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议科学与语文的学科整合
现下,闻堰镇小进行了一次区语文和科学串联研讨活动,这是我区第一次尝试科学与其它学科的整合,为打破学科界限,体现学科间的优势互补开创了新篇章。
这次活动开了两堂课。一堂科学,一堂语文,两个五年级班,执教的内容都是《烧纸船》,听了两位教师的课后,我们听课教师便相互交流,议论着自己的看法:两位老师课都上的非常不错,科学老师通过实验探究,揭示现象本质,上得挺有科学味;语文老师巧妙设疑,生动风趣地指导写作,上得真有文学味。但文学和科学两者的联系还不够紧密,科学课中没有生动的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体现不出文本美,布置写小论文流于形式,没有进行适当的指导;语文课中也忽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严密的科学现象的探究,只是一堂写作指导课,没上出内容的科学性。我们认为,不妨两堂课在同一个班上,第一堂课科学老师执教,分组实验烧纸船并进行科学本质的探究,第二堂课由语文教师执教,指导写作烧纸船的观察片段,并用生动的文字叙述其中的科学道理,联想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写成通俗形象的科普文。
科学和语文在课程资源和教学方法上有很多相通之处,科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写科学小论文,写观察日记,我们科学老师指导的学生小论文,往往形式固定,内容朴素呆板,很少体现儿童的童真,很少描绘出文字的生动和形象。就像科学家们及我们老师写的学术论文,结构严密,观念严谨,科学性充分,但可读性不强。我们总是喜欢读儿童文学,历史小说,读科学童话及科学小品文,而不爱读文言文及正本历史,不爱读学术论文及理论著作,正是由于后者不够生动形象,就像一道菜,虽然原料的价格很贵,营养丰富,但色香味一般,无法勾起食者的食欲,只有添上好的佐料,配以好的烹饪技术,才会使人望之动色,闻之生津,尝之恋恋不忘。好的语言文字就是这些色香味,如今天烧纸船观察片段学生的描述:红红的火焰像毒蛇长长的舌头,凶狠地舔食着脆弱的船底,我们原本以为小船顷刻会化为灰烬,随知过了很久,纸船竟然神奇地完好无损,我们惊奇万分,又百思不得其解……多么生动细致的观察描写,可见,通过语文老师的指导润色,观察片段就可写出内心的认知冲突,写出问题的悬念,继而产生继续观察、探究“纸船为什么烧不坏”的强烈欲望,这时何不让学生分组实验,仔细观察,通过纸船和水烧前烧后的对比,探究揭露里面的科学本质。这样再写作下一个片段,“释疑”部分就水到渠成了。
在指导写作“释疑”部分的片段时,就需要用上一些科学名词,如:热传递、蒸发、燃点和沸点等。也可用上科学流程图,两位老师都有这个直观的工具,还可进行烧坏与不烧坏之间的对比。不过文字叙述并不一定要严谨慎密,完全可以生动形象,不妨用上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如:“这个魔法小精灵竟然是普普通通的水”(语文教师的话);“在船体形成一层保护膜”;“水帮助纸船传递热量”;“水吸收了纸船的热量,变热了,蒸发到空中”。(学生的话)实际上蒸发可以吸收热量,降低温度,水的沸点比纸的燃点要低。还灵活的改编我们祖先丰富的词汇:“纸包住了火”,“纸船帮助水火相容”,“隔物传热好比武术中的隔山打牛”。我想,我们在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科学小论文时完全可以写得生动风趣,在充满童真的叙述中通俗形象的揭示科学道理,说明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并不深奥难懂,我们小学生自己解释科学现象,激发学生的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于是,科学观察日记可以与语文的日记相结合,“凤仙花的一生”,“蚕的生命周期”,“生态瓶的观察实验”等,都可以在我们语文的日记和作文中出现,语文课本上的科普文,科学说明文,可以通过科学的观察、实验来深化内构,做到科学与语文部分内容和学习方法的整合。
关于整合,我不禁想到了古人阐述的“文道结合”,做文学与做人思想的结合。现下,我把它引申为语言文字、表达写作与科学道理、科学素养的结合。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要有很好的文学功底,把理性严谨的科学思维、科学道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出来,具有文学的感染和潜在的美。我们今年的区优质课评比的第一名,是一位科学兼语文的教师,就是因为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我们今天的这堂科学课,也像语文课那样上的悬念突起,生动趣味,那就更完美了。这就要求我们科学教师要多看看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文学。其实,现今我们社会上就有这个误区,高中大学文理分班,初中阶段重理论知识,轻观察实践,这样使得一些文职的政府官员,缺乏基本的科学素质,不重视环保节能。一些科研博士专于本行,专而不博,出现隔行如隔山的现象。实际上,一些真正有名的科学家往往博采众长,古代的张衡、徐霞客,现当代的高士其、苏步青、竺可桢等,往往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囊括古今,写下了不少生动易懂的科普著作。我们科学家和教师更应该文理兼通,懂文能使学理的人能更清楚的表达自己的科学见解,懂理会使学文的人更好的知晓生活的本质。在这个信息万变、学科融合的社会里,我们更应该文道结合,知宇宙之浩瀚,通古今之渊博,下洋洋之文采。时下有学校小记者与科学家的互动,科学家要多写写科普文、科学童话,做好对后代的普及推广工作。我们教师引导学生读写这些科学小文体,做个认真探究勤于记录的小科学家。
实际上,科学与语文的内容整合,在教材中就有体现。我们科教版的小学科学从三年级开始,一二年级的科学内容到哪去了呢?整合在语文数学等其它学科中了。就拿语文来说,一年级的课文有一半是科学童谣和童话,如下册的经典科学童话:《小蝌蚪找妈妈》、《小壁虎借尾巴》等从我们这代一直学到儿子这一代,文学和科学的完美结合。上册的《四季》、《比尾巴》等科学童谣,《小松鼠找花生》、《小熊住山洞》等科学童话,在富有童趣的故事中告诉了科学道理。语文和科学的整合,语文教师要上出其中的科学味儿,得有相关的丰富的科学知识及素质的支撑。中高段更有不少的科普文章、科学说明文,还需要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分析,实验及收集数据的本领。教师就需要这些科学素质。小学老师更应该是全能型的,每门功课都应该会教,并能够教好。这点西方国家做得很好,在那里,老师是包班的,就有课程整合的自主权,如:教学蝴蝶的生命周期,美国的教学就可以科学和语文结合,边观察边指导写观察日记、填观察报告。能长时间地进行1个多月的观察,跟踪记录,最后放飞,体验成功的喜悦。大家又分阶段完成了科学实践报告,并定期请专业人士来做主讲教师,指导学生与教师在这个行业中的知识技能学习。我们国内,不妨培养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在教学中“文道”结合,做一名全能型的教师。
这次有机的尝试,对于科学和语文学科的结合,我们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虽然这一步有点蹒跚。不过,相信以后我们科学教师与语文教师通力合作,取长补短,一定能听到具有文学韵味的科学课,具有科学趣味的语文课。愿我们的孩子们学会细致地观察,严谨的实验,生动风趣的课堂语言,形象完整的科学文本记录,成为文理兼通的全面人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15 23:33:3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