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董丹凤《科学究竟是什么》阅读摘录及心得 [复制链接]

1#

《科学究竟是什么》阅读摘录及心得


  序言中,郁波老师提到这本书是我国目前第一本用于教师对科学性质方面认识的培训用书。的确,对科学性质的正确认识,将关系到一个科学老师的课堂是否有科学味。在教师没有真正掌握科学性质的时候去进行科学课的教学评价,其结果会很不科学。所以这本书非常适合我们十年内的青年教师进行阅读学习。

  本书的编排顺序以科学性质的一些问题作为章节划分,以科学探究过程各环节为基本框架顺序。同时通过大量的课例分析,将有关教学过程的问题与相关科学性质有机地融合。让读者在阅读时,既不会觉得深奥难懂,又觉的与自己的教学实际很亲近,常常会有引人入胜之感。这也是本书的魅力之一。

最后编辑爬行的蜗牛 最后编辑于 2021-09-14 21:23:29
分享 转发
TOP
2#

本书目录

序言

第一章:什么是科学问题

第二章:科学的过程究竟是什么

第三章:假说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

第四章:观察和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

第五章:科学离不开逻辑

第六章:怎样认识科学的相对真理性

第七章: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第八章:自主建构与科学探究的关系

第九章:什么不是科学

第十章:“自然”与“科学”的差异是什么

第十一章:我国教师的特殊问题

附录1:本书引用的课例汇总

附录2:西方科学教育研究成果简介

最后编辑爬行的蜗牛 最后编辑于 2021-09-14 21:47:36
TOP
3#

  在序言中,作者提到,科学的性质究竟是什么?在西方20世纪70年代以前科学性质被概括为以下几点:

  1.以观察为手段,以事实为根据

  2.可重复性。即科学理论经得起别人按照科学的研究设计和步骤,进行重复实验

  3.可积累性。如果观察资料是真实的,那么后人可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积累更多的资料,重新解释。

  4.理论的可证伪性,即它有进行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在20世纪70年代后,更多的观点认同科学知识或理论不是绝对真理,而是相对真理,是随着人的认识的深入而不断改变的。即“世界是可被认识的”这也是本书所持的观点。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要培养孩子的批判和质疑的精神,这也是科学精神所在。

最后编辑爬行的蜗牛 最后编辑于 2021-09-14 22:08:12
TOP
4#

这本书我反反复复看过几遍,确实对我们科学教师有很大的帮助。
TOP
5#

  在这一章里,作者首先让我们明确了什么是科学问题,分清了科学问题与实际问题的区别;认识到提出科学问题是为了寻找一种解释,而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方案;明确了活动中的教学目标设计是以发现科学问题、回答科学问题、形成科学概念为目的的,并且让孩子始终围绕所关心的科学问题或目标进行。要做到这一点,科学问题要具体、尺度要小而且贴近孩子们的经验。

  什么是科学问题?什么是实际问题?什么是非科学问题?什么是科学性较低的问题,分清楚这些对我们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1.区分真科学问题与假科学问题

假科学问题是那些脱离了解释世界的目的,或是没有足够的活动和情境准备的,或相对于孩子们的认知能力过分开放性的无的放矢的问题。

    2.区分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

封闭性的问题往往指向确定的答案。这样的问题有利于活动的设计、学具的选择,有利于教学目标的明确。科学课中,教师应该把从开放性问题向封闭性问题转换的过程放在活动前完成,留给小学生的应该是封闭性的问题。

    3.正确使用“是什么”和“为什么”问题

作者认为,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主要进行“是什么”问题的探究活动,但鼓励对“为什么”问题的思考,不过不作严格要求。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要鼓励并强调解释。而学生一般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后,在师生共同讨论后才会发现矛盾和困惑,从而对现象进行解释。

  作者在小结时提出,真正的“科学问题”是一个暗含着理论假说的问题,是启发学生提出更多问题和假说的梯子。所以问题中的变量不能太多。

最后编辑爬行的蜗牛 最后编辑于 2021-09-14 22:42:28
TOP
6#

回复 4楼喻伯军的帖子

向喻老师学习这种反复阅读,不断思考的精神!
TOP
7#

  第二章“科学的过程究竟是什么”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教育界提出了“科学作为过程”的科学教育理论,它的意义在于强调科学教育不仅仅是学知识,而是在整个探究过程的参与和体验。在探究过程中所涉及的科学研究方法也代表了科学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的教育价值不仅在于让孩子们学会进行科学研究或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孩子们学习科学对事实的尊重,科学对观察的依赖、科学对结论的谨慎、科学对错误的勇于修正等科学教育特有的内容,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
  最后作者提出在探究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活动中的学具要有严密的结构
  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有时为了节省学生上来拿材料的时间,就把材料提前放在实验桌抽屉里,总有好奇心强的孩子一边上课一边去摸一下材料。材料发放的次序、材料的组合及种类就是学具的结构,直接关系到教学环节的推进。
  2.课堂讨论的内容要反映探究的过程
  3.活动要有情境化的背景
  情境化,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作者提出,情境化不仅要用于开头,还要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重提,使探究在对孩子们“有意义”的气氛中推进。这一点,我可以在平时教学中试试。
  4.尽量少说话,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动手,去自主发现
  这一点也是我的教学弊端,当孩子们开始埋头活动时,根据巡视的结果突然去强调一下,要注意什么,此时孩子们的注意力都在活动中,根本不会认真去听老师讲什么,尤其是低段孩子。
同时作者还提出,在讨论环节,教师也应该少说、多看、多听、多感受。
  5.要进行水到渠成的小结
  探究是有目的的行动,孩子们在尝试地对观察、实验所获得的数据进行核实、解释后,需要有人对其进行概括和整理,这就是小结。小结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观察记录的形式呈现也是一种小结。
  在小结中,作者又提出了以下几条注意点:

(1)要用孩子的话进行总结,而不是教师的话。
  反思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时候让几个孩子表达后,还差点意思,就把结论性的话说了出来。这是非常急功近利的表现。
(2)要对孩子们的探究过程进行回顾与评价
  有时候,学生收集到的数据或观察到的现象并不是与结论相符的,老师要对引导孩子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是否科学,是否实事求是,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而不是抛弃学生的数据,让学生接受正确的结论。
(3)要适当地注意将对科学性质的认识融进小结中,使孩子们得到科学态度上的熏陶。

(4)小结要简短、清楚
最后编辑爬行的蜗牛 最后编辑于 2021-09-14 23:31:38
TOP
8#

   第三章《假说在科学探究中的地位》在这一章中,首先区分了科学假说与“假设”和日常生活中“猜想”的区别。明确了科学假说是对观察现象的一个假定性解释,或者说是对所提出的科学问题的一个推测性的回答。而且假说之后必定有验证的活动,通过验证才能成为科学理论。  假说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有:
  1.假说要有一定的根据
  假说要建立在孩子们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如果孩子们缺乏经验,就变成胡乱猜想,这恰恰违反了科学的严谨求实的精神。
  2.注意假说教学的循序渐进。
  例如低段适合“是什么”的假说,高段适合不超过两个自变量的假说。
  3.注意对研究设计和结果的反思。
  例如实验设计与假说之间是否有必然的、严密的逻辑上的联系?原假说被证明的程度如何?今后的进一步工作应该干什么?原实验设计可以做何改进?
  4.不要为假说而假说
最后编辑爬行的蜗牛 最后编辑于 2021-09-15 11:03:13
TOP
9#

好书,必须得看!
TOP
10#

经典的著作百看不厌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