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磨课篇
这堂课共磨课7次,展示1次,用尽了学校的8个班。
1.第一次:
第一次上课,完全是按照书本的方法进行,利用《人类探索时间》的微课导入,再通过复习香钟计时的缺陷,进而聚焦到水钟。分为了2个探索过程,探索一为验证水位上升的速度是否是匀速的,这里利用了看水位计时间、看时间记水位的两种方法。探索二为找到速度变化的原因,并进行改进,最终演示真实水钟。从试教情况来看,由于学生没有学过第一课,是“插播”上课,学生对香钟缺陷的共鸣很少。探索一实际耗费时间26分钟,探索二草草结束。
出现耗时过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实验指导不到位,学生不理解操作的原因,结果虽能说明问题,但瑕疵非常多,例如:学生不理解什么叫连续测量,经常测一个数据停下来,再重新测量。没有按量加水或者加多。测试的时候会用手去堵住出水口。
2.第二次:
第二次针对第一次试教的问题,将两种方法修改为只看时间记水位,制作了《实验操作指导》的微课,并采用了平板教学的方式进行计时、数据上报。从试教情况来看,时间控制住了,但探索一的结果精准度不够高,探索二的演示实际上比较复杂,导致现场状况不断,最终也超时10分钟。
结束后,在教研组老师的帮助下,进行了深度修改:
· 不应该是看时间记水位,因为课题是《用水计量时间》,而不是《用时间计量水》。
· 学生对泄水和受水装置的掌握情况不佳,在探索一之前添加预测部分,借助预测和微课《观察水钟和水钟计时10秒》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并讲解两个装置,明确观察受水装置。
· 探索二简化为研讨的一部分,并通过微课的方式展示真实水钟的运转情况。
· 不使用平板教学,改为传统的学习单+秒表的防水进行。
3.第三次
第三次试教是教研员万老师来听课的。大体流程基本上得到了肯定,但也存在问题:
· 整堂课的思维深度和学生参与并不突出,我讲的太多,学生还是没体现本位。
· 预测环节耗时过多,整体超时5分钟。
因此,进行改进:
· 以项目式实践的方式进行,添加前测(受水和泄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观察受水装置和泄水装置,深化探索一前的知识铺垫。
· 采用师生共同制定“成功标准”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增加评价的依据。
· 点明单元大概念“人们利用事物的规律性变化来计量时间”,并在导入部分深化。
4.第四次
第四次试教课基本成形,但细节部分还存在一些问题:
· 语言比较平,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
· “成功标准”的制定过于生硬,并不能够很好体现实验的诉求。
· 前测问题设计学生并不能很好得回答,基本是没法使用状态。
· 探讨不够深入,过多关注数据本身的分析。
因此,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
· 重新设计语言,并形成逐字稿。
· 重新设计成功标准,并设计关键的引导问题。
· 重新设计前测问题,体现学生对水钟的想法。
· 删除导入的《人类对时间的认识》微课,改为复习导入。
5.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
到此为止,受限于时间紧、材料有限,这堂课的授课和学习方式基本定型,只在语言上进行深度打磨。
6.展示课
按理来说已经上了7遍了,课的所有内容都了然于心,但实际效果却没有达到预期,甚至还没有第六次、第七次试教的效果好。展示课出现了试教未出现的状况:在本节课计时中,因设计了连续测5次的方法,所以并不设计首段数据剔除的问题。但在制定“成功标准”的过程中,学生讲出了不测首段的问题,导致原本设计的许多语言都用不上了,实验设计部分也超时了3分钟。好在此前考虑过此问题,实验实际使用比我预想的多了4分钟,最终9个小组中有8个小组完成了实验,1个小组完成2次测试。
另外,在展示课当天,因为电脑兼容性问题,还临时修改了课件,在课件的使用上有些不顺畅。
-
-
1.png
(, 下载次数:0)
(2021/11/21 20:00:54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