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到许多老师说起,有些学生在语文、数学学科方面表现一般,但是在科学课上却表现活跃,判若两人,所以科学课中的后20%学生,个人觉得不仅仅是以知识掌握情况来评价,还要看他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课外探究等。
关注后20%学生的学习状态,必须要在课堂教学中加以重视,我的体会是:
1.制定教学方案要关注“学案”。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更多地要落实在“学案”上,即在深刻理解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多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这些资源整合在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比如《分离混合物》一课,教材的安排结构是:先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情景,汤圆放在有热水的锅里煮,然后把煮熟的汤圆舀出来,让学生知道汤圆和水分离了。接着又看图片(图片一,利用风力把饱满的谷粒与秕谷筛选出来;图片二,把沙子和石子分离出来),然后在师生交流的基础上揭示课题:分离混合物。其实,这样的设计,学生关注的点比较分散,还不如设置一个真实的生活情景,比如,教师出示一堆沙子,里面混合了许多小铁钉,为了安全起见,要把小铁钉从沙子里分离出来,你会用什么办法?
2. 承认差异,稳步提高。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教师要承认差异的客观存在性,想尽办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现有基础上都得到提高。比如在课堂提问中,对于不大举手的同学,也要让他们回答问题,发表见解,对于难度系数低的问题,要多让后进学生回答,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包括在评价方面,也要有所区别。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预设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有怎样的应答反应,出现这些问题后,教师的理答策略又该如何?
针对特殊学生,可以制定详实的目标,循序渐进。比如我和一位学生共同商讨制定的三个层次目标:
一期目标:
1、上课不迟到。
2、上课不说废话。
3、专心致志,学习不受外界影响。
二期目标:
1、认真思考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并尝试在课堂中举手发言。
2、认真参与小组内的实验活动,学会分工与合作。
3、买一些课外的科学书籍看看,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
三期目标:
1、做一个科学小课题,争取在班级科学课题成果汇报会上发言。
2、参与校科技节的活动,并争取一项获奖。
3、争取期末科学综合成绩在“良”以上。
在上述的三期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注意他的每一丝表现,表扬他的每一点进步,使他从教师的语言中感到老师在为他高兴。同时我也让他懂得,表扬和鼓励是随表现而定。在这样坚持不懈的目标激励下,他的信心会越来越足。
3.小组合作,互帮互学。科学学习活动中,同伴间的学习也是一种资源,所以在编排实验小组的同时,就要考虑到这些问题,我的做法是:每组中的四位同学,男女生比例要合适,性格外向与性格内向的学生比例要合适,动手能力强的与动手能力弱的学生比例要合适,表达能力强的与表达能力弱的学生比例要合适,学生自主组成研究小组与教师调配相结合,通过这些做法,组内成员之间优势互补,互相提高,由于每组的情况、起点又比较相似,因此,组与组之间也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