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部件实验千次
研究发动机的战场设在京郊。邓代英全面负责实验的管理工作,从那时候起,学校只是他睡觉的地方,每天7点多就出门坐班车到实验室,晚上快10点才回到寝室。
很快,初时的新鲜劲儿慢慢被重复的实验消磨殆尽,疲态渐渐滋生。特别是固液发动机,虽然已有理论研究,可实践完全是从零开始,没有可供借鉴的数据,唯一可做的就是反复再反复地实验。其中,反复实验最多的一个部件是汽蚀文式管,这是发动机上一个关键的小部件,但是反复地实验仍然离设计要求相差甚远。于是,今年五一前后,整个动力组的成员全到实验室攻关。
五一那天,组员们互相鼓励决定干通宵解决这一难题。为鼓舞士气,也为庆祝节日,大家干脆用实验室的电磁炉做起了火锅。虽然作料简单,但和同甘共苦的同学一起分享,却有了特别的味道。“这真是让我终身难忘的劳动节。”李君海回忆。
火锅宴结束后,实验继续进行,每个人可以轮着睡三小时,就这样干到了第二天晚上才回学校。反复的实验、修正再实验,到最后成功时,仅仅这个部件就做了上千次的实验。
组员们回忆,克服疲态他们各有妙招,有的抽空打台球,有的一边工作一边听郭德纲的相声,而一直待在实验室的邓代英干脆准备了一个毽子。
第一次发射意外失败
5月底,项目组准备发射火箭。6月6日,当发射按钮按下时,火箭根本发射不出去,发射宣告失败。“当时我们完全蒙了,谁也没有意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
故障分析大会当场召开,当时发射中心人员立即指出,他们根本就是在发射条件和预设条件不吻合的情况下进行的违规操作。原来预设的气象、气压等外部环境和发射时的环境不同,是失败的主因。
这次失败,对所有项目组的学生来说,都是一次莫大的打击。
回校后,过去的实验室操作方式转变为工程操作方式,每个人都确立了岗位,每个操作人都要他人督岗,每一样工作都要签字担责。这一套严谨的工作模式布置下去后,虽然没有实验室操作模式的速度快,但却更严密正规。
奥运期间转战内蒙古
又有困难摆在他们面前。奥运期间北京市内不允许做实验。为了不耽误火箭的研制,航天科工集团六院为学生提供了试验场所,但远在内蒙古。
远在内蒙古的临时场所当时只是一块空的场地,邓代英、吴俊峰等人一起先去搭建实验台,并且在离实验室不远的小镇上租了一套两居室作为住所。后来,前来参与实验的人多了,有的人只能在沙发或地上凑合着睡。
指导老师给吴俊峰算了一笔账,这两年来他跑的路有3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大半圈,而整个项目组走的路大概有38万公里,也就是地球到月球的距离。
为了鼓励学生,指导老师蔡国飙特地买了8张奥运曲棍球比赛的半决赛票给组员,可是当时内蒙古实验室缺不了人,邓代英他们4人只能忍痛浪费了4张梦寐以求的门票。
学生实践能力增强
今年11月底,在所有细节都反复确认的前提下,他们再次踏上发射之旅。“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和前一次相比,他们更加自信。
这次真的成功了。北航党委常务副书记谭振亚回忆了几年来的火箭发射历程。北航从2005年就开展了大学本科生设计制作探空火箭项目,开创为国内先河。“北航一号”和“北航2号”探空火箭研制的全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包括设计、制造、装配、运输以及发射等过程。这样,通过不同专业学生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通过理论结合实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