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中成长,在反思中提升
——记参加区教师教学能力评比的感受与反思
闻堰小学
凌华华
今年我参加了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师教学能力评比比赛,历时两个多月,从三月份的报名开始到五月底的第四轮评比结束。我们经历了第一轮:理论考试;第二轮:听评课和教学再设计;第三轮:实验操作和教具制作;第四轮:现场上课。持续两个多月的四轮比赛下来,说实在的,思考的已经不是比赛能否获奖,能获得几等奖;更多的是感谢这样的比赛能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在反思中成长和提升。
第一轮:理论考试
时间:2016年4月12日上午9:00 —10:30
通知上的评比方法
(一)第一轮:理论考试
1.考试内容:较为广博地掌握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所涉内容;
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方法对教学案例进行具体分析。
2.考试形式:闭卷笔试,时间约为1.5小时。
【赛前准备】2013年我成为萧山区小学科学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今年是第三年,所以我算是一名新教师;我来到闻堰小学的第二年2014年也举办过一次区科学教师教学能力评比,但是那个时候我没有参加的机会;所以这次给我的机会我很珍惜也很感谢。
通知反复阅读了多次,仍然琢磨不透到底要考察什么内容,我只能按照自己的理解仔细阅读了2016年1月刚出来的“课程标准”,总共82页,在准备的时候我就很后悔,因为对于老版本的“课程标准”,我的理解实在是浅显,翻看的次数也不多,可以说基本没什么印象。所以准备起来很吃力,很多话只能理解于字面意思。
其次,我还把3-6年级科学八册的教学参考书上每章节的知识点整理出来,万一考试考到,可以保证基础性题型不用失分。
最后,教育教学方法对教学案例分析,我实在不知道要准备什么,所以就看了一下喻伯军老师的《案例解读》
【赛后反思】笔试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科学知识”,稍高于小学的内容水准,涉及到一些初中的科学知识,这部分总体来讲我还是比较有把握的;但是第二部分对教学案例的分析,是我的弱项,看到题目容易无从下手,或者说无法从理论的角度切入去分析教学案例;就好比平时听课,听完以后不会选点“评课”,其实我很羡慕那些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的老师们。我决定平时多看一些书籍、资料,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多积累;不是像现在这样轮到考试匆忙准备,准备以后也无法应用!
第二轮:评课和教学再设计,时间:2016年4月12日下午13:00—15:30
通知上的评比方法
(二)第二轮:评课和教学再设计
1.集中观看一节录像课,然后在规定时间内记录听课笔记,撰写评课意见,并对该课进行教学再设计。
2.测试形式:观看录像课、笔试,共约2.5小时。
【赛前准备】第一轮比赛中提到我看了喻伯军老师的《案例解读》,喻老师这本书去年刚买过来的时候翻看过,但是看完很快就忘记了,可能对于某个具体案例比较有印象,但是如何具体分析却没概念了。
【赛后反思】下午的考试历时2个半小时,奋笔疾书,绞尽脑汁,其中有一道题刚好是喻老师的《教学案例》中的一条,但是在正式答题时才发现,看书看书,看进去的才是书,我对书籍的阅读流于表面,看过以后没有针对30条建议逐条尝试并自我分析过;临时碰到这种题目仍旧不会答题,回答很生硬,生搬硬套的感觉!也在侧面佐证我平时的看书方式需要改变,一本精彩的好书需要我们反复推敲和实验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不然永远只能是别人的。
听课是听一节别人的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并做好听课记录,然后针对某一个环节进行教学再设计,这个时候就暴露平时自己在观摩别人的优秀课例却不敢评课的缺点了,评课的点很分散,难以针对某一个具体的点进行有效点评。教学再设计针对的是本节课的重难点,非常考察一个老师平时的各方面积累;平时的课堂教学多注意突破教学重难点。
第三轮:实验操作和教具制作,时间:2016年5月4日上午45分钟,抽签决定次序
通知上的评比方法
第三轮:实验操作和教具制作
1. 实验操作方面:内容为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所涉及的实验,采用个人实验操作,评委根据参赛教师的实验操作正确程度和熟练程度进行评分。
2. 教具制作方面:采用所提供的规定材料,制作指定教具,评委根据参赛教师的工具使用和制作的教具好坏程度、使用程度进行评分。
【赛前准备】把3-6年级的书本翻阅了一下,罗列了可能会做的实验。在浙江省小学科学网上查阅了2013年省实验技能大赛的资料。
【赛后反思】一个考官负责两个考生的考核,45分钟的比赛项目两道题目,教具制作是沉浮子;实验操作是50毫升水中最多能溶解多少克食盐并少量结晶。这两个考题我庆幸于我有猜到过,却后悔于我没有做过提前下水实验并计时;很明显,两个实验45分钟时间来不及完成实验操作,遗憾收场;后来和同组比赛学院交流发现很多人也没能完成实验;可见,平时课堂教学时,教师“下水实验”的重要性。你只有做了才会有思考,比如说食盐到底是3克一份一份的加还是每份加的克数不同,慢慢减下来?比赛过程中由于紧张,我一开始还忘记用镊子拨动油码而直接用手了。所以比赛的心理素质也很重要。
第四轮:现场上课,时间:2016年5月26日新塘小学第四节课
通知上的评比方法
第四轮评比方法:1.网上抽签决定上课顺序
2.每天的上课内容都是提前2天公布于萧山小学科学网。
3.集中借班上课,评委现场打分。
【赛前准备】5月24日早上07:07挂出的上课内容《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前一晚90学时培训请假回学校,第二天我们科学组全体老师助力分析这堂课该如何上。至此,这已经成为一场科学组智慧的较量
最后大家一致认为这堂课最好还是按照书本内容顺序来上,但是要把握好细节和实验活动的时间安排;此外,由于这是单元第二节课,所以第一课的内容还需要点到,这样才能更好的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试教直接在其他班级,多体验借班上课的感受。
第一次试教:“白糖和豆子”的观察并记录特征;“白糖和豆子”的混合分离;这两个第一部分的小活动总共花了25分钟,导致这堂课根本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经过这次试教发现不是所有的筛网都筛出白糖,有些网孔很小,白糖通不过,如果改用“绵糖”会和学生认知中的白糖差距太大,原来设想使材料更具有结构性的想法只能放弃。改回用“沙子”。
第二次试教:记录单的记录问题很大!记录单只给了空白记录,试教以后还是觉得把需要填写的内容直接打印出来效果更佳;其次白糖加热过程中,颜色、状态等都会不同层次的变化,学生却只记录了一种颜色或者一种状态;所以改用颜色、状态等逐次变化的方式记录(用“→”表示),而这样的记录任务太重,容易影响观察,所以改成小组内每人仔细观察一种变化并认真记录,然后小组汇总。所以小组的记录单也就成了人人记录的记录单。
第三次试教:班级不同对课堂效率影响很大,前两次试教的班级学生活跃,课堂表现积极,第三次试教的班级学生基本不太举手,发言胆怯,教师需要耐心等待。所以班级差别感受特别明显,这次将白糖加热实验分析完已经是超时4分钟了。所以就将第一分部的先观察特征并记录,然后再混合分离的实验进行了整合,直接整合“沙子和豆子的留样—混合—分离”,希望将这个实验时间再次缩短。
【赛后反思】正式比赛的班级氛围和第三次试教的班级氛围有点像,学生可能面对陌生的老师、评委、环境不太敢说,怕说错。由于我是下午第一节课13:20分开始,这个班级学生13:10就到教室了,这十分钟我原本是想和学生好好互动的,结果发现自己的互动能力比较差,反而学生互动完以后更加安静了,而我自己也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更紧张了。上课环节基本流畅,虽然第一部分进行了整合,但是两个活动,课堂时间仍然显得紧张,最后还是超时了几分钟。希望将来我在课堂节奏和调控的能力多下功夫。这节课比较大的一个问题是固态白糖熔化成液态透明糖浆是物理变化,学生无法从“冰变成水”的例子中迁移过来,最后还是借由我自己的嘴巴讲出来的,所以我很遗憾,这个点我并没有很好的突破。蜡烛的燃烧发生了什么变化设计成了回去思考的课后作业。
【总结】这次的比赛,我经历了,成长了,反思了;比赛虽然结束,但是成长不止,反思不息;过程很艰辛,但是我有强大的团队助力,感谢这次比赛过程中支持、帮助、指导过我的所有人,因为你们,我将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