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重庆市皮发万老师和我在中国科技辅导员QQ群的一段聊天记录:
【话唠】重庆市皮发万:
暑假充充电
品格影响发明创新的依据、教学案例和思考题
1、依据
毛泽东同志要求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和体育方面都得到发展,这是完全符合人才成长的科学规律的。
爱因斯坦在悼念举世闻名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的时候,正确地指出了创新者的才能对道德品质的依赖关系:“在象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作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李克强:教育走的太快,请等等落下的灵魂。
2、教学案例
案例1:“一个优秀的孩子,又会弹钢琴、又会跳舞,还会画画,学习成绩还好。长大了,读初中了也是什么都会,每次考试前几名,考上重点高中,高考又成为状元或者前几名,考上国外或者国内最好的大学。很多人都是这样过来的。几年以后读研究生,再读博士。
你看,父母亲也荣耀了,感觉我的孩子很优秀,不到45岁可能就是一个副处级干部了,不到50岁就是个正处级干部了。亲戚朋友、同学、家人逢人便说我的孩子有出息。
不到55岁他就进监狱里去了,父母亲这个时候还流着一行老泪,‘我的孩子怎么会出现这个情况?!’自己的子女刚好长大成人,进去肯定是有很多原因的。现在它已经成了普遍现象了,芮成钢不就是吗?”
案例2:世界著名乐队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欧洲指挥大赛的决赛中,按照评委会给他的乐谱指挥乐队演奏的时候,发觉有不和谐的地方。起初他以为可能是乐队演奏错了,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仍然有个地方不和谐。小泽征尔向评委们提出乐谱有问题。但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委会权威人士都说乐谱没有问题,而是小泽征尔的错觉,请他找出原因。小泽征尔当时还不是很有名,只是一个普通参赛者。但他坚信自己的判断,肯定地说:“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判席上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
原来这是评委们有意设置的圈套,以此来检验参赛者在发现乐谱的错误并遭到权威人士“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前两位参赛者虽然也发现了问题,但终究因为不自信而被淘汰了。小泽征尔最终摘取了这次世界音乐指挥家大赛的桂冠。
【话唠】重庆市皮发 2015/07/20 9:36:54
案例3: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因人工合成尿素,打破了有机化合物的“生命力”学说而闻名。他因一时疏忽,把钒的发明拱手让给别人,错失良机。他的老师柏采里乌斯给他写过这样一封信:
“在北方一所秘密的房子里,住着一位绝顶美丽的女神,她的名字叫凡娜迪斯。有一天,一位小伙子来敲她的房门,试图向她求爱。但是,这位女神听到敲门声以后,仍旧舒服地坐着,她心里想:‘让来的那个青年再敲一会吧。’但是,敲门声响了一次就停止了,敲门人没有坚持敲下去,而是转身走下台阶去了。这个人对于他是否被女神请进去显得满不在乎。‘他究竟是谁呢?’女神觉得很奇怪,她匆忙地走到窗口,想去瞧瞧那位掉头离去的小伙子,‘啊!’女神惊奇地自言自语道:‘原来是维勒!好吧!让他白跑一趟是应该的,如果他不那么淡漠,我会请他进来的,你看他那股劲,走过我窗子的时候,竟没有向我的窗口探一下头……’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人来敲门了。这次来敲门的人和维勒大不相同。他一直敲个不停。最后,女神只好开门迎客。进来的是英俊的小伙子琴夫斯特木,他和女神相爱了。他们结合以后,生下了新元素‘钒’”。
原来1830年,维勒在研究墨西哥出产的一种褐色矿石时,发现一些五彩斑斓的金属化合物,它的一些特征和以前发现的化学元素“铬”非常相似。对于铬,维勒见得多了,当时就没有在意。一年后,瑞典化学家琴夫斯特木在本国的矿石中,也发现了类似“铬”的金属化合物。他并不是像维勒那样把它扔到一边去,而是经过无数次实验,证实这是前人从来没有发现的新元素——“钒”。
在这封信中,柏采里乌斯把发明创新的机会比喻成女神。读罢老师的信,维勒唯一可做的就是摇头。维勒已经发现了“钒”,但是由于他疏忽大意,没有坚持下去,就把机会拱手让给了别人。
这个故事,至今读起来还耐人寻味。
案例4:在20世纪50年的美国,当时赛尼·史密斯6岁,在威灵顿小学读一年级。有一天,德育课老师玛丽·安小姐让他们各说出一个自己的目标。全班24名同学都非常踊跃,尤其是赛尼,他一口气说出两个:一个是拥有自己的一头小母牛;另一个是去埃及旅行一次。可是当玛丽·安小姐问到一个名叫杰米的男孩时,不知为什么,他竞一下子没有了目标。为了让杰米也拥有一个自己的目标,她建议杰米向同学购买一个,于是在玛丽·安小姐的见证下,杰米就用3美分向拥有两个目标的赛尼买了一个。由于赛尼当时太想拥有一头属于自己的小母牛,他就让出了第二个目标——去埃及旅行一次。
50年过去了,赛尼·史密斯人到中年,并且在商界小有成就。50年来,他去过很多地方——瑞典、丹麦、希腊、沙特、中国、日本,然而他从来没有去过埃及。难道他没有想过去埃及吗?想过。他说,从他卖掉去埃及的目标之后,他就从来没有忘记过这个目标。然而,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和一个诚信的商人,他不能去埃及,因为他把这一行为连同那一个目标一起卖掉了。
2002年感恩节前夕,他和妻子打算到非洲旅行一次,在设计旅行线路时,妻子把埃及的金字塔作为其中的一个观光项目。赛尼·史密斯再也忍不住了,他决定赎回那个目标,因为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坦然地踏上那片土地。
赛尼·史密斯能赎回那个目标吗?他没有赎回那个目标。因为经联邦法院审定,那个目标价值3 000万美元,赛尼·史密斯要赎回去,就必须倾家荡产。其中的缘由,从杰米的答辩状中,我们可以略知一二。
杰米是这样说的:“在我接到史密斯先生的律师送达的副本时,我正在打点行装,准备全家一起去埃及。这好像是我一口回绝史密斯先生要求赎回那个目标的理由。其实,真正的理由不是我们正准备去埃及,而是这个目标的价值。现在各位都非常清楚,小时候我是个穷孩子,穷到以至于不敢有自己的目标。然而,自从我在玛丽·安小姐的鼓励下,用3美分从史密斯先生那儿赎买了一个目标之后,我彻底地变了,变得富有了。我不再淘气,不敢散漫,不再浪费自己的光阴,我的学习有了很大进步;我之所以能考上华盛顿大学,我想完全得益于这个目标,因为我想去埃及。我之所以能认识我美丽贤惠的妻子,我想也是得益于这个目标,她是一个对埃及文明着迷的人,如果我不是赎买了那个目标,我们绝不会在图书馆里相遇,更不会有一段浪漫迷人的恋爱时光,也不会有现在像我们这样幸福的一对。我的儿子现在在斯坦福大学读书,我想也是得益于这个目标,因为从小我就告诉他,我有一个目标,那就是去埃及,如果你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我就带你去那个美丽的地方。我想他也是在埃及的召唤下,走入斯坦福大学的。”
“现在我在芝加哥拥有6家超市,总价值2 500万美元左右。我想如果我没有那个去埃及旅行的目标,我是绝不会拥有这些财富的。尊敬的法官和陪审团的各位女士们、先生们,我想假如这个目标是属于你们的,你们一定会认为这个目标已融入了你们的生命之中,已经和你们的生活、你们的命运紧密相连,密不可分;你们一定会认为,这个目标就是你们的无价之宝。”
赎回一个被3美分卖掉的目标,要花3 000万美元。在我们看来也许是天方夜谭,没有这么夸张,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必要。然而,据当时的《芝加哥电讯报》报道,赛尼·史密斯已经上诉到联邦法院,说哪怕花3个亿,把官司打到自己的曾孙一代,也要赎回自己的那个目标。
现在赛尼·史密斯是否如愿赎回了自己的目标,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读完这个故事,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案例5:有一天,洛克菲勒家里的花匠突发奇想:“洛克菲勒的生意越做越大,虽然自己每年都涨薪水,可和洛克菲勒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于是,他去请教洛克菲勒:“我怎样才能像您一样发达起来呢?”
洛克菲勒问花匠:“你认为什么事情可以发财致富呢?”“培养苗圃。在一大片空地上培养苗圃,两年后就可以出售了。如果一棵赚5元,种上50万棵就可以发大财了。”
洛克菲勒认为花匠的想法不错,说:“这样吧,我出钱,你来管理,赚了钱咱俩平分,你觉得怎么样?”
花匠吓坏了,他连忙摆手,说:“我只是说说而已,没想过真要这么做,我看我还是当花匠吧。”
然而洛克菲勒仍旧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致富之道。于是,他按照花匠的设想种植了大片花苗,在两年后大赚了一笔;而花匠由于缺乏冒险精神将想法付诸于实践,还是当年的花匠!
花匠能够提出培养苗圃致富的方案,在培养苗圃方面的知识一定是丰富的,也是一个聪明人。为什么两年后洛克菲勒大赚了一笔,而他还是原来的花匠呢?
3、思考题:
1、发明毒气并将其用到战争中的科学家是德国人弗里茨·哈勃,这位野心勃勃的科学家夜以继日、兢兢业业地工作,就是要发明新型的战争武器——毒气,他把自己的实验室变成了为战争服务的军事机构,并担任德国毒气战的科学负责人。
当这种武器研发出来后,他积极向德军建议,使用他的新型发明以求有效地打击敌人。就这样,“毒气”战在伊普雷战役中正式诞生,造成英法联军约束15 000人中毒,并夺走了5 000多人的生命。
毒气并没有给德国人带来胜利,却使弗里茨·哈勃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他非常清楚“毒气”对人体的危害,却一意孤行,当他的妻子恳求他放弃研究这种惨无人道的武器时,他不仅咒骂她,还声称毒气是“尽快结束战争的人道武器”。哈勃认为,作为战争工具的毒气,并不比“天上飞的弹体”更残忍,这些言行遭到来自国际科学界的一致谴责。
有趣的是,瑞典皇家科学院1918年12月授予弗里茨·哈勃诺贝尔化学奖,理由是他在9年前发明的工业化合成氨法,“使人类从此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
但当他本人在得知自己获奖的消息后,不敢露面,只能躲在乡下。他非常害怕自己会被当做战犯审判。哈勃很清楚在过去的几年里,自己在战场上犯下了怎样的罪行。
从哈勃发明毒气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能力越强,他做坏事破坏的能量也就越大。品格是创新能力的统帅,一个人在发明创新的时候是否应该考虑自己的发明创新对社会有利,对人民有利?如果对社会、对人民有害,那么即使对个人再有利,也不能去做?
2、1951年,英国一位叫富兰克林的人,从自己拍得极好的DNA衍射照片上发现了DNA螺旋结构之后,只是作了一次演讲。由于天性的自卑使他怀疑这个发现,从而放弃了它。但这以后,来自英国的科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和美国科学家詹姆士·沃森,也从照片上发现了DNA的分子结构,提出了双螺旋结构的假说。二人因此获得了1962年诺贝尔医学奖。富兰克林因为什么原因,导致这个伟大的发现没有以他的名字载入史册。克里克和沃森依靠什么,使他俩一步一步地迈向成功?
3、讨论:品格是不是能弥补聪明的不足,聪明却填补不了品格上的空白?
9:55:03
【潜水】ZJ027俞波 2015/07/20 9:55:03
德才兼备,福泽天下。有才无德,贻害无穷。 德为才之帅,育人先育德。
【话唠】重庆市皮发 2015/07/20 10:11:22
创新教育包括科技创新教育,只教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是有瑕疵的。
【潜水】ZJ027俞波 2015/07/20 10:18:59
科学史的教育,意义重大。前事不忘,后世之师。现在的科学教材,应该更加重视和加强科学史的教育和科学精神的培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5-7-20 15:03:5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