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上虞市网络研修班1号林建锋作业专贴 [复制链接]

1#

上虞市网络研修班1号林建锋作业专贴

目录:

1\读书笔记:《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读书笔记

2\读书笔记:读《探究——小学科学教学的思想、观点与策略》有感

3、课堂实录(反思):一杯水的观察

4、原创性论文:成长记录  激励增知  促进合作——“科学家名片”的实践与思考

5、原创性论文:从在菜地里研究蜗牛谈起……
       

6、原创性论文:推行发展性评价报告单的尝试与体会
         

7、原创性评课:两节省长工程录像课的评课稿 

8、课堂实录(反思):了解空气课堂实录

7、原创性评课:两节省长工程录像课的评课稿 

8、课堂实录(反思):了解空气课堂实录

7、原创性评课:两节省长工程录像课的评课稿 

8、课堂实录(反思):了解空气课堂实录

9、课堂实录(反思):《各种各样的岩石》课堂实录 

10、读书笔记:对“这一结论是‘验证结论’的体现”的解读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一书之《如何理解和体现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章节有感
11、读书笔记:
《科学究竟是什么》缺些啥?——读《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有感

12、读书笔记:读《教师如何做研究》一书后的体会性报告—— 浅谈教师小课题研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26 19:42:25编辑过]

分享 转发
TOP
2#

 [作业类别]读书笔记                      

书名:《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

作者:韦钰  []P.ROWELL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题目《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读书笔记

网名:林建锋

学号:165

目前,我正在着手进行绍兴市规划研究课题《小学科学课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实践与研究》。在寒假期间,我读了三本书——《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小学科学教育概论》和《STS教育论》,在阅读过程中,我认为,《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无论是促进我的课题研究还是提升我对科学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观点。与网络研修班的同学们共同分享。

1、什么是科学?

通常科学是指近代科学,一般把伽利略的研究工作和他对实证方法的确立,看作是现代科学诞生的标志。科学原指自然科学。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的定义,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小学科学中论及的科学,至少包含科学知识、科学研究和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还可以包括科学素质等。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的特点?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它主要表现为:

1)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要求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强调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

3)探究式科学教育依靠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4)探究式科学教育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谈论和合作;

5)探究式科学教育希望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

3、“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简介

2001年,中国教育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倡导和推动在中国开展科学教育改革项目,。取名“做中学”。即在幼儿园和小学中进行基于动手做的探究式科学学习和科学教育。让儿童亲自参与对物体和自然现象的发现,让他们通过观察与实验,接触实际,达到以下目的——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激发学习科学的主动性;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获得重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概念之间的联系;学习探究的技能;改善合作和交往能力;促进语言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有关“做中学”的很多资料,可以登陆汉博中国少儿科学教育网(http://www.handsbrain.com/)。

4、什么是探究?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了定义: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动,他包括:进行观察;提出问题;通过阅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知识;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方面的证据,评价已经知道的知识;用多种手段来搜集、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解答、阐述和预测;交流结果。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证明,需要运用批判和逻辑思维,并考虑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

5、要正确理解探究式科学教育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它大致包括:根据实际情景、观察到的现象和可以获得的信息,从儿童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了解和已具有的科学概念(想法)出发,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推测;为证实推测而设计实验或进行观察;收集和整理数据;得出
        
结论和进行交流;提出新的问题……在有些探究课题中,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联系。

在科学教育中,经常争论的问题是:探究式科学教育究竟是一种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学习科学的方法,还是本身就作为一种课程的目标。〈科学课程标准〉认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对年幼的学生来说,可能学习探究的过程比掌握具体的知识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我们认为,小学的科学教育中只是承担科学启蒙的任务,不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如果不是在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儿童已有的科学基础上精心选择和组织儿童探究的内容,而只是在课堂上采用零碎的、杂乱的案例,那么这样的探究式科学教育将会是效率很低的教育,也不可能达到培养儿童探究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中,需要把让儿童建立新的科学概念(想法)、改善和纠正已有的科学概念以及探究能力、科学态度的培养结合起来考虑。

在探究式科学学习的过程中,不同层次的探究活动可以有不同的侧重,但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来说,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是不能分割的,不能说用这个科学活动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用另一个活动来教学生如何设计实验,在通过一个活动来教学生总结,这样做不是完整的探究过程,也达不到探究式教育的目的。

6、为什么要以探究的方式来学习科学?

在知识社会里信息的综合和生成数据本身一样重要。因而,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还要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培养他们分析和推理的能力,还需要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培养他们分析和推理能力,还需要培养他们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实施探究式科学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科学家的意见、教育理论的支持和学习科学(神经教育学)的启示这三个方面都认为如此。

7、教师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中的作用?

教师是课堂中科学探究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支持者,但不是学生探究进程中掌握主动权的人。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和设置环境,单进行探究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能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最终取决于学生本人的情况和努力。作为科学教师需要掌握或了解三方面的知识:科学概念和模型、教学法以及儿童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规律。

在探究式科学教育中,需要帮助儿童在他们原由想法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正确的科学概念。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常常不能靠一节课来完成,而是需要设置一系列的课来实现。设计系列的课,有助于了解概念之间的联系,为学生制定一个连续的学习过程。我们经常称这样的系列课为一个模块。

8、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

学生是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中主动的学习者,这表现在:

学习者分享了最初对特定时间或现象的看法和解释;

学习者收集到其他人对特定事件或现象的看法;

学习者检查支持他们自己的观点和其他人的看法的证据;

学习者提出问题;

学习者提出探明事件或现象的探究计划;

学习者进行数据收集、解释

学习者根据实证来确定或修正原由的意见或解释;

学习者想其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解释;

学习者提出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9、提出合适问题的注意点

1)探究的内容与方式符合儿童实际的认知水平

完并不等于探究。那种把探究式学习简单解释成为“玩中学”的提法是不全面的。

2)问题应该和一个通过这次探究可以正式的自然科学的概念有关。最好一次探究活动集中探讨一个问题,而不是想学生提出一大堆问题,或是不明确的科学问题。

3)不宜向儿童涉及复杂系统的探究题目

4)在提出的题目所包含的探究过程中,尽可能包括定量的测量和定量的描述。

5)我们不主张在小学阶段对社会科学问题进行探究。

10、如何组织讨论

讨论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重要的互动过程,是探究式科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境。教师将学生引入探究的环境,了解学生的想法,指导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评估,学生之间需要相互学习和启发,都主要靠讨论。

讨论是发展儿童思维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对比不同意见,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别人、尊重不同意见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语言和表达能力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敢于争辩和进取的过程。

11、关于观察的策略

1)教会学生围绕一个概念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学生会学得更有效;

2)设法改变某些事物,并观察发生了什么,尽可能用多种感官来进行观察,学生会观察得更深入;

3)观察是探究的一个环节,要和学生的语言发展以及其他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12、关于科学表达和记录

在对学生进行探究式科学教育时,我们强调学生应有一本连续使用的记录本,这是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教育的需要。记录可以帮助我们对探究的过程进行评估,帮助我们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激烈路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很有利的。它帮助学生观察、表达、用词和写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TOP
3#

读《探究——小学科学教学的思想、观点与策略》有感

上虞市滨江小学  林建锋

一、专著简介

人是天生的探究者。人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理解周围的世界,这就是探究过程中最基本的东西。

本书旨在帮助他们了解在小学课堂中实施科学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思想及实际的应用情况。本书包括:

前言和引言论述了科学教学中对探究的定义,并为后面介绍专家们的观点及评述做好铺垫。

第一章到第四章,考察科学探究发展的历史及其哲学上的思考,探讨在自发和教师指导两种情境下儿童思考与学习的方式,以及儿童好奇、好问的天性。

第五章到第十章,通过比较三种不同类型的动手实验活动,介绍了一些教师将科学探究引进课堂的成功经验,并探讨了用探究的方式教授科学所面临的挑战。

第十一章与第十二章,论述了在探究课堂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过程,这些过程虽不时会遭遇困难,但确实很重要。

最后一章,第十三章,通过探讨对我们自身知识水平进行评价的重要性来结束全书。

二、感言集萃

(一)理解探究

“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探究。在参与探究时,学生要描述物体和事件,提出问题,作出解释,根据已有科学知识对所作解释加以检验,并且把自己的看法和意思传达给别人。学生要提出自己的假设,运用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考虑各种可能的解释。这样,学生就可以把科学知识与推理和思维的技能结合起来,从而能动地获得对科学的理解。”——《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探究——“科学”课教与学的核心词。

什么是探究?本书给出了很好的答案——

探究是一种学习方式。探究的驱动力是一个人的好奇心、疑惑、兴趣,或是理解现象、解决问题的热情。

探究一般包括这样的程序——

1、探究过程始于学习者注意到一些令他们感兴趣、觉得惊奇或者有疑问的现象。这些现象,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完全陌生的或是用他们以前的经验和现有的知识所无法说明的。

2、面对“现象”,学习者通过持续观察,提出问题、做出预测、检验假设并创建理论以及概念模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必须找到探究中适合他前进的道路。探究发展的过程不是线性的,更多的则是由一系列反复、循环的时事件组成的过程。

3、随着探究的展开,学习者会观察到更多的现象,也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这不仅为学习者与现象进行更加深入的互动提供了机会,同时也为进一步的深入理解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探究中,学习者要收集并记录数据、描述自己的探究结果以及对此所做的解释,还要借鉴其他资源。

学习者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领悟,学习者需进行反思、交流,将自己的发现与他人的发现进行比较,解释数据和观察结果,并将新的概念应用于其他的情境。所有的这些活动都将帮助学习者构建起一个新的认知结构。

(二)对“科学探究”的思考

什么是科学探究?本书给我们的答案是:

1、探究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科学教学应该包括多种教学方法。即便是在探究式教学中也包含着多种形式和方法。教学目的就是要在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以及教师指导这三方面创造一种教学平衡。

2、不是所有强调动手的活动都是探究,也不是所有的探究活动都强调亲自动手。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应有机会提出自己的问题,接着计划、设计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去回答其中的一些问题,有充足的时间思考问题、互相交流以发展他们的概念并为自己的发现辩护。富有成效的探究活动可以由全班同学就同一个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或是分小组探究不同的问题。

3、不能割裂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都很关键,强调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理想情况下,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探究的过程与获得概念性理解和知识这两者是协调一致、齐头并进的。

4、探究式教学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一种精心编排的教学活动。为了使探究活动更有成效,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责任打好基础。

(三)判别探究——三种强调动手做的教学方法的比较

探究式教学往往要涉及到交互式或动手实验的活动。在科学学习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动手实验活动都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并不一定就是科学探究活动。

本书第六章对三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按引导式工作单进行的活动、挑战性的活动、开放式的探究活动进行了比较研究。应当说,好的科学探究活动应渗透与材料和现象直接互动的学习过程。上述每一种教学方法都存在探究。在适当的环境下适时地加以运用,上述的每种方法都是不错的教学方法。比如,在你想阐明一种特定的现象或是传授一种特殊的技能时,那么你可以利用引导式的工作单进行教学;在单元教学开始时,挑战性活动是一种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到单元教学结束时,还可以用挑战性活动来评价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开放式探究则在学生能熟练进行实验操作并懂得自我确定探究目标的情况下,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些方法还可以结合起来使用,结合中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重要的是,要把活动的特点与你要求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事实上,组织得当的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为学生探究一个新课题提供很多切入点,引发大量丰富的学习活动。

(四)探究过程中的技能

教育一旦被看作是一种探究式的活动,就会产生一些重大改变。教育的中心将转向学生的学习,而教学的任务则变成如何去支持探究活动的开展。

探究过程技能含概哪些?本书推荐了一种解释——探究过程包括七种科学过程技能:

观察——仔细查看,做好笔记,进行类比和对比。

提问——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提问,,提出能够引发调查的问题。

假说——提出与观察结果相一致的解释。

预测——基于观察,预测一件将来会发生的事件。

调查研究——制定计划,开展活动,测量,收集数据以及控制变量。

解释——归纳综合,得出结论,找出合适的模型。

交流——将自己探究的情况以口头、书面表达或派代表陈述等多种形式告知别人。面对这些探究技能,我们还需将单个的过程技能整合起来。过程技能的使用具有多样性。每一种过程技能都有各自的特点,从初级到高级,技能的发展应与学生的年龄段相适应。事实上,某些过程技能能更多地被学生使用。所以,我们必须在早期就着手培养学生掌握所有的过程技能,这一点相当重要。当然,我们不仅仅为了发展过程技能而运用过程技能,相反,过程技能的使用既能促进学习的进程,又能把我们以前的知识和现在的知识联系起来。

探究过程利用了人类渴望了解世界的这一天性——这种好奇的态度渗透于探究的全过程,并且一直推动探究持续下去,成为探究的原动力。

有专家认为,最初的探究不需要假说,最初的探究需要的是提出问题。因为事实上,相当多的及其重要的科学探究实例所展示的都是对未知的探索,已有的知识不足以提出一个最初的、让探究聚焦其上的假说。如达尔文是带着自然选择的假说乘“贝格尔”号舰艇去从事科学考察的?伽利略做自由落体实验时就有了“物体都应该显示出相同的加速度”这一假说?门捷列夫创建元素周期表就是基于“应该有这样一张表”的假说?

(五)实施专项训练,为探究做准备

在学生学习科学的开始阶段,作为教师就应开始训练学生,为开展探究活动做准备。这样,学生在提问、观察、倾听、交际交流以及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才能大为增强。

教师要注重发展交际能力和交流能力。通过两人一组或组成更大一点的小组,让学生在同学中发表自己的意见、互相听取想法、尊重别人的观点和想法等。教师要在这一点上起到示范和实践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做好探究活动的准备,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帮助学生发展探究过程技能,让学生了解将要进行的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比如,有目的地为学生安排一些包括观察和提问在内的活动,并向学生示范如何开展这些活动。教师还需要通过师师和的方式,让学生在其他的课程里,也进行描述、观察、以及做记录的实践活动。

对于提出问题的训练,作为教师,在学期初,教师要为学生示范性的提出一些恰当的问题,以便于学生模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安排特别的时间来练习怎样提出问题以发展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每个学习活动结束时,教师要留出一些时间来给学生练习提问。随着学生提问能力的提高,在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学生还需学习怎样将问题进行分类。

在专项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注意科学语言的应用。

对于学生开始探究科学主题时,在启始阶段有一个常规模式——做、谈、思、写。

(六)让学生经历长周期科学探究活动的策略之一

通过发展学生成为优秀探究者所必须的能力来实施长周期科学探究活动的有效策略之一。

实施这一策略,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分别练习这些过程技能,如科学探究始于细致的观察,因此。教师要设计一定的教育载体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质疑是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中心环节,教师因对学生提问的技巧进行专门的教学。……以此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观察者、善于提问的学生等等。当然,在真正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这些技能是要综合运用的。

科学探究并不完全是学生的自发活动,事实上要有组织的多。教师必须依靠一个有组织的团体,还必须考虑在探究活动中的每一步自己应该怎么做。

TOP
4#

《一杯水的观察》课堂实录

上虞市滨江小学  林建锋

 

内容说明

《一杯水的观察》是教科版三上科学教材“水单元”第一课内容。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运用感官(眼、鼻、舌、手、耳)观察水,尝试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从而体验到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感受水与其它液体的不同之处;并使学生明确科学研究要尊重事实,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意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观察苹果模型,引导学生求真

老师:(出示一个塑料苹果)谁来描述一下这个苹果?

学生1:又大又红的大苹果。

学生2:红中透白的大苹果。

老师:请大家闭上眼睛,用鼻子深深地闻,你闻到了怎样的气味?(教师拿着苹果绕教室一圈)

学生1:一股淡淡的香味。

学生2:好像有暗香。

老师:谁想摸摸这个苹果?(请两位学生摸苹果,学生摸过苹果后又用鼻子闻了闻。)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1:好像没有香味。

学生2:这个苹果是假的。

老师:(一边用手敲苹果一边说)是呀,这个苹果是假的,根本没有香味。为什么有些同学刚才会“闻”到香味呢?

学生1:可能是他们乱说的。

学生2:我们没有乱说。我常吃苹果,苹果是有香味的,再说这个苹果很逼真,所以我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个苹果是有香味的。可能是杯弓蛇影了吧!

老师:说得真好。(奖励科学家名片)同学们有什么感想?

学生1:不要被事物的表面现象给欺骗了。

学生2:哪怕是熟悉的事物,也要仔细观察后,才能下结论。

学生3:学习科学,一定要以事实为准。

评析这是一个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经典设计。它能使学生意识到即使是最普通、最熟悉的东西,也要经过实实在在地探究后才能下结论。这种意识也是观察熟悉的水所需的,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探讨观察顺序,尝试有序探究

老师:今天,我们要来研究水。(教师向杯中倒水)对这样一杯很熟悉的水,同学们想怎样来观察?请各小组讨论一下。(教师板书课题,学生分小组讨论观察方法。)

老师:谁来介绍你们组的观察方法?

学生1:用鼻子闻。

(教师贴“用鼻子闻”的卡片)

【评析】“卡片”的使用为的是方便观察方法的重新排序。

老师:(把杯子递给学生1)你来闻闻看。

学生1:直接用鼻子闻杯中水的气味。

学生2:不能这样闻。

老师:你能给大家示范一下吗?

学生2:将手放到杯口上方并挥动几下,用鼻子闻飘过来的气味。

老师:(奖励科学家名片)这是科学研究时闻气味的方法。当我们不知道一样物体是否有毒时,咱们就应该这样闻(教师示范闻气味的方法)。请每位同学照这个样子试试看。(学生学做闻气味的动作)

老师:还有其它的观察方法吗?
                

学生1:用眼睛看。

学生2:用手摸。

学生3:用舌头尝。

(教师先后把相关卡片一一贴在黑板上)

学生4:用耳朵听。

老师:(把“耳朵听”卡片贴上)今天听水的声音时,可以这样听(教师摇晃瓶子)。面对这么多的观察方法,我们按照闻、看、摸、尝、听的观察顺序一步一步地来观察,可以吗?

学生先是齐声说可以,几秒种后学生中有议论说不可以。教师请认为不可以的同学说说理由。

学生:“用手摸”排在了“舌头尝”的前面,水摸过后再尝味道,不太卫生。

老师:他想得真周到。(奖励科学家名片)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排序,使学生意识到同样的观察活动,顺序不同,效果不同,研究顺序的确定大有学问。

老师:(老师重新调整观察顺序。调整后的观察顺序为鼻子闻、眼睛看、耳朵听、舌头尝和用手摸。)下面,我们就按照这样的观察顺序来观察一杯水,在观察的时候,老师有三点要求:一是你观察到什么,就记录什么;二是实验时声音尽量要轻;三是注意不要把水洒出来。请各组材料员上来领取材料,领到材料的小组可以开始研究了。

【评析】三年级的学生接触科学课不久,没有教师有效指导的自主探究活动大多会演绎成没有探究深度的活动,多半会出现学生只关注自己的探究而不顾及对他人产生影响的现象。探究前的教师有效指导显得至关重要。

学生领取实验器材(每生一只一次性透明塑料杯,每组一瓶盖子已经打开过、包装纸已经撕掉的矿泉水,每组一张记录表)后活动,教师巡回指导。整个观察活动持续10分钟。

【评析】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尽情的探究。

老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1:眼睛看,有好多不同的形状。(学生给瓶子摆出几种不同的状态)

学生2:我们观察到了水会流动,水还会把东西放大。(学生把手指放在水中,发现手指明显放大)。

学生3:水是白色的,是透明的。

老师:(教师取出一杯牛奶)它是什么颜色?(白色)那这杯水是什么颜色?(无色)(教师板书:无色)(拿起一杯牛奶)透过这杯牛奶,你能看到林老师的手指吗?(不能)透过这杯水,能看到林老师的手指吗?(能)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牛奶是不透明的,水是透明的。(教师板书:透明)

老师: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1:耳朵听,有哗啦哗啦的声音。

学生2:这样听的话(学生将耳朵贴在杯口上),还有象海水翻动一样的声音。

老师:这其实不是水的声音,而是空气流动产生的声音。

学生3:水摇一摇就会有声音,摇好以后就会有小气泡。

老师:他把“听”和“看”这两种观察方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用。(奖励科学家名片)继续我们的交流。

学生1:我闻到了凉凉的气味。

老师:凉凉的是冷热的感觉。

学生2:我闻到了淡淡的气味。

老师:同学们,淡淡的气味说的正是气味不明显。一般的,纯净的水是没有气味的,我们可以把没有气味称为无嗅。(板书:无嗅)继续我们的交流。

学生1:舌头尝起来,感觉水比较清凉,淡淡的。因此我觉得水是没有味道的。

老师:说得真好。(板书:无味)

【评析】探究的深度决定着研讨的层次,研讨的层次影响着探究的收获。教师不是答案的提供者,而是矛盾的挑起者,同时也是学生解决矛盾的“拐杖”。

三、采用对比研究,感受水的特性

老师:这么一杯普普通通的水,同学们居然有这么多的发现,不简单。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出示等量的小半瓶水和小半瓶油)待会儿,我要请一位同学上来,他闭上眼睛后,老师用同样的力度先后摇这瓶油和这瓶水,请他用耳朵来区分哪一瓶是水哪一瓶是油?谁想试一试。(学生争先恐后地想试一试)

【评析】利用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来开展水和油的比较活动,使学生在游戏的同时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掌握了科学知识。

老师请一位同学上台,用同样的力度先后摇动油和水,学生成功地用耳朵区分出了水和油。

老师:同学们想不想试一试啊?(想)可是,老师只为每个小组准备了这样一瓶油(举起小半瓶油),能做这个游戏吗?

学生1:能。可以利用刚才发下来的那瓶水。

老师:你觉得瓶子里放多少水好呢?

学生1:必须跟油一样多,这样才公平。

老师:说得真好。(奖励科学家名片)

【评析】控制变量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内容。这样的设计,既实现了实验材料的深度利用,同时这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有显著作用。

老师:请各组材料员上来领取材料,领到材料的小组可以开始游戏了。

学生游戏,教师巡视,游戏持续3分钟。

老师:游戏结束的小组请把实验材料放中间。同学们,为什么耳朵能区分水和油?

学生:因为水和油发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水的声音比较清脆一些,油的声音相对厚重一些。

老师:精确的概括。(奖励科学家名片)刚才,我们用“听”的方法来比较油和水的不同,同学们还有其它的比较方法吗?

1:用“看”、“闻”的方法进行比较。

2:用“摸”的方法进行比较。

3:还可以用“尝”的方法进行比较。

师:很好。你们觉得在比较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1:不要把筷子戳到另外同学的眼睛里。

老师:对,要注意安全。

学生2:声音要轻一些,不要把油洒出来。

学生3:要注意比较的顺序,要把“摸”放到最后。

老师:那好请各组材料员上来领取材料(每人一只杯子、一根筷子),领到材料的小组可以开始研究了。

学生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和油,教师巡回指导,活动持续5分钟。

老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同学们又有了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1:用手摸,油滑滑的,比水滑多了。

学生2:用舌头尝,水无味,油有一种怪怪的味道。

学生3:水是无色透明的,油是黄色透明的。

学生4:油用力摇过后,用眼睛看,油里面好像有成千上万个小气泡。

老师:是因为空气和油混合的缘故。

学生5:不管是把水放入油中还是油放入水中,油始终浮在水面上。

老师(举起大拇指):新发现。

【评析】学生的一个个发现标志着学生观察能力的显著提升,而这正是基于有效的活动安排。

四、引发更多疑问,倡导探究无墙

老师:同学们的表现真让老师佩服,让我们用掌声表扬自己。老师这里有一道难题,大家想不想试一试?(想)(教师同时出示醋、纯净水、河水、饱和盐水溶液、可乐)这五杯液体,其中有一杯是可以饮用的水,我们打算怎样找?请各小组讨论一下。(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老师:哪个小组来介绍一下你们的方法?
            
(老师请一个小组上台)

学生15号杯不是水。我用的是排除法,因为,这杯液体不是无色的。

学生23号杯也不是水,它很浑。

学生3:(用规范的动作闻1号杯)1号杯有酸酸的气味,可能是醋。

老师:真厉害。(学生4用眼睛看、鼻子闻的方法观察了剩下的两杯液体。)

学生4:看不出,也闻不出,用嘴巴尝可以吗?

老师:你认为可以吗?

学生4:让我试试吧。

讲台下的学生1:不可以的。万一有毒呢。

学生4:那我用手摸摸看。

老师:对于不知道的物体,能不能直接用手摸?

讲台下的学生1:好像不行吧。

讲台下的学生2:有些液体是有腐蚀性的,不能随便用手摸。

老师:(把科学家名片奖励给讲台下的学生2)那我们怎么来区分呢?(学生一片寂静)

老师:看来,根据我们现在掌握的方法,还不能找出哪一杯是水。这样吧,老师将这两杯液体留在我们班,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去思考一下,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区分它们?其实,区分它们的方法是很多的。

【评析】让下课的铃声成为学生新一轮探究活动开始的号角。

【总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一杯水的观察》一课,较好地落实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科学探究思想,充分展示了“站在儿童的角度引领科学探究”的教学设计意图。

本课先后通过“观察苹果模型,引导学生求真”、“探讨观察顺序,尝试有序探究”、“采用对比研究,感受水的特性”和“引发更多疑问,倡导探究无墙”四个主题活动,让孩子们亲历具体的科学活动,并把科学探究活动渗透在一定的游戏式活动中,符合学生的心理,也符合小学生科学学习的规律。同时,教师用科学家名片这种新型的评价方式来表扬激励学生,使学生更积极更大胆的去探索。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和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说明本次教学活动是非常成功的。

TOP
5#

成长记录  激励增知  促进合作

——“科学家名片”的实践与思考

上虞市滨江小学  林建锋

上虞市阳光学校   

2004年10月起,“在科学中实施发展性评价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推出了“科学家名片”这种对学生科学学习独特而崭新的评价方式。“科学家名片”,这一全新而充盈现实意义的评价方式,如同评价领域的一缕新风,在推行至今的近一年时间里,赢得了媒体极大的关注——2005年1月15日,浙江省《教育信息报》发表题为《“名家名片”能励志——上虞滨江小学德育见微识著》的报道,《上虞日报》、《绍兴晚报》等多家媒体对此也作了报道;学生热诚的欢迎——收集名片、交流名片在我校学生中巍然成风;兄弟学校的积极推广——现今上虞市阳光学校、金近小学、章镇镇小等多所学校已经尝试使用名家名片,市外的一些学校如杭州崇文实验学校等也开始试用名家名片。

“科学家名片”这一评价方式为何具有如此魅力?

一、“科学家名片”界定解释

如今,我们已拥有多种多样的评价手段,但绝大多数手段多为单方面评价,动机又为单纯的激励性,如奖智慧星、金银铜卡等,而“科学家名片”是一个集欣赏、增知、成长记录于一身的评价手段。这个评价手段是我们在实施发展性评价的研究过程中逐步探索出来的一种新的教育评价手段。

“科学家名片”的规格与一般的名片相同,分为七大板块:

“简介”,包括科学家的照片、姓名、出卒年代、主要头衔及所在国家或地区;

“杰出成就”,简要介绍该科学家的主要贡献及杰出成就;

“名言”,最能反映该科学家精神的名言名句;

“我心飞翔”,用以记录学生对“科学家名片”上科学家的评价;

“获卡原由”,让学生记录在什么情况下获得了这张名片;

“获卡人”,首获卡者签上自己的姓名;

“持卡人”,同学间交换名片后,最终拥有者签上姓名。

二、“科学家名片”设计思想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等理念日益为老师们所接受,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线教师也正大力实践着这样的教育理念。而作为新课程改革重要组成部分的评价改革,也日益受到关注,评价也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瓶颈。根据新的课程改革的要求,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从甄别式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应强调评价的诊断功能和促进功能,更注重学生发展的进程,把重点放在纵向评价上。

《科学(3—6年级)课程课标》中还建议我们在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时,可以采用建立成长记录袋的方式,以反映学生学习的进程,以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可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成长记录袋的各种价值很难在短期内呈现。因此,课题组在研究成长记录袋的基础上,强化了激励功能,融入了欣赏增知功能,推出了“科学家名片”这种评价手段。“科学家名片”集中体现发展性评价的理念,具有“成长记录”、“激励增知”、“促进合作”等功能,最终实现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基,此外,科学家名片真正实现了操作简便、适用性广的优点,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

三、“科学家名片”使用要点

“科学家名片”操作简便。教师只要先制作好相应的“科学家名片” (如果实现资源共享,将更为便捷),然后将“科学家名片”奖励机制向学生说明,如在什么情况下学生将会获得奖励,得到奖励后学生可以怎样来进一步的发挥名片的功能等,剩下则都是学生的事了,而老师只需考虑在期末如何对学生进行总体评价就可以了(我们把学生取得“科学家名片”的情况,纳入科学特长生评比。),而且根据课题组近一年的实验情况,同学们都能按要求填写好“科学家名片”上的相关栏目,并把“科学家名片”学习好、交换好、收藏好。

“科学家名片”适用性广。它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例如当学生的发言具有建设性、创造性时教师在口头表扬的同时还可以奖励一张“科学家名片”以示高度肯定;又如教师可以通过分发“科学家名片”来及时调节课堂氛围(如课中出现了冷场,教师可以奖励名片来表扬举手且发言较正确的学生,以促动其他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学生在经历一个探究活动后不能很快的静下来,可快速奖励静的最快学生或小组,以加快教学组织节奏。)。“科学家名片”还可以奖励给课前学习材料准备充分的学生。“科学家名片”还可以奖励给那些专题性、研究性作业完成好的学生;可以奖励课外自主进行研究的学生……总而言之,学生只要在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等方面有好的表现,都可以得到科学家名片。

四、“科学家名片”价值评估

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的发展。” 作为一种评价学生的全新方式——“科学家名片”,对学生而言,它具有成长记录、激励增知、促进合作等作用。

1、成长记录

“科学家名片”是评价的一种手段,对学生而言,名片则是自己成功的标志。我们让学生在“科学家名片”上记录下自己的“获卡原由”,以此来显示学生学习中持续进步的一个个足迹,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进一步发展,同时它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正如一位学生在一篇作文中所写的,“我喜欢‘科学家名片’,这里有‘获卡原由’,老师让我们写下我为什么能获卡的原因,有空我就会拿出来看看我在科学课中的优异表现。”

2、激励增知

“科学家名片” 设计美观,欣赏性强。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了解了古今中外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和近在身边的知名科学家(至今,课题组已经先后推出三套科学家名片,其中有一套主题为“上虞乡贤之科学家系列”。),增长了知识,增强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可以设想,如果小学六年成为学生收集“科学家名片”的六年,那将是学生了解更多科学知识的过程、了解科学史的历程。“ ‘科学家名片’小小的很可爱,我一定要收集好。在下课的时候,我们常常在比谁认识的科学家多,真好玩。”很多同学如是说。同时,由于“科学家名片”中设有科学家的“杰出成就”、“名言”、“我心飞翔”
        
(学生在获取“科学家名片”后需在“我心飞翔”中描述自己对这位科学家的评价。)等栏目,使学生在观赏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树立榜样,并以此来激励自己进步。“‘科学家名片’中‘我心飞翔’栏目中记录着我对科学家们的评价,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努力的目标。”有的同学在日记中这样写到。

3、促进合作

一张张设计精美的“科学家名片”,十来张一套,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收集欲望,形成良好的收集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之间会相互交换他所没有的名片,名片的所有权在交换过程中转换了,同时,学生在相互交换名片的过程中,宣传了自己的成绩,也了解了同学的优点,这不仅扩大了学生获得更多不同名片的可能,也发展了学生间的合作意识。学生良好合作意识的培养在“无心插柳柳成荫”中实现。基于上述认识,课题组在名片中有意识的设计了“获卡人”、“持卡人”栏目。同时为了获得“科学家名片”,同学间尤其是各学习小组内定会很好的合作。

 “科学家名片”这一科学、独特而颇具实践意义的评价方式是课题组在探索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新评价方式的一次崭新的尝试和饯行,是对学生科学精神养成的真诚激励,是对学生科学品质成长的悉心呵护,它将不断感召在科学精神涵养下的广大师生,用其间闪发出来的熠熠光辉烛照广大师生的科学人生。我们将继续大胆实践、认真总结、不断反思,进一步修整、完善和圆满“科学家名片”这一我们期待成功的评价方式。

 

备注: 本文发表于2005年9月的《科学课》杂志。

TOP
6#

从在菜地里研究蜗牛谈起……

上虞市滨江小学    林建锋

一、教学记录:

    教学《蜗牛》一课时,我利用了科学课时间,让学生带着放大镜、镊子、瓶子、塑料袋等实验材料和苹果、面包、菜叶、猪肉等食物到菜地里自行研究。

    我把同学们带到菜地里,说清本节课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注意点,就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起来。

不到五分钟,每个小组都捉了十只以上的蜗牛。我提议同学们到田埂上研究蜗牛。很快的,同学们都找到了自己的研究领地,投入的研究起来。顿时田埂上活跃起来,争吵声,辨论声,尖叫声交织在一起,兴趣无比浓厚。

10分钟后,我要求各个研究小组把观察到的现象都提出来。学生的观察出人意料:

我们组研究了蜗牛爬行的特点。他们把蜗牛放在一张白纸上,发现了蜗牛爬行的痕迹。

我们组研究了蜗牛喜欢吃什么。当苹果、面包、菜叶、猪肉等食物放在蜗牛面前时,有五只蜗牛爬到了菜叶上,有三只蜗牛爬到了苹果上,有一只蜗牛爬到了面包上,有一只蜗牛闻了闻猪肉的气味,有爬回到菜叶上。

    我们组发现蜗牛壳上的螺旋有的是顺时针的,有的是逆时针的。

    我们组研究了蜗牛是怎样寻找食物的……

我们组研究的是蜗牛是用身体的哪一部分吃食物的……

……

二、思索:

“为了按照‘科学’的本性和儿童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从而加强小学的自然科学教育,教材和教法就需得作相应的改革。”(刘默耕语)我们以此为指导,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针对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教材实际,结合本地实情,开展了科学课室外教学研究。实验开展以来,学生对室外学习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真正体会到回归大自然的乐趣。自实验开展以来,同学们无论是知识、能力,还是在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上,都有显著性提高。

一年多的实验告诉我们,进行室外教学,要十分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策略的应用,以达到发挥室外教学最佳效益之目的。

(一)室外教学内容选择原则

    1、可行性。可行性是进行室外教学的前提。某一教学内容只有同时具备教学时间可行、教学投入可行、教学场所可行,才能说它具备了室外教学的可能性。

    2、典型性。室外教学的特殊性(组织难度大、教学投入多……)决定了进行室外教学的总量应严格控制。教师在最终确定哪些内容进行室外教学时,一定要比较哪一教学内容更具“典型性”。“典型性”应从对某一教学内容采用室内或室外教学的“能否替代”、“学生发展状况”、“对今后学习的指导意义”等几个层面去把握。

二)室外教学实施策略

    室外教学就其本质,仍是班级授课制下的课堂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由于室外教学的特殊性,如天气状况、周边环境等对教学影响甚大,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尤其要在安全性、灵活性、效益性上作好文章。

    1、安全性。室外教学比室内教学安全系数低是由教学环境变化、学生心理变化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在实施中,我们一是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二是强化班干部作用;三是精挑细选室外教学场所;四是为每次室外教学配备两位教师(一位组织教学,一位协助管理),加强对学生室外学习的全程管理。

    2、灵活性。室外教学的灵活性,包括教学时间灵活性和教材处理的灵活性。教学时间的灵活性,一是不被40分所束缚,在控制学期科学教学活动时间的前提下,教学时间由教师自主决定。在实施中,我们采取“教师预计室外教学时间→向教务处申请→组织室外教学”的程序解决教学时间问题。如《蝗虫》一课,我们与体育老师一同行动,通过科学老师的教学来引导学生观察蝗虫,而体育教师则与同学们一同模仿蝗虫弹跳。二是根据实际情况提早或推迟某一内容教学时间。

    3、效益性。试验初期,我们发现,学生在探究时场面热烈,但研讨时常不得要领,经常造成不应有的时间浪费。怎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益?我们的做法是:

  ①成立学习小组,加强组内合作与组际合作。

  ②优化教学媒体。教师使用话筒,保证学生能清晰的听到教师讲的每一句话;及时出示挂图,以落实知识重难点;提供学具,保证学生探究活动持续深入。

(三)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发挥室外教学的优势

    1、开放性。在室外,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学生活动是开放的,教学组织、教学要求、教学时间都是开放的。学生在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学习,他们的思维开放,教学结果必然开放。

    2、直观性。此时,蜗牛的一切尽在学生眼前,他们 “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双手来做,用自己的头脑来想”(郭沫若语)。这是任何一种教学媒体所无法替代的。

    3、自主性。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可以坐着、蹲着、趴着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任何问题;同学们可以互相研讨,也可以向教师请教。在这种自主学习中,学生随时都可能迸发创造的火花。

    4、协调性。大自然是“百科全书”,而要读懂这本“百科全书”,学生必须全身投入,细心观察、积极动手、潜心思考。真正实现了“知识、能力、兴趣”的统一,促进了学生的协调发展。

TOP
7#

 推行发展性评价报告单的尝试与体会



上虞市滨江小学 林建锋

评价是制约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瓶颈所在,评价方式不改变,评价策略不多元,那么传统教学的坚冰就不会有任何的松动。作为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重要方式的小学生发展性评价报告单,对促进学生全面和谐而有个性地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自2002年底起,上虞市滨江小学对传统小学生素质报告单进行改革,实施小学生发展性评价报告单。



一、让学生在激励声中成长——激励性评语

新课改之前,很多教师写的评语普遍存在“盖棺式”、随意定性、上纲上线式的特点。 “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首先要把学生当作“真正意义上的人”。我们大胆改革,变过去的操行评语一栏为若干个存在递进关系的激励性评语,即“成长的喜悦”和“成长建议”。它也容纳了“我的喜悦”、“爸爸妈妈的喜悦”、“老师的喜悦”。激励性评语记录了学生各个方面取得的成功,如比赛获奖、作品发表,甚至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学生们收获着成功的喜悦,学生沉浸在被赏识的感动中。

“我更讲文明、更懂礼貌了。”“我学会关心别人了。”“我更积极自信了。”“我当上了小队长”……他们的心中充满了自信。

“孩子,你懂得去关心大人了,能为他人着想;你能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你独立了。”……他们成了家长心中的骄傲。

“看着你优美的舞姿,我们陶醉着;听到你获全国奖了,我们为你喝彩。”这是语文老师真诚祝福。

“柔弱的小手居然能让航模舰过关斩将,独占鳌头,你真了不起!”这是科学老师由衷的祝福。

学生们在成功的喜悦中成长,他们是快乐的,他们也是自信的。

成长建议寄托着的是老师的期待之情、火热之心;成长建议更是点燃了学生心中成长的明灯。那里,我们看到的是这样的评语——“暂时落后的成绩,并没有影响你在老师心目中刻苦努力的印象。你的表现无愧于自己,也无愧于家长和老师;而且我们始终坚信:持之以恒,你将是成功者。”

一位曾经对自己孩子几乎绝望的家长看了儿子的发展性评价报告单后在“诚挚回音”中这样说:“未见面仍觉得仿佛看见你灿烂、生动、亲切的笑脸。过去的一年离不开老师的支持与帮助。孩子的快乐和每一滴进步浸注着老师的心血。从他平平的成绩中,看到孩子在进步、在成长,那份失落与无奈中又燃起了希翼。我不再气馁,老师同样也对他充满着希望,因为他是个好孩子。我们会加油!!!”

二、我是重要的,我是快乐的------ 特长生评价

“三好学生”等一些评价激励机制的目光主要集中在少数尖子生身上,在少数学生受到鼓励的同时,大多数孩子却经受着失败和打击。2002年以来,我校开展了校级、班级两级特长生评比活动。特长生评比增强了学生的成功体验,有利于帮助孩子认识自我,树立自信,使孩子们得到了健康、全面的发展。

“特长生评比”也就是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特长和优点,设立若干他们感兴趣的荣誉称号,并制定有利于孩子发展的评比细则,让孩子们对照细则,自主申报各荣誉称号,经考评组考评合格后,授予荣誉奖章的一项活动。

我们通过“征集特长称号----制定评比细则----确定评比程序----设计制作特色奖----开展评比活动”这样五个环节来实施。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评价过于注重甄别、选拔的功能,要发挥评价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为充分激发学生对于特长生的兴趣和自觉参与的主动性。我们向全校学生征集孩子们自己喜欢的荣誉称号,最后设立“九小”特长生荣誉称号。思想素质方面有“礼仪小标兵”;科学文化素质方面有“学习小博士”“写作小行家”“电脑小专家”;身体素质方面有“运动小健将”;劳动技能方面有“工作小强人”;个性品质方面有“环保小卫士”;审美素质方面有“书画小能手”“歌舞小明星”等。当然,这些荣誉称号并非一成不变,各班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确定各自富有特色的荣誉称号。设立了荣誉称号后,学生还不明确究竟该怎样努力,达到了哪些要求才能被授予这样的荣誉称号,因此,还必须制定适合孩子特点,有利于孩子发展的评比细则,给孩子们明确努力的方向,然后确定评比程序,按照学生自主申报----多元评价----颁发奖章这样三个环节进行,接着设计制作特色奖章,把孩子自己设计的奖章挂在孩子们的胸前,对孩子们产生的激励作用确实不小。最后开展评比活动,班级特长生每月评比一次,校级特长生每学期评比一次。两次获得班级特长生荣誉称号的拥有校级特长生评比资格。

学生是最天真,最可塑造的。只要给学生一个机会,他会给你意外的惊喜。通过开展班级特长生的评比,我们看到孩子沉睡的自信被唤回了,孩子积极向上的劲头被激活了。他们既客观地看到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也欣喜地发现着他人的长处,他们在快乐的竞争中不断感受着“我是重要的,我是能干的”。我们欣喜地看到了“特长生评价”让成绩优秀的学生学会重新审视自己;让失去自信的孩子学会欣赏自己;让更多的孩子学会欣赏他人。

三、多维评价,自主发展——学科素质·品德素养评价

(一)学科素质评价

学科素质评价既渗透了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要求,关注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又融入学习能力,探究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使学生获得比较全面的反馈信息,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此外,再通过家长的反馈意见,对学生的现有发展状况形成共识,从而促进孩子进一步提高和发展。在操作过程中,我们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将日常评价、阶段评价和期末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期末评价中日常表现和作业、平时测试以及期末测评各占一定比例。促使学生和家长不再只关注期末考试,而关心学生平时的发展。在评价学生时,我们既关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品德素养评价

我们力图改变过去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做法,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特别是自我评价,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对小学生进行全面素质评价时,我们采用星级表示,用颗颗闪耀的红星来报告、反馈学生的各项素质发展水平。

四、结论

1、报告单实现了一个突破,完成了三大改进。小学生发展性评价报告单以小学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为依据,制定了切合儿童发展实际的评价目标、评价标准。此外,我们对报告单还做了如下改进——对界面做了改进,小学生发展性评价报告单正反两面三折彩印,图文并茂,印刷精美,使人赏心悦目,它成为了孩子成长历程的收藏品;对呈现形式上做了改进,使其更具有人文性,让温馨的话语充满字里行间;对内容反馈设置上做了改进,凸现了学校特色和学生个性,使其更能体现学生的“成长足迹”。小学生发展性评价报告单已成为学校向社会、家长汇报学生综合素质的一扇窗口。

2、报告单的设计思路凸显人文关怀,关注学生发展。小学生发展性评价报告单以突出个性,凸显特点,关注发展为依托。它体现了评价的全面性,发展性评价报告单对学生的品德素养、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生活劳动素质等进行全面评价,更可贵的是它对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作了一定的评价,有利于引导学生个性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它体现评价的发展性,发展性评价报告单实行等级制和星级制,对学生进行模糊评价,只反映学生素质的一定发展阶段,更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它体现评价的自主性,发展性评价报告单采取自评与生评、家长评、教师评相结合的办法,将评价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我反馈调整,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激励性的评语,充分肯定学生个性中的积极因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不断进步的动力。

TOP
8#

两节省长工程录像课的评课稿  2006-10-26 21:11:37

 老师们好!
首先,让我们一同来看看《机械和工具》单元的整体情况。
工具的发明和使用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从了解和研究我们身边的机械和工具入手,其中既有学生们熟悉的镊子和小刀,又有不太常用的滑轮和令他们惊奇的“大力士”起重机……教材这样的内容安排,主要是引领学生去发现和思考机械和工具的相关问题。
对简单机械的功能和基本原理的认识无疑是“机械和工具”单元的重点。这既是本单元要讨论和研究的探究问题,也是学生们所要经历的科学认识和探索的过程。
正是根据“让学生亲历科学认识和探索”这一理念,本单元安排了循序渐进的八个教学内容。
1、我们常用的工具 1课时
2、打开盖子的工具 1课时
3、杠杆的研究 1课时
4、螺丝刀里的科学 1课时
5、动滑轮和定滑轮 1-2课时
6、起重机 1课时
7、在斜坡上 1课时
8、我的自行车 3课时
实施这8个教学内容,共需10个课时以上的时间。也就是说,本单元将让孩子们经历近一个月的科学探究活动。
这8个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教学层次:
第一层次——初步感知层次
《我们常用的工具》是六上教材第一节课,属于初步感知层次。应该实现起始课、导入课、准备课的功能。
教学建议:
首先,教师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试用多种工具去取螺丝钉与铁钉,细细体会不同工具的独特作用,以培养学生对工具研究的兴趣。
其次,训练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最好能够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亲历制订研究计划的活动。这样做,一是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研究的有效性,更重要的是,为后续课程的深入研究做好准备。
第二层次——各种常见机械的功能和基本原理的主题研究层次
第二层次内容较多。包括六个主题的研究内容。其中
《打开盖子的工具》、《杠杆的研究》是探究杠杆的功能和基本原理;
《螺丝刀里的科学》是探究轮轴的功能和基本原理;
《动滑轮和定滑轮》、《起重机》是探究滑轮和滑轮组的功能和基本原理;
《在斜坡上》是探究斜面的功能和基本原理。
第三层次——综合应用层次
《我的自行车》属于综合应用层次。《我的自行车》这一内容教学目标的达成,不能孤立地认为是在一节课内完成的,它是对整个单元梳理的结果,是单元结构意义的体现。
对于本节课,我建议——
自行车的研究是一项长期的观察活动,可以提前到“在斜坡上”之前就开始执教《我的自行车》的第一课时。也可以在先完成《我的自行车》第一课时的教学后,先上几节下一单元的内容,留给学生一定的利用课后时间自主探究的时间。
本课的教学时间教师可以自行安排。一般的,用3课时完成本课的学习是比较合适的。三个课时的主要任务分别是:第一课时观察自行车上应用了哪些简单机械原理;第二课时重点研究自己感兴趣的机械问题,成立研究小组,制订研究计划,并开展研究活动,并利用课后时间继续实施研究计划;第三课时研究成果的展示、交流、评价。

本单元拍摄的两节录像课为《打开盖子的工具》和《螺丝刀里的科学》,下面,我对这两节课做一简单的介绍,并对这两节录像课进行点评。
《打开盖子的工具》这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这样的——
在前一课感性认识和初步探究的基础上,本节课,在打开油漆桶和打开一瓶饮料的活动中,让学生认识两种不同类型的杠杆,归纳它们的共同特征。接着,期望学生们能根据活动的现象和结果,以及联系生活中的杠杆,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
我认为,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突出科学概念的落实
本课涉及的核心概念是杠杆。作为教师,应该明确,教材选择打开油漆桶和打开一瓶饮料这两个活动是精心选择的,这两个活动只包含杠杆这一种机械原理,并且恰好是省力杠杆的两种形式。因此,老师在示范打开一瓶饮料时,一定要注意打开的方法(出示两种不同方法的照片)。教材希望通过这两个有结构的活动,学生对杠杆的重点、力点、支点会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继而形成杠杆的概念。
我建议,不管是让学生动手尝试打开油漆桶,还是开展“打开一瓶饮料”的探究活动,都可以让学生通过画图的形式进行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研究方法上经历了化繁为简的变化,把生活中纷繁的现象以简单的图示来抽象概括。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黄富强老师执教的《打开盖子的工具》。本节课,黄老师用36分钟时间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体现了效益。
首先,成功落实科学概念。
本课涉及的核心科学概念是杠杆。为了落实这一科学概念,黄老师通过让学生体验徒手打开盖子和用螺丝刀打开盖子的比较实验感知杠杆,通过找一找、说一说、画一画的方式让学生内化杠杆概念的内涵。尤其可圈可点的是,黄老师匠心设计了让学生用两种方法打开饮料瓶,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杠杆的内涵。 至的说明的是,黄老师在落实杠杆概念的过程中,让学生读一读概念的方式落实。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这里的应用是合适的。科学教学并不排除有意义的识记和必要的巩固。
其次,运用学生认知特点认识杠杆。
本课在前一课感性认识和初步探究一些工具的基础上,通过三个活动:打开奶粉桶、打开一瓶饮料,联系生活中的杠杆,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认识杠杆的。而这三个活动并不是并列的、重复的活动,而是层层递进、不断建构的。教学中我通过打开油漆桶感知杠杆,通过打开饮料瓶应用杠杆,通过寻求用其他方法打开饮料瓶将杠杆知识的应用进一步提升!并通过挑战活动让学生寻找不同杠杆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认识杠杆的活动更上层次!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中的杠杆,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将问题带到课外!
同时,黄老师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实验要求采用了让学生自己默读的方式,这样的方式是适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的,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有帮助的。
再次,巧妙回避相关问题。
我们注意到,黄富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回避了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其中之一就是回避了教材中提出的用字母F表示力点、字母L表示重点、字母E表示支点这一内容。之所以回避,是因为初中教材中用字母A表示动力作用点、用字母B表示阻力作用点、用字母 O表示支点。这样的回避是思考的结果,是有内涵的回避,是有价值的。
最后,我想指出的是,每个小组打开1瓶或者两瓶可乐,虽然教学成本增加了,但是我们发现,学生不是一下子打开可乐瓶盖,而是有一个过程,这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物有所值。事实上,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带可乐。
当然,在本节录像课中老师表现得有点心急,存在着几处口误。例如,教师说,榔头只有在把钉子这一情况下,才是应用了杠杆原理。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螺丝刀里的科学》这节课。这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这样的——
教材利用螺丝刀这个典型且又在生活中常见的轮轴, 通过引领学生从粗柄的螺丝刀能更容易起出螺丝钉的事实中去研究“螺丝刀里的科学”,知道螺丝刀是一种轮轴。通过轮和轴上作用力的差异比较、小个子战胜大力士的游戏、在大小不同的轮和轴上挂上重物的研究,发现了轮轴的原理,并认识到原来轮轴也是一种杠杆。明白轮轴的工作原理后,再找一找,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应用了轮轴。
有时候,一些好材料就能决定一节好课。在实施本课教学的过程中,建议老师们要把优化教具作为重点。
在教具优化的问题上,吕文焕老师执教的《螺丝刀里的科学》这一课非常出色。
第一,利用组合型螺丝刀这个材料进行导入,不但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螺丝刀的构造,为后续的构造认识作好铺垫,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寻螺丝刀内在科学的兴趣,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第二,在“螺丝刀吊水瓶”的游戏中,吕老师作了一个大胆的改进,增加了一种玩法:在轮上裹上毛巾,再转动轮吊起水瓶。虽然只用了毛巾这一种方便简易的材料,却达到了极为不错的效果。使学生在轮轴原理探究这个环节前,已对“轮越大越省力”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为后续探究打下基础。在轮轴原理探究环节后,又再次质疑:现在谁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轮裹上毛巾会感到更省力?从而达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
第三,在轮轴原理探究这个环节中,吕老师课堂中使用的实验器材设计得非常精妙,轮轴能一个一个往上套轮圈,真正做到了同轴不同轮。有了这样精巧的实验材料,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轮越大越省力的原理。材料在课的重难点突破起了关键作用。
其次,教材理解到位,活动改进得当。
在本节课中,吕老师对教材的理解是到位的,这主要体现在他对教材中几个活动的处理上:第一,先利用结合型螺丝刀,让学生发现只用刀杆很难取出螺丝钉,而当刀柄、刀杆组合成螺丝刀后却能轻松取出,激发了学生探寻螺丝刀内在科学的强烈兴趣。第二,吕老师安排了“比谁力气大”这一游戏。这样的游戏设计,是重视学生体验的体现。而且,通过两人一组,每组做两次,学生轮换握住螺丝刀的部位的设计,使学生不拘泥于成败本身,而是聚焦于原因分析。
第三,吕老师根据教材的意图,设计了用螺丝刀吊水瓶的游戏。这样的设计,学生从三次玩法中充分感受到了轮上省力、轴上费力,大大节省了原本探究的时间,从而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轮轴原理的研究上,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
尤其可圈可点的是,对于轮轴原理的研究,吕老师采用了大块的活动时间——共用了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一个接一个的持续探究;整体的讨论分析——多次实验,一次分析;适时的点评指导三大策略。这三大策略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最后,重视实践操作,体现学生主体。
科学教学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实践。吕老师在教学中安排了4次小组合作实践活动,并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有结构的材料,学生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感知了螺丝刀里的科学。整堂课吕老师还非常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一开始的取螺丝钉引出,到后续的几个探究活动。学生们在疑问、在思考、在讨论、在实践、在总结、在验证……学生们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正说明吕老师已经真正成为了整个活动的引领者、组织者,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了学生。
老师们,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更为开放的教学观念,做好更为细致的教学准备,为广大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在生活中学科学用科学。
TOP
9#

了解空气课堂实录
设计、执教:上虞市滨江小学  林建锋
一、设疑导入
师:林老师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教师演示漏斗能漏水)这是一个漏斗,把它放到瓶子上,加水,你看到了什么?
生:上面的水不会流下去了。
师:哎,为什么会这样呢?
生:因为瓶子里有空气。
生:空气在瓶子里面,把要滴下来的水全部挡住了。
生:因为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水就流不进来了。
师:很多同学认为水下不去的原因可能跟空气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空气。(教师出示课题:《了解空气》)
评:游戏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一开始就以一个“不会漏水的漏斗”的游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感受这一奇特的现象后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引起了学生与原有认识经验的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望。,为本节课的探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认识空气
师:研究空气,首先要抓到空气,那怎样才能抓到空气呢?
生:用手抓。
生:用油纸袋。
师:是用塑料袋抓,很好。
生:用嘴巴吸。然后闭上,嘴巴里面就充满了空气。
师:好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吹气球,气球里面就充满了空气。
……
评:空气其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林老师在这里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抓空气,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研究积极性,也进一步了解了学生对空气的认识。
师:其实,抓空气的方法很多,用塑料袋抓空气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教师演示用塑料袋抓空气,)面对这样一袋空气,同学们想怎样来观察呢?
生:在袋子上挖一个小孔,让空气流出来,感觉脸上怎么样。(教师板书:用脸感觉)
生:先用眼睛看看再用手摸一下。(教师板书:眼睛看)
生:用耳朵听听。
生:用鼻子闻闻空气是什么气味的。
师:我们可以用铅笔在塑料袋上戳一个小洞,闻闻空气的气味。板书:用鼻子闻。
评: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感受空气的性质,林老师要求在塑料袋上戳一个小洞用感官来充分感受。此时,林老师没有准备牙签、大头针等一些戳洞的材料,而是利用学生身边最为常用的铅笔,这虽然是一个细小的环节,但足以感受到老师对材料准备的用心。
师:还有其他研究的方法吗?
生:用手去摸摸。(教师板书:用手摸)
师:空气流出来后,我们可不可以用舌头去尝一尝。(教师板书:舌头尝)可能我们同学还有其他的方法,呆会儿我们也可以把它记录下来。板书:其他方法。
师:我们就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观察。请各组材料员上来领取材料。领到材料的同学可以开始研究了。
(教师分发材料)
(各小组开始抓空气,并观察抓到的空气。教师走下讲台,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
师:请同学们把塑料袋放中间。教师指黑板,我们按照这样的顺序一条一条来交流大家发现的结果。谁先来。
生:用眼睛看,袋里面好像没什么东西,而且能透过塑料袋看到对面的东西。
师:里面到底有没有东西?
生(齐):有。
师:什么?
生(齐):空气。
师:但是我们什么也看不到,我们能看到对面的手,说明空气是……
生(齐):透明的。
师:它有没有颜色?
生(齐):没有。教师板书:无色透明。
师:你说得很好,老师奖励你一张科学家名片。
评:奖励“科学家名片”的方式,在这里得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在得到了“科学家名片”后对后面的研究将更出色,而没有得到“科学家名片”的同学,为了得到它,也会更专心的进行研究,以能得到它。课堂上有好几处用到了“科学家名片”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师:有补充吗?
生:空气用嘴巴尝是有点甜的。
师:什么味道?
生:有点甜的。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用舌头尝空气是凉凉的,没有味道。
师:凉凉的是舌头对空气的感觉。这样吧,全班同学张开嘴巴,尝尝空气的味道。
(生张大嘴巴,尝空气的味道)
师:谁尝到了空气的味道?
生:空气是没有味道的。
师:对,因为气温比较低,它是凉凉的,但它是没有味道的。(教师板书:无味)
师:如果空气是甜的话,那我们就不吃糖了,多吸几口空气。
生笑。
师:鼻子闻,有什么发现?
生:有点清香的味道。
生:空气也是无味的。
师:跟前面的无味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鼻子闻到的是气味,所以我们认为空气是“无嗅”的。(教师板书:无嗅)
生:用手摸,是空空的。
师:你是怎么摸的?
生:戳一个洞,摸不到。
生:在袋子外摸,好象有股力量,如果袋子很紧的话,我怎么按也按不下去。
师:它也是有体积的对吗?
生(齐):对。
教师板书:有体积。
师:用手摸,还有什么发现?
生:没有固定形状的。
师: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用手按下去就变成另外的形状了。
师:说得真好。教师板书:没有固定形状。
教师奖励科学家名片。
师:我们用掌声表扬他。
学生鼓掌。
师:同学们还有什么其他的发现吗?
生:用脸感受,空气是凉凉的。说明空气会流动。
教师板书:会流动。
教师奖励科学家名片。
师:其他同学可能通过其他方法,还有另外的发现,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交流到这儿,好吗?
生(齐):好。
师:请大家把塑料袋放到抽屉里。
评:对材料的整理,老师也动了一番脑筋。
三、魔术:不会湿的纸
师:这么一袋普普通通的空气,同学们竟然有这么多的发现,林老师真为大家感到骄傲。让
我们用掌声表扬自己。
(学生鼓掌表扬自己)
师:下面,林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做魔术需要道具。水槽、水、杯子、报纸。魔术正式开始,我们先把报纸塞到杯子的底部,压紧,使它掉不下来,然后杯口朝下,竖直、缓慢的把整个杯子压倒水中,最后竖直向上取出。现在报纸是干的还是湿的?
生:干的。
师取出报纸,让学生检验。
师:同学们也想试一试吗?
生(齐):想。
师:老师有2点要求。第一,每个同学做一次;第二,每次只能使用一张报纸。能做到吗?请各小组组长把水槽放到桌上,请各组材料员上来领取材料,领到材料的小组可以开始试验了。
学生领取材料后开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魔术成功的同学请举手。魔术失败的同学也请举手。
师: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成功的同学想不想再做一遍啊,失败的同学想再给你一次机会吗?那这样吧,我们再来做一遍,不过,老师有一个新的要求,魔术失败的同学要动脑筋,想办法把魔术做成功,总结刚才失败的教训;魔术成功的同学想办法把魔术做失败,但是杯口还是要向下放的。好,开始吧。
学生再次实验。
师:现在谁能告诉大家,报纸为什么不湿?有的时候报纸为什么又会湿掉?
生:杯口向下的时候,里面的空间被空气占据了,水进不去,所以报纸不会湿。
师:那水为什么进不去呢?
生:因为空气占据了里面的位置。
教师板书:空气占据空间。
师:那为什么有时候报纸湿掉了呢?
生:因为空气出来了。
师:你凭什么说空气出来了?
生:有气泡出来了。
师:看到气泡出来了吗?
生(齐):看到了。
师:看到气泡的同时你又看到什么了?
生:有水进去了。
师:空气出来了,水进去了,报纸就湿掉了。
师:现在我们知道,空气能占据空间。通过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你知道哪些地方有空气?
生:地球上。
生:浴室里。
生:海底有空气。
生:潜水员用的氧气瓶里有空气。
教师出示一块砖,提问:砖块里面有空气吗?
生:有。
师:怎么证明?
生:放到水里。
教师把砖块放到水里。
生:有气泡冒出来,说明砖块里面也有空气。
四、塑料漏斗里有空气吗?
师:想不到砖块里面也有空气。林老师这里还有一样东西,这是把矿泉水瓶底切掉,做成的两头都通的塑料漏斗。它里面有空气吗?
评:塑料漏斗,一个很普通的材料,在这里却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既研究了开口的物体中也有空气,还为后面研究“谁赶走的杯中的水”作了铺垫。这样的材料准备不仅使教学环节之间得到很好的融合,又使材料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一举两得。
生(齐):有。
师:这只是大家的猜测,如果给每个小组一个塑料漏斗,利用桌上的材料,同学们能不能证明漏斗里面到底有没有空气?请各组材料员上来领取材料。
学生开始研究。教师巡回指导。
师:同学们有结果了吗?我们来交流一下。
教师发现学生大都站着,教师适时提出:我们坐下来交流好吗。
生一边演示一边说:把它倒过来放到水里,上面有空气冒出来。
师:有空气冒出来你看到了吗?
生:我用手摸到了。
师: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林老师要奖励他一张科学家名片。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一边演示一边说:用抹布塞住漏斗的一个口子,把它放到水里,发现有气泡冒出来。
师:看到了吗?有气泡冒出来说明里面有空气,真棒,林老师也要奖励你一张科学家名片。
生:把塑料漏斗横过来放到水里,也有气泡冒出来。
师:真厉害。也有奖励。还有其他方法吗?
五、谁赶走了杯中的水
师:同学们通过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真了不起。林老师这里有一道难题,同学们想不想试一试啊。请大家注意观察。
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述:先将杯子灌满水,然后杯子倒放,慢慢地提起来,杯口不离开水面,杯子里的水有没有减少?
生:没有。
师:我们看,杯口一离开水面,你看到什么了?
生:水减少了。
师:如果杯口不离开水面,又要把杯子里的水赶出去,同学们能借助你所想到的所有的材料,能不能把水赶出去呢?请各小组先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后开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师:哪些小组有办法了?
一组学生演示。教师给予奖励。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可以用吸管把空气吹进去,就把水赶出来了。还有把杯子放进水里用手挤一下,也能把水赶出来。
师:今天林老师只给大家准备了一个与塑料漏斗配套的瓶盖。用这样材料能不能把杯中的水赶出来?
材料员领取材料后开始实验。
师:杯子中的水是被谁赶走的?
生:空气。
师:空气为什么能赶走杯中的水呢?
生:因为空气能占据空间。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刚才的现象,谁能解释一下为什么?
生:因为里面的空间被空气占据了,所以水就进不去了。
师:林老师给它松松口。谁来解释一下。
生:因为你松了松口,空气就出来了,水也就进去了。
师:说得非常好。
师:现在林老师还想请同学们帮个忙,我特意从上虞带来了一瓶空气,现在我想取一杯教室里的空气,你有什么办法?
生:把这个杯子里的空气倒掉,再盛一杯教室里的空气。
生:把杯子灌满水,然后把水倒掉,里面的空气就是教室里的空气了。
教师请学生上台演示。
师:真棒,我们表扬她。
师:同学们为林老师想出了好办法,真了不起。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本实录,还没有好好修改过,请大家多提意见。谢谢
TOP
10#

《各种各样的岩石》课堂实录

执教:林建锋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个人参与、小组合作等形式,获得对岩石的亲身感受,培养学生对岩石探究的兴趣,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对岩石的特征进行观察并加以描述。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通过给岩石分类,让孩子经历一个简单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的交流引向深入,培养孩子运用语言解释问题的能力。

3、了解不同岩石是有不同特征的,不同岩石也是有相同特征的。

[教学准备]

(一)全班同学4/组,8块岩石/组,每人研究1块岩石。

(二)学生材料:

1、每组准备8种岩石——云母、化石、花岗岩(相同的2块)、石膏、流纹岩、页岩、玄武岩。并给每一种岩石编号(6号编号要有指示标),放大镜4/组,岩石观察记录表4/组,一同放在观察盘中。

2、毛巾一块/组。

3、塑料杯(放水)1/  4、岩石分类记录表1/组。

(三)教师材料:学生材料一份;一块引入用的岩石,砖头、瓷砖;课题黑板,分类结果记录表小黑板;科学家名片。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让学生介绍自己在课外收集的岩石特征。

(“介绍你收集的岩石”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对自己收集的岩石的交流一方面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基础,运用自己独特视角观察的现象来介绍自己喜爱的岩石,另一方面也激发了研究岩石的兴趣,熏陶了学生的科学情感。)

一、           哪里有石头?

师:同学们除了在这里看到过岩石外,还在哪里看到过岩石呢?

生:海边。

生:小溪边。

生:工地里。

师:其实,岩石是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布很广,到处可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各种各样的岩石》。(师板书课题:各种各样的岩石)

师:(出示砖石、瓷砖)这是什么?砖头和瓷砖它们是不是岩石呢?

(学生议论纷纷,各持不同意见,教师随机叫学生展开小组讨论。)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 :都是岩石、但是人工加工过的。

生:砖石是,瓷砖不是,因为它掉在地上很容易碎,而岩石不会。

师:同学们,其实区别岩石和非岩石的最重要的标准就是看它是人造的还是天然形成的,刚才同学们收集来的那些岩石都是天然形成的,所以它们是岩石,而砖头和瓷砖是人烧制加工而成的,所以它们就不是岩石,明白了吗?

(通过“它们是不是岩石呢?”展开对岩石和非岩石这两种不同物体的辨别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岩石是自然界中天然形成而非人造的物质这一概念,达到了于“无痕处见真知”的教学意境。)

二、观察一块岩石

师:那么林老师为每小组准备了这么一些岩石(投影展示)同学们想怎样来观察呢?

生:用放大镜。

师:(板书:观察方法)是呀!放大镜可以帮我们看得更清楚,我们通过看的观察方法可以了解岩石的哪些内容呢?)

生:外表。

生:颜色。

生:它的形状。

生:它粗不粗糙。

师:嗯!粗不粗糙也可以通过看来发现,还有其他的观察方法吗?

生:还可以用摸

师:(师板书:摸)其实啊有些岩石它有微量的毒素,只要是研究岩石的课,课后一定要洗手。

师:还有其他的观察方法吗?

生:掂重量

师:掂一掂它的轻重,很好!

生:用鼻子闻

师:闻它的气味(板书:闻)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说了4种观察方法了,很了不起!(竖大拇指)这样吧,林老师向大家推荐两种观察方法,好不好?

生:好!

师:咱们可以用手指甲刻一刻岩石,感觉它的软硬程度(板书:刻)。我们还可以把岩石浸到水里,仔细观察岩石发生的变化(板书,浸)。当然观察方法还有很多,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选择一块岩石进行观察,并且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请各组材料员上来领材料,领到材料的小组就可以开始观察。

(学生自主选择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指导)

(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研究任务前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给学生较充分的联想空间和学习自主权。学习结合原有科学课探究活动方法和面临的新任务,提出了许多方法,教师则在交流中适时板书、追问和引导、点拨,使学生明确了研究岩石特征的策略(也就是观察方法),同时在交流引导中也让学生了解到科学研究应该是有目的、讲方法的,从而丰富了学生的研究策略。)

师:请同学们把实验材料放中间,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猜岩石的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请一位同学上台介绍他所观察的那块岩石的特征,但千万不要把你观察的那块岩石的号码说出来,下面的同学猜他观察的是哪一块岩石,谁来试一试呢?

生,我观察的岩石颜色是黑色和白色,像小米,用手摸起来就是有点粗糙很硬,放入水中就会冒泡。

师:这就是她的描述,谁来猜?

生:7号(错)

生:1号(对)

师:刚才有人说7号,有人说1号,那么这样吧,大家再观察1号和7号,看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

师:好!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7号和1号很像!

师:大家看,1号和7号像不像呀?听说你们班有对双胞胎,是不是?它们是不是双胞胎?

生:是!

师:它们从颜色,颗粒都非常相像,其实它们就是同一类岩石,那么对于她刚才的描述,大家有什么评价?
                

生:我觉得它很粗糙,不是有点粗糙

师:你认为是粗糙,有道理还有其它意见吗?

生:颜色好像有点红

师:除了黑色和白争,还有点偏红的颜色。

生:它的颗粒比芝麻还小,不是像小米

师:你认为比芝麻还小,那么比小米大的有没有?比芝麻大的有没有?颗粒有大有小,不是非常统一的,对吗?加上同学们的这些补充,那么她的汇报就非常完整了,很好!继续我们的游戏。

生:我观察它的颜色是白色还有点绿色,颗粒很小,既不是非常光滑也不是非常粗糙,很软,会冒泡。

生:2号(对)

师:同她猜的一样的同学请举手!(同学们纷纷举手)同学们为什么猜得这么准?

生:因为只有这块岩石是白色,还有少量的绿色。

师:她抓住了这块岩石与其他岩石区别最本质的一点不同,所以一猜就中了,林老师要奖励她(师奖励科学家名片)她刚才的描述,同学们还有什么不同意见?

生:这块石头不是很软的,只是用手挖一下,它的粉就会的掉下来。

生反问:那不是很软的话你为什么用手指甲控一下就会掉下来?

师:反驳你的观点,你再想办法。

1:软的话它捏捏就会变形。

生:不软的话它怎么会掉下来?

师:你的观点捏捏会变形才是软的,像橡皮泥一样,她的观点是刻刻会掉下来就是软的,两个人对软的概念理解的不一样,她说的也有道理的,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想给她补充一点,它看上去有点像甘蔗一样。

师:像甘蔗一样?大家看看这块2号岩石像不像甘蔗?

生:我觉得它像的,因为它上面有一条条的丝。

师:你吃过甘蔗吗?(吃过)吃甘蔗时会有一条一条的东西出来的,的确很像。我发现这点描述非常好,林老师也要奖励她(师奖励科学家名片)。

(在经过长达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的探究活动后,学生急于想把自己的研究的岩石的特征结果与同学们分享,几个同学的交流和同学、教师的补充完善以及“你来猜猜这是几号岩石”活动不仅把学生的注意力仍集中在研究的岩石上,同时还有效地调动了课堂氛围,学生的研究兴趣高涨。)

三、给岩石分类。

师:这么一些普普通通的岩石,同学们居然有这么多发现,真了不起。现在如果要把这些岩石分分类,同学们打算怎么样来分?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软硬、光滑程度、颗粒大小、颜色……)

师:可能有的同学还有其他的分类方法,这样吧,大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分类方法对岩石进行分类,不过,分类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比方说,我们按轻重分类,你就要确定一块岩石作为标准,随便哪一块都可以,把比它重的分为一类,把比它轻的分为一类,并且把分类结果记录下来,有没有听明白?请各组记录员上来领记录表,领到的就可以开始分类了。

(学生分类,教师巡回指导。)

师:好!请同学们把实验材料放中间,我们来交流一下大家的分类结果,汇报的小组请两位同学上台,随带记录纸和岩石,一位同学汇报分类结果,一位同学把分类结果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出来,标准的放中间,其他放两边,明白吗?谁来试一试?

1:按颜色分,2、3、5淡的,4透明的,1、7标准的,6、8浓的

师:大家对她们的分类结果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把1、7分为浓的一类好。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大多都是黑的,只是有些灰。

1:我们觉得它们有一半是浓的,一半是淡的,所以是标准的。

师:她们把它分为标准的,因为它既有浓的,又有浅的,很难分到哪一类,所以确定为标准,然后是浓的一类,浅的一类,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可以把3号作为标准,3不是最浓也不是最淡的。

1:我们认为3号带有白色的,白色加米黄色的,所以应分到浅的一类。

师:颜色描述的这么到位,她们拒不接受大家的建议。林老师觉得道理还是有的,大家看,她们把这个作为标准后,颜色分为深、浅两类,事关这一块岩石我觉得很难分。

那难道要有两个标准吗?

师:其实看来看去大家都有道理,这些岩石颜色种类很多,既有深的、又有浅的,所以很难把它归到哪一类,幸亏大家很聪明,发现了这一点,我们继续交流。

2:我们是按轻重分,把6号作为标准,1号、2号、7号、8号分为重的一类,5号、3号、4号分为轻的一类。

师:对她们的分类结果,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1号、3号、4号是轻的,5号、7号是标准,2号、8号、6号是重的。

师:(师掂掂重量)我估计你们的分法是有道理的,她们的分法也是对的,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的重量都是差不多的。

师:每一个组的岩石轻重都有点不一样,懂吗?好!现在林老师倒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如果我把5号作为标准石,5号又是轻的三块岩石中最重的,分类结果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原来那块标准石要归到重的一类去了。

师:对!3号、4号归到轻的一类,剩下的归为一类。如果7号作为标准石,分类结果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简答)为什么同样的分类方法分类结果会不一样呢?

生: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就不同。

师:这两种不同分类方法的分类结果不同,都是因为他们的分类标准不同。

(在分类后的交流中,老师紧紧抓住分类的标准,标准量的界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引导,虽然学生交流的人次并不多,但对几个典型的分类老师一步一步引导,把交流的层次不断引向深入。通过这样深层次的交流使学生的分类知识更完善,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更引起了学生深层次的理性思维的飞跃!)

四、延伸:收集岩石。

师:同学们,今天是我们研究岩石的第一课,有兴趣的同学在课后可以去收集一些岩石,运用今天所掌握的方法,对岩石进行相关的观察和分类。下课。
TOP
11#

对“这一结论是‘验证结论’的体现”的解读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一书之《如何理解和体现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章节有感

 

上虞市滨江小学  林建锋

 

嘉兴听课回来已经快一个星期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没写下点什么。今晚趁空先写下我的一个疑惑吧。

   
        
在这次听课活动中,来自上虞华维文澜的严益锋老师上了《磁铁的磁性》一课。其中有这样的一个环节:严老师将磁铁放在了一堆回形针上,然后提起来问学生:都吸在什么地方?又有什么新的思考?
            

生:为什么都吸在两边?
            

生:为什么红的多,白的少?
            

有什么新思考?
            

生:为什么中间少,两边多?
            

师:这说明中间磁性弱,两头磁性强。这只是我们粗略的估计,有什么办法证明你们这个想法?
            

学生思考证明磁铁两端磁性强的想法……
                

……
                

 
            

   
        
对于这堂课,我也曾上过,曾经为之兴奋,也曾经为之伤心。今天看到又有老师在上同样的课,甚至采用以前自己也曾用过的教学策略,不禁有一种亲近感。
                

对于上述设计,我采用过。其优点我觉得在于验证的假设来自于学生对现象的观察上。在学生对现象观察的基础上作出假设,并思考用另外的方法来证明这一观点、假设是否正确,我想这是符合科学探究的规律的,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是有帮助的,有意义的。不足的地方在于学生本来思考的广度不大,把这样的想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学生的思维的广度,而且还会造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这点是我从自己的课堂思考的结果,不知道是否正确)。
                

   
        
后来在喻老师的点评中听到喻老师对此设计不赞同,认为这样的设计是“验证结论”的体现,缺少科学的探究性。对于这一点,我不十分明白。我觉得这样的设计好象并不是在验证结论,而是在发现结论,从普通的现象出发,取得假设,再证明,多科学,还体现了科学是禁得起反复验证的特性,怎么会成为验证式的呢?
                

那天原本想请教老师,只是时间紧张,也就没问了,希望老师能到这里来,给我指点一下迷津。
                

——以上摘自儒衣飘飘的博客。

 

儒衣飘飘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磁铁的磁性中,老师将磁铁放在了一堆回形针上,然后提起来问学生:都吸在什么地方?又有什么新的思考?这样的教学设计为什么被专家说成是“验证结论”的体现,缺少科学的探究性。

 

事实上,对于这一教学方式的价值判断,涉及对探究的认识。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以科学素养为培养目标的科学教学,必须是通过亲历某些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情、最终内化的结果。

显然,从这个角度讲,老师对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因为在教师演示的过程中,就出现了探究的结论,降低了探究的结论的未知特点。

同时,由于教师还演示了实验(探究)的方法,对学生对探究方法的确定,事实上,形成了一种暗示。这样一来,也有悖于“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探究性学习的要求。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一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乐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等。

TOP
12#

 

《科学究竟是什么》缺些啥?

——读《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有感

上虞市滨江小学  林建锋

对于《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已经学习了两年多了。记得,是在20048月的时候,在省教研室,喻伯军老师赠送与我的。

几年来,这本书,时刻在我的案头,有空了常翻翻。颇有一些启发,尤其是对于一些理论性的论述,比较到位,此外,对教学的指导意义也挺大的。

例如,对于“科学问题”这一章,我就作了如下笔记——

一、什么是科学问题

教师要在教学中得心应手地提出科学问题或启发孩子们提出问题。要弄清如下问题——

1、区分真科学问题与假科学问题。——假科学问题是那些脱离了解释世界的目的,或是没有足够的活动或情境准备的,或相对于孩子们的认知能力过分开放性的无的放矢的问题。

2、区分开放性问题与封闭性问题。——开放性的科学问题无边无际,封闭性的科学问题往往指向确定的答案。真正的“科学问题”是一个暗含着理论假说的问题,是启发学生提出更多问题和假说的梯子。

3、正确使用“是什么”和“为什么”问题。

4、矛盾是产生问题的母体。

二、教学中要注意的有关问题

1、科学问题宜小不宜大,宜少不宜多。

2、让学生自己从活动中提出问题。——科学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不一样,它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而像学习生字词那样死记硬背,像学习数学那样以逻辑为主、像学艺术那样强调夸张的想象力,都是极大的错误。

3、让学生明确所要探究的科学问题。——没有明确科学问题就是没有目标,而没有目标的探究始终停留在感性知识阶段,而不能上升到理性——形成概念。

 

但是,我觉得,这本书还是有一些缺点。最主要的是两点。

第一,教学中的案例以国外为主。我觉得,这样的案例,可能会水土不服,不足信。是否建议作者在再版时能够大面积的更改这些案例。小学科学教学已经推进了一个轮回了,在中国的科学教学中,肯定也有自己的经典案例作为本书的论据。这样的论据更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第二,可操作性不是很强。对于有些观点,让人看着说的是对的,但是,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直接给出解决的方法。我觉得,作为一本对一线教师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书籍,应该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最好以案例的方式予以呈现。

第三,没有论及材料的准备事宜(策略)。

就我对小学科学教学的实践与了解,现阶段,非常关键的一点,是材料(教具)影响着科学教学的深入。

 

在这里,我摘录几篇我在博客中关于教具问题的教学案例。与大家分享——

 

对《水的变化与热的传递》一课的改进

下午,执教了《水的变化与热的传递》一课。在教学过程中,有两大改进。 第一,教学顺序的调整。

按照教材的编排,本节课的教学顺序为:引入——冰融化了——水蒸发了——让水和水蒸气放出热。

在我的教学中,我把冰融化了水蒸发了这两个环节的顺序进行了调整。

之所以进行这样的调整,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首先,改变这两个教学环节的顺序,不会对教学目标的达成造成影响(可以调整);

其次,调整了这两个教学环节的顺序,实验更精确,器材更节省。为什么这样说呢?

如果按照先教学水蒸发了后教学冰融化了的顺序,只要一杯水、一支温度计就可以搞定,而且,数据更精确。而如果是先教学冰融化了后教学水蒸发了,就需要两杯水,两支温度计,否则,会影响实验的精确。(至于为什么这样说,请大家自己思考。)

第二,实验的改进

首先,实验器材的改进

按照教材的建议,在教学让水和水蒸气放出热这一环节时,学生要用到深色的饮料罐,我觉得,用透明的玻璃杯效果更好,因为,用透明的玻璃杯,就不会让学生产生另外的想法,减少给学生的不必要的神秘感。

其次,把这个实验变成对比实验。

具体做法是,一个按照教材的建议做——再一个玻璃杯中按大约31的比例放入冰和盐。把装有少量水的试管浸入冰盐水中。另一个除了不加盐,另外做法一样。

过一会,让学生观察两个杯子外面的变化,在观察杯子内部的变化,最后拿出试管,观察试管内部的变化。

《电磁铁的磁力》教后回顾  2006-12-13 17:14:53

今天下午,执教了《电磁铁的磁力》一课。我有进一步感受到了学生的聪明——

学生对于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电磁铁的磁力的假设,在我上课的三个班级,都说出了四种不同的方式——

1、增加电池。

2、增长(增粗)导线。

3、直接讲导线缠绕在芯上。

4、把芯做的面积大一点,形状变一下(U型)。

但是,对于本节课,对于上课老师来说,太累了,要准备的材料多而且都要自己动手,我觉得,现阶段,要进一步推进小学科学教育,提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一个方面,增加好且多的配套教具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不由得又想起了喻伯军老师的一句话——有时候,材料就能决定一节好课。

在此我也呼吁。是否在上级教研部门的组织下,组织一次科学教具的评比,然后,再把优秀的教具推荐给学具公司。如果,走好了这一步,对教师有利——轻负担,高质量;对学生有利——可以真正动手动脑学科学,对商家有利——质量高了,定的人就多了。

 

我是这样设计它们凉得一样吗这一环节的  2006-11-8 19:24:11

今天下午,教学了《让水凉得慢一些》一课。对它们凉得一样吗?这个环节,我进行了处理,感觉效果不错。

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我提问:在大小差不多的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中,同时分别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然后,用手摸一摸各种杯子的外壁,感觉一样吗?能解释是什么原因吗?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这一点我已经有充分的认识,因为在前一节课结束前,我就在一个班级问过这个问题。已经了解了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在学生的回答中,我不做评论,而是引导学生总结出他们回答中的共同结论——不同材料做的杯子的外壁的温度是不相同的,这说明了不同材料的导热本领不同(这个结论,其实在教学《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中已经得出。),不同材料的散热本领不同。

第二,实验。我根据班级中已经有的四个大组进行分组实验。为每个大组准备了三种杯子,并倒好开水。让学生一个一个的用手摸的方式比较杯壁的温度,并且要求,一定要摸到位。

第三,学生交流摸的结果。在这个环节中,出现了非常精彩的学生之间的争论现象,因为开始几位摸的同学的结果和最后几位摸的同学的结果不相同。这是因为,第一位摸的同学和最后一位摸的同学的时间差在3分钟左右。这样的时间下,前后同学的结果自然不同。而教师正是也学生的争论为切入口,解决了教材中原本要用两次试验来解决的问题。第二次试验——过几分钟后,这三杯水的温度还一样吗?哪杯最冷?的问题迎刃而解。我想,这也是这个实验的精妙所在。同时,由于将原本需要准备14个小组实验器材,降低到4个组的实验器材,降低了老师的准备要求,还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如果每个小组都这样做,开水的问题,是一个安全隐患。)

第四,总结

我想,本环节这样的教学设计,遵循了学生的学习基础,降低了材料准备难度,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安全,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思维训练的层次。

TOP
13#

读《教师如何做研究》一书后的体会性报告——

 

浅谈教师小课题研究

上虞市滨江小学  林建锋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

 

一、什么是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是指教师对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困惑通过“发现问题——查阅资料——编成研究方案——根据方案去行动——反思总结”的基本流程,围绕中心问题,以专题研究的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小课题研究是一种“面对真问题,展开真行动,获得真发展”的实践研究方式。

二、为什么要开展小课题研究

1、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的学校既是学生的学校,也是教师的学校;

小课题研究,对于建设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进行科学化的学校管理而言都是一个重要抓手;

开展小课题研究,有利于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技巧的把握,并切实现质量提升方式的转变;

2、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我们认为,新时期的教师要不断进行学习,并且教师的学习方式应该多样化。

我想教师有三种层次:新职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对这三种层次的教师,应该有三种不同培养方式。

新职教师:手把手辅导,实践研究的培训;

骨干教师:课堂教学的磨炼,磨课,教学反思;

名优教师:做课题研究——播下课题研究的种子,收获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师的智慧

而对每一层次的教师而言,进行小课题研究都是提升专业发展的有效举措,事实上,每一层次的教师都有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能力。

3、深化课程改革的基本条件

进行新课程改革,要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同行,关键是教师的学习与内化,小课题研究是让研究成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的重要抓手。

4、改变教师生活的重要途径

有教育专家认为,如果你要让教师感受到教育生活的乐趣,那么,你就把他引到教育科研上来吧!小课题研究能够最大程度上创造自我实现的可能,最大程度上提供教师自我创造的舞台。并且使教育教学工作不沦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简单劳动。

总而言之,教师小课题研究本身具有促进教师主动发展,自主发展,有选择的发展;教师小课题研究能够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够提高自身的理论和教学水平。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老师们可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不同爱好、不同特长和教学实践中发现的不同问题进行个性化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选择个性化的方式进行交流、学习。我想,这就是为什么要大张旗鼓、全民皆兵的开展小课题研究的原因。

三、小课题的优势

1、切口小

小课题研究往往针对一个具体问题展开,研究的力量可以相对单一些;

2、方向明

小课题研究有两个方向,一个是认识它,一个是解决它。

这里的它,指的是小课题研究的主题。比如:三年级铅笔字如何向钢笔字过渡研究就是为了解决铅笔字向钢笔字过渡的问题;更多的小课题研究就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产生的相关问题,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研究。

3、周期短

4、投入小

5、收效高

收效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容易成功,能够在对教学的某些问题有所突破;二是能在最短的时间里将课题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发展的推动力。这也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充分体现。

四、小课题的特点

1、田野的特点

小课题研究具有草根性,它直接指向教学中的普遍问题、常见问题。并且,在实施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教室就是实验室、研究室。

2、大众科研

小课题研究对研究的条件要求不高,人人都可以成为研究者,是一种大众科研。

3、深度科研

小课题研究不求其全、其宽,而求其深、其远,有不同于大课题研究的有自己独特的东西,小课题研究能极大改变重复、撞车的现象,是一种深度科研。

4、微观课题

每一个小课题的主题都应该包含有修饰语,限制语,一看名称就知道是一种微观层面的研究课题。

五、对小课题研究的三点建议

1、关注小课题的选题——小课题研究从问题起步

对老师们而言,如果小课题的选题关注的是教育教学,是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小课题研究的选题将不成为问题。

我想,对老师们而言,小课题的研究主题应该是我的问题,做(操作、实践)的问题,发展的问题。

也就是说,小课题研究的问题来自我们的困惑、我们的矛盾、我们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

我们应该眼睛朝下,关注事实。

我认为,“题好文一半”,“选题好像是选种”,像教练员选“苗子”。我想没有哪一个教练员会将适合与相扑的运动员选拨为芭蕾舞演员。

为了选好题,建议老师们进行这样的思考:

我的教学困惑,我的教学问题究竟是什么?哪些是真问题?哪些是有研究价值的好问题?
                

有专家认为,能思考的、能提出高质量问题的教师从一定程度上讲就是一名优秀的教师。

2、小课题研究的过程是围绕“问题”的过程:

进行小课题研究,就是围绕“问题”这一主线展开的。

开展小课题研究往往会经历这样一个历程:

没有问题——产生问题——提出很多问题——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形成小课题——组织实施——解决问题——产生新的问题

3、小课题研究问题的例举

1)教育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A、提高小学生计算速度和正确率的研究

B、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

C、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与教学方法策略选择的研究(尤其是英语学科)

2)教育教学中的基本问题

A、提高小学生学习外语兴趣的研究

B、小学生数学应用题的学习指导

C、男女比率失衡下的教育策略研究

3)当前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

A、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研究

B、语文低段古诗文校本教材开发研究

C、快乐成长袋实践研究

4)教育教学中的“空档”问题

A、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母语文化的具体实践性研究(申报省规划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母语文化的实践与研究的子课题。)

B、如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实现教育平等

 

教育是一种生活,一门艺术!

我们不能让自己研究的脚步停下!

老师们,小课题研究之路,记载的是自己的故事,是自己的自传报告,你在谱写的是自己的人生!

最后希望并祝愿在座的每一位老师,有真心实意,能真抓实干,求真才实学。谢谢大家!

TOP
14#

自己顶一下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