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定海区阳光琥珀的学习足迹 [复制链接]

91#

《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一课反思
本课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起始课,要求学生初步认识厨房中的物质,并且感知物质的变化过程,通过观察记录变化的特点比较变化的不同进而引出化学变化的概念——有新物质产生。为了让内容更具有整体性,且学生可以通过一个任务来认识物质的变化,我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贯穿整个活动——揉面团。在揉面团过程中观察物质的变化,寻找变化的证据,思考多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认识化学变化的特点。
经过尝试,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活动,且能够全身心的投入。通过材料分层分发的方式,学生能有序地先观察后揉面团。学生能用关键词的形式归纳物质融合前的特点,如面粉是粉末状、白色,很分散,泡打粉是粉末状但比面粉颗粒粗一点,颜色更加纯白一点……通过多次加水揉捏后,面团颜色变深了、有了黏性、加热后黏性更强……这个活动也凸显了一个问题,如何在变化中学生可以找到新物质产生的证据。最理想的状态是加热面团后,学生会发现内部结构出现气孔,这也意味着有气体产生。但是在课堂中,由于时间和设备的关系,面团内部的气孔不明显。需要另备一组材料进行加热,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材料去发现气孔的产生,说服力不足。
改进:理想状态下每个小组都能配备一个加热工具(如小蒸笼);在加热过程全班交流,等加热结束继续观察加热后面团的变化,进而进行补充。
TOP
92#

这是用花馍创设情境吗?
TOP
93#

回复 92楼吴王不凡的帖子

是的,用揉面团的任务驱动学生观察物质的变化
TOP
94#

关键词:《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一课反思
教材:本课聚焦环节教材直接提出了探索的主题,通过实验发现新物质的产生过程。探索环节设计了三个活动,实验观察蜡烛产生新物质,加热白砂糖产生新物质,以及发现更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学生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并且通过变化现象与产生物质的观察与分析,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都有新物质产生,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物理变化的发生。研讨环节,探讨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对我们生活的利害关系,了解化学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改动一:为了让实验活动更具有整体性,前两个活动(蜡烛燃烧以及加热白糖)进行整合,进而达成长时探究的目的。在此大活动基础上,学生去发现生活中更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从而认识到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厉害关系,了解化学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改动二:基于改动一,如何将两个活动进行整合,我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方式。用熬白糖的活动贯穿始终,在熬白糖过程中找证据,发现新物质的产生。
改动三:本课需要学生专注地观察实验现象,找寻新物质。但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的观察并不是那么专注,对于转瞬即逝的现象容易遗漏与忽略,进行在交流中出现意见分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活动中提供移动设备,让学生自己记录现象,学生的观察变得更细致,同时又可以随时调取视频来解决分歧。
成效:经过课堂尝试,整堂课学生对研究任务保持高度的兴趣,研究过程更加流畅,汇报更有效。
TOP
95#

关于项目化学习的几点思考
我的初心:我喜欢与学生一起做项目时的我,投入与兴奋。
我眼前的困难:听过很多关于项目化学习的案例,我发现自己所缺少的是时间和设计思路。
我所能努力的方向:部分课在把握教学方向的同时进行适当改进,使之其拥有项目化学习的“影子”;积极争取拓展课的时间,挖掘校园及教材拓展部分,进行项目实施;模仿他人优秀案例,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从而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TOP
96#

揉面团,蒸好,再吃,整个过程学生肯定非常喜欢,但是时间是个问题,就怕没蒸好下课了
TOP
97#

回复 96楼爬行的蜗牛的帖子

吃是不现实啦,可以稍微蒸大一点
TOP
98#

观《氧气的制取》一课有感
近期有幸聆听了一节初中科学课《氧气的制取》。在得知要听初中科学课,急急忙忙又翻阅了一遍2022新课标。虽说与我所教的学段不一样,要求不一样,结合自己所教,我也有了新的思考。
一是遵循科学本质。本课是气体制取的拓展课,何老师用生活中常见的“氧净”为例,引导学生探索氧净的成分。我非常欣赏生活与科学紧密联系的课堂,我认为现阶段学生眼里的科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会在生活中观察、思考,找到新的科学问题,然后通过已学的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会了制取气体的方法,知道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搭建制取装置,验证气体的组成,进而探索氧净的有效成分。非常难得,在学业压力那么大的初中,教师仍能站在学生角度,为学生呈现如此有探索欲的科学课堂。反观自己的小学科学课堂,更应立足核心素养的发展,思考钻研学生的真实需求。
二是显现科学思维。在回顾气体制取的装置环节,何老师用板贴的方式呈现学生的思考,再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纠正。板贴图示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也经常被采用。板贴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发展进程呈现出来。学生通过可视化的抽象的思维过程,找到自己的问题并形成正确的观点。
三是踩稳学习脚跟。在本课的回顾阶段,我们可以发现何老师的复习时非常扎实的。我想扎实的学习品格也是每个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从正向回顾到逆向复习,学生从多维角度回顾装置的选择要点,我想这样的复习对学生来说一定事半功倍。从我的角度来说,若是这样一节课我会将40分钟一堂课的重点立足在学生的探究环节,用更有效快速的方法帮助学生复习方法,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的实验与后续交流研讨环节。无论是初中的知识点回顾,还是小学的探究体验为主,都应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把握每节课的重难点。
TOP
99#

《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一课反思
本课是《物质的变化》单元的起始课,要求学生初步认识厨房中的物质,并且感知物质的变化过程,通过观察记录变化的特点比较变化的不同进而引出化学变化的概念——有新物质产生。为了让内容更具有整体性,且学生可以通过一个任务来认识物质的变化,我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贯穿整个活动——揉面团。在揉面团过程中观察物质的变化,寻找变化的证据,思考多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认识化学变
秋清 发表于 2023/4/23 11:05:56
每个小组都能配备一个加热工具(如小蒸笼)——想法很赞,但需注意安全!
TOP
100#

通过反思来观课,揉面团一课老师的课堂设计很巧妙。
TOP
101#

观《安装一个简易通风系统》一课有感:
9.15,定海小科青研社全体成员观摩了由沥港中心戴娜老师的《安装一个简易的通风系统》,本课是从三上《风的成因》一课进行改编。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用项目化学习的理念进行改编,让人耳目一新。戴老师从上节课的热气球自然地迁移到本节课,为通风系统建立初阶的思维模型;学生通过绘制设计图并交流讨论,慢慢明晰通风系统的工作原理;接下去通过亲手实践制作并展示,借助线香亲眼观察到空气流动的方向,将风的成因理解透彻;最后迁移到大自然的风的成因,与生活中的现象金紧密相连。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仅仅围绕老师出示的评价标准进行学习,提高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在这节课中有了几点启示:一是仅仅围绕新课标的四个维度设计内容,尤其是注重科学思维的建构;二是评价量表的设置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量表的设计要贴近学生、贴近课堂要求;三是材料的合适性决定了学生课堂是否顺利,老师还是得多做下水实验,确保实验的成功率。
TOP
102#

一直学习,一直收获,点滴积累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