的呢?
                

那天原本想请教老师,只是时间紧张,也就没问了,希望老师能到这里来,给我指点一下迷津。
                

——以上摘自儒衣飘飘的博客。

 

儒衣飘飘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磁铁的磁性中,老师将磁铁放在了一堆回形针上,然后提起来问学生:都吸在什么地方?又有什么新的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为什么被专家说成是“验证结论”的体现,缺少科学的探究性。

 

事实上,对于这一教学方式的价值判断,涉及对探究的认识。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以科学素养为培养目标的科学教学,必须是通过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情、最终内化的结果。

显然,从这个角度讲,老师对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因为在教师演示的过程中,就出现了探究的结论,降低了探究的结论的未知特点。

同时,由于教师还演示了实验(探究)的方法,对学生对探究方法的确定,事实上,形成了一种暗示。这样一来,也有悖于“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探究性学习的要求。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一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乐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等。

TOP
12#

 

《科学究竟是什么》缺些啥?

——读《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有感

上虞市滨江小学  林建锋

对于《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已经学习了两年多了。记得,是在20048月的时候,在省教研室,喻伯军老师赠送与我的。

几年来,这本书,时刻在我的案头,有空了常翻翻。颇有一些启发,尤其是对于一些理论性的论述,比较到位,此外,对教学的指导意义也挺大的。

例如,对于“科学问题”这一章,我就作了如下笔记——

一、什么是科学问题

教师要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地提出科学问题或启发孩子们提出问题。要弄清如下问题——

1、区分真科学问题与假科学问题。——假科学问题是那些脱离了解释世界的目的,或是没有足够的活动或情境准备的,或相对于孩子们的认知能力过分开放性的无的放矢的问题。

2、区分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开放性的科学问题无边无际,封闭性的科学问题往往指向确定的答案。真正的“科学问题”是一个暗含着理论假说的问题,是启发学生提出更多问题和假说的梯子。

3、正确使用“是什么”和“为什么”问题。

4、矛盾是产生问题的母体。

二、教学中要注意的有关问题

1、科学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

2、让学生自己从活动中提出问题。——科学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不一样,它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像学习生字词那样死记硬背,像学习数学那样以逻辑为主、像学艺术那样强调夸张的想象力,都是极大的错误。

3、让学生明确所要探究的科学问题。——没有明确科学问题就是没有目标,而没有目标的探究始终停留在感性知识阶段,而不能上升到理性——形成概念。

 

但是,我觉得,这本书还是有一些缺点。最主要的是两点。

第一,教学中的案例以国外为主。我觉得,这样的案例,可能会水土不服,不足信。是否建议作者在再版时能够大面积的更改这些案例。小学科学教学已经推进了一个轮回了,在中国的科学教学中,肯定也有自己的经典案例作为本书的论据。这样的论据更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第二,可操作性不是很强。对于有些观点,让人看着说的是对的,但是,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直接给出解决的方法。我觉得,作为一本对一线教师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书籍,应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好以案例的方式予以呈现。

第三,没有论及材料的准备事宜(策略)。

就我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与了解,现阶段,非常关键的一点,是材料(教具)影响着科学教学的深入。

 

在这里,我摘录几篇我在博客中关于教具问题的教学案例。与大家分享——

 

对《水的变化与热的传递》一课的改进

下午,执教了《水的变化与热的传递》一课。在教学过程中,有两大改进。 第一,教学顺序的调整。

按照教材的编排,本节课的教学顺序为:引入——冰融化了——水蒸发了——让水和水蒸气放出热。

在我的教学中,我把冰融化了水蒸发了这两个环节的顺序进行了调整。

之所以进行这样的调整,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首先,改变这两个教学环节的顺序,不会对教学目标的达成造成影响(可以调整);

其次,调整了这两个教学环节的顺序,实验更精确,器材更节省。为什么这样说呢?

如果按照先教学水蒸发了后教学冰融化了的顺序,只要一杯水、一支温度计就可以搞定,而且,数据更精确。而如果是先教学冰融化了后教学水蒸发了,就需要两杯水,两支温度计,否则,会影响实验的精确。(至于为什么这样说,请大家自己思考。)

第二,实验的改进

首先,实验器材的改进

按照教材的建议,在教学让水和水蒸气放出热这一环节时,学生要用到深色的饮料罐,我觉得,用透明的玻璃杯效果更好,因为,用透明的玻璃杯,就不会让学生产生另外的想法,减少给学生的不必要的神秘感。

其次,把这个实验变成对比实验。

具体做法是,一个按照教材的建议做——再一个玻璃杯中按大约31的比例放入冰和盐。把装有少量水的试管浸入冰盐水中。另一个除了不加盐,另外做法一样。

过一会,让学生观察两个杯子外面的变化,在观察杯子内部的变化,最后拿出试管,观察试管内部的变化。

《电磁铁的磁力》教后回顾  2006-12-13 17:14:53

今天下午,执教了《电磁铁的磁力》一课。我有进一步感受到了学生的聪明——

学生对于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电磁铁的磁力的假设,在我上课的三个班级,都说出了四种不同的方式——

1、增加电池。

2、增长(增粗)导线。

3、直接讲导线缠绕在芯上。

4、把芯做的面积大一点,形状变一下(U型)。

但是,对于本节课,对于上课老师来说,太累了,要准备的材料多而且都要自己动手,我觉得,现阶段,要进一步推进小学科学教育,提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一个方面,增加好且多的配套教具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不由得又想起了喻伯军老师的一句话——有时候,材料就能决定一节好课。

在此我也呼吁。是否在上级教研部门的组织下,组织一次科学教具的评比,然后,再把优秀的教具推荐给学具公司。如果,走好了这一步,对教师有利——轻负担,高质量;对学生有利——可以真正动手动脑学科学,对商家有利——质量高了,定的人就多了。

 

我是这样设计它们凉得一样吗这一环节的  2006-11-8 19:24:11

今天下午,教学了《让水凉得慢一些》一课。对它们凉得一样吗?这个环节,我进行了处理,感觉效果不错。

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我提问:在大小差不多的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中,同时分别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然后,用手摸一摸各种杯子的外壁,感觉一样吗?能解释是什么原因吗?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这一点我已经有充分的认识,因为在前一节课结束前,我就在一个班级问过这个问题。已经了解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在学生的回答中,我不做评论,而是引导学生总结出他们回答中的共同结论——不同材料做的杯子的外壁的温度是不相同的,这说明了不同材料的导热本领不同(这个结论,其实在教学《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中已经得出。),不同材料的散热本领不同。

第二,实验。我根据班级中已经有的四个大组进行分组实验。为每个大组准备了三种杯子,并倒好开水。让学生一个一个的用手摸的方式比较杯壁的温度,并且要求,一定要摸到位。

第三,学生交流摸的结果。在这个环节中,出现了非常精彩的学生之间的争论现象,因为开始几位摸的同学的结果和最后几位摸的同学的结果不相同。这是因为,第一位摸的同学和最后一位摸的同学的时间差在3分钟左右。这样的时间下,前后同学的结果自然不同。而教师正是也学生的争论为切入口,解决了教材中原本要用两次试验来解决的问题。第二次试验——过几分钟后,这三杯水的温度还一样吗?哪杯最冷?的问题迎刃而解。我想,这也是这个实验的精妙所在。同时,由于将原本需要准备14个小组实验器材,降低到4个组的实验器材,降低了老师的准备要求,还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如果每个小组都这样做,开水的问题,是一个安全隐患。)

第四,总结

我想,本环节这样的教学设计,遵循了学生的学习基础,降低了材料准备难度,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安全,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思维训练的层次。

TOP
13#

读《教师如何做研究》一书后的体会性报告——

 

浅谈教师小课题研究

上虞市滨江小学  林建锋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

 

一、什么是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是指教师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困惑通过“发现问题——查阅资料——编成研究方案——根据方案去行动——反思总结”的基本流程,围绕中心问题,以专题研究的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小课题研究是一种“面对真问题,展开真行动,获得真发展”的实践研究方式。

二、为什么要开展小课题研究

1、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的学校既是学生的学校,也是教师的学校;

小课题研究,对于建设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进行科学化的学校管理而言都是一个重要抓手;

开展小课题研究,有利于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技巧的把握,并切实现质量提升方式的转变;

2、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们认为,新时期的教师要不断进行学习,并且教师的学习方式应该多样化。

我想教师有三种层次:新职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对这三种层次的教师,应该有三种不同培养方式。

新职教师:手把手辅导,实践研究的培训;

骨干教师:课堂教学的磨炼,磨课,教学反思;

名优教师:做课题研究——播下课题研究的种子,收获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师的智慧

而对每一层次的教师而言,进行小课题研究都是提升专业发展的有效举措,事实上,每一层次的教师都有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能力。

3、深化课程改革的基本条件

进行新课程改革,要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同行,关键是教师的学习与内化,小课题研究是让研究成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的重要抓手。

4、改变教师生活的重要途径

有教育专家认为,如果你要让教师感受到教育生活的乐趣,那么,你就把他引到教育科研上来吧!小课题研究能够最大程度上创造自我实现的可能,最大程度上提供教师自我创造的舞台。并且使教育教学工作不沦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简单劳动。

总而言之,教师小课题研究本身具有促进教师主动发展,自主发展,有选择的发展;教师小课题研究能够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够提高自身的理论和教学水平。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老师们可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不同爱好、不同特长和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不同问题进行个性化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选择个性化的方式进行交流、学习。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全民皆兵的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原因。

三、小课题的优势

1、切口小

小课题研究往往针对一个具体问题展开,研究的力量可以相对单一些;

2、方向明

小课题研究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认识它,一个是解决它。

这里的它,指的是小课题研究的主题。比如:三年级铅笔字如何向钢笔字过渡研究就是为了解决铅笔字向钢笔字过渡的问题;更多的小课题研究就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相关问题,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研究。

3、周期短

4、投入小

5、收效高

收效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容易成功,能够在对教学的某些问题有所突破;二是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将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发展的推动力。这也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充分体现。

四、小课题的特点

1、田野的特点

小课题研究具有草根性,它直接指向教学中的普遍问题、常见问题。并且,在实施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室就是实验室、研究室。

2、大众科研

小课题研究对研究的条件要求不高,人人都可以成为研究者,是一种大众科研。

3、深度科研

小课题研究不求其全、其宽,而求其深、其远,有不同于大课题研究的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小课题研究能极大改变重复、撞车的现象,是一种深度科研。

4、微观课题

每一个小课题的主题都应该包含有修饰语,限制语,一看名称就知道是一种微观层面的研究课题。

五、对小课题研究的三点建议

1、关注小课题的选题——小课题研究从问题起步

对老师们而言,如果小课题的选题关注的是教育教学,是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小课题研究的选题将不成为问题。

我想,对老师们而言,小课题的研究主题应该是我的问题,做(操作、实践)的问题,发展的问题。

也就是说,小课题研究的问题来自我们的困惑、我们的矛盾、我们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

我们应该眼睛朝下,关注事实。

我认为,“题好文一半”,“选题好像是选种”,像教练员选“苗子”。我想没有哪一个教练员会将适合与相扑的运动员选拨为芭蕾舞演员。

为了选好题,建议老师们进行这样的思考:

我的教学困惑,我的教学问题究竟是什么?哪些是真问题?哪些是有研究价值的好问题?
                

有专家认为,能思考的、能提出高质量问题的教师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一名优秀的教师。

2、小课题研究的过程是围绕“问题”的过程:

进行小课题研究,就是围绕“问题”这一主线展开的。

开展小课题研究往往会经历这样一个历程:

没有问题——产生问题——提出很多问题——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形成小课题——组织实施——解决问题——产生新的问题

3、小课题研究问题的例举

1)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A、提高小学生计算速度和正确率的研究

B、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

C、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与教学方法策略选择的研究(尤其是英语学科)

2)教育教学中的基本问题

A、提高小学生学习外语兴趣的研究

B、小学生数学应用题的学习指导

C、男女比率失衡下的教育策略研究

3)当前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

A、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

B、语文低段古诗文校本教材开发研究

C、快乐成长袋实践研究

4)教育教学中的“空档”问题

A、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母语文化的具体实践性研究(申报省规划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母语文化的实践与研究的子课题。)

B、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实现教育平等

 

教育是一种生活,一门艺术!

我们不能让自己研究的脚步停下!

老师们,小课题研究之路,记载的是自己的故事,是自己的自传报告,你在谱写的是自己的人生!

最后希望并祝愿在座的每一位老师,有真心实意,能真抓实干,求真才实学。谢谢大家!

TOP
14#

自己顶一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