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问出有效 问出精彩 [复制链接]

1#

问出有效 问出精彩

问出有效  问出精彩


 


绍兴县柯岩中心小学    韩桂英    联系电话: 13777322528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活动方式,是知识传授、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有恰当的问题思维空间,合理的问题难度,明确的问题指向,并不失时机的进行反问、追问,及时作出有效评价。充分挖掘课堂提问之功能,以推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实现有效提问,从而达到有效课堂之目的。


【关键词】 课堂提问  有效  艺术


【正文】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教学艺术,他是知识建构、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活动方式。师课堂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率,影响学生的发展。


那么,什么是有效性提问?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解决问题和不断提出问题。笔者认为,有效提问的意义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从学生方面看,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促其思考,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二是从教师方面看,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那如何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适度地确定问题的内容


德国希尔伯特指出:“一个问题应当是困难的,但却不应是完全不可解决而使我们白费力气的。在通向那隐藏真理的曲折道路上,它应该是指引我们前进的一盏明灯,最终并以成功的喜悦,作为我们的报偿。”


(一)问题首先应当是“困难”的,但最终能让我们获得“成功的喜悦”。问题过易,则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生成新的生长点;问题过难不仅会阻滞学生的思维,更容易丧失继续前进的动力。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已有的认知水平、探究能力准确把握问题的难度。


比如在复习《电路的简单连接》这一课时,教师提问“那我们教室里的四盏日光灯采用什么方法连接比较好,为什么?”


1:串联比较好,那样省导线。


2:并联比较好,每盏灯都比较亮。(与串联相比)


3:每盏灯都可以用一个开关控制,如果有一盏灯破了也不影响其余几盏灯的正常使用。


……


(通过一番思辩,大家最终一致同意教室里的四盏日光灯还是采用并联更科学些,而且对此深信不疑。)


若将“我们教室里的四盏日光灯采用什么方法连接比较好,为什么?”这一问题放在新授课中,学生将会一脸茫然,不知所从,只有在学生掌握了串联与并联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将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来。从而使学生在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体验。


(二)学生追求的真理应是“隐藏”的,通向真理的道路更应是“曲折”的。只有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通过捕猎、探险而获得的丰富体验才能让学生获得真正的喜悦。一些过浅、过易的问题只会让在学生在单调中变得沉闷而乏味。


如在教学《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一课中,要求学生设计“横梁抗弯曲能力与宽度有怎样的关系”这一实验时,


片断一:


师:做这个实验你们需要怎样的纸横梁?


生:宽度不一样的纸横梁。


师:怎样的纸横梁实验效果才能明显些?


生:一倍一倍的加宽。


师:纸横梁的长度需要改变吗?


生:不需要。


师:我们用什么方法控制纸横梁的跨度不改变呢?


……


片断二:


师:你打算怎样来设计这个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哪些需要改变,哪些不能改变,怎样才能保证实验现象既科学又明显?


1:横梁的宽度需要改变,我们可以成倍成倍地加宽,那样实验现象会更明显。


2:横梁的长度不能改变。


3:做纸横梁的材料也要相同。


4:每一个承重物的重量也要相同。


……


片断一这种一繁琐、直白式的提问显然无法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看似热闹非凡的课堂,其实并无实效,长此以往,还会使学生养成不愿深思的轻浮态度。而片断二的问题则有一定的思维深度,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通过思考形成新的知识生长点,主动探索通往“隐藏的真理”,最终在“曲折道路”上获得真实而丰富的体验,从而达到“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三)这问题应是“指引我们前进的一盏明灯。”没有针对性的漫无目的的提问会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偏离航向。


1、围绕知识的关键点提问


如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求对物体振动的实验现象进行描述,从而揭示产生声音的原因。


生:我们小组发现,钢尺不发出声音时,是不动的;发出声音时,就有许多个幻影出现。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观察到这种现象呢?


生:有。


师:你们觉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幻影呢?


生:因为是我们拨动它之后,它颤动的速度非常快,才会出现很多个幻影,橡皮筋也一样。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中,对物体发声时“振动”现象的观察描述,是理解声音产生原因的重要探究环节,观察后的交流,应围绕这个“幻影是什么样的?”,而不是推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幻影?”。这般提问,只会让孩子们远离正确概念,愈偏愈远。


2、提问的层次做到循序渐进


一问一答或一问多答的探讨只是“点”的交流,学生的思维活动难以深入。如果教师能设置相继的问题情境,形成一个由几个相关问题构成的“群”,让学生的思维构成“链”,会使探究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杯中蜡烛能烧多久》的教学中,教师结合演示实验提问:


当蜡烛点燃后用杯罩住,蜡烛渐渐熄灭。


1: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认为是杯中的氧气用完了。)


一长一短两支蜡烛点燃后罩在同一个杯子中,先长后短依次熄灭。


2:为什么会先长后短依次熄灭,而不是一同熄灭呢?(学生通过讨论后最后认为长蜡烛熄灭后,下部还有些氧气支持燃烧。)


3:杯中的空气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呢?(学生分析讨论)


三个问题呈阶梯状,不断推进,前一问题的反思是后一问题的思考的前提,步步深入,最终实现全面深刻的理解。


3、提问的用语做到准确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如一教师在教学《油菜花开了》一课中,为引导学生观察油菜的花而作了一番引导: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仔细观察过一株油菜花吗?你们最想研究哪一部分?


1:我想研究油菜的茎;


2:我想研究油菜的根;


3:我想研究油菜的花;


……


师:你们认为这样的观察完整吗?你还想怎么观察?


1:我想用放大镜来观察。


师:油菜花的每部分都那么小,我们还可能怎么观察?


2:我想用显微镜来观察。


3:把它一片片撕下来。


教师的提问似乎都是在为问而问,宽泛,没有明确的指向。因此才出现了孩子们无法聚集性地思考关键问题,只是随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如“你有没有观察过油菜的花?一朵油菜花有哪几部分组成呢?”直指后面观察活动目标的设问,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教师提问后应学会观察,学会等待。


学生只有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现有问题与原有知识经验的连接,主动构建新知识,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因此,学生在思考时,教师一定要耐心等待,一定要给予他们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


有经验的教师常常会在提问后,环顾一下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举手并抬起头微笑,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这一问题对他有点儿困难。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利用停顿期间,好好找找这些表现。对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给予必要的提示。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解答,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三、有效的提问需要有效的评价。


教师提问之后一定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适当的评价。它能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新一起点的学习中去。


对回答正确又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必要的赞扬。而对于回答不够全面的同学,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启发学生考虑问题的全面性。而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在不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应明确指出其不正确,并进一步启发这些学生的思维。切不可摸棱两可,一味地迁就和表扬学生。教师应巧妙地运用激励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以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为出发点,达到有效提问后的有效评价。


课堂环境瞬息万变,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才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有效之曲!

分享 转发
TOP
2#

作为论文,文章应该还没有完吧
海宁小学科学联盟   联系QQ389853241
http://blog.kxsy.net/user1/4012/index.html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