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桥镇中心小学 陆勤锋
10月31日,嘉兴市小学科学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暨“领雁工程”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活动在嘉兴实验小学举行。两位嘉兴市小学科学名师——嘉兴市实验小学校长张晓萍和平湖艺术小学校长蒋明分别执教了四年级科学《跳动起来会怎样》和三年级科学《我们周围的空气》。两位名师简约高效的课堂给听课老师们指明了小学科学课堂新的发展方向。
来自全市五县(市)二区的小学科学教研员、嘉兴市小学科学名师、小学科学“领雁工程”骨干教师、市小学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全体学员共120多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我也有幸参加了本次活动。
两位名师的课堂围绕“简约、高效”这个主题展开。而我在这里所要表达的是有关于教学的设计环节的一些小问题和我的一些观点。我心中问题的产生缘于我们海宁老师在中午的一段激烈的讨论。
《运动起来会怎样》是由嘉兴实验小学张晓萍老师上的一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人体运动与正常情况下,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为什么会这样。这是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人体运动与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呼吸的变化。
人体的生命活动是要消耗氧气的,排出二氧化碳。人体通过呼和吸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在正常情况下,我们消耗的氧气比较少,人体的呼吸比较平和。当人体运动起来时,人体所需的氧气就大量增加,因而外在表现为呼吸的急促(频率加快)。当人体休息一段时间之后,由于体内的氧气需求量下降,人体的呼吸自然也就缓和下来。当然人体对氧气的需求一方面可以增加呼吸频率来实现,同时也可以增加每一次的呼与吸的量来实现,这也就是所谓的肺活量。
本堂课的出发点是通过学生对于正常情况,少量运动,剧烈运动,休息片刻时的呼吸的统计,来体验和探究人体各个状态下的呼吸变化,从呼吸变化这一生命活动的表象来深入探究生命活动的本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
本堂课力求简约高效,在一堂四十分钟的课里安排了五个活动,活动与活动之间前后衔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首先张晓萍老师由深呼吸导入,启发学生对我们平时非常重要而又往往被乎略的“呼吸”的关注。激发学生对人体不同状态下的呼吸进行深入探究的兴趣。然后进行测量、记录不同状态下呼吸的次数,要求绘制成统计图。在这个活动中。张老师通过合理的修改教材,把状态由原因的平静状态和运动状态两种情况的对比研究,转化成平静状态、少量运动状态、剧烈运动状态、休息片刻时的四种状态,由原来的数据对比,转化成数据统计绘图,做出折线图。从而能使学生比较直观的看到人体在不同状态下的呼吸的变化。张老师为我们“用教材教”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本堂课的第二个环节有两个活动。如下:
活动三:认识呼吸器官,了解呼吸的过程。
1.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呼吸器官图,引导学生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
2. 出示简易模拟呼吸器,演示人体是怎样利用这些呼吸器官进行呼吸的。
活动四:探究呼吸的秘密以及为什么运动后呼吸会加快。
1. 讨论人体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是否有不同。
2. 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口袋里的空气,每人反复呼吸至少15次。
3. 交流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发现。
4. 引导学生尝试对这种现象做出解释。
5. 教师演示检测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成分的实验(点火)。
6. 出示资料,认识数据。
7. 教师小结呼吸的原理。
8. 在此基础上对“为什么运动后呼吸会加快”这一问题作出解释。
本环节是通过对人体呼吸器官图的观察和一个模拟肺的呼吸实验。认识呼吸过程,了解呼吸原理。再,通过呼吸多次袋子里的空气,知道生命活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本人对这一环节的处理有自己的看法。个人觉得:本堂课的学习重点就是要把学生能感知到的人体运动起来之后,呼吸加快了这一表象的本质挖掘出来,既生命活动需要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由于时间的关系(本堂课实际超时,有违简约、高效的精神――俞伯军)我觉得可以省略模拟呼吸过程。这个知识可以放在重点讲呼吸器官时讲解。“活动四”是我们来自海宁的老师争论的焦点。有很多老师都认为。活动四的安排,多次呼吸袋子里的空气,并点火比较新鲜空气与呼吸之后空气的不同。只解释了人体生命活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而没有解释本堂课的重点。人体运动之后,由于人体对氧气的需求的急剧上升,导致呼吸变快。这一现象的本质核心。
我觉得对于这个环节可以这样处理:通过第一个环节,学生已经通过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比较肤浅的感知了人体运动起来之后在呼吸方面的不同,既运动之后呼吸加快了。这时我们可以马上提示学生,对于这样的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吗?科学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现象看本质。是啊,为什么人体运动起来之后,呼吸会变快呢?让学生进行推测。我想根据学生以有经验应该能知道。人体生命活动需要氧气。运动之后,生命活动加剧了,需要的氧气当然就变多,这时人体就会通过增加呼吸频率的方式得到更多的氧气。本内容可以通过学生讨论的形式归纳总结。当然如果学生不知道,也可由老师提示。
那么多次呼吸袋子里的空气,这一感受实验还要不要呢?当时我们在讨论时,有人认为不要(简约、高效原则),也有人持相反意见。我个人觉得这一感受环节还是要的。毕竟以上的结论是讨论推测的结果。我们可以在得出:“运动之后,生命活动加剧了,需要的氧气当然就变多,这时人体就会通过增加呼吸频率的方式得到更多的氧气。”这一结论之后再来感受。袋子里的空气通过多次呼吸之后,氧气变少而二氧化碳逐渐变多,学生会感觉越来越闷,从而体会人体在缺氧的情况下的人体反应。然后再把科学家们对呼吸之前之后的气体成份表出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呼和吸对空气中气体的影响。这一活动中的点火还要不要呢?我个人觉得这一点火验证呼吸之后,氧气变少了,二氧化碳变多了有点脱离学生的认知实际(张晓萍老师事后承认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知之甚少),因为学生对于氧气助燃烧,二氧化碳不助燃烧,没有一定的认识。再说,火大就一定是氧,而火灭了就一定是二氧化碳吗?综述以上原因,这个点火演示实验可省去。这与来自海宁实验小学的施卫老师观点相同。
本堂课的第三个环节是了解肺活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平时注重体育锻炼,这是本堂课的另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如下:
活动五:探究运动与肺活量的关系。
1.四人小组再一次比较呼吸统计图,找找同学之间呼吸变化上有什么不同点。
2.交流发现。
3.老师出示比较典型的两位同学的呼吸变化统计图,请同学比较他们的不同。
4.在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两位同学肺活量大小进行推测。
5.两位同学现场测肺活量,根据检测的结果,结合呼吸变体统计图,学生分析肺活量与呼吸次数的关系。
6.思考除了先天的遗传因素外,还有什么原因导致肺活量有大有小。
7.出示一组资料:运动员与平常人的肺活量数据统计和专家对肺活量大小的看法。
8.小结:引导学生用自己所学的运动与呼吸的知识指导自己开展科学的锻炼,并出示一些健康小提示。
在教学肺活量这一知识时,张老师因地置宜,选取了平时经常锻炼身体的学校运动队的学生,与平时不太爱运动的女同学的呼吸统计图。通过比较老师直接口述“肺活量”这个词。说一个大一个小。我觉得肺活量是一个科学(医学)味很重的名词。我觉得在引出“肺活量”这个词时,老师可启发学生,通过观察两个同学的呼吸统计图。提出自己的问题:都是剧烈运动,为什么运动队的学生呼吸频率就要慢,而不爱运动的学生,呼吸的频率就要快,正常状态下也一样。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从而引发讨论。难道经常锻炼身体,人体需要的氧气就要少吗?学生可能会有这样的猜测,当然也有人会从其他不同的角度推测,如:是不是他每一次呼与吸量都比不爱运动的人的一次呼与吸的量要大呢?如有学生能得出这样的推测结论,教师就马上板书:肺活量,进行简单总结,原来每个人的肺活量有大小。肺活量大,呼吸就平和,肺活量小,呼吸就急促。接下去就是老师安排部分学生检测自己的肺活量,作进一步的体验。张晓萍老师在这一环节中还出示了一些运动名人的肺活量的统计数据,尤其是游泳天才,被称作“飞鱼”的菲尔普斯的肺活量惊人数据,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最后课堂总结,学生知道了人体生命活动需要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经常锻炼身体可以提高自己的肺活量,有利于身体健康。
环节的设计和安排虽然不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探讨内容,不过我觉得做为“简约、高效”这一科学课堂所要追求的精神理念来说,也是很重要的。“简约不是目标,高效才是追求的目标”――俞伯军。删繁就简是追求“高效”的一种方式方式。高效的课堂,除了简约的教师语言,简约的教材学具,简约的环节设计之外,科学合理的环节设计,也是不可获缺的。
2008年11月
附件:嘉兴实验小学校长,张晓萍老师的《运动起来会怎么样》教案
(一) 引入,了解学生对“呼吸”以及运动后呼吸变化的已有认知和经验。
1.师生同做几次深呼吸,感受深呼吸的过程。
2.交流深呼吸过程中的感受和发现。
3.揭题,交流有关运动后呼吸变化的已有经验。
4.引导学生设计一个能证明运动后呼吸加快的科学实验。
(二) 活动一:测量、记录不同状态下1分钟呼吸的次数。
1.对呼吸测量方法进行指导,以使学生能尽量准确测量、记录到自己的呼吸次数。
2.引导学生测量、记录平静状态下的呼吸次数。
3.引导学生跟随音乐在座位上做半分钟比较舒缓的运动,然后测量、记录。
4.引导学生跟随节奏强劲的音乐做高抬腿运动,然后测量、并记录。
5.引导学生听一段舒缓的音乐,放松自己,再测量、并记录。
(三) 活动二:绘制折线统计图,分析、比较数据,证明运动后呼吸会加快。
1.引导学生将自己获得的数据绘制成一张折线统计图。
2.四人小组互相比较呼吸变化统计图,找找几位同学之间呼吸变化的共同点。
3.交流讨论。
4.教师小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运动后呼吸为什么会加快”等问题进行质疑。
(四) 活动三:认识呼吸器官,了解呼吸的过程。
1.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呼吸器官图,引导学生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
2.出示简易模拟呼吸器,演示人体是怎样利用这些呼吸器官进行呼吸的。
(五) 活动四:探究呼吸的秘密以及为什么运动后呼吸会加快。
1.讨论人体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是否有不同。
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口袋里的空气,每人反复呼吸至少15次。
3.交流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发现。
4.引导学生尝试对这种现象做出解释。
5.教师演示检测吸入气体与呼出气体成分的实验(点火)。
6.出示资料,认识数据。
7.教师小结呼吸的原理。
8.在此基础上对“为什么运动后呼吸会加快”这一问题作出解释。
(六) 活动五:探究运动与肺活量的关系。
1.四人小组再一次比较呼吸统计图,找找同学之间呼吸变化上有什么不同点。
2.交流发现。
3.老师出示比较典型的两位同学的呼吸变化统计图,请同学比较他们的不同。
4.在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两位同学肺活量大小进行推测。
5.两位同学现场测肺活量,根据检测的结果,结合呼吸变体统计图,学生分析肺活量与呼吸次数的关系。
6.思考除了先天的遗传因素外,还有什么原因导致肺活量有大有小。
7.出示一组资料:运动员与平常人的肺活量数据统计和专家对肺活量大小的看法。
8.小结:引导学生用自己所学的运动与呼吸的知识指导自己开展科学的锻炼,并出示一些健康小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