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嘉兴市南湖区80多位小学科学专职教师在余新镇中心小学集结。举行“学为中心”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转型研讨活动,进一步推进“学为中心”课堂教学转型的实践。
本次活动有四位老师执教展示课,辅成小学张林燕和四年级孩子研讨《身体的结构》,余新小学金志华和四年级孩子们探索《骨骼、关节和肌肉》,清河小学肖文洁给三年级孩子们带来了《植物的茎》,南湖国际杨海群和二年级小朋友一起玩转《物体的沉浮》。
在教研员阮翔老师的带领下,首先对评课方式进行了转变。上课之前全体听课老师抽签分成13个组,确定组长,围绕南湖区“学位中心”课堂转型实践指南每组自选一个课堂观察的主题,有重点的进行课堂观察。下午评课时每个组团队研讨,绘制汇报结构示意图,发布微型观察报告,交流互动。如果说“转型”是对教育走向的一种预设的话,那么南湖区小学科学课从“指令性活动”走向“自主探究活动”,“学为中心”课堂转型实践等一系列改革项目的推出则是对“转型”的当下驱动,“转型”是个缓慢而必然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不断有新的载体去承载它。评课环节的转变见效最快,本次活动有23位老师上台发言,全体老师参与研讨和思维碰撞。再一次引起了老师们的思考。
张林燕老师与四年级孩子一起探索《身体的结构》,从用简笔画画蚂蚁到画身体的外形,顺着孩子们的思路展开人体外形结构的介绍。在感受“对称”带来的好处时,孩子们提出了要用单脚站立的方式体验,“平衡”的印象就很深了。怎样感受身体的内部结构成了孩子们自然而然的需求。
金志华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在乐高机械手臂的搭建活动中让孩子自主感受人体骨骼、关节和肌肉的协同工作。最基本的模型设计和最简单的材料投放,给孩子充分的活动空间,让孩子们充分自主地选择,自由探索,发现、表达与表现。
肖文洁老师给孩子们带来了一大堆蔬菜,和孩子们一起寻找植物的茎。在比较不同植物茎的过程中寻找辨别植物的茎的方法。在探索植物茎的作用时,孩子们让茎蘸在红墨水里,通过不同组别,不同时间的对比来寻找水分运输的方向。
二年级孩子《沉与浮》的探索中,杨海群老师从引导孩子快速区分红枣和黄豆的混合物开始引入水以及水中的沉浮。在不断引导孩子推测、尝试、修正、排列的过程中,孩子们对四中典型材料,木头、玻璃、塑料、金属在水中的沉浮有了充分的感知。基于一个标准来有序实验和分类的意识也在潜移默化中延伸。活动是孩子们自发的愿望,方法是孩子们在活动过程中不断修正,再尝试后的共识。
南湖区“学为中心”的科学课的转型在努力寻找贴近课堂,贴近孩子的方法和内容,回归人的价值。



















(图文报道:嘉兴市实验小学 李张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12-17 16:38:42编辑过]